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飛奪瀘定橋電影
沒有這部電影,相同題材的電影名字如下。
片 名:
Da he
譯 名:
大渡河
導 演:
( 林農 Nong Lin )
主 演:
( Xuecheng Fu) ( Shi Han) ( Huaizheng Liu) ( Hengo Zhao) ( Shenqiu Zhao)
上 映:
1980年
劇情介紹: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迭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這時,我左路部隊已佔領橋頭,攀著十三根凌空搖盪的鐵索向左岸突擊。當蔣介石打電話訓示右岸守敵時,接電話的已是紅軍戰士小張……毛主席安步走下瀘定橋頭,對身邊的戰友們說:"夢想我們當石達開第二的那個人作何感想呢?"
『貳』 誰有飛奪瀘定橋完整版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粉碎了蔣介石在川黔滇三角地帶「剿滅紅軍」的計劃。在中央紅軍趕往大渡河的途中,蔣介石曾坐飛機觀察紅軍開進的情況,命令部隊空投傳單。傳單上用特大號鉛字印著:「大渡河是紅軍的覆滅之地!」「讓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他還親自製定了《大渡河會戰》的作戰計劃。接著,國民黨十幾萬大軍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激戰在大渡河沿岸展開。
著名的古戰場安順場是大渡河的重要渡口。1863年5月,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率領的3萬多太平軍在此覆滅。72年後,中央紅軍也來到這里。蔣介石不禁做起消滅中央紅軍的迷夢。
紅一團作為全軍的先遣隊,擔負搶佔大渡河南岸安順場渡口的任務。隨後,紅一團派出十七勇士,奮勇奪取了安順場,開辟了渡河通道。但由於找到船隻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使我軍全部渡河。於是中革軍委決定奪取瀘定橋。這時,蔣介石也想到了瀘定橋,急令川軍2個旅增援,企圖堵截紅軍渡河。這時,誰先趕到並控制瀘定橋,誰就能掌握制勝權。
中革軍委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於5月26日決定:「改向西北,爭取並控制瀘定橋渡河點,以取得戰略勝利」。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右縱隊的紅一師及幹部團,沿大渡河(北)東岸;由林彪率領左縱隊的紅一軍團軍團部、紅二師主力及紅五軍團,沿大渡河(南)西岸,夾河北上急進,協同襲取瀘定橋,為中央紅軍主力開辟過河通道。隨後,紅三、紅九軍團和紅五團沿(南)西岸跟進。
5月27日凌晨,紅四團團長黃開湘(曾用「王開湘」)、政委楊成武接到軍委命令,擔任左縱隊先頭團,以3天時間趕到並奪占瀘定橋。同時,劉伯承、聶榮臻率紅一師一部先行開進。隨即,一場紅軍與川軍爭時間,搶速度的爭戰在大渡河兩岸展開了。
紅四團創造了一天飛奔240里的奇跡
6時整,紅四團出發了,向瀘定橋方向飛速奔襲前進。當時所謂的路,有的是絕壁上硬鑿出的棧道,有的是蜿蜒纏繞、忽起忽伏的羊腸小道,有的路邊就是洶涌澎湃的大渡河,令人心驚目眩,隨時有失足落入萬丈深淵的危險。開進的第一天,他們架了一座橋,和川軍打了兩仗,俘虜200多人,繳獲步槍100餘支、機槍10 多挺。他們還隔岸與右縱隊開展行軍殲敵競賽,相互支援對方作戰。
第二天拂曉,紅四團剛上路,就接到紅一軍團轉發軍委的電報,因敵情變化,命令他們提前一天,於29日晨趕在增援川軍前面到達瀘定橋。這時,他們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路。時間緊、任務重,黃開湘、楊成武邊行軍邊動員,鼓舞士氣。部隊飛速前進。
他們擊潰川軍一個營駐守的隘口,翻越高聳入雲的猛虎崗;在摩西擊潰川軍一個團部和一個營,並用1小時20分鍾架了一座橋,繼續前進。行至19時,離瀘定橋還有110餘里。正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困難又一個接一個地來了。突然,下起暴雨,天黑得像倒扣的鍋底似的,部隊一天沒有吃上飯,加上道路泥濘,簡直寸步難行。但是,英勇的紅軍戰士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用繩拉,拄拐杖,相互攙扶,幫助背槍,堅持前進。他們餓了嚼口生米,渴了喝雨水……
突然,對岸的敵人點起火把趕路,增援瀘定橋。這樣,敵人的速度肯定要比紅四團快,怎麼辦?事到萬難須放膽,紅四團決定也點起火把前進,並讓俘虜用川軍號譜偽裝成川軍進行聯絡。敵人還真的相信了,部隊前進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大渡河兩岸,敵我雙方都舉著火把行進。
24時整,對岸的川軍宿營了。紅四團指戰員高興極了,主力部隊立即輕裝快速前進。為防止戰士掉進大渡河,他們解下綁腿帶,一條一條接起來,拉著前進,克服了千難萬險,終於在29日6時到達瀘定橋,並很快消滅了橋西還在睡夢中的川軍自衛隊,佔領西橋頭和沿岸陣地。
二十二勇士受到中革軍委的表彰和獎勵
在戰士們稍作休整的時候,黃開湘、楊成武帶領營連幹部來到河邊觀察地形。在東岸的橋樓旁,川軍第三十八團用沙袋壘成牢固的橋頭堡。我軍到達時,敵人已經由橋西向橋東把橋板基本上拆去了。看完地形,他們在天主教堂召開奪橋誓師大會,掀起「爭當突擊隊員,飛奪瀘定橋」的高潮。川軍不時地掃射和轟擊,還有一發迫擊炮彈打穿了教堂的頂棚。最後,連以上幹部大會決定:由第二連22名勇士組成「奪橋突擊隊」,連長廖大珠任隊長;由第三連組成「鋪橋突擊隊」,連長王友才任隊長。全團的輕重機槍負責掩護任務,軍團炮兵營負責消滅敵炮兵陣地和主要火力點,軍團教導營阻擊援敵。臨近中午時分,紅四團的機槍分隊和配屬的軍團炮兵營也趕到了瀘定橋。
在西橋頭,二十二勇士每人手持沖鋒槍,背插馬刀,腰間纏滿手榴彈;第三連指戰員背著槍,腋下夾著木板,蓄勢待發。16時整,黃開湘下達命令:「奪橋戰斗開始!」全團的司號員一起吹響沖鋒號,百餘挺輕重機槍和迫擊炮一齊掃射、轟擊,密集的子彈射向對岸,迫擊炮彈也在對岸爆炸,壓制住川軍的火力,我軍戰士們高喊:「殺、殺!」這時,突擊隊員們突然沖向鐵索橋,冒著敵人射出的子彈,有的匍匐前進,有的鋪設橋板,有的隨後跟進……
在勇士們快到東橋頭時,川軍縱火,妄圖封死我突擊隊上岸的通道。這時,楊成武急了,翻身躍出指揮所的胸牆,沖上鐵索橋,大聲喊道:「同志們,莫怕火,沖過去就是勝利!沖呀,沖呀!」廖大珠第一個沖進火海,緊接著,劉金山、劉梓華……陸續沖進火海。廖大珠的帽子、刀把上的紅綢子冒起火苗,他把帽子一扔,沖向敵人的堡壘。一個又一個勇士沖出了火海……他們很快消滅了橋頭堡的敵人,又沖向瀘定城,並在後續部隊的協助下,擊潰了川軍第三十八團。19時,紅四團完全佔領瀘定城。與此同時,右縱隊的紅二、三團的幾個連隊也到達瀘定城附近,對奪橋戰鬥起到了配合作用。
