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老師,您別走》觀後感150字
電影《老師,您別走》觀後感
電影《老師,您別走》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周歆瑤是古溪村的大學生,其父是山村裡唯一的老師,因家父病逝回家,看到山裡的孩子沒了老師,她放棄了城裡的工作,成了小學的自願者老師,她把青春年華和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山村小學和孩子們的記憶里。她向我們真實地闡釋了什麼是師德,什麼是愛!
老師,您別走,我們的學習需要您,我們還有許多知識沒學,我們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不懂。電影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深深的留在我的腦海里,我暗暗發誓長大後,我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關愛別人的人民教師。
② 觀看講述優秀教師事跡的電影,寫一篇影評.寫作要動求:既有對電影中感人鏡天的生動描述和感悟
在那麼多優秀的教育類電影中,我選擇了倪萍主演的《美麗的大腳》來觀看,因為倪萍是我所熟悉的一位演員,她智慧而又知性,退出主持舞台的她更顯幽默和風趣,豁達和開朗的個性十分的吸引人。花了整整一個多小時害功憤嘉蒞黃縫萎俯聯,看完了整部電影,給我留下的除了感動之外,還有一抹淡淡的哀傷。
影片講述了黃土地上一位平凡的女教師——張美麗的故事。她的丈夫因為愚昧被判了死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沒有那樣的命運,她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後來又辦起了學校,教村裡的孩子讀書。學校辦起來了,她的孩子卻沒有了。但她沒有放棄這群毫不相乾的孩子,而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學文化,上大學,成就自己的夢想,點亮山裡的希望。
影片中有許許多多平實卻感人的鏡頭,張美麗為了留住從北京來的夏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撿橘子皮,給夏老師泡茶喝。她給夏老師洗衣服,反而惹惱了夏老師,但她卻說:「夏老師,只要你高興,我咋都成。」可以說夏老師和張美麗是對比鮮明的兩種人,一位是美麗的、精緻的城裡人,一位卻是不美麗,甚至是有點粗糙的農村人,但是影片的魅力在於讓我們看到了人物內在的精神世界,忽視了這些外在性的東西,最終美麗歸於一點,那就是犧牲小我,給孩子們帶來希望的內在精神世界的高尚。那是與外表的美與丑都無關的,最終張美麗離開了,在為孩子們賣土豆,籌集費用的路上。夏老師從高高的黃土坡上一躍而下,一行淚水在滿臉是土的臉上顯得格外醒目。那時的她很美麗,因為我們看到了張美麗的精神在她身上的延續。可以說是朴實的張美麗感染了在城市裡養尊處優的夏雨。
影片落幕了,但是我們不會忘記在那片黃土地上那雙美麗的大腳,不會忘記張美麗帶著一群孩子歡呼雀躍的身影,不會忘記她把千里迢迢念成千里召召。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用藝術的方式感染和影響所有的看客。在平實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偉大。在我們的心目中,張美麗是成功的,雖然她並不完美,但是她用自己的行動感染了夏雨老師,為孩子們延續著希望。
③ 電影《新來的李老師》觀後感
今天我在上網時無意間看到了一部電影《新來的李老師》,這部影片是根據真情實感來改編的故事,講述了一名從大城市到偏遠同村支教的大學生李青怎樣用自創的一套「快樂教學法」改變一所思想保守滯後的小學,同時自己也被這所朴實可愛的學校所改變的故事。
影片的開頭就非常有趣。大學生李青為了保研到一個破舊的鄉下小學支教。這學校只有三個老師。可是李老師只把教育當做游戲,認為只要同學們開心就好,於是就把同學帶出去上課,並且在上課時李老師還在吃棒棒糖。一節課有40分鍾,李老師就只讓他們背一首古詩,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結果遭遇到姚老師的反對。沒有耕耘怎麼會有收獲呢?太堡村學校在期中考試中考了全縣的最後一名,原以為派來支教老師會使學校里同學們的分數有所提高,這樣就不會和其他學校合並了。但是,卻讓楊校長大失所望。校長也因此喝悶酒,舊病復發而住院。為了讓學生們成績好起來,學校改變了教學方案。李老師為了鼓勵小瘦能考到重點中學以學京劇使壓力化為動力,後來經過大家努力,學校終於考到了全縣第三,父親也感到欣慰,小瘦也夢想成真,和老師去城裡了。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熱愛,與真誠。姚老師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感到傷心。而李老師為了實現同學的理想,也放下了城裡人的架子,希望小瘦的父親能夠體諒,因為他知道童年對一個孩子是多麼的重要。當然,每個老師不會不愛自己的學生。我還覺得李老師雖然捉住了孩子們的童心,卻沒有使同學們的成績降下來。看了電影,我希望身邊有一位能理解孩子,關心孩子的好老師。我也希望有快樂的學習生活,不過我的身邊已經有了好幾位好老師,只希望壓力能化為動力使我更上一層樓!
