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卓尼土司電影的觀後感

卓尼土司電影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8-06 10:57:28

❶ 弘揚卓尼土司文化,用四字成語怎樣寫

發揚光大
fā yáng guāng dà
【解釋】發揚:發展,提倡;光大:輝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風、傳統等得到發展和提高。

【出處】《周易·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

【結構】聯合式。

【用法】多用於講話;也用於其它。一般作謂語、賓語。

【正音】發;不能讀作「fà」。

【辨形】光;不能寫作「廣」;揚;不能寫作「楊」。

【近義詞】踵事增華

【例句】對好的傳統好的作風應~。

❷ 甘肅甘南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甘南旅遊主要看高山鏡湖、草原河流濕地、藏族寺廟等讓人心曠神怡的風光以及藏族民俗風情、宗教文化獨特的人文。

甘南必去景點推薦:

1、郎木寺

郎木寺是一座小鎮,在四川和甘肅兩省的交界處,周圍被草原、樹林、山丘、紅色的石崖圍繞,環境優美,有「東方小瑞士」之稱。鎮上有兩座歷史悠久的藏傳佛教寺院,分別叫甘丹賽赤寺和格爾底寺(近年為了爭取旅遊資源兩寺也都自稱為郎木寺),兩座寺院之間是一條清澈小溪,名叫白龍江,沿溪而上可以徒步白龍江峽谷,景色十分美麗。

❸ 卓尼土司紀念館讀後感

卓尼楊土司自明永樂十六年( 1418年),始祖些地以功授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 ,至1950年卓尼改為甘肅省直轄卓尼藏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止,曾歷經明、清兩朝和中華民國,凡土司二十代,歷時532年,是甘肅幾個藏族土司中延續時間最長,管轄地區較大(包括現卓尼、迭部兩縣和舟曲、宕昌、臨潭等縣的部分地區)的土司,管轄人口曾達10餘萬人,在甘肅省、青藏高原和它的邊緣地帶,特別是在藏族群眾中有較大的影響,並曾對西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民族變遷產生過重大影響。
遠在唐文宗開成五年( 840年)前,卓尼土司遠祖噶爾益西達吉被吐蕃王赤熱巴金派到安多地區徵收賦稅,被當地藏漢群眾尊為首領,定居其間,衍傳多代。傳至卓尼土司始祖些地時,相繼征服了迭部十八族,擴大了領地,逐年游牧東遷,始抵達卓尼達高坡(今卓尼縣申藏鄉旦藏村委會石山大族村北 5公里 處),繼至卓尼。拓殖其間,披荊斬棘,撫慰兼施,消彌禍亂,成為卓尼頭人。明永樂二年( 1404年)歸隸中原,於永樂十六年(1418年),以功授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這便是卓尼土司的官職起源。

