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父1》大概講的是什麼故事
《教父1》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托·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維托·唐·科萊昂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准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教子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槍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年4月7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 ,家族為義大利移民。美國導演、編劇、製片人。大學讀於霍夫斯特拉大學戲劇藝術系,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獲電影碩士學位。
1962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1960年後期,開始了職業生涯,與羅傑·考曼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1970年,因與埃德蒙·諾思合寫傳記電影《巴頓將軍》而獲得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引起人們的關注。
1972年,執導了黑幫電影《教父》,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74年,編導了黑幫電影《教父2》因此獲得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1979年,獨資拍攝了冒險劇情片《現代啟示錄》,因該片獲得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因執導黑幫電影《教父3》,獲得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2年,執導並監制了恐怖電影《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由此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導演;1997年,編導了劇情片《造雨人》;2007年,執導了哲學冥想片《沒有青春的青春》;2010年11月14日,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即終生成就獎);2011年,編導製作了驚悚劇情片《此刻與日出之間》。
㈡ 《教父》內容介紹
1258因為他是蓑衣作業,不要多,拜託,拜託,那好吧,不用謝。
㈢ 教父三部曲是同一個導演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又譯弗蘭西斯·科普拉,1939年4月7日—)是美國的電影導演,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和《吸血驚情四百年》(Dracula)。
科波拉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電影,那時他已經拍攝了多部短片,其中還包括了色情電影。在1960年代後期,開始他的職業生涯,與羅傑·科爾曼(Roger Corman)一起製作低成本電影,並撰寫劇本。
他為《巴頓將軍》(Patton)寫的劇本,贏得了奧斯卡獎。但是,他以電影製片的名銜所獲得的成功,是在1970年代的《教父》和《教父2》里但任共同編劇和導演,兩部影片都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後者更成為首部獲獎的續篇電影。1974年繼《教父》成功後,他的另外一部電影《The Conversation》獲得了嘎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和最佳原創劇本兩個獎項。
繼它們的成功之後,他著手把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拍攝為電影,把影片中的時間背景設定在越戰期間,電影取名為《現代啟示錄》。拍攝期間遇到各種問題困擾,包括:台風、濫用葯物和精神崩潰。因為受到如此多的耽誤,電影還被取了個綽號「不知何時啟示錄」。當電影最終上映時,同時受到影評人的贊揚和厭惡,而且差點使科波拉剛成立的「美國活動畫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破產。1991年的記錄片《黑暗之心:製片人的啟示錄》(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由艾琳諾·科波拉(Eleanor Coppola,科波拉的妻子)、福克斯·巴爾(Fax Bahr)和喬治·希根路柏(George Hickenlooper)執導,片中記載了製作《現代啟示錄》中的困難和全體的工作人員,還有艾琳諾拍攝的幕後花絮。
在經過對冗長的裁員,科波拉帶著一些商業和關鍵的成功回來執導《教父3》。它是教父傳奇的第三部,在1990年上映。
他在為1974年重拍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寫劇本的同時,為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突破性電影《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又譯《美國往事》)做製片。
科波拉與喬治·盧卡斯一起為迪士尼主題公園導演了由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主演的影片《伊奧船長》(Captain EO),創下了(每分鍾算)最昂貴的電影記錄。
科波拉的女兒索非亞也是一個影片製作人(參見《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又譯《折翼天使》和《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他的外甥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則憑自己的實力,成為倍受稱贊的演員。
最著名的電影作品包括:
《巴頓將軍》(Patton,1970年,改編劇本)
《教父》(The Godfather,第一部1972年,第二部1974年,第三部1990年,導演、製片、改編劇本)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0年,又譯《美國往事》,製片)
《對話》(The Conversation,1974年,導演、編劇)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導演、改編劇本)
《吸血驚情四百年》(Dracula,1992年,導演、製片)
《斗魚》(Rumble Fish,1983年,導演、製片)
《伊奧船長》(Captain EO,1986年,導演、改編劇本)
《造雨人》(The Rainmaker,1997年,導演、改編劇本)
《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1999年,又譯《折翼天使》,製片)
====================================
㈣ 電影《教父》講了什麼
內容簡介:
電影《教父》是根據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好萊塢青年導演科波拉執導的一部經典黑幫片。影片描述了黑手黨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外來移民為生活所逼,鋌而走險,靠走私、賭博、販毒、謀殺而在美國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
