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養家之人結局怎麼了
結尾處,並沒有給出一家人的最終結局。
因為寫的太過圓滿,虛無。寫的太過真實,心傷。所以不如不寫,讓結局就停留在回家之路,讓現實還留有一絲絲的溫度。
以電影寓言世人,帕瓦娜絕不是活在動畫電影里的人,她的故事也不是杜撰。現實遠比電影更加不堪,珍惜每一天,幸福經不起比較。
B. 觀後感(熱愛家鄉的電影)
如刀的歲月,註定要在每個人的臉上刻上印痕的,有時甚至會在心頭留下無法治癒的創傷,悲歡離合本來就是人生的內容,誰也躲不了。櫛風沐雨之後,一片狼藉之中掩藏的有時是淡定和從容,這樣的人生不夠精彩但卻是大多數人能夠擁有的真實。《歲月神偷》把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如清洌的泉水淌過我們的心頭,悲傷、快樂、無奈和希望都在其中。 舊香港的風情,配以同樣懷舊的音樂,竟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如痴如夢般迷失在光影交錯之間。影片給人最大的安慰便是它不矯情,沒有嘩眾取寵的露骨的商業氣味,只是講述那個特定時代的普通人的故事,姿態很低,立意卻很高,平凡之中擁有著動人的力量。電影講述的是香港,盡管當時的社會特徵和內地不盡相同,但是普通人的生活本質卻是一樣的,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能觸動很多人的情懷。對於今日的香港電影而言,其實不僅僅是香港本土人會緬懷昔日的榮光,感喟時下的沒落。作為內地的觀眾,特別是從錄像廳時代過來的人,同樣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因為香港電影的開放兼容恣意宣洩的特徵曾經給了我們無數驚奇和感動。身處內地的影迷也許更能從一個「旁觀者」的位置,領略出香港電影興衰榮辱的別樣滋味。在見慣不驚的黑幫片、警匪片、甚至三級片等等類型片已經無法再像當年一樣激起內地觀眾心中的波瀾時,如《歲月神偷》這樣的清新之作未嘗不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對於熟悉和喜愛港片的人而言,任達華、吳君如以及秦沛等人無一不是香港電影符號性的人物,當他們出現在這樣的作品中時,以往他們所飾演的忠姦邪惡嬉笑怒罵等角色形象都模糊了,此時留給觀眾的只是親切和溫暖,我們會突然發現這些曾經帶給我們無數快樂的演員和我們一樣都將會在無情的歲月中漸漸老去。特別是像任達華這樣一個早年靠三級片起家的演員,憑借著不懈的努力,終於贏得了今日的地位和尊敬,影片中他悲從中來潸然淚下的表情誰說不是他自己的人生感觸呢?歲月讓演員磨練演技,讓演員獲得成功,也偷去他們的風華正茂和青春年少,每個人都一樣,如同任達華兩鬢的霜華。任達華從容了,吳君如從容了,演片無數的秦沛更是從容了,但願香港電影也能更從容不迫而不是急功近利,至少還有不少像羅啟銳這樣擅於從生活之中提煉精神素養的編導,這或許就是希望。 和所有香港言情電影一樣,《歲月神偷》是免不了有一些俗套的情節的,比如羅進一和芳菲的生死戀,但是這種純愛的俗套似乎是必備的,盡管影片真正打動人的不是這段愛情,至少它不無聊不討厭,至少它起到潤色羅進一這個人物的作用,至少它加深了影片的唯美感。影片真正動人的是長幼親情和面對艱難歲月,普通人身上那沒有豪言壯語的隱忍和頑強,這種情懷和精神不是香港人獨有的,我們的上一輩人身上同樣具有,所有的普通勞動者都有。一生風雨兩鬢霜華的身後,卻是清貧但不失溫暖的窩,人人都是從這樣窩里出來的,哪怕後來變成了鳳凰。 《歲月神偷》的巧妙之處是於平凡之間見真情,於歡樂之中掩憂傷。