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国电影《不要回头》
喜欢法国著名女影星苏菲·玛索的电影,一看到她主演的《不要回头》碟片,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立马买来。和大家一样看了一遍没太看懂,但被片中充满消魂夺魄的悬念,揪住人心的变脸、变形,令人惊吓的幻觉、闪回,情绪张力的牵引我又看了两遍。明白了这是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失去自我身份的女人,致力于找回自己而挣扎于内心的怪异变态、害怕恐惧、痛苦焦灼、碎片记忆,丰富奇丽、合并分裂、投射向外的心路历程。
可以说这是一部女人的电影,由法国女导演玛丽娜·德范,一个被称为有精神病心理的疯狂导演;法国著名女演员苏菲·玛索,美丽性感、聪明智慧,演什么是什么的国际影星;还有就是意大利著名女演员莫尼卡·贝鲁奇,三个女人合成一台戏,以二人共饰一角,即内在的我与外显的你、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虚幻、我的心与你的身融合一体,演绎了一场细腻、奇想、颠狂、合乎情感线索发展的内在精神世界心理片。影片以此独特的手法,借以女主角的心理视角,向外展开一场自我迷失和修复的挣扎呈现,引领观众也经历一场她的心路和身份演变过程。
故事发生的顺序大概是这样的:玛丽亚(成年,由莫尼卡·贝鲁奇饰,对玛丽亚的身世,影片没有过多的描写)出生意大利,童年时被送给一个法国女人。一天,养母一家携玛丽亚驱车回法国,途中遭遇车祸,养母的亲生女儿珍妮(成年,由苏菲·玛索饰)在车祸中丧身,而小玛丽亚失去了记忆,之后养母将玛丽亚当做珍妮对待,玛丽亚也认同自己就是珍妮,身份在此时转换完成。成年的“珍妮”是一个小说家,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珍妮”对自己失去童年的记忆一直很困惑,常有一个童年的绿衣女孩闪现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接手一篇小说的写作时,她写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被编辑给否了。否定了什么,也许是童年的记忆……在回家的路上,再次看到绿衣女孩被车撞倒,这场臆想的车祸激活了玛丽亚的记忆,那绿衣女孩是谁?我又是谁?玛丽亚开始走上了找回自我身份的心路历程。
电影故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罕有的机会,瞥见了无意识的心灵在驱动人们行为中的神秘力量,并阐述了无意识心灵在创造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揭示记忆和忘却之间的悖论关系,使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可以同时共存。它还提出了一些哲学问题,如:“我是谁?”,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我”的涵义。
❷ 如何评价法国电影《以女儿之名》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从不同的视角来体验了一个时代特征,其中的一些细节处理的也是特别的好,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是值得观看的电影。
❸ 2010年看的法国爱情电影,剧中一开始一对夫妻丈夫大男子主义不珍惜自己的妻子,当妻子决定离开丈夫的
《我决定留下来》是2004年4月由法国驻华使馆和法国电影联盟在我国共同主办的首届法国新锐电影展的开幕影片。
影片由苏菲·玛索,文森特·佩雷斯,查尔斯·贝尔林,哈代·克鲁格,玛丽·克里斯汀·亚当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玛丽多和贝尔通表面是一对恩爱夫妇。由于工作需要,贝尔通不得不每周一飞往国外的建筑工地,而只有在周未才能和玛丽多及儿子在一起。可是即使是在周未,贝尔通也把时间全部花在自己心爱的运动自行车上。事实上,贝尔通不愿改变任何自己的习惯,整整十年,玛丽尔都生活在丈夫的影子里,照看着他们已经7岁的儿子。终于玛丽多在遇到剧作家安东尼后,将多年来的积怨一同爆发出来。她不再日复一日地驾车跟随在丈夫的后面,她想拥有自己的生活,于是她向贝尔通发出了离婚通碟。贝尔通在此刻方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爱玛丽多,有多么离不开自己的爱妻,自己曾经是多么以我为中心。于是他不惜与妻子的情人求援,并与安东尼成为好朋友,最终在安东尼的帮助下,他用真爱唤回了玛丽多,玛丽多决定留下。
❹ 一部法国(应该是)电影
找着告诉我...我也喜欢
❺ 求一部法国影片的片名
是法国影片《Para》,但国内还没见哦~
❻ 有谁能告诉我法国电影《不要回头》的寓意是什么看了两遍都没看懂!犹其是结局。
其实我也是从开始看到后面的时候也没太看懂,可能是法国人与中国人的思维形态问题吧~~,不过一直到最后结局我猜大概可能跟双重性格有关吧,一个人有两种人格,苏菲和莫妮卡·贝鲁奇 其实是一个人,那真正的主体应该是莫妮卡·贝鲁奇 演的那个角色,那苏菲演的那个应该是在童年跟莫妮卡·贝鲁奇 特别要好的姐妹,那么她由于某种原因死了对莫妮卡·贝鲁奇 演的那个人造成伤害太深,造成了她在自己的身体里制造出来了另一个自我就是苏菲那个角色了。
❼ 求一部中世纪法国电影
求医务室去法国电影片,法国的电影好几个人。挺好。
❽ 央视播过一部法国电影,内容简介在下面。
挖井人的女儿,确实经典。
❾ 关于法国电影 不要回头 的一些问题
是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这是前提。所以说看清楚那只流血的手是谁的,和结尾的那个字幕翻译正确是相当重要的。但你可能会问,开头出现苏菲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苏菲死了的事实,或者说很希望很希望苏菲还活着,于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把自己当作是苏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象成苏菲,而是认为自己就是苏菲。长大了之后,她也有了一个丈夫,有了两个孩子,有了一个母亲,还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这一切都因为工作上面的不顺心而改变。
