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100字)
《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战役为故事的背景,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烟庄人民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村里几乎所有青壮男丁全部参军,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村民们为部队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她们竭尽所能支援前线,最后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她们纷纷赶赴前线,甚至为了让解放军渡河,她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桥梁,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
中国革命的胜利,除了是数不清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更是无数家庭忍受着家破人亡、至亲分离的割心之痛等来的。影片中二儿媳妇大喊的那一句:沂蒙山的男人们都到前线去了!不仅喊出了这些家庭的心声,更是刺痛了听者的心。话语虽然简单,却蕴含女人们说不清的脆弱与坚强,它们随着眼泪的缓缓落下交织在一起,与男人们并肩作战,做他们最有力的后盾。
影片中的她们并没有一身戎装,但依旧用身体架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那些看似柔弱的本应被呵护的臂膀,支撑着舢板为她们的至亲指引战场的方向,或许这一去便永别阴阳,或许这一扇薄板就了断今生最后的姻缘,片中描写二儿媳妇就是在用身体架起桥梁时也不忘记找寻她那个永远的期盼,而那急行的脚步是在肩头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记.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从沂蒙六姐妹所讲述的战争年代的故事里,我们体会到,沂蒙红嫂这几个字背后还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是其内蕴的涵义。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学习沂蒙六姐妹们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我们应结合自身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祖国的建代化建设尽自已最大的努力!
2. 跪求电影《沂蒙山六姐妹》观后感,一千字左右,,,谢谢了,,,
这是一部有情节、有情感、有情趣、有情爱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动人,我被真实感动了。
看喜剧片会让我感觉轻松愉悦,看科幻动作片会带给我惊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却带给我深深的心灵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被誉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我是一个80后临沂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而现实社会,耳边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说: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因为“男人的战场,女人的坟场”。在那炮火连连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枪杆下遭受践踏和杀害。可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段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的侵略,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沂蒙六姐妹就是这些杰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里,她们也没有停住拥军贡献的脚步,用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赞歌。
如果说南方湿润的气候和弯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与绵软,那么北方的风霜雪雨和广袤崎岖,则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独有的坚强和热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蓝缕中帮他们打江山的女人。动荡的日子则会激扬焕发她们憎爱分明的感情。她们会不计代价地为男人揩净身上的血痕,用温热的双手为他们疗伤,然后扶他们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朴、坚强热情,深明大义。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坚定的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3. 《沂蒙山六姐妹》观后感 800字
这是一部有情节、有情感、有情趣、有情爱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动人,我被真实感动了。
看喜剧片会让我感觉轻松愉悦,看科幻动作片会带给我惊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却带给我深深的心灵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被誉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我是一个80后临沂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而现实社会,耳边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说: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因为“男人的战场,女人的坟场”。在那炮火连连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枪杆下遭受践踏和杀害。可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段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的侵略,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沂蒙六姐妹就是这些杰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里,她们也没有停住拥军贡献的脚步,用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赞歌。
如果说南方湿润的气候和弯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与绵软,那么北方的风霜雪雨和广袤崎岖,则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独有的坚强和热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蓝缕中帮他们打江山的女人。动荡的日子则会激扬焕发她们憎爱分明的感情。她们会不计代价地为男人揩净身上的血痕,用温热的双手为他们疗伤,然后扶他们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朴、坚强热情,深明大义。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坚定的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4. 《沂蒙》观后感 100字
嘲吧
沂蒙》电视剧,讲述的是我们上辈人和大上辈人真实发生的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巨大的奉献,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献,那段历史,也就被掩埋了。剧中的马牧池就是沂南县的一个乡的名字。
