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侏羅紀世界影評(1000字)
侏羅紀世界影評:1. 本片在北美2015年6月12日,也就是首部曲《侏羅紀公園》(1993年6月11日)上映的22年後上映,而且影片故事恰恰發生在首部曲的22年後。
2. 影片中將會出現侏羅紀公園創始人John Hammond的雕像,以紀念演員理查德·阿滕伯勒爵士(曾出演《侏羅紀公園》(1993)和《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公園》(1997))。盡管他曾表示會在最新的續集中出現,但由於健康原因一直未能確定。但很可惜,他在2014年8月24日去世了。
3. 《侏羅紀公園》是克里斯·普拉特最喜愛的電影之一。他在電影上映第一天就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當時他只有14歲。
4. 樂高將為影片推出主題玩具,這是克里斯·普拉特繼《樂高大電影》(2014)和《銀河護衛隊》(2014)後第三次成為樂高人物。他的角色Owen將使用與星爵一樣的頭部零件。
5. 阿米·漢莫,亨利·卡維爾,格倫·豪爾頓,傑森·蘇戴奇斯,喬什·布洛林,約翰·卡拉辛斯基,克里斯·普拉特,傑森·斯坦森都曾被考慮作為男主角Owen的演員人選,最終克里斯·普拉特得到了這個角色。
6. 本片很多演員曾在漫威改編電影中有過演出:
男主角克里斯·普拉特在《銀河護衛隊》中飾演星爵
女主角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在《蜘蛛俠3》中飾演格溫·斯黛西
泰·辛普金斯在《鋼鐵俠3》中飾演Harley
伊爾凡·可汗在《超凡蜘蛛俠》中飾演奧斯本集團管理高層
奧瑪·賽在《X戰警:未來昔日》中飾演Bishop
文森特·多諾費奧在劇集《夜魔俠》中飾演「金並」威爾遜·菲斯克。
7. 華裔演員黃榮亮是唯一一個回歸新版續集的老版演員。他在《侏羅紀公園》(1993)飾演吳亨利博士,而這個角色在原著小說的第一部中已經死去了。
8. 在預告片中,一群迅猛龍似乎被管理員「馴服」了。這可能是吳博士的主意,在小說中他曾向館長提議改變恐龍的DNA從而使它們放慢下來並馴化它們。
9. 用鯊魚餵食恐龍是導演Colin Trevorrow的點子,這個靈感來自製作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大白鯊》(1975)。
10. 預告片確認了以下恐龍的亮相:劍龍(Stegosaurus),迷惑龍(Apatosaurus),似雞龍(Gallimimus)和伶盜龍(Velociraptor)。海王龍(Tylosaurus)亦有出現,但它並不是恐龍,而是屬於滄龍科(Mosasaur)。
11. 預告片中有一場恐龍襲擊遊客的戲份是在夏威夷的古蘭尼牧場(Kualoa Ranch)拍攝的,這個地方離《侏羅紀公園》中的類似場景拍攝地只有200碼的距離。
12. 影片中的陀螺球觀賞車是在古蘭尼牧場的Ka'a'awa Valley搭建的。目前它已經成為了景點中的一項遊玩項目。
13. 劇組請了一群舞蹈演員飾演猛禽。他們需要戴上類似猛禽頭部的自行車頭盔並穿上灰色的動作捕捉服,然後追著演員到處跑。
14. 影片最初的片名是「侏羅紀公園:滅絕」(Jurassic Park: Extinction)
15. 這部影片是系列第一部《侏羅紀公園》的續集,有意忽略了第二部和第三部。
16. 這是恐龍主題公園在電影系列中第一次完全運營。在《侏羅紀公園》(1993)中,公園仍在建設還沒有開放。在《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公園》(1997)中,聖地亞哥侏羅紀公園還沒有完全建成而且缺少恐龍。
17. 影片中的新型恐龍「Indominus Rex」是食肉牛龍(Carnotaurus),巨獸龍(Giganotosaurus),瑪君龍(Majungasaurus),皺褶龍(Rugops)和多種現代物種的雜交。它的名字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殘暴之王」("Fierce/Untamable King"),因此在影片中極具危險性和破壞性。
18. 首部曲中的霸王龍將會在本片出現,只是看起來有點老。
⑵ 《侏羅紀公園》的兩百字觀後感
侏羅紀公園》三部曲觀後感
1- 看來我的眼力還不太差,沒多久就看出來第一部中的女主角Ellie就是前陣子David Lynch的《INLAND EMPIRE》的女主角。這女人的面相越長越刻薄了我覺得,還是年輕時的樣子順眼些。
2- 和絕大部分災難片一樣,配角全部無一生還,主角全部倖免於難,甚至連嚴重一點的傷(行動不便,昏迷不醒,缺胳膊少腿等)都沒有,只不過意思意思,額頭和手臂上掛些彩。由此可見,災難片結局可簡單概括為:主角的天堂,配角的地獄。
