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近代最后一个王朝
莫卧儿王朝
莫卧儿王朝(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8年)是突厥化的伊朗—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今中亚南下攻入印度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阿富汗斯坦等地。是一个伊斯兰教封建王朝。巴卑尔逝世后,其子胡马雍在1540年为苏尔王朝的舍尔沙战败,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随即重整兵力,于1555年卷土重来,恢复了帝国。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废除已经有名无实的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的,而基础则是印度教的。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2. 巴布尔的三战定南亚
1525年11月,巴布尔率领一支12000人的军队,再次攻入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大败道莱顿·汗·洛迪守军。1526年初,进而向德里进军。年轻的洛迪王朝皇帝伊卜拉欣·洛迪亲率大军40000人,勇敢的从德里出发迎战。1526年4月21日,两军在德里北帕尼帕特遭遇,发生了著名的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巴布尔以其军比洛迪军少,面露惧色,他却对部下宣扬,对面那个孩子进攻挤成一团,退却不讲章法,凭那点不可以同昔班尼汗和伊斯玛仪一世的军队相提并论。帕尼帕特一带地势平坦,适于使用骑兵和运用侧翼进攻战术。战斗开始时,密集的洛迪军向巴布尔进攻,为巴布尔的火器提供了极好的射击目标。巴布尔命两个火器专家操纵火器,用一道战车加强了防线,把阿富汗人牵制在一道漫长的防线上。然后命骑兵迂回到敌军侧翼,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受过训练的骑兵与火器的有效配合,使巴布尔获得辉煌的胜利。伊卜拉欣战死,德里和阿格拉随即被占领。4月27日在大清真寺的礼拜仪式上,他自行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为他的新首都,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建立莫卧儿帝国。帕尼帕特之战是一个转折点,为巴布尔征服整个北印度奠定了基础。
3. 印度 历史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的估计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讷尔默达人化石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的年代早于讷尔默达人,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时代大约为200万年前。希瓦利克遗址中包含大量兽骨化石,但没有人类化石伴随出土。在晚于希瓦利克遗址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学界的意见,印度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有两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过广泛研究被作为印度早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于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现属巴基斯坦)一拉瓦尔品第带,但实际在杰卢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发现。该文化最早的旧石器发现于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称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间冰期台地上发现的较前梭安石器为进步的石器称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层台地上发现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处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遗迹亦发现于第三间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单面的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代表性器物,以后逐渐出现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马德拉斯文化广泛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区域,以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手斧为典型。马德拉斯文化的遗址,按照雨期和间雨期分为若干层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为先进,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双面手斧和砍劈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大约从距今14万年前持续到距今2.5万年前。在巴基斯坦贾克巴巴德县的罗赫里山,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石料加工场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这一时期的遗址以普拉瓦拉河流域的涅瓦萨文化II为典型。涅瓦萨文化II的石器有石叶工具、石片工具和石锥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器物是利用经初步打制的石核制成的两面平行的石片。20世纪90年代,又在卡纳塔克邦发现了一个采石场遗址。 印度的旧石器时代居民不会使用金属,也不懂得种地。他们的生活大抵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也有推测这一时期的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畜和种植大麦。由于他们不实行墓葬,也没有办法找到这些原始居民的骨骼用于人类学研究。
