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悲傷逆流成河的主人公最後都死了嗎
是,因為一個陌生電話引起的事端,導致顧森湘受辱割腕。易遙為了證明清白,不惜從樓頂縱身一躍,用自己18歲的生命來抗爭。因誤會導致易遙自殺的齊銘也在家中開煤氣自殺。
悲傷逆流成河從結局來看,的確不同尋常,但如果循著每個人物短暫的人生足跡,就會發現導致他們悲劇的環境、人和事以及行為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
1、小說中易遙的家庭是破碎而不幸的,她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她的母親更把人生失敗的原因歸結到易遙身上,帶給她的不僅是無盡的怨恨、打罵,也是易遙悲劇的前兆。
2、齊銘的家庭看似幸福,但他的母親是一個勢利小人,她的所作所為經常讓齊銘感到羞愧、屈辱,她「愛」兒子的方式在齊銘心裡經常激起反感的情緒。
3、他們的學校是一個刻板、陰冷的地方。面對發生在學生互相之間的沖突,沒有任何老師的介入干預,更沒有關心、幫助與引導。
易遙的自殺帶給顧森西和齊銘的影響:
1、顧森西痛哭
在易遙跳江之前,所有同學都跑過來起鬨看笑話,有的同學還不知悔改的指責她,有的同學讓她快快上來,警察會證明清白,可此時的她已經等不及了,被這些流言蜚語校園暴力傷的體無完膚,用最後一點憤怒說完了他們所最的罪行後,一路狂奔跳江。
顧森西也追隨上去,雖然她被就救下了,可顧森西一直痛哭,因為她沒有將肺里的水吐出,這說明易遙去世。
2、顧森西的西,太陽從西邊出來的西
這一下去世了顧森西最重要的兩位女生,一位是姐姐顧森湘,她成為校園暴力的犧牲者,他明白罪魁禍首不是易遙,在同學們都聲稱殺害顧森湘的兇手時,他站出來了,替易遙說了句公道話,可這些無知的學生們卻毫無意識,曾經他是易遙的希望。
轉學之後的他在班級是這么介紹自己:大家好!我叫顧森西,西是太陽從西邊出來的西,言語中透露著無奈。
3、齊銘搬家和花
齊銘和易遙是青梅竹馬的朋友,住在同一個巷子里,雖然兩人表面上關系很好,實則這兩條平行線永遠都不可能相交,生長環境和三觀不同,而他在最後一個也沒相信易遙, 齊銘最後離開時,將手裡的鮮花放在了易遙家的窗檯。
如果易遙還在的話,一定會接下他的花,可實際上株花也只是靜靜躺著那裡,更像是齊銘對易遙的懷念與告別。
Ⅱ 《悲傷逆流成河》的結局
最後是這樣寫的
齊銘拿著毛巾擦著剛洗好的頭發,走到寫字台前,翻開筆記本在紙上刷刷地寫了兩行字,然後起身關好了所有的窗戶,拉好了窗簾,之後他走到電話機前拔掉了電話線,然後有拉掉了家裡的電閘。
他做完這一切之後,起身慢慢走向了廚房。
之後他就回到房間,躺在床上,在一片黑暗裡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應該不是開煤氣自殺。也許就想自己安靜一下
Ⅲ 《悲傷逆流成河》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悲傷逆流成河》的結局,四個主角都自殺了。
結局:
在兩對四個少男少女之間,愛情、嫉妒、仇恨、偏見、誤解這些糾結不清的慾望像茂盛的野草一樣在他們心裡瘋長著。
最終因為一個陌生電話引起的事端,導致顧森湘受辱割腕,而易遙因為受不了齊銘和顧森西對她的誤會而跳樓自殺。面對接二連三的慘劇,絕望的齊銘也開煤氣自殺。
(3)悲傷逆流成河電影各人結局擴展閱讀:
《悲傷逆流成河》創作背景:
郭敬明在該書後記中談到,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寫《悲傷逆流成河》這樣的題材,那時正逢雜志《最小說》創立,他便在編輯的說服下打算寫個上中下回的短篇小說連載,於是就抱著這樣的心情,開始了《悲傷逆流成河》的創作。
結果沒想到創作中根本停不下來,故事越來越多,而他也越來越沉浸在這種和以前風格完全不一樣的創作狀態里,直到寫完這部長篇小說。
《悲傷逆流成河》作者簡介: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國作家、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最小說》等雜志主編。 高中時期以「第四維」為筆名在網站榕樹下發表文章。
