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完美男人电影,完美男人好看吗 评价怎么样
您说的是哪个国家的,豆瓣上看有两个国家的评分如下,您看一下
㈡ 法国电影《情人》好看吗评价怎么样
首先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简评
根据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小说的改编,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执导,那属于法式浪漫特有的气息,为《情人》添加了一份独有的魅力,不同文明的交融渗透构筑了电影时代的脉络气息,恬静优雅的摄影风格更形成了电影迷人的基色,而大尺度的激情戏码,实则是电影出色电影美学的表现,于此中关于爱的命题如此动人心弦,有些爱情虽注定无果,但却能刻骨铭心,凄美的结局虽是一场悲剧,却也同给人以对爱无限的遐想。
《情人》的另一大看点就在于这是一部充满了猎奇色彩的电影,一个生活在当时法国殖民地越南的17岁少女爱上了华侨富翁的独子,这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注定不会拥有结果的爱情,却成为了电影借以去渲染浪漫最好的契机,电影虽然是一场悲剧,但爱的浪漫却得以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㈢ 戏梦巴黎的影评,觉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却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戏梦巴黎》讲述: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孪生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饰)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饰)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迈克尔·皮特饰)成为好朋友。姐弟两人将马休带到家中做客时,马休得到两人同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喜爱,住进他们家中,慢慢地,他喜欢上伊莎贝拉。
学运开始后大学停课,三个年轻人因无所事事在房间里玩起有关电影导演和台词的游戏,游戏进行当中,伊莎贝拉知晓马休对她有意思,联合雷奥要求马休与她做爱。
自此,由于父母出门度假,三人开始了如伊甸园般的日子,马休也慢慢发现伊莎贝拉和雷奥有不伦恋情,三人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学运,似乎与他们无关 。
(3)法国电影完美男人影评扩展阅读:
要结合电影当时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即使到今天,我们很难去客观的评价这场运动,因为1968年到现在还不算太久,解读的角度很多,或许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导演贝托鲁奇对这场运动的一种看法。
伊莎贝拉和雷奥代表的就是那个时代法国的年轻人,而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则是美国文化为主的新文化。
当新的文化到来时,法国的年轻人受到巨大的冲击。法国一直给人一种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对着新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另一面也显现出来,即偏执、幼稚、柔弱、理想主义的一面。
他们对性、对Pop文化、摇滚等等文化体现出的态度,很像是一个新接触这些东西的人会体现出的态度,即对认定的正确的事物、观点要追求极致,不考虑代价,不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甚至会把道德踩在脚底。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为他们太理想主义。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在他们伊甸园般的小屋子里过着快乐而且疯狂的日子,外面的游行仿佛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但当他们房间的“窗户”被游行者的抛掷物打碎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的,此时就算他们再想不问世事也不行了。他们面对冲进他们生活的游行,必须要有所抉择,或是如姐弟一样加入,或是如马休一样转身离开,但就是不能假装这些不存在。
㈣ 电影《perfect man(完美男人)》
是sara overall唱的the real thing
㈤ 谁有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的影评,分别的,急求啊
红
对爱的肯定和盼望
一 爱与救赎
圣经上说:爱我们的邻人。
基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延续的他一贯的对神的崇敬之情,整部影片就以“爱”为核心展开。
影片中老法官提出一个问题:存在真正的爱吗?当瓦伦蒂娜说帮助购物可以让那位孤独的母亲好受些,老法官嘲弄似地指出瓦伦蒂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内疚感,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否定——人们的所谓爱的行为从根本上是为了自己。
