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台湾电影《梅花》主题曲。
歌名:梅花
歌手:甄妮
作词:刘家昌
作曲:刘家昌
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

《梅花》这首歌曲是由歌手甄妮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的总时长为2分21秒。歌曲收纳于歌手的专辑《梅花》之中,专辑于1976年11月11日开始发行。
《梅花》这首歌曲发行之后,深受歌迷的喜欢,歌曲也被其他歌手演唱过,歌手邓丽君演唱过这首歌曲,歌曲收录在专辑《漫步人生3步曲》之中,专辑的发行时间是1996年1月1日,专辑收纳了53首歌曲。
⑵ 日本网民热议中国抗日电影大陆版和台湾版的区别
以前我们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在出国的飞机上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第一,题材上明显不同。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名字很边缘,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李向阳》。而且反映的抗战多半是乡村的抗战,非城市正面抗战,比如《敌后武工队》。 而台湾版本的抗日电影起名较宏观,比如《笕桥英烈传》(空军跟日本人激战)、《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英烈千秋》(讲张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选取城市正面抗战题材。 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 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值体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穷人是负面的。 第三,国恨、家仇的先后顺序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多半是国恨在前,家仇在后。但在台湾电影里顺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国恨是背景。比如《梅花》体现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国恨的逻辑关系。第四,抗争的出发点不同。大陆版本反映抗战最主要是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对抗出发,多从正义、侵略等角度来阐释,而台湾版本更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来阐述一种文化的抗争。 比如《梅花》这部电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挠,喻示着中华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断;再比如《香火》,喻示着中华民族香火不能灭、不能断,而且要顽强地接续下去,这是一种文明、文化的抗争。 第五,对阶级和人性的处理不同。大陆抗战电影往往重阶级性、斗争性、反抗性,比如展现日本人的残酷性和中国人的斗争性。 而台湾版本着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战过程中微妙复杂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老大决定去从军,临行前他跪下来向母亲辞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我要参军”的台词,而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孩儿不孝,长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应该去从军。 老太太站在台阶上送他,含着眼泪只说了一句“打赢了回来”。短短几句话,给人心灵留下的震撼很大,因为它体现出人性及中国文化方面的顽强。 比较之后我发现,把这两个版本合起来看应该更能反映抗战的事实,单看哪一方面都不够。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历史的另一面,看历史被遗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盖的那一面。
⑶ 有没有台湾拍的抗日战争电影或电视剧
1、《梅花》
电影介绍:
《梅花》是一部由刘家昌执导,张艾嘉,谷名伦,柯俊雄等主演的战争电影。影片于1976年上映发行。
讲述了在中日战争末期的台湾,一个小混混(柯俊雄饰),在目睹全镇人奋力协助中国政府对抗日军后,大彻大悟,决心做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最后以身殉国。

⑷ 邓丽君的《梅花》是谁写的歌歌词有什么含义
邓丽君的《梅花》是刘家昌写的歌。
是1976年 台湾出品的一部抗战影片《梅花》的主题曲,歌词反应了中华民族面对强盗入侵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英勇不屈的精神。
歌曲名:梅花(电影《梅花》主题曲)
词曲:刘家昌
歌手:邓丽君
专辑:Btb-Greatest Hits Vol. 3 - 邓丽君
歌词:
梅花梅花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
《梅花》这部电影故事背景的是在日占时期的台湾,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为了维护家园,对日本侵略者坚决抗击的至死不悔英雄精神。
本电影中的主题曲《梅花》由刘家昌创作,后该曲目曾在1990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华台北代表团入场时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