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阿波羅十三號》中的零重力效果是怎樣拍攝出來的
攝制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攝實景,並且將一部波音707改裝成航空飛機, 用於演員們飾演宇航員時體驗失重狀態。拍攝時是採用了零度重力的狀態,演員們在阿羅波13號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來回體驗失重與正常的情況,嘔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實性卻得到了客觀實現。
http://ke..com/view/480737.htm?fromenter=%B0%A2%B2%A8%C2%DE%CA%AE%C8%FD%BA%C5&fr=ala0_1_1#6
㈡ 《阿甘正傳》阿甘的精神是什麼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將會得到什麼。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品味它。
這是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經典對白,也是整個作品的中心思想,他強調行動而不是結果對人生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強調簡單而平和地面對人生的態度,學會珍惜與改變。
《阿甘正傳》的這一根本性人生觀啟發我做出這樣的思考:雖然大多數人都有夢想,但是往往只有少數人會用一生堅持不懈的付出行動去努力實現它,所以最後成功的總是少數人。因為多數人都太在意結果,他們是因有結果才會有行動,而不是因為有了足夠正確的行動才造就了那樣的結果,他們不明白結果是通過行動創造出來了,而不是自動掉下來的或是預先就存在的,我們真正要關心的是行動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本身。許多人就是因為太在意結果而很少有行動,總是在用一種復雜的眼光面對人生,思考和埋怨大大多於行動,對待人生養成了這種顛倒的邏輯習慣,才一生無所作為的。
這也是阿甘精神所要揭示的核心問題:坦盪而誠實地面對現實的問題,簡單而直白地面對人生的過程,人生往往是這樣的:你想要的東西總是同你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人要學會「珍惜」和「改變」。
經典語句:
1.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2.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蠢人做蠢事,也可理解為傻人有傻福)
3. 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 (奇跡每天都在發生)
4. 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 don』t try to be brave, just run, just run away.(你若遇上麻煩,不要逞強,你就跑,遠遠跑開)
5. 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我不懂我們是否有著各自的命運,還是只是到處隨風飄盪)
(2)阿波羅十三號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電影,由湯姆·漢克斯,羅賓·懷特等人主演,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繪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顧,在多個領域創造奇跡的勵志故事。電影上映後,於199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
2014年9月5日,在該片上映20周年之際,《阿甘正傳》IMAX版本開始在全美上映。
湯姆·漢克斯也曾演過《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拯救大兵瑞恩》、《貓鼠游戲》、《電子情書》、《西雅圖未眠夜》、《費城》、《荒島餘生》、《阿波羅十三號》、《綠里奇跡》、《幸福終點站》等等眾多電影。
㈢ 找電影情節:美國登月電影,返回艙出故障,解決後,落入大海,死裡逃生。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阿波羅十三號》
㈣ 《阿波羅13號》觀後感怎麼寫啊 高手上
