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底兩萬里電影觀後感、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一些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法國作家、人稱科幻小說之父的儒勒-凡爾納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兩萬里》。
該書中記敘了當時在世界上人們發現了一艘潛水艇,但被誤認為是一隻大鯨魚,結果因潛水艇經常撞壞海上的船隻,法國政府就派林肯號剿滅這只「鯨魚」。林肯號船長邀請阿斯拉龍教授和他的助手,教授應約,登上了船。結果在日本附近海域發現了「鯨魚」,就在魚叉手投擲魚叉的一剎那「鯨魚」撞上了林肯號,把阿斯拉龍教授、他的助手和魚叉手摔入了海里。到現在他們三個人才知道它是一隻人造的鋼鐵之怪。善心大發的船長把他們救起,帶他們仨游覽了神奇的海底世界,並踏上了從未去過的南極,結果三個人為了以後的自由在北極圈中,冒著北極大風暴逃走了。
《海底兩萬里》把我帶到了光怪陸離的海底世界。當我讀到潛水艇的機械是如何先進、裝飾是多麼精美時,不由自主的在腦子里就想像出了尼莫船長的那艘先進的諾第留斯號潛水艇,是如何的寬大,他搜集的海洋生物標本是如何的豐富,那串個個像鴿蛋大小的珍珠是如何的閃亮。但是我讀著讀著產生了疑惑,就十分想知道這位科幻小說之父是在那時候是如何想出來的潛水艇這個概念的,因為第一艘核潛艇是在百年後美國建成的。是偶然呢?還是給予知識的力量呢?
後來我就去問了我的媽媽為什麼儒勒-凡爾納想出了潛水艇的概念?是偶然呢?還是知識給予的力量呢?
媽媽說:「儒勒-凡爾納他想出潛水艇的概念並不是突發奇想,的確是知識給予他了力量。實際上他是一個出門觀察還不過一年的人,當然不排除它有一些天才的成分,但是你想一想如果光光靠蒙是不可能把宇宙飛船重量、飛行高度、降落的地點算得那麼精準,當然也不會想到電能潛水艇呢?
我聽了媽媽的話,明白了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想像,才能把美好的想像變為現實,才能使祖國更加興旺。
B. 跪求電影《海洋》觀後感,假期過後就要交!
今天,爸爸帶我去電影院看《海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記錄片,拍攝了美麗的海洋風光和大海里各種各樣的生物。大海里有鯨魚,它們體形龐大,背上會噴出像噴泉一樣的水柱。還有海豚,它們成群結隊地在海面上跳躍,形成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海底有很多白色的水母,它們的大腦袋像個大蘑菇,拖著很多柔軟的觸角在水裡飄來飄去。海底還有很多水草,五顏六色的魚在水草里鑽來鑽去,一群群可愛的螃蟹和聰明的小蝦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北冰洋的冰面上,有雪白的北極熊和胖嘟嘟的小企鵝,天空中還飛著一群一群的海鷗。
這部電影不只拍攝了大海的美麗風景,還記錄了人們對大海的破壞,比如往大海里扔垃圾,捕捉鯊魚並把魚翅切下來做菜。電影里,當鯊魚的魚翅和尾巴被切掉後,人們又把它丟回大海,它慢慢沉入海底,身邊的水都被血染紅了。看到這里,我覺得鯊魚很可憐,決心以後不吃魚翅,還要號召身邊的人也不要吃魚翅。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大海是我們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只有好好保護它,人類才能好好生存下去。
C. 海洋紀錄片 觀後感400字
這部影片的美幾乎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是海洋的協奏曲,這是生命的交響樂,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這是天地之外的細語,這是宇宙間最動聽的聲音。生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之後,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鏡頭,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海洋生態的瑰麗畫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電影院》中那深沉的師生之誼和傷感的懷舊之情而感動過,雅克.貝漢演而優則導,但他獨辟蹊徑與眾不同,一腳踏進了自然之中,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類文明給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這位法國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他的紀錄片詩情畫意壯麗唯美,有一種滌盪心靈的震撼力。在雅克.貝漢的眾多生態記錄片中,真正親自操刀的是《遷徙的鳥》和這部《海洋》,這也是最能體現他影像風格的兩部紀錄片。如果說《遷徙的鳥》把我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麼《海洋》則讓我們以遨遊的身姿融入無邊的大海。如果說《遷徙的鳥》散發著輕靈奇巧的氣息,那麼《海洋》則洋溢著雄渾壯美的風骨。如果說《遷徙的鳥》是以鳥的眼光看天地萬物,散發著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麼《海洋》則以人的視覺感受滄海桑田變化興衰,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地球家園的憂思,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呼之欲出。
