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写了首歌。关于情感悲伤的,正在修改中。歌词名(不同)第二首(不是
提到李健在最近的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品头论足中已不是歌手了,而是在名字前加一个“男神”封号,他的学历、颜值、衣着、神态、风趣等被各种媒体刷屏,这些都是因为《我是歌手3》后的连锁反应。他曾说过:“我不爱比赛,音乐是主观的不是体育,是不能比赛的”。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上这个节目,可能是因为不好意思一而再的拒绝芒果台的邀请,另外也想挑战在高密度快节奏下通过改编他人歌曲来检验自己对不同(管乐、弦乐、民乐、特殊乐器)类型音乐的综合驾驭能力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他选唱冷门歌曲可以看出不是要为了迎合大众市场想大红大紫。比赛之后歌手们都会身价暴涨,谭维维立刻签约了全新的唱片公司,A-Lin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巡演,郑淳元也在中国成立个人工作室已全面捞金国内演艺市场。而李健推掉所有商演却选择远离焦点中心出国旅行。他需要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安静的与自己相处来保持对音乐创作的专注力。言归正传,不说男神,只谈音乐,下面是我对他新专辑有感而发的嘚吧嘚,好久没写乐评了,大家将就着看吧:
2015年已过多半,李健几年累积、精心打磨的第六张原创同名专辑《李健》,终于在8月初内地、台湾两地同步发行。从他2003年第一张原创专辑《似水年华》发行已有12个年头,六张专辑数量在国内同行们中显然是少产的,但他注重的更多是作品的质量。从这张专辑封面设计来看没有像其他歌星用惊艳、帅气造型展现,而是采用了他24岁时朋友给他画的一副肖像画,这幅画抓住了他清傲、生硬、不知所措、略加思索的神态,用一种极简的当代感来表现音乐本质,把他个人所俱有的独特音乐理念呈现出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惑之年的李健对人生和事业已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但疑惑仍然很多(对社会、生命、命运、信仰的疑惑),正因这些疑惑才使得这张专辑突破了他以往一贯以生活和自然为题材的限制,更加丰满、成熟,让我有些意外和惊喜! 10首歌里有的关注社会问题,有的上升到哲学层面反思生命,有的则是寻找浩荡人世之外的玄妙。
首先谈谈两首旋律清丽明快的歌《美若黎明》《雨后初晴》,都融入国际音乐的元素,前者加入了欧洲民俗音乐特色的街头手风琴节奏欢快(区别以往《贝加尔湖畔》、《童年》那类俄罗斯曲风的手风琴伴奏),合声配上意大利标志性的歌剧美声;后者引入传统日式曲风,段中是提琴与钢琴伴奏的对话,而手风琴伴奏则与前者形成强烈的反差,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悠扬,烘托出京都凄美而浪漫的氛围,结尾一段西班牙Flamenco弹奏把我惊着了,把西洋元素巧妙融入进来,与主调完整的契合。两首歌的间奏都打起清脆的鼓点,通常在悠扬旋律中间加进鼓是有风险的会破坏曲子的整体流畅性,但他处理的恰到好处,不突兀没有违和感,反倒如同人在行进间的步伐一般踏实有劲,从梦里走进现实,去迎接新的挑战。
歌词部分都延续了赞美自然、借景抒情的风格。前者说到黎明这可以追寻到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光照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对世界秩序作整体性思考,并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产生最大影响的理论。我想李健绝不仅仅抒发对黎明的赞美,更是想表达一段旅程开始的心境、一种对事新的领悟,一种希望的意向! “我看见那梦中人走出彩色的房间“这句歌词显然是借用魔幻主义手法的表现,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小军用望远镜左右摇晃找寻到米兰照片而突出的那份朦胧和虚幻,恰如黎明一般美好!后者则通过描绘京都的春风细雨仿佛又见几千年前平安时代发生的浪漫故事。听去过京都的朋友跟我描述,京都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很多千年古迹都保存至今,更像古装剧里的盛唐长安。没去过京都的我,只看过一本叫《京都流年》的书,里面从京都及其周围的建筑风物的历史变迁,详细讲述了日本人的精神源头和内心世界。我从书中感受到京都之美在于千所寺院构筑出的精神内涵,而四季风情,更为这份内涵增添了绚烂的色彩。歌词写到“你说我们相隔一生的距离,眼看樱花飞舞落了满地“似乎是场穿越时空梦幻般凄美的爱恋。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东邪西毒》眼前浮现出张曼玉慵懒地坐在窗前,如花的美颜一日一日地凋零的场景。爱情开错了花期,是自己执意为之,又怨得了谁呢?
