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
張學寧(周迅)在第二次出去執行任務的時候,被最初他們要找的何三耳認出。因為復明後的阿賓(梁朝偉)聽錯了一個電碼,導致已經暴露的張學寧沒有能夠及時得到消息,被對方的五個重慶殺害。
阿賓最後看了自己的妻子一個下午,再一次刺瞎自己的眼睛,聽出了所有的電台和五台高級電台,在工商界會議上,破獲了五個重慶的爆炸破壞活動,抓獲四個,還有一個自殺了。
《聽風者》是一部由麥兆輝、庄文強聯合執導,梁朝偉、周迅、王學兵主演的劇情、懸疑電影,於2012年8月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1)電影聽風者觀後感2000字擴展閱讀:
《聽風者》獲得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最佳攝影獎。在2013年,該片獲得第7屆亞洲電影大獎頒獎禮最佳造型設計獎。
《聽風者》以炫目的巨星陣容,經典的麥兆輝、庄文強式敘事,出色的畫面、服裝、配樂和剪輯,外加成名已久的原著小說構建起大片氣勢。隱忍濃烈的情感元素更是牢牢抓住觀眾內心,尤其受到女性觀眾的青睞,被認為是一部具有濃厚情懷的超高品質華語大片。
Ⅱ 觀《聽風者》有感400字作文
幫你找了幾個,你可以看看哪個更好
觀《聽風者》有感
《聽風者》取材自麥家小說《暗算》,這部小說曾被改編成是電視劇,裡面的「聽風者」何兵由王寶強飾演,電影版中的他由梁朝偉扮演。
影片講的是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不甘失敗的國民黨敵特工依舊暗中潛伏,在四處製造恐慌,伺機而動。敵特的常用電台突然全部蒸發,這時由王學兵飾演的701局局長叫周迅飾演的張學寧去上海尋找有聽力特長的聽譯員,陰差陽錯下,張學寧帶回了盲人調琴師何兵,何兵的出場也是這部片子搞笑的開始,這部片子缺少了何兵這個人物就不好看了。何兵有尋常人不同的聽覺,一到701局,就找到了失蹤的120多個電台,影片用虛擬幻想來表達何兵聽到的內容,把聲音轉化成畫面。整部片子何兵是深愛著張學寧的,直到影片最終,因為何兵的一個小小失誤,張學寧身份暴露,最後死在了敵特手裡,何兵在愧玖中,弄瞎了剛剛治好的眼睛,他說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刻:耳朵聾了,眼睛還有什麼用。正是他眼睛治好後,聽覺有點不好了,小小的一個失誤送了張學寧的命。最後何兵用敏銳的聽覺找出了殺害張學寧的特務,為她報了仇!
影片最後留給觀眾的一個畫面是張學寧的墓地,多少為了建國初期與敵特斗爭中犧牲了的烈士,他們的墓地是多麼的簡單,名字也沒有,永遠成了秘密。但共和國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
《聽風者》拍的是成功的,希望大家都去影院看看這部片子,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得失之間---觀《聽風者》有感
2012-08-27
閑暇之餘,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梁朝偉和周迅主演的《聽風者》。電影的第一個鏡頭便給了摘下墨鏡後的男主角何兵,本該透亮的眼珠蒙上了一層灰色,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雙沒有焦距的雙眼,這完全顛覆了梁朝偉以往沉穩、內斂,雙目炯炯有神的印象,讓我有點小小的遺憾。然而,正是這一雙沒有焦距的雙眼才成就了一對「順風耳」,成就了一個卓越的聽風者。劇中何兵因為從小失去視力,所以耳朵變得異常靈敏,靠著卓越的聽力幫監聽局迅速找回了消失的120個監聽電台和5個高級電台,甚至只通過電碼敲擊的聲音和節奏就能分辨出對方的性格、習慣以及所在的場所,可謂是一個頂級聽風者才能具備的素質。
當張學寧從外面帶回眼科專家幫何兵恢復視力,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好事,但也是因為視力的恢復,使何兵的注意力分散,再也沒法像之前一樣專心致志的去聽。在一次監聽重要信息時失誤,間接導致張學寧的任務失敗,而他也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後的何兵便毀去自己的雙眼,沉浸於監聽事業,再沒有任何信息可以逃出他的「順風耳」,成就了監聽局最頂尖的聽風者。
有得必有失,很多時候,魚與熊掌是不能兼得的。就像劇中的何兵一樣,正是因為失去了視力才使其聽力變得異常敏銳,如果想要恢復視力,就得失去一部分的聽力為代價。所以我們要學會取捨,正確權衡利弊,把握自己最需要的、最重要的,不要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要為了小我而損害了大我,不要為了小利而損害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有失才有得,正如有句話說:「上帝在你面前關了一扇們,必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像劇中的何兵,敢於自毀雙眼,才能找回決定戰爭成敗的聽力。所以我們還要學會放棄,放棄並不意味著就會失去所有,有的時候放棄也是一種美德,甚至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古人尚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我們怎麼就不能看清這「舍小取大」的真諦呢?