3- 常識:他日遇到恐龍,先不要驚慌,因為恐龍分肉食和素食兩種;不過鑒於要分辨這兩種恐龍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那麼我們最好的對策就是:原地不動保持靜止,因為很多恐龍都只能看到活動的東西;不過如果某人撞到的是第一部中提到的**龍,你不動它也一樣看得到你,那麼就撒丫子狂奔吧,找棵樹爬上去;可是如果這個倒霉的某人是跟我一樣的體育白痴,跑也跑不快,樹也根本爬不上去,那麼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4- 第三部太誇張了,非要插個破鏡重圓的故事進來,別扭。
5- 三部片子的鋪墊工作都做得很好,進入小島之前主角有意無意地介紹了什麼恐龍,冒險家們在小島上肯定就會遇到什麼恐龍,通常來說這些特邀嘉賓/客串主角都是很兇惡的肉食恐龍。
6- 據說還有四/五,不過我不打算看下去了。
純復制來的。
⑶ 觀《侏羅紀公園1》有感作文300字
侏羅紀公園發生災難之後四年,一切看似恢復正常:約翰·韓文的國際遺傳技術公司已經接近破產,努布拉島被列為禁區。不過約翰·韓文有一個不足為人道的小秘密:在另一座島上有更大規模的恐龍製造工廠,那座島叫做桑納島,是國際遺傳技術公司的B地段。更重要的是:侏羅紀公園毀了,可是恐龍尚在人間。
一個英國家庭無意之間登上桑納島,他們的女兒不但發現了島上的細顎龍,而且被襲擊受傷。這件事傳到了四年前登上努布拉島的格倫博士和約翰·韓文的耳中。約翰·韓文打算組織研究隊伍返回桑納島研究恐龍的生態,而且要證實暴龍有親情的動物行為理論。並邀請格倫博士加入隊伍。格倫最被拒絕,不過當他得悉其女友已被送往小島,他願意加入隊伍。目的為救女友,加上韓文利用衛星圖片作證據證明危險的食肉恐龍都生活在小島的內圍。理論上只要逗留在外圍,就可以避免受到襲擊。他跟所有的隊員一起抵達了桑納島,不過當他們抵達之後才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原來,4年前以巨額賄款賄賂侏羅紀公園電腦工程師的那間公司來到島上捕獵活生生的恐龍,運返哥斯大黎加首都興建另一座侏羅紀公園。他們的最大目標是一隻成年的暴龍,為達到目標,他們首先捕捉一隻幼年暴龍,引成年的暴龍入陷阱。研究恐龍生態的探險隊救了幼年暴龍,卻被成年暴龍誤以為傷害幼獸,探險隊的設備被徹底破壞,有多人被殺。生還者展開大逃亡,部分生還者因誤入草叢被速龍伏擊。當他們乘直升機離開小島的時候,發現那間公司的行動已經成功,他們利用貨輪把暴龍運回市內。暴龍在運送途中發難,咬死船上的人,貨輪在無人駕駛的狀況下撞向市區,暴龍逃脫,在市區引起一場驚天動地的人龍巷戰……
本片原名《失落的世界》,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率領《侏羅紀公園》的高個子數學專家傑夫高布倫,重回培養過恐龍的桑納島。此時,恐龍再度現身的消息吸引了國際遺傳公司的注意,組織了一群專家重回島上考察。而另一批捕獵隊則准備將恐龍捕捉到之後送到美國本土的聖地牙哥公園展出。兩幫人馬在島上相遇,遭到逃出鐵箱的大群恐龍追殺。本片的特技效果和恐龍數目都比第一集更上一層樓,但失去了以前的新鮮感和幽默感。
⑷ 怎麼寫一篇侏羅世紀公園的讀後感(300字)
寫一篇侏羅世紀公園的讀後感
暑假裡,我們還有幸觀看了《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它給了我很多啟示。
這部電影所描述的內容是這樣的:一位博士建造了一個裡面有著恐龍和遠古植物的侏羅紀公園,他們提取遠古蚊子的血液樣本,並克隆出遠古恐龍。當受邀請的人參觀侏羅紀公園時,公園里的一位工作人員將所有系統和電源全部關閉,並闖入禁區,拿走了所有恐龍的胚胎,但卻在離開時遭遇恐龍身亡。因為電源關閉,所有恐龍都闖了出來,遊客們陷入了險境。但這些機智、勇敢的遊客最終還是成功的擺脫了困境,離開了公園。
看了這部電影,我認為建造公園的博士,有這樣的想法和創造的能力和意識確實是好的,但是,如果破壞了地球的生態規律也是不對的,既然大自然的選擇讓恐龍滅絕,就不應該把他們在克隆出來。如果人和恐龍這兩種生物在同一時代生存的話,必將會引發一場大戰爭,可能會共同滅絕。
我們再轉移到第二個話題,我認為,那個偷胚胎的工作人員非常的自私。他只為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後果地關掉了所有系統,這樣做,使所有的防恐龍電網全部失效,讓恐龍肆無忌憚地去傷害人類,這不就是只為一時之利的表現嗎?這樣的惡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果然,它在運輸的路途中被恐龍害死。而那些恐龍胚胎將永遠沉於大河之下。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改變大自然的規律,如果改變了,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們也不能自私自利,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長久的利益,給他人和世界帶來災難。
⑸ 侏羅紀公園1觀後感3000字數
