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浪淘沙电影观后感
这部电影也许很多人都看过,是以前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大浪淘沙》,电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绶,是民国时山东的一个农民青年。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来他的父亲和当地的地主有某种债务纠纷,因他父亲到期未还,和地主发生了争执,也许是地主要债要得急了点,也许是靳老爹心路窄了点,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吊死了。气得靳恭绶抚尸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电影里靳恭绶向朋友们回忆往事时咬牙切齿地说道:“当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还把地主一家给杀了。”
从此他浪迹江湖,结识了几个类似的江湖朋友,悠闲之中还认识了谢晖、刘芬等漂亮MM。经谢晖介绍,几兄弟一同去济南报考了军阀张宗昌的公费师范学校。张宗昌虽说是大字不识的军阀,却对知识分子格外敬重,学费全免外,还全额资助师范生读书。说来也怪,这种学校不仅连我们现在政治审查都没有,连身份证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杀人犯就录取了这些人。
按说靳恭绶等杀人犯被张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钱花,摆脱了流浪生活,总该对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绶业余时间除了和漂亮MM谢晖谈情说爱——“谈人生,谈理想,谈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种反对军阀的政治活动上,甚至多次组织参与反对当局的油行四威,每当与前来驱散“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警察搏斗的时候,他总是冲锋在前。最后这几个人还嫌闹得不解气,干脆一跺脚去了湖南报考军校,穿上军装扛起枪,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业,直到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岗山。
影片从未对靳恭绶因债务纠纷杀人的事情有过任何指责和歧视,也不提倡什么“杀人偿命”、“依法治国”、“普法教育”,更未象现在某些自以为自己多么理性网友那样,动不动就很麻木地样子说什么:“凡是生命都应该珍惜”,“为什么不去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啊?”要求被压迫者单方面去体谅压迫者,以换取所谓的“和谐”。相反,这部影片却用这样一个个情节证明了一个伟大的道理并大为赞扬,那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此说明靳恭绶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天生觉悟就那么高,用刀子去处理债务纠纷,去报仇,处理得很对!
除了他的结义三弟余鸿奎而外,影片中几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绶这么做,认为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鸿奎在和靳恭绶吵架时,忍不住骂了他一句:“杀人犯”。而靳恭绶被骂时不仅不忏悔,反而觉得受了污辱,反而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气得凶相毕露,动手打了余鸿奎一拳。最后这个反对报私仇的余鸿奎在影片当了叛徒,被兄弟们打死,而当过杀人犯的靳恭绶从未为那些被他杀掉的人去抵命,因为他后来已经从政了,刑事责任一笔勾销。
靳恭绶在影片中被塑为英雄,可见,因一些小事去杀人放火报私仇,起码在旧社会,乃至在拍摄该影片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是广为传颂并广为提倡的,是一种英雄的象征。我就不知道这事情要是发生在现在,民间和官方是怎么看的?是否也一致认为,在受到冤屈时可以不经法律途径自己杀人解决,或者在寻求法律要求赔偿而不能如愿后提倡这样去自我解决呢?
我不知道人类的观念在短短时间里怎么会变得这么快?反正我是很羡慕以前的那种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么多供各路好汉的容身之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看,国家有那么多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不需户口不需身份证,更没听说过暂住证,流窜犯也可以报考大学甚至军校,由国家花钱供流窜犯读书,流窜犯还可以随时携枪潜逃去“起义”。这在我们现在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那时是那样的简单……
而现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笼子里,办任何事情都要先办好无数的证件,得被人审查无数遍才能考试,就是考上了还不一定有钱去读,只好在家当“宅男宅女”。要是发生流窜犯考取大学隐藏起来的事情,会被当成奇闻登在新浪搜狐网易的首页。
想到这些,我越发感到困惑了,我们这个社会是在前进呢?还是正好相反呢?难道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才算是发展吗?难道自由越来越少是前进吗?难道法律越来越多,多得律师也记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进步吗?难道受了冤枉,法律解决不了,还不允许采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吗?
