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這兩天在看《挪威的森林》,那是十年前流行的書,好在我不是趕時髦的人,還看得頗有滋味。
看完後覺得有點無趣,作者沒有留下太多的想像空間,所有的事情都塵埃落定,所以也少了一些可以玩味的東西。寫少年懷春的書多得是,無非時代背景不同,戀愛中遇到的問題不同,可惜孤獨症這個與眾不同的戀愛問題,作者並沒有再深刻挖掘,雖然書中交代了直子生病的原因,一是家族遺傳,二是屢受親人自殺的心理打擊,可惜我還是覺得把她寫得太正常了,孤獨症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別人的一種心理病,經常情緒失控,讓周圍的人身心疲憊,而作者眼中的直子完全是一個乖巧懂事,溫柔體貼的女孩,可能是渡邊比較少和直子在一起的原因,所以在我看來,直子的死和輕舞飛揚,或者丁香花的死也就沒有太大的不同了,都是生病死的。
還有一點感覺,就是日本女孩和男孩交往的方式讓我有點不適,總感覺假假的,說話的內容更是不一般,動不動就講性,不過本書寫得好恐怕也在於把性這么濫俗的事寫得美妙脫俗吧。
通篇看完,小說呈現出一種淡淡的哀傷,夾雜在青春年華中,淡得尤為深刻。書中經常出現富含哲理的對白,特別是那個考公務員的男生,經常出語驚人,「不要同情自己」,可惜和綠子的對白沒什麼特色,而綠子的話最多,所以在我看來綠子對作者而言並不是最佳選擇。作者的比喻常令我嘆為觀止,描寫兩種不同的沉默,「好像小石子落進了無底的深井」,「好像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很妙。
② 影片挪威的森林觀後感
[影片挪威的森林觀後感]
如果沒看過原著,第一遍看電影,說實在話,這影片並不完整,剪輯有些碎,甚至波瀾都有些少,可以預見結尾的故事,高清晰的畫面,影片挪威的森林觀後感。我覺得,這是一部原著的「補完電影」,原著中讀者有些疑問也就隨之而解決了。
影片從渡邊,木月,直子三個人的年少生涯開始,接著講到了木月的自殺,觀後感《影片挪威的森林觀後感》。男主角很好。這個演員的面相,有些清秀,有點厚的嘴唇,也顯示出機靈但又沉穩的樣子。聽說以前演過死亡筆記里的聰明少年。接下來是三位女主角,不或者說四位。直子,綠子,初美,還得加上玲子。我在微博上也更新,直子的演員應該去演初美,綠子這演員應該去演直子,初美這演員應該去演綠子。
但也有這樣的感覺,誰演誰都可,因為每個人腦中的人物,都是不一樣的。
〔影片挪威的森林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③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怎麼寫 大概六百字左右
尊重自己的感覺,真實地活在當下
《挪威的森林》里,只有三個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覺的涵義。其中渡邊、綠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則是在渡過痛苦的海洋後才到達彼岸。
渡邊、綠子是現世社會里兩顆絕無僅有的璀璨明珠。他們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覺,不會因為內心感覺奇特、「骯臟」、自私而刻意壓抑它們,他們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現世道德的力量。他們不會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別人把他們看成是怪人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認為自己是怪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會如此.
