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姐姐》影评有哪些
1、影片中两个姐姐互诉内心的一场戏展现出两代女演员细腻而精到的演技,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同时,也是这样一组人物的映照关系,让影片全然跳脱出一个个体命运的悲剧,而展现出一个庞大而久被忽视的群体样貌。
2、影片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问题,目前它或许不能也无法解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对“姐姐”这一身份的审视,对女性困境的正视,对重男轻女的透视,远比一个理想的结局更重要、更深刻。
3、该片能够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正在于对于人的复杂情感的准确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后的相处中那种双向的靠近,原本受伤害有怨气的姐姐在纠结中对于亲情的丝丝体会,一切繁复微妙都被创作者细腻准确地呈现给观众。
4、该片是对于青年女性成长经历一次深刻剖析,并且尖锐地触及很多令人关注的社会议题。
《我的姐姐》的创作背景
编剧游晓颖创作《我的姐姐》剧本的起因是因为2015年独生子女政策取消,而当时她身边的朋友也发生着类似的故事,看到这样的家庭里有很多亲情的撕扯和碰撞,因此想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另外游晓颖本身是独生女,二胎之间的相处也会引发它很多思考,所以想把这些剖开做一个陈述。
导演殷若昕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女生看到有电影在书写她们的故事,关注她们人生经历中的痛苦和快乐、彷徨和迷茫、际遇和梦想。
Ⅱ 我的姐姐票房破3亿,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如何
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我的姐姐这部影视剧在开始做宣传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我们很多人的欢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对于我们大部分的人而言也特别的舒适。其实张子枫的演技对于我们很多的人而言都是有目共睹的,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非常有天赋的一个童星。
期待着我的姐姐票房能够逐渐上涨,也期待着张子枫有非常好的一些作品带给我们。
Ⅲ 说说你看完《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后观后感是什么
看完之后感觉姐姐安然和我的经历有些相似,又比我更加可怜,安然是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中长大,她有自己未来的计划,当初高考时家人不顾她的感受,把志愿改成了护士。工作后的安然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安然独立的样子让人觉得心痛。
后来弟弟突然变得懂事,在教室中主动把姐姐赶走,还跟姐姐说:我不要你了,你走!姐姐知道弟弟为自己着想,忍着悲伤走出了教室,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坦然面对弟弟离开自己。当弟弟说出不要自己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也舍不得离开弟弟了。
最后在签协议时,安然拿着笔犹豫不决,时常望向窗外,其实安然内心已经不想离开弟弟了,所以带着弟弟在操场打篮球,当时安然是开心的。
Ⅳ 现实版我的姐姐观后感
我的姐姐观后感
电影《我的姐姐》由殷若听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介绍出演,于4月2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亲情电影,电影《我的姐姐》讲述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张子枫在剧中饰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响,带着情感创伤,性格独立且强势,渴望走出去,闯出去,生活中面对不公平时,她直来直往,勇敢说不。即使含着泪,也会也会大口吃饭,她说“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将来面对任何困难中也能够有这份勇气与信心,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故事题材新颖吸引人,也是国内市场很少的家庭女性题材电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应该坐在家里带孩子,干家务。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姐姐性格独立且强势,想走出去,闯出去。不甘于现在的状态,这恰恰与中国式独立女性相呼应,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强势。
电影中的一处弟弟和姐姐的对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啊;我只有你了。面对二胎弟弟,弟弟从出生,姐姐就没有被当成自己人,这也反映从中国式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观,为了延续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对父母离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人类之间,有着连绵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亲,是爱,是亲情。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影片围绕姐弟两展开了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普遍矛盾与温暖。
Ⅳ 《我的姐姐》观后感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
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
影片通过一系列戏剧性冲突为我们揭示了这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即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个现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该片的开放式的结尾可以称得上“绝妙一笔”