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愛與痛的邊緣》。2003年,因玄幻小說《幻城》而被人們熟知和關注。2004年,郭敬明成立「島」工作室,開始主編《島》系列雜志。2005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說《1995——2005夏至未至》。
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說《悲傷逆流成河》。2008年至2012年陸續出版《小時代》「三部曲」。
2013年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編自導的同名電影《小時代》問世,並因此獲得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新片「最佳新人導演」獎。2013年12月,郭敬明出版散文集《願風裁塵》,並在騰訊文學首發。
2014年7月17日,郭敬明執導的電影《小時代3:刺金時代》上映。12月,郭敬明的書房曝光。2015年6月3日,郭敬明宣布自己不僅以導演身份入主《爵跡》同時也參演《爵跡》。2015年7月9日,郭敬明執導的電影《小時代4:靈魂盡頭》上映。
2016年郭敬明所創作小說《夏至未至》將拍電視劇。2016年3月,郭敬明透露將出《爵跡》新書四部曲,電影《爵跡》將於暑期檔同期上映 。
Ⅳ 《悲傷逆流成河》最後到底死了幾個人
死了3個,顧森湘割腕自殺,易遙跳樓自殺,齊銘開煤氣自殺。
《悲傷逆流成河》小說的結局是:有一天,有人發了一條簡訊給易遙,約她見面。因為易遙看到簡訊里稱自己是齊銘的女朋友,以為對方搞錯了,所以把簡訊轉發給了顧森湘。顧森湘赴約之後,結果被人侮辱了。受到侮辱的顧森湘自殺了,而易遙則被齊銘和顧森西懷疑是她害死了顧森湘,讓她去自首。
易遙因為他們不信任自己,最後跳樓自殺,在齊銘面前。而齊銘因為易遙的死產生了心理陰影,最後開了煤氣自殺。
(4)悲傷逆流成河電影各人結局擴展閱讀
《悲傷逆流成河》小說的環境在人物悲劇中有重要作用。易遙居住的弄堂是個流言蜚語、造謠中傷等毒菌滋生的小市民社會。在這個環境里作者寫出了那種惡俗對青少年的毒害,讓讀者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鄰里溫情。從中可以看出郭敬明對底層市民社會的洞察和批判,也看出他對人性的一種冷酷觀察。
而易遙的班級里,唐小米所代表的是另一個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作者寫到了青少年在年輕的心靈里衍生出的人性之惡,她們之間會因為嫉妒而去仇恨、中傷別人,甚至不擇手段地攻擊、傷害別人。
而教師群體的形象是機械、空洞、蒼白的,易遙在遭遇到人生中毀滅性的打擊的時候,得不到一絲一毫來自老師的援助。愛的缺失、教育的缺失,都是直接造成人物命運悲劇性結局的原因。
Ⅳ 《悲傷逆流成河》結局究竟是什麼意思啊
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易遙已經去世了。
電影版的《悲傷逆流成河》中,易遙因為種種校園暴力選擇了跳河,而顧森西不顧一切的將易遙救了上來,此時的易遙其實已經去世了,她最終並沒有獲救,顧森西救她的時候已經晚了。
(5)悲傷逆流成河電影各人結局擴展閱讀:
《悲傷逆流成河》是根據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由落落執導,趙英博、任敏、辛雲來、章若楠、朱丹妮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
多組校園欺凌事件,打破了5位主角本應該美好的青春校園生活。齊銘清俊帥氣,是人人稱頌的優等生,而易遙卻是大家口中的「賠錢貨」。兩人一同長大,感情很好。而這一切,在轉學生唐小米出現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流言成了毀人利器,處處對易遙進行刁難,易遙的生活開始陷入黑暗,遭受各類殘酷欺凌。顧森西教會易遙對校園暴力進行反擊,他的出現給了易遙一絲曙光。可陰差陽錯,顧森湘的意外卻將她再度推入黑暗。當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當看客變成助推,在這一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
Ⅵ 《悲傷逆流成河》的真正結局是什麼
看書吧..挺好看的.光聽人家講沒感覺的!!