佔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從來都是壯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態和人類文明的痕跡都顯得渺小無比。《海洋》的鏡頭首先從大處著眼,表現海之廣大和深沉,長鏡頭畫面和大量的遠景全景構圖把我們在現實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遠和大海之深變得無比清晰。晴空萬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陰雲密布之下的濁浪滔天,天海之際,世界之邊,《海洋》把鏡頭的廣度和深度都發揮到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極限,再輔以雄渾激越的配樂,分明就是對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約兼顧的贊美詩。如果有幸在大銀幕上觀看到本片,定會體會到那種穿透心靈的壯美,那種美讓人瞬間陶醉。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無垠和剛猛無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它同樣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從一個孩子的視覺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後又從一隻海鬣蜥的獨特視覺去看人類文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在一瞬間大海變得微不足道。在人類已探知的宇宙范圍之內,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而海洋則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廣闊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鮮活而渺小,海洋就是這個生命體的血脈。這一大一小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渺小並存的富於思辨性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維。大海之小又是具體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生命在鏡頭下蹁躚起舞,互相競爭,述說著生命之強和生命之美。《海洋》通過詩化的鏡頭和優美的配樂,為我們展示了大海中各種美麗的生命形態,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洋底深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演示著自然的奇跡,競爭彰顯著進化的艱難。奇妙之處,令人意趣盎然,艱難之處讓人心生感動。從大到小,從小復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說的唯美而動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遷徙的鳥》中就有所表現。嚴重的污染,氣候變暖,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勢必導致北冰洋航線的開辟,而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就是海洋生物的災難,大海中最後的一片凈土或許從此不再。人類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對鯨魚、鯊魚和海豚肆意獵殺,投下的圍網困死了無數生命,鮮血染紅的海水,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但是相比《海豚灣》,《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而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這無疑就是雅克.貝漢創造《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以及他參與的所有生態記錄片的初衷。