《阿波羅13號》影評 這部電影那個採取阿波羅13號這個故事,把一個個片段串成一部電影。導演十分注重細節,他運用了人物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很背景聲音表現出了焦急、平靜、悲傷的氣氛。 比如:在電視轉播上看到到一個宇航員為航空事業而犧牲時,場面的悄然無聲,導演不是運用哭泣、混亂表現出所有人心情的悲痛,而是用吉姆以及他的家人的眼神為代表,在那呆愣的眼神中體現了所有人的悲痛欲絕。 在地球的人員下令停止登月計劃時,另兩個宇航員臉上露出的不情願,體現出了這次登月的意義之重大。而這沉默的一分鍾里,三人的眼睛裡都露出了悲傷的神色,對這次沒有登月的懊惱與遺憾。這片場的僵直,導演充分的發揮了要表達的效果,讓影片的視覺情感達到了頂峰。 還有一個場景令我感悟最深,就是吉姆登上月球,踩在松軟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著,手籠起一捧沙子,慢慢地摩挲著。沙粒一點點地往下落,這種視覺效果讓觀眾感覺到這時間的緩慢地流逝。正如那從手指間的細縫中落下來的沙子,一樣輕柔緩慢。給了觀眾思維幻想的空間,令觀眾從中猜測主人公吉姆的內心世界。在一片導演布置的幽暗的黑和藍的冷色調太空背景中,這一畫面,可以無聲無息地讓觀眾達到導演預料的反映,烘托出了吉姆內心的依戀與對登月的渴望。 而導演的用心良苦不僅體現在主角吉姆身上,他還把這種效果體現在配角以及環境運用上。 比如在阿波羅13號氧氣過低,能量耗盡的情況下,吉姆等人與休斯頓轉述了能源的問題後,指揮室里的場面沒有過多的嘈雜和人物的手慌腳亂。刻畫出了這個指揮小組的嚴謹與隨機應變、冷靜地處世態度。以及在吉姆等人出現極度的危機時,指揮室里的平靜的說話聲與合理地分配。但導演運用指揮人員匆忙的腳步聲,達到了一種十分緊張、危機的氣氛。導演並沒有把鏡頭一直停留在這里。而是切換到了吉姆等人那裡,他們報告數據的時候,船艙內尖利的報警聲,與他們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有中心地吐出了,情況的緊急以及宇航員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導演的這部電影得到了超高的票房,也是源於細節的仔細與巧妙地安排,和結構上的特殊明顯的科普片的性質。讓導演的這一方法達到認可,所以讓無數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為這一個個細節而歡呼。 可以把??? 這個網站不錯 裡面和多關於作文的 http://zw.mnpaw.com/
㈤ 人類登上月球後,怎樣返回地球
由於現在只有美國登上了月球,說下美國的方法。
美國的阿波羅宇宙飛船分為3部分。服務艙,指令艙和登月艙。服務艙有發動機和維生設備。中間的是指令艙,是宇航員平時待的地方。與指令艙連的是登月艙。飛船到達月球後,3個宇航員中的2個,會從指令艙進入登月艙。登月艙分離,制動下降,在月球著陸。指令艙,和服務艙和一個宇航員保留在繞月軌道。登月艙分下降段和上升段兩部分。上升段和下降段都有發動機。著陸時,下降段發動機用來制動和軟著陸。返回時,上升段與下降段分離,依靠上升段的發動機返回繞月軌道,與指令艙重新對接。宇航員帶樣本回到指令艙,上升段被拋棄。服務艙發動機點火,脫離繞月軌道,帶著指令艙返回地球。靠近地球後,發動機再次點火制動,進入下降軌道後,服務艙被拋棄,最後指令艙進入大氣,降到一定高度,開傘,落到海面。
有一部電影《阿波羅十三號》有一些描寫,你可以參考一下。
㈥ 高考藝術類編導招生考試的時候會考哪些影片讓你寫影評啊如果這部影片沒看過怎麼辦
那可就多啦,編導生必看的電影就有幾百部吶,這只要你的專業水平好看過和沒看有什麽區別嗎?我先給你說一點必看的影片吧
1. 肖申克的救贖 (1994) 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
2. 辛德勒的名單 (1993) 導演:斯皮爾伯格
3. 蜘蛛俠1(2002)導演:山姆-雷米
4. 蜘蛛俠3(2004)導演:山姆"雷米
5. 蜘蛛俠3(2007)導演:山姆"雷米
6. 教父 (1972) 導演:科波拉
7. 教父2(1974)導演:科波拉
8. 教父3 (1992)導演:科波拉
9. 美女也瘋狂(2006)導演:金榮華
10. 阿甘正傳 (1994) 導演:羅伯特.澤米斯基
11. 蒂凡尼的早餐(1961)布萊克"愛德華茲
12. 霸王別姬 (1993) 導演:陳凱歌
13. 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2003)導演:沃賓斯基
14. 加勒比海盜:亡靈寶藏(2006)導演:沃賓斯基
15. 鬼子來了(2002)導演:姜文
16. 忘不了(2005)導演: 爾東升
17. 圓明園(2006)導演:金鐵木
18. 江湖(2005)導演:黃精甫
19. 兩個人的芭蕾(2005)導演:李力
20. 紅磨坊(2001) 導演:巴茲.盧曼
21. 新搶錢夫妻 (2005)索尼哥倫比亞導演:迪恩-帕里索特
22. 紅色小提琴(1998) 導演:法朗索.吉哈
23. 冰河世紀1(2005)20世紀福克斯 導演:卡洛斯"沙丹哈
24. 冰河世紀2冰川融解(2006)20世紀福克斯 導演:卡洛斯"沙丹哈
25. 這個殺手不太冷 (1994) 導演:呂克貝松
26. 博物館之夜(2006)20世紀福克斯導演:肖恩-利維