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在法國的公映標志著電影的誕生。
1902年,同樣來自法國的一位電影大師梅里愛推出了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之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科幻電影的誕生與電影史的肇始幾乎是同一時間。人們的非凡想像力,從一開始就賦予了科幻電影以綿延不斷的長久生命力,一路走來經過了100多年。這一百多年裡,許多科幻精品橫空出世重寫電影歷史,推動著這個獨特的片種不斷的創新發展,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如果電影是夢的話,科幻電影可以說是最瑰麗的一個。
電影是影像的藝術,所以絕佳的創意必須有足夠強硬的技術支持才能展現給觀眾,流芳百世。這也是絕大多數經典的科幻電影作品都產在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端的美國的原因。由於技術所限,早期的科幻電影多顯得粗糙,特技效果讓人不敢恭維,沒有多少留給人們銘記的經典。而這種情況在1968年的一部橫空出世的作品打破,可以說,這部作品代表著科幻本義,這就是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這部偉大的作品不僅有著深刻的含義,其逼真的特技效果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仍讓人嘆為觀止。而它也是直接促成喬治?盧卡斯拍攝後來享譽全球的《星球大戰》系列的重要原因。而它科幻電影NO.1的地位也直到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的出現才被打破。迄今為止,不論任何的科幻電影評選中,這兩部作品也一直牢牢的佔領著前三甲的兩個席位,其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可由於其超前的意識和深邃的思想,它們無一例外的在剛剛上映時受到或者是票房或者是票房的冷遇,尤其是《銀翼殺手》,當年票房慘敗評論戚戚,可隨著時間的檢驗,自身的價值逐漸顯現,已經成了後來者居上的典範。
不同於以上一類經典科幻電影的風格,有一類導演的科幻作品,從來都是藝術和娛樂兼具,如此兼容並包的定位使得他們的作品在席捲全球票房的同時,在評論界也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這類導演的代表中最出名的有兩個,一位是用《異形2》《深淵》《終結者》等一系列科幻作品開創科幻電影新概念的詹姆斯?卡梅隆,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斯皮爾伯格是好萊塢電影的標志性人物,他的電影也牽動著整整一代人回憶。猶太裔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展現了本民族特有的華麗到奢侈的想像力,並在其中注入了自己始終保持著的一顆童心。縱觀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科幻作品佔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從最初的《第三類接觸》的神秘莫測,到《E?T外星人》的童心未泯,《人工智慧》的溫情和殘忍,《少數派報告》的質疑反思,再到去年上映的《世界大戰》中的末世情結。每一部作品無一不是在講述觀點的同時又用他豐富到令人咋舌的科幻元素的牢牢吸引著觀眾的眼光。而在這其中最顛峰的科幻作品便是1993年讓全世界為之驚嘆的《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我們沒有生在美國,我們同樣沒有生在70年代,因此在沒有足夠的文化鋪墊的前提下,我們這一代並沒有感受到多少《星戰》系列的巨大的魅力,更不用說是對這種由電影而產生的文化的狂熱擁蹙了。可是,我們會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有這么一部科幻作品,讓全世界的影迷如潮水般涌進電影院為之瘋狂,而這種情形直到1997年的《泰坦尼克》出現後才重現了一次。這部作品就是《侏羅紀公園》,那個還原了恐龍的奇異世界。
《侏羅紀公園》至今仍然以9億多的票房成績排在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六位,排在前十位影片幾乎被近幾年的《魔戒》和《哈利?波特》系列霸佔著。而在它們十年前就已經出現的《侏羅紀公園》是前十名中唯一一部上個世紀的影片。也許票房並不能成為衡量一部電影的全部標准,可這一系列數字已經完全可以驗證它獨到的藝術魅力,正如影片中不可一世的霸王龍一樣,《侏羅紀公園》完全稱得上是藝術與娛樂結合最佳的科幻電影霸主!
