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开国上将中的独臂将军
独臂上将——贺炳炎 贺炳炎(1913-1960),绰号“贺小龙”。1929年春参加红军。1935年12月,红五师师长贺炳炎率部随红二、六军团长征,第六次负伤后右臂被炸烂。在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担任八路军七一六团团长。首战雁门关,歼灭日寇五百余名,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解放战争时期,贺炳炎转战西北战场,先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五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等职。在向全国进军战斗中,贺炳炎率一军所向无敌,解放青海,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全国解放后,贺炳炎先后出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共成都部队委员会书记、成都部队司令员。1955年9月授上将军衔。
㈡ 在三个方面军任职将领
独臂上将,彭绍辉
彭绍辉不仅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独臂将军,而且是我军参加过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的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
长征开始时,他担任中央红军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师长,率部掩护主力部队实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彭绍辉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后编为红二方面军)会师后,又调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参谋长。
㈢ 独臂上将贺炳炎是谁主演
电影《太行山上》中,香港电影演员梁家辉扮演独臂将军贺炳炎。
㈣ 抗大培养的人才有哪些
抗大校长——林彪
“战神”——刘伯承
诗人元帅——陈毅
“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
善打硬仗的元帅——徐向前
一辈子讲真话的大将——黄克诚
善于“谈政”的名将——谭政
铁血大将——王树声
名将之鹰——陈赓
赤胆忠心大将军——罗瑞卿
“共产党人的明镜”——许光达
敦厚大将——张云逸
少林将军——许世友
独臂上将——彭绍辉
抗战楷模——彭雪枫
神剑将军——张爱萍
骁勇善战——杨成武
旋风司令——韩先楚
血胆政委——王平
忠诚战士——赖传珠
两授上将独一人——洪学智
铁军名将——周士第
兴国名将——陈奇涵
蓝天巨匠——刘亚楼
壮族将军——韦国清
工兵王——陈士榘
培养将军的将军——陈伯钧
横戈马上的将军——杨得志
虎将——李天佑
善打政治仗的上将——李志民
华中亮剑——张震
励士专家——莫文骅
锋线战将——程世才
毛泽东的得力高参——郭化若
“胆大包天”的虎将——聂凤智
笑傲长空——常乾坤
能文能武的政工名将——谭冠三
独臂猛将——晏福生
抗日战场上的“游击大王”——贾若瑜.
文韬武略的儒将——陶汉章
㈤ 有关贺炳炎将军的电影有哪些
电影《太行山上》
梁家辉扮演八路军120师独臂上将贺炳炎
㈥ 贺炳炎的后人怀念
1958年,在湖北省松滋西南重镇刘家场,文宫山下,柳林河畔,诞生了松滋市第二十一中学,她就是今天的纪念中学—贺炳炎中学的前身。1989年,学校更名为松滋县第五中学。1995年,为缅怀共和国开国元勋贺炳炎上将,松滋市人民政府将位于将军出生地的该校更名为贺炳炎中学。
松滋撤县建市之际,博物馆在图书馆一楼,精心筹备的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的“贺炳炎同志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正上方矗立着贺炳炎将军塑像,两侧分别陈列着贺炳炎将军与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幅合影、周恩来授予贺炳炎上将军衔任命书等。展览共展出了贺炳炎将军部分遗物,以及部分老将军、老红军为贺炳炎将军纪念馆题词近100件。
满江红-纪念独臂上将贺炳炎(作者:贺彩)独臂将军,打铁匠,英雄年少。擒敌虏,菜刀神勇,小龙绰号。锯臂憾天一把手,长征血染红旗俏。雁门关,日寇赴黄泉,传捷报。跟党走,救国道。除黑暗,求温饱。踏大江南北,劲敌横扫。戎马一生图解放,丹心一片谋私少。为人民,纵使断肝肠,依然笑。 在湘鄂西打了几仗,贺炳炎胆大性暴,不惧伤,不怕死,迅速成了一名基层指挥员。没几年,他父亲贺学文在鹤峰壮烈牺牲,我父亲嘱咐部队择地埋了,他感动得伏在父亲怀里嗷嗷大哭,说贺老总,我没爹没娘了,你和红军就是我的亲人;我无论有什么错,都不能赶我走啊!父亲像搂儿子那样搂着他说,幺娃子,我正要用你呢,怎么会赶你走?从今往后我们革命到底,生生死死在一起。
贺炳炎此后如鱼得水,陆续任红四军警卫中队中队长、大队长,骑兵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仗越打越凶,能征善战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变的是,他总离不开那把大刀,每次战斗都冲锋陷阵,以命相搏。
