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归来新疆电影观后感
《爱归来》讲述了维吾尔族牧羊人卡德尔捡回一名汉族弃婴,历尽艰辛坚持把弃婴养育成人的故事,彰显了民族大爱、人性之美。
遗弃婴儿取名字凯赛特,长大以后承继了卡德尔大爷心地善良朴实的品性,享受生活,渴望自由完美的爱情,打破了各种各样摩擦阻力,最后和阿娜尔古丽踏入了婚姻生活的红毯。
凯赛特母亲韩冰在临死之时,满怀忏悔的心理状态来协助凯赛特,却在凯赛特取得成功之时含笑花离开。
本剧依据产生在鄯善县的民族大团结真实事件开展深层写作,重现了新疆省各族群众在强国梦的重大新征程中团结一致奋发进取、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感人至深情景。
这一影片好像非常简单,但这一影片确实不容易,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就把人内心深处许多繁杂的物品翻了出去。
很多种多样繁杂的情感感人至深,都是在心内翻滚,最首要的,我认为或是真情和感情,这也是尘世间更为宝贵的情感,有你才幸福。
2. 电影“爱无疆”观后感怎么写
昨天看了一次专题片《大爱无疆》,为崔学选同志的事迹深深感动!今天又再看了一次,心情真的难以平息,党的好干部啊,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好干部。
身为山东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前线总指挥的崔学选,为帮助灾区尽快完成重建,53岁的他没有幕后指挥,而是冲锋在前、忘我工作,最终病倒在灾后重建第一线。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广大年轻干部学习,崔学选同志无愧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而这样类型的好教材要多开发,用于教育和引导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要学习崔学选同志鞠躬尽瘁的精神境界、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
在观看的过程中,随着崔学选同志的感人事迹在专题片中一一呈现,身为男子汉的我眼眶都红了。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发展已成为民心所向和各族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当无辜的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和践踏时,我心里难以平静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我们的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什么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我们的民族依然遭受着同样惨烈,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打击民族分裂份子,让死者安逝,伤者慰藉,还人民一个安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片净土。
影片通过讲述这一故事,书写了一首两个民族亲如一家、血肉相连的动人诗篇;同时,也讴歌了人性中最闪光的知恩图报的大善、大美和大爱。 影片的问世,来源于制作方对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热切关注。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所提出的:“在学校,要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大张旗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大学习、大宣传、大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掀起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潮”。
3. 新疆民族团结好少年颁奖晚会典礼观后感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中国移动“G3杯”自治区首届“民族团结好少年”评选7月14日揭晓,伊宁市第十六中学的西尔艾力等20名同学荣获自治区首届“民族团结好少年”称号。当天下午,主办单位在新疆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颁奖晚会。
新疆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和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共同主持颁奖晚会,整台晚会除了少儿歌舞、歌曲联唱、快板表演、诗朗诵等精彩节目外,最吸引观众的还是20名好少年的先进事迹展播:勇救落水少女而牺牲的朱汉卿、见义勇为的巴图那生、8年如一日坚持背汉族残疾同学上学的阿布都萨拉木·阿布都热扎克......一个个电视短片生动展示了20位好少年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
自治区及兵团领导李屹、杜秦瑞、靳诺、柯丽、卢晓峰等观看颁奖晚会并与民族团结好少年合影留念。
据了解,首届“民族团结好少年”评选活动由自治区文明办、教育厅、广播电影电视局、自治区团委联合主办。活动自今年5月7日启动以来,受到全疆各地广泛关注。截至6月30日,活动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投票396344张,评选出20名“民族团结好少年”和30名“民族团结好少年”提名奖。
颁奖晚会将在7月16日22时新疆卫视、维吾尔语新闻综合频道和哈萨克语新闻综合频道同步播出。
4. 梦开始的地方新疆版观后感300字
《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该电影主要是以内地新疆高中班为素材,通过讲述内高班各族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成长和成才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各族青少年的亲切关怀,尤其是对新疆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剧中通过一群飞出边远地区,在内高班学习的新疆孩子青春励志的故事和家庭变迁来折射新疆这片土地,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真实生活状态。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更加真实的感触到,民族团结靠大家,民族团结可以结出最美的爱之花。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团结显得尤为的重要和必须,只要在新疆这个地方呆过的人,都会真切的感觉到“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新疆,这个梦开始的地方,靠着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情感纽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新疆的繁荣、昌盛、和谐、文明做出努力。
为了梦想,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5. 《翻身》新疆电影观后感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6. 新疆电影真爱观后感700字
观看这部电影用六个字形容我当时的表情,流泪,流泪,流泪。
我为可爱的新疆人流泪,我为真爱流泪,我为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位母亲和她的伟大母爱流泪。而这个眼泪是激动的眼泪,自豪的眼泪,是内心震撼的眼泪……