再谈谈这张专辑中仅有两首由李健改编填词的歌《假如爱有天意》《消失的月光》前者是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主题曲,拍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韩国人是最拿手不过了,李健曾在《歌手3》演唱过,中间加入高低起伏的旋律,配上他除空灵之外的高亢嗓音,让这首歌更有张力。当时比赛曲目已被几位音乐人给予精准的点评,在这里不多说了;后者是改编自苏格兰民谣《Loch Lomond》,这是一首在苏格兰流传数百年的民谣,讲诉一段生离死别爱情寻觅,旋律忧伤凄美。而李健在其中加入轻快的弦乐和自己擅长的哼鸣,使整首歌的调调变得明亮悠扬,通过骑士对爱人的忠贞来表达对这种古老已逝的骑士精神的赞美和思念。这种精神是中世纪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不仅是一种阶级意识,更是承载了整个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信仰与价值,代表荣誉至上,忠诚守信,勇敢尚武的高尚品格。电影《王者之心》是对中世级骑士精神的最高诠释,虽然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消逝,但后来转化成了绅士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欧洲人日常生活、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这与当今没有信念的一些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② 谁看过《王者之心》
下面是故事介绍同上所说的!
还可以,有帅哥也有美女,不过最后以悲剧收场,男主角死了!
电影介绍:
发行公司
20世纪福克斯
影评:搜的
必须强调,此片的译名“王者之心”多少有些不伦不类,因为“崔斯坦和依索德”这个真实名称在西方已历经了上百年的历史,作为比《罗米欧与朱莉叶》还要早一些的歌剧,这个故事在西方广为流传,具有无可动摇的经典地位。于是译做“王者之心”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显然没有一点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之意,虽然这仅仅是一部电影,但所带来的西方式的文化理念却是不可或缺的。
看到此片,突然想到了诸如中国那些爱情传奇,结果发现了巨大的不同之处,此片中的爱情显然比东方式的来得更为强烈,受到的阻力也更为强大,有关政治,和平,恋母等所有社会问题都纠缠在这个悲剧性的爱情中,而对于中国的所有戏剧,其中的爱情大多只限于才子佳人的贫富意识以及那些对负心汉的控述。其实中国政权合姻的事情并不在少数,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这所有的女人幸福的倒掉都没有成为经典的戏剧著作,这恐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其实,此片虽然改编自经典故事,但拍摄手法以及故事讲述的方法上绝对是中规中矩的,作为一部电影,此片只能列入中等水平,没有任何创新之处,但还是如前面所说的,由于此片中的爱情所承载了太多的阻力,所以表现出了那种非同一般的魅力。
崔斯坦的父亲由于反对爱尔兰的压迫而死于非命,年少的崔斯坦被马克用一只胳膊拯救了回来,毫无疑问,马克在崔斯坦的心目中即是父亲又是救命恩人,这种身份上的认同将直接导致后来悲剧的产生。
而与此同时,隔海峡的那一头,依索德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心死了,依索德的心也死了,她将注定成为一个被政治所利用的女性,而在依索德幼小的心中,母亲的路是一条没有幸福的作为女性的悲哀之路,所以在她的心中,对于这种生活有一种潜在的反抗意识。
