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星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后感
母亲是不会放弃本人的孩子,无论他们的安康与否。在每年的4月2日,这个特殊的、被称为“世界自闭症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能否也应该留意这些自闭症患儿及他们的亲人,想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关爱与了解。在今年母亲节上映的影片《星星的孩子中》,就把焦点对准了自闭症儿童及他的母亲这个弱势群体。这部影片讲述了梁静饰演的母亲从内蒙古带着自闭症的儿子到广东东莞寻觅父亲的故事,在片中母亲用绳子绑在儿子的腰间,就是怕在新的城市儿子走失,这根绳子联络着母子两,同时也是母亲心中的绳子。面对有自闭症的儿子,母亲显得很无助,在孤独生疏的城市,面对茫茫人海,不知该去往何处。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紧凑而充溢人情味的剧情,他关注了被无视的人群,试图过关大荧幕去唤醒人们心中的柔软。在《星星的孩子》中,梁静塑造的很到位,与之前在《夫妻那些事》中的作女那依截然不同。母亲是矛盾的,母亲找到了职业也找到了男人,这时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就成为母亲重生活的障碍,选择重生活就得放弃儿子,母亲试图放开手里的绳子,却怎么也做不到,她也不清楚本人再做什么,该做什么。总体上,这是一本主打温情,反响社会难题的电影,值得一看。这是关于电影星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后感的解答。856
2. 电影心灵捕手的观后感 要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方面,求大神
《心灵捕手》
围绕一个青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但是却在高等数学方面
有着几个人天赋的叛逆天才展开。威尔·杭汀
(Will Hunting)
,是位绝顶聪明
却叛逆不羁的年轻人。
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大楼的清洁工作之外,
便是
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聪明小孩;一人独处之时,就一目十
行各式人文与科学的新知。
某天解开看数学系蓝勃教授所留下的数学难题,
随即
引起学校师生们的惊异;
在与他人打架滋事,
并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之後,
蓝勃
教授便费心地将他保释出来,
要求他参与数学研讨与接受心理辅导。
蓝勃教授期
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不再恶作剧、耍蠢、吹擂而耗费生命;不
过,
威尔却毫无不在意,
经常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
蓝勃教授在无
计可施的情况下,
只好求助于他的大学好友尚恩出马,
开导并救助前途岌岌可危
的威尔。
尚恩本着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关键,
不彼此信任就无法坦诚相待的信
念,不以作之师而以作之友的心态倾听威尔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爱情探索、
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知性问难与情绪宣洩;
日渐抚慰他受创的心灵,
帮助他
重新拾回对人的信任,
并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
在此同时,
难忘丧妻之痛的
尚恩在与威尔彼此角力互动的过程中,
受到来自威尔莽撞的生命力冲击,
亦逐渐
开启因丧妻而封闭的心房,重新追寻情感的归宿。因此影片名为《骄阳似我》
,
是从威尔的角度来说的,
而将其翻译为
《心灵捕手》
显然是在说心理咨询师尚恩。
男主角威尔是个无可否认的天才,他可以把法官和哈佛高材生辩的哑口无
言,
还一连气走了五个心理咨询师,
这也体现了他叛逆不羁的一面。
似乎我们每
个人都曾在一定的年纪有过叛逆,
这是没有这么深的程度。
至少我是这样的,
曾
经非常希望自己活的张扬恣意,
可以不受到任何的约束,
并且嘲笑那些循规蹈矩
的人。但是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消失,并且被现在的我认为幼稚。
那么现在我们把视线返回到天才威尔的身上,
这个桀骜不逊又聪明绝顶的年
轻人确实需要有人来拯救。蓝勃教授在发现他的数学天分后就开始了这个工作,
为他找心理咨询师,
威尔是不肯配合的,
甚至气走了五个咨询师。
最终遇到了尚
恩,威尔从小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又受到养父的虐待,缺乏家庭的爱和管束,
因此他其实是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的。
那么尚恩是如何打开威尔的心扉的呢。
他不
是站在一个医生或者师长的角度来说教,而是以一个朋友的态度来和威尔交谈。
包容威尔的粗鲁和无礼,
同时也把自己的经历与威尔分享,
他这样做无疑是成功
的,至少在最后我们看到了威尔对他的关心和不舍。
在尚恩为威尔做的几次咨询中,
其中一次他一直一句话
“这不是你的错”
来
逼问威尔,
威尔面对他的逼问从最开始的不在乎到痛哭流涕,
和尚恩仅仅抱在一
起痛哭流涕,
终于能抛弃过去所带给他的包袱。
我看到了关于这个电影的一篇影
评,题目叫做《天才为什么要堕落》
,其中说威尔的狂妄,不过是对痛苦的防御
罢了。
这防御是一道墙,
令威尔只敢与书本建立关系,
而不敢与世界直接建立联
系。
不管他有多聪明多骄傲,
实际上也只是一个自卑迷茫需要关爱的孩子。
