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沉默的羔羊有幾部
一共四部。
①《沉默的羔羊》該片講述了實習特工克拉麗斯為了追尋殺人狂野牛比爾的線索,前往一所監獄訪問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漢尼拔給克拉麗斯提供了一些線索,最終克拉麗斯找到了野牛比爾,並將其擊斃。
②《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影片講述從醫院逃脫的漢尼拔醫生繼續尋找他的「獵物」,反而成了梅森(加里·奧爾德曼)的獵殺對象,漢尼拔求助於克萊麗斯,最後憑著聰明機智逃到海外。
③沉默的羔羊前傳《紅龍》該片講述了第一位發現漢尼拔博士有食人傾向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威爾,為了追查另一名嗜好啃咬被害人的連續殺人犯,如何向漢尼拔討教的故事 。該片於2002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
④《少年漢尼拔》。《少年漢尼拔》是由彼得·韋柏執導,加斯帕德·尤利爾、鞏俐、瑞斯·伊凡斯、伊萬·馬爾維奇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7年2月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二戰時期戰火紛飛的立陶宛,少年漢尼拔目睹自己的姐姐和父母被戰場上飢不擇食的士兵殺死,他的精神遭受重創的故事。
拓展材料:
《沉默的羔羊》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深刻反映美國社會犯罪問題的經典之作。影片故事繼承了好萊塢恐怖片的傳統,然而影片的敘事方式卻突破了恐怖片的模式,它頗具匠心地將恐怖片與偵探片巧妙地結合成一體。
雖然影片的場景設置以封閉的室內環境為主,缺乏激烈火爆的動作性,但由於採用了希區柯克式的懸念手法和現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方法,使得整部影片的情節撲朔迷離,將觀眾引入了一個象徵性的人類潛意識的世界。影片通過探索人物心理疾患,試圖探尋當代美國社會恐怖的根源,這使得影片的主題得以深化,寓示了好萊塢文以載道的策略
參考材料來源:網路——沉默的羔羊
⑵ 誰有沉默的羔羊電影
這個系列共有3部,不過拍電影時沒有按照順序拍,本應該最先的<紅龍>放在了最後.這是有關這3部的評價對於《漢尼拔》系列電影,我不知道該怎樣給予一個正確的排序,在好來塢歷史上因為某個劇集的成功而大加投入排續集的慣例屢見不鮮,沒有什麼新的意味,而最近拿到兩個版本的DVD,分別是三區的《沉默的羔羊》和一區的《紅龍》,於是只好按發行年份來排序了。《沉默的羔羊》在64屆奧斯卡的巨大成功並非偶然,它一舉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五項大獎,商業與電影藝術的表現張力、懸疑與恐怖有機結合將美國電影藝術推到歷史性的高度,而並非像《本能》是藉助其他的元素。商業運作與嚴謹的藝術改編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我們也能准確地看到,暢銷書籍的改編在電影素材改編的巨大潛力。而朱迪.福斯特與安東尼.霍普金斯在影片里的出色表現,以至於在其後的續集里他們完全替代了觀眾心目中克拉麗斯與漢尼拔,特別是安東尼.霍普金斯以其在《沉默的羔羊》一片中的傑出表現獲得了第64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殊榮,他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三位獲此榮譽的英國演員。不過現在再看這則報道已經很失實了,安東尼.霍普金斯已經被老美納入帳下,成了標準的美國籍演員。至於《紅龍》的上映期間帶來新一輪的《漢尼拔》熱,該系列的作品應該算是情節制勝的片子,《紅龍》是1986年那部驚悚片《Manhunter》的重新製作版,當年,正是《Manhunter》讓影迷們開始認識漢尼撥.萊克特這個角色。霍普金斯1991年在影片《沉默的羔羊》里扮演漢尼撥.萊克特。之所以在《紅龍》全球公映期間,觀眾存在如此巨大的期待,完全是對《漢尼拔》慘敗和評論界強烈譏諷後的厚望心理,畢竟《沉默的羔羊》太紅了。現在看來《紅龍》在藝術和票房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起色,不過單純意義上講,影迷只是為了看電影而看電影。 《漢尼拔》的失敗是自然的,朱迪.福斯特很明智的退出第二部的出演。西方世界始終認為死刑是文明社會以暴治暴的愚蠢法則,正如用一個精神病患者度量另一個連環殺人犯的辦法一樣。一切只是剝離劇情的看法,當金錢、權術、惡欲占據黑暗的主體,用極端的手法解決問題自然也不奇怪了。在《漢尼拔》劇情處理和情節劃分上,的確走了偏執的路線,我個人來講也是非常認同評論界關於漢尼拔在將FBI探員催眠開顱油煎人腦片斷的細致再現,《沉默的羔羊》成功的秘訣並不是殘忍地表現變態罪犯兇殘作案手法,而是將重點放在揭示其心理病態的必然社會成因。從原著角度來看,漢尼撥.萊克特始終用潛意識法則解構表象的舉動。他出身貴族家庭,心理的病態原自二次大戰,父親先吃了獵取的麋鹿,既而在漢尼撥.萊克特和妹妹之間選了妹妹,繼續同樣的方法吃了自己的骨血。然後漢尼拔又遭到二戰殘兵的侵害,因此他有了心理的病態,於是他從的戲劇性格存在兩個極為矛盾的層面,一是心底對於弱小女性(妹妹死亡)的憐憫,二是同樣用紳士風度咀嚼別人的肉體。他的可怕是先天和後天的,先天表現在他極高的智商和判斷力,後天是心理分析細致地洞悉人性與極為鎮靜的殘酷。朱迪.福斯特在第一部的表現可以說是符合原著FBI女探員克拉麗斯的心理探詢過程。原著里正是藉助「lamb」一詞的多重含義以及宗教色彩的典故,「眾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從普遍美國存在的家庭問題,以及幼小克拉麗斯在救助待宰羔羊的無助、絕望心結下手。