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影評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
寫在前面
上了十幾年學,沒有寫過一篇真正的影評,至多是觀後感。就個人感覺來看,對電影的評價可能比感想要客觀一些,理性一些,而且要多一些專業色彩。第一次寫影評,請老師批評指正。
一、電影梗概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影片中有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細節,笑得令人苦澀而無奈,而笑罷,是一種震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在窮山僻水的水泉鄉,由於水泉小學唯一的教師高老師告假照顧病危的母親,一群不同年級的小學生頓時失去了上課的機會,於是鄉長便請了十三歲,只有小學水平的魏敏芝來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的時候叮囑她要好好留住學生們:一個也不能少。結果她剛剛就職,就碰到兩宗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縣里的人挑選運動員帶走明新紅,第二件事情是張慧科為了還家裡的債務到城裡打工,她歷經波折去城裡找回張慧科。又開學的時候,同學們用彩色粉筆寫滿了黑板……
但是,影片在情節處理中,我認為有些牽強。魏敏芝來水泉村,是為了那50塊錢。但是她簡簡單單為錢而來,主人公又何以做出後續的一連串事跡?價值取向上有一定的矛盾。而且,影片前後的兩個部分讓人感覺到很突兀,銜接很不自然,有些讓人費解。也可能這與張藝謀的一貫風格有關,在他的好多電影中經常會有這種情況。不過從整體上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比較成功的。
二、視覺藝術
這部電影用的幾乎所有演員都是非職業的,雖然經過培訓,但卻以真誠質朴的表演,詮釋出震撼人心的故事。整部電影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簡單、傳統。現在流行的電影似乎都在極力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看過了缺留不下多少回味。《一個都不能少》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除了其主題因素以外,與拍攝中注重的視覺藝術也有很大關系。
張藝謀從事電影事業,是從攝影開始的。在他拍攝過的許多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實景,長鏡頭,強烈的色彩對比。這部電影中當然也不例外。比如說魏敏芝在徒步去城裡的時候,鏡頭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藍天與黃土地對應,而又突出了魏敏芝身上絳紅色的衣服,給人以視覺沖擊。再比如張慧科在城裡流浪,鏡頭焦點對准他,身後是城市的熱浪與浮躁,產生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他的無助,也牽起了觀眾的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也是張導的慣用手法。但是在具體處理中,也有許多不得當的地方,刻意追求質朴的感覺。比如說在城市中那部分,處理的有些忙亂,使觀眾感覺不知所措。
三、細節分析
電影中有好多的細節,有很強的震撼效果。電影中的細節可能是影片表現力的靈魂。好多細節能使觀眾發笑,但這種笑是苦澀的,無奈的。好多生在富足的城市生活中的人們不了解小山村是多麼的貧困,教育是多麼的落後。
比如,在高老師在交給魏敏芝粉筆的時候,一根一根地數,26支,一天一支,千萬不能浪費,字不要寫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了浪費粉筆,太小了對孩子們的眼睛不好,然後說寫成驢糞蛋子那麼大就可以了。再比如,高老師給魏敏芝介紹老師辦公室兼住所以及住校生校舍的時候,那樣簡陋的條件,聽起來讓人不可思議。在升旗儀式上,孩子們天真而又機械的動作,以及那群孩子們去磚廠搬磚、喝可樂的「傻乎乎」的行為也讓人感觸頗深。雖然這些細節可能有藝術上的加工,但是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同樣有很強的對比效果。最明顯的是鄉村與城市。魏敏芝的穿著、行為與城市人中忙碌、麻木或者是冷淡中的人,有著強烈的對比。所有這些,都凸現了農村教育的落後狀況,喚醒人們的良知。
四、社會效應與現實狀況
《一個都不能少》放映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使人們的目光轉向佔中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村,看到了農村教育的現狀。如影片最後的字幕所說,在人們的幫助下,建起了許多的希望小學,孩子們得到了捐助的書本等等。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志願者如徐本禹等到落後的鄉村中支教的高尚行為。中國究竟有多少農村處於那種狀況,很難說清,現實可能更加無奈。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明顯的城鄉差距,即使同在農村,村長過的日子與平常人家也有很大的差別。電影中魏敏芝堅持不懈,感動了台長,播出了節目,找到了張慧科,結局圓滿,但是,每一個失學輟學兒童都能這樣找回來么?即使找了回來,生活依然窘迫,很有可能再次輟學。我看到了一篇新聞報道,稱該電影的拍攝地——水泉村水泉小學,並沒有因為拍這部電影而留住學生,現狀可能比電影中的更差。生源都留到了其他條件較好的地區,而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或者是輟學。社會所給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部電影使更多的人將目光轉向貧困的鄉村,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
Ⅱ 作為觀眾,您對「從不很少有,有時總是」(2020)電影有何評論
鏈接:https://pan..com/s/1BVZMmp1a5io3W_yNizR4xA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是伊麗莎·希特曼執導的劇情電影,由茜德尼·弗拉尼根、塔莉婭·萊德主演,於2020年2月25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少女奧頓意外懷孕後,在表妹陪伴下踏上墮胎之旅的故事。
該片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Ⅲ 你覺得《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部電影怎麼樣
