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是拿奖,而且是拿台湾的金马奖。
抛开史实,按照电影逻辑来讲,在之前的镜头里四行仓库有着许多沙袋,用沙袋来维持旗杆不倒很难吗?为什么要牺牲那么多战士的生命?
如果按照拿奖,讨好台湾地区来分析,这一段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在上世纪台湾自己拍摄的描述八百勇士的电影中,也有着这一段以战士身躯护旗的桥段,所以管虎不惜放弃逻辑,也要跟着台湾版本的八百勇士进行拍摄。
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八佰》上映的时间已经是电影局规定禁止参加金马奖的时间之后了。
❷ 怎么看待电影《八佰》中护旗的片段呢
《八佰》里描绘的护旗没有发生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期间,肯定是照搬1975年的中国台湾版《八百壮士》里的情节,而《八百壮士》里的这段,要么是编的,要么是把在租界被软禁期间,旗子被租界士兵抢走的事情改写的。
这段对于当时的台湾当局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在日本和美国相继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之后,来个又长又大的特写,再描绘国军士兵浴血护旗,自我安慰一下,台湾当局是不会屈服于国际压力滴!
还有一种可能是把1938年8月11日在租界内的护旗事件改写到保卫战时期。
❸ 台湾媒体如何评价电影《八百》
他们怎么评价是他们的事,与电影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❹ 如何评价八百这部电影
《八佰》一箭四雕,管虎与委员长的默契
本答案从第二部分开始,内容会复杂一些,如果你想留言批判此回答,请看完,如果你无法理解超过1000字的文章,请谨慎留言反对。
第二部分讲电影最大的bug,第三部分讲如何用一段台词生造出一个根本没有的巨大转折(不是历史上没有,是剧情上就没有)
一
首先《八佰》不是历史片,也不是战争片,它是一部奇观片。
它与历史的差距,很多答案都说了,这里不多说了。单谈一下,导演跟委员长跨越八十余年的默契。
《八佰》拍的好,关键是题材选的好。
首先导演自己在宣传里也说了,一水之隔,喝着咖啡打着赌,就能观看真实战争的事件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奇观,电影再把奇观放大一下,尤其纵身一跃、丈夫许国,确实直击人心,不单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看着看着就落泪了。
其次,爱国主义,这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尤其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
但是导演厉害就厉害在,它的爱国主义不是歌颂TG的,而是歌颂国军的,这样一些反感主旋律的观众也会喜欢,更进一步说,这都不是国军,是一种超越了党派、阶级的,每一个普通人的爱国主义,更高级的爱国主义。这一下B格就高了起来。
最后,因为不是歌颂TG的,还能跟飞将军孙元良扯上关系,而孙元良的儿子正是台湾著名演员秦汉,秦汉是谁?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但是在他那个年代可是跟林青霞齐名的,他与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合成二秦二林(星爷的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还忽悠紫霞自己是秦祥林),也就说他没准能影响金马奖哦。所以导演去台湾拜访秦汉。之前16年他挺姓戴的也是一个道理,此人和秦汉有一个共同点,在省内电影界影响力甚大,1999年到2014年,金马奖12次提名,9次获奖。
片中还有一个高笔,就是没提孙元良(委座本来是要把孙元良的整个八十八师都留下的,孙不干,最后留下400人),按此人的真实形象提,又逃跑又强奸的,秦汉不满意。不按真实形象提,国内观众不满意。不提,秦汉推这部片子时,还可以避嫌,等片子获奖了再找水军在省内给秦先生歌功颂德。所以,导演去拜访片中没有的孙元良的后人秦汉,却不去拜访片中主要人物谢晋元的后人。
❺ 八百电影评价
对于很少进影院和果粉这些非资深非主流观众来说,《八佰》前半段的激战和中场的护旗,足以成为犒赏他们视觉和情绪的饕餮盛宴。
作为有一定艺术审美基础,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对历史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观众,比如我,对影片则是感到失望。
工业化技术度方面是华语电影绝对一流水准,曹郁的摄影也完全有实力问鼎甚至是横扫明年三金奖杯。
最糟的恰恰是导演编剧管虎,是他把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将战斗场面升级做夸大渲染,并不为过。射杀战俘,也是华语电影里珍贵的一次血性飞扬,不必理会圣母婊的聒噪,这样处理既真实也理所应当。你死我活的战场,杀敌就该理直气壮。
真正的错误是价值观的混乱和缺失,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和负责之心,反而让人看出其中有点卑劣的商业算计。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于贪生怕死。对懦弱的逃兵新兵着墨太多,此类人物会有但绝非战场主流,电影里对姜武、张译、包括欧豪和那个小湖北的怯战描写太多太过,也是创作者人文意识的泛滥与意淫。