影片中出现新老两代法官显然不是偶然的,他实际上扮演着审判者的角色——用窃听电话的方法对邻居们为人所不知的罪恶行径进行审判,他只是无力改变什么。笃信这一观点的老法官生活在空虚灰暗之中,但注定有红色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瓦伦蒂娜的到来使他对这一观点产生质疑,“你走后我告诉自己真恶心”,他停止了监听并去报了案。随着与瓦伦蒂娜的进一步交流,他终于看到了光明。实际上瓦伦蒂娜是在道义上对老法官进行审判,而与老法官经历相似的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又成为对老法官进行法律审判的第三个审判者。然而仅仅是审判远远不够。记得最后定格镜头中的那一片红色是什么吗?是救生员的红色救生服,它含蓄地指出红色的根本目的——“救赎”。红色的博爱!红色的救赎!人不是生来自私的,老法官说爱别人是为了让自己好受,正因如此我们在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我们自己。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桔黄色的车灯似乎象征着人们的爱心,对世界产生怀疑时,灯的电池耗尽熄灭了,而重新燃起希望的老法官对瓦伦蒂娜说:“电池我已经装好了。”
生活是艰难的,再阳光的地方也会有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不能因为阴暗就去否定生活,因为得不到爱就去否定爱。也许你的邻居或偶然与你擦肩而过人就是你寻找的爱人,但——咫尺天涯。影片开头那段电话线路的推轨镜头,音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对话,默认了电话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的确给人带来的方便,然而电话两端的人不也是咫尺天涯吗?人们无法在电话上进行心与情感的交流,反而平生了许多误解与猜疑:瓦伦蒂娜每一次和男友打电话都会被对方怀疑质问。高科技成了人们疏离的载体,正是这种现代世界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之间更加难以沟通,各自遭遇着爱的冷淡、荒芜、失落和绝望,于是产生了罪——源于爱的罪,这种罪可能无法被审判,但可以被爱救赎,只要我们更加坦诚、更加有包容力,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希望。正如导演所说:人类遵守种种戒律,并非怕上帝惩罚,而更重要的事出于人性的需求,人总要设法超越自己,这是一切道德教化的最后目的,不是为了讨好神,或是讨好人。
二 宿命与轮回
贯穿影片始终的由女高音和管弦组成的空灵音乐告诉我们,世界是玄妙的,必然与偶然,宿命与抉择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故事是由那样多的偶然连接而成:掉下的书正好翻到了考试题目,广播坏了于是撞到了法官的狗,因为买烟而错过了女友的电话……反复出现的赌博机似乎预示着这一切只是巧合。然而瓦伦蒂娜却说:我知道为什么会赢。于是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些真的只是巧合?很显然,影片实际上被打上了深重的宿命论的烙印。瓦伦蒂娜对男友说,要不是她中场休息时跑出来,他们就没法认识。的确如此,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正是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改变了你的一生。可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那些都是巧合吗?如果是命中注定呢?书带注定会断,广播注定会出毛病,希旦注定会在那时跑出来,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命运注定相同……这种奇妙的宿命在海难获救时达到了顶峰:红色背景上瓦伦蒂娜惊魂初定的面孔,恰巧和她那幅“生命一息”的广告招贴完全吻合,仿佛冥冥早有预示。
“轮回”是影片除了宿命以外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奥古斯特斯就是老法官三十年后的一个轮回:轮回的金发女友、轮回的落地的书、轮回的背叛,甚至轮回的生物——生了小狗的希旦,似乎接下来的就是轮回的空虚无奈——奥古斯特也会像老法官一样孤独一生。
老法官说:“我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你也可以选择说或者不说,但结果都是一样。”我们仿佛被一种神的力量所笼罩,在宿命之中的人显得那样脆弱无力:爱脆弱得不堪一击,幸福总是紧连着痛苦,聚散无常,拥有和缺失都无从掌握,就像本来预测的晴朗天气会忽然狂风大作。在命运的操纵下,三个生活在同一时空的个体彼此独立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生命事件,但他们的命运却彼此纠结和影响:心灵相通的瓦伦蒂娜和老法官生在不同的时代,重复老法官命运的奥古斯特和瓦伦蒂那是邻居却互不相识。太多好事、坏事每天在发生,而你或许就在他们旁边,多数的事你无能为力,因为你毕竟不是上帝。于是老法官就什么都不在乎了,他监听光鲜衣着下的阴暗的丑行,目睹着人性的丑恶虚伪,嘲笑一切所谓的善良和美好。他改变不了什么,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老法官告诉我们,生活没有完满,上帝也会犯错误,导致他和瓦伦蒂娜错过了三十年,他对生活彻底失望。于是瓦伦蒂娜告诉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人性本非恶,只是难免软弱,有些事你可以选择不要放弃。他们两个人的心灵互相交汇影响,让观众停留在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之中。暴风雨中总会有人死亡、失踪,但也总会有人获救。片尾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并排走出,偶然相依,一成不变的重复就此被改变,是否意味着他们修正了上帝犯下的错误,终于能在一起了呢?总之,影片在展示了宿命的绝望后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给我们留下了希望。就连老法官沉寂的心也在期待那一束希望的阳光,仅仅一分钟的光明,却如此美丽,是否“爱”也是可以轮回的呢?