若干年后,两个隔海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依索德终于要步母亲的后尘,要成为了父亲拉宠手下人的工具,那个强壮的丑陋凶恶的莫洛德成了她的未婚妇。于是,反抗意识在这片刻间觉醒了,依索德准备逃离父亲的控制,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隔岸的崔斯坦却杀死了莫洛德,由于受伤,他被命运送到了爱尔兰。依索德救活了崔斯坦,并且两个人在海边的小屋内私订了终身。
故事发展到这个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英雄与佳人走在了一起,丑陋与无耻被命运摒弃。但这正是所有爱情文学中必经的一个阶段,美好,爱情的美好。但这种爱情的美好永远是短暂的,于是由于爱尔兰与英格兰的敌对关系,两个人不得不分手,崔斯坦离开了爱尔兰,但他竟然没能知道依索德的真实姓名。
关于这一点必须强调一下,在许多情况下,西方文学中这种不知姓名的爱恋时有发生,许多文学作品都会涉及到这样的一个细节,而且这种细节将直接引导着故事向着悲剧性方向的发展。但在中国,这种细节几乎没有,虽然没有告诉对方自己名字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迫不得已的背景下,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恋关系所造成的,女人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托负给男性,只留一份爱就足够了,而东方女性对爱情的感觉往往是全方位的托负。很明显,这是一种观念问题,只能说西方的女性自古以来就比中国女性更具有独立精神。
但正是这个细小的情节造成了下面的悲剧。莫洛德虽然死了,但爱尔兰国王却把女儿做为一个新的酬金,让英格兰的城邦为这个酬金而产生矛盾。于是,崔斯坦为了马克前往爱尔兰决斗以期赢得这个爱尔兰国王的女儿。英勇的崔斯坦赢得了比赛,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送给马克的礼物竟然是依索德,自己深爱的恋人被自己亲手送给马克这个准父亲做新娘。
这个转变成为剧情所有悲剧性的起始点,不但极具戏剧的冲突性也极具人物内在关系的一种张力。于是,各种矛盾应运而生,崔斯坦与依索德的爱情是否能继续?崔斯坦与马克之间的父子之情能否长久?马克与依索德的婚姻能否幸福?马克这种胜利能否巩固他的英格兰联邦国王的地位以及爱尔兰国王的阴谋能否得逞?
这些矛盾的焦点自然集中在崔斯坦,依索德以及马克的身上,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最古老的命题之一,即俄狄蒲斯的弑父娶母情结,而人物的关系也恰恰与那个命题是暗中呼应的,所以这种不伦的禁恋便被以一种传奇手法提炼了出来。当然,后来的大部分有关此种情结的命题故事中,真正的血缘关系都以某种方式会做些淡化的处理,在此片中,马克与崔斯坦是一种准父子关系,所以崔斯坦与依索德既不是真正的母子,也绝非名义上的母亲,只是一种内在感觉上的错觉而已。
在这种关系的处理上,西方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其中有一部德国影片《尼伯龙根的指环》,铁匠与女王之间的爱情,以决斗赢得了不属于自己的新娘以及那种亦父亦友的关系等等。可以说虽然那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影片,但与此片之间有种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只能说是西方文化中一个不衰的故事情结,或说故事结构方式。顺便说一句,《崔斯坦与依索德》歌剧最早的表演舞台便是在德国,而与《尼伯龙根的指环》一样,两个故事其实都流传了上千年的历史。
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崔斯坦与依索德终于无法忍受爱情的煎熬,从而做出了有悖“常伦”的事情,只不过娶母而没有弑父而已。在西方文化中,爱情的力量更是强大,它足以引动一场战争,于是便有了一怒为红颜的特洛伊之战,而本片中这种偷情的关系却直接引导了马克地位的危机,不可否认,这里面存在着爱尔兰国王的计谋与小人的野心,但崔斯坦与依索德的爱情无疑是这场叛乱的直接导火索。于是,冲动的爱情也是纯粹的爱情变得再也不纯粹了,这是命运还是爱情本身的无奈?