至於安東尼.霍普金斯,演技占據了不多的表現空間,但卻緊緊地把持觀眾的心理,讓角色充滿了張力。歷史、現實、預言與輪回,這就構築了《沉默的羔羊》的完整故事細節,雖然在人物淵源與交代上仍舊唐突,原因很簡單,在美國本土當然不用熬述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至於黑暗格調的把握,剪輯以及鏡頭切換充分顯示了美國工廠化製作的專業水準。至於第二部《漢尼拔》,我看來是演變了調,用油煎腦漿的場景製作賣點是很愚蠢的,完全充斥著票房濫造的商業產物。導演既沒有把握原著也沒有刻意延續《沉默的羔羊》成功的表現形式。於是《漢尼拔》的失敗是再自然不過的必然結果。好來塢在處理系列劇和成功電影續集的問題上一直都比較尷尬,既要擺脫巨大的陰影又要保證票房上的優良傳統。演員的可延續性也難於把握,誰又能保證一個優秀的演員會選擇一成不變的角色,誰又能保證觀眾會喜歡安東尼.霍普金斯之外的漢尼拔呢?誰又能保證續集完全可以迎合時代與觀眾欣賞側重點的偏移。時常可以看到這樣評論《沉默的羔羊》,「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我看如果固執地探詢作者初衷之外的東西,或是刻板教條地套用強烈的政治色彩語言,都是對於作品或是電影的狹隘理解。劇情片的劇本,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同樣探詢劇本後面的故事可以發現。之所以觀眾對漢尼撥.萊克特報有極大的寬容,正是用類比的手法解釋邊緣國家機器,當金錢、惡欲、法律失去效用,以暴治暴的心理底線的淪落。人們在法律和其他諸多途徑都無助的情況下,很自然想借用一種非自然和非常規的力量來尋求心理補償和公心,於是像美國文化上的《超人》、《蝙蝠俠》、《夜魔人》、《綠巨人》……一系列的漫畫英雄情有獨衷,自然也就不難理解漢尼拔作為以暴治暴以精神罪犯解決另一個精神罪犯的方法,觀眾是認同的,西方的社會理念也是認同的。《紅龍》我個人認為,從最初的運作和策劃,都是定位於前傳的敘述,他沒有任何想與《沉默的羔羊》比肩的野心,《紅龍》更多是想敘述漢尼拔的入獄前的罪案和為《沉默的羔羊》順利幫助克拉麗斯做劇情上的鋪墊。在情節上更多地是鋪陳,在拍攝手法上也是完全沿用《沉默的羔羊》的手法。艾德華.諾頓和拉爾夫.費因斯的表演都很投入,但我還是更多喜歡一些艾德華.諾頓。《AMERICANHISTORYX》(野獸良民),愛德華.諾頓的表演同樣展現了一個完整的新納粹份子,民族鴻溝的難以逾越和罪惡的輪回。好來塢在表現美國社會症結和心理上都有老練的手段,也幫助我們在認識問題上更加深刻和透徹。其實無論謀殺還是種族仇殺是有人性原由的,但攙雜了社會因素卻又變得歇斯底里的狂熱。 往往用正常人的思維定式解釋行為趨向是牽強的,人總是要給自己一個理由的三個鏈接是三個全集的資源,給你選擇的空間,哪一個鏈接都行的!
⑶ 電影漢拔尼共有幾部
總共有四部。第一部是《漢拔尼》上映時間為1986年,第二部是《沉默的羔羊》上映時間是1991年,第三部是《沉默的羔羊前傳:紅龍》上映時間為2002年10月4日在美國,第四部是《少年漢拔尼》上映時間為2007年。
1、《沉默的羔羊》
城市裡發生一些列的兇殺案,被稱作「野牛比爾」的兇手,綁架了女人之後,將她們扣留一個星期,謀殺然後剝皮。聯邦調查局一度被這個案子困死。
2、《沉默的羔羊2漢尼拔》
馬森·維傑是一個幾乎跟人魔漢尼拔一樣可怕的人物,他是一個罪大惡極的戀童癖,曾經強暴過自己的親妹妹,年輕的時後逃獄,並且接受過人魔漢尼拔萊克特的心理治療,但是人魔漢尼拔萊克特卻害他半身癱瘓並且嚴重毀容,必須靠人工呼吸器維生。
3、《紅龍》
紅龍是沉默的羔羊的前傳,是萊克特醫生與克拉麗絲相識之前的故事。
威爾·格雷厄姆是聯邦調查局的探員,正在調查一起兇手切下被害人器官的兇殺案。格雷厄姆找到著名的心理醫生萊克特分析案情,這次偶然的拜訪讓他知道了萊克特醫生就是兇手,兩人在打鬥的過程中都受了重傷。之後萊克特被判刑,而格雷厄姆則退出聯邦調查局,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4、《少年漢尼拔》
是由彼得·韋柏執導,加斯帕德·尤利爾、鞏俐、瑞斯·伊凡斯、伊萬·馬爾維奇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7年2月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二戰時期戰火紛飛的立陶宛,少年漢尼拔目睹自己的姐姐和父母被戰場上飢不擇食的士兵殺死,他的精神遭受重創的故事。
漢尼拔經歷:
漢尼拔.萊克特出身在立陶宛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立陶宛的一位伯爵,叔叔羅伯特萊克特是一個畫家,漢尼拔還有一位妹妹,米莎。
小時候的萊克特生活的無憂無慮,在萊克特城堡里過著傳統貴族的生活,猶太裔的雅克夫成為了萊克特的啟蒙老師,教會了萊克特許多幾何知識和天文學知識,一切安靜而又美好。
但這一切在漢尼拔12歲時徹底改變,1944年-1945年的冬天,一架轟炸機轟炸了萊克特一家為了躲避戰亂而臨時居住的房屋,直接炸死了漢尼拔的父母和老師雅克夫,納粹余黨格魯塔斯和其手下擄走了漢尼拔一家的財寶及倖存者漢尼拔和米莎。
在接下來的那個難熬的冬天裡,漢尼拔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事情-----為了保命,對抗飢餓,格魯塔斯和其手下砍死了米莎,並將其滅絕人性的分而食之,目睹了一切的漢尼拔精神受到了重創,變得沉默寡言。
經過了短暫的孤兒院生活,漢尼拔被已經繼承了哥哥爵位的叔叔羅伯特接走,認識了自己的嬸嬸----紫夫人,一位高雅的日本女性。
在此期間,漢尼拔冰封的心扉稍稍有些融化,可一切美好再次被奪走,市鎮上的屠夫保羅出言侮辱紫夫人,瘦弱的叔叔想為妻子找回公道,卻被強壯的屠夫推到了牆上,被釘子刺穿,導致了死亡。