——————————————————————————————————————————
蓝
一个人所以会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联系着,当这种联系不继续存在的时候,就很难再说这个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出门买食物,交房租水电费,甚至继续工作都只不过是一种程式,这个人不过是完成这一切程序的机器,到了某一个时刻开始运作,到了某一个时刻停止。
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和行为都是根据习惯,因为身边的一切不能再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有或者没有,这里或者那里,对象、内容或者时间。
再反反复复地看《蓝》,每一个细节,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当作她去经过,去感受,去思考,最后知道,谁都只是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借口,无论有怎样的依恋,到最后还只是自己。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其实也并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要的只是某一个人愿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一直以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愿或者无所谓,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责任,如果要说责任,我们最底线的责任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作为——伤害到旁人,而并无必要因为旁人对你的行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负罪。
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小贩不用以为自己在卖给“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这样一次交易存在,以此类推。当一个人以为自己跟别的人或事没有关系的时候,谁如果把所谓的关心或者劝解强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残忍的伤害,通过不负责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虚伪的高尚。
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当朱里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微弱呼吸中浮动的那一片羽毛,传达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过如同一片羽毛那样脆弱,开始或者结束都是轻易的一件事;
当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礼播出,颤抖的唇角、滑落下来的那一滴泪水,传达的是悲伤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盖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一个人的灵魂;
当朱里放弃自杀吐出嘴里的药片,注视她的护士,传达的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
当朱里得到妓女关于职业选择的回答,导演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个新的高度,人之为人是因为她生而为人,而并非因为她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朱里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当朱里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自己的自由;
——————————————————————————————————————————
白