27. 快樂的大腳(2006)華納兄弟 導演:喬治"米勒
28. 穿普拉達的女王(2006)20世紀福克斯 導演:大衛弗蘭克爾、
29. 無間行者(2006)華納兄弟 導演:馬丁"西科塞斯
30. 四百下 (1959) 導演:特呂弗
31. 美國往事 (1984) 導演:萊翁內
32. 死亡詩社(1989) 導演:彼得"威爾
33. 與狼共舞(1990)導演:凱文-科斯特納
34. 紫色(1985)導演:斯皮爾伯格
35. 藝伎回憶錄(2005)導演: 羅伯-馬歇爾
36. 納尼亞傳奇(2005)導演:安德魯"亞當森
37. 虎口脫險 (1966) 導演:傑拉爾"烏里
38. 金剛(2006)環球電影 導演:彼得"傑克遜
39. 美麗人生 (1997) 導演:羅伯托.貝尼尼
40. 探戈(1998) 導演:卡洛斯.紹拉
41. 音樂之聲 (1965) 導演:羅伯特"懷斯
42. 活著 (1994) 導演:張藝謀
43. 阿波羅十三號(1995)導演:朗"霍華德
44. BJ單身日記(2001)導演:沙朗"馬奎爾
45. 南極大冒險(2006)導演:弗蘭克馬歇爾
46. 我腦中的橡皮擦(2005)韓國 導演:李載漢
47. 勇敢的心 (1995) 導演:梅爾"吉普森
48. 鋼琴家(2002)導演:波蘭斯基
49. 芝加哥(2003)導演:馬歇爾
50. 舞出我天地(2000)導演:史蒂芬"戴德利
51. 霍元甲(2006)導演:於仁泰
52. 悲傷電影 (2006)韓國導演:權宗冠
53. 雞犬不寧(2006) 華誼兄弟 導演:陳大明
54. 魔戒 1:魔戒現身(2001)導演:彼得"傑克遜
55. 魔戒2:雙塔奇兵(2002)導演:彼得"傑克遜
56. 魔戒3:王者歸來 (2003) 導演:彼得"傑克遜
57. 芳香之旅(2006)導演:章家瑞
58. 墨攻(2006)導演:張之亮
59. 絕代艷後(2006)哥倫比亞 導演:索菲亞-科波拉
60. 2001太空漫遊 (1968) 導演:庫布里克
61. 我的B型血男友(2005)導演:崔錫元
62. 馬江飯店(2006)導演:崔聖哲
63. 十二宮(2007)派拉蒙 導演:大衛芬奇
64. 親切的金子(2005)導演:朴贊郁
65. 七宗罪(1995)導演:大衛芬奇
66. 我要成名(2006)保利博納 導演: 劉國昌、
67. 瘋狂的石頭(2006)導演:寧浩
68. 燃情歲月 (1994) 導演:寧愛德華"茲威克
69. 斷臂山 (2005) 導演:李安
70.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2006)法國歐羅巴導演:呂克貝松
71.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1999)格萊默西公司導演:斯派克瓊斯
72. 格林兄弟(2005)米高梅影業導演:特里吉列姆
73. 追夢女郎(2006) 夢工廠/派拉蒙導演:比爾-康頓
74. 達芬奇密碼(2006) 哥倫比亞 導演:朗霍華德
75. 帝國的毀滅(2005)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
76. 死神來了1(2000)導演:戴維-埃利斯
77. 死神來了2(2003)導演:戴維-埃利斯
78. 死神來了3(2006) 新線 導演:黃毅瑜
79.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2005)夢工廠/派拉蒙 導演:布萊德-謝爾伯林
80. 耶穌受難記(2004) 導演:梅爾-吉布森
81. 兩桿老煙槍 (1998) 環球 導演:蓋"里奇
82. 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 北京新畫面 導演:張藝謀
83. 狗狗心事(2006) 導演:佐藤信介等
84. 夜宴(2006) 華誼兄弟 導演:馮小剛
85. 來電驚魂(2006) 索尼 導演:西蒙"衛斯特
86. 看上去很美(2006)華昆天映導演:張元
87. 雙層公寓(2006)米拉麥克斯 導演:丹尼"迪維圖
88. 歡樂的大腳(2007)華納兄弟導演:喬治"米勒
89. 落葉歸根(2007)香港星皓 導演:張楊
90. 聞香識女人 (1992) 導演:馬丁"布萊斯特
91. 針孔旅社(2007) 哥倫比亞 導演:尼莫洛德"安塔爾
92. 獅子王 (1994) 導演:羅傑"艾勒斯 羅伯"明可夫
93. 長毛狗(2006) 迪斯尼 導演:布萊恩"羅賓斯
94. 粉紅豹(2006)哥倫比亞 導演:肖恩"里維
95. 萬能鑰匙(2006) 環球 導演:伊恩"索夫特雷
96. 銀河系漫遊指南(2006) 博偉 導演:道格拉斯"亞當斯
97. 溫暖的爪子(2006) 韓國導演:朴恩 吳達均
98. 元卓的天使(2006)韓國 導演:權成國
99. 蜥蜴(2006)韓國 導演:姜智恩
100. 卑劣的街頭(2006)韓國 導演:劉河
㈦ 請問有誰看過「阿波羅十三號」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內容能詳細告訴我嗎謝謝!!