雅克.貝漢以唯美的鏡頭為記錄片樹立了新的標桿,他的紀錄片旁白極少,用事實說話,真正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震撼的視聽之外是他對自然的愛,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人們把《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和《喜馬拉雅》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願意看到雅克.貝漢能再創作一部關於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態的記錄片,不妨和這部《海洋》一起組成雅克.貝漢親自操刀的「天空、陸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繪出一幅人類之外的生命圖畫,讓已經強大到嚴重威脅其他生命的人類靠邊站才算是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世界。
D. 求一篇電影《海洋》的觀後感、600字~800字的
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見過海洋的人都會被海的美所折服。無論是風平浪靜時,海的柔情,抑或是驚濤駭浪時,海的激昂。甚至在夜晚,黑暗也無法掩蓋海洋的美麗,而更顯出一番深邃的意境。每一種姿態的美都如此震撼,文字是難以言盡的。除非親眼所見,否則難以想像。
其實海洋的美麗遠不止於此,人們很難全方位觀賞到海洋之美。而在《海洋》播放的一百分鍾里,我卻被輕而易舉地帶進了海洋的世界,海的唯美、海的靈動、海的柔軟、海的深沉。各種姿態,穿過屏幕,透過眼球,傳達至我的腦海,竟遲遲難以忘懷。然而《海洋》帶給我的,除了超美的視覺震撼,更多的則是對人類殘忍行為深深的反思。
《海洋》由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執導,花費巨資耗時五年拍攝完成。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唯美細致,堪稱完美。影片由一個第一次見到大海的小男孩提問而展開:這就是大海?大海是什麼?我想,如果是我,我也無法回答。海洋的浩淼無窮,確實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甚至當你以不一樣的心情去觀賞時,海洋所表現的姿態,也是截然不同的。
《海洋》的前半部分,以展示海洋生命的多彩絢麗為主,譬如那巨大的沙丁魚群,在鯊魚的追趕下,疏密有致的排列組合,迅速地變幻出各種狀態的美;又如那成千上萬的海鳥,如箭雨般扎進海水中捕食的健碩之美;再如那成群結隊的海獅,被鯊魚追趕捕食而後為同伴的陣亡而閉目哀歌的悲涼之美……這一切,看在我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個震撼的畫面,而對於海洋生命來說,它們是有著喜怒哀樂的。它們也處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動物們的捕食雖然殘忍,但這是它們的生物鏈,自然之規則不可逆轉。我們且悲且嘆之,但它們的世界,我們是無權干擾的。正如小海龜與禿鷹的故事一樣,遊客不忍禿鷹吞食打探敵情的小海龜而出手相助,最後導致一大群小海龜接收到錯誤的信息而慘遭鷹群吞食。動物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人類若任性伸出援助之手,終將違背初衷。即便如此,好心做錯事猶可饒恕,而有些人類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海洋生物痛下殺手。
在《海洋》的後半部分中,導演鏡頭一轉,唯美和諧的海洋生態不復存在。隨著人類的入侵,海洋垃圾一再的驅趕著海水中的居民。不僅如此,圍獵、殺戮、剖屍、解體……似乎要等那深藍的海水被染得鮮紅,人類才能停下那充滿血腥的雙手。這將是怎樣一種悲哀?導演在影片前段部分締造的如夢如幻的奇妙世界,在人類狠心地將獵捕的鯊魚去鰭切尾,然後扔回海底苟延殘喘的那一瞬間,支離破碎了。那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啊,人類怎能對它如此殘忍!在這強烈的對比下,導演喚醒了人類心底的良知,是的,這讓我們刻骨銘心。除了心靈的震撼之外,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影片最後提出了疑問:難道有一天,真正的自然風光會消失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圍繞我們身邊的將是代替活生生的動物們的標本,被保存在動物園或巨大水槽中的人工的世界,而那樣的世界,僅僅是永遠失去的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縮影而已。
雅克·貝漢說:「我拍攝的這些自然紀錄片,本質上和政治片其實沒什麼不同,它沒有說教,也沒有對白,只是通過展現自然之美,讓觀眾自己感受到教育。」當然,我們不用僅靠幾部紀錄片就來完成教育,就像人不能靠不吃飯、不生產來保持低碳一樣。同樣也不能讓那些殺害海洋生命的人消失,人類能做的,只是用這些震撼人心的畫面來教育他們,感化他們。
海洋是人類的母親,她孕育了我們,也孕育了其他的海洋生物。假如人類還是如此不顧一切的破壞海洋生態,在海洋母親的眼中,這無異於看著孩子們在互相殘殺啊,這是多麼地殘忍。人類應該反思的,就是不讓這樣的殺戮悲劇繼續在海洋中上演,這應該也是拍攝者和觀影者共同的心願吧。是的,地球不僅僅屬於人類,那是所有生物共存的地方。
E. 看海的觀後感
從小,我就有一個夢想--看海.當看到電視裡面出現的海的情景時,我總是非常的激動,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告訴自己,看著茫茫的大海,一切煩惱都顯的那麼微不足道,我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人類的渺小......