Ⅱ 电影 大浪淘沙
http://www.btchina.net/ N多好电影 电视连续剧
Ⅲ 急需电影《大浪淘沙》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1925年,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与在途中救起的逃婚的宇宏奎,一同进了山东师范学校。在这里,他们在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的启发教导下,开始接触革命活动。革命高潮到来时,赵锦章和他的爱人宋珠萍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和女同学谢晖、刘芬则赶到武昌,余投靠了国民党参议薛健白,杨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顾、谢和刘则报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薛、余前往长沙策应。余企图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共产党的情况,遭到斥责。“马日事变”爆发,反动分子大肆搜捕共产党员。薛更指使余杀害了赵锦章。已经加入了共产党的靳、顾,与武昌的谢晖、刘芬一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大革命浪潮的严峻考验。杨则在北伐失败后当了逃兵。同年7月,我革命力量向农村转移,余与反动分子拦路截击,靳、顾亲手将余击毙,并跟随革命队伍,加入了秋收起义的行列。
毛泽东思想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毛泽东思想是为人民的,毛泽东的道路,证明是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这是中国人民在斗争中,不断被反复验证的真理。在故事中我们深刻地理解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靳恭绶的遭遇也是被逼的,迟早都是要反抗的,他只是那个时代的被压迫者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共产的领导下走革命路线才能救中国,劳苦大众才能真正的站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它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具体化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出来成为群众的力量。国民革命胜利了,可是劳动人民却并没有真的获得自由和解放。宇宏奎走了反革命路线,最终倒在了正义的面前。
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国家,,无论是个人还是中国的未来,经过了大浪淘沙,历史会证明一切!
Ⅳ 1996年上映的中国电影《大浪淘沙》有 这样一个情节:上个世纪20年代,老师和学生一 起
材料涉及两部电影的情节:第一个来自中国电影,老师对学生说要从拯救全体入手,只有拯救了全体才能拯救个人,因为一个人一个人去拯救是拯救不完的;第二个来自美国电影,二战中因为辛德勒的帮助而没有遭受屠杀的犹太人送给辛德勒一枚戒指,上面镌刻着“拯救一个,就拯救了世界”的犹太人的名言,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审题立意上可采用提炼聚焦法,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我们就会发现,两个情节表达的意思本质上是不矛盾的,只是顺序不同而已:东方文化认为应先从整体出发,然后达到拯救每一个人的目的;西方文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世界,拯救世界可以从拯救个体开始。由此可以得出材料的立意:①拯救一个和拯救世界同样重要;②爱,没有多少之分;③善行无大小;④帮助别人,从点滴做起。
Ⅳ 浴血反击观后感600
中心思想:历史上溯到二十世纪初叶—全球狼烟四起,天下大乱,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称霸一方,穷兵黩武,扩张势力,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旧中国风雨如磐,腐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革命力量风起云涌。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将何去何从?在大厦将倾,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犹如一轮红日横空出世,为中国革命指引了新的方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带来了新的希望。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上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种力量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舞台上奋斗博弈,演绎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斗转星移,大浪淘沙,许多势力昙花一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
而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伊始,就以最广大的工农群众为基础,一心为民族,一心为救中华,舍生忘死,投入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创建不久,中国共产党就联合其他政党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走向高潮。第一次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在白色恐怖中,其他势力逐渐脱离了革命,只有中国共产党独立坚持武装斗争的方针,开辟了土地革命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新时期。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亡国危险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促进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又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出发,提出建立联合ZF,实现民主和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违背人民意愿,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选择与人民的支持下,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献出了生命。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时,遭受围追堵截,人员损失过半;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30万队伍只保留下3万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而这一红飘带却是由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的。