Ⅶ 悲傷逆流成河的人物關系和結局
易遙的父母對她冷淡的態度,打擊
齊銘喜歡上顧森湘,更大的打擊
顧森湘自殺,齊銘和顧森西不相信這事和易遙無關,這是致命的打擊結局
主角
齊銘自殺
Ⅷ 悲傷逆流成河結局
具體的是這么回事
易遙收到了一條消息叫她去一個地方,但是簡訊里提到的具體的收信人對方只是稱她為齊銘的女朋友,也就是說,唐小米或者是別的看易遙不爽的女人找了別人發了那條簡訊約易遙出來,原本是想要把易遙叫過去,受到那些個侮辱的(一般意義上應該是強奸,因為那顧什麼湘說的是:我討厭這個骯臟的世界,所以基本上我們覺得是被強奸了),結果易遙看到了消息,就覺得不是找自己的,所以就順手把消息直接轉發給齊銘的女朋友——顧森湘,然後看到消息後的顧森湘代替易遙去了那個地方,受到了某種程度上非人的待遇,被玷污後的她不再覺得純潔了,就憤憤不平帶著對世界黑暗的仇視割脈自殺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顧森湘的收件箱里有易遙發的那條簡訊。
顧森西其實很矛盾的存在著,他喜歡易遙但是無法忍受自己的姐姐被別人侮辱而自殺的這種事情,況且,他當初是希望易遙能給出一點說服自己的證據的,所以文章里才會有一段話:
他(顧森西)冷冷地伸出手,說:「那你把手機拿給我看,是誰發的那個信息,你把號碼給我,我去找。」
易遙把眼睛一閉,絕望地說:「那條簡訊我刪了。」
顧森西看著面前的易遙,終於哈哈大笑起來。
顧森西是沒有證據能讓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自己心愛的易遙沒有間接害死自己的姐姐,所以才帶著絕望地笑了。
最後齊銘也開煤氣去自殺了,我覺得齊銘應該是知道真相了,既然齊銘都知道真相了,那估計顧森西也應該了解了,確切地說,從易遙跳樓的那一刻他們應該都知道自己錯了,易遙沒有做錯事情,自然談不上原諒,無法原諒的該是顧森西自己。
Ⅸ 悲傷逆流成河的大結局是什麼
齊名的死, 他不是因為對易遙的死的內疚或是對森湘的死的痛苦,才自殺的,他是受不了折磨才自殺的,在她們死後,齊名總是做噩夢之類的,他是為自己解脫才死的。易遙是因為齊名的誤會而自殺的,森湘是被唐小米找人強奸了,自殺的。
其實唐小米是想收拾易遙,她以為易遙是齊名的女友,但其實森湘是齊名的女友。易遙以為是找齊名的女友的,就把信息轉發給森湘,於是森湘被強奸了。
(9)悲傷逆流成河電影各人結局擴展閱讀
作品評價:
一是沒有想到他清新引人的文字,不僅沒有絲毫的減退成色,而且含帶了不少散文的韻致和詩的氣度,使得作品的文學品味更為濃郁。二是沒有想到作品裡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無告,在直面學生生態現狀的淋漓敘事中,一種叫做責任感的東西撲面而來。
從這部小說里,可以讀到郭敬明為學生弱者代言的平民姿態,也可以讀到他對於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諸種不諧之音的捕捉,揭示與批判使得作品散發出濃重的「審父」或「審母」意識。——學者白燁
全書一開場浮現的上海弄堂,生動到幾乎能讓讀者踏走到其間,而兩側分別傳來截然不同的聲音,粗鄙的對罵和破罐破摔後絕望的哭泣,讓另一旁如煦的關照聲顯得如此無稽。——作家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