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少兒楊家將電影觀後感

少兒楊家將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06 05:46:02

㈠ 楊家將讀後感300字怎麼寫

楊家將讀後感300字讀了《楊家將》其中的一個片段「楊家將一門忠勇」之後.我感受到楊業真是太聰明了,他只用了幾百個騎兵就把遼國派出的十萬大軍全給打敗了.楊業真是太英勇了,他不顧自己的傷勢,還盡力去跟敵人搏鬥,就算自己身上有十幾處傷痕,也不會退縮,就算被敵人抓住了堅貞不屈,絕食自盡.而潘仁美奸詐狡猾,在楊業勢力很弱的情況下,不但不去幫忙,而且逃跑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壯烈犧牲了. 楊家將祖孫三代英勇抗遼,為保衛宋王作出了貢獻.人們都很懷念他們、敬重他們.為了中國的未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都很愛中國!
小時候,曾聽爺爺、奶奶給我講過有關「楊家將」的故事,但是那時畢竟太年幼了,我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楊家將讀後感300字。於是,我便趁著寒假,將《楊家將》這本書認真地讀了一遍,這時,以前的那些記憶又重新串聯了起來。故事是歷史的真人真事,主要講述了北宋大將楊業一家世代盡忠、抗遼保國,他們忠心耿耿、屢立戰功,後來卻遭奸臣潘仁美陷害,幾乎全軍覆沒的故事。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小故事是楊六郎的兒子楊宗保,年僅十三歲就偷偷跟父親上戰場殺敵,路上巧遇一仙人,傳授破陣秘法。宗保發奮學習,歷經磨難,後來終於幫助他父親破了天門陣。我想,正是因為楊宗保從小胸懷大志,不怕困難,所以才感動了仙人,一次一次地幫助他戰勝困難,抗擊遼人。
看完了這本書,我很佩服楊家將那種精忠報國,即使受盡冤屈,仍然舍小家,顧大義的精神.而楊家將的遇事沉著冷靜,處變不驚更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想一下自己,生活遇到一點點小委屈就哭鼻子,學習上有一點點小挫折,就垂頭喪氣,真是不應該啊!以後,我要向楊宗保學習,學習他發奮學習和愛拼、愛想、愛爭的精神;生活上要向八妹、九妹學習,她們雖是女兒家,但巾幗不讓須眉,敢作敢為,有男人家的勇敢和毅力。他們都是我的榜樣。
楊家將的故事在宋朝時就在人間廣為流傳,經熊大木的創作和完善,形成了《楊家將》。
這本書通過寫北宋時期楊家三代抗擊遼國和西夏的故事,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
書中,楊繼業武藝蓋世,佘賽花巾幗不讓須眉。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楊繼業夫婦的兒女也是個個能文能武,百里挑一,人才出眾。大郎楊淵平,二朗楊延定,三郎楊延輝,四郎楊延朗,五郎楊延德,六郎楊延昭,七郎楊延嗣,八姐楊延琪,九妹楊延瑛,義子八郎楊延順,楊家人丁興旺,有「七郎八虎」之名,遍傳海內。楊家兒媳都是將門之女,連同八姐、九妹、燒火丫頭也個個毫不遜色。
楊家將為了自己的國家,三郎、二郎、三郎戰死沙場,四郎被活捉,七郎被奸人所害,楊繼業含冤而死。最後只剩下六郎為國效力,一直到去世後,楊宗保又帶兵討伐,奮勇殺敵。
讀了這本書後,我感受到楊家將不但人才出眾,而且個個都有愛國之情。
看到這些,使我想到祖國的英雄:屈原為國投河自盡,林則徐虎門硝煙,鄭成功收復台灣。王二小聰穎機智,把敵人引進我軍潛伏區,自己卻犧牲了。
這些人是祖國的驕傲,中華民族的英雄。

㈡ 忠烈楊家將觀後感

鄭少秋和鄭伊健,雙鄭,很久沒看他們的古裝戲了,感覺一別經年,廉頗老矣,卻仍然值得顧惜。

於波,最喜歡他仍是連城壁。李晨,不由自主就會想起《北京青年》,讓我有點出戲。仔仔,拋掉偶像的包袱,帥是一個可以脫掉的包袱!