作为沂蒙人,我是眼含热泪看完《沂蒙》的。曾经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耳熟能详的老辈人亲身经历的故事,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语,一下子聚焦了我和电视剧的距离。除了亲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气,出了扬眉吐气的一口气。忍辱负重,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和巨大奉献的沂蒙山人终于得到了一个言说历史,言说自己的机会。被逐渐淡忘的那段历史终于从历史纵深处走入走入前台,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沂蒙》堪称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诗。它还原了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中的真实。孙犁在他的小说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劳纯朴、内秀委婉、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体现着特定时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们沂蒙山女人,与她们相比,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不能说超过她们,但至少也不会逊色于她们。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为,除了在沂蒙山区的历史中提到外,几乎不为外界的人知晓。近10年来,高军在小小说中塑造了一些战争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过,那也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形成群的气候。那段历史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遮蔽了。感谢《沂蒙》展现了一群憨厚、朴实、识大体、顾大局、默默奉献的沂蒙山妇女,她们站成一排,成为沂蒙山最美丽的风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赞美诗。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农村人最大的愿望乃至理想。这也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这在于宝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为明显的体现。但当这一切被战争践踏,国家处于危难时,平凡人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战争的洪流中。此时,家文化被国文化所遮掩,体现出一种人间的大爱来,这种人间大爱与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辉映,这是电视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为了战争的胜利,沂蒙人奉献出了所有能奉献的东西。
《沂蒙》是对遗忘的言说。有些历史,是需要铭记的,但记忆往事需要勇气,尤其是直面那种血淋淋的现实。遗忘,就必须言说,言说一切的事实与真相。在这个善于遗忘的时代,《沂蒙》犹如一道闪光,直逼人的心灵,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欲望时代的良药。
5. 沂蒙六姐妹电影观后感
这部电影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姐妹们的故事。当时,家家户户的男人都去前线打仗,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留在家里。
每当他们听到炮响,就要连夜为前线的战士们烙煎饼、做布鞋,一家烙的煎饼就有几百张!部队里发的粮食用光了,就拿自己家里储存的。为了战争的胜利,他们毫无保留的全部奉献出来。
电影中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丈夫一直在前线打仗,结婚时也没有回家,她就跟家里的一只公鸡拜了堂。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一面丈夫,看看他长得什么样。后来,她参加了担架队,到了前线抢救伤员。
一次部队过大河,河上唯一的一座桥被敌人炸毁了,她们担架队的姑娘们就顶着木板,站在冰冷的水中,架起了一座人桥,让部队过了河。
当部队凯旋时,她却看到家里摆了灵堂,上面写着她丈夫的名字!这个姑娘啊,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残酷的战争夺去了多少勇士的生命!毁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这个姑娘就是沂蒙六姐妹中的一位——月芬!
看完电影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沂蒙姐妹们啊!她们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家里有人牺牲,第二天也会重新振奋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沂蒙六姐妹》是由山东电影制片厂、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北京今典影业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
由王坪执导,范志博、李念、刘琳等人主演。于2009年9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沂蒙六姐妹”带领全村人民为支援革命前线而忘我拼搏的感人故事。
6. 沂蒙精神进校园爱国教育电影观后感
沂蒙精神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来源心得体会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照耀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奋斗中所创造...
依照校团委的要求和部署,组织部份主要学生党员干部赴蒙阴孟良崮和费县白石屋进行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实践团前后奔赴各地,参观了孟良崮战争记念馆、记念碑和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共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义士,学习沂蒙奉献精神。
孟良崮位于蒙阴县东南,属蒙山山系。相传宋代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
1947 年 5 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将军的带领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领”的英雄气势,浴血奋战,一举消灭国民党主力王牌第七十四师,毙、伤、俘三万两千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少将师长蔡仁杰;俘敌少将顾问长魏振钺、少将旅长陈传钧等,缉获大量武器设备,一举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诡计。孟良崮是历史的碑碣,孟良崮战争的成功,完全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局面,改变了华东战局,揭开了我军战略***的序幕,迫使国民党军从战略进攻转进战略防御。
孟良崮战争记念馆位于孟良崮义士陵园内。记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争》长诗,两位将帅雕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争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记念馆后面是义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义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争中牺牲的2800多名义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义士的遗骨。
记念馆用大量详实的历史史料、图片展现了当年“刀丛扑往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炮”的孟良崮战争的壮丽画卷。展现了沂蒙人民为民族解放忘我奉献、可歌可泣的英雄浑举。战争厅以时间前后为序,展现了战争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役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支前厅展现了沂蒙人民、特别是沂蒙红嫂积极支前的情况。英烈厅展现了部份英模人物、战役英雄的事迹情况。
参观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记念馆和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把大家带到了烽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党员干部们共同追寻那逝往的烽火硝烟,共同领略那撼人心魄的战争场景。透过沙盘展现、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声光电情形摹拟,逼真感遭到沂蒙人民积极支前、忘我奉献的伟大精神。
7.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8. 关于析蒙六姐妹的作文400字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战役为故事的背景,通过