得失只在一念之間, 如何取捨,如何平衡,關鍵在於不以權謀私、不因小失大、不損人利己。
觀《聽風者》有感
作者:陶昕緣
媽媽終於答應我八月二十日去看最新出的《聽風者》,又逗著我說那可是諜戰片,看了晚上可不要睡不著覺!
這電影講述了上個世紀不是年代初,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內部還比較不太穩定,還有一些內亂,而只有攸關國勢命遞的「七零一」可以抓住間諜「重慶」,而就在這時,我方張學寧本是去找羅三耳的,後來碰到了何兵,看他雖然是個盲人,但他自從失明之後,他的聽力卻越來越靈敏,張學寧覺得何兵的這種本領到「七零一」有用,希望他可以為新中國服務.
誰知後來,何兵一開始找到了所有的電台,可後來那些找回來的電台有統一消失了,最後,終於找到了「重慶』』專用的五個電台,又得知「重慶』』出現了,「七零一」便派張學寧去考驗『『重慶」,誰知,卻被五個『『重慶」給殺害了,最後在張學寧的葬禮上,「老鬼」和「七零一」的同志們一起抓住了五個「重慶」。全局以何兵在張學寧的墓前聽到了風的聲音而告終。
啊!那時候的生活比現在艱難多了!是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美好生活!
這場電影使我難忘,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展現在我眼前!久久不能散去!
Ⅲ 急需一份諜戰電影《聽風者》專業的聲音分析從從聲音 音響 語言角度去分析 800字左右 跪求
如果你想吃,要一份諜戰電影,聽風者專業的生活分析,從生命印象的話,這個你可以到音響店去,可以就買買得到
Ⅳ 求作文 聽風者的電影觀後感
《聽風者》並非一部驚心動魄的諜戰片,其驚悚程度甚至不及法國短片《調音師》(奧利維耶·特雷內,2010),所以如果你期待懸念疊生令你直打冷戰的話,恐怕是註定要失望了;相反,它只是讓你內心發緊、唇齒干澀、淚落無聲。清透冷厲的影調下,人物的深度包容了情節的曲折,彷彿一切都沒有滿足你詭譎的預期,又一切都落在了你平凡的猜測里。
【我們沒有機會相忘於江湖】
就像被視為兩人關系惟一屏障的眼疾,張學寧越是在意它、試圖改變它,就愈加註定釀成大錯,因為盲是何兵「聽風」的資本;而何兵越是在意張學寧的安危,也就愈加將她推向死亡,因為溫柔的故事裡容不下兩個溫柔的女人。到最後,只能讓何兵失誤的一譯親「耳」送了張學寧此生性命,眼神因此重歸渾濁。而當照片在郭興中面前化為灰燼,我們方知道這一條隱匿的感情線是如何呼應了開篇時張學寧做戲的一吻和他五年來亦假亦真的追求。
沒有曖昧,只有生而為人的無奈與單純。我們聽得見風聲、電台的咔噠聲、人頭攢動聲與腳步聲、槍聲,卻聽不到一聲我愛你。如此蘊藉的處理方式,在現今商業片中實不多見。如果說,情節安排最俗常的做法就是深化情感糾葛,從而不斷演進沖突、達到高潮;那麼,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在商業屬性上力避俗常,幾處最有可能的岔路口都一再錯過,而代之以情節弱化的內在表演。
正如何兵對張學寧的追求與照顧在郭興中口中只有提示、沒有醋意;惹人生厭的相親也從未促使何兵對張學寧直言表白;而張學寧跟沈靜將生未生的火葯味也終究化成了愛與責任的交遞,甚至在張學寧犧牲後,何兵與結婚照並排擺出同張學寧的合影繼而戳瞎自己的雙眼,也沒有讓沈靜以歇斯底里式的嫉妒與痛苦將復雜的內心活動表面化。