影片的前半段集中展示了外埠到港的小人物家庭鄰里之間平常但不無快樂的生活,在家常里短之中處處透著生活的睿智和幽默,給觀者平添了不少樂趣。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台風成了影片快樂和憂傷兩種基調的分水嶺,也預示著生活的風雨逐漸襲來,果不其然,愛人遠走他國,長子身患絕症,丈夫積勞而終,而幼子也在這歲月的砥礪中漸漸長大。所謂「一半是『難』一半是『佳』」的生活對每個人都一樣,誰都必須經歷,從來沒有人能一生快樂,也沒有人苦難一世,總有些東西失去,總有些東西回來。 對於經歷了的磨礪的人,生活之中從來就是「難佳」相伴悲欣交集的。特別是對於下層小人物而言,要求從來不會高,只求一室安身,贏得妻賢子孝家庭和睦便是最大的欣慰。但是這樣的最平常的要求也不是人人都能被滿足的,只因歲月無情,人生難料,悲歡離合和酸甜苦辣本來就是人人需要面對的。活著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往小了說得讓自己不忍飢挨餓,往大了說得養家活口,在物質豐富但生活壓力卻增加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打拚,只為了一個溫暖的家和一個有希望的未來,以逝去的歲月換取一種經歷和感受成了人生的全部。有些東西我們還不曾體會到,但是有些東西已經近在眼前,還有些東西卻已經深深地刻在心裡,被偷走的是歲月,但偷不走的卻是這些記憶,當然還有希望。 《歲月神偷》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小人物生活的一個縮影,但其中的平常人家的生活氣息和底層民眾的拼搏精神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每個城市和鄉村都有過或者正在上演著這樣的悲喜劇,影片中的那十年風霜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無堅不摧的是時光,但經歷了生活磨難的人同樣也能變得堅強和從容,能把生命偷走的是歲月,但能把生活守住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正是:悲歡離合,原是個中滋味;歷經風雨,方知人生真義。 2. 電影用鏡頭語言來講述一段故事,一部成功的電影作品必用朴實而生動的鏡頭來完成對人性升華,導演所賦予電影的思想,是電影中對人性的體現。〈暖〉,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導演應用大量的遠景鏡頭和特寫鏡頭完成了對三個不同人物的展現,暖的純朴,啞巴的善良和我的不守承諾,使影片在一種淡淡的憂傷中完成對人性的探索。影片講述了我「井河」在離開家鄉10年後一次回家的經歷,偶然遇見了自己10年前曾經喜歡過的女孩子_暖,暖的意外出現,是井河開始回憶他們在10年前的故事....。片子用回憶來展示他們的過去,使影片在回憶與現實中來回穿插。把觀眾帶入了那優美的故事中。在影片中,優美的景別是整個影片的最大特點。首先,大量遠景的使用使影片前後相呼應。影片剛開始呈現在觀眾眼中的就是一個朴實的小山村,小山村在整個遠景鏡頭中是那麼渺小,就想井河對家鄉的記憶一樣,時間已經讓他淡化了這里的一切;當回憶中他考上大學全村人都為他送行的的時候,導演再次使用大遠景來把小山村展示給觀眾,與井河回小山村相呼應。其次就是鏡頭把人物內心的變化和細微的情感變化展現了出來。