2.中石器时代
按照印度学者的意见,次大陆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后接着就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工具发展的特征,一般仍从新石器时代中分出中石器时代阶段,其年代大约始自公元前30000年,并经过2.5万年的时间跨度。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拉贾斯坦邦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发现许多中石器时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杰发现一制造工具的场所,此地并发现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拉贾斯坦邦的巴戈尔也是一处重要遗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征是使用所谓细石器。细石器较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小,加工也更加细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钻头等多种类型。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时已有人从事驯养动物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证据。无论如何农业和畜牧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画发现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在中石器时代人生活的山洞里,岩画更加频繁地出现,它们表现了狩猎等人类活动的生动场景。一些遗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动的痕迹。 据估计印度的中石器时代最晚结束于距今5000年前。现代人类(智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次大陆,其时间大约是在1.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末期。
3.新石器时代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早;印度河以东地区的已发现遗址则属于较晚的年代。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延续时间不尽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进化为金石并用阶段;而在克什米尔和中印度森林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结束也较晚。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俾路支的遗址推断,该地区的文化与邻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关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这时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粗石器的使用,不过新石器时阿富汗文化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数已是经过打磨加工的适于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极个别的地区发现了铜器。这一时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尔和南部印度的婆罗门吉里、皮克利哈尔等地都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他们耕种土地,饲养动物并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尔的布尔扎霍姆岩洞内发现的遗址表明此时已制造陶器。他们能造船和织布。但是,此时是否已经从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务农,还没有确定。迈索尔地区高原上的新石器时代人显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时代的印度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的居住者是否属于同一种族,这是很难说的。
4.金石并用时代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介于新石器时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间的一个时代。其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至第3千纪中叶。这一时代的人们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黄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属,不过他们只把黄金用来做饰品。最早作为实用工具的金属也许是红铜,在金石并用时代的遗迹中常有发现。红铜器的形式有斧子、凿子、铜环和铜条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种植业基础上,人们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 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编辑本段]二、古代史