這里的人都是花瓶么?不,沈靜說,「這里的人都喜歡贏。」她當然是最終的贏家,雖不動聲色,卻成為惟一將愛人留在身邊的勝利者。而張學寧和沈靜不同的命運,也似乎早早地便由其在701的職能差異所註定。既然一個是賭命,一個是賭別人的命,那麼賭命的人可能終有一死,而另外的人卻有機會活下來,並安穩地活著。在如此深刻的烙印里,無論悲傷藏在哪個向度,誰都無法彼此忘記。
【我們沒有條件談條件】
還記得《黃金大劫案》(寧浩,2012)里小東北為拿提成、分金條與救國會出生入死的情景嗎?滿映女明星芳蝶一次次吊著他的胃口,而從未打算滿足他貪婪而急迫的慾望。《聽風者》中,被秘密接入情報機關701的何兵也沒有逃脫類似的身份與邏輯,本以為身懷對方之所急需便有了談報酬、談別墅、談洋車的資本,結果一聲令下如雷貫耳,一樣都談不了。
如果僅以金錢來衡量,我想無論哪部影片,都會陷入僵局。還好,就算什麼都不能談,還可以談感情。而感情是一切理想的基礎。就像小東北假戲真做愛上了押運人的女兒顧茜茜,何兵對偵查員張學寧的好感也有控制地滋長。然而,和小東北以疙瘩湯為人間美味的瘋子父親親歷戰火不同,何兵更明事理、更擅審時度勢的母親顯然並沒有更多地參與劇情,而只是作為奮力閃爍的一盞明燈,焦急地告訴看不見的兒子如何向命運屈服。
如果不是何兵奇跡般毫無障礙地融入,這將絕好地展現個人在時代與社會面前的孤獨無助。如果他早一些面臨失誤或失敗,或許一切都不一樣了。也許到時候性命不保的不是念念不忘的女偵查員,而是一文不值的自己。可是因為愛情,他成了自得其樂的囚徒。而事實上,他的自由只剩下耍花腔拒絕一個被安排的無辜徵婚者卻渾然不覺。可是結婚吧,無論跟誰。當上帝需要你在此安家落戶,需要你發自內心地將個人所有的利益鏈條緊緊地綁縛在高牆之內,你別無選擇。
所以,接受愛與被愛,接受離別與無常,是這里每一個人工作之外惟一可以做的事。何兵當然也不例外。至於金錢和曾經那顆討價還價的心,不受控制生長的信念和染了鮮血的愛恨情仇終會以寒冷的事實告訴你,你不再需要了,它不但庸俗,而且毫無意義。
【我們沒把故事解釋清楚】
在似有似無的三角戀情架構中,沈靜本是最能有故事、最值得深挖的角色,因為她的身世和這里的其他人很不一樣,她的父親是敵方的人,而她本人竟然能相安無事地在701拿破譯自己父親編寫的密碼當工作。可同時,她因此而帶來的家庭糾葛、內心掙扎以及工作上的不被信任感、沒有朋友的落寞,則毫無細節表現,全憑兩片嘴蜻蜓點水式的傾訴一筆帶過,實顯單薄。
而在角色設置上,小角色幾乎沒有起到深化主角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就像「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要突顯沈靜的孤單絕對不是自始至終除了何兵、張學寧幾乎沒人跟她說過話,而是要在與不起眼的小角色的對手戲中不經意地體現一種被冷落和這背後的淡然與堅強。
與之相反,影片對張學寧復雜性的刻畫上卻似乎過了頭。作為一個正面角色,且又是面對感情成熟、大度的女子,如何會去跟蹤兩個在叢林里互訴心事的人,事後還要清查女方家底兒,一一列出盤問個清楚。這既不是朋友的態度,也不是同事的態度。在朋友的立場,她的不信任的舉動與角色塑造構成夾角,似乎為她的崇高形象抹了黑。在同事的立場,她與沈靜早該是老相識。即便不然,倘若701是個絕對秘密的情報機構,以其不夠「清白」的背景而能進得來、住得下、吃得開,豈不更加印證且強調了沈靜的可信賴程度?倒是誤打誤撞方踏入701門檻的何兵更需要仔細來一番「政審」吧。可惜的是,類似的情節插曲不但沒有得到充分展開,反而同樣毀在了一段蒼白的對話上。