只是渡邊與綠子獲得尊重自己感覺的途徑不同。綠子尊重自己的方式彷彿是從外部世界獲得的,她融身於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市井之間,看見一縷白煙,會與第二次見面的渡邊說那是高中校工在燃燒女生衛生巾;聽到第三次見面的渡邊誇自己的廚藝,會馬上回憶起當初為買鍋而擠掉買胸罩的錢;會在一大群朋友前,講鄰居阿姨打噴嚏把衛生巾打掉在地的趣事。不隱瞞自己的感覺,不用非此即彼的現世道德約束自己,是綠子與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綠子尊重自己的感覺的途徑,也是她深深吸引渡邊之處。她也有過掙扎,比如她一開始找的是個中規中矩的「好人」男朋友,不許她吸煙,不許她講黃色笑話,她自己可能也這樣約束過自己,比如在高中階段,但她發現此路不通時,就任自己尊重自己,不再橫加批判。她時時感到在現實社會中窒息,因此她總想在深夜的東京街頭爬樹——爬得高高的,脫離污穢的空氣,自由自在地吸口氣。
為何渡邊能夠尊重自己,我實在不知道,書里也沒交待,也許是天生吧。他天生淡定從容,現世規則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裡,既也善也無惡,既無好也無壞,既無忠也無奸,他「既不辯護也不解釋」。他像海上一葉小船,既無帆也無升帆的慾望,只任海風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個角落。他在哪兒都是他自己。「我覺得自己周身彷彿緊緊貼上了一層薄膜。由於薄膜的關系,我無法同外界相融無間,而同時他們的手也無從觸及我的皮膚。我本身固然軟弱無力,然而只要我處於這種狀態,他們在我面前也同樣無能為力。」抑鬱中的渡邊最能反映出渡邊內心的真實狀況。
尊重自己的人才會真正尊重別人,因此,綠子說渡邊「或許你有一種讓人心裡坦然的能力也未可知」。這句話極富魅力,任何人都想與「讓人心裡坦然」的人相處。因此綠子能夠在渡邊面前如此輕松,如此放得開。但因為人們離自己內心太遠,往往會不看出誰是「讓人心裡坦然」的人,只有極少數認清內心的人才能敏銳地覺察出來。也即因此,綠子與渡邊的相遇、相愛才顯得那麼難能可貴。
我個人覺得,渡邊選擇綠子合情合理,只有綠子才是渡邊內心感覺的棲息之地,綠子是渡邊自我的實現之地。一開始,渡邊以為自己只會迷戀純而美的直子,但渡邊最後認清了自己的內心,對綠子說:「但見不到你後我才深深意識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堅持到現在。而失去你之後,我實在孤獨得好苦。」
④ 急需《挪威的森林》的讀後感
你看一下吧《挪威的森林》的讀後感
(一)
綠子「草莓蛋糕」的夢想,像是在向另一個人要求自己的存在吧。
卡夫卡與菲麗斯訂婚,毀約;再訂婚,再毀約。他的矛盾是:想要一個女人的日常的陪伴,可又懼怕這一個人向他要求自己的存在——婚姻的契約就給了配偶向自己要求存在的權利。
或者,卡夫卡根本不愛菲麗斯;或者,他懼怕的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絕對的義務:一個人得滿足配偶的向自己要求存在的慾望。
綠子對渡邊說:「可是,我真的好寂寞,非常非常寂寞。我也知道對你不起。我什麼也沒給你,只是向你提出種種要求。隨意胡言亂語,把你呼來喚去的……」因為沒有和渡邊建立「契約」,綠子知道自己根本沒有「權利」向渡邊要求自己的存在。
可是,即便綠子離開了那個人,即便她向渡邊表達了自己的情愛,甚至,即便渡邊和她建立了契約,綠子就擁有向渡邊要求自己存在的「權利」嗎?
在少林寺,任我行要盈盈暗示令狐沖斗敗岳不群,盈盈只是「嗯」了一聲。盈盈的邏輯是:兩情相悅,貴在自然,等到自己要求,令狐沖才關注她的存在,就太沒意思了。
盈盈的邏輯更本質一些吧。
你在不在乎一個人,是你的事;那個人在不在乎你,是他(她)的事。
綠子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她對渡邊說:「不過,我也不是十分氣你。我只是覺得寂寞極了。因你對我百般親切,而我好像不能為你做什麼。你一直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雖然我咚咚咚地敲門叫渡邊,你僅僅台台眼,又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
寂寞,只是無奈的寂寞。
在普通的關系中,我們講互動;但在最純粹的關繫上,也許只能講機緣。你愛上一個人,就已經開啟了一個方向的機緣;那個人愛你,就啟動了另一個方向的機緣。如果,無論如何只是啟動了一個方向的機緣,沒有辦法。無論純粹的愛情還是友誼,都半點勉強不得。
自然,渡邊並非不愛綠子。他和綠子僅僅是錯過了機緣巧合的時機。綠子最在乎他的時候,他沉溺在井裡;他試圖最在乎綠子的時候,綠子已經試著封閉自己的心……錯過也是機緣的一種很經常的表現形式呀。
我依然覺得,雖然綠子愛極了渡邊,渡邊也打算努力在乎起綠子,但綠子最想要的渡邊做不來,渡邊一直要的綠子也給不了,他們註定只能相互陪伴,相互抱尉彼此的脆弱。
**********
綠子袒露自己的在乎時,受了傷。
但更多的時候,這種袒露碰上的是一個尷尬:你把自己俯首在愛情的聖壇下,可戀人以為是他(她)的魅力征服了。這比渡邊與綠子的錯過更讓人寂寞。之所以非常大喜歡黃易,就是因為他的級數論和魅力論。這樣的人,不大懂得對純粹感情的敬畏。
再說說孤獨。孤獨首先是一個無可避免的存在:「我」用專屬於自己的眼鏡看;其次是一種被迫:當真誠多數時候帶來的是受傷時,「我」只能遮藏或掩飾,從而造成交流的困境;再次是機緣:「我」和另一個人相遇時,我們的體驗與期望經常不一樣。
