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角鬥士》英文電影中文觀後感
在自由的靈魂前
《角鬥士》斷斷續續看過有兩三遍了,一直有寫點感想的慾望。前段日子又看了一遍《勇敢的心》(《Brave Heart》),終於強迫自己坐下來寫這篇東西。
Hail Caesar;those who are about to die salute you!這是古羅馬的角鬥士們進場後,在血腥搏鬥開始前要向皇帝說的話。死,可以是很悲壯的死在戰場上,也可以是很安詳地在床上合目,但是他們的死卻是一場表演,是成千上萬人的娛樂。對於從他們被殘殺這個過程中獲取樂趣的人們他們卻還要致以將死之人的敬意!
他們並不是屬於人的,沒有自由,他們與動物無異。自由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從地獄到天堂的長梯,然而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是連看到這梯子的機會都沒有的。
「they can take my life,but they can not take my freedom!」這一直都是威廉的信仰,當斧頭從威廉高貴的頭顱上落下時,他最後的呼喊依然是:freedom!馬克西姆斯很安詳地去見他另一個世界的妻兒時,卻也沒有忘記提出將死之前的要求:free my men!在復仇這個主題之外,《角鬥士》全篇所充斥的那種為自由而搏鬥的精神始終讓人難以忘懷!自由不是他的唯一目的,但他追求自由的艱辛過程卻是最讓我感動。
中國並不缺少自由的靈魂,但是只有在另外一個世界她們才可以得到自由。
2.《勇敢的心》英文電影中文觀後感
我最近剛看了<<勇敢的心>>深有感觸啊!華萊士對自由的追求深深的感動了我們.
年幼的華萊士身處被英國統治的蘇格蘭,從小就感受到統治階級的殘酷,其父也在一次反抗運動中喪生,年幼的華萊士跟著叔叔游歷歐洲,後來華萊士成為一個智勇雙全的男人,回到故鄉的華萊士又一次受到了殘酷的壓迫,他深愛的妻子被英軍無情的殘害.這又一次激發了華萊士心中對自由的渴望,只不過這時他不再是那個軟弱無力的小傢伙,他可以為自由去戰斗.他拿起了長劍指向了敵人,他連戰連捷.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鬥士的血性,我們還看到了一個男人的智慧.
然而事情並不總是那麼順利,蘇格蘭貴族階級的背板,使華萊士身陷囹圄,最後在刑台上受到敵人的極刑,然而他並沒有屈服,最後華萊士傾盡全力長呼:「自――由――」,這時一個男人逝去,而一個英雄誕生了
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讓我們像華萊士一樣去戰斗
這兩部都是名噪一時的大片,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② 角鬥士《勇敢的心》哪個好看 觀後感 角鬥士觀後感
角鬥士《勇敢的心》哪個好看 觀後感角鬥士觀後感
早在2001年,《角鬥士》就榮獲了第7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項大獎,可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沉下心來把它看完。
盡管耗資號稱2.5億美元,可《角鬥士》呈現的戰爭和搏鬥場面帶給我的感覺卻遠沒有《勇敢的心》來的震撼。不是不夠恢弘,而是不夠真實,甚至不如某些國產的武俠片。不過,這些都是細節,絲毫不影響影片中故事結構的完美和它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古今中外,貪慕權欲常常被當作男人的天性,所以厚黑學等一類玩弄權術的著作會被加以追捧。可無敵英雄馬克西姆斯卻反其道而行之,置權柄於不顧,渴望做一個不想控制任何人同時也不願被無端控制的人,表面看,這和中國古代歷史上那些功成名就後退隱田園的智士例如范蠡、劉伯溫頗為相似,可實際上他們的境界卻有著天壤之別。馬克西姆斯希望退居幕後是為了民主共和,是一種高尚的行為。而范蠡、劉伯溫則是為了避免兔死狗烹,乃一種無奈之舉。
影片的鏡頭設計和運用可謂獨具匠心。尤其是一開始,隨著濃烈而又凝重深厚的音樂,在一片燦爛金黃色麥田裡,一隻粗曠而有力的男人的手輕輕捋過麥穗,似乎在深情地訴說著一份遙遠的溫柔與思念。這個長達28秒的特寫鏡頭勾起了觀眾強烈的觀影欲,讓大家急著想要知道這究竟是誰的手?為什麼一直捋著麥穗?細細領會,這真的就是差距啊!