是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曾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感动了全新疆,感动了全中国。
有一次我在大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有个卖水果的维吾尔族小伙推着手推车准备从很多在大街上停放的汽车当中穿过去,但他害怕划伤周围的汽车,不知道怎么过,这时,有位汉族老大爷给小伙子指挥,让他安全地从汽车中间过去。这就是我们新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且非常感人,几乎人人每天都能看到,碰到。
阿尼帕大娘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女人,但是,她做的事不普通,靠老公钉马掌的微薄收入抚养无依无靠的各族孤儿,几十年如一日,冬天在刺骨的冷水中洗羊下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给这些跟自己无亲无故的孩子们吃,给孩子们穿,这是多大的爱,多么大的情怀,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们受苦,受难。为他们无私的遮风挡雨。
我们生活在无数个充满真爱的家庭里,沐浴在充满大爱的国度中。阿尼帕大娘的家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也是我们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生活也是我们新疆人为之自豪的资本。
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我是一部不落的去看,从小看到大,我也感受到该厂一步步走向成熟,一步步走向巅峰,小时候喜欢看《向导》《神秘的驼队》《艾力甫与赛乃木》《买买提外传》……最近几年的《吐鲁番情歌》《乌鲁木齐的天空》等都是很好的电影。看了都喜欢,我总认为我们新疆的电影还有待发展,与内地有着差距,觉得拍摄、剪辑、导演、演员还需努力。这次看到《真爱》这部影片后,我对新疆的电影及电影人充满了信心。对我们的电影在内地市场能够打响,能够站稳脚跟充满希望。谈电影我是个外行,我只能看到表面,但就表面而论《真爱》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拍摄地点,叙述的场景,自然风光,自然的生活,没有刻意去表达什么,但是表达了很多,没有刻意去说什么,但是说了很多。让人联想到嬉闹与青山绿水中的童年,联想到远在千里之外为自己祝福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站在木桥头上盼望子女回家的情景。
这是一部好电影,体现了新疆的美,新疆人的美。没有夸张手法,没有超越生活,人物有血有肉。
电影是一门直观艺术,它能达到很多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电影用故事及它的感染力宣传新疆,赞美新疆,推出新疆,用这种方式使内地与新疆的距离更加拉进,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旅游,搞活我们的经济,使更多的内地同胞认识新疆,认识新疆的人,知道新疆的事,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了解新疆的和谐及各民族之间的真爱。
7. 这里是新疆观后感两百字。
观看宣传纪录片《这里是新疆》
观看完大型诗画形象宣传纪录片《这里是新疆》,看后不禁感慨我们新疆好美、新疆好大,不仅是民俗特色的新疆,也是现代化、开放的新疆,这部纪录片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最好的礼物。影片只有画面没有对白像一幅动态画卷娓娓道来,伴随动感的音乐全景呈现了全疆各地州的风情,展现了新疆各民族互相团结,经济腾飞,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一面。
一、弘扬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 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达西村是新疆农村的缩影,再现达西村的过去和现在,让我们看到了新疆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新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展现了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影片由《石榴花开》、《老城新家》、《我的梦》等一个个小单元展现了少数民族传统饮食,特色文化。三、宣传了新疆是歌舞之乡、瓜果之乡、黄金玉石之邦。优美的舞姿,欢快的节奏,每一个画面都是新疆的宣传名片。
8. 电影少年读后感1000字
作家王小波曾这样描述一个热血的男儿: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电影《少年班》中的麦克(王栎鑫饰演),王大法,方厚政,以及吴未,就是这样四个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年未满十八,却已满腔热血如斗士。 四人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吴未(董子健饰)无意得知,自己是为保护珍贵的天才少年同学们才被选入少年班。就如同将鲶鱼扔进金枪鱼水池里以保持金枪鱼的持久新鲜一样,老师周知庸(孙红雷饰演)如此比喻。至此,故事以略微诙谐的基调展开的同时也埋下了忧伤的伏笔。由于讲述的是90年代的故事,影片搭配音乐,呈现出一股浓郁的怀旧风。而除了与故事契合度极高的背景音乐的运用, 电影的另一大出彩之处在于对角色的塑造。几个少年主角形象栩栩如生,一方面被赋予了充满戏剧张力的跳脱感,但同时又具备自然的生活气息,十分鲜活动人。尤其是吴未一角,将不适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情感的饱和度在影片结束段水到渠成地得到一个升华,成为电影的一大记忆点。
近年来,青春片适逢高潮期,以少年班群体为中心视角而展开的故事在琼瑶式青春片中可谓独树一格。导演肖洋,作为曾经西安交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结合自身真实的经历体会,给观众制造了一场亦幻亦真的天才少年之旅。 《少年班》属于渐入佳境的那类电影。导演恰如其分地在满足观众具有的"天才情结"的窥视企图心与电影作者的自我表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少年班》既不属于无病呻吟、娱乐至死的疼痛青春日记,也不是那类坚硬晦涩、文绉绉的自我独白。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在架构出一个理想乌托邦的同时又悄无声息地撕裂出一个开口,向观众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人生,既浪漫又沉重。这也是沉溺于故事的诗意氛围的观众在观影后,仍能够产生强烈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关键。不论是热切地想要融入到天才小团体的吴未,抑或是小心翼翼地怀揣着对周兰(周冬雨饰)爱恋的吴未,确如一条被放入金枪鱼罐头的鲶鱼,格格不入。尴尬而真实,正是影片所映射出的大多数人的青春与生活日常。无疾而终的暗恋,身处集体而无法摆脱的无力感,伸出手想得到热烈回应的那颗炙热的心,焦虑、窘迫且无奈。这些借助集体回忆而构筑的情感共鸣,强烈而有力。电影看似讲述的是天才少年们的故事,归根究底,还是一个关于你我他青春成长的轨迹道路。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散悲欢无法避免。回归到电影于观众的意义上,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够提供人们畅游于诗意的诺亚方舟的空间,还在于与之相匹配的源自生活的切身共鸣感。在两者的调和下,才能恰好构建出一部影片的魅力,人们才能在光影中可以找到释怀的情结和被治愈的能量。
在《少年班》片尾,有一首歌唱着"没有不散的伴侣,你要走下去,没有不终的旋律,但我会继续",面对这样一种洒脱感和释然的情绪,就如同影片结束时,古板的教师周知庸释怀后的那份云淡风轻,试问,当大屏幕里的光暗下来时,谁不是一条被治愈的鲶鱼?