在受到了如此大的打擊後,漢尼拔用一把劍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殺人,劃開了屠夫的肚子,割下了屠夫的臉頰肉就著菌菇吃了,並將屠夫的頭放到了紫夫人的祭壇上,此後的5年間,漢尼拔在噩夢中成長,無時無刻不想著殺死殘害自己妹妹的仇人,並在此後的時間里,逐一殺死了仇人。
在此間他愛上了自己的嬸嬸,但即使是心愛的嬸嬸也無法阻擋漢尼拔復仇的步伐,在《漢尼拔崛起》的最後,漢尼拔殺死了殘害妹妹的元兇格魯塔斯,並得知了原來自己也吃了妹妹的肉才活下來。
紫夫人也因為受不了漢尼拔的復仇行徑而下定決心離開他。在書的末尾,漢尼拔迎著血色的夕陽,踏上了去美國的旅程。自此,漢尼拔也完成了從一位單純少年向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的過渡。
⑷ 沉默是什麼時候拍
沉默的羔羊系列
這個系列共有3部,不過拍電影時沒有按照順序拍,本應該最先的<紅龍>放在了最後.這是有關這3部的評價
對於《漢尼拔》系列電影,我不知道該怎樣給予一個正確的排序,在好來塢歷史上因為某個劇集的成功而大加投入排續集的慣例屢見不鮮,沒有什麼新的意味,而最近拿到兩個版本的DD,分別是三區的《沉默的羔羊》和一區的《紅龍》,於是只好按發行年份來排序了。
《沉默的羔羊》在屆奧斯卡的巨大成功並非偶然,它一舉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五項大獎,商業與電影藝術的表現張力、懸疑與恐怖有機結合將美國電影藝術推到歷史性的高度,而並非像《本能》是藉助其他的元素。商業運作與嚴謹的藝術改編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我們也能准確地看到,暢銷書籍的改編在電影素材改編的巨大潛力。而朱迪.福斯特與安東尼.霍普金斯在影片里的出色表現,以至於在其後的續集里他們完全替代了觀眾心目中克拉麗斯與漢尼拔,特別是安東尼.霍普金斯以其在《沉默的羔羊》一片中的傑出表現獲得了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殊榮,他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三位獲此榮譽的英國演員。不過現在再看這則報道已經很失實了,安東尼.霍普金斯已經被老美納入帳下,成了標準的美國籍演員。
至於《紅龍》的上映期間帶來新一輪的《漢尼拔》熱,該系列的作品應該算是情節制勝的片子,《紅龍》是年那部驚悚片《Manhunter》的重新版,當年,正是《Manhunter》讓影迷們開始認識漢尼撥.萊克特這個角色。霍普金斯年在影片《沉默的羔羊》里扮演漢尼撥.萊克特。之所以在《紅龍》全球公映期間,觀眾存在如此巨大的期待,完全是對《漢尼拔》慘敗和評論界強烈譏諷後的厚望心理,畢竟《沉默的羔羊》太紅了。現在看來《紅龍》在藝術和票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起色,不過單純意義上講,影迷只是為了看電影而看電影。 《漢尼拔》的失敗是自然的,朱迪.福斯特很明智的退出第二部的出演。西方世界始終認為死刑是文明社會以暴治暴的愚蠢法則,正如用一個精神病患者度量另一個連環殺人犯的辦法一樣。一切只是剝離劇情的看法,當金錢、權術、惡欲占據黑暗的主體,用極端的手法解決問題自然也不奇怪了。在《漢尼拔》劇情處理和情節劃分上,的確走了偏執的路線,我個人來講也是非常認同評論界關於漢尼拔在將FBI探員催眠開顱油煎人腦片斷的細致再現,《沉默的羔羊》成功的秘訣並不是殘地表現變態罪犯兇殘作案手法,而是將重點放在揭示其心理病態的必然社會成因。
從原著角度來看,漢尼撥.萊克特始終用潛意識法則解構表象的舉動。他出身貴族家庭,心理的病態原自二次大戰,父親先吃了獵取的麋鹿,既而在漢尼撥.萊克特和妹妹之間選了妹妹,繼續同樣的方法吃了自己的骨血。然後漢尼拔又遭到二戰殘兵的侵害,因此他有了心理的病態,於是他從的戲劇性格存在兩個極為矛盾的層面,一是心底對於弱小女性(妹妹死亡)的憐憫,二是同樣用紳士風度咀嚼別人的肉體。他的可怕是先天和後天的,先天表現在他極高的智商和判斷力,後天是心理細致地洞悉人性與極為鎮靜的殘酷。
朱迪.福斯特在第一部的表現可以說是符合原著FBI女探員克拉麗斯的心理探詢過程。原著里正是藉助「lamb」一詞的多重含義以及宗教色彩的典故,「眾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從普遍美國存在的家庭問題,以及幼小克拉麗斯在救助待宰羔羊的無助、絕望心結下手。至於安東尼.霍普金斯,演技占據了不多的表現空間,但卻緊緊地把持觀眾的心理,讓角色充滿了張力。歷史、現實、預言與輪回,這就構築了《沉默的羔羊》的完整故事細節,雖然在人物淵源與交代上仍舊唐突,原因很簡單,在美國本土當然不用熬述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至於黑暗格調的把握,剪輯以及鏡頭切換充分顯示了美國工廠化的專業水準。
至於第二部《漢尼拔》,我看來是演變了調,用油煎腦漿的場景點是很愚蠢的,完全充斥著票濫造的商業產物。導演既沒有把握原著也沒有刻意延續《沉默的羔羊》成功的表現形式。於是《漢尼拔》的失敗是再自然不過的必然結果。
好來塢在處理系列劇和成功電影續集的問題上一直都比較尷尬,既要擺脫巨大的陰影又要保證票上的優良傳統。演員的可延續性也難於把握,誰又能保證一個優秀的演員會選擇一成不變的角色,誰又能保證觀眾會喜歡安東尼.霍普金斯之外的漢尼拔呢?誰又能保證續集完全可以迎合時代與觀眾欣賞側重點的偏移。
時常可以看到這樣評論《沉默的羔羊》,「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我看如果固執地探詢作者初衷之外的東西,或是刻板教條地套用強烈的色彩語言,都是對於作品或是電影的狹隘理解。劇情片的劇本,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同樣探詢劇本後面的故事可以發現。之所以觀眾對漢尼撥.萊克特報有極大的寬容,正是用類比的手法解釋邊緣國家機器,當金錢、惡欲、法律失去效用,以暴治暴的心理底線的淪落。人們在法律和其他諸多途徑都無助的情況下,很自然想借用一種非自然和非常規的力量來尋求心理補償和公心,於是像美國文化上的《超人》、《蝙蝠俠》、《夜魔人》、《綠巨人》……一系列的漫畫英雄情有獨衷,自然也就不難理解漢尼拔作為以暴治暴以精神罪犯解決另一個精神罪犯的方法,觀眾是認同的,西方的社會理念也是認同的。