所以,如果說偵諜任務本身沒有更多的包袱供觀眾做猜謎游戲,那麼至少在人物身份、性格的交代上可以做到更加地精準、細致,才不辜負影片的文藝品格。畢竟,依託於情節的影像語言遠比對白的音聲更有說服力。而表面上缺乏行動力的角色,也因此更需要強大的內在力量做以支撐。
盡管如此,《聽風者》仍屬當下國產商業片的上乘之作。其沉默憂傷的調子因為麥兆輝、庄文強的合作編劇和梁朝偉的經典形象有如從《無間道》延續而來,而范曉萱與周迅自《龍門飛甲》(徐克,2011)的默契搭配也為作品上演了一段意味悠長的姊妹深情。縱使一個人離去了,容納了全部生命的情感卻永遠地留了下來。不用說話。因為我想念你,就像石沉大海沒有聲音。
周六下午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來到保利劇院沒想到的是這次10位辛運兒全是帥哥和帥哥他爸哈哈。本次免費觀看的影片是《聽風者》導演是曾經執導了《無間道》、《竊聽風雲》等優秀電影的麥兆輝、庄文強導演由梁朝偉、周迅主演。上次看的《畫皮2》也是周迅主演的這姑娘一年得賺多少錢啊說實話片子挺不錯的看完了好幾天了仍在為片中人物的命運唏噓不已就在這個吹著小風略帶秋意的傍晚來抒發下我對革命者的認識和敬意吧~~ 我黨地下潛伏者周迅從一個光艷照人性感完美的交際花一刻就立馬轉換成做事嚴謹身手不凡的革命者。而梁朝偉從一個市儈的具有超能力的調音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電台高手直到兩人組合破譯敵台從一開始影片就引人入勝觀影中我還一直估計著周迅和梁朝偉最後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啥的沒想到這次真的只猜到了開頭完全沒有猜對結尾當梁朝偉在一個滂沱大雨之夜為了懺悔而不惜自戳雙目的時候我的心很痛這無處訴說的愛情只能用這種殘害身體的行動來表示實在是過於殘酷可是沒有辦法這就是這個年代的不得已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就是建國初期無數個只用數字代替名字的革命者的犧牲換來的要珍惜。 《聽風者》是一部危機四伏的諜戰片現出了諜戰片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緊張的氣氛全片背景貫穿著濃重又急促的音樂讓人心裡不由一緊很容易就融入劇情的發展中去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講述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何兵一人之力可以左右很多人的生命哪怕是一次無心之失都足以讓他悔一生。 最讓人動容的就是電影最後一紅一白的場景。一個是飄揚著勝利的旗幟面帶微笑暢談未來的慶典一個是布滿白色祭祀之花帶著悲傷心情緬懷犧牲的同志的葬禮一個是暗藏殺機的陰謀之地一個是真摯哀切的傷痛之地。這種強烈的對比無疑給人以深深的反思像701這樣的部隊還有很多而勝利則是踩著他們的生命過來的那不僅僅是一種犧牲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偉大
望採納
Ⅳ 聽風者電影好看嗎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想前面一個一位所說的,前半段非常棒,但是後半段真的很亂!銜接的不是很好!
