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盜墓空間的結局該如何理解,好復雜呀
在逆推開始的時候,首先我們需要的是確定結局的真實性,結局是出於夢境還是現實之中… 推斷1:槍版最後陀螺有停止了轉動的聲音,但是沒有任何意義,首先前面那個助手在教小女孩造夢設計時就對小女孩說過,圖騰別人是不能觸碰的…觸碰以後就不靈驗了,而全篇主角判斷是否在夢境使用的都是他妻子的陀螺,而這個陀螺日本人從一開始就觸碰過了,所以主角分得清現實和夢境一說這個結論是完全不靠譜的。其實他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就如同他妻子問他一樣:你從未有過一絲懷疑嗎? 推斷2:從故事最開始起都有一個設定:就是現實層都是留守了一個人掐著表或者對著音樂來喚醒第一層的人,而第一層的人喚醒第二層,這樣一次延續下去…但是從飛機起飛開始,他們並沒有留下任何喚醒的人,所有人全部都進入了夢境,開啟夢境是由一個不懂得這個事情的空姐觸發的,由此推斷結局還是不是現實的第二因素,因為最後他們所有人醒過來並沒有受到什麼刺激性和驕傲性,而是空姐輕呼一聲後自然蘇醒。 推斷3:老教授(主角兒子的外公)從學校介紹了得意學生到後來他們去到飛機時最後的結局居然是在機場接主角…這里是推斷結局的不靠譜之三條件。
由以上三點推斷結局不是現實後,根據主角說的所謂的愧疚心開始逆推,推斷主角究竟有否處於過現實世界中… 推斷1:主角是回去和處於過現實的,因為對於主角來說,小女孩是完全一個新的主要人物。其他的同伴都可以說是他自己造出來的,中間有一句笑話就是在第一層所有人怪罪他拖他們下水時,那個葯劑師說他以前已經干過一次把所有錢給他的事件,所以由這個小女孩的身份逆推,主角是處在於現實世界的。
推斷2:因為主角和主角的助理,小女孩掌握了造夢師的技能。並且小女孩自己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圖騰,這里說明主角確實是在過現實世界中的。
推斷3:罪惡感的起因是因為主角為了拯救妻子將陀螺一直旋轉在保險櫃之中,而後帶妻子回去現實世界,妻子不相信自己存在的世界而自殺…但是妻子臨終所做的事情讓主角一直逃亡,而為了擺脫逃亡主角選擇了與日本人賭一把,而這里這個循環又把主角帶了進來,所以這里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上面幾種推斷可能都很矛盾,既然結果不真實,但他又回到了現實社會中…那最後的結局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中間的一個細節…就是葯劑師帶他們一起去看那10個人的時候主角用了強制鎮定劑去測試多層疊加的效果,然後瞬間醒來,我覺得從那裡開始其實就是情節,基本上就是主角已經在夢里了,然後開始循環…植入想法的理念化,多層次的穿越同步等等… 不得不說盜墓空間確實是部神作,情節十分緊湊,看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就像我看豆瓣很多的影評都會找到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貳』 盜夢空間的觀後感
望採納,這部電影包含的思想過多,暫且從一方面來稍作發揮。
《夢境與現實》
夢境是一個至今為止都沒有研究透徹的東西,因為它存在於我們的腦海當中,想要徹底了解夢境,太困難,也太危險。而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通過《盜夢空間》,滿足了我們對夢境的一切想像。到底是存在於現實中的夢境,還是存在於夢境中的現實。
