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结局 > 走出埃及电影观后感

走出埃及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5-14 23:50:14

① 以色列人出埃及记 自己的感受

500字,太恐怖了哦。
很简单,神来自天空,下降到地球,给从前臣服过他后来又背叛他的苏美尔群神一点颜色看,这些神都来自古大陆,大约一万年前时,他们就发生了重大的分裂,苏美尔群神从沉没的大陆而来,创造了苏美尔文明,后来又创造了埃及文明,但主不乐意不喜欢他们的文明,坚持为自己创造了新的文明——犹太文明,创造了新的种族——以色列人,而出埃及,就是奠定犹太文明的基础,并且以行动告诉那些苏美尔和埃及文明的诸神——我不需要你们,你们完了!
所以他说,即使在石头里也能为摩西创造后代。

② 埃及王子观后感100字

该片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

的故事为创作蓝本耗资近一亿美元历时四年才完工,

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动用了最

先进的电脑动画而且还有数百位历史及宗教学者为本片担任顾问,有方

.

基墨和

桑德拉

.

布洛克等好莱坞当红影星的幕后配音,更有乐坛中的两大天后玛莉亚

.

凯莉和惠特尼

.

休斯顿为该片演唱主题曲。这部动画被影评人士认为是电影史上

最伟大的动画片。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

我对它的兴趣并不是很大,

因为它的画面并不是很好看,

还以为是一部讲述历史的歌剧加正剧,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

我逐渐被影片深

深地吸引了。

这是一部讲述了男主人公摩西历经上帝特别的考验后,

最终成为希

伯来第一位祭司并完成了上帝给他的最大使命——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恢复

自由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运用一系列运动的镜头和悲天悯人的音乐有机结合,



造出了压抑悲愤让人同情的不同凡响的情绪,并速的揭示了男主人公摩西的身

世,

在先知约瑟死后的许多年里,

在埃及原本地位崇高的希伯来人已经沦为苦役。

埃及法老害怕希伯来人生养众多而危害到埃及,

因此要求接生婆杀掉所接生的希

伯来男婴,

但她们并没有真正听从埃及王的命令。

因此国王在法律途径下颁布命

令,

将他们新生的男婴都丢到尼罗河去。

摩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放在草篮子

里被丢入河中。

幸运的是国王的女儿发现了这篮子中的婴儿,

并收养了他,

取名

为“摩西”

。从此,摩西就在宫中长大了,摩西与王子兰姆西斯一起生活在王宫,

两人成了宫中最要好的伙伴,

这里没有人知道摩西是希伯来人都以为他是皇后的

亲生儿子,

摩西也逐渐爱上了这种生活。

后来在一次偶遇中摩西碰见了自己的血

缘姐姐和兄长,

得知自己的出身后摩西怀着非常矛盾的心情离开了皇宫和他亲爱

的兄长兰姆西斯。

流浪在沙漠中的摩西后来融入到一个新的大家庭,

并与那里—

—西奈山的祭司叶特罗的女儿西坡拉结婚,过着平静的牧羊生活。然而有一天,

摩西被一只羊羔引领到一个山洞,

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荆棘着火,

却未被烧

毁。

原来上帝在此显现,

并陈明来意——差他到埃及王也就是他以前的兄弟那里,

把上帝的子民从埃及带领出来。

摩西接受了使命,

但是又不得不对曾经和他至亲

至爱的兄长提出对立——让我的人民离开,

已经身为埃及王的兰姆西斯一方面期

望摩西回到他身边,

一方面也不愿自己成为埃及史上最薄弱的一环。

于是,

一场

心灵的纠葛在兄弟之间展开了。

因为兰姆西斯的固执,

上帝惩罚了埃及,

那就是

我们所说的十个灾难——“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瘟灾、雹灾、蝗灾、黑暗

之灾、一切投胎都得死”



当看见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死于这场灾难的时候,兰姆

西斯无力地对摩西说,

我,

准许你和你的子民离开

...

