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250字
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无时无刻不触动着在场所有观看者的心灵。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塑造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角,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大爱。她们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为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短短的九十分钟,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摄人心魄的宏大场景,活灵活现真切感人的人物,引起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观众不时抬手拭泪,经受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灵魂洗礼,感受到了红色经典的魅力。
剧中主人公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给科技学校全体师生以强烈的震撼。结合观看影片,学校团委立即组织召开学生团支部会议,布置观看人员写出观后感并开展了影评征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为将来为祖国做贡献做好准备,把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影片也更好的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干劲,作为一名工作在沂蒙革命老区的教师,在沂蒙精神的启迪下,我们应该更加牢固的树立爱国守法意识、无私奉献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弘扬并践行沂蒙精神,做群众满意的教师、建群众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沂蒙精神暖人心,办学事业稳推进,我们必将激励革命斗志,以老一辈的奉献精神投身到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来。
㈡ 沂蒙精神进校园爱国教育电影观后感
沂蒙精神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来源心得体会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照耀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奋斗中所创造...
依照校团委的要求和部署,组织部份主要学生党员干部赴蒙阴孟良崮和费县白石屋进行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实践团前后奔赴各地,参观了孟良崮战争记念馆、记念碑和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共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义士,学习沂蒙奉献精神。
孟良崮位于蒙阴县东南,属蒙山山系。相传宋代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
1947 年 5 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将军的带领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领”的英雄气势,浴血奋战,一举消灭国民党主力王牌第七十四师,毙、伤、俘三万两千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少将师长蔡仁杰;俘敌少将顾问长魏振钺、少将旅长陈传钧等,缉获大量武器设备,一举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诡计。孟良崮是历史的碑碣,孟良崮战争的成功,完全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局面,改变了华东战局,揭开了我军战略***的序幕,迫使国民党军从战略进攻转进战略防御。
孟良崮战争记念馆位于孟良崮义士陵园内。记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争》长诗,两位将帅雕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争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记念馆后面是义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义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争中牺牲的2800多名义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义士的遗骨。
记念馆用大量详实的历史史料、图片展现了当年“刀丛扑往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炮”的孟良崮战争的壮丽画卷。展现了沂蒙人民为民族解放忘我奉献、可歌可泣的英雄浑举。战争厅以时间前后为序,展现了战争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役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支前厅展现了沂蒙人民、特别是沂蒙红嫂积极支前的情况。英烈厅展现了部份英模人物、战役英雄的事迹情况。
参观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记念馆和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把大家带到了烽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党员干部们共同追寻那逝往的烽火硝烟,共同领略那撼人心魄的战争场景。透过沙盘展现、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声光电情形摹拟,逼真感遭到沂蒙人民积极支前、忘我奉献的伟大精神。
㈢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㈣ 沂蒙精神中国梦读后感700字 急急急!!!
“沂蒙红嫂”明德英,为救八路军伤员毅然解开衣襟,将乳汁滴进伤员嘴里。“他们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还能回来,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再简单不过的话,掏出了自己最赤诚的心。而在冰冷的汶河水中,32名妇女用肉身铸就了通向胜利的桥梁……
沂蒙人也是人,为什么对共产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显然是共产党首先做得好。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党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血肉联系。刘少奇、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那里战斗过。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硝烟和炮火中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沂蒙精神的产生、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我们党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在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
与党心连心、肩并肩、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久盛不衰、永葆活力的真谛所在。
㈤ 重金 求一篇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㈥ 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沂蒙红嫂,想起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换于、孙玉兰、侍振玉、祖秀莲……作为老一辈沂蒙妇女群体形象的沂蒙红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究竟还有多少沂蒙红嫂,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我就讲一个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国主义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一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的挡阳柱山附近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战士死去了,便离开了。战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过来多长时间,战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战士。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细看了一下战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战士架到家里。她为战士擦洗包扎了伤口,战士慢慢苏醒过来了。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战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当时日本鬼子就驻扎在桃棵子村,他们在村部烧火做饭,还不时传来哇啦哇啦的叫骂声,整个村庄十分恐怖。村子的人们大都进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莲一家因为丈夫张文新得了疟疾走不了。鬼子不时到各家各户搜查,把战士藏在家里,祖秀莲感到实在不安全,就唤了几个侄子,将战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岩洞里,并用石块和玉米秸把洞口挡上。祖秀莲和战士约好,只有听到三下敲石头的声音,他才能出来,否则一定不能自己出来。