難道不是嗎?這就是我們學生嚮往的生活!每一個人在幼年時都會覺得童年是美好的,他們都不會讓自己的童年被淹沒。
④ 感恩老師電影觀後感350字
《感恩教育》觀後感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於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於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於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著,於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准」。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么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於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跡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斗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於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 「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裡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於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跡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⑤ 我可敬的老師電影觀後感一年級學生要如何寫
我一年級的時候有一位老師余老師,我非常喜歡她,因為她有一雙大大的水汪汪的眼睛隨時隨地得看著我,彷彿在跟我說:「琦琦,好好學習,余老師相信你。」
余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很淘氣,上課時喜歡往後轉,有一次,我正准備往後轉,余老師一下望過來,我看著她又黑又亮的眼睛,心中有些內疚,然後我立即轉過身來,面向黑板,認真的聽老師講課。
余老師的眼睛不但炯炯有神而且看得很遠,有一天,我在教室外與同學玩耍,突然,一不小心從樓梯上滾了下來,腿上被劃了一大道口子,我當時又疼又怕,生怕流血過多而死,結果余老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教室中沖了出來,把我抱到了醫務室。過了幾天,我發現余老師手上有一道小口子,我問余老師:「余老師,疼嗎?」余老師笑著對我說:「不疼。」我看著余老師的眼睛,微微的笑了,余老師把我們從一年級帶到三年級,整整的三年時間,有許多感人的事,讓我講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現在余老師沒有教我們了,但是她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始終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忘記!
⑥ 《老師好》這部電影的觀後感400字
您好,這是老師好的觀後感.
看到「老師好」這三個字,心想,不會又是一部高大上、偉光正的作品吧。
不自覺腦補了很多情節和套路,老師如何不辭辛勞,如何默默付出,如何愛護學生……
看完《老師好》發現果不其然。
無論是免費給學生補習功課,還是為生病的學生募捐,抑或拯救一個差生。
劇情多少顯得中規中矩,無外乎一篇平淡的流水日誌。
但看完還是忍不住寫寫這部電影。
除了數不完的打醬油明星——張國立、吳京、何冰、胡軍……
可以全程代入劉昊然的男二外,最重要的當然是電影對人物的塑造和處理——把主角還原成一個人來講述,這是一個好老師,但這不是一個完美的老師,甚至還有諸多問題。
老師也是人,也有諸多無能為力
苗宛秋考上了清華,卻因家庭成分的原因,無緣大學,便去了南宿一中當老師。
連續多年被評選優秀教師,直到遇到了電影中的一幫孩子。
孔子說,有教無類。
苗宛秋多多少少是帶有色眼鏡的。
⑦ 電影班主任觀後感800字作文
今天,學校組織觀看電影《班主任》,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電影中的賈丟丟是很可憐,他的母親與他的父親離了婚,隨後,又找了一個新的男朋友。賈丟丟為此感到傷心。也因為這樣他開始不再愛學習,不再和同學交流,還經常逃學,經常不做家庭作業。
自從學校來了一位新的班主任—許曉雅,她發現了賈丟丟這一系列的情況。她先去賈丟丟家家訪,又和賈丟丟的媽媽談論,最後還把賈丟丟接到自己家去住,用心去開導他,慢慢教育他,最後讓他從新做回原來的自己,又開始努力的學習,又開始與同學交流。
賈丟丟他真可愛,雖然他開始做的不對,但是他可以重新領悟到自己的錯誤,並去改正,這一點讓我百般佩服。社會上許多的人不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一旦錯了,便不會改正,只會一錯再錯下去。他們更不會領悟到自己的錯誤,也更不會去改正。賈丟丟他只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卻可以做到這一點,真令我們感到佩服!
電影中的班主任許曉雅老師,也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許曉雅老師的父親是文雅集團的董事長。按理說,她可以在自己父親的公司去上班,那樣比當老師強上不知多少倍,但是我們的許老師卻要在學校教學,她說,這是她的啟蒙學校,她要在這學校當老師。許老師才上任的第一天就收到許多學生的熱烈歡迎。她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總會想辦法讓課堂更有趣,還經常想辦法去開導大家。
許老師真是一位好老師!我的理想也是做一位好老師,受所有學生的喜愛,我也會接受學生對我提出的意見。不光如此,我還要用心地去教育學生,我也會把學生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我不會打罵他們,也不會懲罰他們,我會讓他與我一起找出自己的錯誤,並逐步去改正,讓他們不再犯這種錯誤。
班主任這部電影讓我深處感動,你呢?