主演羅素·克洛的非凡演技為影片增色不少,這也是他的巔峰之作,從此他步入了好萊塢一線男星之列,並且屢出佳作。不過,女主演康妮·尼爾森更讓我感到驚艷。()雖然影片留給康妮·尼爾森的表演空間並不大,可她卻處處出彩,除了秀麗端莊的面容,婀娜多姿的身材,還有恰到好處的神情。在馬車里的慵懶天真,得知父親被弟弟殺死後的無奈,看到弟弟威脅兒子時的恐懼,被弟弟要挾時的忍辱負重以及對馬克西姆斯的一往深情等等。相比起來,在美貌上更勝一籌的蘇菲瑪索在《勇敢的心》中表演就顯得蒼白多了。
③ 電影,美麗的心靈,求原創讀後感,幾百字
一位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1947年進入普林斯頓大學開始進修數學,他一直堅持找到自己的原創理論,所以從來不聽課,在他的同室好友查爾斯的鼓勵下,終於,他找到了平衡理論,提供了博弈論的數學支持,並因此進入了惠勒研究室。
幾次被請入五角大樓做了密碼破譯工作後,他碰到一個名為威廉帕徹的特工,邀請他作一名俄羅斯間諜,專門負責在各類報紙、雜志上破譯各種可能的密碼,並把他們投入一個固定信箱。
由於從事間諜工作的心理壓力及生命威脅,他變的精神恍惚,被帶入麥克阿瑟精神病院。至此,我們得知,他在大學期間是一個人住,換言之,他根本沒有名叫查爾斯的室友,而威廉帕徹也是他徹頭徹尾虛構出來的人物,他患了精神分-裂症。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出院了,幻覺漸漸減輕了,但是他需要不停的服葯,而服葯的結果是,他不能正常的工作,無法研究數學理論,也無法滿足自己妻子的需要。。。
所以他自己偷偷停止服葯,更為嚴重的後果是,他的幻覺又重新出現,這些幻覺人物逼迫他傷害他的妻子,就在最後一刻,他突然頓悟,他幻覺中的一個小女孩從來沒有長大過,由此明白了這些人物都是自己的幻覺。
之後,他經過學校的批准,待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圖書館,繼續自己的研究工作,直至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期間,那幾個幻覺人物一直待在他身邊,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必須壓制自己對圖案的敏感以及夢想和想像的空間,就像一個貪食的人壓制自己的食慾一樣。」
看完整部片子,我開始明白,為甚麼羅素克洛在出演《角鬥士》的時候沒有拿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憑借這部片子卻一舉奪魁。《角鬥士》可能任何一個長相威嚴、身體壯闊的男人都可以出演,效果不會相差很多,但是,這部片子,他對人物內心的把握,確實讓人震撼,特別是他妻子發現收垃圾的人不是他的幻覺時,他靦腆的一笑,動人。。。。。。
空有一腔感觸但是理不清頭緒的我,和同學討論起這部片子,一位看了7-8遍的同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說,美麗心靈極有可能是指他的妻子。因為他的一生如果沒有他妻子的不離不棄,那將會是另外一個軌跡,也像他自己的獲獎感言中說到的:「你(他的妻子)是我成功的全部因素,也是唯一因素。」然後親吻了第一次約會時他妻子放進他口袋的那塊手帕。。。。
更有高深的影評人道出,美麗心靈應該是指的普林斯頓大學,因為正是這座大學輕松和包容的學習研究氣氛才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天才。。。。
④ 一篇關於角鬥士電影的英文影評
Gladiator is the kind of movie upon which Hollywood once built its reputation but rarely proces anymore. Filled with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gorgeous scenery, impressive set design, and epic storytelling, Gladiator is designed not just to entertain, but also to enthrall. It draws audiences in and immerses them in a reality that is not their own.Considered as the best film of year 2000, Gladiator won five of Oscar』s 7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including best picture, leading actor, costume design, sound and visual effects.Gladiator is set in 180 AD, and uses actual historical personages and events for background. The events that transpire in the film are largely fictional, but they blend in well with the known facts. It tells us a triumphant and magnificent story about loyalty and love, good over evil, and heroism.