看完盜夢空間,首先驚訝於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想像力。6層夢境,通過潛意識造夢,一層比一層危險,每一層的時間都會在上一層的時間之上成倍疊加。通過對潛意識的植入,讓被造夢者對象產生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想法。在夢境的最深處Limbo,則是一個會使人迷失的國度。夢境可以違背一切常理,或美,或危險,留給我們無限遐想。
電影中的Mal在最初就算知道是夢境,還是義無反顧地深陷其中,失去了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還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從而變成夢魘,出現在Cobb的夢境當中。也正是這個夢魘,對他們的任務帶來了致命的危險。
這部電影最厲害的,是現實與夢境的交替,當潛入的越深,越分不清周遭的到底是真是假,面對美好的事物,則不自覺得陷入,再也不想醒來。但是我們要切記,夢境再美,終究也不是現實。
在我們的生活中,都無比期待著一個如同夢境般,萬事如意,事事順心的世界,但這都是不存在的,沒有嘗過酸甜苦辣的人生,並不能稱之為人生。電影利用了想像力,為我們解答了一個難題,分清現實與夢境的關鍵,其實不是陀螺,而是對自己所想要實現的夢想的渴望。
『叄』 盜夢空間觀後感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當閉上眼睛夢境襲來,掙開眼睛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夢境的所產生的那種恐懼,是因為當你以為真的醒過來的世界,你要如何相信這真的不是另一個夢呢?如果劃破手指的痛感,填飽肚子的滿足,十指相握的濕熱,擁抱時候劇烈的心跳,以及那些關於快樂、傷悲、諾言的記憶,都無法相信的話,該怎麼辦?Dom也許從來沒有醒來過,誰都不知道那輛轟鳴而來的火車將他們帶向何方,Mal跳下去的世界裡有沒有個女人一個人在一片荒涼的末日景象里驚醒。沒前沒後沒上沒上,忘記了自己怎樣的來到又會怎樣的離去,其實,也許我們從來就沒醒來過,往復輪回,回回皆為夢幻。
Nolan拋出來的結局太讓人糾結了,被Mal死亡的執念所抓住了的Dom,藉由這次復雜的任務迷宮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贖從負罪感帶來的自毀情結里解脫了出來。可是伴隨著他一步步將對亡妻的執念淡化的同時,對孩子的執念卻一步又一步的加強,如果強到他不惜構建這樣一個復雜的maze,為了在自己潛意識里植入你可以放開亡妻你可以見到孩子的這個夢境,讓自己在最美的一個夢里醒過來也不是什麼不可厚非的事情。Nolan把這一幕留下了,陀螺停與不停,都在觀者的一念之間,而Dom的真實,也將如薛定諤的那隻小貓,永遠徘徊在謬論與迷宮之中。
在角色上萊昂納多這次的喪妻無法與孩子團聚的徘徊在精神崩潰邊緣的父親,與不久前他在老馬的《禁閉島》中的角色重合度太高,以至於在有好些個鏡頭都有從《禁閉島》里穿越過來的感覺。
