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遺願清單 影評。。。。。。。。。。。
【影評】《遺願清單》:當悲劇遇上喜劇(香港著名影評人)
有種說法是,最上乘的喜劇是將喜劇與悲劇的距離拉到最近。《遺願清單/玩轉生前事》做到了。這部講述兩個男性間的情誼的影片玩的是黑色幽默,藉由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里曼的表演,做出了搞笑又不惡俗的難得效果。
《玩轉生前事》(The Bucket List)的最大魅力,肯定是來自兩名男主角,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和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就跟他們的年齡一樣,兩人在影片里的表現,不獨不分伯仲、旗鼓相當,而且一唱一和、互補長短,一言一語、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簡直就是高手過招、識英雄重英雄。所有最偉大的導演都會跟你說,演員是一部電影的命脈(是的,甚至包括了堅持不要演員「演出」,而導致他們表面看似「木口木面」的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因為是他們把劇本上沒有生命的文字,變成有血有肉的人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百老匯和好萊塢一度十分流行一種「扭計冤家」(oddcouple)式的處境喜劇(始作俑者是舞台劇作家尼爾·西蒙〔Neil Simon〕)—兩個性格南轅北轍的人物(通常是男性),被逼共處一室或合作完成一項任務,開始時水火不容,狗咬狗骨,最後終於做了難兄難弟。換言之,它的主題其實是男性間的情誼(male bonding),說不定還帶點曖曖昧昧的同性戀意味(戲謔成分佔多)。《玩》片可說是這個類型喜劇的繼承者:尼科爾森的艾華與弗里曼的卡特,一個是富可敵國的有錢佬,一個是出身自勞動階級的修車技工;一個狂妄任性,一個誠實忠直;一個結過4 次婚但卻連女兒也不肯相見,一個卻兒孫滿堂。艾華以為說服了卡特趁臨死前陪他盡情放縱一番的時候,卻其實是後者領著他走上了救贖之旅(救贖,是佔了八成以上的好萊塢劇本的指定主題)。So far so conventional(循規蹈矩)。
影片有趣的是它在題材(死亡)和形式(喜劇)上的對立。有說最上乘的喜劇是將喜劇與悲劇的距離拉到最接近。《玩》片里有一段戲,是兩名主角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最後笑到熱淚盈眶。作為觀眾的我雖未至於潸然淚下,但也未至於不無所感(尤其是到了結局)。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北美最流行的影評人,以自己患鼻咽癌的經驗出發,覺得影片跟末期癌症病人開玩笑,是不道德的行為。他大概忘記了在喜劇里有一種叫「黑色幽默」的手法,可以容許作者拿最不應該嘲弄的東西來調侃或戲謔一番。我覺得《玩》片在這層面上是成功的。你可以挑剔它不真實(兩人幾乎沒有所有癌症病人的形容消瘦和變化,也沒有太大的痛楚),但喜劇從來就容許誇張(它是放大了的現實)。影片惹笑,又不流於惡搞或惡俗,夫復何求?
《玩》片的導演叫鮑勃·雷納(Bob Reiner),電視演員出身,擅演喜劇,上世紀80 年代當上導演後,也擅拍喜劇,但其他的類型電影也有涉獵;可能沒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或特色,但卻有著不錯的執行效率,總是頗能做到雅俗共賞的地步;最著名的作品有《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1984,一部在今日已被推為經典的「仿搖滾音樂紀錄/ 喜劇片」)、《伴我同行》(Stand by Me,1986,史蒂芬·金第一部非恐怖類的電影佳作)、《90 男歡女愛》(When SallyMet Sally,1989)、《危情十日》(Misery,1990) 和《義海雄風》(A Few GoodMen,1992)等。但自上世紀90 年代後期開始,卻再也沒有很受注目的作品。從牌面上看,《玩》片本應可以是他的翻身之作。不過影片在美國本土的風評不好,大部分評論都不接受它的黑色題材。創作生涯類似鮑勃·雷納的導演,好萊塢有不少例子。也就是說,在一段輝煌的日子後,卻又忽然變得平平無奇,以致逐漸黯淡下來。究其原因,除了機遇難料外,我猜最主要的可能就是他們其實都只是執行者而非真正的作者(缺乏個人的視野和透視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很依賴(由片廠或經理人公司提供給他們的)劇本。於是風光過後,又或是一兩次錯誤的選擇後,人們都不怎樣能記得他們。
形成這樣的起伏可能還有另一原因:modesty(謙虛)。這是一個優點但也是缺點。因為modest,不好大喜功、不不自量力,所以競爭力較弱(相反例子有羅恩·霍華德Ron Howard),但也因為modest,所以恰如其分,平穩中見實力。《玩轉生前事》最能說明這個情況。正如前述,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兩名爐火純青的演員,劇本寫得工整嫻熟,對白生動,作為導演如果也爭著搶鏡,反而會造成破壞。雷納的好處,正是穩穩正正,但這卻不表示他什麼也不做——很多場戲表面上雖然好像只是平板地來回對剪,但分鏡卻相當准確利落。艾華與卡特由針鋒相對到同病相憐的那段montage(蒙太奇),便處理得經濟簡潔。影片的大部分場面都帶著這份從容的自信,兩個老鬼之間互相交戲時流露出來的那份sophistication(世故),不是老牌導演是不會拍得出這種味道的。