真的站在海邊,那天是陰天,海風很大.眼前的海不像我想像的蔚藍,而是渾黃的.這里的海是有名的好看的,我想那種顏色肯定是和那天的天氣有關,更和我的心情有關吧.很遺憾,第一次見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海時,居然懷著很不好的心情,又遇到了很不好的天氣.眼前依然是一望無際,因為海風大,連漁船都沒有了.遠遠的,海和天融合了,不是藍,而是黃.站在岸邊,讓海風肆意的吹著自己的臉.我覺不到冷,心裡,已經感受不到溫度......
我感受到了海的博大,可是有一點卻是我沒有想到的,在如此博大的海的面前.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的煩惱微不足道,更沒有覺得自己渺小.深深的吸一口海風,想讓自己找到那種忘記一切的感覺.可是感覺依然,海,只是寬大的海;我,依然是我,自己沒有因為它的大而變小.在我眼裡,它只是大海......
F. 急需一篇觀看海洋紀錄片的觀後感!!!各位親們幫幫忙!!!
從《微觀世界》知道了法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雅克。貝漢,後來又看過他的《喜瑪拉雅》,《遷徙的鳥》,直到這部《海洋》。《海洋》一片耗費五年的時間精心打造,雅克·貝漢與雅克·克魯索使用最新的拍攝手段,耗資7500萬美金,動用了12個攝制組,70艘船,在全世界50個拍攝點取景拍攝,超過100個物種被收入電影畫面之中。雅克。貝漢父子一起上演。由於海洋覆蓋了地球四分之三的表面積,所以看完此片,也算周遊了四分之三個地球了,某些達人千萬不要錯過。影片帶來的震撼一直都在,如果有某種東西在當時真的能讓你感到震撼的話,那麼我相信,這種感覺肯定會陪伴你終生了,你再也不會遺忘。。。我喜歡那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並由之而產生的對大自然的敬畏。相比之下,人類的渺小簡直不值一提,但是人類破壞的力量卻不容小覷。為了享受美味的魚翅,一條條鯊魚被活生生地截去背鰭,胸鰭,腹鰭和尾巴,只剩了一個光溜溜的身段後被重新拋回大海。鯊魚是沒有鰾的,生下來就要靠不停地游動浮在水中,如果它不動,就會直沉沉的像塊石頭墜入無盡黑暗的海底。被截肢了的鯊魚當然無法再動彈,它們徒勞地扭動著軀體掙扎著,張著血盆大口拚命呼吸著,然而每一口的呼吸都伴隨著鮮血從口中和鰓中噴出,並著從截肢傷口流出的鮮血融在海水中的血霧,鯊魚就這樣在自己血霧的包圍中沉到了漆黑的海底,等死。。。如果有人在你流血的傷口上撒鹽。。。這就是人類的殘忍。。。我想我這輩子是不會點一份魚翅來食用了,還會BS吃魚翅的人。。。自以為聰明的人類污染了這片藍色的聖地。珍惜生命,珍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G. 人類星球 海洋片,急求觀後感啊
《人類星球》講述了80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從冰封萬里的北極到烈日炙烤的沙漠,從充滿力量與野性的草原到神秘莫測的熱帶雨林,走遍七大洲、六十二個國家,探尋人類在最嚴酷的條件下尋找適應環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徑,探討人類與自然間復雜深刻的關系。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節目分別探討極地、山區、海洋、叢林、草原、河流、沙漠和城市的人類活動。
《人類星球》之《海洋:潛入深海》故事片斷:
在印尼一個名叫林姆巴塔的小島上,捕鯨手靠祖先傳下來的方法,僅靠簡單的木船和自製的武器,就可以把鯨魚這種身長可達18米強大的海中巨獸制伏。
巴焦人生活在位於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和菲律賓群島指點的珊瑚海中,與海洋親密共處,幾乎從來沒有上過岸。這里的一位「水下獵人」的絕技令人瞠目結舌,他通過意念下潛到20米深的海底,即使沒有負重,也能悠然的在海底大步穿行,彷彿在陸地上打獵一般。在水壓下他可以僅憑一口氣在海底捕魚5分鍾!