影片改編自著名科幻小說家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同名小說作品。講述了約翰?哈蒙德博士在進行恐龍研究過程中發現一隻吸了恐龍血,被困在樹脂化石中的蚊子。他從蚊子體內的恐龍血中提取出DNA,復制出真正的恐龍,並建成一個恐龍「侏羅紀公園」。沒想到的是,公園發生意外事故後又遭人破壞,恐龍出逃造成了災難性局面。
這是一個典型的「軟科幻」故事(科幻作品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兩種,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以自然科學為科幻構思的作品,作家力圖把每一種科學發明寫得符合自然科學能夠加以解釋清楚的程度,如果出現不合情理的解釋,也是由於受科學發展水平的局限。軟科幻一般不會刻意去對作品中提到的科學發明的科學根據進行過多的解釋,甚至也不顧這種超前的科學構想是否有可能實現,因為對於作家來說,他所關注的是這一科學發明出現後,或者是在這一特定科技背景下,將會發生什麼事,社會出現怎樣的變化,未來的社會將會是怎樣的。因此有人認為,軟科幻以包括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社會科學為科幻構思的作品。杜漸:《世界科幻文壇大觀》第一冊,108頁)。
斯皮爾伯格看中這個故事,正是因為它豐富娛樂元素表象下對社會科學發展帶來惡果的深刻反思。自然規律是不容相悖的,否則必然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可是即便如此,當影片剛開始,伴隨著約翰?威廉姆斯史詩般壯闊的音樂,在哈蒙德博士的指引下,我們在熒幕上第一次看到那個已經消失了幾百萬年的龐然大物的時候,激動的心情還是無以言表。恐龍這種史前怪物曾經是地球的霸主,但卻最終因為地球環境的改變而全體滅絕,這本身就是一個讓無數人心馳神往的謎題。所以那隻栩栩如生的恐龍在熒幕上仰天長嘯的一刻,全世界人們的心為之震顫,這種震撼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帶來的,這是原始生命帶給我們的悸動,超越時空直達心底,讓我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偉大。當然,創造了這一切的科技也同樣開創了歷史的先河,《侏羅紀公園》中的特效由盧卡斯的「工業光魔」(ILM)公司打造,影片中的恐龍們也成為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且有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科幻電影是我從小時候開始就最喜歡的電影類型,出名的不出名的都在我的前後搜刮下看得差不多了,可觀看《侏羅紀公園》時無比興奮的心情也像它其中的恐龍一樣前無古人,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有來者。斯皮爾伯格深諳如何控制影片的節奏,使得故事的發展一直張馳有度。而影片中形形色色的各異角色更添生氣,有著利慾熏心的胖子,有天真勇敢的兄妹倆,有一方面為失敗而痛心一方面為保護家人而堅定的老博士,有鎮定冷靜的男主人公艾倫博士。還有最重要的一群角色,就是影片中讓我們大開眼界的恐龍們,它們不再是以往影片里單調笨拙的配角,它們憑著各異的性格和特點成為了絕對搶眼的主角。溫和柔順的食草梁龍對著小女孩的一個巨型噴嚏至今想起來還讓我捧腹,在原野上受驚集體狂奔的恐龍的出現是影片第一次群體恐龍出現的場面,那種氣勢來勢洶洶撲面而來。
迅猛龍算是影片中一個最大的夢魘了,某種程度上它讓我想起了「異形」的某些恐怖特徵。龍如其名,動作迅速敏捷的它們,殺傷力極強,最可怕的一點是它們極其聰明,不僅懂得埋伏襲擊,還會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模仿研究,比如說開門什麼的。於是在艾倫博士的帶領下,一路幾乎都是在躲避這些迅猛龍的追擊。也無怪乎周星馳在《國產零零漆》中還戲謔一下「跑來跑去亂咬小朋友的那隻」恐龍了。當然,至尊的霸王龍的每次出場都會掀起前所未有的風暴般的高潮。雨夜突然出現後把兩個小朋友嚇到失魂,尾隨汽車後面一路狂奔也讓我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裡。在影片最後時刻出現,幹掉迅猛龍後的一聲巨吼,然後「侏羅紀公園」的字幅緩緩墜地。這種不可一世的霸氣讓我想起了在帝國大廈樓頂上捶胸怒號的金剛!它們都是自然界某個階段的霸主,那是一種王者的氣魄。