當然,這份低調與含蓄,放在今日,註定又會被譏為過氣、不合時宜。也罷,《玩轉生前事》給了我十分愉悅的97 分鍾,我是很心滿意足的。只要想想看,其實時下沒有很多的電影能夠做到這地步,你便可能會懂得appreciate(欣賞)它多一點
Ⅱ 電影《遺願清單》中總共有幾個遺願
一共9個。
Ⅲ 如何評價電影《遺願清單》
很多新問題,其實是老問題」------胡適。
以史為鑒,是一個真實的命題,不是一句空話,特別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數千年來都沒有太大的變化,慾望、利益、權力、存在感,這些永遠牽引著人們。
不過,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它又往往變成了一句空話,一句少有得到執行的空話,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很多人的人生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把前人所犯過的錯誤又犯了一遍而已,要麼他們壓根就沒有去借鑒歷史,要麼他們的跟隨著自己的慾望、情緒,將本可借鑒的歷史經驗拋之九霄雲外。
《遺願清單》正是這樣一部可以成為借鑒的電影,它歸納了很多人的人生回顧,年輕時夢想總是很多,年輕時的理想總是美妙。踏入社會的那一刻開始,人們離理想、夢想卻越來越遠,進入一條慣性的軌道,雖然偶爾覺得人生不應該如此,或許對現實並不滿意,因為在腦海深處,還有那個殘留的夢想在不時閃現。只是少有人能從這個慣性中跳脫出來,回到真實的自我。
一個億萬富翁,一個普通工薪階層,最後走向同一個歸宿,盡管兩人過往的路天壤之別,在接近人生終點的最後時光,他們卻統一了觀念,放棄了陳見和過往幾十年形成的價值觀,回到原點,去追尋那些年輕時的夢想,去盡量完成一個相對沒有遺憾的人生。
以探討人生的意義為開頭,以探討人生的意義為結尾,影片卻並未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沒有標准答案的問題。影片雖未回答,卻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啟發人們在忙碌而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並通過兩個老人的實際行動做了註解。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最後篇章描述了一個和明王朝大歷史相關度不是很高的人,一個游遍天下的人------徐霞客的故事作為全文的結尾,並為此做了結論:「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Ⅳ 遺願清單電影解析
兩個將死的老人,從出生背景到人生經歷完全不同,住到了同一個病房裡,面對死亡,雖然性格不同,但是他們或多或少都懷有一些遺憾,於是兩個人聚在一起,寫了一份遺願清單,包括:欣賞一次壯麗的美景,發自內心的幫助一個陌生人......
接著拋開單調的化療華麗麗的飛往世界各地去完成他們的願望,在旅行的過程中,他們漸漸變的平靜祥和,發自內心的那種,也找到了他們自己,還有生活的真諦。
《遺願清單》所傳遞出來的就是類似的精神力量之一:即使生命離死亡近在咫尺,也不要放棄去做一些能夠給自己、給他人帶來樂趣的事情,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你感受到的愉悅和帶給他人的愉悅正在豐富和提升著你的人生價值。
(4)恐怖電影遺願結局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黑人汽車修理工卡特·錢伯斯(摩根·弗里曼飾)熱愛生活而且知識淵博。一場可怕的疾病讓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搬入醫院接受實驗性治療。
億萬富翁愛德華·科爾(傑克·尼克爾森飾)是一家醫療機構的CEO,一貫秉承「一間病房兩個床位,沒有例外」經營理念的他在獲悉自己身患重病之後也不得不與其他人一起共用一間病房。
兩個原本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分屬於兩個不同世界的陌生病友住到了一起。雖然身份地位懸殊,但兩人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時日無多。
卡特雖非大富大貴,但卻擁有深愛他的妻子和家庭。而愛德華雖然富可敵國且時常都有美女相伴,但卻缺乏家人的關愛。卡特在紙上記錄下自己生命中尚未實現的願望。無意中得悉情況的愛德華決定幫助卡特達成心願。
Ⅳ 電影《遺願清單》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托馬斯拉開窗簾叫醒自己老闆時,愛德華給豎起個中指,之後托馬斯問老闆說你想讓我怎麼料理你的後事?老闆說把它當成你自己的後事料理即可。然後托馬斯的回答亮了,他說那就是把你名下所有的錢都留給助手。
Ⅵ 驚悚電影《負重前行》值得一看嗎
驚悚電影《負重前行》是一部優秀的驚悚片,值得一看。
《負重前行》是一部溫情的喪屍片。2013年名為《負重前行》,又名為《父愛無疆》的7分鍾視頻曝出,火遍了整個網路,觀眾都被片段中父愛深深感染著,多年之後一部時常為100分鍾的影片《負重前行》問世;
故事講述男主角安迪被喪屍妻子咬傷後,意識到自己也將在48小時內變為僵屍。身為人父的安迪為了保護剛剛降生的嬰孩免遭此一劫,毅然走上了一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