⑤ 急需《角鬥士》的影評
我在非完全主動的情況下在北京最好的電影院里看完了《角鬥士》。所謂非主動觀賞,完全在於我對這類影片題材的不感冒,確切講,是有心理障礙。無論是十幾年前看的《斯巴達克思》,還是更早的、在奧斯卡電影史上永留青名、我卻至今沒看過的《賓虛》。所有描寫古羅馬時期奴隸生活或以此為背景的影片我都不看。因為我受不了那種野蠻血腥的色調。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有這類影片在我心裡都是一種昏黃的、壓抑的、毫無希望的色調。也許你在片中看不到血,但那種壓迫會時時追隨著你。在一片煙塵火色中,人與人毫無選擇的角斗。那裡象是永遠也見不到自由的陽光的。而在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發現,我看到的都是美國人的古羅馬,我從不知道,羅馬人眼裡的古羅馬是什麼樣的。
隨著電影科技的成熟,你不能不承認《角鬥士》這部影片較以前的可看性要強,要更成熟和完美。但你也不得不感受更多更濃烈的美國味。
盡管主人公將軍是個西班牙農民,整天念叨著打完仗該回家收麥子了,而且數得出離開家的時間,但他對待士兵、對待愛他的公主、對待把他當兒子一樣看待的愷撒的態度,以及對家中妻兒的思念都是美國式的人性——其實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就是美國式的。
愷撒殘忍的兒子繼位後為討好人民而舉行慶典,在大競技場里觀看角鬥士角斗。多象美國的大選呀。角鬥士的主人對主人公馬克西莫司說:贏得人民就是贏得自由。套在美國大選里不就是:贏得人民就是贏得選票嗎。
還有政治,我不了解那時的政治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種種斗爭和手段,甚至種種情節轉化都是熟悉的,因為那是在很多美國片中常常看到的。
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被公主愛,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即使在角鬥士的隊伍里也被擁戴為首領,有人甘願為他犧牲,甚至連一個8歲的孩子(偏巧他還是公主的兒子)也會一眼識別他的與眾不同甚至崇拜他到希望長大成為角鬥士。
但英雄是必須要死的,這樣才符合美國式是真實。但死也要在伸張了正義後,盡管是從一個西班牙農民的復仇升華為為拯救古羅馬而必須要伸張的正義。所以,即使身遭暗算,也會憑借一股「血戰到底」的精神——一定是精神——戰到最後,替人民贏得勝利,也為自己。然後,光榮而滿足的死去,並得到民族英雄般的厚葬。
而且,曾經因為時世所迫背叛過他的部下,也往往會在最後、最緊要的關頭助一臂之力。
這一切,你是不是特別熟悉呢?
又一個美國英雄夢。
夢工廠的技術和藝術製造出的很多鏡頭是相當完美的,比如片中反復出現的馬克西莫司瀕死狀態下,存在他潛意識里的美麗家鄉和可愛妻兒,象雲一樣流動的鏡頭和灰藍的色調就是一個完美的夢。可除了這些呢?
好萊塢喜歡用遠離現實的東西來賺錢,從距離上遠到太空遠到外星球;從時間上遠到人類文明的初始;從體裁上遠到動畫——美國的叫卡通,全是卡通的卡通和真人與卡通混合的卡通。尤其是拿別人的事說山,反正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怎麼糟改都不會跳出個元老院來反對。更因為不是自家的事,糟改過分了也不會留下千古惡名,被歷史和後人唾罵。年輕是件多輕松的事啊。
我承認自己是個喜歡逃避的人,逃避各種感官痛苦(只有感官痛苦我還能選擇逃避),所以我喜歡描寫19世紀上流社會的電影,那已經是文明和平和的時代。我喜歡看鮮艷的色彩,看溫和的對話,看浪漫傷感的情感生活。所以我喜歡所有奧斯汀的作品,喜歡《秋日傳奇》,喜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我看得懂那種味道。但我不知道《角鬥士》想讓我明白什麼?我知道的是,我不喜歡美國的古羅馬。
⑥ 《最後的武士》觀後感
《最後的武士》觀後感