1、前半段人物的心裡,表情,對話都非常有水準,比較能把握觀眾的心理,感覺很刺激,也是充滿了很多疑問,急著要在後面看到答案,很能緊扣觀眾的心理!
2、當想知道「重慶」是何許人也時;當想知道偉仔是怎麼發現「重慶」時,就莫名的變成了一個工商聯大會了,而且這5個間諜人員最後的表演感覺就是莫名其妙,一點都不像一個間諜的水準!
3、個別演員也是演的比較差,根本不適合演電影的人都拉過來了,比方說那個左手發電報的女人!
4、最後,整個電影愛情部分的戲太唐突了,尤其是偉仔和他老婆之間,進展一點不自然!
我的個人感受:沖著明星偉仔和周迅去看了下,周迅的演技確實很棒,是中國女演員屆一流的高手,偉仔讓我們也看到了他不是憂郁而是義氣和聰慧的一面,不過結局讓人實在不敢恭維!!
Ⅵ 求一篇電影《聽風者》的觀後感 要求:800字 最遲周四要,拜託各位了。
《聽風者》並非一部驚心動魄的諜戰片,其驚悚程度甚至不及法國短片《調音師》(奧利維耶·特雷內,2010),所以如果你期待懸念疊生令你直打冷戰的話,恐怕是註定要失望了;相反,它只是讓你內心發緊、唇齒干澀、淚落無聲。清透冷厲的影調下,人物的深度包容了情節的曲折,彷彿一切都沒有滿足你詭譎的預期,又一切都落在了你平凡的猜測里。
【我們沒有機會相忘於江湖】
就像被視為兩人關系惟一屏障的眼疾,張學寧越是在意它、試圖改變它,就愈加註定釀成大錯,因為盲是何兵「聽風」的資本;而何兵越是在意張學寧的安危,也就愈加將她推向死亡,因為溫柔的故事裡容不下兩個溫柔的女人。到最後,只能讓何兵失誤的一譯親「耳」送了張學寧此生性命,眼神因此重歸渾濁。而當照片在郭興中面前化為灰燼,我們方知道這一條隱匿的感情線是如何呼應了開篇時張學寧做戲的一吻和他五年來亦假亦真的追求。
沒有曖昧,只有生而為人的無奈與單純。我們聽得見風聲、電台的咔噠聲、人頭攢動聲與腳步聲、槍聲,卻聽不到一聲我愛你。如此蘊藉的處理方式,在現今商業片中實不多見。如果說,情節安排最俗常的做法就是深化情感糾葛,從而不斷演進沖突、達到高潮;那麼,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在商業屬性上力避俗常,幾處最有可能的岔路口都一再錯過,而代之以情節弱化的內在表演。
正如何兵對張學寧的追求與照顧在郭興中口中只有提示、沒有醋意;惹人生厭的相親也從未促使何兵對張學寧直言表白;而張學寧跟沈靜將生未生的火葯味也終究化成了愛與責任的交遞,甚至在張學寧犧牲後,何兵與結婚照並排擺出同張學寧的合影繼而戳瞎自己的雙眼,也沒有讓沈靜以歇斯底里式的嫉妒與痛苦將復雜的內心活動表面化。
這里的人都是花瓶么?不,沈靜說,「這里的人都喜歡贏。」她當然是最終的贏家,雖不動聲色,卻成為惟一將愛人留在身邊的勝利者。而張學寧和沈靜不同的命運,也似乎早早地便由其在701的職能差異所註定。既然一個是賭命,一個是賭別人的命,那麼賭命的人可能終有一死,而另外的人卻有機會活下來,並安穩地活著。在如此深刻的烙印里,無論悲傷藏在哪個向度,誰都無法彼此忘記。
【我們沒有條件談條件】
還記得《黃金大劫案》(寧浩,2012)里小東北為拿提成、分金條與救國會出生入死的情景嗎?滿映女明星芳蝶一次次吊著他的胃口,而從未打算滿足他貪婪而急迫的慾望。《聽風者》中,被秘密接入情報機關701的何兵也沒有逃脫類似的身份與邏輯,本以為身懷對方之所急需便有了談報酬、談別墅、談洋車的資本,結果一聲令下如雷貫耳,一樣都談不了。
如果僅以金錢來衡量,我想無論哪部影片,都會陷入僵局。還好,就算什麼都不能談,還可以談感情。而感情是一切理想的基礎。就像小東北假戲真做愛上了押運人的女兒顧茜茜,何兵對偵查員張學寧的好感也有控制地滋長。然而,和小東北以疙瘩湯為人間美味的瘋子父親親歷戰火不同,何兵更明事理、更擅審時度勢的母親顯然並沒有更多地參與劇情,而只是作為奮力閃爍的一盞明燈,焦急地告訴看不見的兒子如何向命運屈服。