次日凌晨2時,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三團到達瀘定城。兩天後,中央和各軍團的領導同志也來到瀘定橋。
6月2日,在瀘定橋頭,中革軍委召開慶功大會,王稼祥主持會議,周恩來為紅四團頒發了寫有「獎給飛奪瀘定橋的紅四團」的錦旗,還為22勇士和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發了獎。獎品有:寫著「中革軍委獎」的列寧服和鋼筆、日記本、搪瓷碗和筷子。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 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 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斗,經激戰,紅軍佔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 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斗。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 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 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斗,經激戰,紅軍佔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 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斗。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叄』 紅軍飛奪瀘定橋電影
大渡河和勇士都是這個題材的電影,一個是老片,一個近年拍攝的。
電影《勇士》以紅軍長征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史實為原型,展現勇士們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戰生死關口的非凡經歷。李東學在片中飾演率領22名突擊隊員的黃開湘團長,他與戰士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以血肉之軀粉碎了國民政府的陰謀,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一頁篇章。在勇士們心中,黃開湘團長不但是並肩作戰的戰友,更是帶領他們擊敗困難的「戰神」。
『肆』 飛奪瀘定橋電影精彩片段簡介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 大渡河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伍』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的哪部電影
影片名:《大渡河》
外文名:Cross The DADU River
出品公司:中國長春電影製品廠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 演:林農,王亞彪
類 型:戰爭
主 演:傅學誠,韓適,劉懷正,趙申秋,陳寶國,趙恆多
上映時間:1980年
劇情簡介: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
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
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命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
(5)瀘定橋之戰的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伯承 演員傅學誠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繼而指揮所部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打開紅軍北上的通路。
2、黃開湘 演員李東學
紅四團團長,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力量,是大家心中沉穩內斂的主心骨。他率領隊友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於驚濤駭浪之中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一頁篇章。
3、廖大強 演員於小偉
紅四團戰士,是一名武將,有著硬漢魅力和英勇善戰的殺氣,還有著過人的膽識且性格粗狂,作戰生猛、殺敵無數,身手敏捷而矯健,懷有勇士精神,鐵索橋上迎著槍林彈雨奮而前進。
『陸』 電影《大渡河》
導語:「飛奪瀘定橋,搶渡金沙江,二萬五千里長征」等等,現如今誰不是耳熟能詳,但是這些事跡在發生的過程中,並不是僅僅這幾個字概括的,其中的艱難險阻,驚險刺激,困難重重並不能完全想像。好在有電影《大渡河》,它能帶領我們回到當初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重溫中國工農紅軍的堅韌精神。
影片《大渡河》評古今
37年前的經典影片《大渡河》是在新中國建立後拍攝的,中國在艱苦的條件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了完整的中國本土電影製作體系和電影業人才培養體系,但是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電影體繫到了90年代,因為種種原因荒廢了。
那時候,比較有名的還是長春電影製片廠,那時候的文化因為受到了港台電影和西方電影的侵蝕,中國的本土電影業一直被淹沒,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大渡河》是由長影樂團雄壯的音樂開場,講述的是紅軍在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之後的《四渡赤水》也是在此基礎上拍攝的。
情況危險只能渡河
關於人員設定,蔣介石由趙恆多飾演,說起他,看過《血站台兒庄》、《大決戰》這兩部戲的人都知道,凡是蔣介石基本上是他演的。