回到Dom與妻子Mal的這條隱藏線上,如果同樣把接受任務的世界作為現實參照物的話,電影里大部分時間的Mal都只是一個潛意識的投影,是Dom的潛意識因為思念、負罪等等情緒所構建的Mal的形象,所以在第四層Dom可以解脫的說「你不是Mal」,因為從頭至尾真實的是一個人的Mal只有那個一直質疑著現實世界的真實性而從陽台上縱然一躍的那一個個體吧。而其他時候的那些破壞Dom的計劃糾纏著Dom的,其實都只是他自己的內心影子。說到跳樓這里不得不說Mal沖著Dom喊得那句「Will you jump with me?」,讓多少人閃回到十幾年前萊昂納多的「you jump,I jump」,而這部影片中的回答「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又帶來多少的感慨。
只是讓Mal舍棄一切跳下去的原因真的就是Dom給她世界並不真實的夢幻嗎?他們曾經在第四層夢境里白頭偕老,盡管那世界裡只有他們兩個人,他們卻在不斷的創造中相伴直至死去。等他們從夢境中卧軌歸來到現實之後,不在是只有他們兩個人的世界了,Dom西裝革履的朝九晚五,Mal在主婦的生活中對著菜刀發呆,在你如此相信你已經和一個人廝守一生了之後,還能面對著他對別人的殷勤嗎?也許背叛並沒有發生,也許一開始只是一個懷疑和一點猜忌,但是星星之火在「這個世界裡我們也許沒辦法相守到老」的令人沮喪的想法里燒遍了整片原野,也許Mal只是想回到那個「只有我們兩個人」,「你的眼裡不會有別人」,「而我也不會因為一點點的猜疑而變得醜陋」的世界裡。而這也許也是Dom那如此深厚的自責感的更深一層的原因。
148分鍾的電影其實很快就結束了,《盜夢空間》的技術表現力,帶來一個如此炫目華麗的,像是寄生蟲一樣植入腦中影響著潛意識的概念一樣讓人無法擺脫的有關現實還是夢境、記憶還是虛幻的不斷的思考。
在看完電影三天之後,斷斷續續的完成這篇觀後感的日子裡,我閉上眼睛之後仍舊停不下來的做夢,被這電影影響的夢的頻率像紊亂的生物鍾一樣,一次次的把我推到夢的湖底,而又一次次在窒息中浮到水面,其實所有的那些疑惑,都因為都有過相同的體驗,Dom有他的陀螺,你的手裡有什麼?只是把自己從夢境里拖出來之後,生活真實的甚至有些冰冷,不管你在哪一輪回之中,享受著哪一種的時間軸,該生活的還是一樣要生活,無論是平淡還是精彩,都在你的雙手之中。或許,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次睜開眼睛之後,希望自己的經歷中不要留下太多的遺憾。
『肆』 電影盜夢空間觀後感說一下
《盜夢空間》觀後感
本人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是很少對科幻片、動作片還有恐怖片感興趣的(即使是現在也堅決不看什麼驚悚片恐怖片之內的電影),因為對當中扭打、搏鬥、血腥、屠殺的場面有種天然的惡心,覺得它們很不人道,讓人接受不了。我喜歡看那種氣氛和諧、輕快、幽默或浪漫的電影,但有時當中也會碰到打打殺殺的場面,便閉眼捂耳跳過不看。《盜夢空間》我第一次看是去年暑假的時候,都說它有點難懂,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是一個脾氣執拗的人,從不願向困難、向世俗低頭,所以立馬將它下載下來聚精會神、一動不動地看完了。
《盜夢空間》帶給我的感觸挺深的,它是我繼看完《阿凡達》之後最好看的一部電影了。在其後的一個星期內,我都沉浸在影片的情節中不能自拔,做夢也時常夢到它。我也是第一次開始認真思索我的「支離破碎而又玄乎其玄」的夢了。也曾經想過我目前的生活到底是現實還是夢境呢?從小學到大學,從農村到城市,周圍的生活環境、老師同學走馬燈似的變幻著,實在讓人懷疑他的真實性。或許,人生就是一場夢吧,夢里的一切都是幻影,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人死了,夢結束了,我們才真正回到了另一個現實中的世界。所以,人生的一切困難、生死、疾病,又何足畏懼呢?看輕了也就看清了吧。想起自己之前還嘲笑莊周化蝶的故事,覺得它荒唐,沒有理性和邏輯,現在可能要譏諷自己的愚昧和無知了。