在多米尼克的爱情观念中,性方面是否得到满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在法庭上违心的说出“我不爱他了”,就是因为她不能接受和卡洛没有性生活。随后,卡洛给她打电话时,她竟然让他听她和另一个男人做爱的声音,并且她叫得非常大声。然后,在卡洛的葬礼上,她痛哭失声。在发现卡洛在性方面重振雄风后,她发自内心的欢喜,在和他做爱时叫的声音比在那次电话里的还大。第二天早上睡醒时,她脸上挂着像小孩子一样的满意的笑容。在监狱的窗口她看到了卡洛,她没有如一般人所料那样或愤怒或忏悔或痛哭,而是满怀期待的对卡洛比划着手势,表示迫切的想和他再干一次。所有这些都说明,她确实是深爱着卡洛的,同时她对爱的要求也是苛刻的。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对爱的要求并不那么苛刻,相反还很简单呢。她和卡洛是在一个美发大赛上相识的,当时卡洛获了大奖。据卡洛回忆说,那时她凝视着他。在法国的卡洛全无自信,笨手笨脚,多米尼克很狠的抛弃了他。在华沙的宾馆里,半躺在床上的卡洛表现得像将军一样有威势有男子气,这让多米尼克忍不住屈服于他,在他的身下、在他下身的猛烈冲击下彻底被他征服。我们能看出,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可以让她有依靠,可以让她依赖,她爱的就是这样的男人。
理解了多米尼克,我们再回头看卡洛的经历,就会明白为什么影片的绝大部分篇幅都用在表现卡洛忽高忽低、令人悲喜交加的起起伏伏上,因为多米尼克是影片内涵所在,卡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于是乎,卡洛潦倒,那就得不到她;兴起,他才有可能得到她。他到底能不能满足多米尼克的要求,由于这个悬念,影片牵动了观众的揪着的心。比如说,片中卡洛在法国说这带有浓重波兰口音的发育,举止抠抠索索,笨拙可笑;他藏在行李箱里回国,表现出他的命运就像行李一样身不由己、被人控制、受尽侮辱。梳子本来是他的美发工具,但在地铁里他却用它当乐器来吹奏;唉,理发这一行业什么好处都没有给他带来,让他沦为乞丐。这样的他,怎能满足她的要求?他发财后,举手投足间派头十足,像国王一样左顾右盼;他买下了一座大厦中的房产,踌躇满志的说:“华沙在我们脚下。”在宾馆里的他,说着口音纯正的法语。这时的卡洛,才是她想要的人。影片结束时他得到了她的爱情,但他却泪流满面。我觉得,这时他们两个人想的一定不一样,多米尼克是在想将来的性的快乐,而卡洛是在想以往的艰苦历程。
片中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卡洛在地铁看到了一个酷似多米尼克的雕像,他忍不住偷了它,并把它带回了波兰。雕像后来摔坏了,卡洛细心的把它又修补好了,只是上面还是有裂痕。卡洛常常看着这雕像,有一次还情不自禁的闭上眼睛吻了它的嘴唇。这暗示着卡洛的爱情观,他认为爱情即使有了裂痕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他不会因为这裂痕而减少对多米尼克的爱。多米尼克在卡洛心中的形象在法国被摧毁了,卡洛要在波兰重塑。领会了这个情节之后,我觉得在爱情方面,卡洛真的很坚强,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同时,片中卡洛和多米尼克在一起的时候不多,雕像成为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两个人的工具。
米克拉伊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卡洛的形象。他很有钱,而且有深爱他的妻儿,可谓相当成功;但他却想自杀,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下手,于是请卡洛代他动手。卡洛冲他开了枪,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后,米克拉伊心旌摇驰,软倒在卡洛怀里。然而这一枪是空包弹,米克拉伊没有死。在从鬼门关走过一遭后,他再也不想死了。他获得了新生。这暗示着回到波兰后的卡洛也获得了新生。
在法国,卡洛受尽侮辱,多米尼克处处掌握着主动权;回到波兰后,卡洛占了上风,多米尼克处处受制,不但无法把握卡洛,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并且入了狱。看到这一幕幕我无比郁闷:难道在爱情中,总是要一方控制另一方吗?爱情是否真的只是控制和反抗控制的游戏?我不敢再想下去,我也不敢再写下去。
只有在两个场景里,卡洛和多米尼克在爱情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一个是在他们的婚礼上,画面笼罩着不易觉察的白色,多米尼克身着白色婚纱走出教堂,回过头来和卡洛深深接吻,然后画面被一片纯白色充斥,再没有其他。还有一个是他们在酒店做爱时,多米尼克接近高潮,叫声越来越响,在她最高潮的一刹那,她的呻吟变成了呼喊,此时画面同样被一片纯白色充斥了。
㈥ 完美男人
生活中,这样的男人最少要在30以后
㈦ 法国电影 蝴蝶的影评
这是一部79分钟的影片,其实涉猎了相当广泛的内容。亲情、友谊、爱情、战争、金钱、命运、人生等等。看起来似乎是极深奥的话题,本片却以简单的对话和简洁的镜头语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阐释。
《蝴蝶》象一组清新的田园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点渗入眼耳。那片屏幕,穿过蝴蝶斑斓的羽翼,给我一座惊艳府邸,如此宁馨,静美。蔚蓝晴空下,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微风中摇曳的金色麦浪,草原上烂漫的野花和扑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静美与生命的动感,在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无缺。