**********
寫到這個份上,忽然覺得已經太自我中心了。我的這些感受未必能是別人會有的,別人會有的感受我也未必能真正體味,甚至我的這些感受的底子是太自己的,可能已經遠遠離開了村上。
這也沒什麼,畢竟是《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在某個方向上延伸了自己的性情。這就夠了吧。
(二)《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寓言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構造了一個現代寓言:一個個人如何在自我與現世間達成一個平衡。
直子在信中對渡邊說:「……你不像我,你不可能輕易地鑽入自己的殼中,你總能隨便做些什麼來使自己解脫。」
永澤對渡邊說:「……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范。」
直子在矛盾的這一端:徹底地把自己封閉在自我中;永澤在矛盾的另一端:徹底地掌握在現世中游戲的規則。自我與現世的規則在他們兩個人身上完全分裂,水火不容。
*********
玲子的女學生、直子的姐姐也在永澤的一端。
玲子的女學生是現世規則的化身。她的自我已經完全異化到現世的規則里。她自如地運用這些規則,將周圍的人玩弄在指掌之上。她只為掌握別人而來,但她在掌握別人的同時也徹底喪失了自我。
直子的姐姐一樣也把握住現世的規則。但她的自我並沒有異化到規則里,她僅僅是主動忽視了自我——即便在她最抑鬱的時候,她仍能給直子最細致的關懷。自我與現世的規則在她身上分別是兩個獨立的成分,她能自如地運用規則,可她的自我又微弱又封閉……
永澤既徹底掌握了現世的規則,也擁有內向的力量。不過,只要兩者稍微沖突,他會毫不猶豫地踐踏自我,勿論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但不讓人討厭的是,他從來不會因為規則而出賣自我。
********
木月、初美則在直子的一端。
木月擁有最可珍貴的自我——「沒有一點壞心和惡意」,但在意識里卻最在乎對現世規則的掌握——「那個也要干,這個也要改」。他不能珍視那最可珍貴的自我,卻無限鄙視不能最好地掌握現世規則的自己。
初美一樣擁有令人心顫的自我,但與木月不同的是,她一直珍視自己的自我,而並不在意永澤在規則上的瀟灑。但最後,她發現自己單純的自我無法與現世相容。「拯救」初美也許不應該是一個特別難的事情——只要有一個人能像渡邊在乎直子的純粹的自我一樣在乎她的單純的自我。
直子完美的「黑暗中的裸體」是純粹的自我的象徵。但她只能在徹底擺脫現世的一種特別的意識狀態里才完全接受它,並把它自然地展現在渡邊的眼前。一旦到了現世中,她就會延續木月的努力。這種努力也沒有什麼,可悲的是直子不能珍視自己的自我。
勿論永澤、直子的姐姐,還是直子、木月,他們都將現世的規則尊為意識中最重要的東西,同時或者忽視自我,或者踐踏自我。所以,他們的活著都恰似在地獄中。
*********
普通的芸芸眾生則存在於這兩端間某一個位置片斷。
綠子的父親既不知道規則,又不理會自我。他只是戰戰兢兢地活著。
綠子的民謠俱樂部的同學也將規則奉為至高無上的存在,為了規則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出賣自我——這是他們令人生厭的地方。他們的自我因以服務於規則為目的而勢必將越來越虛假。
敢死隊的讓人好笑的地方是,他將自我異化到一個簡單的世俗的規則中,並且就像初美珍視她的「童年憧憬」一樣珍視這個異化進自我的規則,以為這就是地道的生命了。
大多數人也將重視規則,但總還能膽戰心驚地為自我留下一點可憐的地盤。他們雖然不相信,但能感覺到這點可憐的地盤相當重要,只是非到特殊時候根本不知道珍惜——這是我們多數人的可憐的生存境地。
**********
綠子、玲子是兩個特殊的人,也許不能簡單地把她們放到自我與現世間的某一個位置片斷。
與直子相反,玲子恰恰是在阿美寮中獲得了自我——「我從四歲就開始彈鋼琴,但想起來,卻連一次都沒有為自己彈過」。她的風塵味兒,她的善為人師都表明她還是掌握了必要的現世規則,但她的自我一直都太弱了。通過阿美寮的8年生涯,尤其是直子和渡邊,她最終在現世和自我間達成了一個微弱而和諧的平衡。在《挪威的森林》中,只有玲子一人達成了這樣的一個平衡。
玲子的信應是解讀《挪威的森林》之寓言的關鍵:「縱令聽其自然,世事的長河還是要流向其應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害的人也無由倖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有時候你太急於將人生納入自己的軌道。假如你不想進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達地委身於生活的河流。」
綠子的最特別的地方是,她直接從現世中尋找滋養她的自我的養分——這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是一個絕無僅有的例子。她是現世中唯一的亮色。每當渡邊因直子鄙棄她的純粹的自我而沉溺在泥潭時,綠子可以拉她出來;每當渡邊對噪雜的現世感到厭煩時,綠子又讓他感到現世的珍貴。
《挪威的森林》的結尾應當是一個破綻:因為直子,在自我和現世間走鋼絲的渡邊已經徹底到過井底;因為玲子,渡邊似乎能夠找到一個微弱的平衡;而真正的平衡就應當在他和綠子的關系裡。但村上卻給出一個忽然茫然起來的結尾:「我是在哪裡也不是的處所連連呼喚綠子。」——好像一個傾向是,渡邊可能要再次往自我的方向走一走,所以要非常有距離感地呼喚忽然遠去的綠子。