林峰,仍是揮之不去的風流倜儻,但這部電影中神情中規中矩。果然,男人不痞,女人不喜。吳尊,模樣太干凈,由他演老六很適合。當他堅持要帶父回家,那堅毅的.小眼神,雖然決定很愚蠢,都不忍心教人責怪。還有一大賣點是裸戲。

付辛博,對他的了解就限於加油好男兒和一首《光榮》。因為沒戴眼鏡坐在七排看電影,付辛博的樣子一直看的很模糊,直到老七死時魂歸夢里,嗯,那個鏡頭很令人心生戚戚。

最後,總結下電影的看點,就像開頭所說,我看的不是電影,而是某某某。而且就沖著老中青三代帥哥,沒有替身演員的賣力演出,花上二十多塊錢去一趟電影院看,怎麼說也都是值得的。

㈢ 《楊家將》讀後感(觀後感)一篇,300左右,字數不要過多。謝謝。

李陵碑楊業死節
時楊業與番兵鏖戰不已,身上血映征袍。因登高而望,見四下皆是勁敵,乃長嘆曰:「本欲立尺寸功以報國,不期竟至於此!吾之存亡未知,若使更被番人所擒,辱莫大焉。」視部下,尚有百餘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可速沿山走回,以報夭子。」眾位曰:「將軍為王事到此,吾輩安忍生還?」遂擁業走出胡原,見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業自恩曰:「漢李陵不忠於國,安用此為哉?」顧謂眾軍曰:「吾不能保汝等,此處是我報主之所,眾人當自為計。」言罷,拋了金盔,連叫數聲:「皇天!皇天!實鑒此心。」遂觸碑而死。可惜太原豪傑,今朝一命胡塵。靜軒有詩嘆曰:
矢盡兵亡戰力摧,陳家谷口馬難回。
李陵碑下成大節,千古行人為感悲。

第二十三回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

自是壯勇並集,兵馬強盛,於關上扯起楊家金字旗號。從此番人畏服,邊患少息。
時值八月中秋佳節,六使在寨中與眾將賞月飲酒,怎見得中秋好景?有前人《念奴嬌》詞為證: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字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形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中,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翩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㈣ 忠烈楊家將觀後感600字,速求!

一:
星期五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人民大會堂看電影——《忠烈楊家將》。故事講述了宋朝時期遼軍入侵,皇帝宋太宗非常不安,他派潘仁美為主帥、楊業為先鋒,抵擋遼軍的攻擊。楊業在攻打遼軍時,突然一支毒箭射中他的背部,楊業跌下馬來還拿著戰刀抵擋遼軍,此時潘仁美傳今鳴金收兵,迅速撤退,丟下身負重傷的楊業。楊業被困到兩狼山,而潘仁美不派兵支援。佘太君在家中非常擔心,讓七個兒子去救父親,七子去,只有六郞楊延昭回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沙灘戰役」。這個影片非常感人,最吸引我的是「楊家」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和父子深情的感人場面。

我推薦大家有時間來電影院看看吧,我相信你們也會很喜歡的。(摘抄)
二:
很小的時候,聽外公講楊家將的故事:"大郎長槍死,二郎短劍亡,三郎馬踏如泥爛,四郎失落在番邦,五郎出家為和尚,六郎守家三關上,七郎亂箭在城牆。"
寥寥數語,卻滿眼都是慘狀。
時隔這么久,再看<忠烈楊家將>,慘烈之狀有增無減。

佘太君問,楊令公此戰是福是禍?
鬼穀子先生反問,戰爭是萬禍之源,楊家一生征戰,福從何來?

細細一想,楊家七子的慘劇只是眾多慘劇中的一幕而已。
世上本無惡人,只是各為其主,然後冤冤相報而已。

前有耶律原之父死於楊令公手下,不得全屍,而致其母鬱郁而終;而後才有耶律原不依不饒,設計誓殺楊家全家報仇。
耶律原槍挑大郎的屍首,說,其父戰死沙場之事本為天命,無須怪誰,但他自己身負大仇,必須要報。

前有楊七郎誤殺潘仁美愛子,與其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後才有潘仁美按兵不動,冷對楊七郎在城下聲淚俱下之求。
潘仁美要楊七郎回去,因為他原本也有自己的底線,按兵不動、借刀殺人可以,但自相殘殺卻不行。但是楊七郎步步緊逼,句句戳中他的痛處,才讓潘仁美氣急敗壞,痛下殺心。