『柒』 《飛奪瀘定橋》 故事
這些是全文,小學教過的,有幫助嗎?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
國民黨反動派早就派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後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把我紅軍消滅在橋頭上。我軍早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 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鍾,離瀘定橋還有110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水繼續前進。
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敵人的增援部隊。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對岸的敵人賽跑。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橋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捌』 飛奪瀘定橋故事梗概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國民黨反動派派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後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把我紅軍消滅在橋頭上。
我軍早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鍾,離瀘定橋還有110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水繼續前進。
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敵人的增援部隊。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對岸的敵人賽跑。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
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
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城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
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瀘定橋之戰的意義:
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8)瀘定橋之戰的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一、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竣。當急之下,要於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決定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
1935年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後來,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二、瀘定橋之戰的兩種不同的記述:
第一種敘述:瀘定橋是紅一軍團的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下的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奪取的。該敘述由彭加倫於1936年寫成並發表的《飛奪瀘定橋》記載。後來中共黨史、軍史,凡官方記載史料均以此為依據,因此被外界稱為「正史」。
第一種敘述,除了《紅軍長征記》中彭加倫所著《飛奪瀘定橋》外,還有陳雲《隨軍西行見聞錄》、黃克誠《我在紅三軍團的經歷》、羅華生(紅四團黨代表)《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成仿吾(參加長征的文學家)《長征回憶錄》;
蕭鋒(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三團政委)《長征日記》,以及紅三軍團重要將領伍修權、張愛萍、張宗遜、李志民、劉志堅、張震、王平、裴周玉等的回憶文章,上述文章沒有一篇關於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飛奪瀘定橋的記述,卻都有紅一軍團紅四團飛奪瀘定橋的回憶。
第二種敘述:瀘定橋是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干輝)下的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帶領12名勇士奪取的。該敘述由覃應機於1991年所著《硝煙歲月》一書中提出。
而第二種敘述的出處則是原紅三軍團十三團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的回憶錄《硝煙歲月》中相關記載。只是覃應機一人在1991年才提出的孤證,並未其他相關記載,更沒有「一直受壓制」的情形。
覃應機所過的鐵索橋,應當在龍衣或者沙壩頭鐵索橋。《朱德關於我軍突破敵雅州、蘆山、天全防線的部署》(1935年6月5日):「……三、三軍團有奪取天全之龍衣、沙壩頭兩鐵索橋,並相機襲占天全的任務。
雪楓(時任紅十三團團長)率先頭兩個團由現駐地經思金壩,以一部奪取沙壩頭,主力奪取龍衣。成功則相機襲占天全,不成則進行下游架橋」。
由於兩種說法不一,有媒體稱之為「第二種說法好象一直受壓制,但從未被壓服」,因此在網路上出現了「飛奪瀘定橋」屬虛構的說法。這是對軍史無知造成的一種誤解。
三、橋梁簡介: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漢紅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條瀘定橋,是擴展游戲項目。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
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