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

欢天喜地地离开,

他们走向红海,

然而背后突然出现的是后悔的兰姆西斯带领而

来的军队。

就在这时,

摩西再次听到了上帝的指令,

用摩西之杖劈开了那汹涌的

红海,

闪出一条让希伯来人奔往自由的道路。

再次回首,

摩西眼中流露的是对兄

长无限的留恋和难以感发的情感。

而浩瀚的红海那头,

是不断呼喊摩西名字的兰

姆西斯——那个多么想让摩西回到自己身边的王

...

整部影片中摩西身份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

从奴隶到王子,

从王子到平

民,

从平民到义人领袖。

影片对于摩西的细腻刻画在于身份转变的过程是递进式

的,

也就是说,

通过一点点的外界和内心的冲击使他逐步成长,

而在表现人物性

格转变的同时紧紧抓住摩西注重情感、

坚毅而敏感的特点,

将一个人物形象刻画

的入木三分。

所以当我们看到他和兄长从亲密的手足变成对立的敌人,

才能油然

而生悲伤、痛苦和振奋、激动的感受。

③ 出埃及记二十四到四十章读后感

根据真实历史记录:犹太人在埃及为奴数百年((圣经))表示:中海埃及军队淹,其实,埃及的军队打败了国外,埃及摇摇欲坠,犹太人乘机逃离埃及。

④ 必要的丧失读后感300字

记得小时候好像听到过一个关于爬山的故事,具体的故事梗概都忘得七七八八了,留在脑海中的只是一个画面和一丝感觉:一个人背着好多石头爬山,越往上爬越艰难,于是有人告诉他是由于石头阻碍了前行。他一点点放弃石头,压力越来越小,最后顺利爬上山顶——不知道是不是当年中考、高考等重要关头,老师们最爱讲的故事,但的确这是一个积极的故事,让我们卸掉压力,获得力量。

接下来,我们还会在好多的卖字画的地摊、各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哲学类书记与励志小故事中看到这样两个字:“舍得”,告诉我们有舍才有得,放得下,才能看得开,才能得到平和与快乐。

其实,这一切质朴的道理与朱迪思•维奥斯特《必要的丧失》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不谋而合。“丧失”这个词,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去考量,应该是一个中性词汇,但我们的情感系统却好像很不喜欢它,至少觉得它不可爱,不愿自己与它产生密切的联系。朱迪思用诗一般的语言、用诗歌、文学故事、身边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它不是敌人,还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帮助了我们成长,“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会离开别人,别人也会离开我们;而且我们要放弃很多自己所爱的人和所爱的事物。丧失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代价,同时它也是我们得以成长和收获的源泉。”

当我们去勇敢的面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丧失,并看到改变后的成长,我们就会明白,不完美的自己也很可爱,并且更加可爱!