劇情: 1970年4月,太空船阿波羅13號正在執行登陸月球的任務,但控制中心忽然接獲太空船在20萬5千哩外傳來的訊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這句話如洪水般擾亂了中心內所有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心,這是他們最不願聽到的消息。太空船已快接近月球了,然而在外太空中的一場爆炸,導致阿波羅13號失去氧氣、動力還有導向功能。 這一瞬間,三位太空人吉姆·洛維爾、佛瑞·德漢斯、傑克·史威吉特要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他們必須把握僅有的4天時間重返地球,每分每秒對他們來說都顯得彌足珍貴,除接受控制中心的指引外,其他的一切都得靠他們自己,他們不願拋下妻兒成太空中的孤魂,勇氣、信心及毅力支持著他們奮斗下去。 幕後製作: 本片的高難度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這是個真實故事,情節和結局在美國無人不曉,如何營造戲劇懸念?第二,故事涉及大量科技信息,對外行來說猶如天書,但影片避免了賣弄高科技語匯。影片在追求真實性方面達到新的高度,敘事流暢,細節豐富而不瑣碎,對白真實但不晦澀。部分太空鏡頭更是通過太空署航天器速降以模擬失重來拍攝。擅長表現普通人堅忍不拔精神的漢克斯,表演有節制、有層次,使寫實派表演登峰造極。沒有人能將「休斯頓,我們出了點問題」這樣一句台詞處理得如此讓人揪心。
採納哦
㈧ 如何拯救一個逗逼的理工男(火星救援)影評
在「被拯救」了N次後,馬特·戴蒙不介意再被救一次。這一回比諾曼底遠一些,比冰凍星球近一些,就在5600萬公里之外的火星上。當然,真正拯救戴蒙的只能是他自己。《火星救援》就像是太空版的《荒島餘生》,和所有的遇險求生片一樣,光環護體的主角,向觀眾展露的是堅強的求生意志,挑戰概率的運氣,捎帶話癆的幽默感,以及完備的科學素養。
為了這部「情節簡單」的《火星救援》,雷德利·斯科特不惜推遲了籌備多年的《異形:契約》和《銀翼殺手2》,這部新作更像是他科幻序列中的一個「小品」。從全片的視覺風格來看,《火星救援》並沒有斯科特以往作品中的奇詭造型,陰暗場景,即便是壯闊的火星地貌也沒有太多奇觀式的渲染,導演迴避了「幻想」成分,但仍保留了「科幻」的訴求,在可知的科技,可行的邏輯中尋求「奇想」,抖的都是工程師的「機靈」。要知道開創了一代「太空驚悚片」的斯科特,最不缺的就是「炸裂」的腦洞,當年異形仔「破胸而出」的一幕,成了無數人的「太空噩夢」,也埋葬了《星際迷航》多年培養的對於太空探索和文明接觸的樂觀暢想。
而這一回,三十多年後的斯科特又兜了回來,《火星救援》完全沒有了「對未知宇宙的恐懼」,宇航員只要種種菜,開開車,聽聽音樂,完全不用擔心黑暗處會突然躥出什麼,一切都彷彿是已知的,經過嚴密推算的呈現。許多時候,影片的平靜甚至讓人一度忘了這是在危險的火星地表,一身便裝的「植物學家」馬克,還在地球上的某個溫室里育種,施肥,等著收獲時挖個土豆。影片中僅有幾處設計,讓影迷反應過來——這還是斯科特的作品:宇航員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風暴中出艙,自己給自己做急診手術。類似的場景和鏡頭,上回出現正是在《普羅米修斯》里,比起努米·拉佩斯面對的異形追擊和破胎而出,這次馬特·戴蒙遭遇的不過是狂風吹斷的通信天線,淡化了那種逼人心懸的緊迫感(當然生死也在須臾之間)。「驚險」而不「驚悚」,斯科特可從來不缺想像力,但為了保存原著的「硬科幻」屬性,他還是一比一照搬了NASA的火星計劃,從設備到操作,無不向火箭推動工程師驗證其可行性。