最後,不得不說說楊令公。李陵碑下,蘇武廟前,他的痛苦可能是最深。
忠君之道,皇帝何曾派兵救敗軍之將,讓他無法放棄;名門之重,楊家戰功赫赫一門忠烈,讓他無法超脫;為父之愛,七子奮不顧身以死相護,讓他無法釋懷。
蘇武之忠,是無條件的忠誠;李陵之降,是有條件的妥協。世人只記得外戚大將衛青、霍去病的戰功,卻不曾記得李廣、李敢、李陵三代人所背負的一切。
死而捨生取義,生而不復如死。

而悲劇,總是這樣的,一環接著一環,理不順,解不開,斬不斷,消不盡。

㈤ 楊家將讀後感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斗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游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績,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范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㈥ 楊家將讀後感50字

[楊家將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楊家將,楊家將讀後感。說起楊家將,那可是大家都豎起大拇指,誰也不敢冒犯。

楊家將主要活動在北宋代州,雲州,雁門關等地。前期,北宋政府用他們來防禦契丹政權的進攻,後來,又令他們來對抗西夏國的侵擾。自楊業起,到楊延昭,楊文廣,都是驍勇善戰的猛將,楊家將代代為宋朝邊的穩固以及邊區的民生定立下了不朽功勛,朝野上下對楊家將交口稱贊。但一些嫉賢妒能的奸臣也設計,陷害宋上層軍事首領的不義之舉。

讓我最感動的事,是血戰金沙灘。金沙灘雙龍會,北國說要投降,請皇帝去赴雙龍會,大臣們都不讓皇帝去,可是又不能不去,讀後感《楊家將讀後感》。怎麼辦呢?就在這時,一人挺身而出,正是老令公楊業,讓大郎扮做皇帝,二郎扮做八王千歲,和其它兄弟一起到了北國。經金沙灘一戰,楊業觸碑而死,楊家將七郎八虎八人只剩下了三個人。

㈦ 給我幾篇楊家將讀後感,400左右

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斗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熏陶,十分愛做軍事游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跡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台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我們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績,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范疇,而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楊家將讀後感
假期中我讀了不少好書,其中最讓我感動的就得數熊大木所寫的《楊家將傳》了。

這本書塑造了楊業、楊延平、楊延定、楊延安、楊延輝、楊延德、楊延昭、楊延嗣、楊宗保、等一大群有血有肉的愛國英雄形象,熱情歌頌了維護國家神聖領土完整的英雄主義精神。其中周夫人、黃瓊女、單陽公主、楊七姐、杜夫人、馬塞英、耿金花、董月娥、鄒蘭秀、孟四娘、重陽女、楊秋菊等許多英勇的女將突破了封建社會中婦女經守閨閣、忍耐柔弱的傳統,勇敢地叱吒風雲、成為了縱橫馳聘的戰將。令敵人聞風喪膽、不寒而慄,真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當數楊令公——楊業了。楊業,陝西麟州人,原名楊繼業,是五代末期的北漢名將,因驍勇善戰,因此被遼兵稱為「楊無敵」。他從小就開始習武,對十八般兵器是樣樣精通,到了50多歲還在帶兵打仗,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最後,楊業的五位公子被潘仁美一一害死,只剩下楊延昭、楊延德和楊業了。有一次,遼兵包圍了李陵廟,因為奸臣潘仁美不增派援兵,楊業寡不敵眾,最後含恨一頭撞上了李陵碑,自盡了,當時我看了都為楊業惋惜,也對潘仁美這個大奸臣恨之入骨。最後,楊門女將們繼承父業,最終還是將遼兵打敗了。
看了這本書,我想:書中的楊家將們為了大宋的利益,想盡了各種辦法對付遼兵,到最後一個個為國捐軀,只剩下六郎繼續征戰疆常如果我生在當時,我一定去幫楊業打敗遼兵。一提到潘仁美我就火冒三丈,因為,有一次七郎去叫援兵,恰巧潘仁美是將軍。七郎向他要一萬精兵,沒想到兵沒借到,反而自己被害死了。潘仁美如果還在人間的話,我想對他說:「一個人不能那麼奸詐貪婪,如果他奸詐貪婪總有一天會遭到報應的。」我不僅佩服楊家將們的英勇善戰,還佩服他們的聰明才智。特別是楊延朗,他想的辦法可以說是錦囊妙計。楊業有一次打仗時被遼兵困在山裡,楊延朗想了一條妙計:讓延嗣和延昭打遼兵,自己和延平帶一百兵扮成遼兵去救楊業。最後他們兄弟四人里應外合,既救出了楊父又把遼兵打了個措手不及。楊家將們雖然一個個為國捐軀,但他們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只要一提起楊家將,人們就會對他們敬佩不已,而奸臣潘仁美,只能永遠被世人所唾棄,遺臭萬年。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像楊家將們一樣保衛祖國。