贺炳炎最惨烈也最动人心魄的壮举,发生在1935年12月。当时我父亲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不到一个月,刚突破国民党沿湖南澧水、沅江布置的封锁线,向新化和溆浦进军。队伍逼近新化时,发现敌人在这里已布下阻截重兵。父亲当即决定改变行军路线,掉头西进贵州。为了不让敌人摸清西进意图,逼近新化的部队随即南下,造成马上将东渡资水之势。国民党大军钻进了父亲布置的圈套,风烟滚滚地向资水压来。这时部队向西疾行,沿雪峰山山脚直奔云南瓦屋塘,再从瓦屋塘翻越雪峰山进贵州。那天由贺炳炎的红五师担任先头部队,他又让红十五团打头阵。不料当红十五团进入瓦屋塘东山时,遭到敌人疯狂阻击,从猛烈的火力判断,对方是国民党的正规军。贺炳炎查清敌情,派红十五团团长王尚荣去向我父亲汇报,自己指挥红十五团迎战。在剧烈战斗中,他的右臂不幸被敌人威力巨大的达姆弹击中,骨头被炸得粉碎,整条手臂像条下垂的丝瓜吊在膀子上。因大量失血,疼痛难忍,他当即昏过去了。
红十五团一鼓作气拿下东山后,贺炳炎躺在敌人放弃的阵地上昏睡不醒。我父亲听说贺炳炎身负重伤,不省人事,飞马赶到东山。正在急救棚里抢救贺炳炎的军团卫生部长贺彪向父亲报告,贺炳炎的右臂保不住了,必须齐根锯掉。父亲急了,质问贺彪,他的右臂怎么能锯掉呢?你知不知道他这只右臂抵得上我的一支部队?但贺彪坚持说,我知道贺师长的右臂有多么重要,可伤到这种程度,神仙来了也没有办法,如果不赶紧截肢,他上半身的肌肉将迅速坏死,到时连命都保不住。我父亲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尊重贺彪的意见。
贺炳炎的截肢手术在荒郊野岭进行,贺彪从附近的一座破庙里卸下一块破门板,把贺炳炎捆在门板上,又从老乡家里借来一把锯木头的锯子,放进一锅煮开的水里消毒。正要用吗啡代替麻醉药做手术前麻醉,贺炳炎从捆着他的门板上醒来了。父亲低下身子告诉他事情的经过,说明他的右臂非截不可。一颗浑浊的泪珠从眼角冒出来,贺炳炎吃力地说,既然是总指挥做的决定,那就锯吧,但不要用吗啡……
贺彪和另一个医生每人站一边,像锯木头那般“吱吱嘎嘎”地锯起来,在场的人无不心惊胆战。贺炳炎闭目咬牙,汗暴如雨,血顺着他的右臂和锯子两端流出来,滴滴答答,如同屋檐滴水。手术用了两个小时16分钟,贺炳炎把医务人员塞在嘴里的毛巾咬烂了。
手术后,我父亲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地捡起几块碎骨,包起来揣进怀里,对贺炳炎说,幺娃子,我要把它们留起来,长征还刚刚开始,以后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到时我要拿出来对大家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有多硬!
6天后,贺炳炎从担架上迫不及待地滑下来,开始自己走路,骑马,处理失去右臂后必须应对的一切。同时还学着用那只总感到别扭的左手,开始从头练枪,练刀,练在严酷的战争中必须去重新适应的事物。战争可不是儿戏啊,战争是两强相遇勇者胜,是一瞬之间的你死我活,它要求一个人的反应和感觉,必须百分之百的心到手到。而像贺炳炎这样彻底失去右臂,被迫改用左手去搏杀的人,其难度和在战争中的存活率,是可想而知的。何况长征胜利后,部队马上投入更为惨烈的抗日战争,面对比国民党军队凶恶10倍的日本侵略军。但是,贺炳炎做到了,并且做得跟有右臂时一样的威风八面。 1937年10月,由红二方面军改编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东渡黄河,深入山西抗日战场。担任七一六团团长的贺炳炎奉命率部插向雁门关。10月17日,贺炳炎得知日军从大同集结300多辆汽车,满载武器弹药准备运往忻口,异常高兴,果断决定伏击鬼子的车队。18日上午,日军进入包围圈,埋伏在公路两旁山头上的七一六团官兵如雷霆,如冰雹,如狂飙,以各种火力铺天盖地地射向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日军负隅顽抗,死不投降,贺炳炎左手握大刀,首当其冲,率部从两面山头像潮水那般冲下去,在漫天硝烟和火光中,与日军展开气吞山河的白刃战,杀得日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扫战场时,官兵们见贺炳炎满身是血,以为他受伤了,贺炳炎从头到脚摸遍全身,竟毫发无损。
东渡黄河不足一个月,贺炳炎部在雁门关首战告捷,歼灭日寇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受到国民政府的通电嘉奖。那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英国记者贝兰特,以此为例,特地说明八路军在抗日战场正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雁门关大捷后,贺炳炎“独臂刀王”的威名在抗日军民中广为传播,也让日军谈虎色变。1938年秋天,部队转为游击战,贺炳炎率部队在大清河北岸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仅几个月时间,他便把部队从原来的300多人扩充为3个团和3个独立营,近5000人,打退了日军的多次“扫荡”。有消息说,冈村宁次听到贺炳炎的名字,咆哮如雷,叫嚣要与他的部队决一死战,对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至此,贺炳炎不仅成了我父亲的爱将,也成了毛泽东的爱将。1945年4月他作为指挥员代表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抬起左手与众不同地向毛泽东敬礼,毛泽东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免礼。”
从1929年参加红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贺炳炎跟着我父亲整整打了20年仗,负伤11次,身上留下大大小小16块伤疤。1955年,贺炳炎在成都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被授予共和国开国上将。我父亲贺龙在怀仁堂接受完毛泽东主席亲自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马不停蹄地赶到成都,亲自为贺炳炎授衔授勋。