『伍』 盜墓空間的劇情
你說的是盜夢空間嗎?《盜夢空間》又名《奠基》。是大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繼《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後再次給我們帶來的驚喜,本片將帶觀眾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 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奧斯卡影後瑪麗昂·歌迪亞主演。7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的《盜夢空間》連續三周蟬聯北美票房冠軍,不少激動難平的影迷都湧入IMDB打分,令分數高達9.3,其中高達四分之三的投票都給出滿分,《盜夢空間》的IMDB排名眼下已經沖到第三,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贖》和《教父》。 柯柏(Cobb,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飾)被海水沖到沙灘上,接著被持槍的守衛帶到一個老人的私人會所,和老人經過一番談話後,場景切換到齊藤(Saito,渡邊謙 飾)的夢境里。柯柏、亞瑟(Arthur,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飾)和造夢者奈許(Nash,盧卡斯·哈斯 飾)受雇盜取在齊藤意識里的商業計劃。柯柏雖然成功地竊取到機密資料,但卻發現內容並不完整,且齊藤已經知道他們正在入侵他的夢境。醒來後,四人身處齊藤位於委內瑞拉的私人住處,並開始對齊藤拷打,但齊藤偶然地發現地毯的材質不同,所以依然知道自己還在夢境中。任務宣告失敗,所有人在前往大阪的新干線列車上清醒,草草地在齊藤醒來前收拾好儀器。柯柏和亞瑟責怪奈許的錯誤,而為了逃避僱主的追殺,他們的團隊就此解散。柯柏和亞瑟在東京的一家酒店碰面,打算從頂樓搭乘直升機逃走,然而齊藤卻在直升機里現身。齊藤告知柯柏和亞瑟,透露他們避難路線的人便是奈許,但是齊藤卻反而提供兩人一份工作和交易,並命令手下解決背叛同伴及向他泄密的奈許。 植夢的對象是齊藤事業上的競爭對手-莫瑞斯·費雪(Maurice Fischer,彼得·普斯特李威 飾)之子羅勃·費雪(Robert Fischer,斯里安·墨菲 飾),齊藤計劃為費雪植入的意念是瓦解他父親的企業帝國,從而防止這間公司壟斷能源市場,而柯柏和亞瑟也毅然接受了任務。 柯柏開始召集團隊,首先僱用了伊姆斯(Eames,湯姆·哈迪 飾),能在夢中自由變換外型的老手;還有化學家尤瑟夫(Yusuf,迪利普·李奧 飾),他研發的強效鎮定劑能穩定三層夢境的狀態;此外還有建築系學生亞莉雅德(Ariadne,艾蓮·佩奇 飾),為新的造夢者。但亞莉雅德在柯柏的夢境受訓時,發現柯柏的已故妻子茉兒(Mal,瑪麗昂·歌迪亞 飾)不斷干擾柯柏的夢境。柯柏至此才告訴亞莉雅德一切的真相,他和茉兒曾在夢境中共同生活了幾十年,在夢境中白頭偕老,但茉兒自夢中醒來後,仍以為自己仍在夢境中,於是她嘗試說服柯柏一起再度自殺而重返現實世界。最後茉兒設下圈套,在他面前墜樓身亡,柯柏自此為了逃脫謀殺的指控而流亡海外。 