A. 求战争与和平美国版观后感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B. 为了和平观后感100字
我于2020年11月1日观看了《为了和平》这部影片,深深地感受到这部影片生动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国情怀,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巨大贡献。这部影片引导激励广大社会群众大力弘扬伟大的国际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让我们大家更加的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为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 电影《北平以北》中有哪些重要史实
《北平以北》是艾辛执导的纪录电影。讲述了1938年至1945年间,以主人公白乙化为代表的一二九学运骨干和以段苏权为代表工农红军,3次挺进平北,以极大的牺牲与艰苦抗争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1.1938年5月开始,为贯彻党中央部署支援冀东暴动,宋时轮、邓华支队途径平北并撒下革命火种,至1940年1月在延庆霹破石成立昌延联合县政府,八路军先后共3次挺进、开辟平北。平北红色政权建立后,在共产党独立领导下,平北地区军民坚忍不拔地同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植的伪满洲、伪蒙疆、伪华北三个敌伪政权进行顽强的斗争,直至1945年平北军民解放张家口,取得平北抗战最终胜利。
总结: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战争,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为战争而挨饿、而死去。愿《北平以北》唤醒每一个人,我们要为和平而奋斗!我们要为民族强盛而奋斗!
D.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和平 读后感
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许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世界就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还你一个微笑,你对它哭,它会还你一双泪眼。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的世界也会是充满希望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抱怨他周围的生活,他的世界也会一塌糊涂。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面对生活,用乐观的心态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E. 和平年代电影观后感
很饱满的一部剧!
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个人物都不是单方面的纯好人或者纯坏人。比如子雄在军事上是个有才华且英武的人,但是在感情方面他又是个大男子主义且不够体贴的人;大军是个善良忠厚的人但是在决断上听不进与自己观点相驳的意见,有些急躁冒进的感觉。
闻勇离婚前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是个十足的小心眼,爱慕虚荣又控制欲强,但在离婚后变得成熟,诠释了一个谋事认真仔细,顾全大局的好军师的形象...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走过战争,走过文革,来到了改革开放,关于军队的建设也面临着转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一只特种作战部队被安排到了改革的前沿经济特区。
面对全新的环境和改革的浪潮,这支特种部队从组建、成长到壮大,经过不少挫折和磨难。他们接受过边境轮训、百万大裁军、走精兵之路、特区发展建设和进驻香港准备等多次重大事件,描述了我国部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以秦子雄(张丰毅 饰)、章大军(尤勇 饰)、慕容秋(于小慧 饰)、闻勇(陈锐 饰)为代表,反应了当代军人面对事业生活爱情的态度。赞颂了当代军人的气魄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F. 电影和平饭店影评
影评:
沉睡了千年的身体
从腐枝枯叶里苏醒
是夜莺凄凉的叹息
解开咒语
遗忘的剑被谁封印
追随着箫声和马蹄
找到你
最光荣的牺牲
是英雄的宿命
挥剑的瞬间心却在哭泣...
《和平饭店》,了解一点发哥的人不会陌生,了解一点吴宇森的人也不会陌生,了解一点香港枪战片历史的人也不会陌生,还有像我舅舅们这辈跟着Beatles、吉他、蛤蟆镜、喇叭裤长大的人也不会陌生。
倒是我这样的80初文艺女青年,久闻其名却不曾有看它的冲动。
看多了影评,就知道,当男主角英姿绰绰地出现,镜头放慢,突见白鸽飞过,或驻足,那一定是吴叔叔的电影。而发哥广为流传的长风衣转身拔枪四射的经典动作,也是吴叔叔所为。这是我作为资深影评迷对这对组合仅有的了解。
开头,黑白画面,画外音讲述着十年前发哥的一场杀戮。旁白很长,且措辞缥缈:王家卫。
画面转入十年后,大漠里一座孤零零的和平饭店,从着装到布景,都是灰黄色调:新龙门客栈!
片中两名重要女性角色由我喜欢的两位女星出演,叶童和吴倩莲。
放在嘴里玩味这两个人的名字,忽然让我想明白很多。一直以来,总觉得当下的中国影坛,能称得上“影星”的人不多。看着一个个小女孩在荧幕前上窜下跳,真是着急上火。以前,给自己的解释是,出现了断层,而且问题在于“教育”,是学院和导演没有塑造好现在的演员。
现在,我却觉得,断层的出现是演艺圈(台湾叫艺能界)对优秀演员的埋没和迅速遗忘,而且带有一种故意。谁知道那个黑箱里是什么?
吴倩莲,近十年来不得志。很多人说,吴倩莲差的是运气。我看不明白。她的那么多部经典,难道当导演的都看不见?