其次,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来龙去脉,被编导做了个人喜好化的骟割。以怯战小兵视角,切入这个历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后孤军营生活以及谢将军的结局,不应该有个如实的表现吗?这不是八佰这个集体和这场战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吗?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才是给观众负责任的讲述自己要说的历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时刻,掐头去尾夸大煽情之余,又以畏死来曲解反战的含义,离佳作和史诗的门槛实在是百步之遥。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总体写意,局部写实的比例,明显不适合表现历史战争题材,尤其是华语电影创作和观赏环境,也与影片宣传定位相悖。
银幕上那匹白马,就是管虎创作上的一颗私心。我不是讲述历史,是自己说书。谢将军和日本将领骑白马相见,说为各自的荣誉而战时,这电影已经彻底垮了,那座四行仓库已经轰然崩塌成废墟了。
如果不做商业计算的煽情,楼顶护旗一场和前半段接近写实的战斗拍摄风格一样,情绪的冲击和情感的升华只会更真实深刻。而不是现在这般强行煽情无休无止,让人感到疲劳尴尬。
可能导演只怕观众不知道,我这电影就因为这场戏而审查受阻的。毋庸讳言,审查真的不尽人意。但有些导演的本事和脑子,还真不一定是审查这口锅给砸坏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电影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它的上映,能让一些年轻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轻浅的历史事件和爱国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举。至于电影的艺术品质,那就另当别论,真的不谈也
❻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毁誉参半,你怎么看电影向人传达了什么意义
命运多舛的《八佰》总算公映了,针对久旱逢甘雨的中国影市而言,它是一剂真真正正能够带热销售市场的强心剂,针对成千上万观众们而言,它也是非常值得走入电影院一看的电影。殊不知,有关《八佰》的异议自始至终持续上升,从改档前到再次上映后基本上没停过,大量来自电影对四行仓库争夺战的改写。
大家体现战争、勾勒战争,目地并不是提高那类由老前辈血水换得的自傲及其荣誉感,而是借由战争去思考人的本性、去讨论人为灾祸带来的浩劫、去反战且号召将来要永保和平的信心,避免该类惨案再度将临到人们的身上。
❼ 如何看待电影八百
这段历史真正有意义的不是仓库守卫战的战绩,我们并不需要靠这样一场表演激发爱国情怀,反而是那些勇士的结局,被帝国主义迫害被国军抛弃,反应出来的国破家亡内忧外患的格局,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这才是这部电影该拍却没拍的东西,也注定了这是部垃圾商业片。
❽ 八百评价如何
对电影八佰如何评价呢?
我觉得不光《八佰》这部作品值得点赞,导演管虎更值得人们尊敬!
网上有很多这部剧的负面评价,但是,恕我直言,很多人根本没有感悟到这部剧的精髓,更没有体会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管虎先生曾坦言,《八佰》这部电影的创意源于13年前。众所周知,十多年前是一个奇怪生物盛行的年代。彼时,中国的网络上充斥并渲染着一种“国民党才是抗日主力”的说法,很多人抱怨为什么没人拍国军,并呼吁影视作品要正视和歌颂国民党的抗日功绩。
身为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看到那些采用春秋笔法颠倒黑白的文章,管虎先生心中的压抑与悲愤可想而知,这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时光荏苒,尽管距离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他依然倔强的选择把这部剧拍摄出来,以引发人们思考。
做为一个资深导演,他深知有钱就是爷,资方才是真爸爸。为了获得拍摄所需要的资金,他不得不委曲求全,把想说的话隐晦的藏在一个个画面和剧情下面,然后进行疯狂的暗示,等待观众去挖掘。
1、他特意把电影名字取做《八佰》。
首先,他特意采用了“百”的大写字体,明面上是标新立异文艺范,实则在传递“注意看,我有话要说”的信息。
再者,根据历史记载,进入四行仓库的守军只有四百余人,为了壮大声势才对外声称有八百人,取这个名字既能忽悠资方,又刚好寓意“百字为真,八字为假”,暗示观众电影里一半都掺了私货,都是fake news,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都藏在另一半剧情里,一定要好好品味啊!
2、他专门用计让观众去探索影片故事发生之前的剧情。
电影选取的是淞沪会战末期,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发生在四行仓库的故事,对前情却故意不提,借此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自己去探索背后的真相。我们都知道,淞沪会战是蒋介石主动发起的、意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消灭当时在上海驻扎的日军为目的的军事行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的魔都却有日军驻扎?