在這本書中,不僅歌頌了令人敬仰的愛國主義英雄,也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敗,荒唐,同時還講述了陷害忠良的奸臣。

這本書真讓我收獲不少。

㈧ 少年楊家將觀後感

我比較喜歡老七,平時最喜歡看他搞怪,不過到最後被亂箭射死,真是可惜,其實老七的死可以避免的,要不是寇大人申請讓老七一同去隨駕談和,老七是不用死的。老七死時拿著紅綢子的樣子,真的很感人。最好的就是老四了,雖然失憶,但其碼讓他忘掉失去兄弟父親的痛苦。

㈨ 求《少年楊家將》觀後感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黃沙漫舞的殘酷沙場上,充滿血腥的刀光劍影中.有這樣一群"親兄弟,父子兵",他們為了國家而戰,為了家園而戰,為了人民而戰,為此,他們犧牲了親情,愛情,乃至生命.

這就是楊家將,那些英雄們.

他們為了大家,放棄了小家;他們為了百姓的幸福,放棄了自己的幸福,在那動盪的時代,為了國家的安定,上陣殺敵,馳騁沙場,因為他們說:沒有大家的安定,哪來小家的幸福?有幾個人知道,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付出了多少?遍身的傷痕,鑽心的痛苦......而他們的功勛卓越,卻引來奸臣的妒忌,於是,便衍生了那悲壯凄慘的金沙灘戰役.

"你們都要回來啊,全部都要回來啊......"

這是佘賽花在他們出征前含著淚對他們說的話,她哪裡知道,這一別,竟是永別.七子去,六子回:七個兒子去,只有第六個兒子回來......當楊業從她手裡接過尚還溫熱的炒栗子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就真的不至天涯海角那麼遠了......

寫到這里,滾燙的液體在我臉上決了堤,想到無數的尖刀從大郎的身體里穿過;想到楊業為了不做俘虜,毅然地撞向李陵碑,臨死前還念念不忘灑了一地的栗子;想到七郎萬箭穿心卻還用楊家槍支撐著不讓自己倒下去,他新婚僅一天的妻子送的紅綢隨風飄盪;想到佘賽花看到六郎帶回他們的屍體時,那句令人心碎的:恭迎老爺,少爺光榮回府......

"訣別詩,兩三行,寫在三月春雨的路上,若還能,打著傘,走在你的身旁.訣別詩,兩三行,誰來為我黃泉路上唱,若我能,死在你身旁,也不枉來人世走這趟......"

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

閱讀全文

與少兒楊家將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愛情釋懷的電影 瀏覽:437
有巴雷特電影大全 瀏覽:84
台灣女未刪減版電影完整版 瀏覽:797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經典台詞英文 瀏覽:599
電影台詞祝你成功圖片 瀏覽:87
國產動漫電影感人愛情電影 瀏覽:713
國外狗電影大全 瀏覽:176
拜見宮主大人電影免費完整 瀏覽:190
泰國恐怖電影媽媽 瀏覽:960
電影票房吧侍神令 瀏覽:417
2020台灣關於在監獄的電影 瀏覽:156
興安嶺獵人傳說在電影院上映嗎 瀏覽:422
農村電影大全宜春 瀏覽:174
情人節看電影愛情喜劇 瀏覽:874
找英文的電影網站 瀏覽:673
電影院一氧化碳中毒事情 瀏覽:192
一部甘肅電影女的叫阿依什麼 瀏覽:428
異蟲咒電影中文版 瀏覽:960
燃燒電影韓國女主角 瀏覽:879
記者大偵探電影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