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廢奴》觀後感
在縣委的組織下,觀看了電影《農奴》,盡管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但電影中的畫面還是讓我心酸。 這部電影反映了農奴的血淚史,講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強巴一家世代都是農奴。在他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就被貴族老爺折磨致死,父母過世後隨奶奶長大的小強巴,成了旺傑家的家奴,因為種種屈辱倔強的他不在說話。解放後,強巴隨少爺朗傑會見進藏的解放軍。他把朗傑摔下馬,因為解放軍的及時趕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懲罰。朗傑想把強巴幫在馬上拖死,幸被鐵匠格桑救下。強巴同蘭朵去找解放軍,路遇朗傑,遂縱馬跳崖而逃。蘭朵被解放軍救起,強巴則被朗傑捉回要處死。偽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強巴當喇嘛。爾後朗傑陰謀叛亂被粉碎,又威脅強巴逃到國外,二人進行殊死搏鬥。幸而強巴再次被解放軍所救。強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交給解放軍,並揭露了他的罪行。農奴獲得了解放,強巴與參加了進藏工作隊的蘭朵相會,沉默多年的他終於開口說話。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解放,成為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世界上最後一塊主要的奴隸制堡壘從此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偉大貢獻,是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的一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央、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給予西藏無私的援助。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投票決定,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西藏自治區人大與會的382名代表一致表決通過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將讓包括藏族在內的全體中華民族永遠牢記50年前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這一歷史性事件。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行使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各項權利,昔日的農奴成為社會主義新西藏的主人。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始終要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積極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深入學習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與思想覺悟,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要以認真履職的成效來體現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要當好農牧民的服務員,解決農牧民的所急所困,傳送黨和政府的陽光溫暖
⑵ 歷史上的廢奴運動
因為西藏在解放前實行的是農奴制,農奴地位極其低下,沒有人身自由。西藏和平解放之後經過改造農奴制在西藏徹底廢除,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⑶ 影響群體決策的群體因素包括
如果你曾經作為小組一員進行決策,那麼你就知道它會是多麼痛苦。例如,想像一下你剛剛與一幫朋友看了一場電影。雖說你覺得電影「好」,但電影觀後感討論將近結束時,你發現你自己也接受了這樣的說法--該電影是「難以置信的垃圾」。小組討論之後使看法發生改變,這種變化是否典型呢?群體的決策是否始終與個人的判斷不同呢?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學者總結認為,影響群體決策的因素有兩個方面:群體極化和群體盲思。電影觀後感討論經歷就是群體極化的例子:與群體成員單獨決策相比,群體傾向於做出比較極端的決策。例如,假定你要求參與電影觀後感討論的每名成員都對電影提交一個態度評定;接下來,作為一個群體,你同意某個價值判斷,以反映你們群體的態度。如果群體的評定比個人評定平均要極端- -些,那麼這就是極化的例子。群體極化傾向於使得一個群體更加謹慎或者更加冒險,這取決於群體初始的傾向研究學者指出群體極化有兩種內在過程:信息影響模型和社會比較模型。信息影響模型認為群體成員能為決策提供不同的信息。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們分別有一些微小的理由不喜歡某個電影,所有理由匯集在一起,就有足夠的證據讓你覺得你實際上很不喜歡該電影。社會比較模型認為群體成員極力將群體的觀念表達得比群體真實的感受還要極端一點,以獲得同伴的關注。這樣一來,如果你得出每個人都不大喜歡某部電影的結論,你就會試圖表達更極端的觀點,以顯示自己特別機敏。如果群體里的每個人都試圖以同樣的方式來獲得群體的敬重,那麼極化就不可避免。