想一
个普通人一样。
心理咨询
(counseling)
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
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
越快,
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越来越多,
而心理咨询,
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心理
潜力,提高自我认识、走出心理阴霾。而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咨询者之间的交流,
相互的信任是最起码的基础,
真诚和平等的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尚恩在拯救威
尔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找到了救赎
3. 影片<<爱德华医生>>观后感
《爱德华医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悬念大师希区克最伟大的作品,这部电影曾经获得当年奥斯卡的六项提名,成为人人津津乐道的心理学上的一部成功之作,成为娱乐界效仿的对象,成为不朽的作品,而最成功的还是电影本身内容上经过弗洛伊德思想“装饰”过以后的魅力,弗洛伊德思想的注入使这部电影不再仅仅只是声色娱乐上的满足,而更多的成为心理学研究上的里程碑,让这部电影成为弗洛伊德思想的代言,让热忱与心理学研究的人为之痴迷。影片的开始就已经深深吸引住观者的眼球,寒风中凋零的树枝,一举莎士比亚和一段关于心理分析的语句,表明这将是一个在弗洛伊德思想面纱下发生的戏剧性故事,一个心理疾病案例引出了影片的女主人公,精神病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丽褒曼饰演),她是一个专心学术的美女医生,向所有专心于自己学术的人一样,她很崇拜即将要接手她所在的医院的爱德华医生(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爱德华是业界相当著名的一个人,当然,在那所医院没有一个人曾经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也为接下来悬念打下伏笔。没过多久彼特森就见到了这位来接替莫奇森管理该医院的爱德华医生,如彼特森所见到的一样,出现在她面前的爱德华医生是一个高大英俊,年轻有为的男子,像所有电影里出现的老套故事情节一样,很快,两个人就陷入了相互爱慕之中,接下来相处的一段时间之中,一个个疑点开始出现,使彼特森认识到他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医生,而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约翰,约翰在他的儿童时代经历了一场意外使他患有“犯罪”幻觉,小时候他从楼梯扶共处滑下,不小心将扶手下端的哥哥撞死,这次事件使约翰的童年梦上了一层阴影,恰好在二十年后,当他目睹滑雪场上爱德华医生被谋杀而摔落悬崖死亡之后,儿时的记忆与之以重叠,潜意识之下,约翰认为自己就是这次谋杀的罪魁祸首,但是深爱他的彼特森认为罪犯另有其人,并承诺找出真凶,于是带着约翰来到了她老师阿利克森的家中,在这位心理学专家的诱导下,约翰说出了自己的梦境,彼特森师徒二人于是带着他来到那片滑雪场,约翰终于在最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找到了爱德华的尸体,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约翰仍然摆脱不了指控,但是彼特森回到医院以后,莫奇森的一句失言终于揭开了谜底,面对自己的阴谋败露,莫奇森大夫无力向彼特森开枪,只好绝望的死在自己的枪下。在《爱德华医生》一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精神科医生怎样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疗患者。在心理学上,“情结”的定义为:人们总想去解决的而又总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人们的行为生活当中根据不同情况的划分就出现了很多情结,如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自卑情结,犯罪情结等,影片当中反映的就是其中的犯罪情结,故事的发生都与约翰童年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弗洛伊德早期的经验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深受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正如约翰小时候撞死哥哥的事件,当在此遇到相似的生活情景,即爱德华医生滑雪的事件,他就会把两件事情重叠起来,把一前想去解决但是不能解决的从新召唤回来,使“情结”导致患者精神的混乱,因而约翰才会认为自己是杀害了爱德华医生的真凶,正如他认为是自己杀害了哥哥一样,白色和线条成了约翰所惧怕的东西,也成为打开他“犯罪情节”的依据。在约翰产生这样的认识之后,他用了防御机制中的压抑法作为保护自己的心理工具,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所谓压抑法就是借助压抑,把一些强烈的冲动(与现实生活不协调的欲望或冲动)排出意思,压到无意识领域之中。