1.吠陀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范围非常广大的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时。这一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祭司国王像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无从考查;梨俱吠陀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对土著居民(可能是达罗毗荼人)进行征服。雅利安人在这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罗、阿耆尼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较晚,被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恒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这种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王)。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在前600年时,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涌现的许多思想潮流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2.印度十六雄国时期
印度十六雄国(Mahajanapadas)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印度十六雄国分布图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往世书和各教派的典籍证明了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积极的政治活动导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大约从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3.波斯人与希腊人的入侵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是有记载的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发印度十六雄国分布图达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将他的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并且可能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个省。在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的衰弱导致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其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印度。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4.孔雀王朝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于帝国政权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广泛进行传教活动。但是,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缩回它本来居有的地区,印度恢复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5.笈多王朝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中国僧人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6.后笈多王朝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白匈奴)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7.拉其普特时期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8.伊斯兰时期
(1)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汉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德里苏丹国是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权。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不过,德里苏丹国并非统一了整个印度的帝国。除了在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等极强大的苏丹统治时期,德里苏丹国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个最大的王国。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继续保有强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则几乎从未进入苏丹政权的版图。阿拉-乌德-丁·卡尔吉时期对德干地区的3次大举入侵使德干北部服从苏丹统治直到14世纪;菲罗兹·图格鲁克苏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统治的奥里萨。困扰苏丹的问题主要是叛乱和外部入侵。在整个德里苏丹国存在时期,叛乱和王室内讧层出不穷。各地的分立势头从未被有效遏止,几个著名的苏丹都曾镇压过大规模的叛乱。外部入侵的威胁开始主要是来自蒙古人,后来则是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帖木儿的可怕入侵终于使摇摇欲坠的苏丹政权彻底崩溃。德里苏丹国在帖木儿撤离之后不久解体,独立王国林立各地,虽然还有名义上的苏丹,但他们的权力几乎只限于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许多苏丹执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征收人头税之外并不对非穆斯林居民进行迫害。伊斯兰式的宏伟建筑在印度耸立起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有时被称为德里风格。在文学上,产生了阿密尔·胡斯鲁这样的伟大诗人。突厥人也带来了一种有害制度:在宫廷和贵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隶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乌尔都语在苏丹时代产生,以及罗第王朝末期出现了锡克教。 (2)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意为“蒙古人的帝国”,因为巴卑尔的血统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尔的统治只是莫卧儿帝国的肇始,他还未来得及巩固莫卧儿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都没有建立;这些关键事物实际上是由莫卧儿人的敌人舍尔沙缔造的。舍尔沙是南比哈尔地区的阿富汗人首领,他在1540年打败并赶走了巴卑尔的继承人胡马雍,短暂地恢复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统治。舍尔沙的统治时期很短,但是却十分重要。他压服了孟加拉的叛乱,并把它分成19个小行政单位;征服瓜廖尔;打败了最强的拉其普特人领袖马尔德夫。在短短5年之内,几乎整个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在舍尔沙于1545年阵亡之前,他已经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举行土地清丈以确定税制,并进行了货币改革。舍尔沙的统治事实上为莫卧儿帝国的最终建成铺平了道路。在舍尔沙死后,胡马雍得到波斯国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夺回德里;但他在与主要敌人阿迪尔沙阿交锋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儿人伟业的任务归于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强大的敌人是阿迪尔沙阿的印度教将军喜穆。喜穆利用胡马雍之死夺取阿格拉和德里,并自称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复兴起一个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关键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打败了喜穆,于是在印度再也没有可以与莫卧儿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建立人和最伟大的皇帝。他在漫长的统治期间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并把帝国的版图第一次扩展到印度南方。由于对拉其普特人采取怀柔政策,大多数好战的拉其普特部族都归顺了帝国的统治。对异教的宽容是阿克巴的显著特点,他不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还企图倡导一种融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改革。以苏巴(省)为单位的全国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许担任政府官员。阿克巴时代的印度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贾汉吉尔和沙阿·贾汉统治。这是两个才能较为逊色的统治者,沙阿·贾汉终于被自己的儿子奥朗则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除了次大陆极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
4. 请问大佬有帕尼帕特2019年上映的由 桑杰·达特主演的百度网盘资源吗
《帕尼帕特Panipat》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发生在 1761 年 1 月 14 日。在马拉塔人和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阿·阿卜杜勒之间。
5. 象兵的象军和象战
恒河流域基本被摩揭陀统一。当亚历山大打败波鲁斯王时,据普鲁塔克的记载,摩揭陀难陀王朝的国王拥有一支20万步兵、8万骑兵、8000辆战车和6000头战象的大军(另外有人的记载为20万步兵、3万骑兵、2000辆战车和3000头战象)。这样强大的势力也是马其顿士兵不愿再往东行的原因之一。待月护王旃陀罗笈多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后,据普鲁塔克的记载,他的大军是步兵60万,骑兵3万,战象9000,此外还有战车。月护王大体统一印度后,成立了六个部以管理六个兵种,其中第六部专管象兵。塞琉古对印度的远征也没有占到上风,被迫割让了印度西北的几个省份,并得到了月护王500头战象的礼物作为回报,前已略述。