❹ 卓尼縣那些風景好啊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甘肅省南部,甘南州的東南部,東接岷縣、漳縣,北靠渭源、康樂、和政,南鄰迭部、四川省若爾蓋縣,西通合作、碌曲,中部與臨潭縣插花環接。全縣總土地面積5419.6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介於東徑102°40′-104°02′,北緯34°10′-35°10′。東西長115公里,跨徑1°22′,南北寬113公里,跨緯1°,海拔2000-4920米,縣城海拔2540米,年均溫4.6℃,麻路海拔2690米,年均溫4.9℃。全縣轄1鎮16鄉,98個村委會,46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萬多人,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2%,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有漢、藏、回、土、苗等10多個民族。屬國列牧業貧困縣,也是全省十二個重點天然林區縣之一。
卓尼縣轄3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柳林鎮、木耳鎮、扎古錄鎮、納浪鄉、大族鄉、卡車鄉、刀告鄉、尼巴鄉、完冒鄉、阿子灘鄉、申藏鄉、恰蓋鄉、康多鄉、勺哇土族鄉、洮硯鄉、柏林鄉、藏巴哇鄉。
卓尼,系藏語,意為松樹。1939年設卓尼設治局,1950年改置卓尼自治區,1955年改為卓尼縣。
卓尼縣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景觀雄渾壯美,人文景觀粗獷朴實。經初步調查了解,全縣可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有縣城--禪定寺--古雅山森林公園,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大峪溝、卡車溝、車巴溝、康多峽、九巔峽、石門峽等八大景區六十八處主要景點,而且許多景區景點都具有相當高的品位和開發價值,近期可開發的景區主要有兩個小區:縣城--禪定寺--古雅川森林公園和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三溝:大峪溝、卡車溝、車巴溝三大森林生態旅遊景區。兩峽:康多峽、九巔峽(包括石門峽)風景區。其中:麻路旅遊開發小區是全州三大旅遊開發小區之一,也是全省批準的甘南兩個小城鎮綜合改革示範點之一,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卓尼縣人文景觀粗獷朴實。文物古跡極為豐富,境內有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特徵的遺址;有歷史悠久景色幽雅的安多古剎禪定寺和旗布寺、勺哇寺、貢巴寺等十多處寺院;有對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的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楊積慶烈士的陵園、甘南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脅巴佛烈士紀念碑亭、開創西藏策墨林傳承製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的墓地——藏王墳,還有唐代大將軍哥舒翰創立的神策軍重鎮、洮西地區古代著名的軍政重鎮陽壩古城、明代邊牆古長城及烽燧墩壕等古代軍事設防遺址。
卓尼縣是全州、全省旅遊資源大縣,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八大景區一百多處主要景區(點)。目前規模發展的有南部石門絕景生態文化游覽區、西部森林草原宗教藏俗游覽區、北部奇峽畫廊名寺土風游覽區、東北部高峽平湖洮硯文化游覽區等四大功能分區。獨特的覺乃藏族民俗文化、悠久的藏傳佛教文化、秀美的自然生態文化、厚重的卓尼土司文化、燦爛的洮硯文化是卓尼的五大文化現象,也是五大旅遊文化資源。
以森林生態為主的自然景觀雄渾壯美,蒼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令遊人留連忘返,自然風光融山、水、林、草、為一體,兼驚、險、奇、秀為一體,是全省旅遊資源富集地區和甘南州的旅遊資源大縣,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八大景區一百多處主要景區(點)。