约翰正是把这些自己所经历的过去压到了无意识领域,不愿意想起自己儿时的痛苦回忆,想起自己的愧疚,自己的错误,一方面他很不愿意去承认自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但是一方面他又极力的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想为此付出点什么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由此,当爱德华医生遇害的时候,他就冒名顶替接任了这个职务,想把这个当作赎罪的方式,但是他没有杀人这一事实又使自己产生抵触,于是约翰就陷入了内心挣扎,这是无意识的过程,弗洛伊德理论中,无意识是按照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义的活动,具有非理智,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的特点。 彼特森在发现疑点后带着约翰来到老师住处进行心理咨询,在这里,心理咨询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片当中多次出现男主角进行心理咨询的片断,关于梦的解析。故事出现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被赋予了特有点含义,和对后文的铺垫。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象征,每一个象征就是不可忽视的,都可能成为揭开谜底的钥匙,成为破译的关键。而在影片中正是这些细节的存在才使故事在一个个精彩的悬念中发展下来,当约翰看到白色和平行条纹时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和反映;在他看到彼特森用叉子华在白色布条上的平行条纹时的反应;
4. 急求美国电影《心理医师》观后感!!原创最好了。
今天看的《心理医师》带给了我很大震撼。是的,那些记忆永远都
不会消失,
但是重要的是,
我们都还一直活着。
也许我们一直去困扰自己,
让那件永远不能抹消记忆的事情永远困住我们,苦苦的去寻找原因,不愿
意去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但我们却一直忽略了我们都还一直活着这件事
情,这件更值得成为我们好好活下去的理由的事情。
不要逃避。
最后的结局是大家都开始面对了自己,
就连心理医生也开
始直面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
可是当我们面对这些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时却一直选择逃避。蒙蔽自己欺
骗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的还是解开自己内心中的结扣。
我也要好好珍惜自己选择的权利,珍惜自己还一直活着的这个理由,
好好的活下去。因为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5. 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五百字左右
其实故事中的那位医生也有着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或许是张昕的这个个案,触及到了他记忆的深处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现着上学时一个女孩儿的影子。但他却始终相信这是幻觉,并且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灵也出了问题,他竟然在办公室采取为自己进行电击的方式来抵制这种所谓的“幻觉”,被同事发现后,他仍然不愿说出事情的真-相。后来,在同事的鼓励下他改变了原来不愿与人交往的生活习惯,并和张昕确立了恋爱关系,生活接近了平静。然而,在一次他与同事小聚时,冒然闯进来的一对老夫妇对他的过激举动打破了这场平静,也激
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记忆。他变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绝面对自己的内心,拒绝敞开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后站在当年那个女孩跳-楼自杀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说出了积压在自己内心的秘密,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真正的面对了自己的内心。
故事至此,已经接近了尾声。想必您会产生疑问,心理医生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其实心理医生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着生活的苦恼。我接下来的说法,或许会得到大多数心理学工作者的赞同,其实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负性情绪,过多的负性情绪积聚到一起便会形成负性的心理暗示,在这种负性暗示的影响下再加之一些生活问题,自然就像是一颗定时*一样,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我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对我们说“他很佩服我们的勇气,敢于向这种高危险的工作所迈进。”这一点在我经历了志愿工作后深有体会。我想这也是心理咨询督导这个职业所由来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过央视12套的《心理访谈》节目,我对片头中的一句话颇为认同“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故事中那位医生认为自己是心理医生,自己出了心理问题会招来别人的笑话,所以宁愿默默承受,也不愿意向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所倾诉,不愿敞开心扉。最后险些让自己葬身在高楼之上。