還有網路世界中的極化。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豐富的網路世界,也成為了新時代人類發展社會關系的重要媒介。微博、微信、新聞網站等聚集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團體,包括各種粉絲團,當發生一件事情時,團體的影響就出來了,跟風謾罵、譴責或者集體歌頌,傳播速度極快,輿論影響極大。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當一個熱點事件爆發時,其點擊量迅速增加,關於此話題的新聞、內容都被紛紛爆出來了,尤其是當某個名人或者權威或者是大家關注的新媒體發表一些導向性的言論後,大家就開始跟風,某些個小團體會保持團體凝聚力而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另-種被稱為群體盲思的一-般思維模式,群體極化只是這種思維模式的一種結果。賈尼斯創造了群體盲思這一術語,用以指決策群體具有過濾掉不中意的觀點使其保持一致, 尤其是讓它與領導的見解一致的傾向。賈尼斯的群體盲思理論源自他對1960年入侵古巴豬灣事件所做的歷史分析。這次災難性的入侵是肯尼迪總統召集完內閣會議之後 下達的命令。在這次會議上,反對意見被總統的顧問們忽略或者壓制住了,顧問們急於發起進攻。賈尼斯基於他對這次事件的分析,總結出一系列特徵,他相信這些特徵使得群體陷入群體盲思的陷阱:例如,他指出凝聚力高、脫離專家、領導精心操縱的群體很可能做出群體盲思決策。學者們一直在試圖做進一步的歷史分析和實驗室實驗,以驗證賈尼斯觀點的正確性。這類研究指出當群體有一種集體願望,想保持一種共同的正面群體觀的時候,特別容易陷群體盲思。群體成員必須清楚,有異議往往能改善群體決策的質量,盡管它從表面上看可能影響群體的正面感受。那麼如何預防群體極化的負面影響1.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場:在群體開始討論時不要讓成員表明自己的立場,因為這樣會妨礙信息共享,導致決策的質量降低。2.鼓勵批判性評價:設置一個"魔鬼代言人」,如果能有一個真正的反對者就更好了,這樣刺激原來的想法並使群體對反對意見持開放態度。3.小組重組:將群體重新劃分成小組,表達不同的意見。4.局外人的作用: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群體決策時,可以找幾.個局外的專家和夥伴提出批評。當然"群體極化」未必是壞事,否則許多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都不會順利實現,例如黑人權力運動、廢奴運動和女權運動等。所以「群體極化」具有雙重意義,積極的是可以促進群體意見一致,提高群體的凝聚力;消極的一面是放大了錯誤的判斷和決策,不利於後期運作
⑷ 誰幫我寫一篇記錄片<<廢奴>>觀後感,不要百度里復制過來的 字數300左右
在縣委的組織下,觀看了電影《農奴》,盡管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但電影中的畫面還是讓我心酸。 這部電影反映了農奴的血淚史,講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強巴一家世代都是農奴。在他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就被貴族老爺折磨致死,父母過世後隨奶奶長大的小強巴,成了旺傑家的家奴,因為種種屈辱倔強的他不在說話。解放後,強巴隨少爺朗傑會見進藏的解放軍。他把朗傑摔下馬,因為解放軍的及時趕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懲罰。朗傑想把強巴幫在馬上拖死,幸被鐵匠格桑救下。強巴同蘭朵去找解放軍,路遇朗傑,遂縱馬跳崖而逃。蘭朵被解放軍救起,強巴則被朗傑捉回要處死。偽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強巴當喇嘛。爾後朗傑陰謀叛亂被粉碎,又威脅強巴逃到國外,二人進行殊死搏鬥。幸而強巴再次被解放軍所救。強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交給解放軍,並揭露了他的罪行。農奴獲得了解放,強巴與參加了進藏工作隊的蘭朵相會,沉默多年的他終於開口說話。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解放,成為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世界上最後一塊主要的奴隸制堡壘從此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偉大貢獻,是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的一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央、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給予西藏無私的援助。