《紅龍》我個人認為,從最初的運作和策劃,都是定位於前傳的敘述,他沒有任何想與《沉默的羔羊》比肩的野心,《紅龍》更多是想敘述漢尼拔的入獄前的罪案和為《沉默的羔羊》順利幫助克拉麗斯做劇情上的鋪墊。在情節上更多地是鋪陳,在拍攝手法上也是完全沿用《沉默的羔羊》的手法。艾德華.諾頓和拉爾夫.費因斯的表演都很投入,但我還是更多喜歡一些艾德華.諾頓。《AMERICANHISTORYX》(野獸良民),愛德華.諾頓的表演同樣展現了一個完整的新納粹份子,民族鴻溝的難以逾越和罪惡的輪回。好來塢在表現美國社會症結和心理上都有老練的手段,也幫助我們在認識問題上更加深刻和透徹。
其實無論謀殺還是種族仇殺是有人性原由的,但攙雜了社會因素卻又變得歇斯底里的狂熱。 往往用正常人的思維定式解釋行為趨向是牽強的,人總是要給自己一個理由的
⑸ 郭敬明經典語句 躲在某一時間,想念一段時光的掌紋;躲在某一地點,想念一個站在來路
因為限制字數,所以就寫了這么多。雖然不知道有沒有你想要的。
郭敬明
一、《愛與痛的邊緣》 一個仰望天空的小孩
[如果內心裡的孤單,寂寞,空虛,荒蕪,蒼涼,寒冷,無法抹去,那麼我會將其無限放大,再放大,直至破裂,淚流滿面,血流全身。永遠毀滅。]
我是一個在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會仰望天空的小孩,望著那個大太陽,望著那個大月亮,望到脖子很痛,望到眼中噙滿淚水。
大多數的晚上我的心情是不好的。寂寞。蒼涼。和一點呼之欲出的恐懼。
[張楚 竇唯 安妮寶貝<掌心的空洞>]
空白,還是空白。很大的一片白色,蔓延出泰山壓頂般的空虛感。以及我內心大片大片不為人知的荒蕪。
音樂響起,華麗的色彩,凹凸有致。
我喜歡坐在角落裡,營造並且守侯那個角落裡我的小幸福,熱血沸騰或者全身僵硬怎麼都無所謂,總之我不想有人靠近。
我想我沒有那麼自由,我只能在屬於我的角落裡將身子蜷縮得緊一點更緊一點,我好沉沉睡去,一直睡到我睜開眼睛的時候一切煩惱統統消失不見。 那樣我就會很快樂,我就不會再在黑夜裡一個人流下眼淚。
那些如天如地如夢如幻如雲如電如泣如訴如花如風如行板如秦腔的歌/我的黑色輓歌
[王家衛 電影 善於製造幻覺 讓人寂寞 失落 悲傷]
[那些熱鬧的風啊,那些寂寞的人。不停地吃著過期的鳳梨罐頭不停地等待奇跡的金成武,目光空洞手勢寂寞的王菲,反復地念著黃歷的張國榮,對著水中的倒影舞劍的林青霞,對著牆上的一個洞口不停傾訴最終封住了一切秘密的梁朝偉,在恍惚的路燈下穿著妖艷旗袍的張曼玉,這些如同不肯癒合的傷口一樣寂寞的人,總會在每個夜晚鐵馬冰河般地闖入我的夢中。前世今生。物是人非。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一夢千年。永世不醒。
王家衛創造著幻覺一邊創造著黑色的傷口,每個傷口都像是一朵黑色的曼佗羅,一邊妖艷,一邊疼痛,並且涌動無窮無盡的黑色暗香。]
一個善於製造幻覺 一個善於在幻覺中沉淪
〈東京愛情故事〉
是誰唱起黑色的輓歌/是誰守望白色的村落/我的水銀/我的煙火/還有我長滿鳶尾的黑色山坡/熱鬧的風/寂寞的人/灼灼光華的清澈靈魂/你們是我/不肯癒合的溫柔傷痕
(許佳〈我愛陽光〉 蘇童 杜拉斯 )
走過我的泱泱四季,走過我的悲悲戚戚。
駱駝的頭流水的酒/下雪的城市空空的樓/我要拉著蕎麥的手/向著風走/向著雲去/走到落滿桃花的/河的源頭/誰的右手/拎起銀針/挽起袖口/將一枚一枚銅扣/縫在我的世界的盡頭
很多時候我會因為不確定所帶來的恐慌而將自己弄的精力憔悴。我想我真的是個麻煩的人。
我認識的人很多,一起玩過的也很多,可是我真正願意去愛——不是男女之愛,而是真正敞開自己靈魂的愛——的人,目前卻一個都沒有。我不是個高傲的人,我現在也在適著接受身邊的人。慢慢的。
我偶爾寂寞的時候會傻傻地仰望天空。
誰的寂寞/衣我華裳/誰的華裳/蓋住我傷痕累累的肩膀/誰的明月/照我黑色的松崗/誰的孤獨/挫疼山澗的滄江/那是誰家寂寞小孩/頭插茱萸/夜夜夜夜/縱情歌唱/如此遼闊/如此蒼涼
杜拉斯說,寫作是一種暗無天日的自殺。
內心,在流利失所。
河水的手/黑夜的喉/月光吊起竹樓/是誰為我煮好清酒/那些盛開的傷口/而我的雙子座/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
(衛慧 舒婷 棉棉 村上春樹 麥田守望者 朱哲琴 周嘉寧 )
作家說:沒有真誠的愛情是色情。
(崔健說:語言到頭來都是障礙)
音樂親熱而人群冷漠動物善良人類危險。
不把世界看的太清楚。
艱難而感動,幸福並疼痛。
文字 音樂
傷感而優美的青春,多情而孤獨的年代。
站在像魚一樣穿梭不息的人群中間茫然四顧的孤獨。殘忍的絕望。
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矯情。
看,我這人挺倒霉的,任何人包括神仙在內都不怎麼給我面子,順我心意。我以為僅僅是我以為,而且我以為的通常都不會正確。
人就活這一世,理應活得飛揚跋扈。偉人說:自己的命運由自己掌握。
無知者不僅無謂而且無憂。
學會忍耐學會麻木學會磨掉稜角內斂鋒芒(光芒)。
[張曉風說:給我一個解釋,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納歷史,我就可以義無返顧地擁抱這荒涼的城市。]
我不想過於開心或過於傷感,心如直水是種很好的狀態,我一直在努力。
我不興奮也不悲哀,我心如死水。
我是累了,抬頭的時候脖子會疼,看天的時候眼睛會睜不開,我習慣黑暗中昏黃的燈光,其實我習慣的是一種歇斯底里的麻木。一切的一切以拖垮自己為目標,最後大家同歸於盡。
孤獨的我佇立在茫茫的塵世中,聰明的孩子提著易碎的燈籠。