《人類星球》之《沙漠:火爐中的生活》故事片斷:
撒哈拉沙漠的多貢人的居住區的河流中有各種魚類,但在平時,在這片神聖的水域捕魚是絕對禁止的,以保護這難得的食物儲備。當進入枯水期,河流只剩下一個小湖,大量魚類擱淺在湖中,多貢人選擇在這個時候舉行沙漠捕魚節,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捕魚的機會,會有數千人參加,捕魚人瞬間就占滿了整個湖面。
而在沙漠的另一端圖布族人,則需要穿越沙漠80公里,去那找只有一平方米的水源。尋找水源的駱駝隊完全由婦女兒童組成,因為對圖布人來
說,女性才是偉大的導航家,沙丘是唯一的路標,她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沙脊線來判斷前進的方向和距離。
《人類星球》之《北極:冰天雪地中的生活》故事片斷 :
居住在加拿大東北部的因紐特人,冰下的各種海鮮是他們豐富的食物來源,他們處出「覓食」時有獨特的抵禦嚴寒的方法:用冰雪塊建造圓形
拱頂小屋,即使外界的溫度只有零下45度,體溫也能使冰雪小屋的溫度上升至溫暖的16度以上!
《人類星球》之《叢林:森林生存者》故事片斷:
在這一集中,你可以充分領略熱帶雨林中的神秘生活:叢林環境並不友善,熱帶雨林佔全球2%,是地球上半數物種的棲息地。叢林拒絕被人類馴服巴西的馬蒂斯人是技術高超的獵手,他將樹蛙的毒素注入體內,以使他們更加強壯、敏捷,能夠追上逃跑中的動物,甚至還將有毒植物的汁注入眼內從而使他們的實力增強;在東亞馬遜流域,在濃密的植被中發現動物是很難,阿佤瓜加人可以模仿十種猴子的聲音,然後將它們引到獵捕范圍內,用竹管射毒鏢,一旦擊中就必須跟緊它們,因為這時候毒鏢會起作用。但是阿佤瓜加人與動物非常親近,他們把母猴子殺死的話就把小猴子當寵物養,女人甚至用母乳喂養小猴崽,因為他們認為必須回報叢林;非洲剛果流域的巴卡部落將音樂視作叢林給他們的最好禮物,他們可以以河水當作鼓來敲打奏出美妙的音樂;遙遠的巴布亞西部的原始部落與雨林親密無間,科羅威人使用「石器」時代的工具,在三十五米高的樹上建房安家,因為在樹上可以防止洪水和昆蟲的叮咬,即使這樣他們仍然尊重環境,而且說失去大自然,他們將一無所有。為此,他們感到心滿意足,他們是世界上唯一居住在樹屋中的部落。
《人類星球》之《山脈:高處不勝寒》故事片斷:
在蒙古的阿爾泰山,哈薩克獵人把金鷹訓練5個月,就成了他們狩獵的助手;南太平洋上的新幾內亞是世界第二大島嶼,碩大的果蝠是央格魯•波肯部落的主要肉食來源,這個部落的獵人在山脊用40米高的網來捕獲蝙蝠,一隻蝙蝠加上米飯可以養活12個人;多塔拉普位於喜馬拉雅山海
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區部落之一,有7000萬人在這里居住,在尼泊爾多納巴的一個小山村中,由於這裏海拔高而紫外線可以穿透空氣,使得人們的眼睛失明,因為這里與世隔絕,人們無法治療,所以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有多麼的艱難。在山脈更高的地方,佛教徒居住在此,這里是世界屋脊,沒有木材,所以處理人們死後的屍體成了一大問
題,不能火葬,他們就天葬,這里神聖的天葬儀式讓你感受到人與自然如何相互依存。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上,每年會發生30000次雪崩,而位於山區的居民就會有危險,但是他們也運用現在的科學技術,用炸葯來引爆雪崩,第一次他們可以處理100噸積雪的小雪崩,但這還不夠,第二次的引爆才可以讓山區恢復平靜。
《人類星球》之《草原:力量之根源》故事片斷:
在衣索比亞南部的草原,蘇里人極度看重對牲畜的保護,部落間甚至為保護牲畜而發動戰爭。這里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考驗勇氣的決斗儀式,來證明參加者具備成為保護牲畜勇士的資質,勇士們生喝奶牛的血,以吸取力量,迎接即將到來的戰斗,勝者就是合格的衣索比亞風格的牛仔。
《人類星球》之《河流:亦敵亦友》故事片斷:
在柬埔寨和寮國之間,湄公河創造了世界上最寬闊的急流險灘,為了生計,當地漁民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捕魚,他們用舊的電纜和一些粗繩在急流上方架設了一根高高的索道,這就是他們去捕魚的必經之道!