⑧ 蔣興文老師正能量讀後感
「正能量」,這一詞,我忘了首先是從哪聽到的,我一向不是一個跟得上潮流的人,各種知識了解的也不多,我只記得那段時間」正能量」這詞很紅很熱,周圍的同學說話也不時用上「正能量」這詞,我一聽就喜歡上了這詞,也常把這詞掛在嘴邊,比如我有個朋友名字中有個曼字,我們平常都叫她奧特曼,在遇到挫敗的事時,我總說:奧特曼,世界又出現災難了,該你出馬了,請你給我正能量吧!雖然事情結果沒有得到絲毫改變,但心情卻得到安慰,對自己更有信心。
我相信「正能量」不只是帶給我安慰,它之所以那麼熱火,必有它的道理,這幾天我接受了朋友的推薦,看了《正能量》這本書,才發現這里有那麼多有趣而深刻的東西,有些遺憾沒能早點了解,不然我大一就不會那麼迷茫了。
"正能量」本是物理學名詞,而「正能量」的流行源於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正能量》,其中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當下,中國人為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貼上「正能量」標簽。它已經上升成為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表達著我們的渴望,我們的期待。
其實,「正能量」在中國迅速走紅,也離不開網路的力量,據說,在奧運火炬傳遞期間,很多博主在微博上發表「點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點燃正能量,運氣擋不住」的博文,之後這兩句迅速被網友跟進和模仿,這兩句話也成了時下網路最熱門的句子。後來網友把點燃正能量的勵志口號與倫敦火炬傳遞結合起來,倫敦奧運火炬成了正能量的代言物,正能量一詞也藉此在中國走紅。
認真想想,「正能量」一詞被人們認可是必然的,因為正能量所賦予的含義是人們內心深處渴望得到的,是無論世界怎麼改變,人們都想要追求的,它如釀酒一般,愈久愈醇,況且最近總聽到一些讓人傷心的事,而這些事的避免,少不了正能量的出現。
⑨ 誰知道《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謝謝
《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里描述的是一位城裡的女青年來到江西山區支教的故事,這女主角在影片中就姓支,叫支月英。通篇看完,也沒明白她為何要去山區支教。她在山區小學支教的過程中受到種種懷疑和山區孩子們的非難,吃盡了苦頭。當她實在忍受不了艱苦環境的困擾准備離開山區時,又被孩子們的真誠所打動,又回到了那簡陋的泥洋小學。
有關鄉村教師的事跡聽說過不少,過去也看過一部蘇聯的電影《鄉村女教師》,我至今還記得那個女教師的名字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這兩部電影里都有一個相似的情景:支老師親手種植一棵棵小松樹來紀念已經畢業的孩子們的人數。而《鄉村女教師》里,村邊有三棵松樹成長的過程,這些都揭示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深刻道理。
由穆婷婷主演的支月英來到山區的泥洋小學時,看到那裡非常簡陋教學環境不由地感到非常的驚訝。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開始階段,她所表演的女青年的表情拿捏得不怎麼出彩。而當她表演中年以後及華發早生的姿態時還是比較到位的。王姬扮演支老師的媽媽似乎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觀眾很想知道她女兒為什麼一意孤行要來山區支教的緣由卻並沒有交代清楚。
電影里反映的是山區里孩子們在支老師精心培養下成長的過程,孩子們的表演各具特色。徐梓涵飾演的童年董大山,怎麼看也不像是個山村裡的孩子,完全是一個城市裡的熊孩子。而宋心鈺飾演的羅如意卻是充滿了山區小孩的純真,盡管她也有點野性。當她因為家裡窮而放棄了學業到城市裡的建築工地打工,讓人看了鼻子發酸!整片看完,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鞏漢林扮演村支書形象,而就是這個小如意!
這部電影里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但是一個城裡來的女教師能夠在山區紮根三十多年,為了那裡孩子們的未來獻出了她質朴的年華就足以讓人欽佩了!電影中支老師說過的「若是心裡存了條上山的道,那就什麼也擋不住我的路」以及「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才有希望」這兩句話充滿了正能量。
在全國很多發達城市都有響應黨的號召去偏僻的山區和邊疆投身教育事業的動人故事,我市也有很多優秀教師一批又一批地奔赴新疆、青海、西藏、貴州、雲南、河北等地區支教,其中就有海安赴滇支教團隊在雲南寧蒗支教也已經三十多年了。他們的事跡雖然也很平凡,但是他們給那些貧困地區送去了希望的火種,像支月英老師那樣,在貧瘠的山區堅守,從青春年華守到滿頭白發,他們就是了不起的大寫的人!
