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放》观后感
写作思路:认真观看影片,将影片的主题思想详细地描述一下,把自己观看之后的感受以及体会详细地阐述依稀。
正文:
一段尘封69年的珍贵历史影像,首次公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数千条胶片素材里,我们找到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
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响起,当解放战争胜利的号角遍布祖国大地,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夙愿即将实现。在祖国的边疆,在未解放的地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呼声也如烈火燎原,势不可挡。
在新疆,毛泽东对三区革命的高度评价,让一个维吾尔族年轻人激动不已。又是怎样的契机,让他在开国大典时,登上了天安门的城楼。解放前夕,美国驻乌鲁木齐副领事曾这样预言,共产党的军队将会饿死在新疆。然而究竟是怎样的动力,让进驻新疆的解放军战士们不仅没有饿死,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百岁维族老人连自己的岁数都记不清,却为何一辈子没有忘怀共产党的恩情?
在云南,“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已进入到同签誓词的最后环节,为何会场突然陷入一片沉寂,又是怎样的一个青年打破了困局,促成誓词的顺利签署。身处封建领主巅峰阶层的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共产党,甚至不惜和自己的阶级决裂?“扬威橄榄坝,胜利回家乡”的背后又有一段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
看红旗漫卷西风,五亿人民如何真正团圆。在西藏,是什么让贵族出身的阿沛·阿旺晋美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毅然减掉身份象征的发辫?第一块农田的变迁,百万农奴的翻身,健康和文明,进步与秩序逐渐在西藏确立起来。背后又有多少动人的故事?
没有人民的解放,何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势之下,人民的选择,又包含了多少深意?
㈡ 解放战争的影片资料(带感想)
有人说《集结号》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公式,类似:《太极旗飘扬》+《拯救大兵》+《兄弟连》+《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人生》。也有人早就宣传称这是一部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无论人家说什么,自己眼见为实——在战场戏那部分的确有点“美国味”。
说到战争片,让我恶心的就是中国战争片,连长顶着炸药包对手下喊“兄弟们你们撤!这里有我顶着!”……(吐了)好假!在这部冯氏战争片里,虽然许多地方采取西风东借,可还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国风格,如吕宽沟和姜茂财去为连长拿手表,宽沟找到手表后竟然高兴地跪了起来(上半身垂直于水平面)!这不是自告奋勇地当活靶子嘛!!不过从中也许还能看出一点,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职业军人,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是种田的老实人,所以一高兴,忘了自己置身战场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现。这时我就觉得这个傻军人很可爱——可如果我是连长我肯定能被他气得吐血,这绝对属于非战斗性减员。
可见《集结号》并不是传统的,教条的,宣扬解放战争怎么怎么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人性”,哪怕就像宽沟的那样傻乎乎的行为。人性,是一个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阶级、宗教所控制、引导的东西。我非常佩服导演敢这么做。老谷,他是一个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个军人。从一开始,为了指导员被炸死而领导大家杀战俘这一事件开始,我便觉得他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这样的人,不记得是《兄弟连》里写到过还是《战神》里写到过,是不适合呆在战场上的,这样的人注定了之后为他的手下弟兄们追讨“烈士”荣誉。
在烈士陵园,刘泽水的墓前,老谷知道集结号没有吹响,知道了大部队早就撤走留下他们牵制敌人,其实这种舍小为大的事情战场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知道了以后就是发怒了——“你们怕大部队被咬死,就不怕我们被咬死?我们真的都被咬死了!!”这个时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为要知道,传统战争片里的中国军人是不可以“自私”的,传统战争片里的中国军人是恨不得牺牲一人拯救全军的。自私的老谷,难道就不是一个可爱的人吗?自私的老谷才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几个弟兄都当成亲兄弟对待——记得《父辈的旗帜》里,MIKE说“我要和我的兄弟们在一起。我答应过他们的妈妈把他们平安的带回去,我已经对他们一半食言了……”——老谷不也是这样的吗?他要他的那些兄弟们死也不能落在敌人手里。谁敢对这样一个“自私”的军人做正面宣传?谁敢?谁敢对一个“畏敌”(老谷让大伙喘口气,指导员骂他畏敌)的连长做正面刻画?谁敢?那些传统战争片的导演都不敢,他们都不敢,唯有冯小刚!“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他说:“我不过是把一个人的经历给拍下来。”哪来什么教条?哪来什么英雄主义?有的只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