最早的丧失,是从我们来到世界的这一刻开始,我们离开妈妈的身体,孑然一身来到世上,我们在爸爸妈妈给我们营造的一个被爱包裹的、安全、没有危险的环境中,在爸爸妈妈的欣赏与肯定中,在心中有了自我的画像,也学会了欣赏自己、爱自己。
爸爸妈妈的手逐步放开,我们带着一种新奇而又有些焦虑的心情开始探索世界,尽管我们会失去与爸爸妈妈那种近似于无缝隙的联系,但伴随着我们直立行走,我们能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我们也获得了自己无所不能的成就感。
随着亲生的兄弟姐妹的到来,我们发现,我们不能独占爸爸妈妈的爱,哪怕我们是独生子女,我们也会发现爸爸妈妈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妈妈不但是我的,还是爸爸的,爸爸也一样。在幼小的心灵中,我们可能会为这个发现而感到震惊、焦虑、甚至愤怒,但当我们发现这并没有减少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时,我们学会了分享。
到了青春期,我们突然发现,爸爸妈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他们也会犯错。我们还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在一边挣扎着脱离爸爸妈妈约束的同时,我们也强烈需求着爸爸妈妈的认同,进行着对他们的认同。此时我们还需要伙伴的认同,在伙伴的身上寻找自我的身影,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失恋时,会有一种世界崩塌的感觉,因为对于他来说,那不仅意味着失去一个恋人,还失去了一个自己。
我们终于长大成人,来到了一片责任领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对我们负责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失去了年少时幻想中那个无所不能的自己,获得了现实感,让我们准确的评价我们自己的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限制和缺陷做出让步,我们给自己树立可行的目标。当然长大成人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或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己学会平衡梦想与现实,也许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生活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约束的梦,而现实是由不完美的联系构成的。
我们认识新的朋友、恋人、我们的另一半、我们的职业生涯,开始我们将他们都想象的完美无缺,我们曾认为只有心灵的碰撞、秘密的分享才是真友谊;我们认为恋人总会了解我们的想法,给予我们期待的爱与关怀。如果我们没有停下对生活探索的脚步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我们就会发现,并非只有莫逆之交才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那些便利之交、同趣之交、共度之谊或者忘年交等等都是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友谊,亲密的友谊需要放任和谅解,需要被放任何被谅解,因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我们会明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并不是真理,真正摧毁感情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无法实现的期待,不能满足和不能契合的需要使婚姻持续冲突、紧张,使婚后生活状态某些方面像是恶梦。所以当我们对别人愤怒的时候、怨恨的时候,是否也接受了别人同我们一样都是不完美的,知晓他有我们还未了解的焦虑与恐惧,有我们还未洞察的希望与需求,当我们更加理解之后,是否会更加快乐。
我们有了孩子,新的梦想萌生了:“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受任何伤害”,尽管我们明白孩子迟早有一天要离开我们的道理,但当她用稚嫩的声音告诉我们:“妈妈,现在去上学的不是我们,是我!”时,我们还会倍感震惊,这一切来得如此的快。但我们需要像当初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通过放手让孩子寻找到自我,过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会明白,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但不是生活的延续。
我们多希望时间就在这里定格,我们尽管不再无所不能,但我们仍年轻,仍有无限种可能,但韶华已逝,中年的困惑不约而至。在中国长大的我们总会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实对于三十而立很容易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四十不惑,是解决了什么样的困惑?其实这是我们内心又一次里程碑样的成长。融合——看似是两个对立事物的融合——被视为中年时期的伟大成就。我们努力把性格中女性自我与男性自我融于一体,我们要努力把那个具有创造力的自我和那个在内心与外界都具有毁灭性的自我融为一体,我们要努力把那个与人分离而又孤独地死去的自我和那个渴望联系与永生的自我联为一体,我们要努力把那个更富有智慧和理性的中年自我与那个我们挥手告别的,热情奔放的年轻自我融为一体。
接下来,我们变老了,退休了,身体、伙伴、工作、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失去了许多让我们眷恋的事物,似乎退休的那一天就是这一刻的到来,所以那会儿我们是多么的焦虑与忧伤。其实,老年并不仅仅带给我们丧失,还有继续的成长与发现。我很喜欢书中关于许多老人不断发现自我的故事,一个七十二岁的学生正忙着攻读他的心理学博士,他说“接下来的五十年里,我还有多得做不完的课题,我没有时间死”,又如作家科莱特,虽然她的最后几年是在沙发上度过的,但她开始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七个十年计划,我从她们的故事,和我妈妈的精神世界中总能感受到这样一种力量——无论何时我对这个世界总是保持着一种新奇感,还有许多我想了解和探索的内容,我还在成长。每当接触到妈妈这样的想法时,我都会感到自己也充满了力量,我记得妈妈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说,我希望等我老了之后,可以穿着鲜艳的衣服,一头漂亮的白头发,干净利落的穿着,快乐的生活。我爱这样的妈妈,她让我对成长随时保持着期待,让我也经常会想我以后也要变成一个永远保持着童心的快乐老太太。我明白,这颗童心不是不想长大的贪念,而是像孩子一样永远对世界保持新奇的心态。
朱迪思告诉我们,一个美满的老年阶段需要一种“自我超越”的能力,那是一种能从他人的快乐中感受到快乐的能力,是一种关心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件的能力,一种将自己投入到将来世界的能力,老年也是我们的责任。难怪古人将八九十岁的年纪称为耄耋,并言“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死亡,是最后一个不愿提及的话题,但它依然现实到我们难以忽略,也许我们可以从宗教和哲学中获得一种超越的力量,我们还可以通过逐步成长起来的对“丧失”的理解和应对,来坦然的面对死亡,也许我还没到这个年纪与境界,读这部分的文章时,我依旧感觉到了哀伤。这里有首路易斯•麦克斯尼通过各种声音、各种语调,满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垂死之人的临别之词:
花园里的阳光,
逐渐变得冰冷而又昏黄,
那分秒失去的时间,
我无法把它绑缚于金色的巨网,
当一切邵然,
我不会再祈求赦免。