正因如此,在印度发生的战事中,少不了大象和象兵的影子。7世纪初戒日王攻打萨桑卡时,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遂总率国兵,讲习战士。象军五千、马军二万、步军五万,自西徂东,征伐不臣。”同书还记载,戒日王的中央禁军包括“象军六万,马军十万。步军五万。”1018年伽色尼的马茂德苏丹洗劫曲女城,将掳掠来的财富用350头大象和1000头骆驼运回伽色尼。德里苏丹国时期对南印度和西北诸小国的远征,每次的战利品中,大象的数目动辄数百头。1361年,菲鲁兹苏丹远征信德的战争中,其部队中就包括战象480头。等等。 帖木儿入侵印度和莫卧儿王朝建立前后,也有几次著名的象战。1398年12月帖木儿进军德里,德里苏丹马茂德率1万骑兵、4万步兵和120头战象迎战。帖木儿首战不利,在军营周围挖掘战壕,并用大量水牛固定系在一起,形成障碍物,限制印度人战象的作用。12月17日的会战中,帖木儿以骆驼上系干草,点着后向印度象群冲击,象性畏火,四散而逃,还冲跨了印军的阵形。帖木儿乘胜占领德里,虏获战利品无数,并屠杀了十万印度教战俘。帖木儿从印度带走了一些战象,其中在1402年的安卡拉会战中,帖木儿就将32头战象部署在中央,给奥斯曼土耳其素丹巴耶济德精锐的加尼沙里军团以沉重打击。
1526年4月,巴布尔率2.5万人(或说1.2万人)进攻德里,德里洛迪王朝苏丹易卜拉欣统率10万大军及1000头战象迎战于帕尼帕特,即第一次帕尼伯特战役。巴布尔采取骑兵协同炮队作战及两翼包抄敌军后方的战术,全歼洛迪朝军队,取得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的胜利。易卜拉欣苏丹与瓜廖尔的拉其普特王公比克拉马奇德一同阵亡。巴布尔派遣长子胡马雍率军占领亚格拉和德里,4月27日在德里大清真寺的礼拜堂仪式上巴布尔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家在印度的统治。次年3月,巴布尔又用同样的战术在坎奴战役中打败了拉其普特120名王公们的包括500头战象的8万联军,巩固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巴布尔死后,苏尔王朝兴起,与莫卧儿展开争夺,一度将莫卧儿赶出印度,苏尔汗最强盛时曾拥有15万骑兵、2.5万步兵、300头大象和大炮,其死后事业衰落,莫卧儿人卷土重来。1566年阿克巴初即位时,前苏尔王朝贵族阿迪尔沙的干练的统帅喜穆率军3万、象军1500头大败莫卧儿军,攻占阿格拉和德里。阿克巴和宰相培拉姆汗率领骑兵2万向德里进军。这年11月5日展开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喜穆依靠优势兵力和象军取得了最初的胜利。莫卧儿军用迂回战术攻敌两翼,同时利用中锋向前推进使敌阵混乱,并充分发挥炮火和弓箭手的威力攻击敌军战象,获得重大战果,击毙喜穆的两员大将。喜穆为扭转不利战局而发动攻击,但眼睛中箭深入脑部,立即昏倒在地。阿富汗军因失主帅而惊慌溃逃,莫卧儿军发动总攻取得了最后胜利,喜穆被俘之后处死。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具有重大意义,它结束了莫卧儿人与阿富汗人之间的长期斗争,标志着莫卧儿帝国对印度的统治权的确立,并开始了领土扩张。阿克巴统一印度后,其中央的禁军有15万人,包括4.5万人的骑兵和5000头战象。据说阿克巴皇帝在攻占希托安要塞的战斗中,一次就出动了300头大象参战。还有一件趣事发生在大约1604年左右,阿克巴大帝在阿格拉的皇宫中通过大象角斗选定继承人,结果皇子贾汗格尔的大象获胜。不久阿克巴去世,贾汗格尔继承王位,他就是沙贾汗之父。 在历史上有确切记录的象战应发生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东征时的高加米拉战役。大流士的军队里有来自印度的部队及15头大象,这些大象被部署在战线中央、波斯的金苹果长矛手的前面。战斗中由于亚历山大并未攻打波斯军的中央,而从左翼突破后进行卷击而造成波军全线溃退,这些大象没发挥什么作用,活着的都落入了亚历山大之手。
五年后的希达斯皮斯河之战是大量使用战象的经典战例。战前亚历山大曾从友好的键陀罗国王那里得到了30头大象,但希腊人看来只是把它们用来作运输之用了,没用于战场。对方的波鲁斯国王使用了200头左右的大象(实际上大约只有百余头)。遵照狄奥多洛斯和库尔提阿斯的记述,对波鲁斯抗击亚历山大的战斗部署描写如下(阿里安的书里大致相同):“印度国王率领雄壮的队伍向前开进,为保卫他的国家而抵抗来自西方的大胆的侵略者。200只巨象被一只一只地布置在不下1000名步兵之间,大概排成了8列,组成中央战线。波鲁斯王坚信这些特意布署的巨兽会吓倒外国士兵,并使受惊的战马难以驾驭。在象的后面部署着由3万名步兵组成的密集队伍,两翼凸出,步兵纵队在象群中间向前推进。这样,印度军队的阵势与一座城池十分相像,站立的象群有如城池的塔楼,象群中间排列的步兵就像塔楼之间一道道墙一样。战线的两翼有骑兵和战车掩护。骑兵有4000名,战车为300辆。”象兵或在绑在象背上的方箱(如同塔楼)里面,或骑在象的赤背上。战象驮有3名战士,其中2名从侧面发射,另一名从后面发射。还有第四人为驭者,手持刺棒以指引战象沿某一方向前进。看来,波鲁斯王做好了用象兵克制马其顿优势骑兵和方阵的打算。
亚历山大面对印度军队已布置好的阵势,在渡河后迅速调动一队骑兵发起猛攻,逼迫波鲁斯的骑兵紧急改变队形,并且趁着波鲁斯骑兵在改变队形而陷入混乱之机,率领另一队骑兵向他们猛扑。波鲁斯军队的右翼被打乱了。这时,波鲁斯王推进他那构成阵势第一行列的战象,他的败退下来的骑兵于是急急忙忙向他们自己的战象靠拢,好像是要寻找一堵良好的避风墙似的。这时印度象官则驱赶着战象去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亚历山大于是下令骑兵闪开,让步兵迎战战象。马其顿方阵与印度战象开始了残酷的战斗。亚历山大骑兵把战象四面包围起来,从四面八方向大象和上面的象兵投射出无数的箭和标枪。这时败退的印度骑兵溃下来,与大象混在一起,受投枪和弓箭打击的战象也肆意践踏。而马其顿军多在外围,回旋余地大,可以视情况冲锋、退却和追击,而且标枪兵一直不停地进行投射,因而受大象的伤害较小,而夹杂在象群中间行动的印度步兵,却遭到严重的伤害。最后,战象精疲力竭,无力冲撞,就自动后撤。