㈢ 关于解放战争的文章(观后感)谁有
(原创)《北平往事》观后感
凌晨1点,这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终于看完。呆呆地坐在电脑前,哽咽着无法言喻的悲伤……
夜晚,天空红亮亮的。站在另一头,是那个勇敢的却有些紧张的女孩。她亲眼看见了奋勇前线的英雄身影纷纷倒下。那一场景,此时一直徘徊在我的心头。那每每寒涩凄凉的镜头像穿破了我的胸膛,那是一种我能体会到的痛,一种想哭却不能哭的悲痛。忘不了,英雄的他们。
我的泪水终于决堤,比任何一次都汹涌。
两方兵士皆皆倒下,我们的民族英雄啊,含着仇恨昏倒在血泊中。炮火照亮了黑的夜空,说不尽的惋惜,独留旷美娇一人站着。就是那呆滞的眼神,那位19岁的美女孩的眼神,看得我的泪水又一次澎湃。
残忍的战争,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年代,中国最后虽胜利却有多少英雄好汉相继为革命牺牲,多少百姓无辜遇害……
日本,一个在我眼里和历史中不可原谅的国家,我这一辈子忘不了的仇与痛!
这就是我的观后感,一群实力演员演绎着一段忧伤历史。她们哭着我也一起哭着,北平沦陷,我抬不起我的头,因为悲伤太重。还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那么深沉,那么无私,那么不顾一切,我不得不为之感慨!
在准备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耳畔仍然充斥着一个声音:“兄弟们,砍死小日本鬼子!跟我冲啊!”眼前始终浮现一个画面,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举着大刀、镰刀、菜刀与鬼子们同归于尽……
我是一个中国人,那种悲壮而惨烈的场面,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悲哀!面对历史,再一次痛恨小日本帝国!!!!
谨此献给为抗战死去的战士。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你们,永远是中国的骄傲!
㈣ 关于解放战争的读后感
解放大西南的故事》读后感
《解放大西南的故事》读后感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六年级四班 曹薇
这本书讲的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战役——解放大西南。读完了这本书,我很佩服刘伯承、邓小平进军大西南周密的作战部署;又被战士们不畏牺牲、团结向上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深感这次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次战役发生在1949年10月。当时,新中国虽然成立,但大西南这一片土地还没有解放,蒋介石把主力——胡宗南的部队放在川北方向,把宋希濂的部队放在重庆,企图让大西南这片土地变为大陆最后一个反共基地。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有贺龙率18兵团在川北牵制胡宗南部队,第二野战军在川东攻击,断敌退路,全歼守敌,战争就这样打响了。正如他们部署的那样:我军迅速占领贵阳、解放重庆,并歼灭宋希濂部队。然后,又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包围驻守在成都的胡宗南部队,贺龙率部占领了成都。紧接着,陈赓又率部占领昆明、激战蒙自,解放了云南。最后,我军占领西昌,又在西藏昌都地区消灭了藏军,把红旗插上了喜马拉雅山。
当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时候,这意味着西藏解放了,大西南解放了,整个大陆都解放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时刻,大陆终于和平了!在解放大西南的途中,战士们历尽艰险,但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跨越难关。在这途中,又有多少战士献出了鲜血,甚至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为了革命而牺牲的,在我的心目中,它们都是英雄。他们无私地奉献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与和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把当地的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就了出来,给了他们和平、安逸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的:“这胜利来之不易,它是人民解放军无数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他们”。读完这本书,我联想到自己,我感到很满足了,因为我是幸福的。我生活在和平的日子里,在家里,由父母呵护;在学校,有老师关爱。我们有学上,也不愁吃穿,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一定要珍惜这和平、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一名学生,要好好学习;作为少先队员,要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国建设的更富、更强、更加繁荣昌盛!
革命英烈,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红领巾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并永远继承革命英烈的遗志,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刻准备着!