如果不是何兵奇跡般毫無障礙地融入,這將絕好地展現個人在時代與社會面前的孤獨無助。如果他早一些面臨失誤或失敗,或許一切都不一樣了。也許到時候性命不保的不是念念不忘的女偵查員,而是一文不值的自己。可是因為愛情,他成了自得其樂的囚徒。而事實上,他的自由只剩下耍花腔拒絕一個被安排的無辜徵婚者卻渾然不覺。可是結婚吧,無論跟誰。當上帝需要你在此安家落戶,需要你發自內心地將個人所有的利益鏈條緊緊地綁縛在高牆之內,你別無選擇。
所以,接受愛與被愛,接受離別與無常,是這里每一個人工作之外惟一可以做的事。何兵當然也不例外。至於金錢和曾經那顆討價還價的心,不受控制生長的信念和染了鮮血的愛恨情仇終會以寒冷的事實告訴你,你不再需要了,它不但庸俗,而且毫無意義。
【我們沒把故事解釋清楚】
在似有似無的三角戀情架構中,沈靜本是最能有故事、最值得深挖的角色,因為她的身世和這里的其他人很不一樣,她的父親是敵方的人,而她本人竟然能相安無事地在701拿破譯自己父親編寫的密碼當工作。可同時,她因此而帶來的家庭糾葛、內心掙扎以及工作上的不被信任感、沒有朋友的落寞,則毫無細節表現,全憑兩片嘴蜻蜓點水式的傾訴一筆帶過,實顯單薄。
而在角色設置上,小角色幾乎沒有起到深化主角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就像「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要突顯沈靜的孤單絕對不是自始至終除了何兵、張學寧幾乎沒人跟她說過話,而是要在與不起眼的小角色的對手戲中不經意地體現一種被冷落和這背後的淡然與堅強。
與之相反,影片對張學寧復雜性的刻畫上卻似乎過了頭。作為一個正面角色,且又是面對感情成熟、大度的女子,如何會去跟蹤兩個在叢林里互訴心事的人,事後還要清查女方家底兒,一一列出盤問個清楚。這既不是朋友的態度,也不是同事的態度。在朋友的立場,她的不信任的舉動與角色塑造構成夾角,似乎為她的崇高形象抹了黑。在同事的立場,她與沈靜早該是老相識。即便不然,倘若701是個絕對秘密的情報機構,以其不夠「清白」的背景而能進得來、住得下、吃得開,豈不更加印證且強調了沈靜的可信賴程度?倒是誤打誤撞方踏入701門檻的何兵更需要仔細來一番「政審」吧。可惜的是,類似的情節插曲不但沒有得到充分展開,反而同樣毀在了一段蒼白的對話上。
所以,如果說偵諜任務本身沒有更多的包袱供觀眾做猜謎游戲,那麼至少在人物身份、性格的交代上可以做到更加地精準、細致,才不辜負影片的文藝品格。畢竟,依託於情節的影像語言遠比對白的音聲更有說服力。而表面上缺乏行動力的角色,也因此更需要強大的內在力量做以支撐。
盡管如此,《聽風者》仍屬當下國產商業片的上乘之作。其沉默憂傷的調子因為麥兆輝、庄文強的合作編劇和梁朝偉的經典形象有如從《無間道》延續而來,而范曉萱與周迅自《龍門飛甲》(徐克,2011)的默契搭配也為作品上演了一段意味悠長的姊妹深情。縱使一個人離去了,容納了全部生命的情感卻永遠地留了下來。不用說話。因為我想念你,就像石沉大海沒有聲音。
Ⅶ 求一篇關於電影《聽風者》的影評。編導系藝考標准要求,2000字左右,不要簡介,標准影評
這個故事用我們熟悉的話語系統表述如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安全機關與伺機進行破壞的國民黨特務鬥智斗勇,最終將他們一舉殲滅。」如果讓長在紅旗下的 導演來拍,指不定會如何主旋律。但身為香港導演的麥庄,意圖再明顯不過:對於這個故事,他們感興趣的是它的殼——諜戰的類型,而不是它內在的意識。
所以《聽風者》呈現出一種時代的疏離感。片頭字幕「1949年」就是聰明的一棋,雖然這一年在歷史上籠統地作為一個節點,但前後半年城頭的大王旗變換,政 治、文化、民生、語言系統都被一道分水嶺劃過,避而不談確切的時間界限,便可以讓隨後的故事背景蒙上一層「不知有漢」的曖昧性。
