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是什么,我之记得结局是男主角从电影院的屏幕里撕开走进去,后来又走了出来
小男孩丹尼是杰克系列电影的忠实影迷,杰克是一位类似于施瓦辛格本人的动作英雄,这个人物早电影上惩治恶人,与他的老对头班尼迪交战,总是战无不胜。丹尼对前三集杰克系列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他的好朋友放映员尼克给了他一张神奇的电影票,使他能够进入杰克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集,不料电影票被班尼迪偷走,这个恶人由电影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妄图在现实世界中杀死杰克的扮演者施瓦辛格,从而摧毁在电影世界中屡屡制服他的杰克。于是杰克带着丹尼回到现实世界及时阻止了他的阴谋。 中文名:幻影英雄 外文名:Last Action Hero 其它译名:最后魔鬼英雄 出品时间:1993年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 编剧:沙恩·布莱克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 阿尔特·卡尼, 安东尼·奎恩 类型:动作,喜剧 片长:131 Mins 上映时间:1993年06月18日 imdb编码:tt0107362 简介 《幻影英雄》是一部喜剧动作片,全球票房达1亿2千多万美元,本片的成功再一次巩固了施瓦辛格在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地位。
⑵ 《搏击俱乐部》结局有哪些深意
在《搏击俱乐部》的片尾,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泰勒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所为,一切的疯狂的做法,不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带来的幻觉。
此时,他终于意识到,是这个冷漠、病态的世界,把曾经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自己逼疯了。不管是在搏击中寻求释放的快感,还是对待事物随性为人念头,不过是自己寻求心理保护的应激反应。
举枪自尽,这是杰克能想到的唯一办法,离开这个病态的世界,让自己在疯狂中走向毁灭。
杰克是饱受精神疾病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被社会灌输了理想,面临欲望难平窘境的平凡人。
就像朱德庸先生的《大家都有病》,看起来是对生活的吐槽,实际上,是对病态社会的鞭笞与讽刺。
杰克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理性的“装着孙子受着苦”,成为无处发泄的社会牺牲品,要么疯狂的挑战社会底线,成为人们不理解的那个“社会病人”。无论如何,杰克做到了,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⑶ 谁知道一部电影叫《男孩杰克》但是我上网搜不到,请各位帮帮忙,谢谢!
德国片子,结局是杰克终于面对了妈妈并不是好母亲的现实,带着弟弟去了福利院
⑷ 电影阿凡达中的男主角杰克最后是死了还是变成了阿凡达
杰克把灵魂和肉身转移到阿凡达身上了,而且成就了健全的身躯,不再残疾了
⑸ 杰克电影中杰克为什么带着弟弟去了福利院
因为他们的母亲消失了。
某日,杰克的弟弟不幸被烫伤,社会福利机构勒令母亲必须将两个孩子之一送往福利院,母亲选择了杰克。在福利院里,杰克日日夜夜的思念担心着母亲和弟弟,终于,逃跑成功的他返回家中,却发现母亲丢下了弟弟不知所踪。带着弟弟,杰克踏上了充满了危险和未知的寻母之旅。
剧情简介
身处青春期的男孩杰克、他5岁的同母异父弟弟曼纽埃尔以及他们的母亲萨娜一起生活在柏林的一座高层公寓里。从他们的穿着和屋内的摆设来看,这个单亲家庭其实并不贫穷,母亲萨娜明显爱着她的两个孩子,但她同时也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常常抛下孩子,出去和朋友、男友鬼混。
于是年幼的杰克成为了一家之主,他不得不自己带弟弟坐地铁回家,洗衣服,然后用房间里剩下的任何食物给两人坐早餐。半夜里杰克甚至会打断正在和陌生男人做爱的母亲,让她为自己做晚餐,而萨娜也会光着身体给自己的儿子做饭,双方都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奇怪之处。
有一天,萨娜一如既往的外出,而杰克却在给弟弟洗澡时意外烫伤了弟弟。事后赶来的社会公益服务人员决定,弟弟曼纽埃尔由萨娜继续照顾,而哥哥杰克却必须被送往儿童之家。
就当杰克满心期待地迎来分别之后的第一个节日,可以回家看到母亲和弟弟时,他却发现不负责任的母亲没有来接他。杰克和儿童之家里面的恶童打了一架之后,恐慌的他穿越整个柏林,踏上了寻找母亲和弟弟的漫长之路。
⑹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那个和杰克跳舞的小女孩最后怎样了
那个小女孩死了。记得影片最后吗?rose在睡梦中死去,镜头转向了当年的情形,杰克在楼梯上等她。其中周围出现的人都是遇难者,他们在天堂等待着rose的赴约。还有,就是人们逃难时的场景,一个母亲安抚两个孩子睡着了,其中一个就是那个小女孩~
⑺ 断背山杰克到底是怎么死的啊!