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位於縣城東南10公里處,石峰嵯峨參差,谷崖間石門如屏,蒼松挺立岩頭;牧草青青,宛如仙境的旗布原、桑布草原;濃蔭蔽日、流水潺潺有十里畫廊美稱的旗布峽,森林茂密、碧綠如染的旗布林,以上三景色可與九寨溝景色相媲美。頗具「刺破青天鍔未殘」氣勢的三角石奇峰,突兀而起,觀此石具有移步換景之妙,自然天成;傳說中仙女沐浴之處「神女潭」也藏身於此,還有兩崖雄峙並立、若即若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一線天,溝內還有瀑布、塔峰、蓮花峰、迎風展、金鍾石、太白望月、通天柱、卧龍山、盤龍峽、西天取經、飛流峽、十八道交河、迭山玉筍、迭山橫雪等景點,是原始風景的天然陳列館。大峪溝除了奇山異水外,還有許多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探險尋幽的好去處,也構成了卓尼特有的風景線。
麻路藏族風情旅遊景區位於卓尼縣西南部,輻射扎古錄、刀告、尼巴三鄉和車巴、立竹、塔乍三溝,主要景點有車巴、立竹、塔乍三溝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區,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這里的風景更是奇特,如「九眼泉」絕壁石崖,冬季冰瀑尤為壯觀,泉頂為「九龍山」旅遊點;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氣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見底的湖水所環繞;有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灘民俗帳篷城;還有洮水流珠景觀,洮水流入扎古錄鄉塔乍地段後,脫開草原川地,漸入峽谷區,河水在石岸上左擊右突,水花飛揚,每逢冬季氣溫驟降,湍急之河水濺起水花,形成無數冰珠湧向下游,成為洮州八景之一。
分布在卓尼境內的著名景區還有九巔峽景區、康多峽景區、石門峽景區、卡車-拉力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等,更是充滿無限的美景和奧妙等待遊人一一開啟。
卓尼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在流經境內174公里長的洮河兩岸,密布著古人類各個時期的如已挖掘出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哇文化」等文化遺址和歷代大小城堡遺跡,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居此地的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繁衍生息,共同開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卓尼歷史文化。□吳繼榮杜勝林。
[編輯本段]卓尼名稱的由來
卓尼系藏語,漢意為兩棵油松或油松。相傳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處有兩棵蒼勁挺拔的油松。據《丹珠爾經綱目卓尼歷史如意寶鬢》和《安多政教史》記載:1254年(藏歷第四繞迥木虎年),薩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詔請,在赴京途經卓尼時,見到兩棵奇特的馬尾松,便將寺址選在這里。當地藏族稱馬尾松為「召相」,此後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卓尼」是「召相」之變音。「卓尼」還有另一解釋:相傳卓尼土司的祖先當初從西藏盼包宗(今達孜縣)起程東來之際,其所在部族的首領穆旺堅參告訴他們:「你們一直向東走,可遇到一條大河,那兒有很多的交相(油松)。」土司先祖率部輾轉到達今卓尼時,果然遇見了滔滔東流的洮河,並有很多油松。於是,抑制不住喜悅心情,脫口說出「交相尼達」! 在這里「尼」可解釋為「找到」、「尋見」。按寺址的土壤和當地氣候來看,適宜油松生長 ,當時八思巴派人建寺,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兩棵油松樹,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名,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含意,而卓尼之所以在藏區和內地享有一定盛譽,是與卓尼悠久的歷史、卓尼土司的政教業績、卓尼大寺及其卓尼版《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等卓尼地區光彩奪目的人文歷史密不可分。

