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鄧世昌電影觀後感300

鄧世昌電影觀後感300

發布時間:2022-05-06 02:27:27

『壹』 《甲午風雲》觀後感,300字,急用,所以麻煩大家盡量快點。不要在用爺爺。媽媽講過為開頭的了,謝謝

《甲午風雲》觀後感

甲午戰爭發生於
1894

7
月。它的發生是日本密謀已久的。觀看《甲午風
雲》,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
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
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
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
作戰,但兩次請戰均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
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後旗艦被
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
「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
中,全艦官兵犧牲。

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十分
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
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
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
是一個願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甲午風雲》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
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
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
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

『貳』 鄧世昌觀後感三百字

鄧世昌(1849-1894),近代著名海軍將領,祖籍廣東番禺,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叄』 《甲午風雲》的觀後感

《甲午風雲》講的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小時候就聽爺爺講過。今天,,我看了這部影片,我的心就更加激動了。我邊看邊想像,彷彿自己也進了那年代,成了其中的一員。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使我很感動。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特別是鄧世昌爺爺的英雄本色。他憂國憂民。當他冒著殺頭的罪名向洋鬼子開炮彈。我口裡說著:「打的好,打的好!振了我們國威風,滅了洋人的威風」。
可是方大人他卻舉白旗,向洋人投降了。看到這里,我憤怒極了。
清政府是史上最腐敗的政府!方大人是這政府的代表。方大人盡丟了我們國的臉。而鄧世昌卻不同,當他發現炮彈打完後,他使出戰艦撞向敵人的戰艦,跟敵人同歸於盡。
我要學習鄧世昌爺爺那愛國的精神——勿忘國恥,振我國威。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
快來一起分享吧~~~

『肆』 甲午風雲觀後感4000字

甲午風雲觀後感(3篇)

2014-07-25 | 日記本:《觀後感》
甲午風雲觀後感(篇1)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

甲午風雲觀後感(篇2)

影片《甲午風雲》展現了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更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抗爭史,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愛國將領鄧世昌主動請纓,抗擊倭寇,在黃海展現了英勇的民族氣節和無畏的犧牲精神。

影片的整體基調是沉痛的,因為它發反映的是一個沒落王朝的懦弱與屈辱,李鴻章為首的清朝當權派為了統治集團利益竟向小一彈丸之小國屈服乞和,讓我天朝上國顏面盡失,論歷史,日本乃中國之附屬國,其語言其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延伸,論國力,我泱泱中華強於倭寇幾十倍,盡管日本學習西方比我們早,但就其軍事而言和我們也相差不大,甚至其整體實力還不如我們,但為什麼黃海一戰其結果如此?完全是指揮的失敗,未戰先降,動搖軍心,統治集團的懦弱導致軍隊的懦弱,盡管有個別民族英雄式的人物,但是無力回天。大多數的歷史教材將其根本原因歸結為:腐朽的封建制度難以抵抗資本主義的強大攻勢。當然,這種說法很深刻,但似乎又比較空虛,具體看來:一,統治集團目光短淺,一直沉浸在虛偽的繁華中,對戰爭缺乏預見性認識,戰備不足,拿軍費辦壽宴,軍費吃緊;二,依靠外國勢力調停,痴心妄想,沒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作戰;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未充分發揮人的作用,讓日本的大炮嚇敗了;四,喪失制海權,指揮戰略失誤;六,封建練兵方式,即使是新軍也實行舊式管理模式,軍隊戰鬥力低下;七,核心領導層缺乏強硬領導人物,女人治國,屈辱求和!

影片也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不缺乏捨生取義的人,這是一偉大民族延續幾千年的奧秘。鄧世昌率領「致遠」號全體官兵英勇戰斗,將敵人打的落花流水,後來因彈盡糧絕,不得不以死相拼,用『致遠』去撞擊倭寇的『吉野』號,全艦將士無一人退縮,但在追趕『吉野』的時候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慷慨殉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前赴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
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
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
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

『伍』 《甲午風雲》觀後感300字。

答:《甲午風雲》觀後感

看了《甲午風雲》讓我感悟很深,裡面的故事很感人,也讓人憤怒,裡面的清政府太腐敗了,鴉片戰才過去的,也沒有給他們敲個警鍾,還 是那麼貪生怕死,裡面的慈禧太後,大手大腳的花錢,將海軍的經費用來辦壽辰還 說辦完壽辰再買也不遲,害的鄧世昌和他的弟兄們到最後沒能換個新船,連炮彈都沒得用了,只能拿船去撞擊敵人,到最後被敵人用魚雷炸死,為祖國光榮的獻身了,而其他艦隊也被敵軍炸沉了,全軍覆沒,集體光榮獻身了。

裡面的大臣也貪生怕死,貪污腐敗,在掛旗時,故意掛錯,還 掛白旗,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炸死。外國總統帶領大家一起捐款,為海軍出力,去買最新的軍艦。我國人卻大手大腳花錢,到處貪污腐敗,貪生怕死,連炮彈都不給,不敢打仗,以保存我軍實力為借口,向日本人求和,向英國等求救,讓他們來幫忙解決事情,自己躲在老窩里不敢出來。