我们通过自己的查证才知道,那是因为5年前,淞沪事变发生之后,在当时所谓的国际社会“公正”调停下,上海被宣布为“非军事区”,中国不允许在上海及其周边驻军。但是!但是!但是!日本却可以在日租界甚至日租界外驻扎军队!
导演明面上在歌颂国民党抗日的壮烈,暗地里却在挖国民党的黑料,讽刺其自作自受的骚操作。潜伏在剧组内部还能玩出技惊四座的双线操作,导演简直六的一批好吗。
3、他巧妙暗示了国民党拉壮丁的行径。
电影里没有介绍国军士兵参军的过程,反而着重刻画了几个阴差阳错冲进四行仓库的人。他们迷茫,不知道究竟在为何而战。他们怯弱,一开始只想着当逃兵。他们没有军事素养,只能靠长官的逼迫下才能勉强杀敌。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他们从绝望逃避,开始觉醒奋战,用意志和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
表面上看,这对国民党的教化能力做了肯定与赞扬。殊不知,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就是写实+反串黑。而导演也正是采用了这种艺术手法,把国民党军队拉壮丁的事情从侧面做了深刻的描绘与批判。
这几个人的思想活动,和历史上被强行拉壮丁来当兵的人简直一模一样。拉来之后既不教育他们为什么而战,也不进行军事培训,反而克扣人家军饷,动辄打骂体罚,导致兵士思想迷茫,只想逃跑回家,靠长官们用枪逼着才能上战场,尽管拿着希特勒给的武器,但依旧战斗力低下。淞沪会战,国军80万对日军20万,战斗的结果确是我方伤亡30万,敌方伤亡4万,最终上海沦陷,南京门户洞开。
对比下历史上的八路军,人们踊跃参军,积极请战,淮海战役60万吃掉80万国军精锐,真的是让人叹息无言。
4、他故意刻画了国军官兵齐心抗日的场面。
一方面,他用了很多镜头给受伤的士兵、满脸污渍的士兵、眼神坚定的士兵、浴血奋战的士兵、不怕牺牲的士兵。
另一方面,镜头外则是那些衣冠整齐的国军精英和高官。
分开看的话,会觉得国军的高官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国军的士兵个个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毫无违和感。
但是,他偏偏选择了把他们放在一部剧中让观众细细品味。
更要命的是,让这八佰战士死守仓库的长官孙元良却选择了逃跑,完美继承了国军“下面浴血奋战做炮灰,上面纷纷跑路享富贵”的优良传统。
这样,既用台词讴歌了国军基层士兵的爱国与牺牲,又用无声的镜头批判了国军军官的腐败与无能,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狠狠扇了一巴掌那些蘸着底层士兵流的血为出卖士兵利益、出卖国家利益的国民党统治者洗地的人。
❾ 评价八百电影
出处
《国语·晋语二》:“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
《汉书·叙传下》:“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馀思。”
晋·孙绰《孔松阳像赞》:“於穆我后,含和体纯。行范乃祖,德冠缙绅,降迹垂化,泽侔三春。超然遐举,遗爱在民。”
唐·王维《故右豹韬卫长史赐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一门而凫舃,皆为政以德,遗爱在人。”
明·何景明《送石令之广济》诗:“知君忠孝志,遗爱楚人间。”
《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天子以张翕有遗爱,乃拜其子湍为太守。”
晋·陶潜《影答形》诗:“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
陈毅《哭彭雪枫同志》诗:“壮哉身殉国,遗爱万人怀。”
《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杜预注:“子产见爱,有古人之遗风。”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孔明﹞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馀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
《新唐书·崔琳传》:“﹝崔琳﹞天宝二年卒,秘书监潘肃闻之,泫然曰:‘古遗爱也!’”
《后汉书·宦者传·张让》:“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竭馈问,无所遗爱。奴咸德之。”
《宋书·氐胡传·胡大且渠蒙逊》:“臣伏寻头元嘉以来,实有忠诚於国,弃亲遗爱,诚在可嘉。”
《西湖佳话·六桥才迹》:“太后因不悦道:‘先帝遗爱之人,官家如何不惜?’神宗受命,就有个释放之意。”
❿ 如何评价电影《八佰》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21年2月28日,获得2020新浪微博之夜微博年度电影。
剧情简介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影片评价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界面新闻》评)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新华网评)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程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