電影劇照參與共同夢境的人利用一個儀器相聯接,該儀器稱作PASIV (Portable Automated Somnacin IntraVenous,可攜式自動夢素靜脈注射器),將參與者處於同一個夢境中。在夢境里,受傷會感受到真實的疼痛,在夢境中死去會使參與者從該夢境中醒來。而盜夢者常會使用自製的小物件「圖騰」(Totem)作為象徵,協助他們分辨是醒著或是在參與別人的夢(比如柯柏用的是金屬制的小陀螺、亞瑟則是灌鉛的骰子)。夢境中的物體和人物都是做夢者的思想投射,因此可能會遺失一些不易注意到的細節,便可使個人的圖騰真假立辨。 齊藤允諾柯柏若任務成功,他將會幫助洗脫柯柏的謀殺罪,讓柯柏回國和家人團聚。因為約瑟夫使用強勁的鎮定劑而柯柏等人進入數層夢境,原本的「死亡導致退出夢境」的原則已經失效,在夢中死亡的人將進入一種游離狀態。在此狀態下,即使現實世界只有短短的一瞬間,在夢里會感覺像幾十年一樣漫長,且這個人將無法區分他的夢境和真實世界。 馬瑞斯費雪在悉尼過世後,齊藤安排自己和柯柏等人與羅勃費雪同乘一班客機頭等艙飛往洛杉磯。他們在費雪的飲水裡下了葯,一起進入夢中。那是在大雨滂沱中的紐約市,他們在此綁架了費雪,卻被他夢中的護衛發現。在一輪槍戰中,齊藤受了重傷。伊姆斯假扮成費雪的教父彼得布朗寧 (Peter Browning),假裝也被綁架,試圖從費雪那裡套取資料。接著他們坐在約瑟夫駕駛的車里,在被一群傭兵追趕之下,進入第二層夢境。這次的布景是一個酒店,柯柏用計使費雪相信他的意識被入侵,上一層夢的綁架行動是布朗寧所為。柯柏說服他進入布朗寧的潛意識去找出他的動機,但實際上是柯柏等人進入費雪的第三層夢。場景在一個雪山城堡,在這里,費雪必須要進入柯柏等人為他建構的意念(一座保險庫里的機密)中。但費雪被柯柏潛意識里跟隨而來的茉兒開槍射殺,進入了游離狀態,柯柏和亞莉雅德為了完成任務而跟隨他來到第四層的游離狀態,並與茉兒不期而遇。結果揭示了事實的真相:柯柏曾在茉兒的意念中植入「一切都不是現實」(轉動了金屬陀螺),使茉兒回到現實後仍以為自己尚在夢中,從而導致茉兒的自殺。茉兒試圖說服柯柏留在夢中,甚至襲擊他,最後被亞莉雅德開槍打死。費雪和亞莉雅德回到雪山城堡,費雪打開了保險庫,領悟到他的父親是希望且信任他能成為獨當一面的經營者。 每一層夢境都有一個人留下,來保護夢中成員的身體不受攻擊:約瑟夫在第一層夢駕駛箱型車,亞瑟在第二層的酒店裡,伊姆斯和齊藤在第三層的城堡。為了從夢中醒來,柯柏等人必須經由一個「撞擊」回到清醒狀態:可能是一個強烈的瞬間撞擊,或者是突然從椅子上仰倒的下墜感。時間的掌握必須十分 精準才能令撞擊一個接一個的發生,使他們成功地從三層夢境中逐層逃出來。但當約瑟夫被費雪的傭兵困在一座橋上而被迫提早撞擊時,其他人在每層夢境中完成任務的時間都比預計的減少了。約瑟夫開車載著所有人沖出橋的護欄;亞瑟計劃用爆炸使酒店的一層樓坍塌,但由於現實世界會影響到夢境,車里的成員在下降過程中處於失重的狀態,亞瑟突發奇想,以爆炸讓一部電梯急速墜落而形成撞擊;伊姆斯則炸掉城堡使城堡里的成員蘇醒。除了齊藤及柯柏之外,其他成員都醒過來。 齊藤在第三層夢中死去,所以柯柏留在游離世界裡尋找齊藤。電影回到最開始的一幕,柯柏坐在十分年老的齊藤面前。柯柏告訴齊藤說他們得逃回現實世界,欲舉槍自殺。柯柏突然醒來,發現所有人都還在飛機上,齊藤也平安無事的醒了。他兌現了承諾,讓柯柏重新返回美國,回到家和孩子們的身邊。當柯柏旋轉陀螺想證明是否處於現實世界,就被孩子們的叫聲打斷了。那個陀螺仍然在轉,但稍稍不穩,介乎於繼續轉和跌下來之間。此時影片結束。
『陸』 求一部勵志電影觀後感,一千字左右,謝謝!!