㈤ 观看了大决战三部曲对解放战争有什么看法对战争中牺牲的先烈有什么样的评价
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重点:
第一,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军野战力量有了质的飞路跃,已经具备了与国民党进行决战的实力。
第二,由于不断缴获敌人武器武装自己,解放军装备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变,解放军的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都有炮兵纵队,重火力得到明显增强,决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小兵加步枪,当时唯一比较弱的是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他们在跃进大别山过程中扔掉了重装备,长时间被敌优势兵办围困,淮海战役时进入中原作战,战斗力没有能得到恢复。
第三,解放军在情报和后勤方面有极大的优势,战场成单向透明,有数以百万计的民工参加运送物资和抢救伤员,弥补了解放军的后勤不足的缺点
第四,由于不断胜利,解放军士气高昂,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军队纪律严整,指挥统一,各军队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配合密切,正面进攻与内部瓦解敌人相结合,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
第五,新中国的成立,与200多万烈士的奉献是完全无法分割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对于烈士的敬意,对于抹黑、丑化、歪曲历史,恶意损毁烈士名誉和纪念设施的一定要严惩不贷,对烈士的遗属的褒扬应当坚定不移,这是维护国家民族凝聚力的最核心内容。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㈥ 关于描述一个革命战争电影片以及观后感的作文
《大决战——辽沈战役》观后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网上观看了《大决战——辽沈战役》。这场战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来给你们讲一下里面的剧情简介吧!要认真看哦!
剧情简介是:国共内战时共有三个大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但他造就了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有利条件。一九四八年3月,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他们率领了中央机关和解放总部离开了东北,来到了河北省与刘少奇、朱德等相讨目前形势。及时把握住战略决战的时机,并决定首战残击已处处困境的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命令东北野战队主力南下北宁线。并封闭蒋军后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长春,来残灭沈阳援敌之战役计划,四八年七月,林彪致电军委。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南下北宁线作战。在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曾反复研究。出于政治利害的考虑,最后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九月十二日,辽绅战役开始。十月十四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共,仅用三十一小时便攻克锦州,歼敌十余万人。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我觉得解放军战士们十分英勇,不怕敌人的炮火勇敢前进,就是死也还是前进。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前,不怕牺牲,不灰心的精神,为祖国妈妈争得许多许多的荣誉!让它永远闪耀!
㈦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怎么写
《解放:终局营救》观后感
由韩三平总策划、李少红总监制、总导演的影片《解放:终局营救》以“追寻着没有战火的世界”为宣传标语,周一围、钟楚曦、钟汉良三位实力派演员出演,战火硝烟扑面而来。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的故事发生在平津战役总攻打响前夕,周一围饰演的解放军炮兵侦察连连长蔡兴福所带领的解放炮兵侦察别动队将要执行一个特殊的火线任务——不仅要将国民党重兵看守的地下兵工厂一举摧毁,还要救出被关押在监狱中的人质。一场以寡敌众的“不可能完成”行动在中共地下党的协助下迅速展开。
凭借极具冲击力的城市战争场面和争分夺秒的生死营救剧情,这部以平津战役总攻前夕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开启了与观众见面的“倒计时”模式。
“平津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拥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其主战场便是天津这座城市,因此,大篇幅的“城市巷战”也成为了该片最大的看点之一,而如何将这场战争尽全力还原则成为了整个创制班底最大的挑战。
㈧ 决战太原 观后感
在里面我看到了战士英勇奋战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感觉到他们因为战争失去情人的痛苦。虽然战争会有很多不好但是战争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对它也感到无可奈何
㈨ 某一次解放战争的文章50字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㈩ 解放战争读后感200字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至少他决定了我们100年的命运,解放战争双方的输与赢,决定了1949年或者别的一个什么年份之后100年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生活习惯。蒋介石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他代表的是那些大的利益集团,这是和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有冲突的。蒋介石输得很快,任何腐-败了的政权都是要输得很快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是真理。虽然这场战争让我们很多年都沉湎在胜利当中,但是,胜利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东西,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背井离乡闹革命,临危不惧搞起义,建立了梦想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固然是一场恢弘伟大的胜利,很多人也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尤其是土地革命得以实施,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是最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