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像個乖孩子。一切的聲音都退得很遠,世界原來可以如此安詳而美麗。習慣性的麻木。
一切似乎沒有改變其實一切都已改變在生命的罅隙。
雖然我父母並不是把我捧在手心裡怕化了,但我知道他們是愛我的,這我敢肯定。
很多時候我在沉思,思考這個世界,思考我的生活,想的多,做的少。但這個忙碌的城市和塵世卻要求我做的多想的少。所以我很多時候有種幻想美好現實殘酷的感覺。
我喜歡的僅僅是那種玻璃寬大,硬座硬椅的大巴士,准確地說,我喜歡的是那種一邊隨著汽車上下顛簸,一邊看著玻璃外芸芸眾生奔走不息,一邊思考是生存還是死亡的感覺,那時侯,傷感勁兒就涌啦。
我天生缺乏耐性。
寫小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殺人不用償命。
[看著這些文字,內心的寂寞,再次無限放大。破裂。 內心,怎麼會這么荒蕪,這么蒼涼。喜歡文字的人,即使不認識,內心的共鳴卻是一樣的。孤單。寂寞。因為自己的內心是荒蕪,蒼涼的,所以也喜歡文字,喜歡自己對自己說個不停。因為只有自己。不喜歡這樣,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態,這種生活。不喜歡,就要去改變,改變不了就毀滅。]
並不是我有多高尚,多純粹,多覺悟,我也在人流世俗中摸爬滾打垂死堅持,為將來的名、利、權頭懸梁錐刺股。所以現實與理想的落差讓我覺得迷失的自我迷失了路,就像王菲唱的一樣:紅燈綠燈紅燈。
書上說:在黑夜中堅持蘇醒的人代表著人類靈魂最後的堅持。[而這種人卻往往容易最先死掉。]
人和人本來就不平等。
人世美好生命可貴,你們要相信人相信愛,沒有什麼錯誤不可原諒。只有張愛玲說,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裡面爬滿了虱子。
不憂愁的臉是我的年少/不誠惶的眼等待歲月改變/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陽斜/人和人在街邊道再見/是誰的聲音唱我們的歌/是誰的琴弦撩我的心弦/你走後依舊的有著青春依舊的歌/總是有人重演我們的事
我覺得自己累出了一定的水平。
我想我是個天才。我是個倒霉的天才,我要不是個倒霉的天才那簡直是個笑話。
不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愛情)而英勇地的去死,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愛情)而卑賤地活著。
我想我是個幸運的天才。我真是個幸運的天才,我要不是個幸運的天才那簡直是笑話。
是誰說的:把痛苦溺死在事物中。
黑夜永遠是美麗的,耀眼的霓虹在整個城市見隱隱浮動。瘋狂而迷幻的氣息從發燙的地面升起來,午夜劇場在城市裡拉開曖昧的帷幕。 愈夜愈美麗。
日子平滑而寧靜,溫開水一樣,既不令人興奮也不令人墮落。
所有的靈感以血液的形式從指間汨汨流出。
我們以文字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們沒有了文字,那我們就徹徹底底地死掉了。
《找天堂》我在天堂向你俯身凝望 就像你凝望我一樣略帶憂傷 我在九泉向你抬頭仰望 就像你站在曠野之上 仰望你曾經聖潔的理想 總有一天我會回來 帶回滿身木棉和紫荊的清香 帶回我們閃閃亮亮的時光 然後告訴你 我已找到天堂
我們已經沒有眼淚了,我們以為自己早已在黑暗中變成一塊散發陰冷氣息的堅硬岩石了,但我們發現,我們仍有柔軟敏感的地方,經不起觸摸。
似乎沉睡是一種很好的逃避方式,我們都在使用。
很多時候我會懷念我的小幸福,如果人能不長大,多好,不用死命地念書,不用去想那個人愛不愛我,不用在黑夜裡一個人想要流淚,如果人能不長大,我就會每天穿上漂亮的衣服,拿著玩具槍出去玩一整天,不用擔心明天會怎樣,可以全身滾得是泥巴,回家後指著衣服對媽媽傻傻地笑,於是媽媽疼愛地給我換上剛曬乾的衣服,上面還有陽光的清香。如果和一個小朋友打架了,我可以痛痛快快地流淚,大聲哭,並說我再也不和你好了,然後第二天有開心地把自己的糖果分給他吃。
一個永遠也不肯長大的孩子也許永遠值得原諒。
讀書是我生命的一個狀態,飛行狀態。
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遺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紀念的/有些事情/能夠心甘情願/有些事情/一直無能為力/我愛你/這是/我的劫難
[張愛玲 王憶安 安妮寶貝] [安妮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及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
很多時候我需要一些敏銳細小的疼痛,讓我抵抗生命中呼嘯而來的麻木。
[開在水中的藍色鳶尾,是生命里的一場幻覺。 落拓但美麗的女子,以一種孤獨的姿態站立]
曖昧的藍色,藍中透出蒼白,恍惚盪漾的感覺。
我喜歡白色,有點純凈而無辜的感覺。
在小許的文章里知道,原來白色是一種破碎,是內心的流離失所。「白色有激越的熱情,但容易被摧毀。」
流離失所的人,他們有著空洞的眼睛,寂寞的手勢,以及一臉落寞。
平靜而安寧。這是我們可以用來撫慰傷口的東西。一個人只有去過很遠的地方,見過很多的人,他才能夠讓自己體會到什麼叫平靜和沉著。
生命有非常多的苦難和甜美,值得我們堅持,寬容和珍惜。
[花譜 藍色鳶尾 代表著宿命中的游離和破碎的激情,精緻的美麗,可是易碎且易逝。]
讓人在心裡感到瑣碎的同時產生不可名狀的空虛和恐懼,同時怕被這種生活糾纏一生。
有人說過,寫字的人內心都是流離失所的。因沉沒而逃亡,因逃亡而流浪,因流浪而回歸,但回歸之路已斷絕、迷失,那麼只能繼續流浪,流浪標志著無處安身,無家可歸。一切都像是眾神操縱的命運轉輪,一旦啟動,無可更改,無法停止。
[那是寂寞而憂傷的影子,註定搖晃我的一生。一個人的城市——讀劉亮程]
一輩子住在一個地方,一輩子睡在一個人的身旁。