马克是一个尊重爱情的人,于是他私下里放走了崔斯坦与依索德,但崔斯坦却回到了马克的身边,直到战死。在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细节问题,地道。
在影片中,地道被赋与了两个职能,第一个是崔斯坦与依索德偷情的捷径,另一个则是马克抵抗爱尔兰军时的后路,先是被叛军破坏,然后是被崔斯坦所拯救,当然是用生命拯救的。在东方文学中,对于君主来说,地道仅仅是一个逃生的手段,而在西方的观念中,地道则是一种背叛,无论是崔斯坦与依索德的爱情还是叛军,这种背叛的意味是极其明显的。但对于崔斯坦来说,地道则是一种通向禁忌的幸福,虽然可能造成伊甸园中苹果般的后果,但那是幸福的,但由于它是一种禁忌,所以地道同样是回归的一种表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回归显然有着明显的取舍。在莎翁的作品中,地道的运用是极其频繁的,往往代表了一种邪恶的力量的获取,于是,当依索德通过地道去偷情时,罪恶本身便诞生了,虽然可以用爱情来粉饰,但罪恶还是罪恶。当崔斯坦通过地道去拯救马克的时候,那种罪恶便得到了解脱。所以,地道在西方文化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物事件的戏剧化,更是人物内心冲突的选择。
虽然我们忘不了崔斯坦与依索德的爱情悲剧,但不可否认,在西方文化中,这种悲剧本身的成立恰恰迎合了爱情与大义之间的关系,即爱情虽然被所谓的大义所利用,但爱情本身却永远不抵大义的,这恐怕与东方文化具有相通之处。
影片的结尾,爱情因为死亡只能留在记忆中,而马克却击败了爱尔兰的暴政,崔斯坦的选择决定了这一切,于是,那个古老的命题弑父娶母终于还是无法得到认可,这就是俄狄蒲斯自我流放的原因,这就是崔斯坦用生命换取马克胜利的原因。所以,西方古典命题下的爱情只能是值得唏嘘的,而得不到最终的美好。
前面说过了,本片的制作水平中规中矩,这也倒迎合了此片的古典韵味,而这个故事本身也的确是西方经典下的命题,这一点比电影本身更耐人寻味的。
③ 王者之心 400字影评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在西方已经流传千年,还曾被瓦格纳改编成同名经典歌剧,这次被搬上银幕,故事上和传说、歌剧的情节相比做了不少的改编。一方面扩展战乱和恩怨的背景,想营造史诗气氛和传统典型的悲剧类型;另一方面爱情线索上细节的增减,以求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先说爱情。“有缘千里来相会”,导演为男女主角安排的相见正印证了这句话,不过“浪漫”的有些离谱,甚至可以用荒唐来形容。特里斯坦率众打败了一支爱尔兰精锐军,不过自己也受伤中毒假死。同胞为他举行海葬(放在小船里漂向大海,还要射上火箭),接着奇迹就发生了:特里斯坦不仅没有被火烧着半点,还漂洋过海从英格兰一直漂到了爱尔兰。而伊索尔德就在海边发现了他,拖进秘密的小屋,马上就脱光了衣服为他取暖。对导演来说,我们的这位公主一定是个超级善良的大圣人,不然也不可能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男子就“坦呈相见”、“肌肤相亲”的。“海滩幸存”、“肉体取暖”,这样俗烂的桥段被生硬的用来嫁接爱情,反而从一开始就让这段传奇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和气质。
特里斯坦伤好后回到英格兰。接着就替国王出战,参加爱尔兰国王举办的比武招亲。由于当初伊索尔德告诉他的是假名,所以特里斯坦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位招亲的公主就是救他并相爱的伊索尔德。这是影片改编中少有的亮点(歌剧中是国王派特里斯坦主动去求亲的,知道彼此的身份的,不过这里也有非原创、抄袭之嫌),伊索尔德有了获得自由和爱情的机会,但特里斯坦则担着国王的使命,骑虎难下,只得一起回去复命。
影片去掉了以后情节中原有的关于迷药的重要内容,让两人的偷情完全是因为爱情的关系。这应该符合现代人观念的表述,交错爱情与道德、义务,加深其中的冲突来强调悲剧性。不过这样一来就显得犹豫嬗变,爱情和义务无法彻底放弃某一方,结果是对任何一方都缺乏足够的尊重,有了让人可以苛责的地方。瓦格纳歌剧的改编则非常精彩、非常的戏剧化,既让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真心相爱、又保留了传说中关于迷药的部分。两人在回英格兰的船上,面对相爱而不能爱的命运,准备双双服毒自杀,对君主和丈夫、也为爱情尽忠。但公主的女仆却用具有魔力的迷药代替了毒药,结果私情变成不可抑遏的热情,爱情彻底释放,他们可以抛开命运,用热情坦然的面对最后不可避免的死亡,那份炙热、浓郁的情感完全爆发,将整个故事也推向最高潮。当然电影和歌剧不同,时代也不同,创作者的表达当然也各异。但显然电影中爱情的纯粹和感染力都很有限。
过程和意图都很不一样,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不一样。电影在最后让特里斯坦最后放弃了爱情,加入战斗牺牲了。一个为爱而死,一个为国捐躯,好坏得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评价吧。
爱情不是唯一的重点,转化成了历史的点缀和无奈。电影的很大篇幅被花在了描写国仇家恨上。整个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抵抗外族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基础上,背景放大,叛徒、内讧、误会也一个不少,但场景、叙事却很简陋,战争场面、即便史实如此放到电影里也是让人笑话的。硬装的外壳还不如纯粹的爱情的悲壮来的有史诗的味道。而影片一开始小特里斯坦则就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惨死,仿佛英雄就一定要如此成长,最后还要为国杀身成仁才能圆满。情节的设置随意,缺乏重心和必要的呼应,各个人物出场时都很有型,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反而一个个没有了个性,白白浪费了詹姆斯·弗兰科一张亦正亦邪的英俊的脸。
外有古装史诗的壳,内有悲剧爱情的诱惑,再加上养眼的俊男美女,影片吸引人的元素看着还真不少。可惜,有景无情,有形无韵,爱情和历史的简单结合也没有丰富彼此的内涵,,流水般的电影最后呈现的是一出庸俗化的千年传奇
④ 电影《王者之心》中两主角(崔斯坦和伊索德)的一段经典对白。
My face in thine eye, thine in mine appears,
And true plain hearts do in he faces rest;
Where can we find two better hemispheres
Without sharp North, without declining West?