jack是被当地人打死的,他老婆只知道他死了,但是不知道怎么死的,所以撒谎了。
jack老婆打电话时,说jack怎么死的时候,注意她火红色的假指甲,英语中fake nail有说谎的意思,大意是自圆其说,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的话,所以被轮胎砸死,是他老婆的想象。
基本介绍:
《断背山》是由李安执导,杰克·吉伦哈尔、希斯·莱杰、安妮·海瑟薇、米歇尔·威廉姆斯主演的爱情片,于2005年12月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情爱与性爱存在着复杂关系的故事。
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奖,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八项提名,并夺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
(7)小孩杰克电影结局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幕后花絮
杰克·吉伦哈尔在决定出演《断背山》的消息传出之后即被好莱坞业内人士认定为其所做出的“最愚蠢的决定”,并预言可能导致其事业的完蛋。
由于杰克·吉伦希尔的成长背景与角色相距甚远,为此他特别在“牛仔训练营”中训练了一个月,最终博得了李安“马骑得很性感”的赞许评价。而来自澳洲西部的希斯·莱杰虽然在气质上与美国西部人颇为相似,但为了“形、神、音”兼备,特别拜师学了一口粗鄙的德州牛仔腔。
希斯·莱杰和杰克·吉伦希尔在拍摄现场倾情投入,而希斯·莱杰还几乎弄破了杰克·吉伦哈尔的鼻子。
片中貌合神离的希斯·莱杰与米歇尔·威廉姆斯却在合作中擦出了爱情火花。
拍摄期间李安同绵羊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他一整天都试图使羊群去饮用溪流中的水,但绵羊除了池塘和水坝中的水以外不会饮用任何活水,最后只得放弃了这一镜头的拍摄。
在香港乃至华人文化圈中,因为此片的影响“断背山”或“断背”遂成为成为同性恋(尤指男性同性恋)的代称。而在澳门其原著十分畅销。电影亦于2006年4月在澳门旅游塔上映。
《断臂山》上映十年之后,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
⑻ 电影身后事讲的什么意思
影片讲述了一个徘徊在生死之间的年轻女子努力活下去的故事。
剧情简介——
在经历了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车祸之后,安娜·泰勒感觉自己陷入了漫无边际的黑暗当中,可是当她渐渐苏醒并恢复意识时,却惊恐地发现当地丧葬承办人艾略特·迪肯正在为她的身体做着下葬的准备,但是安娜始终觉得自己真的还活着,她不相信自己已经死了,尽管艾略特一直在劝她放宽心,她之所以觉得自己仍然是活生生的,是因为她的身体正在向“死后的世界”过度。
不仅如此,艾略特还使得安娜相信他拥有着和死人交流的能力,而且是惟一一个能帮助她的人。停留在殡仪馆里,眼中所见的除了尸体就是艾略特,再没有其他人可以倾诉了,安娜不得不面对她最为深沉的恐惧,并慢慢接受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
但是安娜那陷入了极度忧伤的男友保罗却始终怀疑艾略特并不若他表现出来的那么慈祥且善解人意,随着葬礼一天天临近,保罗也越来越接近有待解开的令人烦扰的谜团真相,可是他很可能行动得太迟了,因为安娜已经开始走向另一个世界了。
(8)小孩杰克电影结局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安娜·泰勒 演员克里斯蒂娜·里奇
主人公安娜,是小镇里的普通小学老师,与家人沟通寥寥,与情人做爱时漫不经心,淋浴时鼻孔流血表示其健康状况堪忧,遭遇了一次恐怖的车祸所以受了重伤。但当她醒来的时候,她却发现葬礼主管艾略特正在为她的身体做着下葬的准备。见到此景的安娜异常地害怕,因为她觉得自己还活着,她不相信自己已经死了。
2、艾略特·迪肯 演员连姆·尼森
安娜葬礼的主管,行事诡异的入殓师,如同死神一样与每一个死者交流,每次葬礼皆是他超度一个早该去往地狱亡灵的仪式。他告诉安娜她是到了“来世”,只是她的身体还在向“死后的世界”过度所以才能在现在的世界里继续游荡。还告诉她,他有一种能和死人交流的特异功能,他是唯一能帮助安娜的人。