我们的自由,如同自由的长矛
向着终点逐渐迫近;
尘世在不断地驱逐,
乐曲悲伤,鸟儿低鸣,
再过不久,我的朋友,
我们便无法再度起舞。

广阔的天空适于飞翔,
教堂的钟声已经敲响,
每一声罪恶而又刺耳的声响,
都是海妖的歌唱;
大地驱逐,
我们走出埃及,就要死亡。

不再期盼赦免,
心中依然坚定,
但曾与你在雷雨中并肩
我倍感欣然,
曾与你沐浴在阳光的花园,
我欢喜无限。

伴随着朱迪思的讲述,我仿佛重新回味了自己的成长,体验着未来的岁月。记得小时候,经常因为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感到不开心,就像因为某个心爱的小物件出现某个小小的缺憾,而宁愿不要这个小物件,希望一切看起来都那样完美。当我们从幻想的世界中回归现实,当我们坦然的面对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丧失,我们才理解了维纳斯的美丽,并依然深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世界!

⑤ 急求《人类的故事》读后感800字左右!!!

读过了《人类的故事》这本书,我有许多感触,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罗马帝国的衰亡》。
在古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把公元476年定为罗马帝国衰亡之年,因为在那一年,末代罗马皇帝被赶下了宝座,不过罗马的灭亡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以至于很多罗马人未能察觉到。他们一直在抱怨薪少、食品价高、生活的艰难。不过总的说起来,在公元前4个世纪里,大多数罗马人依旧过正常的日子,他们照常吃喝、去剧院等,当然也有不幸的人被饿死,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生存的帝国注定灭亡的命运。不过罗马帝国的根基已锈蚀,它仅是一个城邦,与古希腊的雅典并无差异,从政治上来说,它是不合格的,年轻人大多在战场上,那些不幸的农民,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属品,终身无法离开。不过,因为他们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一个悲惨的寄身之所,因此,他们宁愿打“美好的仗”也不愿为罗马帝国打仗,这样,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野蛮的民族开始侵略罗马,由于没有土生土长的罗马士兵可以抵御,最后皇帝被迫允许他们在罗马帝国居住,不过很快他们就怨气冲天,抗议贪婪的罗马税吏夺走他们的一切,当他们的呼声没有得到重视,他们便进军罗马,以便得到皇帝陛下的声音,于是康士坦丁皇帝开始寻找一个新住所,他选择了位于欧亚之间的通商门户拜占庭,并重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皇宫迁到此处,康士坦丁死后,为便有效率地管理,他的2个儿子便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哥哥通知西部,弟弟通知东部。到了公元4世纪,匈奴人、哥特人、汪达尔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依次侵略罗马,大部分土地被瓜分,连绵的战火最终使帝国沦为一个无人照管,绝望蔓延的瓦砾!繁荣的意大利变成一块死寂之地。
读过了这些文字,我深思到,原本繁荣的罗马帝国为何最终沦落至如此地步?是因为它早期的穷兵黩武吗?不是的,仅仅是因为这堕落二字,正是因为开始的繁荣与稳定的生活,才导致人们罪恶丛生,道德沦散,陷入堕落之中,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又何尝知道自己已经慢慢走向堕落的深渊,自己一向认为繁荣,永不消失的罗马帝国沦入此下场呢?而我们是否也应唤醒自己,仔细地审视自己是否也在危险边缘,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是知识与真理,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也许只有这样也才无愧于自我和社会。
读过这本书,作者渊博的知识、幽默的笔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龙9岁时便开始了画画、英语作文与乐器,曾多次来到中国学习,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努力才造就了房龙的今天,人们总是羡慕大红大紫的人,却不曾想到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没努力,又何来成功呢?再回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吗?难道考试成绩好的同学都是由于他们好运吗?他们得到的是他们的努力换来的成熟的果实。
《人类的故事》你给我的太多太多……