《人類星球》之《城市:都市叢林生存法則》故事片斷:
齋普爾是印度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隨處可見的聰明狡猾的恆河猴時
時與人類捉迷藏。恆河猴最喜歡去的地方是食品市場,它們集體協作、聲東擊西,借機偷吃攤位上的各種水果,讓攤主防不勝防,場面相當滑稽。
在這些紀錄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極地。北極,因紐特人在冰天雪地中艱難的生活真的是讓我記憶猶新。
北極地區的氣候終年寒冷。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極
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冬季,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下,大海完全封凍結冰。夏季,氣溫上升到冰點以上,
北冰洋的邊緣地帶融化,太陽連續幾個星期都掛在天空。北極地區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千百年以來,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在這里世代繁衍聲息。
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
現今已知最早的愛斯基摩文化出現於阿留申群島中烏姆納克島(Umnak Island)上的一個地點,據記載,距今大約為3,018±230年左右。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們是典型的愛斯基摩人。東部愛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積占整個愛斯基摩人居住范圍的 3/4而人口卻只佔1/3。由於東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沒有西部的豐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東部地區的高一些。愛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區差異很大,所以文化差異也很大。
愛斯基摩是一個民族。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劃著單人皮劃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劃著雙槳,不停地搜索海面。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盡快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准確,否則海豹瞬間
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後面拖著條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後精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殺死它,把它拴在船邊。然後全面檢查一下船上設施,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到冬季時,海面冰封,愛斯基摩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鍾,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鍾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愛斯基摩人就是通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極地區冬季時海面封凍的時間長達幾個月,這段時期是愛斯基摩人食物來源最少的艱苦日子。這里的庫普愛斯基摩人卻有非常高明的尋找海豹方法。他們發動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幾公里的冰面上尋找海豹呼吸孔。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找到一批呼吸孔後,若干名獵手便同時出發,在
每一個呼吸孔旁守候一個人。這樣,如果海豹在一個呼吸孔被嚇跑,勢必要到另一個呼吸孔吸氣。守住一片區域的每一個呼吸孔,海豹就難逃天羅
地網了。採用這種方法,總有一兩個獵手每天獵到至少一隻海豹。直到幾星期後,這一地區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於是村裡的人再遷往別處狩獵。 愛斯基摩婦女正在曬角鯨的
愛斯基摩人也用拉網的辦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後,他們在呼吸孔兩側各兩米處的地方打一個冰洞,把長4米、寬1米的網布設在兩個洞之間的水中。網的兩端用繩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時堆在旁邊的冰塊上。網的下端,每隔半米綴上石塊,使之下沉保持網的垂直。網的上端要同冰面拉開一段距離,以免網被凍在冰層的底面上。這樣捕捉海豹與一般用粘網捕魚的原理是一樣的。愛斯基摩獵人通常是下網後,兩三天再鑿開冰面收取獵物。每當春季的陽光開始照耀這片經歷漫長寒夜的大地,白晝變得越來越長時,捕海豹的黃金季節就來到了。海豹從冰下爬到冰面上曬太陽,它們躺在呼吸孔旁邊,躲在刨出的冰碴後面。曬太陽的海豹對四周環境警惕性很高,一聽到動靜,馬上跳入水中不見蹤影。海豹曬太陽的時候,每過一會兒便抬起頭,四下巡視一番,看看有沒有危險,如果安然無恙,便又低下頭享受陽光。這種情況下獵人只能一點一點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