马其顿骑兵乘机把印度军全线包围起来,马其顿方阵把盾牌连接起来,组成密集队形,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印度军遭到惨重损失,只有少数人从马其顿骑兵的空隙中逃了出去。这一战,印度步兵阵亡二万人,骑兵损失三千人,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战象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总督以及其他指挥官也几乎全被打死。而马其顿军队阵亡的骑兵仅三百人,步兵七百人。 最显著特点是象战。战象高大勇猛,如果使用得当,战术得法,会在战场上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而波鲁斯象战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消极防御和部署失当造成的。波鲁斯所布阵法,面对机动灵活、积极进攻的西方军队,不但没有发挥出威力,反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大象的威力在马其顿弓箭手、投枪手的打击下丧失了,并使夹杂在象群中间的印度步兵(这也是部署上的失策)和撤退到象群后面的骑兵惨遭践踏,处于自相残杀的境地。从波罗斯的失败,印度人吸取了教训,从此以后,布阵战法一般不再采用,逐渐被机动灵活的战术所取代。
迦太基人也喜欢使用战象,他们的象可能来自于阿比西尼亚一带,迦太基人的骑兵和战象是令人生畏的力量。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人的战象在西西里就给罗马人造成了不少麻烦。到公元前256年冬,勒古鲁斯率领罗马15000名步兵,500名骑兵远征非洲。迦太基人派桑西巴斯率12000名步兵、4000名骑兵和100头头大象组成的军队来阻止他。次年在双方的一次决战中,勒古鲁斯留5000名士兵守营,率其余部队全部出战。桑西巴斯将罗马军诱至地势平缓的地带布下阵势:阵前是一排近百头的战象,在战象的后方稍远的地方是迦太基的市民重装步兵,市民重装兵的左右两翼是雇佣兵的方阵,四千骑兵分列象阵的两侧。勒古鲁斯从没有见过如此多的战象参加战斗,匆忙之间一改罗马军的常规,布下了纵深六个战列的密集阵,500名骑兵分别摆在两翼。这个阵法不仅比一般的三排罗马战阵厚一倍,而且每个战列的中队之间不留间隙,所以整个正面更加狭窄。勒古鲁斯试图用这个密集的血肉城墙阻止战象的冲击。在战斗中,战象上的士兵居高临下用长枪和投枪刺向罗马士兵,使他们的盾牌无从防范,同时在巨大的象足的践踏下,罗马士兵纷纷倒下。迦太基人的两翼优势骑兵很快击败了罗马骑兵,绕到后面形成了合围。这一战罗马人遭到惨败,大部分士兵被踩死或被骑兵杀死,勒古鲁斯和5000将士被俘,只有左翼的不到2000人得以突围。
迦太基人损失轻微,大约千余人。这次远征罗马残存的7000人还在归途中随舰队沉没于帕基那斯海角的风暴中(这场风暴里,百分之十五的罗马应征人口玩了完),可谓血本无归。
公元前250年,拥有战象的迦太基人在哈斯德鲁巴尔的指挥下前来攻打西西里岛上的帕诺姆斯,罗马执政官凯西留斯固守城前的战壕不出。大象冲击罗马人的阵地,被箭和投枪所打击,受惊后退,冲乱了迦太基的军队。罗马人乘机出击,从侧翼突破,一举打垮了迦太基人,并俘获了60头的大象。哈斯德鲁巴尔被招回处死。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在他那著名的近900公里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中,出发时的37头战象最后只剩下了1头,没有在意大利发挥作用。公元前207年,他的兄弟哈斯德鲁巴尔率援军再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在米陶拉斯受到尼罗和李维亚斯两个执政官的截击。战斗中,迦太基人的15头战象曾一度冲破了罗马人的第一线阵列,但终于失败。罗马人训练了一批象奴,带有长刀和木槌,专门负责杀象。这次战役,迦太基人(包括哈斯德鲁巴尔在内)战死一万余人,罗马人阵亡两千余。
公元前204年,西庇阿率军再次远征非洲。迦太基人由另一个哈斯德鲁巴尔组织了一支2万步兵、6千骑兵和140头战象的军队在等待他。西庇阿通过一次漂亮的偷袭击溃了他,俘获了6头象。两年后的扎马会战中,汉尼拔把他的80头战象置于前列,中央的步兵和两翼的骑兵均在象列后面。为了同迦太基的战象斗争,西庇阿指定了专门投掷手。战斗由迦太基人发起,把战象投入冲击。但由于罗马军队投掷手机智行动,并用喇叭和号角发出强烈的喧嚣声,致使迦太基左翼的战象调头回走,在步兵和骑兵队伍中造成混乱;中央的战象则被罗马轻装步兵吸引,通过西庇阿经心设好的疏松步兵甬道,到了罗马军的后方,失去了作用。这次战役以罗马人大胜而告终。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的和约的第一条就规定:迦太基交出所有的战象和战船(保留10艘)。可见罗马人对迦太基战象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书中,都已有关于象的记载,商周时期可能就把大象用来打仗。如《吕氏春秋》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等等。
传说春秋吴国伐楚,楚曾出动大象抵抗,正史中未见记载。南朝和隋和林邑的两次冲突中对方曾使用了大象。一次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迈使用了象军参战,宋军初战不利。振武将军宗悫认为,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乃赶制了许多假狮子,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放出了假狮子,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另一次是隋朝仁寿末,派刘方为驩州道行军行军总管讨林邑,林邑王梵志以巨象出战,刘方以诈败术,引大象跌入陷阱,复以弓弩射杀,从而获胜,一举攻占林邑国都。
970年北宋灭南汉之役,南汉曾在莲花峰下列阵,布象群于阵前,以壮军胆,宋将潘美命集中劲弩火箭射象,象群负矢惊跃狂奔,南汉军溃败。
明初的灭蜀战役中蜀军也有使用战象的记载,据《明史·傅友德传》:“初,蜀人闻大军西征,丞相戴寿等果悉众守瞿塘。及闻友德破阶、文,捣江油,始分兵援汉州,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将向大亨于城下,谓将士曰:‘援师远来,闻大亨破,己胆落,无能为也。’迎击,大败之。遂拔汉州,进围成都。寿等以象战。友德令强弩火器冲之,身中流矢不退,将士殊死战。象反走,躏藉死者甚众。”