《蝴蝶》没有跌宕迂回的剧情,也没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场平淡的讲述。
八岁的小女孩丽莎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却又不知该如何照顾她。孤单的丽莎只能与心爱的蓝球为伴,在母亲失约或晚归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咖啡厅里、或者电话亭边的长椅上无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儿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丽莎领进了他的家,丽莎第一次接触到了蝴蝶这种生物,并跟随着酷爱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寻找全欧洲最罕见、也最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
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丽莎在与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与固执严肃的朱利安斗嘴。一老一少在不断地争执与妥协中,渐渐亲近。这一趟旅程,变成了寻找爱与亲情的路途。
法国优美的乡村风光和老少之间谐趣的对话,使得整部片子看来心旷神怡。
而法国人一贯擅长表达的浪漫在这部电影中穿插始终,朱利安虽然表面严肃,其实内心也天真如孩童。他与丽莎之间孩子气地斗嘴,令整部影片谐趣横生。
这是法国影片中又一触动人心的温情点,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编剧与导演两职的菲利普.穆乐擅长处理家庭喜剧,在本片中,他举重若轻,将深厚涵义融化于轻松温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满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剧本里的对白及导演镜头语言的运用,讲究对内心忠实,对情感忠实,所以每一个观看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你也可以突出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加上自己的感受和领悟会更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㈧ 法国电影巜边缘》影评
关于影片《明日边缘》结局的合理性推想
近日,笔者观看了数字3D版的《明日边缘》,整部影片场面宏大、情节紧凑、观影感觉极佳,可谓今年科幻佳片。当然,除了电影动作元素及特效场景之外,片中时间理论十分精彩,尤其结局更是耐人寻味。笔者本文主要对影片结局试做合理性推想,希望与各位观众一起分析探讨,具体如下:
一、结局之谜
1、影片大部分时间主要讲述阿汤哥重复经历同一天,从而趋利避害逐步成长并战胜外星拟态怪兽BOSS“欧米伽”的故事。逻辑上每次主角死后,时间始终重复他初入部队睁开眼睛那一时刻,之后再经历同样故事主线,陷入生死轮回。情节类似于游戏存档通关,通常这部分内容大家都能看懂,切逻辑科学合理,鉴于其他影评都有阐述原理,本文就不再累述。
2、影片结局逻辑性突变,“欧米伽”被主角潜入水底通过爆炸物杀死后,主角因感染怪兽血液而再次复活,但“复活点”发生改变,变为主角前往将军处报到途中的直升飞机上,而后新闻报道BOSS“欧米伽”发生不明能量波动导致怪兽军团灭亡。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在影片前面主角生死轮回的“复活点”之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谜团——BOSS“欧米伽”在主角复活后(主角尚无任何作为)是如何发生爆炸的呢?这是不是影片逻辑上的一个漏洞?是否是为了好莱坞是的完美结局而硬生生植入进去的呢?下面本文将对这一结局的合理性展开推想。
二、框架理论
首先,任何科幻或者奇幻的作品都存在一个原则,即“框架内合理”。譬如一本武侠小说,作者通过故事叙述逐步告诉读者他所建立的世界一个武林高手是可以飞檐走壁、徒手开石的,那么如果结局这个武林高手被仇敌用AK47一枪爆头而不是死于“葵花宝典”等盖世神功下,那么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结局超出了作者之前所构建的“框架”,或者说是世界观。
那么,《明日边缘》这部影片“前半部分”所告诉观众的“框架”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影片事实总结为以下几点:
事实1、主角可以复活。主角轮回死亡后回到他初入部队睁开眼睛那一刻。
事实2、主角复活后记忆有所保留,而其他人没有记忆,因为其他人在主角复活后且在影响他们之前没有因素促使他们发生行为改变;