一年一年的活著,葉落歸根,一層又一層,最後埋在自己一生的落葉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是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孤獨的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是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繁華到極致之後,剩下的就只有告別,以及末世的降臨。這是一種讓人清醒的疼痛。
自己到最後變成一個麻木的人,對一切的感動或者疼痛有著漠然空洞的眼神。
[《一個人的村莊》《寒風吹徹》《坐井觀天的幸福》《妻妾成群》《告別薇安》《紙間歲月》《彼得·潘》《八月末央》《明媚角落》]
[我也曾經試著讓每個人接受我,後來我發現做不到,當我做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真的精疲力竭了。當一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無法照顧好自己了。現在我真心地去愛我的朋友們,我將我僅有的溫暖留給他們,盡管我一天一天地感受到冷漠在我臉上刻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我希望有明媚的風,將我身體的每個縫隙都填滿溫暖的味道,融盡我所有結冰的骨骼。]
一個失去愛別人的能力的人是悲哀的。一個太愛自己的人往往不知不覺地就傷害了別人。
文字與感覺永遠有隔閡。
[我已經不再是個孩子了,應該說我從來就不是個孩子。雖然也許在某個時刻在我父母的眼裡的我可能還是個孩子,但那也只是某個時刻,一瞬間,僅此而已。我不是彼得·潘。以前不是,現在不是,以後也更不可能是。我始終都不是個孩子,從一開始就不是,從記事起就不是。我只是一個自私的人,一個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別人著想的人,沒心沒肺。我還是一個懶人,一個總想不勞而獲的人。現在也是,今天也是,但我希望明天起我不再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明天起我就在也不會是這樣的一個人。感謝主。阿們。]
[看著這些文章,那寫著人內心孤獨和寂寞的文字,它不是某種特定的意義,指的也不是某種特定的人群,某種特定的年齡。它是存在在每個人心裏面的,或多或少,或悲傷或難過。只要珍惜的帶著它一起走過,人生真的很美好。有矛盾,才是人生,人生百味,百味人生,用平靜的心去面對一切,不在乎結果,只注重過程,付出全部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乎非的開心,只要內心是平靜的就好,內心平靜就可以有勇氣去面對一切,就平靜的過完這一生。]
[內心,不是流離失所的。是沉澱的。塌實的。感謝主。]
一輩子住在一個地方,一輩子睡在一個人的身旁。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命中註定。所以每分每秒都會有人無限憧憬地開始漂泊也會心滿意足地停止漂泊。
喜歡上海是因為它從二三十年代沿襲下來的文化底蘊——繁華而蒼涼。
[米蘭·昆德拉 《我在夢見你》 費洛伊德]
其實人真正最完美的生活應該是在文字里的,活得像電影一樣,活得像小說一樣,最次也要活得像電視劇一樣。
漂泊。我在漂泊。一輩子都在漂泊。
你不要整天在空氣里懸著。
[花的物語《七年》]
一層是一種掙扎/一層是一種蛻變/而在漠然回首的痛楚里/頻頻出現的是你我的年華/席慕容
偶爾我也會寫點東西,但寫出來的東西都有點陰冷潮濕的味道,像黑暗角落裡長出的青苔。
[我總是以一副無關痛癢麻木不仁的口氣訴說我想要呈現的故事。有時候會沒理由的任性的亂發脾氣和沒理由的傷心。]
陰天里有種感受叫寂寞,陰天的寂寞里,總會有個聽話的好孩子痴痴地望著天空,那鉛灰色的長滿寂寞雲朵的天空。
我想很多時候我需要一個空氣溫柔的陰天,我想我需要一條兩邊長滿法國梧桐的寂寞長街,我想我需要一條漆黑但溫柔的柏油馬路,我想我需要一個人牽著我的手在上面走,大走特走,一直走,一直走到天昏地暗,走到日月無光,走到我把所有的悲傷丟得徹底干凈,走到我變成一個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好孩子。走到三生石上開滿大朵大朵白色的藍色的花,走到那個人說下輩子還要我。
我蹲在馬路邊上,雙手抱著膝蓋,看著梧桐葉一片一片地紛亂下墜,掉在我腳邊悄悄地死去,看著太陽畫出山坡的輪廓,看著群嵐暗淡暮色四合,看著空氣里開始布滿白色斑點,如同恍恍惚惚的老膠片電影。如果天冷,將腿抱得緊一點,這是個好姿勢。我一天一天習慣這個姿勢,像個寂寞的孩子。
我不想長大,永遠當個小孩子,所以我沿著時光的腳印退回來,抱著膝蓋蹲下來小聲唱歌。我是個小孩子,大家不要欺負我。我想有棟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內心深處的願望,像守護著一個布滿裂痕的水晶杯子。我總是將自己真實的思想掩藏在深深的水裡。我每天都在笑,一直笑到每個人都滿意地說:你看我說你是快樂的吧。
那個喜歡在陰天里仰望灰色天空的小孩。在很多個夜裡,我都想好好地流一場眼淚。一個陰天散開來,一片樹葉掉下來,一座秋天塌下來。有個小孩迷路了。我回不去了。那種穿堂而過的黑色的風,陰冷且粘膩,將我的肌膚一寸一寸侵蝕。我唱我是個好孩子我要天天向上哪怕霹靂閃電哪怕狂風地震。可是 上帝丟給我一個陰天,在這種不溫不火的天氣里我只想裹緊被子說:我要好好睡一覺。
窗外偶爾響起煙花炸裂夜空的聲音,寂寞而空曠。
原來要讓我快樂是如此的簡單,簡單到讓人想笑,讓我想哭。
我喜歡健康的疲憊,因為它可以證明我活得充實,我不麻木也不冷漠,我是個快樂向上的好孩子。我想我是所有待宰羔羊中最溫順的一隻。我突然就覺得自己像個木偶,演盡了所有的悲歡離合,可是背上卻總是有無數閃亮的銀色絲線,操縱我的哪怕是一舉手一投足。
明天開始,看書寫字,做個單純的乖孩子。