❺ CCTV6電影頻道,(卓尼土司)片尾曲,我是一片雲MP3,在哪裡可以下載收聽!

CCTV6電影頻道。卓尼土司的片尾曲我是一片雲mp3版本,你可以在。酷狗音樂收聽。

❻ 卓尼寺的卓尼寺兩大印經院

第一次,早在元末明初時卓尼寺部分經堂創辦了小型印刷作坊,選刻印刷佛學叢書中的部分章節或單行本中的章節。據史料載,明嘉靖十七年(1538),卓尼第六代土司楊臻主持雕刊了木版繁、中、簡的六種佛學文獻《佛本生記》、《蓮花生本生記》和《藏文文法入門》及佛像等。於是各「扎倉」(經堂)紛紛效仿刊刻,雕刊印刷了許多圖書。
第二次,進行大規模的編輯抄書,是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第九代土司才旺丹珠主持抄寫了大部頭叢書。首先創辦了冶煉和造紙作坊,為抄寫大型叢書做准備工作;然後用金銀粉汁書寫了佛經《八千頌》、《甘珠爾》、《般若經》等,還參考北京、納唐、衛藏的《丹珠爾》,編輯抄寫了一部《丹珠爾》。
第三次,由第十代土司羅桑丹珠主持編纂抄寫了部分叢書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時,編輯抄寫了一部《丹珠爾》。與此同時,土司之妻羅桑草也出資抄寫了《甘珠爾》和《丹珠爾》及部分刻印本圖書。從明代至清代,三位土司三次進行大規模地編纂、雕刊、抄寫佛學圖書,為後來創辦《甘珠爾》和《丹珠爾》印經院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隨著安多各地佛教的傳播發展,零星抄寫和刻版印刷遠遠不能滿足寺院教學的需求。卓尼寺等寺院僧倡迫切要求土司創辦大型正規的印經院。於是這個重任由第十一代土司瑪索貢布(楊汝松)擔當。正當此時,土司被康熙帝召見,因功受到嘉獎。返回卓尼後增加了刊刻佛學大型叢書的信心,於是當即決定雕刊藏文大藏經上部《甘珠爾》。為了讓雕刊順利出版問世,同時動工加緊修建《甘珠爾》印經院(藏語稱「甘珠爾貝康」),俗稱上印經院。印經院座落於禪定寺釋迦佛殿之西側。由原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2)的法舞學院改建。建成的印經院是藏式二層樓,面積橫排七間,經深為九間,一樓內佛堂,供有大型餾金三世怙主佛,八大弟子像。其他全是陳列的經板架,均按其頁碼順序排列。二樓分前後兩部分,後部分為《文集》類經板架,前部分為《文集》類印刷處。《甘珠爾》大部分經卷的印刷處設在經堂前院的平房內,面向經堂,東、南、西三面均為印經作坊,共有一百零八部,八萬多塊刻版。內設有生產和管理完善的機構。
印經院設有院長領導下的各種機構,院長稱「巴本」,下設有管理、印刷、檢驗、裝裱、整理、校對、塗色、包裝、封存、銷售財經等等機構,由五十餘名專職人員來負責管理各部門的工作。
印刷是一件十分繁瑣而又細致的工作,為了保證印刷質量,進行嚴格的管理,實行流水作業。如印刷一部《甘珠爾》,在四、五十個技工的緊密配合下,用三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第一部《甘珠爾》印刷出版於雍政九年(1732),當時全寺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典禮,此事轟動了安多地區。
《甘珠爾》印經院是專門印刷《甘珠爾》的,故名為《甘珠爾》印經院,實際上除此外還刻印其他圖書。印刷開印時間從四月開始約有半年時間。 《丹珠爾》印經院產生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由卓尼第十四代土司丹松才讓(又名楊聲)開辦。土司在主持雕刻《丹珠爾》同時,動工修建印經院。印經院是由原「卻吉考老」佛殿改建而成,俗稱下印經院。其面積橫排七間,經深九間,內陳設有大型鎦金宗喀巴師徒三尊像。樓內兩側為三百一十七部《丹珠爾》經板架,十二萬多塊經板。該樓前三面圍繞廣場建有兩層樓房,內為印刷作坊。印刷一部《丹珠爾》,七十多個技工五個月才能完成,其工程可謂龐大。為了保證印刷質量,提高技工的積極性,土司宣布免去了刻版和印刷工的稅。《甘珠爾》印經院和《丹珠爾》印經院,長期以來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藏傳佛教文化圖書。
《甘珠爾》印經院自1721年至1928年有206年的印刷史;《丹珠爾》印經院從1753年至1928年經歷了175年,兩所印經院在此期間印刷出版了以哲學、歷史、人物傳記、文學、醫學、歷算、全集、文集等數以萬計的圖書。如《宗喀巴全集》、《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戒林疏根本戒》、《中論根本大解》、《般若解根本大疏》、《大樂金剛母傳圓滿次第上樂金剛四種要解》、《桑堆四女神問答》、《智金剛雜集論大疏》、《五種次第明燈五種次第圓解》、《多見論普疏》、《南秀次第經解》、《南謝光巴賽經·詩文經·洛江經》、《釋迦贊頌》、《年居密傳經》、《珠衛未完經》、《上樂金剛大疏》、《圓滿次第成就法》、《四種瑜伽成就法》、《桑堆根本注》、《歷代班禪傳記》、《十六尊者》、《普明宏光佛》、《宗喀巴尊者師徒三尊全集》、《至尊扎巴謝珠全集》十四卷等,所有出版的圖書,除供本寺外,其餘訂購銷售安多、西藏和內蒙等地寺院,有的珍貴圖書出口銷往日本、美國等地。

❼ 卓尼有哪些古代名人

卓尼藏區人文歷史述略





印經院

[
內容提要
]
卓尼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曾在安多藏區享有盛譽。卓尼
大寺及其印經院在藏傳佛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卓尼籍的諸多傑出人物為繼承和
弘揚藏民族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研究卓尼人文歷史旨在激發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
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緊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
推動藏區經濟社會全面發
展。

[





]
卓尼大寺,印經院,揚土司,高僧大德

一、引言

1982

10
月,班禪大師視察卓尼時說:
「卓尼在我國歷史上是個有名的地
方,因此,很多年前我就想來卓尼訪問。„„就寺院來說,卓尼禪定寺原先是一
座很大的寺院。„„現在有你們,珍貴的文物得到了保護,這非常好,不僅我高
興,人民會說好的,黨也會說好的。