同樣模糊時代的還有美術和服裝,無論是繁華的大上海,還是秘密的701機關,無論是街頭的民眾,還是黨組織的工作人員,從布景、道具到服裝,都沒有明確的 符號指認這是「解放後」,完全不是我們在過去影視作品裡熟悉的對「新中國」的表現習慣。大上海的十里洋場宛如民國繁盛時,701機關除了神秘一點看不到任 何政治色彩,街頭並無列寧裝、中山裝的蹤影,幾個主角更是愛穿啥穿啥。它既非民國,也不像「新中國」,說它是一個抽離的時代並不為過。
語言也是避重就輕。用略帶親昵的「老蔣」代替敵我分明的「國民黨」;不說貶義的「國民黨特務」,而稱「蔣家的特工」;不用立場明確的「新中國」,而用更加 中性的「國家」。一整套革命話語體系在不知不覺間淡化。通篇沒有看到周迅、王學兵等「共產黨人」表過姿態,喊過口號,他們干間諜就好像打份工。周迅跟「重 慶」一幫人打牌一場,你是國我是共,她輕描淡寫地說,「大家都是找口飯吃」。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寫得出來的台詞,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態——連特首 也是「我會做好呢份工」,誰不是混口飯吃呢。國與共斗啊斗,香港人站在中間,「大家各為其主,不過打份工罷了。」多妙。
這一切的去時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務於人物的曖昧性,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邊的人。他們的政治立場此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務的 完成,以及這過程中你來我往兵來將擋產生的戲劇性。所謂兩大陣營對壘,麥庄根本就是當警匪片來拍。諜戰的新瓶里,裝的還是他們最愛的老酒類型。
我因此欣賞麥庄的努力。將一個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為己所用。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證明這些努力始終還是徒勞。
對「重慶」的大反擊,交叉剪輯中,由會場的五星紅旗開始——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現明確的意識形態符號,暗示了這一場戲將會主旋律到觸目驚心。接著「解放 軍」首長的講話,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統」的習慣性表述:「新中國」。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這一刻都頗具反諷意味地「晚節不保」了,在對「重慶」一幫人 的追剿中,個中爆發的旗幟鮮明的政治意識,我無力贅述。這是我有限的觀影經驗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導演拍出圍殺國民黨的場面。而現在,已經是 2012年。
有「意思」的是,這幫「反動派」都由香港演員出演:方平、吳家麗、林威,另一邊的「紅色派」則是王學兵領軍的大陸演員。細細解讀其中的意識,便會知道Casting上並不是巧合。
這場戲晚節不保的原因,也許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識形態審查。身為革命歷史題材,一路語焉不詳,到最後要求必須敵我分明。但正因為如此,才更感覺悲哀。我 不願意用「投誠」來形容這場戲給我的觀感,因為了解中間有多少創作的無奈。但那一刻瞠目結舌時不禁想,這會是香港導演們的一個轉折點嗎?