精神上的压抑,渐渐地触动了她在记忆深处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她开始发现,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个面孔,而总是有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甚至做恶梦。在这样混乱的精神状态下,脾气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现了问题,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却不在家,到麻将馆找到,又忙于堆城墙,对她不睬不理。就这样,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紧张,到了极度紧张极度脆弱的时候,她越能通感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化,在变化,直到她打开镜子照,发现没变才暂且缓了一口气。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物需要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她的丈夫。我开始也没看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她的丈夫变成另外一个男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开头出现的那个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苏菲当作自己一样“当作”的。那个男人其实是当时在车上的另一个小男孩,也没死。那个在她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着她到她的生活中来,被她当作她的丈夫。实际上她丈夫跟她一样是另外一个面孔,也就是后来开车送她到娘家的那个面孔。而她的母亲,开头出现的那个也是她童年时代的母亲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实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个白头发的——她的养母。那个恍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时候的自己,也是印象,并不真实存在,象征着她的记忆。这就是后来她为什么跟着小女孩的原因,实际上是跟着自己的记忆。先前夜里做恶梦,拉着她团团转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记忆牵扯着她团团转。
在养母家,她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上面有她亲生的母亲和姐姐,于是才有了后面她去老家找她们的情节。为什么养母把门反锁了不让她走,其实怕她见到生母之后不回来了,毕竟养母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终于,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地方,但是生母已经假装不认她了。而那个被她“当作”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当初同样在车上的小男孩,因为事过好多年也不认识她了。后来去旅馆找她,她还把他当作他丈夫,但男人只是来找个激情邂逅罢了。
小女孩又出现了,代表着她离记忆更近了。于是她跟着小女孩,事实是跟着记忆,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童年的家。回到了当时,回到了车祸现场。她,她母亲,小男孩在车祸中幸存下来,唯独小苏菲死了。小苏菲是小莫妮卡深爱的姐妹,车祸的时候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其实象征着一种“灵魂”的传递。小莫妮卡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发生的一切,于是离家出走后,就在灵魂之中一直把自己当作苏菲,把童年时代身边的人当作后来身边的人,活到现在。
这里有一个场景,实际上是两个场景的重叠,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个白头发的女人,也就是她的养母。一是当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的时候,在这里遇到她,后来就成了她的养母。二是养母现在是过来接她,这两个场景重叠到一起了。这就是为什么小莫妮卡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就自己上火车去了。
小莫妮卡在换完衣服之后就变成苏菲了,实际上这个过程象征着她从那时候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是苏菲了,一直到现在。也象征着她还习惯把自己当作苏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门,看见丈夫儿女,儿女叫了声“妈妈”,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真实了起来,她终于摆脱了心中的梦魇,找回了自己。最后,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苏菲,也算是告别了那个存在于她灵魂之中的苏菲,从此苏菲不在她的灵魂中,而在她的心里,她不再把自己当作苏菲,而是保存着对苏菲的记忆……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鬼片,也没有任何的鬼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于主角的心理。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有看点。比如镜子中的自己还是作为意识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却是作为事实而存在的,这都是导演费心所表现的细节。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临死前的一刹那脑海里对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构和重演,也是在“存在于某一特定时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没有看懂,后来看了影评才懂,觉得好遗憾哟!还好这一部想了很久终于自己能够想通。
❿ 求讲解法国电影《不要回头》,看了一晚上没看懂,貌似挺有深度的
有的作品就是有意让人看不懂的,有神秘;美女亦是如此,都有诸多鲜为人知的隐密。但是没法,这片子,看完脑垫空了,记住漂亮女孩是必须的!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