阿甘正傳觀後感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Forrest.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在影片的開頭就用這句話給了我一個深刻的思考:每一個生命軌跡都在不同的地域存在著,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著。
阿甘的生命樂章是不是就是根據這樣的話,這樣的教誨而一步一步的走著不一樣的人生道路?阿甘,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是不是是上帝給我們開的一個玩笑,或者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的無法預料和無常無規,永遠讓你使料未及,無法琢磨。
(第一範文網 www.diyifanwen.com整理)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出現了一個讓人深刻的鏡頭: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飛啊飛,緩緩地降落在坐在長椅等九路公交車憨厚的阿甘腳下,身邊是來來去去的人。我想,這是影片中的一種暗示,暗示著阿甘的人品的純潔平淡而美麗。
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母親締造的,而另一半是阿甘自己創造出來的。他註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而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
阿甘的母親給阿甘的是一筆精神財富,這樣的哲學理論在母親給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轉化成他自己的東西。就如他坐路邊的長椅上和不相識的路上講述他的傳奇,他在每一個理論前面加上三個字:媽媽說。
媽媽說,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麼味道。
媽媽說,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
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
母親的教育給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觸動,或許阿甘的人生在就從母親教他的第一個單詞開始的吧。或許,這樣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有了母親的引導,然後便是阿甘自己的努力。
阿甘是個非常聽話的孩子,這些話他都記住了,他說,笨人有笨人的作為。當珍妮叫他快跑的時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來,跑散了他記憶中第一雙神奇的鞋子,也發掘出了他的第一項潛質:跑。他一直在跑,開始是逃跑,後來他跑進了橄欖球隊,再後來跑進了大學,跑得了學位。在越戰戰場上,他仍是牢記珍妮的話,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榮譽和友情。
阿甘忠誠,所以在越戰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他守信,他答應了戰友布巴要共買一艘捕蝦船,但布巴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為他實現了遺願,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執著,所以他會在珍妮離開後一跑三年,穿越了整個美國,一直不停,他告訴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東西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後,失去了雙腿的中尉一直對自己不能戰死在戰場上卻仍以殘廢之軀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惱怒,因為中尉是這樣一種人:他視榮譽高於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喚回他對生命的信心,使他發現,即使沒有雙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
阿甘並沒有遠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聰明人嘲笑,他最愛的母親和珍妮先後離開了他......但對他並因為如此而沉沒,愛還在延續,他還有自己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還在繼續,他不聰明,但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命充滿希望。所以他也就贏得了榮譽,財富和愛,這些常人可能永遠不能兼得的東西。
故事的最後珍妮過世了,他們的兒子也已到了上學的年齡。甘送兒子上了校車,坐在公共汽車站的長椅上,看著一片純白的羽毛飄飛,重回到自己的腳下。
阿甘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只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斗,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第一範文網 www.diyifanwen.com整理)
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那些不知為何而做的事情總是非常輕易地半途而廢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你會發現,越往高處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沒有哪一種生命的軌跡是偶然出現的,它的出現總是遵循著某些規律,准備好了,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出現了,就變成了奇跡。
影片里的阿甘雖然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守信,執著,友善這些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還有那平凡的生命里,突顯的不平凡人生。這樣的故事總是讓我們感動,然後讓我們難以忘記。或許,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遠以後,我們依然記得那個曾經智障卻跑出不一樣人生的阿甘。
『柒』 盜墓筆記觀後感800字 注意!!是觀後感!!就是看完電影有什麼感想!
原著《盜墓筆記》內容頗為龐大,短短的光影難以敘盡原委,在事情的另一面看,這樣的伏筆給劇情留下了無限思考的空間。能引發觀眾去思索的電影,可以說得上是有質感的電影。片中,在吳邪的記憶里,他和三叔誤入了「馬寡婦」的墓穴,意外揀到了一把鑰匙。原來這個墓穴,是一個「疑冢」,他們揀到的鑰匙正是2000年前蛇母的墓穴。據爺爺的筆記記載,蛇母的墓穴十分有價值,家族決定挑選得力人選前往墓穴一探。張起靈,此時又走入了家族的視線,他望著黑金寶刀有所沉默,當然最後也是他成為持有此刀的人選。其實,劇情在開篇不到五分之一,埋下了這樣幾個答案。1.作為家族盜墓,張起靈卻可以參與其中。2.其次,戴著薩滿的張起靈出現在宗祠。張起靈有短暫性失憶,他時候會連自己也不知道是誰,不過通過以上兩點得出,張起靈和九門的關系非同一般。
特別要提到的是,電影版的《盜墓筆記》雖然是摘自書中的《盜墓筆記》,但是故事內容卻有了另一個版本的變化。好在,都是出自南派三叔的手筆,原著粉倒也不會罵死編劇。接下來,將是電影思維的劇情發展。雖然盜墓不是光彩的職業,但是盜墓團隊卻實打實是正派。正派配備了大BOSS、開外掛男主,以及專業施工隊。反派唯有更加強大的戰鬥力才能平衡劇情需要。反派代表則是西方高智能科技裘德考團隊,僱傭殺手團隊以及路人翻譯。兩方人馬的終極目標其實並不一致,盜墓團是想獲得陪藏品,順便解鎖一下墓穴新地圖;西方團隊則是獲得蛇母穴的鑰匙,只有裘德考一人知道他想要長生的秘決。
蛇母穴是一個「巫術之穴」,因此寶藏和秘密也是頗多。兩隊人馬,邊打邊沖關。每一關都是心驚膽戰,恐怖意念超強,如:「宿命遺音」、「大刀陣」、「墓中墓」等。其實,對我來說,恐懼感最強的莫過於吳邪說的:「蠆盆之刑」,把人扒光放在籠子里讓蟲子吃。小編真受不了蟲子分分鍾暴斃一個成人的邪氣,密集加上被無力回天的吞食,從頭到腳都在發麻。也要感謝編劇手下留情,借用了吹蕭退屍鱉的梗,沒有繼續糾纏在這一關的恐慌中。盡量鹿晗飾演的人物陽光正能量,但是面對未知恐懼,毛骨悚然!