⑩ 《我要上學——趙小蓮》觀後感400字
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感動人心的電影,叫《我要上學》。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名叫王燕的山區小姑娘,她一心想要上學,可她的媽媽認為學費太貴,不讓她上學,要她自己掙學費。於是,她先賣了她家辛辛苦苦攢的十個雞蛋,然後,又讓一位老爺爺幫她買了一隻小羊羔,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小羊羔慢慢長大了,她把羊拉到城裡去賣,結果錢還差一元二角,她又想起那位幫她買羊的好心爺爺,在那位老爺爺和好心人的幫助下,她掙到了二元錢,她又用八角錢買了一隻筆。最後王燕興沖沖地到學校去參加開學典禮,終於上了學。
影片沒有華麗的表演,但它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山區姑娘要上學的迫切希望,雖然經過了重重困難,但她還是掙到了學費。影片中的王燕是多麼想上學、愛學習,她想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它深深地感染了我。與她相比我們過得是多麼幸福啊,爸爸媽媽為了讓我們能學習好,他們想方設法地為我們提供一切機會和金錢的支柱,有的甚至犧牲掉自己的工作來陪伴我們,我們過上的是皇帝般的生活,而我們回報父母的是什麼呢?
和影片中的王燕相比,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平時多幫父母幹家務活,用自己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爸爸媽媽。
趙小蓮我要上學觀後感二
昨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去看了一場電影《我要上學》。
電影主角是一個名叫王燕的女孩,講的是她怎樣利用假期賺學雜費的故事。王燕有兩個弟弟,因此家裡三個孩子上學。放假了,老師對她們說,開學的學雜費是二十四塊八元(以前是二十元),王燕的媽媽就不讓王燕上學了,說家裡沒有錢替她交學費,王燕就決定自己在假期里賺錢。《我要上學》觀後感
她先是把家裡的10個雞蛋賣了,賺了兩塊五。又花了一塊七元買了一支筆送給老師(其實是准備兩塊錢賣給老師的),老師給了她五塊錢,她又賺了三塊三元。後來,她通過買賣羊賺了五塊錢。除去路費和給弟弟買糖的錢,她正好賺了十塊錢。她用這十塊錢買了一張車票,和大人們一起去摘枸杞子。當時枸杞子的價錢是兩角錢一斤,她必須摘到一百多斤才夠(媽媽說要有小山那麼高)。開學那天,她滿臉灰塵回到學校,打開一直攥得緊緊的手,對老師說:「這是二十四塊八,我可以上學了!」
真的非常感人!《我要上學》觀後感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窮、那麼臟的地方(到處都是黃土,一點綠色都看不見)!想一想自己平時那麼不珍惜錢,真是慚愧!我非常敬佩王燕,我一定向她學習!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趙小蓮我要上學觀後感三
劇中說的是我國西部農村,有位12歲的小學生王燕的媽媽想讓王燕退學,還對女兒說女孩子上學也是白上,而王燕卻很願意上學,不同意媽媽的做法。媽媽就對王燕說:「想上學自己去掙學費。」於是王燕就利用放假的時間為自己掙了二十四元八角錢的學費。王燕掙錢好辛苦,賣雞蛋雞蛋被踩破;賣圓珠筆,圓珠筆丟了;賣小羊,又沒賺到錢。最後王燕到很遠的地方幫人家摘枸杞,摘一千克枸杞可以掙到四角錢,掙夠二十四元八角的工錢就要摘六十二千克枸杞。它要摘多少粒?要留多少汗?吃多少苦?
看完這部電影,王燕的身影圍繞在我的腦海里,使我知道在偏遠的山村裡還有沒錢上學的孩子 。今年我上三年級還從沒有為學雜費而擔心。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為我操了多少心。現在我才明白我把飯剩在碗里時為什麼爸爸媽媽總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王燕比起來我的生活是多麼好的呀,我和王燕比起來我有什麼里有不好好上學呢?我要象王燕那樣自強自立吃苦耐勞。好好學習王燕那永不服輸的精神。不管自己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克服,還有那麼多為了學費而上不起學的學生,我要珍惜父母給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想對爸爸媽媽說:「你們辛苦了,我會好好努力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