9. 《电影少年》800字读后感
这部电影已感动了无数人,因为这部电影有许多我们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发光的那一面,只要你用心去挖掘,问题再大的人,也一定会成才。 故事发生在四十八年前,一个叫马修的人被派到“池塘之底”去做学监。“池塘之底”是一所专门收养问题少年的男子住宿学校。这个学校,有着无比厚重的铁门,幽暗的教室,令人窒息的环境。在“池塘之底”,采用“行动-反应”的残忍理念,体罚,关禁闭是最平常的事情,同学老师们已经失去了爱。而马修改变了一切。他用一颗充满爱的心来关爱,教育孩子们,他对学校残忍的教育制度深恶痛绝。他办了合唱团,让孩子们在歌声的感染下充满欢笑,充满爱
10. 新疆电影娜娜观后感 要原创的,不要复制粘贴的
《娜娜》观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娜娜》电影,心里想说的很多…
电影讲述了汉族姑娘王燕娜在了解到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被查出患有急性肾衰,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做换肾手术,而他家中所有直系亲属都不符合换肾标准的情况后,隐瞒了家人,辞去临时工作,主动提出无偿捐献肾脏的请求,之后努力劝说父亲同意自己对毛兰江的帮助,成功完成手术的故事。
《娜娜》于2012年4月17日晚在兰州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了电影首映式,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电影主演及《娜娜》人物原型王燕娜同时参加仪式。
王燕娜说:“我的想法一直很简单,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要代表我的全家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的关心。这将是我一段最难忘的人生经历。”
自治区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孙新刚说,王燕娜无偿捐肾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优秀品质,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青春之歌。王燕娜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也是道德建设的楷模[1],值得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这是高新区长期坚持民族团结教育的丰硕成果。他代表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向王燕娜表示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向王燕娜及其父母和全家表示崇高的敬意。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彬说,王燕娜年仅24岁,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为挽救一个原本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学生毅然无偿捐献了自己的一个肾脏,这对任何人都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她的行动非常感人。她为高新区树立了一个可贵的民族团结典范。这也以无可否认的事实说明,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深入人心,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里互相帮助,其乐融融,谁也离不开谁。
王燕娜用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民族团结的感人篇章,体现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和当代青年的优秀品质。
娜娜观后感2
前几天,我和同学看了新疆本土电影《娜娜》,深有感触。
电影讲述了汉族姑娘王燕娜在了解到维吾尔族少年毛兰江被查出患有急性肾衰,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做换肾手术,而他家中所有直系亲属都不符合换肾标准的情况后,隐瞒了家人,辞去临时工作,主动提出无偿捐献肾脏的请求,之后努力劝说父亲同意自己对毛兰江的帮助,成功完成手术的故事。
一个家境平凡的26岁临时工、社区自愿者,一个身患重病的18岁维吾尔族少年,两人之前毫无关系,也相互不认识,主人公娜娜却坚持提供援助。再加上一系列社会现实的缩影式投射,尤其是人们对无偿捐赠的望而却步的态度,使得主人公与思想作斗争的舞台空间被拓展得纵深感极强。男朋友的抛弃,父亲的劝阻,最终却令娜娜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从而打动了深爱自己的父亲--------其间电影将主人公内心的发展历程抓的丝丝入扣,表现的刻骨铭心、感人至深。大爱无边。那女孩为了用善良的双翼守护重病的维族少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捐出一个肾使她承担了异乎寻常的风险,同时相伴的还有无法避免的伤害。女孩固执的决定是伟大的,然而在伟大的背后却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份最本真而朴素的情怀,在危难关头施救于人。 手术是成功的,恢复的不仅仅是少年羸弱的身体,更是人们心中随着岁月而渐渐淡化的,这份爱的勇气,女孩兑现了奉献的承诺,在术后平静而温暖的阳光中,她正经历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蜕变,也使得“大爱无边”这个词跨越了年龄、民族、家庭,在这片飞速变迁的大地上拥有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