他們依賴非法營生而逐步發展壯大,其勢力也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政府樞紐部門也有了他們的代理人。當他們羽翼豐滿時,便不滿足於現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會,毫無恐懼地享受他們的財富。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由非法社會向合法社會的過渡卻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__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它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__權力與罪惡的關系。
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帶動的「馬龍·白蘭度熱」像旋風一樣幾乎波及整個世界,而導演科波拉也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中的「教父」地位。
馬里奧•普佐的作品,普佐是一位嚴肅、莊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不是在現代派作品裡所常見的那種以撲朔迷離的荒唐的渲染作為噱頭來誘使讀者陶醉於虛無縹緲之中,而是以引人入勝的真實可信的素描作為楔子來啟發讀者認識美國社會的本質。
㈤ 求教父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本片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Sergio Leone),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因為他對黑手黨的故事不感興趣(他後來執導了聚焦於猶太裔美國黑幫的《美國往事》)。據時任派拉蒙製作部總裁的羅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稱,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本片,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埃文斯非常希望能找到具有義大利血統的美國導演執導《教父》,他研究過有關黑手黨的電影,發現非意裔導演的作品全都票房慘淡。當科波拉後來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當時科波拉已經執導了8部電影,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改編自舞台音樂劇的《彩虹仙子》(Finian's Rainbow),科波拉還曾以聯合編劇的身份憑《巴頓將軍》贏得奧斯卡獎。由於喬治・盧卡斯的《五百年後》(THX 1138)嚴重超支,身為該片製作人的科波拉拖欠了華納兄弟公司40萬美元,在盧卡斯的建議下,科波拉決定用執導《教父》的片籌償還債務。
㈥ 電影《教父》的導演是誰
當初找科波拉拍《教父》倒也不是因為這位導演才華橫溢,而僅僅是因為他便宜。但就算如此,科波拉依舊不願意去拍《教父》這樣的商業電影。作為正經科班出生的導演,他看不上派拉蒙的做派。可再高傲也要吃飯,在1973年左右,他的辦公室因為欠債而被當地行政機關查封(幹掉漂亮)。當時他的助手喬治·盧卡斯(是的!!!沒錯!!!就是《星球大戰》的那個喬治·盧卡斯!!!他倆是師徒關系!!!),勸他:為什麼不試試看?反正你都這么窮了。喬治·盧卡斯也特別有意思,不過這是後話,回頭我會重開篇文章說他。
左起: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喬治·盧卡斯話接上回。於是,科波拉被盧卡斯說服,勉為其難去拍了《教父》。事後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也曾經疑惑:為什麼科波拉會這么抵觸拍《教父》,但細究之下,答案並不難找。那就是因為,《教父》的原著並不好了……作為一部商業小說,《教父》小說里出現大量的血腥與X描寫,迎合了當時美國人的胃口,於是才開始暢銷。
㈦ 電影教父,教父續集,黃金三鏢案的導演分別是
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Ⅱ (1974)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黃金三鏢客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1966)
導演: 賽爾喬·萊翁內
㈧ <<教父>>簡介及社會背景
·《教父ⅠⅡⅢ》The Godfather 1972年、1974年、1990年
《教父》系列是艾爾-帕西諾的成名作,它使當時藉藉無名的導演科波拉與還算影壇新秀的帕西諾一舉聞名世界。看《教父》應該三集一起來,這樣你不僅可以看清科里昂家族完整的興衰史,更將了解美國黑社會的陰暗內幕。
《教父》中的人物為了金錢、權力與地位殺人如麻,他們冷酷無情,使用各種陰謀達到目的。但影片又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品質。突破了以往暴力片單一性格模式。比如第一集中的老教父維多的老謀深算及忠於友情,既顧全大局又趣味高雅的長者形象,使影片對人物的描述充滿人道主義的豐滿形象。
在續集中新教父邁克爾在各種不安定的社會關系中疲於奔命,而結局里親人的死去,兄長的背叛,只有無盡的孤獨與更加冷酷的斗爭在等待。這些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做為一個人與一個教父的沖突與矛盾,使影片達到空前的人性高度。
在這二集中,帕西諾從一個充滿個人理想的年輕軍官到一個冷麵兇殘的教父,他所表現出的對人物內在神韻的剖析清楚干凈,這不僅得益於他多年的戲劇經驗,他天才般的理解力與自身的生活經歷也符合了影片本身所強調的主題。那種把握人生起落的層次感使帕西諾當之無愧的獲得奧斯卡提名。
事隔16年,導演科波拉逼於經濟方面的因素再次拍攝了第三集。在這一集中,邁克爾更加孤獨,但是長期斗爭生活形成的冷酷卻絲毫沒有改變。這一集整體成績不及前二集,但仍為科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詩式的完結篇。
這部跨度長達20年的黑幫電影對電影史的影響至深至遠,它的出現促使世界上掀起一股專門以拍攝社會肌瘤題材為主的影片趨勢。
1990年《教父》被定為美國在文化歷史和藝術上有保留價值的25部經典影片之一。
至今,《教父》三部曲已構成一個獨立的電影神話,它那雋永的隱喻,豐富多彩的人物令人百看不厭,還有華彩的視覺形象和匠心獨運的蒙太奇段落,堪稱經典,它被影評家評為「諷喻美國腐敗的視覺史詩。」
㈨ <<教父>>這部電影太經典了!!導演是誰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Coppola)
中文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英文名:Francis Ford Coppola
性 別:男
生 日:1939-04-07
職 業:編劇,導演,演員
家人:女兒 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 侄子 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
從1963年起開始獨立拍片,1970年他與諾思合寫的《巴頓將軍》劇本獲美國奧斯卡最佳編劇獎;1972年他導演的《教父》獲最佳影片獎,《教父》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為最受注目的年輕導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對話》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獲金棕櫚獎;同年,《教父》(續集)在美國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70年代後半期是他事業的頂峰時期。八十年代他的事業慘敗,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第三集,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業。
㈩ 教父的導演是誰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