『捌』 電影《盜墓空間》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是安以軒、汪東城、寧桓宇演的那個么?
電影《秘術》又名《秘術之盜墓江湖》,由台灣偶像安以軒和汪東城聯袂主演,更有內地「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90後人氣王旺寧桓宇、新加坡當紅女星陳欣淇加盟。《秘術》是中國首部以盜墓為題材的影片,講述盜墓江湖中風雲突變、縈繞百年的家族恩怨。
近年來,隨著盜墓小說的暢銷,「盜墓」一詞在書迷和網路中大熱,多部盜墓小說都將在2014年之後搬上銀幕。《秘術》為首部盜墓題材電影,搶得先機,成功開啟中國盜墓電影元年
望採納
『玖』 電影盜墓筆記的不少於1000字的觀後感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里程中都應該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燦爛的春天。而在這個春天裡,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春天有足夠的甘露為他們澆灌知識與快樂!這是我在2013年6月6日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時最深的體會。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孩子們在操場上升旗的情景。孩子們升旗或敬禮的動作對於成人而言或許過於誇張,可以說讓在場觀看這部電影的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但是,影片中的孩子們自己卻是很滿足,很驕傲。其實,在我們的笑聲過後,我們或許還應該思考: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會、還能像天真爛漫的孩子一樣,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真正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們是否還會為手中哪怕只有兩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興得手舞足蹈?
也許,這兩個問號是輕飄飄的,它很快就會在黎明時分連同夜的最後黑暗一起消融。我們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會再以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們還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裡用心呵護他們,用心珍愛他們的天真、尊重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任性、保護他們的權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當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承擔了照顧其他孩子的重擔。她總是喜歡坐在那個破舊的屋檐下,在同學們的怨恨聲、吵鬧聲中安靜地注視著沉默的空間里閃閃浮動的光粒子,一邊堅定地守護著自己責任,一邊力圖確定「心」的坐標:自己到底是為掙得那50元錢,還是真正地愛上了這份差事。她說:「班裡一個都不能少。」正因為這個對自己的承諾,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像風一樣飛速追著汽車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瘋竄;她可以為了一個同學毅然決然在沒錢坐車而被攆下客車,拋棄在馬路上時堅持靠雙腿,一步,一步向城裡走去。
夕陽將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長很長,長得像一條不斷在藍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廣播站,貼了自己所寫的尋人啟示;她去了電視台,在大門口一個人一個人地問「您是不是台長?」;她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她睡在昏黃的路燈下……身旁的尋人啟示一頁又一頁被晚風翻開,四處散去,最後在黎明中被清潔工人掃走……
有時,我們會和魏敏芝一樣,做事沒有目的,只因一種責任。就像村上春樹在《奇鳥行狀錄》中寫的「我們可以從這里離開,卻不能從這里逃離,有的東西哪怕你遠走天涯也是無法從中逃離的。」守信、責任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就是我們無論如何都逃離不了的。一個人的人生歸根結底只能是那個人自己的人生,誰都不可能代替誰負起責任。
祝願現實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點,讓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續得更久點、再久點,讓春天裡的他們快樂多點、再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