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烟庄人民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村里
几乎所有青壮男丁全部参军,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为部
队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等,她们竭尽所能支援前线,最后为了
尽快结束战争,她们纷纷赶赴前线,甚至为了让解放军渡河,她们
用血肉之躯架起了桥梁,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从沂蒙六
姐妹所讲述的战争年代的故事里,我们体会到,沂蒙红嫂这几个字
背后还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是其内蕴
的涵义。
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
传统,继续发扬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学习沂蒙六姐
妹们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应结合自身情况,勤奋学
习,刻苦锻炼,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祖国的建代化建设尽自已
最大的努力。
9. 沂蒙精神作文小学生400字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踏寻红色足迹,传承沂蒙精神”这个思路进行描述,写踏寻先辈足迹,来学习沂蒙精神,了解抗日战争等等。
正文: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今天,我们实中学子身着红军军装,以小战士的身份,来到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开展红色研学。
踏寻先辈足迹,我们来学习沂蒙精神,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是怎样用自己的双手、乳汁、小推车、纳鞋底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华东野战军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您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追随革命脚步,我们走进红嫂家乡,学习红嫂伟大的贡献、牺牲精神,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是怎样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斗志、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去哺育抚养革命后代、救援掩护八路伤员,宁愿自己舍性命、不让烈士断了根。
在红嫂革命基地,聆听红嫂们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感知在苦难岁月中普通老百姓的坚定信仰和无悔追求,感知那个时代的先辈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您们的伟大奉献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
沂蒙,您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您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您的420万沂蒙孩子中,有140万参军支前,10万沂蒙儿女血洒疆场……在这片神奇的红色沃土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动人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战争历史和革命史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加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未来眼光和科学梦想,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未来。
10. 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沂蒙红嫂,想起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换于、孙玉兰、侍振玉、祖秀莲……作为老一辈沂蒙妇女群体形象的沂蒙红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究竟还有多少沂蒙红嫂,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我就讲一个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国主义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一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的挡阳柱山附近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战士死去了,便离开了。战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过来多长时间,战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战士。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细看了一下战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战士架到家里。她为战士擦洗包扎了伤口,战士慢慢苏醒过来了。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战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当时日本鬼子就驻扎在桃棵子村,他们在村部烧火做饭,还不时传来哇啦哇啦的叫骂声,整个村庄十分恐怖。村子的人们大都进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莲一家因为丈夫张文新得了疟疾走不了。鬼子不时到各家各户搜查,把战士藏在家里,祖秀莲感到实在不安全,就唤了几个侄子,将战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岩洞里,并用石块和玉米秸把洞口挡上。祖秀莲和战士约好,只有听到三下敲石头的声音,他才能出来,否则一定不能自己出来。
洞里潮湿闷热,不通风,大小便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祖秀莲每天都坚持来给他送水送饭,为他擦洗包扎。有一次,祖秀莲在给战士换药时,发现他腹部的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祖秀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啊?她忽然想到,庄户人家腌咸菜时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几片芸豆叶,蛆就自己爬了出来。可当时已是深秋,要找几片芸豆叶也是不容易。她四处寻找,终于在村东的菜园地里找到了几近枯萎的芸豆叶。尽管如此,她还是如获至宝,采了一些稍嫩点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拧下水来,滴在战士的伤口上。果然那些蛆虫慢慢爬了出来,祖秀莲又艾蒿水擦洗了伤口,重新包扎起来。
这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疗伤29天,光在山洞里就整整25天。在祖秀莲的悉心照料下,战士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祖秀莲打听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个八路军的医院,便和侄子们把他送了过去,继续疗伤。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名战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浑源县千佛岭乡小道沟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参军,1938年随东进部队进入沂蒙山,任山东纵队司令部侦查参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后被祖秀莲救起,伤愈后又回到了他的部队。直到1947年,复员后,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乡亲,没回山西老家,在沂南县隋家店子落了户成了家。为了寻找祖秀莲,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卖烧酒。就这样挑着这副担子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从此以后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并认祖秀莲为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