……
我可能是在無謂的解析與思考吧,但村上講述的絕對是一個寓言故事,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
⑤ 挪威森林讀後感
沿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字,我走進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這本書,我依然覺得那種心靈的與世隔絕或者說格格不入像揮之不去的霧靄在我的周圍氤氳不散。
書中有兩個世界,渡邊徹整日里游離其中的,身邊走著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聽著嘈雜的聲音,做著不知所終的事情。真實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誕可笑,光怪陸離,那些身邊的人或者慘然終老,或者用什麼方式結束這個世界的旅行,匆匆離他而去,留給他的是不能癒合的傷口。於是他也會用一種畸形的方式尋找溫暖,填補渴望的人生。
還有一個世界,一個精神病人的療養所,在作者的筆下被描述出來,而在我看來,這個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污濁,沒有喧囂,沒有謊言,甚至不會為人創造孤獨的滋生地,醫生和病人融為一體,整個地方竟成了一塊兒凈土。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輕松、愜意的自給自足。最重要的是那裡還有一個純凈的女孩兒,渡邊君深愛著的女孩——直子。至今還能清晰地想起書里渡邊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鮮葡萄,彈吉他的情景,美麗的月光下他們一起漫步,說出自己經歷的心靈的創傷,或者說是讓人生的發條砰然崩潰的故事,雪地里他們盡情的游戲。
也許,看這本書的時候正值假期,默默翻閱,竟一次次的和主人公一起在靜靜的時間流逝中體驗著孤獨的滋味。自己面對的是幾個世界呢?主人公和自己有相似之處嗎?自己不也有時為這個世界而無奈,甚至消極嗎?渡邊與外界的抗衡就是不說話,包括老師上課點名,自己去行走,靜靜的坐著都是他的方式,我呢?我沒有他那樣可以天馬行空,可我的思想呢,有時候不是也討厭這個世界的復雜嗎?看著身邊的各色各異不也曾經一度煩惱嗎?娓娓而來的對塵世的不懈襲來,飄盪忽然的生活像捉摸不定的夜忽明忽暗。他選擇用沉默對待一切,而自己呢,郁悶的時候,選用的是什麼方式呢?人都很奇妙,像渡邊一樣,每個人的都要遇到幾個期望的也好,誤撞的也好的那麼一些人,成為你的他人們,或喜歡,或討厭,或無所謂,對人的看法總在發生著變化,或愈討厭,愈喜歡,或者麻木。渡邊的女孩兒,他生活中註定的女孩兒,他曾經在初識又可曾想到過。不想去猜度別人,更不喜歡別人猜度自己,尤其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人的生活也許太自我不好,可我也崇尚那種心靈上的自由,,渴望能夠也有那麼一片森林,只有我的足跡。挪威的森林,是孤獨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誕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後,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爾爾,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經荒漠,沒有了荒漠也沒有了我
⑥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
在大雪紛揚的白色籠罩下,磚紅色屋頂。灰白色天空,恍惚之間卸去了沉重的色彩,唯以素色裹身。有一種輕松自在之感由然而生。我想是村上春樹的話,他一定會看見那白色皚皚中如火一般的精靈,冰清玉潔下微笑的身影,撩清那漫天飛舞中的千姿百態。
一個字一個字地看《挪》,不忍心錯過一字一句。或許我這么看著,突然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眼睛圓鼓鼓的,她就這么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起打滾好么?」……村上春樹的書就是這么讓人突兀,而且充溢著古典和浪漫,幽雅和恬靜。
耳邊依舊會響起敢死隊的故事,直子「吃吃」地笑了。至於敢死隊的離奇失蹤,也將成為我記憶中的一抹。而永澤。初美,他們是我人生中的過客,只是煙花盛放時的光華瞬間,當紛繁的雪花落光之後,當冬去春來,冬日的冰雪融化地無影無蹤,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記得多少。也許忘卻,也許永遠。我,直子,木月。當一個人的離開帶來了另一個人的瘋狂思戀,那麼淚水終究無法停止。那種超越友情,超越愛情,但卻是友情和愛情的愛使我深深為之震撼並且再也無法忘懷。我喜歡玲子,綠子,她們的存在讓我有了真實的觸動。
最後是以「我在哪裡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綠子」結尾的。
這與其說是娓娓講述渡邊所經歷的青春,倒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探索。每個人的生活態度是不同的,就如同這雪。即使也是白的,細小的,也不千萬種的姿態。你無法大略看清,但能夠細微地感受到。