⑼ 我的儿子杰克的电影评论
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是葬在西敏寺的作家,旁边是狄更斯和哈代。他为英国拿到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时间是在1907年,授奖词夸赞他“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这样空洞的授奖词其实是没什么意思的,时移世易,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少有人知道,1889年他从印度回国时受到多么热烈的接待,1899年他在美国患病时全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是如何追踪,1935年他在70寿辰时又如何荣耀地收到过英国国王的亲笔贺信。俱往矣,风云人物。
使大家重新想起他来的是电影《我的儿子杰克》(My Boy Jack)。这个电影的历史依据是公开出版的吉卜林家书以及吉卜林死后面世的回忆录《关于我自己》。
说来话长,吉卜林18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兼拉合尔博物馆馆长。6岁时他与妹妹一道被送回英国接受教育,寄养在一位退休的海军军官家里。12岁时他进入专门面向海外服役军人子弟的中学,受到严格的纪律训练。1882年中学毕业后返回印度,担任拉合尔《军民报》的副编辑,正式走上写作之路。到1889年回国之前,他已经写下了大量作品,成为“文坛新秀”。
吉卜林的少年时代,正是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全盛时期,英国海军寄托了无数英国少年的英雄梦,吉卜林亦不例外。与世纪之交那些颓废消沉寻欢作乐的文人不同,他推崇阳刚之气、意志之力和雄浑之风,全力维护英帝国的“强者”地位,宣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大典,吉卜林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礼拜终场赞美诗》,告诫人们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更加努力维护帝国的荣誉。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吉卜林积极鼓吹政府的扩张政策,并亲自进行募捐和慰劳伤员的活动。在1901年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基姆》里,他把在印度流浪的爱尔兰孤儿基姆塑造为积极参加英军活动的“爱国小间谍”。
出于同样的热忱,吉卜林对自己的独子寄予厚望。儿子12岁时,他赠诗《如果》,鼓励儿子成为“男子汉”。儿子不足16岁,他就开始教导儿子“好男儿当从军”。一战爆发之际,儿子17岁,虽然患有严重的弱视症,但是吉卜林积极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施压,使儿子终于加入了英国陆军。当时的吉卜林是狂热的战争宣传者,他为英国宣传委员会工作,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特写。他的理念是:我们必须让每一个适龄的年轻人投入到战争中去,躲在家里将被人取笑。后来,悲剧发生,儿子在一次执行战斗任务时负伤失踪,去向成谜。吉卜林最为恐惧的不是儿子的牺牲,而是儿子当了逃兵。
丧子之痛毕竟还是沉重打击了吉卜林,他意识到是自己的思想与宣传把儿子送上了死亡之路。可以说他的余生因此在折磨中度过,而他的后期作品也一反常态,笼罩上一层绝望、惆怅的阴影。
同样很少有人知道,在儿子被宣布失踪两年以后,吉卜林为儿子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
假如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是因为我们的长辈欺骗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