⑥ 出埃及记的影评

《出埃及记》原是《旧约》中最重要的一卷书,讲述了希伯来人(犹太人)同古代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起源。1960年由奥托·普雷明格导演,表现以色列建国的电影也曾借用这一标题。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大型的建筑物,如高大浑圆的蓄水池,还有很多逼仄的空间,审讯室、狭长的走廊、行车隧道、电梯间,在外界的衬托与局限下,人便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了,与空间环境的对位,人所能体会到的,是压抑、渺小,是无法冲脱的窒息。 被这环境限定、包裹着的,是男人与女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点“破事儿”。 虽说是破事,一样难于处置,也许是环境给人的压力已经足够大,人已无暇他顾,缺乏智慧去处理这种关系。 由此引发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一群女人,受过男人的伤害,于是要杀尽男人,成立组织,行凶不断,而有男人有一天发现了,他们想去揭露,一个退缩了,一个也放弃了,这一场战争如何继续? 两性之间不仅没有信任,还充斥了仇恨,欲除之而后快,可见,这种关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岌岌可危,面临崩溃。与这种紧张关系对应的,是周围建筑的华美、坚固、悠然,环境是强大的那一方。 那个警察和太太的关系原本是和美的,可是,因为警察要查案,而疏忽了太太,太太需独自面对生活里的“破事儿”——装修,而产生裂痕。这时候,办案中遇到的一个女人和警察有了互动,一边裂痕在加大,一边的关系却变得亲密。 电影里有这么一幕,两个人躺在沙发上,传一支烟,你抽一口,递给我,我抽几口,再递给你,后来,两个人就笑了起来,无缘无故,但很开心。他们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没来由吧,但是却非常轻松与满足。 这两个人,都是需要救赎的。分别与配偶的关系有裂痕。但他们在一起,却得到了救赎。 《出埃及记》里,神派摩西带领众人出埃及,是为了使这些人得到救赎。以此为名的电影,探讨的,是在现代社会的重重压力下,两性之间岌岌可危的关系如何得到救赎?然后你看到的,是一个无所求的女子,带给一个男人平静,对他说:查这个案子有什么用呢,杀光所有男人?怎么可能。我只关心你,只想你没事。 因为完全无所求,这个女人没有给男人压力,之后他们一起打游戏机,一起K歌,一起逃避,似乎都得到了救赎,即从心理的重压下解脱出来。 当警察有了一颗平常心后,笑容又回到他脸上,他扔掉查案的录音机,重回生活的怀抱。是那个女人令他相信:“看似重要的事,其实微不足道”。 电影探讨了救赎的一种可能,简单说,就是放得开——“我们对生命也是如此无能为力,一切都不过是破事儿”。 宗教书里说,正是因为有缺憾,才显出神的恩典。我们在这一个压抑的电影里,感到了片刻的满足,而未来呢,其实仍是会被残缺所包围。但是没有残缺,你便不识得美。

阅读全文

与走出埃及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讲解新冠 浏览:261
安检一部美国电影 浏览:533
韩国一部爸爸电影叫什么 浏览:577
赛罗奥特曼的电影全集中文版 浏览:412
山河电影完整 浏览:158
大鹏在集安拍什么电影 浏览:830
日本游戏电影女主角杀丧尸 浏览:465
暴走电影背景音乐是什么 浏览:650
看台词猜电影名字的游戏 浏览:830
官网英文电影 浏览:813
有一部电影网上播出 浏览:278
泸州国美电影院 浏览:418
动画片大全大电影国语版爱奇艺观看 浏览:48
丰城电影院的位置在哪 浏览:804
台湾电影放映免费观看高清 浏览:663
4k超高清电影在线网站 浏览:929
电影雏菊背景音乐评析 浏览:163
电影控场是什么 浏览:442
港台80年代的鬼片大全电影大全集 浏览:480
印度女孩追求音乐电影 浏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