⑸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主客觀原因是什麼
原因一,是說不想讓英國支持南方。北方宣布廢奴,英國不好支持一個有奴隸制的國家(但上面說了,北方其實只是把南方的奴隸制「廢了」)原因二,就是要讓黑奴逃跑。也正如你所說,要更多的奴隸逃跑。因為當時逃跑的奴隸很多,都積在前線。當時的北方將軍 Benjamin F. Butler 創造性的把這些奴隸留下來,做工人,挖戰壕什麼的,就成了 Confiscation Act of 1861。《廢奴宣言》是這個的延續。
這個現像暗示黑人自己的作用很大:南北戰爭是白人的戰爭,是關於南方州是否能退出聯邦的,白人不認為這個是解決奴隸制的戰爭。只有黑人奴隸這樣認為,而且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場仗,是關於他們的自由的。所以他們用大規模的逃跑,來改變這場戰爭的性質。到最後,《廢奴宣言》很大程度上是在承認一個在交戰區的現狀。
原因三,就是白人覺得自己死得太多了。
讓如此「優秀」的白人,為了這么個事去送死,太不值當。所以開始考慮讓黑人參軍,雖然阻力很大。事實是北方快把南方奴隸制給斷了。新興的西部城市絕大多數選擇了廢奴制,海運被通過法律禁止了奴隸的通過,林肯又上台,南方唯有訴諸武力。關稅:高關稅造成海外進口商品貴了,只要你買外國貨,就要多交錢。這就好比你想買ipad,跟你買不買國內的山寨貨沒啥關系。當時英國工業化遠超美國,產品價格也就比美國自己生產的便宜。Whig黨在廢奴上應該沒有明確的立場,最多是在道德反對,但在法律上承認。
事實上,以美國的政治特點,只要一個議題不是全民都關注的焦點問題,那很多候選人會根據自己選區的特點調整自己的立場。
南北戰爭雖然經濟矛盾是根本原因,但美國還是一個聯邦國家,不是像歐盟一樣的鬆散的經濟聯盟。南方經濟的繁榮是建立在殖民地經濟的基礎上的,並非聯邦政府無能調和,因為這個矛盾本身就是無法調和的。在戰爭爆發前,北方為主的新興資產階級政治地位並不高,但逐漸利用各種資源,取得政治上的優勢,這包括宗教覺醒,共和黨的出現並奪得總統大選。最後的戰爭應該是經濟上的對立,政治上的不可調和而演變的,這才能解釋為什麼這么大的代價,戰爭還是進行的如此堅決。
就我個人認識而言,美國內戰的原因除了奴隸制這個明面上的導火索外,更重要的是,北方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需要將南方以及新開拓的領土納入到一個整體市場中,以便人力資源,商品,資本的整體自由流動。而南方奴隸制為基礎的經濟基礎,與這個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北方資本所要的,是經過資本主義工業化改造後的南方,而不是奴隸制為基礎的南方。所以,南方人說,他們為保衛他們所熟知的生活方式而戰。美國內戰應該是工業革命在北美大陸進一步推進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事實上的結果,是把大批勞動力,沉澱資本從土地上趕出來,整合到工業化生產組織中,甚至我覺得這就是美國版的土改或者圈地運動。而結果之一就是締造了美國在農業上幾乎不可撼動的的霸權。而意識形態上的各種演進變化,我覺得事實上是社會成員在工業化過程中因為社會組織體系因工業化而被動或主動的變化而產生的新的集體意識。
⑹ 急需1000字左右<<葛底斯堡戰役>>的觀後感
南北戰爭不是簡單的廢奴運動 像羅伯特.李根本就不支持奴隸制 而南方邦聯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普通農民或放牧游獵為生的自由民 大部分人根本不蓄奴
如果說斯陀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是戰爭的導火索 不如說1859年的約翰布朗起義直接引燃了南北戰爭 而作為廢奴主義的林肯當選 南方蓄奴州同北方聯邦政府矛盾激化 而佛吉尼亞作又首當其沖 民主派認為他們是自由州 是他們加入了聯邦 而不是聯邦統治他們 他們有加入的自由 也有脫離的自由 深層次講 是中央權力和地方自治的一場信仰的斗爭 而焦點集中在了奴隸制的存廢
最明顯的就是在廢奴法案中為了爭取中間州 並沒有在全美廢奴 只是在所有邦聯州實行 憲法第十三修正案 是1865年12月18日正式生效的 從此美國才徹底在全國廢除奴隸制 而林肯在4月已經逝世 戰後林肯實行寬容政策 而他的死讓一切啞然而止 之後的共和黨並沒有解決實質問題 給南方帶的只是貧困和混亂 而修復這裂痕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初
南北戰爭伊始 從人口對比看 北方2000萬人口 南方900人口 其中一半還是奴隸 所有工業幾乎都在北方 南方只有簡單的工業 根本不能滿足自身需求 結局早已註定 但過程依舊痛苦
也許就像約翰布朗臨刑前所說「我,約翰·布朗,現在堅信只有用鮮血才能洗清這個有罪國土的罪惡。過去我自以為--正如我現在也為之妄想的一樣--也許不用流很多的血就可以洗清他的罪惡。」
他的身體在墳墓中腐爛 而他的精神不朽——溫斯頓.丘吉爾
最後說一下南北戰爭中最值得人們尊敬的北方是林肯 南方則是羅伯特.李將軍 請不要誤以為羅伯特.李是一個愚忠的人 他是為他的故鄉佛吉尼亞所召喚 是為其所代表的民主自由思想而戰的 許多南軍士兵也是如此 他們不是為了維護一個腐朽的制度而戰 整個南北戰爭期間 南軍的戰斗很強 而且南軍的裝備後勤補給不如北軍 支持他們戰斗下去的精神不是為了奴隸制!
所以說平面化的歷史害人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