我不想凭借着这小小的一篇文章来纠正人们对于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只希望大家能够理解那些患有“心灵感冒”的人们,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有勇气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自考生和志愿者也想对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说上一句:你们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我们都是同样的人类,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烦恼。面对烦恼,敞开自己的心扉吧!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心里达人”。
6. 论文格式写一篇关于犯罪心理学电影的读后感2000字
<<犯罪心理学>>的含义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这本书仅仅十万字左右,但是充分运用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其内容真的太吸引人了。让我在书中的情节中遨游了很久很久...读完这本书也让我感触颇多。好了,现在我就来介绍介绍这本让我如此兴奋的著作。
刚开始书中所提到的面具杀手,一次次的杀人,一次次的以一种非常变态的方式去善后,并且让尸体非常快速的让别人发现,让我感到有点兴奋。毕竟这么一个变态的杀手的背后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其次,那就是一个个的谜团和断断续续的描述,所以情节的跳跃下无法很清楚的弄清楚。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分了好几个段来描述。故事中的问题一扣接一扣,感觉上看我的思维还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细节。整本书从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重重的疑问萦绕着我,杀手的一系列反常的动作,一些些点点滴滴的暗示,让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迫不及待的去搜寻每一个疑问的答案。直到文章的结局我才明白整个故事的究竟,找到了凶手。整个故事情节相当的精彩,文章结构循序渐进,环环紧扣,不留破绽。不枉费我这么认真的去读。令我相当的有感触。
本书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 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书中通过紧凑的故事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 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
我很喜欢这类的读物,电影,看完书我又接着看了几部犯罪心理学的电影,比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等。在电影里我运用了书中读来的知识细细的分析了其中含义跟隐藏的犯罪心理。我希望以后我也能多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我的知识面。陶冶了我的情操。这样也能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变得更好。《犯罪心理学》这本书真的不错,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7. 谁有心理影片观后感
看过希区柯克编导的心理分析影片《爱德华大夫》,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爱与直觉。影片固然是在向人们讲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但我的感觉却是:最终还是爱与直觉洞悉了心灵深处的幽暗,启发出J.B医生(假爱德华大夫)潜抑、迷失的记忆,治愈了困扰他内心的多重创伤(误杀弟弟,战火,坠机,目睹谋杀),并帮助侦破了凶案。 影片一开始,医院的精神诊所内,美丽而严谨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丽.褒曼扮演)正点燃一支烟,在伏案办公。当因被童年阴影纠缠,憎恨男人而又不断去勾引男人的玛莉来到房间,两人间的一番对话及行为耐人寻味......那是当一个咨询师以职业的态度,去面对一个因久治不愈,而对理论及疗法充满怀疑的求助者时,所经常引发的冲突。当男性大夫出现,对待不同性别时的神情转换,也隐约显现出玛莉曾经有过的不幸经历。 其后,又进来了自以为杀了父亲,脑子被罪恶感攫住的患者干斯。刚好收到一摞信件的彼特森大夫,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一遍没看清神情,估计无意居多),用剪刀去裁开信封。片中出现刀光与嚓嚓声的特写,提升起观众的紧张情绪──以趋近干斯强烈的神经质体验。干斯问大夫要否帮忙,大夫谢绝了他,干斯于是神色怪异地转过背去......如果大夫并不是有意,那么这场景提醒了我们:从事心灵工作须要多么小心;而如果说大夫是在借机作行为上的脱敏,那也让患者体验到了隔膜与不信任。 凡此种种,都在引导我们面对心灵职业的误区与悖论----治疗在于增强人的理性与控制;但绝对的理性与控制手法,将因缺少共情,而难以帮助到在敏感素质下,理性容易被刺激得紊乱的病人。紊乱中的病人,更需要人性的柔情,以及适当的宣泄。咨询师也要会用普通人(男人、女人、父亲、母亲......)的身份,而不光是大夫的职业身份,去面对患者。否则,玛莉还是会被她的梦魇缠绕,而继续勾引和挫伤男人;干斯终有一天会因负罪压力过重,而失去控制,刺伤医生。同时,他们也都挫伤了自己。 当前来接替院长职位,英俊潇洒的"爱德华大夫"(格里高利.