影片故事發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間,當時正值日本國內沒落武士階層風起雲涌的暴動時期。武士曾是日本封建歷史上的特權階級,到了江戶末期(德川幕府時期),武士階層開始產生分化,下層武士的生活急劇惡化,許多不得以而私底下從事農業和小商業,2002年山田洋次的《黃昏清兵衛》就是那個時期下級武士很好的寫照。不堪重負的農民不斷暴動,加上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里打開日本國門以後,更讓人看清了德川幕府的嚴重危機,這才有以下層武士為主體的倒幕運動。
創新與傳統似乎永遠都在沖突,最後的武士就是這樣一個切入點,不過畢竟是西方人拍的,有些地方並不完善,比如最後明治對大臣說得那些話竟然用英語,讓人感到有點怪異,更不用說,為了滿足西方人的口味而極力吹捧日本的傳統文化,事實是武士在日本是實實在在的反動力量。
看著影片我就不斷的想起我們自己的中國,我們沒有武士道,可是我們卻有更強大但更隱秘的無法道其面貌的傳統,日本最後終於還是掙脫了傳統的束縛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而且僅僅用了幾十年時間,而與明治維新幾乎同時的「百日維新」卻胎死腹中,直到今天我們似乎還離真正的現代化很遠很遠,中日雖然相似,但差別卻似乎更明顯,我們沒有傳統的代言人可以去廝殺,大家都在高唱革命或者改革,可是有一些東西確實在發生著巨大的作用,但你既看不見也無法攻擊,所以就很難改變,也許這就是魯迅所謂的「無物之陣」了吧。
⑦ 求電影天將雄師觀後感600字
作為從小在中國京劇學校從藝的成龍來說,《天將雄師》的格局更大,其中的道理卻是與其傳統教化有著追本朔源的關聯。本片是成龍與導演李仁港打磨七年的沉雄之作,自然也少不了對於英雄的塑造與刻畫,雖然成龍這次是飾演的西域都護霍安與此前的市井英雄不一樣,然而從警匪江湖到廟堂大漠,成龍的英雄觀依然是直接、擔當,不苟且、不妥協、不拋棄、不放棄,這不僅符合當時羅馬文明對於英雄的崇拜,也符合當下電影觀眾對於英雄的偏愛。當然如果我們回到「漢軍羅馬哪家強」的這個話題,可以看看片中雙方充滿「挑逗」意味的大比武——漢軍有灑脫的技擊術,羅馬有槍盾合一的陣法,因此在片中你依然很難去判斷到底誰更強,於是就全化作了對於英雄的敬仰。
無論是會多國語言的「民族品牌」霍安,還是集忠誠於勇敢為一身的盧魁斯,都符合我們對於英雄的定義。這不僅讓人想起那部在好萊塢颳起復古旋風的《角鬥士》,同樣是羅馬的故事,加上如同莎士比亞的悲劇,《角鬥士》讓觀眾們體會到了英雄的偉岸之處,那便是對於英雄人格上的多重塑造。
《天將雄師》中,觀眾們也能依稀看到莎士比亞的影子,其實作為電影腳本來說,取材於古典文學不失為一個討巧且有效的途徑(黑澤明通過對莎士比亞嫻熟入骨的改編和借鑒,實現了日本文化在20世紀中後葉在歐美主流市場的突破),以至於作為反派的羅馬王子提比斯也有著令人憐憫的性格,他的自負與歇斯底里,不僅反襯出了另兩位英雄的品質,還讓自己成功的邁入了「最糟心」反派的行列。優質的、有特色的僭主,是從古希臘戲劇順延到莎士比亞話劇至今的經典人物類型塑造,難以想像《鋼琴師》男主角竟然從孱弱優雅到雄壯強悍,再一次證明了西方演員往往有著比內地演員更多的可塑性,不僅僅是身體層面,精神氣質也是如此。
不過話又說回來,棋逢敵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在戰力上超強的終極BOSS,也就沒有了英雄們的傳奇。中國觀眾習慣了看《角鬥士》一樣的歐式英雄對決,也向來歡喜《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無間道》等的江湖好漢的惺惺相惜,但是對於跨種族、帝國級別、家國情仇的豪放大寫的英雄有著復雜的微妙情緒,如今的成龍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敘述葛劍雄的故事,漢朝天下羅馬兵,流浪著、逃亡的、錯誤方向的奧德賽,遭遇恪盡職守的、漢化的西域民族,豪情壯志在我胸激盪出感懷頂格的氣質大片,從希臘到羅馬,從漢朝到當今,《天將雄師》從特殊的角度提醒觀眾,新絲綢之路並非僅僅是個政治經濟概念,更是一種我們親身體驗、經歷的大時代文明。這樣的時代,必須要更好的適應。