這種轉變,正值《無間道》十年,不妨來做個對比。
兩部片里,梁朝偉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碼。《無間道》中,摩斯密碼傳遞的是香港黑社會犯罪信息,《聽風者》中,摩斯密碼用於共產黨獲取敵方機密。
同樣是梁朝偉的敬禮,陳永仁在黑暗的小巷裡向葉警司(香港警察)敬禮,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張學寧(共產黨烈士)敬禮。前者獨自一個人,後者被包圍在集體 中;前者身份模糊,後者政治正確。從這個角度來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陳永仁。十年間,一個敬禮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創作者的自覺還是不自覺,都令人唏 噓。
說到底,制度下的電影人何嘗不是「聽風者」。聽的是電影局的風,聽的是意識形態的風。跟《畫皮2》一樣,男主角都戳目明志(愛),背後的比喻,是不是對中國電影的現狀看不下去了?
Ⅷ 有看過《聽風者》的朋友能幫忙解釋一下劇情嗎
該片講述了解放初期,國民黨殘余敵特人員意圖顛覆新政權,為監聽敵台而設立的神秘部隊701陷入了空前危機。在這場看不見的戰斗中,演繹著一場腥風血雨的諜戰傳奇。
劇情簡介——
神秘的701部隊就是專門為監聽敵台設立的——郭興中是701的領導,而沈靜則是其中的職員,但由於沈靜家庭背景的關系,所以她永遠都是獨來獨往。伍昌則負責在監聽組的人確定了敵人位置之後將其抓捕回來。
何兵是個街頭小混混,是一位盲人,擁有超凡的聽覺特能,並以此為生計。1951年的10月8日,701突然發現,所有的敵台全部消失了,唯一的解釋就是敵特分子啟用了新的發射頻道,所以需要優秀的偵聽人員,因此701派出張學寧到上海去找調琴師羅三耳。
張到達上海後發現真正的調琴師是盲人卻擁有特殊技能的何兵,便將何兵「請」到701來,希望他能為新中國服務,可就在將他帶入車中的時候,羅三耳見到了張學寧的面貌,也為後期張學寧之死埋下伏筆。何兵幫助701找到了敵人的全部電台,也同時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孩,
並與她結婚,張學寧還請來了名醫為何兵治好了眼睛。可是在一次偵聽中,何兵的失誤導致了張學寧犧牲。何兵悲痛萬分,在一個雨夜又弄瞎了自己的雙眼,但同時他的聽力再一次變的靈敏,重新為701找回了敵人的電台。
講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戰幔綳張、敵我犬牙交錯里,攸關國勢命途的神秘機關「七零一」陷入空前危機,扭轉局面的,居然是一來自民間的默默無聞的盲人,因為他,戰局陡然扭轉,圍繞在這個奇人展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
(8)電影聽風者觀後感2000字擴展閱讀:
角色簡介——
1、何兵 演員梁朝偉
從小地方來到大上海討生活的小混混,油嘴滑舌、敏感懦弱。雖出身不高,何兵身上卻有近乎超能力的天賦——聽力。他憑借敏銳的聽覺進入701,在電波中和看不見的敵人作戰,很快就變成眾人仰慕的英雄。
2、張學寧 演員周迅
她承載著將何兵塑造為「聽風者」的使命。與此同時,張學寧還同時扮演著701的「女上司」、參與特別行動的「老鬼」等多重身份。為了掩蓋特工身份,她也是活躍在滬、港兩地的女作家跟社會名媛。
3、郭興中 演員王學兵
解放初期,國民黨在大陸還殘留了大量的敵特人員,意圖顛覆新生政權。神秘的701部隊就是專門為監聽敵台設立的——郭興中是701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