Whatever dies was not mixed equally;
If our two loves be one, or thou and I
Love so alike that none do slacken, none can die.
你眼中我的脸,我眼中你的脸
真正的赤诚的心是在无尽的脸中
我们能在何处找到更好的一半
没有尖锐的北,没有圆钝的西
无论死去的是什么都不是均等的混合
如果我们的两份爱汇成一起,而且你我的爱永不消退
爱永不消逝
⑤ 王者之心的结局是什么
最后男主角特里斯坦战死沙场,女主角伊索德在埋葬崔斯坦的地方种下了两颗树,影片结束。
大结局中,男主角特里斯坦离开了伊索德,去尽一个战士必须尽的义务,像一个男人去战斗,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曾经救自己的叔父国王。
所以特里斯坦不是一个只为爱情活着的人,他愿意在危难时刻继承国王意志,也在最后时刻保护子民,爱情与事业不可兼得。
悲剧注定要拉一个人下水,特里斯坦倒下了,在潺潺的河水之旁,结束了生命。伊索德在埋葬崔斯坦的地方种下了两颗树,他们交织在一起生长,直到消失。

(5)电影王者之心音乐创作扩展阅读:
故事背景
《王者之心》是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于2006年出品的一部爱情电影。影片由凯文·雷诺兹执导,詹姆斯·弗兰科、索非亚·迈尔斯和亨利·卡维尔等联袂出演。
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罗马帝国毁灭,各方势力分割盘踞英格兰,爱尔兰国王乘机聚集势力、虎视眈眈。
英格兰的领袖之一,雄图大略的马克王决定在传奇骑士特里斯坦(詹姆斯·弗兰科饰)的帮助下实现统一大业。
身手了得、头脑敏捷、魅力十足的特里斯坦是最伟大的骑士之一,在一次爱尔兰军队袭击中失去双亲的他被马克王悉心抚养长大,情同父子。
然而特里斯坦也有自己的秘密——曾在进攻爱尔兰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他,得到了神秘美丽而善良的爱尔兰女子伊索尔德(索非亚·迈尔斯饰)的照顾。
两人之间燃起了不可扑灭的爱情火焰,然而伤愈的特里斯坦不得不离开爱尔兰,回到马克王身边继续战斗。
⑥ 王者之心(欧美电影)男主角是谁请再给几张图片。
詹姆斯·弗兰克 -美国演员
詹姆斯·弗兰科(James Edward Franco、1978年4月19日-)是一位美国演员、艺术家和作家。 弗兰科的演艺生涯开始在1990年代后期。在2001年凭借在电影《詹姆斯甸》(James Dean)的表现而获得了金球奖电视类的最佳男主角奖。2002年,出演了《蜘蛛侠》中主角的好友,并因此声名大噪。其后又继续出演了《蜘蛛侠2》和《蜘蛛侠3》。2008年出演了《菠萝特快》(Pineapple Express)一片,并凭借此片获得了金球奖提名,同年亦在《米尔克》中饰演哈维·米尔克的情人Scott Smith。2011年2月27日,和安妮·海瑟薇一起担任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主持人。
⑦ 王者之心的音乐原声
曲目专辑资料Young TristanThe Irish Raid A Different LandThe Queen's FuneralTwo Loves Be OneA King's LamentAmbush in the ForestIsolde's DreamA King's ServiceLove So AlikeWarriors BeginDangerous GameBack from the DeadWedding CortegeThe TournamentBetrayalI Dream of YouLiving Without LoveThe Drawbridge is LoweredSecrets in the WoodsTristan's Final StandNone CanMy Face in Thine EyeLeaving Forever发行日期:2006年

⑧ 王者之心的剧情简介