事实3、主角可以通过自身行为影响他人行为。例如,主角可以救人,或主角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改变他人的决定;
事实4、其他人的行为或决定有一定的“惯性”。这条比较重要,意思是主角的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一个“度”才可以改变其他人的行为或决定,例如:主角一开始告诉J小队战友次日发动的总攻是怪兽的陷阱而大家都会死去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而后主角与女主角一同动员J小队突袭卢浮宫下的BOSS“欧米伽”时,J小队支持他们;
事实5、当主角的行为或决定达到一个“度”时,事情的结局无论之前再做何种选择都无法阻止的会发生,即进入“死局”。这条十分重要,这一定往往被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忽略,请大家牢记。而这个道理影片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记得影片其中有这样一幕:主角和女主冲出沙滩前往“假幻境”中的BOSS“欧米伽”隐藏地水坝的过程中,他们进入了一个有直升机的小屋,在这里主角遗憾的告诉女主,无论之前轮回过多少次,在这里女主都无可避免的死去,最终主角放弃了这条线,而是独自前往水坝发现了BOSS“欧米伽”并不在那里的事实。这一小插曲并不仅仅是表达男女主角的感情戏,而是告诉观众“死局”的这样一个道理;
通过以上影片告诉我们的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这部影片的“合理性框架”,对于这个框架,笔者用一条时间线进行描述:
1、主角意识(即观众视角)所经历时间线有且只有一条,我们首先用一条水平的实线(直线)表示;
2、在这条时间实线上,主角在任何一点上的行为和决定的改变都会导致时间线轨迹的改变,形成树枝状态。改变后的时间线轨迹为实线,改变前的时间线轨迹我们用虚线表示(注:笔者认为虚线的时间线也是存在的,只是事态发张的另一种可能,但主角意识不并再经历);
3、主角的行为和决定改变的越多,时间线轨迹与原来轨迹偏离的越远,事实情况与原先变化的就越大;
4、当主角的行为和决定改变到一个“度”时,会对一个事件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即形成“死局”,(这一推想笔者考虑了很久,因为乍一看有种宿命论的感觉,但是实际上缺不是,正如下围棋一样,如白子所占目数已经超过一半时,无论黑子之后如何行动,都改变不了“输”这个结局,而只能改变输多少目而已。)
以上即是笔者总结《明日边缘》的合理性框架的推论,下面利用上述推论,对影片结局作分析。
三、结局分析
1、影片最后,主角身染兽血而发生复活,且复活发生在直升飞机上,笔者认为这一复活点的选择与之前不同,原因其实无所谓,可以解释成最终一战传送能量巨大等等。
如果较真的话,即使主角依旧复活在初入营地睁开眼睛那一刻,然后发现BOSS“欧米伽”死亡的新闻,这样情节安排也是可以的,但影片效果可能就没有前者那么好而已(因为在醒在营地的话,见到女主就太快了,而且与片头新闻也不能发生呼应),笔者认为这一处纯属导演为影片的完整性而设计,无伤大雅。
2、结局关键在于BOSS“欧米伽”是如何死的?
按照本文合理性框架的推论3“主角的行为和决定改变的越多,时间线轨迹与原来轨迹偏离的越远,事实情况与原先变化的就越大”,主角在直升飞机上复活后,紧接着就看到怪兽能量爆炸的新闻,他的行为和决定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太多,那么为什么事实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呢?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之前的时间线上主角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一个“度”,导致BOSS死亡这一事件形成了“死局”,无论主角被复活回之前的任何一点,都改变不了这个事件的发生,也就是推论4的结论。
那么在结局的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条时间线上BOSS是如何死的呢?
笔者认为,在这个结局的时间线上,怪兽的死亡并不是主角的行为造成的,而BOSS致死的原因多种,例如,怪兽内部能量不稳定发生爆炸,或者存在和主角一样被兽血感染的英雄做了和主角类似的事情等等,总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角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进入了另一条时间线簇,在这些时间线中,BOSS的结局只能是死亡,而在其他的时间线簇中,外星怪兽可能已经征服了人类,只不过主角意识(即观众角度)不会经历它们罢了。
结语:《明日边缘》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推荐大家看一看。以上浅见,请多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