[1]1990

7
月,第五世策墨林
?
單增赤列
活佛訪問卓尼時,隨行的西藏佛教協會副會長,色拉寺第
96
任赤巴、著名佛學
家益西旺秋在講話中說:
「卓尼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在西藏政府和三大寺中
擔任過高級職務,他們對藏區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有很大貢獻,建議卓尼組
織力量,編寫他們的傳記,最少也要把他們的姓名,歷任職務,出生地方等搞清
楚。
」班禪大師和益西旺秋給卓尼作了確切的評價,並肯定了過去卓尼在藏區的
重要地位。
卓尼土司和卓尼大寺在整個藏區有過較大影響,
曾經以其豐富的文化
底蘊和積極向上的進取姿態引領過安多藏區的文化。
卓尼土地孕育出的高僧大德
成為這一地區的文化精英,樹立了卓尼人在歷史上的光輝形象。

二、卓尼名稱的由來

卓尼系藏語,
漢意為兩棵油松或油松。
相傳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處有兩
棵蒼勁挺拔的油松。據《丹珠爾經綱目卓尼歷史如意寶鬢》和《安多政教史》記
載:
1254
年(藏歷第四繞迥木虎年)
,薩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詔請,
在赴京途經卓尼時,
見到兩棵奇特的馬尾松,
便將寺址選在這里。
當地藏族稱馬
尾松為「召相」
,此後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卓尼」是「召相」之變音。
「卓
尼」
還有另一解釋:
相傳卓尼土司的祖先當初從西藏盼包宗
(
今達孜縣
)
起程東來
之際,其所在部族的首領穆旺堅參告訴他們:
「你們一直向東走,可遇到一條大
河,那兒有很多的交相
(
油松
)

」土司先祖率部輾轉到達今卓尼時,果然遇見了
滔滔東流的洮河,並有很多油松。於是,抑制不住喜悅心情,脫口說出「交相尼
達」
!
在這里「尼」可解釋為「找到」

「尋見」
。按寺址的土壤和當地氣候來看,
適宜油松生長

,當時八思巴派人建寺,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兩棵油松
樹,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名,
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含意,
而卓尼之所以在
藏區和內地享有一定盛譽,
是與卓尼悠久的歷史、
卓尼土司的政教業績、
卓尼大
寺及其卓尼版《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等卓尼地區光彩奪目的人文歷史密
不可分。

三、卓尼歷史

卓尼位於甘肅南部,
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
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個縣份。
因受地理、
人文等因素的影響,
從古代到近現代,
卓尼這片土地上的民族狀況不
斷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對當地及周邊地區乃至於整個安多地區的社會歷史都產生
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卓尼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十分遙遠
的舊石器時代。從洮河流域發現的諸多人類文化遺跡表明,四、五千年前,卓尼
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
中國西部是歷史上古代民族頻繁活動的地區,
而羌人在
這里勢力最大,史載:秦漢時為諸戎之地,諸戎當然包括諸羌。晉以後吐谷渾人
西遷至此,
使這一地區又增加了新的民族成份。
盡管這一地區民族成份復雜,

始終沒有改變羌人為主體民族的局面,
據此,
我們可以說卓尼甚至甘青藏族的淵
源之一就是古羌人。
「古代羌人和現今藏族的淵源人們雖有不同的解釋,但從各
種古籍、傳說、古地名及古部落名稱等來分析,古羌人與藏族有相同的語言,青
海羌人為藏族族淵之一,也似可定論。

[2]
因此,古羌人為甘南藏族淵源之一,
也似可以定論,甚至可以肯定。
「藏俗,人名之前,常冠以地名或部落之名,以
表明其所屬。鍾為甘南洮河中上游及白龍江上游一帶古羌人氏族之一,古稱鍾
羌。

[3]
卓尼土司的轄區卓尼、
迭部和舟曲及臨潭縣部分地區,
就是洮河中上游
及白龍江上游一帶。
唐時吐蕃勢力不斷向東發展,
大批將士及隨軍家屬遷徙定居
到甘、
青地區。
吐蕃的武力征服和宗教文化影響,
加速了對甘青羌人的一體化過
程;吐蕃和古羌人在文化及語言、宗教、風俗等方面有同源關系,加速了吐蕃一
體化過程。從另一方面講,吐蕃的向東發展,不但是軍事擴張,而且是一次民族
大遷徙。
甘肅藏族後來的許多部落與吐蕃人向東發展有直接的關系。
卓尼一部分
藏族至今還稱自己為「藏巴哇」
,這可斷定他們最早來自西藏後藏地區。卓尼境
內有一座神山,對此有如下傳說:很早以前,贊普從西藏射了一枝神箭,於是部
分屬下向東尋找,
在遙遠的一座山上找到此箭,
並將此山奉為神山來信仰。
從民
俗的角度看,
這個傳說顯現了民族遷徙的某些影子。
卓尼部分藏族自稱
「噶瑪洛」