井河把糖遞給暖的孩子的時候,孩很自然地把一另顆糖給了她爸爸,然後啞巴又將糖強行送到了 暖的嘴裡,這些看似平淡的鏡頭,卻展現出了孩子的善良和啞巴對暖的關心;回憶中小武生給暖畫眉,淡黃色的光籠罩著暖,導演特寫了暖的眼睛,那雙大眼睛閃動出暖對小武生的愛慕;井河告訴小女孩以後帶她去坐火車,小女孩幼稚的話語和手勢告訴啞巴:『叔叔說要帶我去坐火車』,啞巴的表情沖斥著一股怨氣,一股憤怒,因為孩子的話傷害了啞巴的自尊心,這也表明著啞巴最生活的態度,他會努力讓自己的孩子見識到外面的世界;當送信員把井河的信送到小山村的時候,暖把信撕成碎塊,隨水流而去,表現出這時候的暖已經明白了她個井河之間的差距,第二次啞巴把井河的信撕掉,啞巴的迷茫了,接著導演把鏡頭轉向小山村。最後,特寫鏡頭帶有很強的暗喻性當孩子穿著雙大大的皮鞋從樓梯上走下,導演用特寫鏡頭讓觀眾看到了孩子與鞋的不相符合,也讓觀眾回想起了過去井河對暖的承諾,井河承諾以後要給暖買雙皮鞋,當觀眾看到小腳與大鞋的不相符時候,也就在告訴著觀眾暖與井河的差別;井河把他母親的那條紅絲帶送給暖,紅絲帶在千架上掉落在地,紅色在色彩中代表著危險,是危險的提示信號,然後接下來的那場婚禮,顯眼的紅色把整個畫面籠罩,以及兩個人盪鞦韆的時候導演對鞦韆架上那幾處特寫,似乎那場意外就成了必然。 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具很獨特的特點;啞巴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每次對暖都是那麼的拚命,第一次在暖放學回家的路上,啞巴拚命追著暖,等追到暖家裡的時候,導演讓觀眾看到他破舊的草帽中那些個鴨蛋,雖然已經有一個破碎,但是無疑啞巴是想把鴨蛋送給暖,還有就是當郵遞員把井河的信送來的時候,導演又讓觀眾看見那個狼狽不堪的啞巴,拿著信拚命向暖跑去的神情;最後就是影片結束的時候啞巴的動作,雖然也許觀眾沒有看懂,但是啞巴的神情一次又一次敲打著觀眾的眼眶,啞巴的女兒說的那句話,『我爸讓你帶我和我媽走』,把啞巴的善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地確,畫外音中說的一樣,啞巴是幸運的.... 暖是一個擁有美好幻想的農村女孩形象,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她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了小武生的身上,她一直相信小武生會來接她去城裡,井河和暖跑去看戲曲考試,當暖看到縣級戲曲考試的時候,毅然離開了那裡,這兩組的鏡頭把一個農村女孩對外界的渴望展現了出來,井河違背了自己的誓言,忘記了她,但是她沒有一絲對井河的怨恨,反而和井河一起回憶過去的美好,因為只有在過去,她感覺她們才是平等的,這也把她的善良體現了出來,她也是一個善良的人。【暖】這部電影,
C. 電影《孩子的心願》觀後感
從影片結構上來看,小小的願望片方為了過審、為了偷一番,把一部好片剪成了爛抹布,拼拼湊湊的簡直就是小品的串燒。三位主演全靠彭昱暢提升了電影的質感,魏大勛的表現有驚喜,作為搞笑擔當非常合格,王大陸同學還是扮演著「徐太宇」,4年間演技毫無變化,可能是想一條道走到黑吧。
那麼從幾個經典場面來分析一下幾位演員的演技吧。
首先,彭昱暢在本片中可以說是看得到演技明顯的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給我的驚喜是每次的作品都能看到顯著的提升,說明他有在研究有琢磨而且有悟性。演員的演技可以在多方面去體現,針對本片彭昱暢的表現我只談眼神戲以及台詞部分。