我個人覺得這一部影視作品真的是反映了當時外國的那個社會底線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國人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大多數只在於這個電影的劇情很少能夠看得透這個電影所講的內涵是什麼,但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部影視作品,真的是讓我們清澈透明的反映出了當時人格的黑暗,並且也讓我們知道了當時外國的那個社會環境的混亂。
並且也讓他們內心產生一種呼應,希望自己能夠通過這個影視作品,能夠讓一些人所注視到他們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所以說這一個影視作品真的是特別的棒,而且我也特別推薦大家去看一看,能夠在這個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領悟到很多的道理,甚至於也可以獲得一些人生的哲理。
Ⅳ 電影觀後感
我們看電影的時候除了看了電影中的劇情,有時候還會深受啟發,從而產生一些感想。而觀後感基本上在看過電影後都會有。如果是搞笑電影,可能會覺得真搞笑,好玩。但是一些有意義的電影,卻也在啟發著我們,讓我們恍然大悟,明白一些道理。
而如果是寫電影的觀後感,那麼我們可以從這幾點下手。首先我們需要完整的看完這部電影,然後弄清楚劇情調理,劇中主要講的是什麼故事,主人公是誰,而主角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樣做,主角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而我們從這個過程,或者結果上,看出來什麼道理。
或者是由別人想到自己,電影中的人物做的什麼事情,而現實中的我們有沒有經歷過同樣的事情,或者是受到電影的啟發,也應該去做一些事情。因此,只要認真看了電影,從上面這幾個方面,就能寫出不錯的觀後感。
Ⅳ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電影講的什麼故事
在今年的第70屆柏林電影節頒獎禮上,女導演伊麗莎·希特曼執導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熊獎。17歲美少女塔莉婭·萊德扮演的Skylar,在柏林的亮相更是艷驚四座。
影片《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是本屆柏林電影節場刊評分最高的電影,講述了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農村的一個17歲的少女秋天(Autumn),因為另一個人的慾望和暴力,需要面對意外懷孕的現實,並想辦法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況下完成墮胎的故事。
影片《從不、偶爾、有時、總是》在2020年柏林電影節上獲得評委會大獎。當影片檔期定下時,我們不妨可以約幾個好友一起去看。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我們身邊那些沉默的秋天,以及她們面對的暴力、壓迫和困難。
Ⅵ 怎樣寫電影觀後感
你覺得本片的重要人物有誰
你看完本片後,有那幾段情節,是你覺得印象比較深刻
以精簡的文字交代影片的內容
寫感想有一個重要的部份就是寫出內容摘要介紹,為什麼要寫內容摘要介紹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看過這一部影片,寫出影片的摘要介紹可以讓別人對影片的內容有基本的認識,對你之後所抒發的感想,才會產生共鳴,了解你所陳述的內容.但是摘要最好不要超過感想的四分之一篇幅.
針對某一個情節發揮,清楚描述劇情
寫影片感想時,你可以只針對影片中某些精採的部分,抒發自己的想法,當然,你特別挑出的段落,一定是自己特別有感覺的部份.
昨晚有幸得到朋友給的一張光碟,看了目前未公映的《畫皮》,看完才發現人性是如此之美,心倘若沒有雜念,世上就沒有妖魔,人和妖的不倫戀,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亦如此凄美……
看完《畫皮》,有很多意外,每個人的表情都有著不同的內容。或意外、或驚喜、或沉思、或糾結、或反省……怎麼也想不到,《畫皮》竟然是一部有關人性、有關探討愛情真諦的影片。沒有了笑場、多了幾滴眼淚,《畫皮》就這樣在意外中上演著,前40分鍾在意料中講述著故事,沒有驚喜但也不讓人討厭。周迅的演技的確不錯,她出場時的妖媚註定了雪狐的悲劇,趙薇不再是那個嘰嘰喳喳的小燕子,她把一個懂愛的女人刻畫的淋漓盡致,陳坤扮演的王生在道德和慾望中努力掙扎,最大的驚喜是甄子丹,他的文戲帶給人太多的回味,孫儷的降魔王很討巧也很討喜,戚玉武的蜥蜴精毒辣不讓人厭煩,三男三女的六角情感糾葛復雜不累贅,動情不煽情,淚中藏著人性的閃光點,這是影片最抓人的地方……趙薇深愛著陳坤,她才是陳坤的王夫人,妖精周迅愛著陳坤,陳坤游離在趙薇和周迅中間,道德告訴他趙薇是他的夫人,但慾望又使她對周迅情有獨鍾…… 一心想做小妾的周迅被陳坤拒絕,趙薇為了深愛的陳坤,准備成全周迅時,周迅獻出了妖的原形,痛不欲生的趙薇為了不讓更多人死在周迅的手裡,喝過了周迅遞過來的毒葯,答應周迅提出的所有條件。趙薇含著淚只有一個請求:「王生(陳坤飾)很愛你,不要傷害他,不要再殺無辜的人……」「你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愛」這是趙薇對周迅所說的最後一句話。
《畫皮》在張靚穎的《畫心》中落幕……
《畫皮》留下了什麼?愛,原本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對愛有不同的感悟,只是沒有了心魔,愛也許會無處不在……
Ⅶ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50字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准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Ⅷ 電影觀後感怎麼寫沒有任何感受該怎麼辦
教你一個簡單模板
第一段 簡述電影劇情,找到電影表達的核心主題(這應該比較輕松)
第二到三段 將影片內容(劇情、人物、立意)結合自身生活經歷表達個人感受
最後一段 在結尾適當升華主題,首尾呼應
Ⅸ 看完電影的觀後感
如下:
1、開頭先簡要介紹一下所看電影介紹的主要內容,就像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然後發表自己的評論,對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或者鏡頭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3、接著就是抒寫感受,感受也就是整篇文章的主題部分,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和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
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
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