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罗马帝国毁灭,各方势力分割盘踞英格兰,爱尔兰国王乘机聚集势力、虎视眈眈。英格兰的领袖之一,雄图大略的马克王决定在传奇骑士特里斯坦(詹姆斯·弗兰科饰)的帮助下实现统一大业。身手了得、头脑敏捷、魅力十足的特里斯坦是最伟大的骑士之一,在一次爱尔兰军队袭击中失去双亲的他被马克王悉心抚养长大,情同父子。
然而特里斯坦也有自己的秘密——曾在进攻爱尔兰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他,得到了神秘美丽而善良的爱尔兰女子伊索尔德(索非亚·迈尔斯饰)的照顾。两人之间燃起了不可扑灭的爱情火焰,然而伤愈的特里斯坦不得不离开爱尔兰,回到马克王身边继续战斗。
野心未死的爱尔兰国王决定以自己美丽的女儿为奖品举办全英骑士大赛。英勇无敌的特里斯坦不负期望,果然为马克王赢得了公主,将要迎娶公主的马克王如虎添翼,有了更雄厚的资本进行统一大业。而看到公主真面目的特里斯坦如遭雷击,原来公主就是他深爱的伊索尔德。不管是为了国家和平还是为了养育之情,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都无法再继续恋情,然而爱情的魔力在压抑之下却越来越无法抗拒 。

⑨ 王者之心的影片评论
从景地到服装,影片富于现实主义色彩的画面极具历史的质感,丰富的影像层次使得影片具有一种中世纪的诗意;也有观众认为,男主角詹姆斯·弗兰克的表演出工不出力,大部分时间里Pose摆得就像是一个内衣模特,而女主角索菲娅·麦尔斯的气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侍女,更适合去演《BJ单身日记》 。(腾讯娱乐评)
《王者之心》称得上是一部“非典型的”史诗电影。尽管衡量一部史诗电影的标准,例如历史的维度、空间的广度和主题的深度,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对应,譬如将爱情的悲剧置于英伦统一的历史背景下,让战争的阴霾始终萦绕在爱尔兰与英格兰的土地之上。但这部电影却刻意突出的并非王者的威严或“一个国家的诞生”,而是在爱情漩涡里挣扎的两颗绝望的心 。(《中国新闻周刊》评)
《王者之心》问世,一方面它恢复了原作中浓重的史诗气质:中世纪、战争、传奇、骑士等古典元素;另一方面,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也被彻底还原成“人”的选择与决定,摒弃了各种迷药与毒龙、天启和神判之类的魔幻主义借口 。(《中国新闻周刊》评)
在这部以这种爱情为主要线索的影片,詹姆斯·弗兰克和索菲亚·麦尔斯演绎的爱情成为整部电影的难忘之处。仿若中世纪的爱尔兰西海岸风景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迷人外景,则最为吸引观众的因数之一。但影片只不过把字变成了活动的图画,要想把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演绎的好看且精彩,光靠编剧严密的因果联系,即使是大制作,也拍不出让人敬畏的好片子 。(搜狐娱乐评)
虽然情节了无新意,但影片的特技与打斗场面还没有丧失好莱坞水准,大有看头。相对中国功夫的飞檐走壁、舞刀弄枪,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带给中国内地的观众的视觉冲击更为残酷、暴力。这也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不再单纯依靠电脑特技,更为真实生动的场景还原中世纪的蛮荒与残酷,简陋与繁荣,民众贱若草根,贵族血腥的争夺利益。无论是崔斯塔提着叛徒的头警示诸侯,还是伊索德在用鲜花、青草装点的小舟中步入婚姻,再加上在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爱尔兰西海岸的取景,都在这样阴暗的真实还原里,让观众震撼和感动 。(搜狐娱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