原因是作為演一個漸凍症患者,他除了頭部以上,沒有其他表現餘地。本片最抓人的就是彭彭的哭戲,當他第一次跟兄弟們探討死亡的時候,他的眼神和緩緩流下的眼淚,有著在絕望中壓抑自己到最後對待自己的死亡釋然的心情,是的你沒聽錯,他的眼神戲就是這么的富有層次感,這就是他最大的進步。
同時,搭配這段戲的台詞,台詞的內容並沒有多麼華麗多麼煽情,但是當他用高遠的語氣和狀態說出來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事情真實地發生了,不是在表演,而是真實地發生在你眼前。這就是體驗派演員的演戲方式,你會覺得他把自己就當成了高遠。這段台詞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也沒有抑揚頓挫的煽情,他就是高遠在安慰關心自己的朋友,並且對自己的經歷感到絕望,最有趣的是這兩種情感的表達不是在分開的兩段台詞中表現出來的,而是同時在一句台詞中的同一個語氣表達出來,很想知道這樣的表達方式彭昱暢是怎麼琢磨出來的。但是鏡頭突然一轉,轉向兩兄弟,我情緒立馬散了,剛剛製造出來的電影質感瞬間支離破碎。
D. 西虹市首富觀後感600字
《西虹市首富》的故事發生在《夏洛特煩惱》中的特煩惱之城西虹市。混跡於丙級業余足球隊的守門員王多魚(沈騰飾),因比賽失利被開除離隊。正處於人生最低谷的他接受了神秘台灣財團一個月花光十億資金的挑戰。本以為快樂生活就此開始,王多魚卻第一次感到「花錢特煩惱」。想要人生反轉走上巔峰,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
曾有人說:掙錢是一門手藝,花錢是一門藝術。就象電影里的王多魚,給他十個億,讓他在一個月這內花光,並且還有諸多限制條件。一不小心,想要胡亂花出去的錢,卻偏偏給他另外掙了十個億回來。最後只能用商業保險外衣掩蓋下的背叛慈善活動,通過全民減肥保險才把這些錢賠出去。
剛剛以為萬事大吉的他,正在做著繼承300億巨額資產的美夢時,不想最後一個考驗他人性的關鍵時刻到了。他的助理兼女朋友——夏竹被綁架了,要他用一千萬元去贖。「假綁匪」給王多魚造成的壓力是:要麼找財產繼承人要一千萬元去救人,同時放棄300億資產的繼承權;要麼是不管夏竹的死活,安全的繼承300億。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救人,同時,也通過了考驗,順利繼承了300億。但,終成眷屬的他們,最終選擇還是把這300億捐出去了。
幫事是喜劇的,情節是編的,但是關於人性的揭露是真的。世上的人心,有好有壞,有貪有淡,凡是你能想到的現象,都有其存在的可能。
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做過許多發家致富,甚至富甲一方的大夢。經過幾十年不那麼艱辛的努力奮斗,雖然沒有夢想成真,起碼還可以養家糊口,沒有成為社會的累贅,沒有給親朋好友添麻煩,也算是潔身自好了吧!
有錢人有煩惱,沒錢人更煩惱。沒錢的日子,我年輕時過過不少,遇到好多回『彈盡糧絕』的日子,通過把臉抹下來放在兜里向你借錢,或是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掙錢,總算是挺過來了。如今看似有房有一點點存款,但是不能象有錢人那麼『揮霍』,還是要有計劃的省著用,否則,也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比如,我們幾個沒有發工資了,不用點之前的積蓄,怎麼也拖不到現在。特別是如今,年紀大了,更是要防微杜漸,想要為『災荒』多做些儲備,以為這樣就能心安,其實,真若有什麼大的天災人禍出現,可能拿著金銀都買不了活命的東西,更不要說是鈔票了。加上,假以時日,我們老弱無力,打也打不贏,搶也搶不過,只能聽天由命了!
