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姜文新片《邪不压正》
今天看了姜文的新电影《邪不压正》,我对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尤其是在我回来看了媒体上的溢美之词,特别是那句“一部电影直至找到它的观者,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于是便产生了那种被称之为“审美”的神秘激情。”我只能承认我缺乏对这部电影的审美能力。
姜文讲了个很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一个永远不衰的主题,斩草未除根,十多年后回来报仇。用姜文的话来说,就是哈姆雷特在北平。电影再次告诉我们,坏人总是要对好人斩草除根,不能有一念之仁,绝对是有道理的!不然就会身死国灭,最差也是此生所求付诸流水,就像扶摇里的国师大人。
在我看来,能谈得上特色的有三点吧。
一,提到了一个病,“创伤应激性障碍”,具体表现就是面对灭门凶手和仇人的时候,由于童年时候受到巨大的创伤,产生巨大恐惧,像石头一样动弹不得,仿佛被恐惧冻住。
二,男主彭于晏是在女性的引导和鼓励下完成了创伤的治愈,从找借口不去直面仇人复仇,到勇敢战胜恐惧,给仇人一个难看的死法。包括能用枪一枪了结却不用枪,偏要赤手空拳用师父教的功夫,打得无比狼狈,险象环生。这个套路在所有的武打片中已经成了定则,是我从小就不解并痛恨的二缺思维定式。还包括矫情地非把两个仇人凑成在一起,一次杀掉两个,因为当年灭门时是两个人一起干的,所以两个不能分头杀等等。
三,画面很美,还原北平的古城风貌,青砖灰瓦,鳞次节比,打斗的场面,彭于晏的轻功,许晴的曲线性感,劈开腿坐在床上打不老针的样子甚是诱惑,连我一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当然,还有彭于晏时不时裸露的肌肉线条,横卧在钟捶上撞钟时的一线美好。
除了以上的部分,就是男主和女主没完没了地在屋顶上像猴子一样奔腾跳跃,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从头贯穿到尾。好像威尼斯只能在水上坐贡多拉,姜文的这部电影,屋顶似乎就是北平的道路,看多了真眼晕!人物对话时常有惊人之语,惹得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笑,但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坏人会说这么二的一句话,为什么彭于晏这样的英雄这一瞬会产生如此傻的表情?媒体说这是姜文一贯电影对白中的特色,童趣。我扭头看了一眼旁边没笑的人,发现不知何时此人已经睡去了。
《邪不压正》的素材加起来大概400多个小时,三个机位,成片两个来小时——媒体说,这意味着电影的层次。人性复杂,时间或地域叠影,戏剧内在的多重共时,都需层层展平拉伸。有时,还需要寻得一扇门,或得到一串开门的密码符,才得以真正进入那个电影世界。但是我私下觉得,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用心体会到的,才是最直接的吗?如果我没有从故事中看到,从人物的行为中察觉,从细节的铺陈中感知,那么作为一个观众,还需要从媒体的评论中去找到开启的钥匙,才能获准进入吗?会不会太曲折了?
看了一个电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看懂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语言’和‘作用于潜意识的画面剪辑’的理解能力,也是狼狈!
B. 怎么评价电影《邪不压正》
首先这是一部满满的姜文风的电影,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把枪,熟悉姜文导演套路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个枪对于姜文电影来讲,有着不同的意义。《太阳照常升起》里,孔维饰演的唐妻,就说唐雨林(姜文)把「那档子事」比喻成开枪。《一步之遥》马走日和完颜英的床戏部分,也始终萦绕一把手枪。马走日将完颜英扑倒,「两把枪」一同打响后,影片才真正进入主线正题。《邪不压正》也一样。预告片中,手枪上膛不久,便是廖凡压着许晴「开枪」。
结合最近各路媒体对姜文的采访,我感觉姜文温和了很多,以前那种“爱怼记者”的习惯收敛了很多,喜欢在那儿叭叭叭地讲道理,姜文本人一旦失去了锐气,那他电影是不是也会流于平庸?
C. 你怎么评价电影《邪不压正》
就他妈一流氓,哪部片子里没几个黄色镜头,除了这个你还能拍点啥?