影片中两个姐姐互诉内心的一场戏展现出两代女演员细腻而精到的演技,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
同时,也是这样一组人物的映照关系,让影片全然跳脱出一个个体命运的悲剧,而展现出一个庞大而久被忽视的群体样貌
影片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问题,目前它或许不能也无法解决,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对“姐姐”这一身份的审视,对女性困境的正视,对重男轻女的透视,远比一个理想的结局更重要、更深刻
该片能够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正在于对于人的复杂情感的准确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后的相处中那种双向的靠近,
原本受伤害有怨气的姐姐在纠结中对于亲情的丝丝体会,一切繁复微妙都被创作者细腻准确地呈现给观众
该片是对于青年女性成长经历一次深刻剖析,并且尖锐地触及很多令人关注的社会议题
电影后半部分感受亲情血浓于水,在抚养和放弃之间的挣扎抉择是非常直戳泪点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非常立体出彩。
导演和编剧做这部电影想传递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展示,让观众看到,这种困境中的女孩真实经历的痛是什么。这是对特殊语境下出生和成长的女孩们的缩影折射。
姐姐安然(张子枫饰)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是个瘸子,甚至在检查人员撞破姐姐身体健康的真相时,父亲对她一顿暴打。高考时姐姐填报的北京临床医学专业,也被父母偷偷改成了家乡的护理专业,理由是“女孩要早点赚钱养家”。考研去北京成为姐姐摆脱父母的光明出路。但父母不幸车祸身亡,给她留下了年仅六岁的弟弟。原本已经明确人生规划的姐姐,面临着要抚养关系冷漠疏离的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理想的艰难
Ⅵ 我的姐姐影评
我的姐姐影评:《我的姐姐》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姐弟俩从陌生、隔膜、相互嫌弃到彼此沟通,演变过程清晰,丝丝入扣,到最后是分还是合的抉择关头,竟令人潸然泪下。开放式结尾更是绝妙一笔,令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
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固然彰显了这部成功影片的基本功相当深厚,故事和人物关系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伦理、社会问题的深刻程度才是这部影片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引人深思的独到之处。
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
剧情简介
姐姐安然(张子枫饰)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是个瘸子,甚至在检查人员撞破姐姐身体健康的真相时,父亲对她一顿暴打。高考时姐姐填报的北京临床医学专业,也被父母偷偷改成了家乡的护理专业,理由是“女孩要早点赚钱养家”。
考研去北京成为姐姐摆脱父母的光明出路。但父母不幸车祸身亡,给她留下了年仅六岁的弟弟。原本已经明确人生规划的姐姐,面临着要抚养关系冷漠疏离的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理想的艰难抉择。
Ⅶ 为何《我的姐姐》给人的观后感没有那么好
《我的姐姐》中的主角安然,从小被寄养在姑姑家里,被表格当沙包练拳,被姑父偷窥洗澡,被父亲逼着装瘸,被乱改志愿,被警擦质疑身份,因为家庭合影里没有她。安然为了改变命运,只好自己努力,靠自己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有一个爱她的男朋友,计划到北京考研,一切都在自己的努力下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了。没想到,一场意外阻止了安然的脚步,悄然改变了她的命运。父母突然离世,留下一个8岁的弟弟。安然本来准备把房子的钱分一半给弟弟,然后给他找一个好的养父母,自己再按原计划上北京,可是,身边所有的人都要求她要养弟弟,因为她是姐姐。虽然最后是开放式结局,可是,和弟弟一起踢球,放弃签字带着弟弟跑了,我认为结局就是安然妥协了,找回了所谓的亲情,承担起所谓姐姐的义务,担负了抚养弟弟的人生。弟送给人养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姐姐永远是姐姐,把弟弟送给一个家庭条件各方面都不错的家庭抚养,姐姐可以经常来看他,给他打电话,等姐姐有能力了,对弟弟来说也是一个强大的后盾,这样不行吗?非得让两个没有能力的人绑在一起?
Ⅷ 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总地来说,故事的取材很真实(那又怎样,这么多年各种家庭伦理肥皂剧翻来覆去拍,题材也仅仅是贵在真实、早就不新颖了),但是故事的发展却极其生硬。演员仿佛是导演的提线木偶,更别提6岁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现,仿佛就是导演抢了这么一个小孩的身体在念台词。
女主面对着本就亲情断裂(从小打骂的爸、背着自己改高考志愿、大学之后就没花过一分钱)的原生家庭、一年没见过几面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甚至说陌生的6岁弟弟,很多行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独生子女,我们差点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医学生,我们差点就买账了。
女主就算18岁高考毕业,护理专业读了4年或5年,考证参加工作,按照在电影里的表现怎么也得有一两年的工作阅历了,这时候至少也25岁了。这还是假定女主是本科护理。如果是专科,还要先专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岁吧。
你说你是性格原因不愿意说话也就算了,电影前半段小孩再怎么捣,女主要么是躲躲躲,要么就说的话几乎没几个字是在点上的。正常人面对一个这样没有教养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该,“你爸妈已经死了,肉包子?自己买去。敢锁门?反手把你关门外面,你闹去?”