海豹時,通常獵人在冰面匍匐前進,等海豹抬頭時,便一動不動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裝扮成一隻睡著的海豹。或者乾脆趴在冰上,也抬起頭四下張望,模仿海豹的動作。幸運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難辨真偽。由於冰面上障礙物很少,難以隱蔽,所以獵人有時用白色帆布做成擋板一樣的屏障,像盾牌一樣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時,獵人迅速向前跑動,而當海豹抬頭觀望時,獵人立即原地卧倒,停止不動,好像一堆冰雪。
觀看了《人類星球》之後,讓我們了解到了許多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的現象,是我對人類與環境有了很多的思考,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巴布亞西部的原始部落的科羅威人使用「石器」時代的工具,在三十五米高的樹上建房安家,因為在樹上可以防止洪水和昆蟲的叮咬,即使這樣他們仍然尊重環境,而且說:「失去大自然,他們將一無所有。為此,我們感到心滿意足」。就是這一句「失去大自然,他們將一無所有。為此,我們感到心滿意足」,是我想了很多,人類必須尊重大自然、愛護大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可以生存下去,而且他們必須足智多謀、團結起來,最後他們會平靜的生存下去。
H. 看電影《海洋》的觀後感
電影《海洋》讓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的無知和索取造成了海洋的污染,物種的滅絕,生態環境的破換,影片中看到海嘯對於房屋的摧毀,讓我覺得是大自然或者說海洋,對人類這個自然界最高級,也最貪婪的物種的一種懲罰。尤其是看到鯊魚被割掉魚鰭和尾巴,然後再被扔到大海中,血還在不斷的流淌,鯊魚還在不斷呼吸,掙扎,看的心裡那叫一個難受啊,讓我看到了人類無情和冷漠,對自然界其他動物的漠視。博物館那些海洋動物的標本眼睛的特寫鏡頭,那無辜而清澈的眼神似乎在述說人類的罪行。但最後影片還是給人們以希望,讓我們看到人與海洋動物的和諧相處。
《海洋》讓我看到自然界適者生存的法制,小海龜被孵出來還要經歷一場生死考驗,在爬到海洋的過程中會經歷海鳥的襲擊,只有徹底游到海底才算暫時的安全。要想活下來真不容易。人類醫學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人類出生已經不需要經歷生死考驗就要來到這個世上,但拜託了生死考驗的人類,要想生活下去還需要經歷更多心智,成長,誘惑,困惑的考驗。活著不易,唯有經歷過這些考驗的人才會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才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I. 《海洋》觀後感300字
整部電影主角就是這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有的很萌、有的很醜,它們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而人類在這部影片中反而成了破壞它們生活的惡魔。
海洋很美,很神秘,而人類的出現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大自然給予了人類無窮的智慧,讓人類擁有高端的科技,而人類卻用這份智慧傷害著我們的海洋母親,讓自己成為了殘害生靈的惡魔,而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與自然和平共處,與動物們分享這個地球,人類是被自然選擇中生物,我們應該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智慧去保護這個世界,保護這些生靈,而非凌駕於它們之上,其實我們人類也同樣的脆弱和渺小。
-----------------------------------------------------------
這個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萬達影城看了一部震撼人們視覺卻又引人深思的影片,名叫《海洋》。
影片中,在珊瑚成群的海底,許多大魚、小魚和各種你連名字都叫不出的生物快樂地生活著,它們依靠著成百上千、甚至是幾萬、幾億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生物鏈,自由地存活著,它們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自己的繁衍方法,創造了一個和諧而又美麗的海洋。
可直到人類的出現,讓一切都變的不再美麗了:海洋中,種種垃圾見證了人們污染的經過,海面上,片片油污證實了可惡的破壞。人類傷害還遠遠超過了這些:人們為了那一點點金錢,喪失理智地砍掉鯊魚的魚翅,讓一隻只原本橫霸海洋的鯊魚、鯨魚,變成了沒有尾巴,沒有鰭卻還有生命的可憐動物,每當一條條受到傷害的生物又回到大海時,鮮血早已將那一片海域染紅,這也許是老天傷心的眼淚吧。
每當海洋帶給人們災難的時候,人們不應該想到的是海洋的罪過,因為人類自己的罪過遠遠大於這些。一次次暴風、海浪把人類的大船卷翻,也許就是上天對人類的報復吧!