大多數時候我的心情變得非常的壞。我總是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陣憂傷恍恍惚惚地飄過我的每根神經末梢,然後我就變得不快樂。我看見自己的眼睛在鏡子里一天比一天暗淡,我很害怕。可是日子仍然這樣繼續下來。我很害怕在晚上一個人面對龐大的黑夜,害怕自己懦弱地掉下眼淚。這種狀態令我恐慌。不用看醫生,我是真的病了。我想我一定不能倒下去。那麼久了。那麼多的人只是說我變得冷漠變得孤傲了。我知道我看上去很憔悴。眼睛陷下去了,臉色蒼白。
我很久沒人陪了。想到這里我又覺得鼻子酸酸的,我覺得自己像是個被全世界遺忘的小孩子。我的眼淚最終掉了下來,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場宣洩,一場放肆的煙花,於是我狠狠地哭,用盡了我全部的力氣,我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地哭了。最後我筋疲力盡了,倒下來,我沉沉地睡去。我想讓這些文字帶走那些積壓在我心中的黑色的憂傷,帶走所有讓我生氣的理由和借口。真的,再不宣洩的話我想我會被整個毀掉的——是真正的毀掉,從裡面開始一直到外邊,徹徹底底地碎成粉末,然後風一吹就沒了。而我歇斯底里的憤怒已經漸漸轉變成一種清淡且稀薄的憂傷,就像我原來一樣,這是我喜歡的狀態。我可以哀傷但我不能永遠哀傷。
鍾面上的指針沒有停下,我們就要不停地走。留在原地是一種錯誤,我們要不斷地告別,告別一些人,一些事,然後又馬不停蹄地追逐無家的潮水。
它獨特,因此我喜歡。
[ 一意孤行。我是個很容易妥協也很容易放棄的人,所以我要把自己的退路全部封死。在我終於把自己的所有退路全部封殺之後,我站到了懸崖邊上,我對自己說你現在是背水一戰,你只有義無返顧了。我寫不出我想要的文字,這令我近乎瘋狂。]
[這一次,我是真的沒有退路了。2008011118:08]
一個人很容易被自己寫的東西所感動。
我不是個善於做決定的人,真的。我總是把事情拖到必須做個交代的時候才開始考慮眼前錯綜復雜的一切。我想我需要生活對我的不斷打擊,以便使我對這片大地充滿清晰的疼痛,敏銳的觸感。那個秋天我像是一個人生活。我像個刺蝟一樣豎起自己的利刺可憐而執著地自我防衛。
有人說我固執起來[不笑]的樣子是很嚇人的。
你的文字太冷了,寫暖一點,不然別人看了會害怕,其實你是個很單純的人,只是偶爾寂寞,一片葉子掉下來不代表整個森林都倒了。試著讓自己開心一點,這個世界沒人和你作對。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一切很是迷幻,因為我曾經那麼想得到的東西真的就從天上掉到我的面前,那是種讓人無法負荷的巨大幸福。
我睜大眼睛看著這些,我幾乎是想把一切都塞進我的腦袋,把一切都變成那種很薄很薄的明亮底片放進我的腦袋,我想我不會忘記。
二、《夏至末至》
離開,讓一切變得簡單,讓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諒的理由,讓我們重新來過。
身後的影子突然被割裂的樣子。就像是人死去時離開身體的靈魂,帶著恍恍惚惚的傷心和未知的恐懼。
一張清秀的孩子的臉,帶了不染塵世的雪般沒有任何錶情,看人的時候眼睛裡永遠是散不盡的大霧,說話慢半拍的語速,像是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樣子。
[我不寂寞,我只是一個人而已,我的世界裡只有我一個人就好,已經足夠熱鬧。]
時間沒有等我。是你,忘了帶我走。
因為沒有希望,就不會有失望。
我常常在想,那個時候我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想到後來會感到深深的恐懼。未來太過漫長,太過遙遠,我用力睜大了雙眼還是看不清楚。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那樣平庸地繼續下去,庸俗地結婚生子,然後一天一天地衰老。如果人生真的是這樣的話,那我寧願死在我最青春的美好年華。充滿了同歸於盡的毀滅感。也許你又要說我極端了吧。可是我情願自己的人生是短暫而耀眼的煙火,也不願意是無休止毫不起眼的昏黃油燈。所以每次想到這里,我就會重新地充滿勇氣。
在孤單的世界裡,在靜默的世界裡,還可以對著一個人說話,是蒼白的生活里唯一一點讓人欣慰的色澤。
就算分離得再遙遠,可是頭頂上,都還會是同一片星空吧,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覺得孤單。
我可以一個人睡覺而不再害怕。
我再也不會這樣地想念你們了。我再也不會這樣地去為你們的命運擔心了。
我在最後,會一個人留下來,站在空無一人的大地上,難過地哭泣。
那些漫長的黑夜,只有你一個人的笑容可以把它照亮。那些寒冷的風雪,只有你的大衣可以讓我安然地躲藏,像一隻松鼠一樣,完全不知道樹洞外的風雪。那些軟弱的時刻,只有你的擁抱可以給我力量,在你的手臂里,所有那些看上去無法抵抗的重創,都會慢慢平復。
三、《天亮說晚安》
[平克·弗洛伊德]
我不是個陰郁的孩子,可是我內心依然有絕望,我只有在耳朵里充滿暴烈的音樂和痛苦的吶喊,在看到一幅扭曲的油畫,在陌生的路上看到一張陌生的卻隱忍著痛苦的面容,在在拿起電話卻不知道該打給誰最終輕輕地放下的時候,我才會看見那些隱藏在內心的黑色從胸膛中洶涌著穿行而出,在我眼前徜徉一條黑色的河——嘩啦嘩啦,絕望地向前跑。
我抬頭望向天空,只看見飛鳥驚慌失措地四面飛散,翅膀在天上劃出寂寞的聲響。
有些人是突然就會消失的,而有些人,一輩子都會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地方。
越簡單的面孔越隱藏著故事。只看到他們寂寞的背影,像在說再見。
Where were you when Iwas burnedand broken? Where were you when I was hopeless? Because the things you say and the things you do Surround me.I was staring straing htin to the shinning sun .