熊孩子敢来捣电脑键盘?这个动作至少重复了六七次,一开始是用手捣,女主就换位置,换姿势,然后是爬到沙发上用脚捣,左脚捣完右脚捣……我都看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不巴掌甩脸就算好的了。对这个情景中的姐姐来说,小孩不能碰别人东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后他还使劲烦你。你指望着平白无故就把6岁小孩感化了?得亏这是在电影里。
看到有别的答主说,女主缺爱,是弟弟给了她爱。敢问弟弟给了她什么爱?6岁,幼儿园都没毕业,跟姐姐一起过了这么久还是没学会穿鞋子系鞋带,还是依然那么闹腾,你说他懂烧水泡姜?
6岁的小孩会说“我就想你陪我?”说“我想去那个叔叔家玩玩具”还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几声姐姐,就心软了?跟弟弟的互动戏,还有跟父母的怀念戏,压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础,硬是发展起来了。
男朋友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的贡献是让观众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顶多也就是想着赶紧结婚,给生个儿子罢了。刚跟家长见第一面就说起两米二的大床和婴儿房了,这也有点太司马昭之心了。
且不说舅舅是怎么精准定位到女主是从哪个单元门走出来的,舅舅指示小孩跑过去叫妈妈,是个什么动机?6岁小孩懂不懂什么叫男朋友什么叫谈恋爱?这一段除了让观众看到小孩的令人讨厌、舅舅的无厘头和女主回家之后又双叒叕没有爆发的闷炮,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结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谓的“开放式结尾”——自己好生备考考研,孩子都给别人家养了几个月了,结果你考上了,机票买好了临走前一天了,才来签协议,然后你又不舍得了?又把孩子从别人家带走去踢球?
这如果也能说成是“去养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别”——导演好不容易煽情,给了那么久的慢镜头看子枫妹妹如何把眼泪憋出来,手颤颤巍巍了那么久愣是没签下字,然后一声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舍不得,出去疯跑一圈又给孩子送回来了,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还说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说什么不影响追梦,真是搞笑,6岁的小孩,完全抚养成人还需要多久?12年,前面说过女主已经至少25岁左右了,25+12=37,女主怎么自己带?更何况现在还是6岁,就算卖了房子有点钱,就一定能比养父母给他更好的生活吗?将来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会有“你当初为什么要带走我?你能给我什么?你能当我爸妈吗?你算老几凭什么管我?”这样的问题出现。这压根就是异想天开。
Ⅸ 我的姐姐观后感
电影中有个时而自私,时而大爱的姑妈。她年轻的时候学的是俄罗斯语言,本可以出国留学,可是她的妈妈却让她赶紧回家,照顾她弟弟刚出生的孩子,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姐姐,然后她妥协了,放弃了去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一辈子就呆在这个小县城里,过着大多数人的一生,照顾家庭、照顾孩子、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在家庭,即使这个家庭带给她的是生活的鸡毛蒜皮,她也把自己留学的梦想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电影的前篇,她一直阻止“姐姐”追寻自己的梦想,教导她要为了弟弟,放弃自己的生活。电影的末尾,她最终放弃了阻止,让“姐姐”按照自己的内心去选择想要的生活。
我们最后变成什么样,大都是周围的环境限制了成长的方向。见识了大且辽阔的世界,见识和经历,各种形形色色的状态和人生,我们才能得到成长,找寻到自己的人生。因为见过的世界太少,所以会觉得自己就应该过这样的人生,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在“舒适圈”的生活状态,又不甘心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
Ⅹ 《我的姐姐》你看完想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体现了许多男尊女卑、二胎等社会发展的实际,影片的上半部分主要的描述了安然出世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家中,爸爸妈妈为了更好地生二胎乃至假称安然有残废,乃至十分独裁的决策安然的日常生活和前途。并且由于那样的缘故安然和弟弟基本上非常少有相交,乃至情感很冷漠。作为安然的弟弟,自小娇惯,在他来看这一家全部的物品全是归属于他的,包含他的姐姐。
其实,影片中,还有一个触动的点,姐姐希望那个不成器的舅舅,能是她的爸爸就好了,因为舅舅爱着她的女儿。这一刻幕我觉得温情,又心酸。可以说导演真的对于姐弟的心理刻画把控到了一定的水平了。
对于人间的苦难与亲情有了相当的理解与洞察。我不知道对于姐姐们,除了放下包袱,努力去一个更好的环境里,还有什么出路。虽然现在男女对立愈演愈烈,不过就是生存资源的争夺。
但是我知道,这不是性别战争,一个美好的世界不会只是为了某些妇女,而应是为了全体妇女,世界愈加美好,不只是为了女人,也包括男人。无论如何,我都祝福那些充满羽翼的姐姐们:振翅高飞,没有人有资格剪断她们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