如果對於死去的人的感情太過沉重,那麼於生者只會是身體的完好,精神的腐蝕,就像直子,她永遠活在對木月的愛下「不甘願被折離枝端失去了靈魂。不能做堅韌的行屍走肉。寧願自毀至形容猙獰,被人丟棄。如此,這短而無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懷戀。絕不苟延殘喘」。刻骨銘心的愛如何釋懷呢?
渡邊君大是一副天下無謂的態度。敢死隊會認認真真地過活,愛地圖拉,做體操拉,雖然成為笑料是事實,也改變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軌道,力圖堅持自我的目標實在令人欽佩。再加上永澤應該算是對比吧:永澤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但他認為「人生中無需所謂理想的東西,而是行為規范」。
木月的死看上去是個謎,但一直被提醒的似乎他的離去是個必然和遲早。但死者已死,所幸的是在直子走後,渡邊也終於發現了真正的人生價值。「周圍走過的人無不直盯盯地看著我們,但我已不在顧忌,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玲子對渡邊說,祝你幸福。渡邊終於回到了生命的軌道,勇敢奔向綠子。這就是我對《挪》的理解。
也許痛會讓人不能自己,當新的事物出現,你不該為過去感傷,應該去面對新的生活。人生啊,不要一味沉浸在瀕臨絕望的海洋中,試著去發現吧,事實上你想像得到的那個遠比現實來得糟糕。可能這樣,木月,直子也就不會不在人世了。但死的價值正是提醒我們沖破思想的
囚籠,邁向幸福的動力。畢竟就像渡邊說的,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到某種哲理。
〈挪〉在靜默中拉下帷幕。
⑦ 挪威森林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
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並不以死為終結,這里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後直子和渡邊的關系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托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為直子把渡邊暫時托賦給了玲子。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醒著的,但由是他們價值觀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本身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臟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這傢伙最強扞的也就是這種逆來順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雖然他也並不知道自己想去哪裡或將要去哪裡。
不過渡邊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致混亂」,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直到渡邊見到玲子,玲子說「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此時應該說渡邊解到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直子本書的女主角之一,很執著於完美。本書一開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邊緣的井,一口深的並且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為墜入井中便與現世隔絕,她也明白這是危險的,但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這就是直子的無奈了。這口井也是直子後來生活的寫照,所不同的是渡邊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著直子。在療養院的直子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邊的渡邊才能確定自己還活著,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與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後玲子幾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綠子本書的另一位女主角,應該說是森林裡一棵非常奇異的樹,她似乎可以沖破黑暗享受到陽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說她是一棵樹是因為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親人一位接一位在經歷了非常的痛苦後慢慢死去,應該說她是以常人無法想像的毅力堅持了下來(這是綠子的無奈了)。