至今,在博物館里,我們會看到許多已經滅絕的生物,這些生物用上千年來到這個世上,又用上億年存活到今天,可就被人類用幾十年甚至幾年滅絕了。看著這些可憐的生物,我呼籲大家保護海洋,保護海中的生命,因為保護了這些,就是保護了我們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家園。
J. 《深海探秘》電影觀後感作文
哦,魅力無限的海洋!
——讀《海洋探秘》有感
在這不可思議的藍色星球,超過70%的面積被水覆蓋,其中大部分為蔚藍色的海洋.讀了《海洋探秘》這本書,使我開闊了眼界,對這神秘深邃的海洋世界有了全新的了解.
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796米,相當於10座帝國大廈的總高度.幾十億年前,最初的生命在海洋中出現.今天,海洋已成為無數動植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家.各種承載著遊客或貨物的船隻在海上航行,同時又為我們同時又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礦物及其他多種產品.
從
海面到海底深淵,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人們通過一座海上的鑽井平台去開發海洋中的種種資源——石油、天然氣、海鹽和礦物質等等.海洋中的生物也有許多
用處:科學家通過海兔的神經對人類緊張情緒的形成有了更多的認識;通過海螺研究出用於人類的強效止痛葯;又通過胎貝膠開發出了強力膠商品.科學家們正嘗試
著把海風、海浪和潮汐轉換為能源.在許多實驗性的設計里,人們利用流動的風或旋轉的水帶動發電機,從而產生電.這一切都是海洋給我們的恩賜.
海洋
雖然賜予我們許多資源,但是海洋也是危機四伏的.一個令人難忘的例子:泰坦尼克號的沉沒.人們曾認為它是一艘美麗豪華且永不會沉沒的巨輪,但1912年4
月14日首航時,不幸與冰山相撞,船艙被撕開,在不到3小時的時間內,這艘大船完全沉沒,由於救生船數量不夠,2200名乘客和船員僅僅105人在這次海
難中生還.除了冰山之外,大霧,暴風雨以及暗藏殺機的礁石都一直威脅著出海的每一艘船……
哦,富饒、美麗、神秘、危險的海洋!《海洋探秘》告訴了
我海洋的真面目:那平靜的海面,時而掠過陣陣海風,海浪拍擊沙灘清脆悅耳,陽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這則是海洋溫柔的一面;而狂風巨浪、暗礁險灘、洶涌
不可抗拒的海嘯與颶風,都是海洋兇殘的一面.細細品讀了這本《海洋探秘》,了解了一些我心中對海洋的疑問,更引發了我對海洋的莫大興趣.
海洋深不可測、奇妙至極,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事物在這廣闊的藍色區域,等著人們帶著好奇、探究的那顆心去觀察、探索、發現.讓我們努力保護這片深邃的大海,使地球永遠蔚藍.
海洋,魅力無限;海洋,魅力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