⑧ 急求~~懸賞~~~角鬥士專業影評
我在非完全主動的情況下在北京最好的電影院里看完了《角鬥士》。所謂非主動觀賞,完全在於我對這類影片題材的不感冒,確切講,是有心理障礙。無論是十幾年前看的《斯巴達克思》,還是更早的、在奧斯卡電影史上永留青名、我卻至今沒看過的《賓虛》。所有描寫古羅馬時期奴隸生活或以此為背景的影片我都不看。因為我受不了那種野蠻血腥的色調。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有這類影片在我心裡都是一種昏黃的、壓抑的、毫無希望的色調。也許你在片中看不到血,但那種壓迫會時時追隨著你。在一片煙塵火色中,人與人毫無選擇的角斗。那裡象是永遠也見不到自由的陽光的。而在看完這部影片後我發現,我看到的都是美國人的古羅馬,我從不知道,羅馬人眼裡的古羅馬是什麼樣的。
隨著電影科技的成熟,你不能不承認《角鬥士》這部影片較以前的可看性要強,要更成熟和完美。但你也不得不感受更多更濃烈的美國味。
盡管主人公將軍是個西班牙農民,整天念叨著打完仗該回家收麥子了,而且數得出離開家的時間,但他對待士兵、對待愛他的公主、對待把他當兒子一樣看待的愷撒的態度,以及對家中妻兒的思念都是美國式的人性——其實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就是美國式的。
愷撒殘忍的兒子繼位後為討好人民而舉行慶典,在大競技場里觀看角鬥士角斗。多象美國的大選呀。角鬥士的主人對主人公馬克西莫司說:贏得人民就是贏得自由。套在美國大選里不就是:贏得人民就是贏得選票嗎。
還有政治,我不了解那時的政治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種種斗爭和手段,甚至種種情節轉化都是熟悉的,因為那是在很多美國片中常常看到的。
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被公主愛,因為勇敢、智慧和善良而即使在角鬥士的隊伍里也被擁戴為首領,有人甘願為他犧牲,甚至連一個8歲的孩子(偏巧他還是公主的兒子)也會一眼識別他的與眾不同甚至崇拜他到希望長大成為角鬥士。
但英雄是必須要死的,這樣才符合美國式是真實。但死也要在伸張了正義後,盡管是從一個西班牙農民的復仇升華為為拯救古羅馬而必須要伸張的正義。所以,即使身遭暗算,也會憑借一股「血戰到底」的精神——一定是精神——戰到最後,替人民贏得勝利,也為自己。然後,光榮而滿足的死去,並得到民族英雄般的厚葬。
而且,曾經因為時世所迫背叛過他的部下,也往往會在最後、最緊要的關頭助一臂之力。
這一切,你是不是特別熟悉呢?
又一個美國英雄夢。
夢工廠的技術和藝術製造出的很多鏡頭是相當完美的,比如片中反復出現的馬克西莫司瀕死狀態下,存在他潛意識里的美麗家鄉和可愛妻兒,象雲一樣流動的鏡頭和灰藍的色調就是一個完美的夢。可除了這些呢?
好萊塢喜歡用遠離現實的東西來賺錢,從距離上遠到太空遠到外星球;從時間上遠到人類文明的初始;從體裁上遠到動畫——美國的叫卡通,全是卡通的卡通和真人與卡通混合的卡通。尤其是拿別人的事說山,反正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怎麼糟改都不會跳出個元老院來反對。更因為不是自家的事,糟改過分了也不會留下千古惡名,被歷史和後人唾罵。年輕是件多輕松的事啊。
我承認自己是個喜歡逃避的人,逃避各種感官痛苦(只有感官痛苦我還能選擇逃避),所以我喜歡描寫19世紀上流社會的電影,那已經是文明和平和的時代。我喜歡看鮮艷的色彩,看溫和的對話,看浪漫傷感的情感生活。所以我喜歡所有奧斯汀的作品,喜歡《秋日傳奇》,喜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我看得懂那種味道。但我不知道《角鬥士》想讓我明白什麼?我知道的是,我不喜歡美國的古羅馬。
參考資料:http://bbs.cnxp.com/viewthread.php?tid=71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