⑧ 挪威森林50條感想,一篇讀後感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尊重自己的感覺——《挪威的森林》讀後感。在物質的世界裡,你是選擇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選擇尊重自己的感覺?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你是迷茫在人群的道德,還是清醒於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慾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不明白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會違背人群道德,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夾雜著噪音出現,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群格格不入,為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群能夠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並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該是多麼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有時,位置就意味著生!人們一開始以為自己最懼怕的是死,於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為是「生」的方法——以為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類型的人。
以為放棄自己,就可以贏得世界
放棄自己,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不尊重自己」可以是「背叛」,也可以是「忽略」。細分起來,直子姐姐是想以背叛自己感覺的方式贏得外部認同;而直子和木月則想以忽略自己感覺的方式換來世界的一小塊位置。
像永澤一樣,直子姐姐確實擁有贏得世界的「資本」——「姐姐屬於無論干什麼都拿第一那種類型。學習第一、體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領導才能。性格熱情開朗……很受老師喜愛,得的獎狀足有一百張。哪所公立學校都有一兩個這樣的女孩。」她似乎贏得了能夠贏得的一切,她似乎騙過了所有人。但她欺騙不了自己。在以背叛自己感覺贏得周圍世界認同的過程中,她因為喪失了自我,而沒有價值感,不快樂。「往往兩三個月就來一次,一連兩三天悶在自己房間睡覺。學校不去,東西也幾乎不吃……只是發呆,但不是不高興。」
一開始,她還能以壓抑自己的方式再次投身於現世,「這兩三天一過,她就一下子恢復得和平時一個樣,神采飛揚地上學去」,但時間久了,她發現這樣做只會徒然增加對自己的傷害。當積攢的痛苦越來越多時,她才發現原來背叛自己比死亡更可怕,失去自己比失去世界更令自己恐慌。那麼與其用背叛自己的主式換得外部世界的認同,還不如讓自己與世界共同滅亡。於是自殺便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以死為生的直子姐姐最終還是死了。
在本質上,直子、木月同直子姐姐是一樣的。尤其是直子——「這么著,我從小就決心當一個可愛的女孩」。不同的是,直子、木月資質平平,既無直子姐姐的聰明、伶俐,好像連取悅於世界認同的資格都沒有了。於是,他們覺得自己更要忽略自我,委身於現世。沒有才能的自卑,始終緊緊抓住直子的心,讓她不能呼吸,感到不配投身於現實社會,也更不配躲在自己的殼里——「只就這點來說,差不多成了一所學校。遺憾的是我沒一樣東西可教別人。」於是,在自我和現世規則之間,他們來回搖擺,觀望不止,猶猶豫豫,一會兒想躲進自己的殼里,一會兒又想乾脆硬著頭皮,進入現實社會吧。「我倆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這種矛盾,那份對現世社會的恐懼,在木月和直子都活著時,由於兩人的相互陪伴,而有所減弱,不那麼尖銳,「至於自我,由於可以相互吸收和分擔,也沒有特別強烈地意識到。」
但木月是男孩,又是在日本,他知道自己逃無可逃,既不能認同自我,又不想進入現世社會,那麼剩下的只有自殺了。直子是女孩,又是在日本,只要找一個好人嫁了,好像就能逃避社會,戰戰兢兢躲在自我的殼里,可直子在直覺上認為這根本行不通,她認為若不能取得外部現世的認同,自我只有死亡,因為「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賬償還回去。」所以,我想即便渡邊最後遵守等待直子的諾言,直子也還是會自殺——「如果木月還在人世,我想我們一定仍在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我一直認為,直子愛的仍是木月,渡邊其實是木月的影子。所以這句話還可以換成——「如果渡
邊君仍在等我,我想我們一定會走到一起,相親相愛,並且一步步陷入不幸。」直子的幸與不幸在於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覺,而不在於有沒人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