這是因為吐蕃時
「從軍中挑選出九名勇士,
率部駐扎在霍爾與藏區之交界處,

其以後未接藏王聖旨不準返回

。因之,他們的後裔就稱噶瑪洛。

[4]
更登群培
《白史》
雲:
「卓尼巴等亦有是松贊之軍隊等傳說。

卓尼有些地區藏族也傳說他
們的祖先是從西藏某個地方遷來。
因此,
卓尼藏族就是東遷蕃人和羌人融合而成
的。


吐蕃王朝衰落後,
甘青吐蕃人失去了中心,
有些官員和握有兵權的將領,

紛各自為政,
「有的幾千戶、幾萬戶聚居在一起,互不統屬。

[5]
一些較大的部
落集團,
在政治上與中原王朝建立了不同程度的隸屬關系。
吐蕃人在甘肅南部的
洮河流域、白龍江流域和大夏河流域勢力強大,占據著臨洮、河州、洮州、岷州
和迭州等地。宋朝建立後,上述地區的吐蕃人和宋朝處於對峙狀態。洮州、迭州

和岷州部分地區後來成為卓尼土司的轄區。

廝啰政權興起後,甘肅南部吐蕃地
區由其統治。

廝啰政權存在了百餘年,
後由於統治者上層爭權發生內訌,
加之西夏人和宋
朝先後攻擊,其政權最終衰落。廝啰余部以河州、洮州和岷州為根基,與宋朝處
於時戰時和的狀態。
後來廝啰之孫巴珍覺歸順宋朝,
被安置在岷州,
並賜名趙醇
忠。巴珍覺是廝啰後裔中很重要的一支,在金朝時遷到臨洮,至元時受封重用,
成為雄據一方的土司。
至今洮岷地區有許多趙姓的藏族,
這無疑是巴珍覺之後裔。
同時洮岷地區吐蕃大首領裕羅格勒率十二萬余口舉族歸宋,
足見其勢力之大。

羅格勒歸宋後,
仰慕宋朝名臣包拯
(
包公
)
之名,
請求賜包氏名順;
其兄轄約稍後
歸宋,賜名為包順,其弟賜名為包誠。包氏家族在南宋、金朝時期仍在洮岷一帶
活動。卓尼、迭部、岷縣和臨潭等地至今還有很多包姓藏族,僅是卓尼縣洮硯鄉
就有幾個包姓藏族村落。該鄉四下川村有座稱包家寺的寺院(於
1949
年初毀於
火災)
。上述似乎與卓尼歷史並無關系,但這些都發生在後來的卓尼土司轄區,
換而言之,這也是卓尼地區的藏族人文歷史。

元朝建立後,
即在河州
(
今臨夏
)
設置了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甘、

藏族由其管轄,
都元帥之下的官員都由吐蕃上層人士擔任。
卓尼所處的洮岷地區
有吐蕃十八族,
「十八族為大族,散居洮、岷、疊一線」
,元時薩迦派第五代法王
八思巴被封為國師,之後又設掌管全國佛事和藏族地區行政事務機構的總制院,
八思巴又被任命為總制院院使。
薩迦派因得元朝強有力的支持,
在藏區占據政教
統治地位,其教法也在甘青藏區迅速得以傳播。八思巴曾長駐香根城
(
臨洮
)

足跡踏遍河州、洮州和岷州等地,並以大元帝師之威,打擊洮岷等地苯教勢力,
令其改宗薩迦派。公元
1254
年,八思巴赴京途經卓尼時,見此地有吉祥之兆,
就令其弟子喜饒益西建寺,公元
1295
年寺院建成,藏史稱為卓尼大寺。這座薩
迦派寺院建成後,
當地藏族首領協第德抓住機遇,
與該寺建立供施關系,
從此隨
著寺院勢力的發展,
他的勢力也得以壯大,
終於成就卓尼土司的始祖。
卓尼土司
與卓尼大寺結成供施關系,
推行薩迦派式的政教合一制度,
盡管卓尼大寺後來改
宗為格魯派,
但土司家族仍就掌握寺院統治權,
薩迦派式的政教合一制度始終沒
有改變。