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表明,共产党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忠诚、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民主共和作出了最大贡献和牺牲。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认识了共产党,选择了共产党,与党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形成了“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鱼水关系。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浴血奋战,英勇斗争,前赴后继,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千秋伟业。
Ⅵ 大浪淘沙 怎么样
不知道你问的是词牌、歌曲、电视剧、电影?只好上比较全面的资料给你了,
大浪淘沙_网络搜索
http://www..com/s?wd=%E5%A4%A7%E6%B5%AA%E6%B7%98%E6%B2%99&ie=utf-8
Ⅶ 爱国电影,只要内容概括,但要详细点,我要写观后感的,拜托了,电影最好是容易写观后感的
开国大典
1948年年底,毛主席、党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挥了举世闻名的 三大战役 。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乡亲们在欢庆胜利。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来到乡亲们中间。此时的蒋介石官邸在举行圣诞夜宴会,国民党要员们木然地听着张群宣读蒋介石的《新年文告》。我军在三大战役中不断取得胜利,国民党军队连连受挫,蒋介石迫于形势,推出李宗仁作代总统。为了保护古城北平,毛主席、党中央多次做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的工作,希望他率军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经过大量的工作,傅作义终于认清形势,顺乎民意。蒋介石宣布下野,凄然地飞离南京。但他完全抛开了李宗仁,对重要文件和人员进行了安排。受斯大林派遣的特使米高扬秘密访华,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一个月后,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我党政机关迁移北平后,蒋介石更加不安。被噩梦惊醒后的蒋介石被告之:北平正在举行阅兵式。接着周恩来与张治中开始了国共和谈,进展甚微,毛主席发出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响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渡过了长江天险。南京解放,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邓小平和陈毅进入南京,并制定了《入城守则》。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号,悄然离开了大陆。进入北平后,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起义将领程潜,也接待了湖南来的老乡,为开国大典做了最后的准备工作。9月30日,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在神圣的礼炮声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人们欢声雷动,整个广场沸腾了。
南昌起义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得胜,汪精卫却开始集合力量反共。陈独秀没有看清汪精卫的嘴脸,反对武装工农。贺龙向周恩来表示坚决跟党走。汪精卫准备从湖北总工会工纠队开刀,中共中央先发制人,解散工纠队,将全部人员编入贺龙部队。 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党中央接受了周恩来等人的意见,举行“南昌暴动”,并委任周恩来为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乔装身份抵达南昌。叶剑英在庐山获悉汪精卫“鸿门宴”的阴谋,连夜下山将此事密告叶挺、贺龙。叶挺、贺龙当即把部队开赴南昌,参与起义。张国焘赶至南昌想阻止起义,周恩来与之激烈辩论,多数人拥护周,起义仍按原计划进行。因有人出卖起义情况,周恩来当机宣布起义提前。 8月1日清晨两点,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叶挺、贺龙、朱德率部分路出击,在大家的浴血奋战下,起义取得胜利。
英雄儿女
影片讲述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Ⅷ 红船劈波初心不忘,《大浪淘沙》用细节让人物饱满,你会去看这部电影吗
引言:《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塑造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的青年群像,从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出历史进程。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不仅贴近生活,更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当下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历史,热血沸腾,令人印象深刻,堪称是一部好剧。
《大浪淘沙》故事情节