比起安迪·威爾原著中的第一人稱視角,電影減少了沉悶的自我讀解,降低了地表求生和技術操作的危險鋪墊,同時也豐富了NASA總部的群像表演。畢竟在兩個多小時的片長中,並非每個觀眾都會像理科宅男那樣,對技術細節和科學原理津津有味,笑話也就成了把控節奏的調味劑(居然還報名了金球獎的「音樂喜劇類」獎項)。《火星救援》的三條線中,最生動喧鬧的當屬NASA內的爭辯,技術至上與官僚主義的權衡,同其他好萊塢類型片一樣,最後還得靠某個天才的拍腦瓜來解決難題。赫爾墨斯號的團結和仗義,依然是在遇見難題->解決難題->下一個難題中前行,傑西卡·查斯坦的性格在後半程愈加鮮明,她也終於在《時空穿越》後穿上了宇航服,而這種對於堅韌女性的偏愛,也是承自西格尼·韋弗的「異形時代」。只有馬特·戴蒙的表演是自成一體的,孤獨,但不封閉,他有時是《荒島餘生》里的湯姆·漢克斯,話嘮式的自嘲自娛;時而又像《瓦力》里的小機器人,聽聽老歌,曬曬太陽能;更多時候他還是《月球》里的山姆·洛克威爾,數著日子等著地球的指令。正如許多經典的硬科幻作品,科技是《火星救援》情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小說中「第一個死在火星上的人」的悲觀情緒在電影中隱藏,閃爍在馬克·沃特尼的眼神中的,是挖掘科學潛能的靈感。縱然是居住艙爆炸也沒有氣餒,工程師特有的行動主義延伸著希望,一個人帶起了整個地球的熱情。
倒霉的戴蒙在《時空穿越》里是配角,所以他掛了;幸運的他在《火星救援》里是主角,開朗逗逼惹人愛,簡直是完美的理工男。全人類從上到下,不惜花光NASA的巨額資源,搭上中國的太空戰略,甚至其他宇航員的生命來拯救他。這與其說是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偉大,不如說是劇中人對於「科學必勝」的篤信,以及對於傳統信仰(十字架)的平視。正如馬克的自言自語「我必須用科學去解決這些問題」,點出了創作者「探索不息」的極客精神,「硬科幻」獨有的樂觀心態,感染著所有人。具有系統科學素養的植物學家,能在火星的紅色土壤里種土豆,自建化學儀器制水,用自己的糞便制肥,在最貧乏的設備和資源條件下,也能實現與外界的溝通和自救。這份荒野求生的技能大成,多少讓文科生們羨慕(當然,最好一輩子用不上)。雖然過程驚險萬分,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總有一種機智和自信貫穿全身,這份樂觀,源自一百多年前的凡爾納,從《海底兩萬里》的鸚鵡螺號,到《火星救援》的赫爾墨斯號,生生不息,探索不止。
近些年的熱門科幻片中,《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的成色最硬,劇情也最為簡單直白,畢竟真正的科研多是如此,考驗耐心的重復勞動,少有千回百轉的戲劇性。電影中的太空任務已經寫在了美國宇航局的計劃簿上,科技水平就在當下,好萊塢甚至兩次都把中國也捎上,向全球觀眾證明技術與環境的可行性。從票房上看,沒有反派,沒有陰謀,甚至沒有愛情橋段的硬科幻片,如今到底有多大的市場,《火星》和《地心》的口碑就是明示。科幻片的「未來」越近,科技水平越符合現實,「幻想」成分越少,其質感就越「硬」,探索黑洞和時空維度的《時空穿越》,就比還在太陽系的《火星救援》要軟;而在人類尚未踏足火星的今天,《火星救援》又沒有已熟練太空行走的《地心引力》更硬。若依此類推,最硬的恐怕要數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阿波羅十三號》了,可這已經不能算是「科幻電影」,只能稱之為「科學傳記電影」了。如人所言,一切的幻想都是基於現實,只要人類的思維模式不變,銀幕上還會出現陽光樂觀的理工男,為人類的未來默默的做實驗,開飛船,種土豆。
㈨ 阿波羅13號的英文觀後感怎麼寫100字高一的
可以網路查下
㈩ 電影阿波羅十三號里那種在太空飛船里漂浮的效果是怎麼拍出來的
在失重倉拍的,因為失重倉是人為製造的,也用於拍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