我抬起頭,看見天空蒼茫的顏色,我想,我曾經張揚的樣子,我身上那些曾經尖銳的稜角,是再也不會出現了。
看著寂靜空曠的房間心裡有隱約的難過。
只聽到飛機起飛時巨大的轟鳴,聲音從天上掉下來,砸在我的頭蓋骨上一直震。
自由歌唱直到天亮。
我想停下來,可是卻不知道停下來干什麼,於是只有盲目地繼續走。那個晚上我就那麼一直走走走,一直走到天亮,滿心難過,沒有方向。當光線刺破天空的時候,我停下來,我抬起頭對天空說了句晚安,可是那句晚安升到半空,卻又掉下來,因為沒有翅膀,無法飛行。說給全世界聽的晚安,最終還是掉下來,砸在我一個人身上。
如果有一天你在地鐵站火車站或馬路邊看到一個背著黑色的登山包的孩子,一個眼神清亮可是笑容落寞的孩子,那麼請你試著叫我的名字,叫我晨樹,我會轉過頭來對你微笑,然後對你說,請帶我回家。
大片大片的沙漠,一眼望不到邊。偶爾會有一棵樹在遙遠的地方孤單地站立著,一個人,無依無靠的樣子。
你給我一滴眼淚,我就看見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一輩子都在路上,一直走一直走,走到走不動那天倒下來,安靜地死掉。
朴實而且淡定,像山水畫介於潑墨與工筆之間的狀態。
總有一天,星光會降落到你的身上。
陌生的人啊,請你停下你匆忙的腳步,我不認識你,但我看得懂你背著登山包時的寂寞的姿勢。我知道你一直在走一直不停留,你想找到你生命中那個等待了你很久的驛站,也許是一個溫暖的眼神,也許是一個明媚的笑容,也許是一個寬厚得可以避風的胸膛,梨花落滿肩頭。可是在你沒有找到的時候,請讓我給你個休息的地方,因為我知道,你心裡的疲倦。我知道你們純潔的願望,那就是找個溫暖的地方睡覺。
我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喜歡人多的地方,比如商場比如地鐵站,我喜歡那些平凡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生存狀態,洋溢世俗喧器而膩人的香味,然而我卻總是無法融入其中,我總是無法避免地要抬起自己的頭溫暖望著那個沉默的天空,然後聽到飛鳥扇動翅膀時寂寞的聲音。周圍的悲歡離合生死離別都是別人的熱鬧,我的寂寞,在地下黑暗潮濕的洞穴里彼此廝殺。
寫下來,就是為了要遺忘。
——一個人,單獨地在路上。
心裡有不為人知的長滿陰影的角落。
我明白,就像傳說中的那隻最悲哀的鳥。對,沒有腳的鳥,一直飛到死,一直不停息。
我想告訴他們很多事情可是我卻忘記所有的語言。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夢里。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⑹ 《待宰羔羊》最新txt全集下載
待宰羔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待宰羔羊·第一章
城市漸漸入睡,僅剩街燈及一群亱貓兒醒著,嬉鬧。
街道仩,一間平ㄖ通宵喧嘩的PUB此時大門緊閉,僅剩三樓処隱隱約約透出燈光。可以想見「地下室」的店主兼酒保甯與錦和他裑為業務員的綪亻鄭雅今,正在進行綪亻間的私密對話。
地下室難得公休,目前陷入熱戀狀況的甯與錦和鄭雅今自是努劦培養気氛,准備迎接兩亻甜甜蜜蜜的第一次。
霧気氤氳的浴室里,甯與錦因為亱晚工作和勤於鍛鏈兩者互相作用之下,造就一裑白皙肌膚外加強健躰格。
這些,此時此刻全都毫無保留地呈現在鄭雅今面前……
更正!有一條礙事的大浴巾被甯與錦纏在腰間,堅定地阻絕曖昧視線。
但鄭雅今不在意,反正要不了多久該淪陷的地方都會淪陷,不急。
尚未察覺危險的甯與錦,正坐在原本置於飯廳的小椅子仩,舒舒服服的靠著椅背,輕閉雙眸等待鄭雅今開始動手。
原本放在客廳的活動式穿銥鏡,被鄭雅今拉來浴室,以便在剪發時檢查長度、形狀等等。
唔!此動手非彼動手啦!單純因……
⑺ 老闆帶秘書去了廠房是什麼電影
誰也冒充不了,總會有揭穿的那一刻,何必呢,老師又不是傻子,如果真有事兒還是找自己家長,沒有人會去做這種事,做這事兒的大部分都會有揭穿的一天,就像你要是撒一個慌,就需要撒更多的謊言去彌補,三思而後行。
⑻ 生不逢時的柔然:本以為自己是草原狼,實際上卻淪為了待宰羔羊嗎
柔然是主要活躍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它的角色,跟漢代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差不多;
但相對於這兩位同行,柔然的存在感可就低得多。我相信,如果沒有《花木蘭》,估計絕大多數朋友都壓根沒聽說過柔然的大名。
柔然存在的幾百年中,幾乎從沒有攪起過什麼什麼大風大浪;而且最後“死法”也相當憋屈:被為自己打鐵的“鍛奴”突厥亡國,余部要麼西遷,要麼融於其他民族中。
柔然之所以這么悲劇,只怪太“生不逢時”。下面兩張圖來自某版本的電影《花木蘭》,面對魏軍,胡軍飾演的柔然可汗很囂張:“魏人是羊,我們柔然是狼!”這架勢看起來牛氣哄哄,符合北方游牧民族一貫的形象。
可惜對柔然而言,這一場面只能存在於影視中;真正的歷史上,情況是剛好相反的——面對北魏,柔然才是羊;
哦不對,在北魏這邊,柔然的官方統一稱謂是“蠕蠕”,即蟲子。
沒過多少年,在淝水之戰慘敗的前秦轟然崩潰,原先那些被兼並的政權迫不及待的紛紛復國,北方再度回歸四分五裂的局面。拓跋氏的代國,則在年輕有為的拓跋珪(16歲)的帶領下復辟,並且改名為魏,史稱北魏。
⑼ 關於蟲族的電影
真正講蟲族的片子還真不多。《黑衣人1》講的確實是蟲族,《撕裂人》里的怪物是蟲子。。。《第九區》裡面的外星人也跟蟲子差不多,《異形》也可以近似的認為是蟲子,《怪形》那個外星怪物,還有大衛柯南伯格的《蒼蠅人》,《星際之門》、《八腳怪》也都是說蟲子的,《金剛》裡面也出現了不少比較碉堡的大蟲子。另外介紹一個英劇《Primeval》(遠古入侵),說的是遠古時期的好多巨型昆蟲,恐龍什麼的穿越到了現代,也挺不錯的
⑽ 待宰羔羊txt全集下載
待宰羔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甯靖晏撇撇蟕,自個兒倒湯喝,不做回應。
說是這么說,甯靖晏的菜確實沒話說,好吃之餘亦不似外頭的菜脃太咸又過油。那些油油咸鹹的東西他並非不會做,但為了戀亻和孩子的健康,他平ㄖ煮得清淡,亦常弄些葯膳努劦補好大夥兒的裑躰。
喝了囗湯,甯靖晏心綪漸漸沉重,想到不久前毋親大亻跟他說的事,指尖不僸微微顫抖。
「你去找過爸媽了?」
南靖冕舉箸停頓,神脃自若地回道:「思,出差有點空就過去了。」
出差是他獨自外出的藉囗,不忘最衤刀說的話乃是圓謊的基本條件之一。
「聽說我們要移民。」他抬頭望著甯靖冕,目光略有責難。
「那天你明明說好的,到加拿大去,把兩個小的一起帶仩,免得救改失敗危及他們。」甯靖冕疑惑地望著戀亻,不懂他為什麼現在提出此事。
「我是說過,這點我不否認,雖然囼灣才像個家,但移民沒什麼不好,只要你在裑邊一切都好。」甯靖晏一囗気說到這里,頓了一頓,目光變得又沉又悲痛。
「但,我沒要你跟爸媽斷絕親子關系,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