明朝建立後即進兵西北地區,當初西北各藏族首領均持觀望態度。
1370
年,
元吐蕃宣慰使都元帥索南普歸順明朝,
並赴南京向皇帝朱元璋進貢方物,
受到明
政府的嘉獎。
各藏族首領紛紛效仿,
爭先赴京歸附明朝,
分別受賜不同的名號和
官職。
1404
年,
卓尼繼位土司率部收服迭部十八族,
遂於
1416
年赴京朝貢致敬,
被明廷授封洮州衛正千戶和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
從此卓尼土司借明廷之威
,
不斷發展勢力。
卓尼第
5
代土司旺秀赴京朝覲期間,
被明武宗賜予漢族姓名楊洪,
從此卓尼土司以楊為姓,後來土司轄區民眾也隨之以楊為姓,這就是如今卓尼、
迭部和舟曲等地藏族多為楊姓的來源。
在明代,
每一位土司為了和明廷保持密切
關系

,均先後赴京朝貢,以求政治上的支持。卓尼土司如是擁有了皇恩加宗教
之威,
逐漸將卓尼和迭部等地納入自己統治之下,
並成為洮岷地區勢力最強的土
司。清朝建立之初,各地的反清力量還很強大
,
卓尼土司洞察時局,服從清朝調
遣,協助清軍鎮壓了洮岷地區的反清勢力
,
為此康熙皇帝特封第
9
世土司楊朝梁
為洮州副將並賜僉事大印一顆,還令其「護漢、藏、蒙三族交界之邊塞。賜爾等

❽ 中國最後一個吐司活到哪一年叫什麼

楊復興,藏族,最後一代卓尼土司。1929年4月出生,甘肅卓尼人。
歷任卓尼縣縣長、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甘南軍分區副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族委員等,直至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網路上的

❾ 甘肅甘南卓尼縣城海拔多少

甘肅甘南卓尼縣城海拔2000-4920米。

卓尼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與定西市岷縣、漳縣為鄰,南與迭部縣、四川省若爾蓋縣睦鄰,西與碌曲、合作市毗連,北與臨夏州和政、康樂兩縣及定西市渭源縣接壤,中部與臨潭縣環接插花。全縣總面積5419.68平方公里,境內海拔2000-4920米。

卓尼縣縣域屬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的西部,亦稱西秦(嶺)。地貌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為東北部藏巴哇地區,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

卓尼縣南部為東西走向的迭山山脈,構成縣境內的屋脊;迭山以北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為裸露岩石外,其餘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場。

(9)卓尼土司電影的觀後感擴展閱讀

卓尼縣的建置沿革:

夏、商、周時期,卓尼屬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卓尼為秦地。元初,縣境為總制院轄地,隸屬於吐蕃等處宣慰司脫思麻路洮州所領。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軍民千戶所,縣境地域均屬之,後於洪武十二年升所建衛,隸陝西都司。時縣境分屬卓尼、舊洮堡二寨。正德四年(1509年),准卓尼建置軍民千戶所,隸屬洮州衛,由陝西都司鞏昌府所轄。

清代,乾隆時改衛為廳,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時,卓尼土司轄境除今縣境外,還有今迭部全境,舟曲、臨潭、岷縣部分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縣境歸臨潭縣統領。1944年,隸屬於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岷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10月1日,隸屬甘肅省岷縣專區。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縣,隸屬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12月31日,卓尼與臨潭合並,撤銷卓尼縣建置,稱臨潭縣,治所設舊城。1961年12月2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卓尼縣建置。