D. 电影《邪不压正》评分很高,这部电影主要讲的什么有没有什么中心思想
关于《邪不压正》,关于姜文,一两句话真的说不清楚。
E. 谁能给我一份邪不压正影评
《邪不压正》是由一部独具姜文风格,且充斥着无数强烈对比的电影。
下面我就给大家列举并解读一下电影里的对比——
李天然和蓝青峰
整部电影里最重要的对比就是李天然和蓝青峰两个角色,他们分别象征着新生的革命精神和老派的革命力量,但是他们的目标却并不相同。
姜文在电影里埋下这么多对比实属用心,但太强烈的对比也是有弊端的——因为角色之间区别极大,所以角色大多都被符号化了,观众自然而然就不会对角色产生感情和代入感,这样一来,普通观众与《邪不压正》的距离就被越拉越远了。
F. 《邪不压正》又是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电影,如何给这部电影写影评
首先电影的名字就取得比较有意思,邪不压正,所以整个片子中充满了亦正亦邪的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由导演姜文饰演的老蓝。
G. 如何评价《邪不压正》这部电影
1、该片通过相对时间和空间的环境的虚构,塑造了一群屋顶上的中国人,体面的中国人,严格来说姜文想写出一种体面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评)
2、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够从这样一个角度把北平的屋顶意像揭示得这么好,四合院的屋顶,在上面飞檐走壁,还要骑自行车,还要飞来飞去,这种充满了北平的怀旧气氛,特别好,令人震撼。尤其是体现了姜文导演想象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评)
3、每一部姜文电影中间都有被传媒误解之后姜文真正的内心世界:很敏感,不一定是不自信,姜文用自己的电影抵抗这种现实,他在该片里面不断的找自己对于现实的理解。(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江小鱼评)
4、姜文导演镜头下的老北平令人着迷,电影中那个不堵车、下着大雪的北平真美。整出电影就是一首屋顶的诗,有劲,深情。(导演贾樟柯评)
5、该片是贴着姜文标签的一壶烈酒,快意恩仇、辛辣有劲,暴力美学恣意于冰雪北平,飞扬于屋顶之巅。(影评人 张鸿润评)
H. 说说你对邪不压正评价
《邪不压正》是一部我们期待已久的华语电影,我们庆幸它的出现和存在。
首先,“姜文风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风格?
丰富的台词,快速凌厉的剪辑,满屏炸裂的荷尔蒙,拳拳到肉的打击感,这些都是姜文电影的标签。可事实上,“姜文风格”是隐忍的,幽默的,浪漫的,也是充满批判的,姜文是以怜悯的角度去给故事赋予残酷的剧情。
——这是一种厚积薄发式的碰撞,冲突一步又一步加深,情绪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压抑下来,这样一来,最后的对决不仅让观众直呼过瘾,也会让电影的气氛到达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我看来,《邪不压正》是姜文“民国三部曲”最好的总结,就算是拿来与他最好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比较也不遑多让。
I.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邪不压正》
今天看了姜文的新电影《邪不压正》,我对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尤其是在我回来看了媒体上的溢美之词,特别是那句“一部电影直至找到它的观者,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于是便产生了那种被称之为“审美”的神秘激情。”我只能承认我缺乏对这部电影的审美能力。
姜文讲了个很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一个永远不衰的主题,斩草未除根,十多年后回来报仇。用姜文的话来说,就是哈姆雷特在北平。电影再次告诉我们,坏人总是要对好人斩草除根,不能有一念之仁,绝对是有道理的!不然就会身死国灭,最差也是此生所求付诸流水,就像扶摇里的国师大人。
在我看来,能谈得上特色的有三点吧。
一,提到了一个病,“创伤应激性障碍”,具体表现就是面对灭门凶手和仇人的时候,由于童年时候受到巨大的创伤,产生巨大恐惧,像石头一样动弹不得,仿佛被恐惧冻住。
二,男主彭于晏是在女性的引导和鼓励下完成了创伤的治愈,从找借口不去直面仇人复仇,到勇敢战胜恐惧,给仇人一个难看的死法。包括能用枪一枪了结却不用枪,偏要赤手空拳用师父教的功夫,打得无比狼狈,险象环生。这个套路在所有的武打片中已经成了定则,是我从小就不解并痛恨的二缺思维定式。还包括矫情地非把两个仇人凑成在一起,一次杀掉两个,因为当年灭门时是两个人一起干的,所以两个不能分头杀等等。
三,画面很美,还原北平的古城风貌,青砖灰瓦,鳞次节比,打斗的场面,彭于晏的轻功,许晴的曲线性感,劈开腿坐在床上打不老针的样子甚是诱惑,连我一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当然,还有彭于晏时不时裸露的肌肉线条,横卧在钟捶上撞钟时的一线美好。
除了以上的部分,就是男主和女主没完没了地在屋顶上像猴子一样奔腾跳跃,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从头贯穿到尾。好像威尼斯只能在水上坐贡多拉,姜文的这部电影,屋顶似乎就是北平的道路,看多了真眼晕!人物对话时常有惊人之语,惹得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笑,但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坏人会说这么二的一句话,为什么彭于晏这样的英雄这一瞬会产生如此傻的表情?媒体说这是姜文一贯电影对白中的特色,童趣。我扭头看了一眼旁边没笑的人,发现不知何时此人已经睡去了。
《邪不压正》的素材加起来大概400多个小时,三个机位,成片两个来小时——媒体说,这意味着电影的层次。人性复杂,时间或地域叠影,戏剧内在的多重共时,都需层层展平拉伸。有时,还需要寻得一扇门,或得到一串开门的密码符,才得以真正进入那个电影世界。但是我私下觉得,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用心体会到的,才是最直接的吗?如果我没有从故事中看到,从人物的行为中察觉,从细节的铺陈中感知,那么作为一个观众,还需要从媒体的评论中去找到开启的钥匙,才能获准进入吗?会不会太曲折了?
看了一个电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看懂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语言’和‘作用于潜意识的画面剪辑’的理解能力,也是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