叶童,十年前,在关锦鹏那里和张曼玉合作《阮玲玉》,那时,她是和张一样炙手可热的新生代。而她在最辉煌的时日嫁做人妻,甩甩手,潇洒落拓。
事到如今,才惹得张曼玉一人在影后的山顶上寂寞难耐。
我想说,叶童在《和平饭店》里丝毫不逊色于《新龙门客栈》的张曼玉。
要说角色的鲜明度,张曼玉的风骚老板娘看起来比叶童兼具风尘女子、陷进诱饵、满口谎言的歌女,似乎好把握一些。
叶童的可塑性,从她棱角分明的脸上有李宇春的帅气,可以试演Leisbine里的T,到宽额头高颧骨尖下巴、潘金莲似的旧式妖娆。其实,有几部台湾导演的小制作里面就有她的身影。
如果,王家卫和叶童合作,她也可以在老上海的影子里曼妙,也绝对地道。
很多人说,看不懂《和平饭店》想说什么。
十年后的那场杀戮是还十年前看到白鸽的那一念慈悲。十年前放生的人,十年后还是要亲手杀死。做了恶事躲到和平饭店来的人,出了和平饭店就会有仇家找上门,不管事隔多久。十年,就是这样宿命轮回。
“世上没有和平饭店!”“和平饭店是最大的谎言!”
这两句反复出现的台词,让我想到最近网上流行的《黑社会》里的那句经典:出来混,是要还的。
(6)电影和平以北观后感扩展阅读:
《和平饭店》是韦家辉执导,周润发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杀人王(周润发饰),传闻他十年前,被兄弟背叛他一气之下杀光了堂口里的所有人,他从此立刀为界开了一家和平饭店 并且宣称和平饭店是一个“避难所”,只要进来住宿的人,无论他得罪了什么帮派,都不许前来挑衅生事,但不保证离开后的安全。歌女阿曼(叶童 饰)的到来打破了这个江湖规矩,开始了新的冒险。
参考来源:
网络:和平饭店
G. 和平勇士观后感100字
你好这个要自己的感受写的
H. 电影《和平战士》观后感
第一要做的肯定是找原因,电影中问了三个问题,不过第二个是对第一个的一种否定。你幸福吗?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无从回答,咋们还是各自去思考各自的答案。不过从第二个问题来看,你的回答只要是回忆过去,总结过去,还有就是对未来的想象,那很明显,你是不幸福的,这是必然。话又说回来,居然对过去和未来的回忆和想象是不幸福的,那幸福就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活在当下,不去思考过往和未来的任何事情,努力做好喜欢做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如果如期没有完成你想要完成目标,你会做什么?这个问题电影中没有回答,我想原因是因为丹的性格不允许自己失败吧!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目前给自己的答案是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各位的答案就自己去思考。
原因找到了,简单的总结就是不敢面对未来的失败和对过往的事情有所依恋,那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电影中是以吃夜宵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苏格拉底吃得很慢,而丹却狼吞虎咽。这个现象在电影中只是吃,把其描述到生活中就是你学知识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学习能力和智慧的装化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过学习的时候慢下来或与自己智慧的转化能力匹配,这样知识泡沫就会少很多,也就不会那么快遇到瓶颈期了。
电影中是这么说的“要慢慢来才能品尝到精髓。我们所做的都会反馈给我们自己本身,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相互作用。在人的一生里,每个人告诉你要怎么做,什么对你有意,这是错误的,我们不应该从外部世界去收集信息,而是从内心出发自己去思考。”
话很长很多,以我自己的能力就只能有以下理解:1、不管是学知识还是做事情,要慢慢来,细细品味。不过这里的慢不是单纯的说节奏慢,而是符合你的能力,所以不要以自己的指标去定义别人。2、我们所做的事情会通过某种媒介来影响我们的生活。通常的媒介是身体,而通常影响生活的是各种情绪。为什么?因为人在做某件事时会给自己某个结论,结果与结论相符或相离,对人本身就会有情绪的产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事先的结论。3、自己想要的事物,永远是自己内心要得到的,可以参考别人的,但不能按部就班。以上就是我对其的一些理解。
I. 为了和平殊死较量观后感350字
你好,帮你看看了,草拟了一段,供你参考一下。
当然,你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去写,这种硬汉的影片和内容都是比较好写,因为是350字,都是学生,所以,建议最后绕回到学生本身,应该要怎么做,看完了之后自己怎么做。写观后感一般要描述你看到的大概内容,然后从看到的内容中去思考。
比如:
第二集《殊死较量》:主要展示中方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连续进行5次战役,多次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和细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看完《殊死较量》之后,我深深的被志愿军的战斗精神感动了,感动得五体投地,感动的泣不成声。在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里,无数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震撼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我军奋勇拼杀、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一个战倒了,一个接着迎难而上,有一个战倒了,又一个迎难而上,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也要坚守,哪怕倒下了,精神还在,永远倒不下去的是战魂。
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前方将领的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深深的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和奋勇向前的的无畏精神。接下来,我要好好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铭记伟人。因为是他们的付出与牺牲为我们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