這裡面的清政府一點也沒有氣魄,像一隻小肥羊,任人宰割。

『陸』 甲午風雲的觀後感

《甲午風雲》講的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小時候就聽爺爺講過。今天,,我看了這部影片,我的心就更加激動了。我邊看邊想像,彷彿自己也進了那年代,成了其中的一員。故事的每一個情節都使我很感動。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影片真實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場面浩大、氣勢宏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歷史悲劇,塑造成傑出的藝術經典。影片曾於1983年在葡萄牙獲得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 影片中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表現的重點。人們可以從他對投降分子憤怒斥責、請戰和閱兵時的慷慨陳詞、遭貶後借《十面埋伏》抒發內心的深沉悲憤,到撞沉敵艦以死報國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深切感受到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藝術價值。 優秀話劇演員李默然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鄧世昌,他那敦厚偉岸的外形,剛毅深沉的氣質,以及純熟而富於激情的演技,使這個歷史上傑出的愛國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聳立在銀幕上。尤其是鄧世昌遭到貶斥後彈撥琵琶曲"十面埋伏"抒發胸臆的深沉悲憤,回腸盪氣!李默然以其剛毅深沉而又富於激情的表演,使這位愛國志士的形象成為銀幕藝術經典。片中致遠號炮手王國成以及投降派李鴻章、方伯謙等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片在處理這一歷史題材時,追求凝煉、明快、濃烈、深沉的藝術風格,使之充溢著令人感奮的浩然正氣與悲壯力量。

『柒』 對民族英雄鄧世昌的評價,不少於300字。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可不幸的是,致遠號在前進中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也曾被愛犬「太陽」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大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捌』 觀甲午風雲三千字有感三千字

觀《甲午風雲》有感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那濃濃的愛國情意而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觀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鄧世昌有一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他不像電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貪生怕死,遇到敵人就退縮,一點也沒有中華民族的氣概。而鄧世昌他不但堅強不屈,而且視死如歸。聽馮老師講,當「致遠號」被魚雷擊中後,其實鄧世昌還沒有死,因為他看到自己的戰艦被日本擊沉時,便決定隨艦沉沒,以死報國。聽完馮老師的介紹,鄧世昌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又高大了幾倍。在這部電影中,我覺得不只鄧世昌有民族骨氣,他身旁的林大人和那些水手們也都有著鄧世昌那種精神。當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時,那些水手們都抱著一種和敵人們同歸於盡的心態。
另外我在閱覽資料知道了甲午戰爭失敗的核心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1894年正是清政府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早在一年前清政府就專門成立了慶典處。慈禧太後六旬慶典揮霍無度,僅宴席費用一次就花銀23萬兩,唱戲用銀達52萬兩,龍袍等衣服衣料耗費達23萬兩。11月7日壽辰恰好是日軍攻陷大連之日,戰爭危急,重鎮失守,慈禧太後卻照樣在宮中開殿受賀,大宴群臣,還讓光緒皇帝和大臣們陪坐聽戲三日,不問國事,最高統治者如此腐敗,甲午戰爭焉能不敗!一個腐敗的政府是無法指揮戰爭取得勝利更無法領導國家走上富強之路的!
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它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要想我們的國家繼續強大,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努力,長大為祖國效力。

『玖』 《甲午戰爭》觀後感 在線等待

觀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以雪國恥。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到拒絕,並且還因揭露方伯謙的賣國行為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擊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只可惜了那三萬北洋水師,就這樣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數年來的訓練籌備,頃刻間付諸東流;只可惜了那鐵血男兒,滿腔愛國熱情,壯志凌雲,卻仍換不來人心的統一,最終悲壯戰死。「寧為溺死鬼,不做亡國奴。」多麼振奮人心的話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卻不識豪情志士,終不肯拚死一戰,眼睜睜看著別人在自家園里肆虐。

100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願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了祖國而光榮犧牲的英武的靈魂!

閱讀全文

與鄧世昌電影觀後感3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產動漫電影感人愛情電影 瀏覽:713
國外狗電影大全 瀏覽:176
拜見宮主大人電影免費完整 瀏覽:190
泰國恐怖電影媽媽 瀏覽:960
電影票房吧侍神令 瀏覽:417
2020台灣關於在監獄的電影 瀏覽:156
興安嶺獵人傳說在電影院上映嗎 瀏覽:422
農村電影大全宜春 瀏覽:174
情人節看電影愛情喜劇 瀏覽:874
找英文的電影網站 瀏覽:673
電影院一氧化碳中毒事情 瀏覽:192
一部甘肅電影女的叫阿依什麼 瀏覽:428
異蟲咒電影中文版 瀏覽:960
燃燒電影韓國女主角 瀏覽:879
記者大偵探電影 瀏覽:649
虎口脫險電影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167
英文配音三人男生電影 瀏覽:365
電影毛大福 瀏覽:792
日本電影科幻愛情電影 瀏覽:354
台灣打真軍電影導演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