派克扮演)出现时,无疑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这同样也影响到剧中人物的内心。心怀鬼胎的老院长,充满醋意的男大夫,以及彼特森情意的萌动,等等,莫不表现得惟妙惟肖!来人其实是----刚遭遇爱德华大夫被杀的刺激,并关联起童年阴影和战时的创伤,在精神防御机制作用下,失忆并把自己幻想成爱德华大夫的J.B医生。一开始,年轻的J.B医生风度翩翩,身上笼罩着其个性魅力,以及爱德华大夫学术上的光环----已经颇能打动异性的心。在受到"爱德华"的邀请,一起出去到周围没有"情结"的环境里游走一番,以及经历了两人间内心的对话后,彼特森与"爱德华"在优美景致的感召下,双双迅速地坠入爱河(按剧中说法就叫:有事发生,无理可论,只感觉被击中)...... 但在随后的具体事务中,在与神经症病人接触时,以及对某些场景的反应里,"爱德华"的失态,让专业而敏锐的彼特森察觉出了异常,并断定"爱德华"的非真实身份──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她对"爱德华"的爱。结合起后来彼特森的老师----幽默睿智的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话:"女人能成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专家,但一旦坠入爱河,就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病人。"如果去掉"但"字,非对立地来看待这句话,也许可以说:阴柔是从事分析的最适合的品质,咨询师也需要向病人学习,能够放低自己的理性思维,促进体验,让感性的直觉得到充分的拓展。 在爱中,自我让位于博大与利他,思索让位于感受与直觉。这种可以区分正义与邪恶的直达感觉,能深入温良的内心;能促成关联的思绪;能捕捉狐狸的尾巴;能避开多次的险境......正是这种直觉配合学识,爱恋加上信任,移情化解了阻抗,使彼特森大夫协助有过敏感而木纳童年的J.B医生,解除掉环环紧扣的精神防御,抚平了儿时烙在心头的犯罪情结,能够直面一生多次遭遇的惨烈情景,找回了真实的自我。爱情促成了彼特森大夫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场心理分析!情与智的结合,也打破了心理学理论上大夫与患者间双重关系的禁忌!当然这只是特殊的个案。从中我们应能感悟到,爱(不光是爱情)是治愈心灵创伤,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径----在爱中,紧闭的心灵之门能够一扇扇渐次打开。包括嫉妒的艾利克斯老爹,也爱屋及乌地施展了他高超的洞察、情境把控、以及析梦的能力。 不经意间,影片的配乐也加深了剧情对观众的感染----轻快流畅的旋律让心灵感受到平和;婉转细腻的音符衬托着爱的浪漫;激越失谐的曲调反映出内心的冲突;诡谲的声响提升起人们的悬疑与紧张。音乐----作为一种最能直接进入潜意识的信息,在开启心灵大门的过程中,常能发挥起巨大的作用,给予人爱之能量。电影----这种最能打动人的全方位艺术形式,让人感受到:我们更喜欢在性灵中获得领悟,而不是在教条中取得知识。人类需要依靠思维的理性逻辑来规范生存;同样也需要在偏重激情,而非逻辑的文学、艺术等性灵领域得到升华----博学、聪慧的彼特森开头就道出:常感动于莎翁的诗句。爱及其他一切性灵的活动,使力比多得以畅通,这正是保持人心智健全,获得愉快体验的基本保证。 撇开影片的过度典型化及戏剧性(如:男女主角都相当俊美与优秀,以往惨境正好都是滑坡与坠落,当前险象总能在最后一刻化解),以及对心理分析过程的过于简化的诠释,《爱德华大夫》仍不失为一部表现弗洛伊德理论及其悖论的优秀之作。1944年的这部影片,已体现了某些行为主义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后来人本主义意识的萌芽。心理学----作为一门集大成的综合学科,流派众多,相互间衍生、交错与融合,这正体现着人类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枝叶纷繁、主干一致的发展格局。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观察剧情的同时,也许不必潜心到剧中去搜刮多少独门的理论,而是凭着各人自身的特点与角度,到剧情中去感受、欣赏和批判。心理学枝叶的纷繁同样也轻重有度----在教育方面,人们常讲求身教胜于言传----人格的感染要超越说教与分析;那么,在心理咨询----这一同样是促使人心灵康复与成长的领域,相对于学识、阅历和思维,咨询师的爱心与直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助人技巧来说,则可以借用剧中的一个词并加以扩展,那就是:击中。
8. 心理观后感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9. 心理电影观后感
比如《希布》:
《希布》是一部冒险题材电影,又名《沙漠小野狼》。
影片主题单纯直白,没有表现复杂的地缘政治、人民阶层与文化交叉,而是以小主人公希布在追随哥哥的过程中,经历重重危险和恐惧挣扎,最终超越痛苦的旅程为主线,单纯从成长角度去阐释了他的心理能量由弱变强的蜕变。
虽然它是一部冒险题材电影,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欣赏这部影片,我们能够发现其中带给我们的关于“成长”的探索。
影片中希布的好奇心,贯穿了影片的整个过程。
第一次对英国人的箱子感到好奇,他看到了英国人因为自己碰了他的箱子而发疯,埋下了他继续探索的欲望。
然后,在追随哥哥一起踏上沙漠之路后,他又一次尝试着窥探英国人的箱子,结果引发剧烈冲突。也正是这样的好奇心,在后来哥哥遇害、自己掉进井里时,成为希布不甘死去,并终于在不断尝试后努力爬出井口的力量来源。
而当希布救了杀死哥哥的坏蛋之后,迫于现实不得不听从对方的安排。但是,当坏蛋让他在火车站外等待,自己进去卖东西时,他依然是凭借自己永不泯灭的“好奇心”。
进入火车站里,看到了坏蛋的“真面目”,并最终等在火车站外用手枪结果了从站内出来的坏蛋,独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