在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作为献礼剧的《大浪淘沙》为当下的年轻人弘扬了时代精神,该剧是由王雯那、孙立石主演,在2021年的5月11日,正式与观众们见面。作为理想照耀中国的重点剧目,该电影自启动以来就颇受观众们的关注。该部影片以陈启航的视角还原1919年到1945年,这整整20多年期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小到大,从初创走到成熟的辛苦历程。以人物命运为主线,深刻的呈现了期间每个关节点和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七大召开等等。
向百年风华致敬
《大浪淘沙》除了在塑造人物上费了心思,此次作品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以当下祖国未来的审美方式来讲述历史。不仅能够拉近了当下年轻人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深刻的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理想和信念的思考,而这也是当下历史题材系列的影视作品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Ⅸ 一部国产革命老电影
是《大浪淘沙》。
主演:于洋 简瑞超 杜熊文 刘冠雄 史进 王蓓
剧情简介:
1925年,知识青年靳恭绶、顾达明、杨如宽因不满黑暗现实,逃离家乡寻求出路。途中他们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结盟为兄弟,来到济南进了山东第一师范学校。靳恭绶认识了共产党员赵锦章老师,而余宏奎得到了国民党员薛健白老师的赏识。他们四人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时常秘密在一起,读进步书籍,谈革命道理,开始接触革命活动。在这期间,他们还结识了两个女学生:谢辉和刘芬。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赵锦章同他的爱人、共产党员宋珠萍一起转移南方,参加了北伐军。靳恭绶等六位同学在济南积极声援北伐。一次在与反动军警的搏斗中,靳恭绶表现得很勇敢,余宏奎则十分怯懦。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六位青年怀着激情赶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出身、经历和志向不同,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军当参谋的薛健白,杨如宽为了个人的艺术爱好,参加了北伐宣传队,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和刘芬投考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靳恭绶、顾达明被分派到长沙军分校受训,与他们的老师,现任军分校教官的赵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乌云刮到长沙、武汉,一贯伪装革命的国民党右派薛健白带着余宏奎等潜往长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顾达明、靳恭绶,他想利用顾的忠厚,摸清军分校共产党的情况,遭到了对方的斥责。顾达明和靳恭绶立即将情况报告赵锦章。赵预感到反革命将有行动,一再向领导提出积极防御的建议,都遭到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反对。反革命叛乱的马日事变终于在长沙发生了。反动分子也在军分校制造事端,企图清洗军分校的革命力量,他们大肆搜捕军分校的共产党员。已经加入共产党的靳恭绶、顾达明奋不顾身救出赵老师。他们牢记赵锦章临死时的嘱咐,怀着满腔悲愤回到武昌,通过宋珠萍找到了党组织,与谢辉、刘芬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杨如宽在北伐失败以后,于悲观失望中当了逃兵。1927年7月,武汉反革命叛乱的前夕,汇集在武汉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转移农村,消灭了拦路截击的反动武装。靳恭绶、顾达明枪决了叛徒余宏奎,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风浪中继锻炼成长。
观看地址http://www.56.com/u74/v_NDczMjc4NzE.html
Ⅹ 地道战观后感 要600字的哦
观【地道战】有感
——团结就是力量
在寒假期间,我又一次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光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我看到,电影中的人们那么英勇的对抗鬼子,电影中的人们面对生死还有国家民族的利益抉择时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我便被深深的触动了!因为,这部电影也只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在崛起时伟大的抗争。仔细看一看,在地道战的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英勇无畏、顽强拼搏、机智努力的大国精神。看着老百姓们从容地面对着毒气与水淹,百姓们大胆的、机智的面对鬼子的花招,我的内心又再一次充起了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无比自豪与骄傲。
去年,10月1日,当庄严的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军人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歼8歼10飞过蓝天,想起中国艰难的60年峥嵘岁月,想起中国在60年的坎坷中艰难挺起,中国不容易!
虽说现在我们还没有杰出的诺贝尔获奖者,还没有象美国人一样踏上月球,甚至在科技上还超不过曾经侵略过我们的日本,但是谁说这不可能,谁说这是中国人的空想。中国早已不是那头沉睡的雄狮,有朝一日,中国一吼天地也要颤三颤世界闻名的宝座终将被中国抢夺。这不是预言是无数炎黄子孙的期盼,无数龙的传人的梦想,不过请相信这种将成为现实,世界高端的科技终将被中国人掌握。
看着地道战,中国儿女的团结也将我触动,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永放光芒,这是中国千年不变的凯歌与法宝。看了【地道战】我更加深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垮中国,团结的中国人民可以取得胜利。激昂的歌儿又响了起来,让我们齐声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