洞里潮湿闷热,不通风,大小便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祖秀莲每天都坚持来给他送水送饭,为他擦洗包扎。有一次,祖秀莲在给战士换药时,发现他腹部的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祖秀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啊?她忽然想到,庄户人家腌咸菜时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几片芸豆叶,蛆就自己爬了出来。可当时已是深秋,要找几片芸豆叶也是不容易。她四处寻找,终于在村东的菜园地里找到了几近枯萎的芸豆叶。尽管如此,她还是如获至宝,采了一些稍嫩点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拧下水来,滴在战士的伤口上。果然那些蛆虫慢慢爬了出来,祖秀莲又艾蒿水擦洗了伤口,重新包扎起来。
这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疗伤29天,光在山洞里就整整25天。在祖秀莲的悉心照料下,战士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祖秀莲打听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个八路军的医院,便和侄子们把他送了过去,继续疗伤。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名战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浑源县千佛岭乡小道沟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参军,1938年随东进部队进入沂蒙山,任山东纵队司令部侦查参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后被祖秀莲救起,伤愈后又回到了他的部队。直到1947年,复员后,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乡亲,没回山西老家,在沂南县隋家店子落了户成了家。为了寻找祖秀莲,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卖烧酒。就这样挑着这副担子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从此以后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并认祖秀莲为娘。
㈦ 沂蒙观后感结尾
我的老家也是革命老区,在那红色土地上生活着的乡亲,至今生活并不富裕,当年就是有了无数个老区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无私的贡献,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老区的人民,祝他们幸福安康!
㈧ 各位大虾 跪求《沂蒙山六姐妹》 电影观后感
我想起父母对我的爱,就像一条长河,它恬静,泛着丝丝波涛,它清澈,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它轻柔,缓缓地送我前进。
记得那还是我五岁的时候,一个寒冷而又温暖的晚上……
窗外,冬雪覆盖着大地,万物披上了银装,北风吹过漫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正是这样的夜晚,我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可恶的头疼让我无法入眠。38。5℃的高烧让我浑浑噩噩。朦胧中我已在去医院的路上。由于我家离医院较远,又是在下雪的夜晚,交通就很不方便,无法找到出租车,爸妈只好抱着我往医院赶。,
外面寒风呼呼,隐隐能听到细碎的脚踏“白地毯”的声音。爸爸抱着我,匆匆而又不得不小心,时而能感觉有人抚摸着我额头,也能听到爸爸妈妈焦急地议论。爸爸把我抱得越来越紧了,妈妈紧紧跟着,小心翼翼地托起我的头……我能感觉到他们急促的喘息声,可是我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歉意,在无奈中,我进入知了梦乡……
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位白衣天使正在给我打吊瓶。原来我已在医院温暖的被窝里足足睡了6个小时,睡得那样甜,那样香。可是再看看爸妈,他们的双眼都布满血丝,我知道他们已是一夜未眠。原来,我晕过去以后。爸妈把我送到了医院,等护士为我挂上吊瓶后,他们就一直静静地看着我,守护着我,直到我醒来。醒来的我不停地叫饿,爸爸赶紧为我买来了我喜欢的肯德基和稀饭。爸爸拿着肯德基,哄着叫我吃妈妈喂给我的稀饭……看着我吃了,他们笑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突然感觉丝丝入扣的暖意……
这事已过去很多年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细心照顾的例子已不胜枚举,但仍以此事让我无法释怀。
我常想,父母的爱总是那样的纯净和无私,在爱的长河里的每一瓢,每一滴都是父母细心倾注。想到这儿,我的脑海里不禁闪出一句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我读过多次,可是,似乎今天才能真正掂量出它的份量。
㈨ 沂蒙精神对大学生建设三观的影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小时候听沂蒙山小调,只是觉得它曲调悠扬,动听婉转,而对于沂蒙山和与她相关的一切却一无所知。慢慢长大了,对于蒙山,对于沂蒙老区渐渐有了模糊的了解。而巍巍蒙山中蕴含着的沂蒙精神,和这片革命热土上发生过的动人故事,直到来到这片土地上,才清晰生动地展现在面前。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幸来到临沂这片革命老区亲身感受她的品质与精神。在观看了电影《沂蒙六姐妹》,参观了沂南马牧池红色教育基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地之后,对于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沂蒙精神作为沂蒙人民的精神支撑,不仅造就了沂蒙辉煌的过去,也极大地推动了沂蒙发展的现在和未来。而作为一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沂蒙精神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让更多的学生把沂蒙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是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和思考的。
一、领会沂蒙精神实质,提升自身内涵建设
“一块布做军装,一口粮做军粮,一个儿子送战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永远跟党走的沂蒙人民始代代相传地谱写着红色传奇,铸造着不朽的红色丰碑。在这片热土上,先后发生过大小战役4000余次,掩埋过十万多将士的忠骨。在这里,可以说是“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老区的每一座山峰,都燃烧过革命战争的烈火;沂蒙老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沂蒙老区的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抗击侵略者的悲壮。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乳汁喂伤员的“红嫂”,跳入水中架起火线桥的“沂蒙铁姑娘”,还有那前赴后继奔赴前线的好儿郎。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人民,用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正是这血与火的洗礼与锤炼,使沂蒙精神应运而生。