不是我要杞人憂天,而是一個漸入老人境界的小民,心思就愛胡思亂想。恨天無路,恨地無門,最恨自己沒本事。哈,哈,哈,晴天不笑雨天,有備無患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E. 《我的姐姐》觀後感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會倫理及其變遷的深刻之作,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個人事業發展還是撫養幼弟的艱難抉擇逐步展開,
背後的邏輯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所面臨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
影片通過一系列戲劇性沖突為我們揭示了這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即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一個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該片的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稱得上「絕妙一筆」
影片中兩個姐姐互訴內心的一場戲展現出兩代女演員細膩而精到的演技,貢獻了影片最大的淚點,
同時,也是這樣一組人物的映照關系,讓影片全然跳脫出一個個體命運的悲劇,而展現出一個龐大而久被忽視的群體樣貌
影片呈現在公眾面前的赤裸裸的現實問題,目前它或許不能也無法解決,但由此引發的思考,對「姐姐」這一身份的審視,對女性困境的正視,對重男輕女的透視,遠比一個理想的結局更重要、更深刻
該片能夠打動人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正在於對於人的復雜情感的准確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後的相處中那種雙向的靠近,
原本受傷害有怨氣的姐姐在糾結中對於親情的絲絲體會,一切繁復微妙都被創作者細膩准確地呈現給觀眾
該片是對於青年女性成長經歷一次深刻剖析,並且尖銳地觸及很多令人關注的社會議題
電影後半部分感受親情血濃於水,在撫養和放棄之間的掙扎抉擇是非常直戳淚點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個人物的形象刻畫都非常立體出彩。
導演和編劇做這部電影想傳遞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種展示,讓觀眾看到,這種困境中的女孩真實經歷的痛是什麼。這是對特殊語境下出生和成長的女孩們的縮影折射。
姐姐安然(張子楓飾)的父母為了要一個男孩,不惜謊報她身有殘疾,是個瘸子,甚至在檢查人員撞破姐姐身體健康的真相時,父親對她一頓暴打。高考時姐姐填報的北京臨床醫學專業,也被父母偷偷改成了家鄉的護理專業,理由是「女孩要早點賺錢養家」。考研去北京成為姐姐擺脫父母的光明出路。但父母不幸車禍身亡,給她留下了年僅六歲的弟弟。原本已經明確人生規劃的姐姐,面臨著要撫養關系冷漠疏離的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理想的艱難
F. 養家之女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阿富汗的動畫片《養家之人》,故事的內容很簡單,講的是一位十一歲小女孩帕瓦娜為了救出被誣陷入獄的父親,勇敢冒險的故事。
不看電影真的不知道,現代文明社會,還存在著這樣的國度:女性沒有父親或丈夫的陪同,不能夠出門,否則就會被其他男性毒打、掠走、強奸。商店也不能賣貨物給女性,如果賣貨物給女性,店主就會惹上大麻煩。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帕瓦娜一家,唯一的男性還被人誣陷入獄,家裡除了母親、成年未婚的姐姐,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弟弟,沒有了經濟來源,不僅僅是缺米斷炊,連喝口水都成問題。
無奈之下,帕瓦娜女扮男裝,出門挑水、采購食物。就在她的性別由女「變成」男之後,她的世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可以自由的奔跑在滿是廢棄坦克的沙漠里、可以懷揣翻過沙漠去看大海的希望、甚至可以讀信寫字維持全家的生計、可以交到朋友了。然而「男性」帕瓦娜越是自由,就越顯得女性不自由。
但何止是女性不自由,在這樣一片被戰爭蹂躪的土地上,沒有人是自由的,那些欺負女性的男性,轉眼就被拉去了戰場,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故事的結局,帕瓦娜救出了父親,姐姐和母親也從壞人手裡逃脫了出來,但是飛機的轟鳴聲越來越近,看似是新的開始,卻又那麼悲涼,一家人最後團聚讓人看得溫馨又心碎。
G. 動畫電影《養家之人》好看嗎
安吉麗娜·朱莉將擔任動畫片《養家之人》(The Breadwinner)的製片人,影片改編自加拿大同名暢銷小說,作者是黛博拉·艾里斯( Deborah Ellis) 。影片由卡通沙龍(Cartoon Saloon)動畫工作室製作,女導演諾拉·托梅 (《凱爾經的秘密》)執導,Anita Doron 執筆編劇。
由格朗伍德出版公司出版的《The Breadwinner》小說已經印刷了超過15年,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許多中學被推薦閱讀。作者德寶拉·埃利斯( Deborah Ellis)最近完成了這個系列中的第四本書《我的名字是帕爾瓦娜》,累計銷售量超過250萬本,包含25種語言。到目前為止,埃利斯已經將超過100萬美元的版稅捐給了阿富汗的「加拿大婦女互助」慈善機構。該書最近獲得了諾貝爾獎得主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的贊賞,她對《紐約時報》表示:「《The Breadwinner》提醒我們,世界各地有多麼勇敢和強大的女性。」
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2017年是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的第四十三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的獲獎影片被稱之為「奧斯卡獎項的預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