我相信这是一种机缘甚至命运:贺炳炎,一个打铁的孩子从被招入这支队伍那天起,便与我父亲贺龙越走越近。在20年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中,他们彼此欣赏,互为依靠,不是父子,胜似父子。这在古今中外的统帅和名将中,实属罕见。
1960年7月1日,贺炳炎在党的生日那天因病去世,时年47岁,是开国上将中第一个去世的人。20万军民冒雨为他送行。
那些天,我记得父亲泪蒙蒙的,满怀悲伤。他不时叹声连连,喃喃自语,一会儿说,可惜了,太可惜了!他还那么年轻,连儿女都没有长大。一会儿又说,也难怪,他就是为中国革命战争而生的,20年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他把身上的血和力气都掏干了。
㈦ 电影太行山上的独臂团长原型是谁
那是贺炳炎将军,由梁家辉饰演的。
贺炳炎简历:
贺炳炎(1913.2.5 - 1960.7.1)又名明言,原名向从炎,开国上将,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人。
贺炳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久经考验的优秀指挥员。[1]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中队长、骑兵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手枪大队大队长、团长、师长等职。在战斗中负伤被截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第358旅副旅长兼晋绥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领导组建江汉军区,任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军区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5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四川省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于成都病逝
㈧ 开国上将中第一个去世的是谁
1960年7月1日,贺炳炎将军因病在成都去世,年仅47岁,是开国上将中第一个去世的人。20万军民冒雨为他送行。
㈨ 刘波的媒体影响
1、在中央新影厂出品的《1949:城市的记忆与重生》(27集解放战争大型历史纪录片)中担任军史顾问,并在多集中做嘉宾;
2、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纪录片《一代哲人——艾思奇》(4集)担任撰稿;
3、中央电视台军事中心出品的《军魂》(10集文献纪录片)担任撰稿;
4、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建国60周年大型专题节目《脚踏着祖国大地》(10集)担任总撰稿。
5、在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军情解码,做“隆美尔之死”节目;
6、在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军事解码,做“山本五十六”节目;
7、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节目;
8、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做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节目;
9、为中央电视台军事中心《红小鬼》剧组担任军史顾问;
10、为纪录片《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担任撰稿、访谈嘉宾;
11、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旅文化大视野”《弘扬两弹精神 追忆金银滩往事》节目中担任嘉宾主持。
12、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的《四渡赤水(上、下)》担任嘉宾。
13、中央电视台七套纪录片《独臂上将贺炳炎》军史顾问、嘉宾。
14、中央电视台七套大型纪录片《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文学统筹、嘉宾。
15、中央电视台十套“地理·中国”《塞外传奇·威虎山》嘉宾。
16、中央电视台十套六集纪录片《新世纪强军路》总撰稿、嘉宾。
17、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王家烈》(上、下)嘉宾。
18、中央九套纪录片纪录片:《第八战区冬季反攻》嘉宾。
19、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千里追歼“马家军”》(上、下)嘉宾。
20、中央七套纪录片:《邓小平百万大裁军决策内幕》嘉宾。
2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节目:《难忘二战 追忆历史》(七集)特邀专家、嘉宾。
22、人民网强国论坛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亮点解读 特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