中国云南等地民族多有使象者,《史记·大宛列传》载:“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唐贞元十年,南诏王异牟寻欢迎唐使袁滋,就是“先饰象12头引前”,次才为马队、乐队。据傣文《泐史》载: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统一西双版纳时,“有白象九千条”,可见象之多。《明史·云南土司》:“景东部皆僰种,性淳朴,习弩射,以象战。”明朝对云南的几次用兵,都有和土蛮战象作战的记载。如明洪武二十一年甲辰麓川之战、明万历年间邓子龙平定滇西之战,都曾遇到过象阵。其中万历年间邓子龙平定滇西之战,在山道间设伏,以劲弩火箭一举打垮番酋象群,并以击毙之象“烹以享士”,犒劳三军。天启年间,在平定滇东盗匪的一次战斗中有头象“喷鼻中泥水作云雾,直挫贼锋”,“复卷一悍贼掷天坠地,蹴踏如糜”,后此象中毒矢而亡,军民感动其功为它立象冢于马龙山南,并有墓志铭载其功绩,此墓至今仍存。李定国在云南抗清时,军中也用大象以作战和运输。
6. 求《帕尼帕特(2019)》百度网盘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阿素托史·哥瓦力克导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oir6rmsKwVwehWQhXLTkQw
7. 帕尼帕特战役是谁和谁打的
1526年帕尼帕特战役与,是中亚封建主巴布尔与德里苏丹国打,巴布尔获胜,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8. 人类历史上使用战象最多的战役是哪一场
古代印度的一次下象战。
1526年4月,巴布尔率2.5万人(或说1.2万人)进攻德里,德里洛迪王朝苏丹易卜拉欣统率10万大军及1000头战象迎战于帕尼帕特,即第一次帕尼伯特战役。巴布尔采取骑兵协同炮队作战及两翼包抄敌军后方的战术,全歼洛迪朝军队,取得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的胜利。易卜拉欣苏丹与瓜廖尔的拉其普特王公比克拉马奇德一同阵亡。巴布尔派遣长子胡马雍率军占领亚格拉和德里,4月27日在德里大清真寺的礼拜堂仪式上巴布尔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家在印度的统治。
9. 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印度被殖民的那么彻底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这个商业贸易企业由于莫卧儿帝国的而得以步步蚕食各印度王公的领土,最后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早期东印度尚不能与帝国直接对抗,但成功地利用个人友谊从·法鲁赫·西亚尔皇帝手中获得贸易特权.在西亚尔死于宫廷阴谋之后,一连串短命的皇帝先后上台,帝国陷入混乱,偏远的省份纷纷.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强盛,他们从帝国手中夺取了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内部斗争也损害了他们,使其从统一的王国变为松散的联盟(马拉塔国家联盟).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并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领土.此后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别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卧儿人建立强大的马拉塔人也遭到他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事件在客观上为东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创造了便利.由于印度国内的各种力量均遭重创,英国人有可能动用武力来实现目的.1757年,英官柯拉夫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得到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道拉,使孟加拉成为东印度的傀儡,为征服整个北印铺平了道路.在17年的布克萨尔战役中,英国人粉碎了企图摆脱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与莫卧儿皇帝的联军,徒有虚名的莫卧儿帝国从此也听命于殖民者.此后历经迈索尔战争和三次马拉塔战争,印度国内比较强大的反抗英国统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灭.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的宗.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
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印度裔士兵中流传关于分发涂有动物油脂的子弹的传言,这严重地触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起义主要由封建王公领导,并推举末代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阿二世为名义上的领袖.和印度都积极参加,迅速扩及印度领土的三分之二.英国人集中全部力量,利用锡克和廓尔喀雇佣军的人力,严厉地了这次起义.1857年印度起义带来了重大的后果.英国认识到其印度政策存在严重弊端,开始进行重大调整.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此后印度进入由英直接统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