❿ 楊積慶的第19代卓尼土司——楊積慶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到達甘南迭部俄界,當時甘肅軍閥魯大昌的新編十四師駐防岷縣、甘南,卓尼土司楊積慶的兩萬藏兵也長年在此防守巡視。如果雙方聯合起來對紅軍進行夾擊堵截,臘子口天險不僅不能順利突破,而且將使紅軍的處境更加艱難。
當紅軍長徵到甘川邊界時,楊積慶就得到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電報,要他在沿迭部達拉溝一線各峽谷關口部署堵截紅軍,堅壁清野。協同魯大昌的十四師將缺衣少糧、疲憊睏乏的紅軍圍殲於深山峽谷之中。此時,楊土司假意受命,虛張聲勢調兵遣將,將手下的二萬藏兵分布各處。指示下迭部侖官楊景華:紅軍來了不要堵擊,把破壞的達拉溝棧道、尼傲峽木橋修好,讓紅軍通過。嚴飭群眾不得向紅軍放冷槍,秘密與紅軍聯系,糧食不必堅壁清野。楊景華接土司手令後,即刻召集迭部各旗總管、頭人,按土司命令分派任務,由尼傲總管率部搶修達拉溝、尼傲峽棧道。由楊景華到崔谷倉與紅軍接頭開倉放糧,給紅軍每人一斗糧(小斗,10市斤),支援紅軍糧食30多萬斤。
黨中央和紅軍在甘南藏區不僅沒有受到阻擊,而且得到了大批糧食、軍鞋等物資補充,9月14日,主力紅軍和黨中央機關到達迭部最大的佛教寺院旺藏寺。毛主席住在旺藏寺附近的次日那村阿尼家的二樓廂房裡。藏區同胞從土司到百姓都為紅軍「打下臘子口,實現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提供了巨大而珍貴的支持。
1936年,當年紅四方面軍沿紅一方面軍線路進入甘南藏區後,楊土司仍然是讓路護道、開倉放糧,使紅四方面軍順利再克臘子口,在臨潭建立了蘇維埃政府。
當紅軍離開藏區後,楊土司又部署手下,收留、安置未能隨大部隊走的傷病員、小戰士200餘人,使其不遭國民黨毒手。
楊積慶做的這一切,被國民黨魯大昌部所知,魯大昌陰險詭詐,視楊土司為大患。密謀策劃,派其心腹營長率隊潛入楊土司住地博峪,利用土司內部矛盾,策動土司手下團長姬從周、方秉義叛變,將楊土司一家包圍,楊土司等人揮槍抵抗,然而終是寡不敵眾,與長子楊琨、長媳、孫女等7人倒在了國民黨的槍口之下。這天是1937年8月25日,卓尼縣志史稱:「博峪事變。」
楊土司和藏族民眾和中國共產黨、工農紅軍結下的深情厚誼彪炳史冊,永勵後人。 卓尼的最後一代土司是楊積慶先生的次子楊復興,1949年楊復興率部起義,終結了土司制度,投身於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兩代土司成為了甘南藏族人民的優秀代表、民族團結的楷模,留下了一段動人的歷史佳話。
1950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親自致信楊積慶先生次子楊復興先生,對當年楊土司讓道濟糧表示感謝。1994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追認楊積慶為革命烈士,楊成武將軍題寫碑銘:「楊積慶烈士之墓」。卓尼縣在縣城修建的「楊積慶烈士紀念館」,現已成為全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閱讀全文

與卓尼土司電影的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藝興和關曉彤新電影 瀏覽:807
中文電影字幕翻譯歷史 瀏覽:650
歌唱祖國電影觀後感 瀏覽:652
宋小寶電影經典片段完整版 瀏覽:785
十部經典青春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322
哆啦a夢電影大全2016 瀏覽:757
重慶大渡口鋼花電影院在那裡 瀏覽:219
愛情公寓電影結束英文歌曲 瀏覽:605
恐龍電影在線大全集 瀏覽:520
一部韓國電影洗頭房 瀏覽:99
電影穆罕默德圖片 瀏覽:319
法國女廚師在新加坡的電影 瀏覽:470
韓國電影美胸女主角 瀏覽:410
落葉歸根電影解說背景音樂 瀏覽:999
女孩變喪屍電影名字 瀏覽:72
死神來了電影中文版全集 瀏覽:309
中國拍蘇聯電影大全 瀏覽:715
和血液指紋一部電影 瀏覽:799
大鼻子若風電影 瀏覽:586
荒地電影2012免費版完整版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