作为一名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将这种在战争年代孕育出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进而将这种品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我们学习沂蒙精神的重要目的。正如高明教授在题为《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讲座中指出的,沂蒙精神一路传承壮大,支撑她的是无比坚定的信念的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一个个光辉女性透射出的无私大爱中,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笃定实干中,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在艰苦创业、脱贫攻坚的不断创新中,沂蒙人民始终践行着信任党、热爱党、紧跟党的坚定信念。并让这种信念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丰富,完善,充实。所以,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从沂蒙精神中最应该吸取的是那种笃定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克服困难,才能无畏挫折,才能坚持理想,才能传递正能量,才能正确的影响他人。而信念的坚持,首先来源于理论的充实。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紧跟党的理论政策,时刻消化党的理论的精神内涵,让思想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信念的坚持要依托不断的工作实践去巩固和完善。我党的理论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只有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其价值。所以,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将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让理论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是信念得以支撑的重要途径。沂蒙精神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大成者,正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的不竭源泉。她这种普通群众中透露出的坚韧和伟大,正是我们作为普通的学生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方向。
二、践行沂蒙精神,促进学生内涵式发展
经过战争洗礼而不断总结形成的沂蒙精神,不仅是沂蒙人民的精神动力,对于尚处于观念塑造和习惯形成的青春期大学生来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更好的把沂蒙精神的内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植根到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中,成为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1.构建多方位校园宣传平台,加强学生红色教育力度
校园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体系的摇篮,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构建多种形式的校园宣传平台,充分加强以沂蒙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力度,是将沂蒙精神直接而生动地植入学生思想的最有效途径。在宣传过程中要创新教育模式,以“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逐层递进。首先要让红色教育进校园,邀请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走进校园为学生作沂蒙精神专题报告,组织红色教育研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红色教育专栏。组织广大青年团员观看《沂蒙六姐妹》、《沂蒙》等革命题材优秀影视剧,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创建红色网站、红色论坛等形式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并促进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心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弥补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缺点,用真实的资料、图片、书籍、事迹等使大学生切实获得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在理论引导的同时,组织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师生学术交流以及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实践中更好的践行沂蒙精神。通过开展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加强学生骨干的思想引领,以学生带学生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而青年学生中的骨干代表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加强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和思想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在大学生骨干中进一步强化红色教育,进而去带动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和认知。在对大学生骨干的教育中,应把走入革命老区作为实地教育的重要内容,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动。将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放在新四军军部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革命遗迹和纪念地。通过参观沂蒙红嫂精神大型图片展、走访红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在震撼中强化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3.打造学生活动品牌,形成教育长效机制
如何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展开系列红色文化品牌教育活动是在高校传承沂蒙精神的长效途径。将沂蒙精神有机地融入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沂蒙精神的丰富资源,建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是创立学生品牌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沂蒙精神是爱党爱军、开拓进取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性、时代性的生动展示,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党群关系的根本性反映,是超越地区、超越时代的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延续。因此,以沂蒙精神为中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辐射线,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载体,提炼有影响性、长期性的学生品牌活动,是我们红色教育得以延续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的红色教育长期化、系统化、体制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亲身感受过沂蒙这片土地的人们都会将那撼动人心的沂蒙精神变成提升自身修养和品质的不竭动力。就如同团中央李骥副部长曾经说过的,我们一定要把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发展需求和思想提升作为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在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专注我们的事业,热爱我们的事业,用最好的内容、最真的方式、最美的形式做好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知行合一的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理想信念,并引导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信念中成长成才,共同投身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身体力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