結尾,逃出生天的人們坐在直升機里飛離了小島,外面是一望無際波光嶙嶙的海面,剛才驚魂甫定的他們此刻已經恢復了平靜,看著身邊熟睡的孩子他們對視而笑。一手締造了「侏羅紀公園」的約翰?哈蒙德博士撫摸著手杖上那隻琥珀化石陷入了沉思。這是全人類的反思,激戰之後的透徹淡然,摻雜著對生命規律的敬畏。幾百萬年來地球賴以生存的自然法則,不會因為人類的自以為是而輕易改變。而世界上還存在著多少擁有了高端科學技術就以為自己是上帝的渺小的人啊!在悠揚的樂章中,斯皮爾伯格讓我們帶著這份淡淡的憂慮結束了觀影。而直升機也慢慢消失在金色的夕陽之中,畢竟,他是愛著人類的,所以,他讓我們飛向了希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影片做到了沒有瑕疵。當很多年後我回憶起來仍然可以毫不誇張的這樣說。把斯皮爾伯格結合藝術與商業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在影史上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之後,1997年,斯皮爾伯格再次執導了《侏羅紀公園》的續集《失落的世界》,這次不知死活的人們把霸王龍帶到了城市。而影片藉此演了一出母龍尋找子女的好戲,同樣取得了驚人的票房。
而到2003年的《侏羅紀公園3》,沒有了巨擘斯皮爾伯格的執導,失去了觀眾對熒屏上恐龍的新鮮感,它的地位與前兩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可憑著對第一,二集中沒有深入刻畫的翼龍的挖掘,這些創新噱頭讓影片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里的這句名言用在現在科幻片的處境可謂最恰當不過了。隨著電腦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好像已經沒有無法展現在熒幕上的光影了,科技帶給了人們無窮的希望。而另一個方面,科幻電影最核心的部分――創意,卻越來越顯出頹勢。放眼望去,現在在熒幕上大行其道全是超人,蜘蛛俠,蝙蝠俠等漫畫英雄,任何一部科幻影片只要花大價錢好像都可以用特效堆砌的光怪陸離。而像以前的科幻帶給我們痴迷般的心醉,卻越來越少不知去何處追尋了。
雖然如此,些許創意十足的影片還是固執的堅守著科幻的本質,這些影片讓我們欣喜。像1995年的《十二隻猴子》,用科幻的外衣包裹了一個宿命的悲劇。1999年,科幻迷們迎來了世紀末的一次狂歡,《駭客帝國》這部擁有著宗教和哲學氣質的塞伯朋克科幻作品讓所有人耳目一新。而這個系列也是近年來科幻電影的最大突破。2004年的一部小成本科幻作品《蝴蝶效應》,憑借獨特的平行空間和時空轉移理論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美國電影理論家約翰?巴克斯曾經這樣評價過科幻電影的作用:「無論它的社會學重要性如何,科幻電影仍是一種激起美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時代的詩,是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現在是何物和將會成為何物的警句……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樂使人更多地聯想到那個時代的躁動和時尚,而不是它自以為附麗的文學,科幻電影這樣的現象或許終會有一天被人們視為比其它藝術門類更完整的代表著產生它的這個年代的歷史性煩憂。」科幻影視忠實地反映人類通過想像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尋求路徑的過程。
而對於我們這群瘋狂的影迷來說,期待著更多的科幻精品,讓我們感到熱血沸騰,這就夠了!
⑹ 關於《侏羅紀公園》的影評帶中文翻譯
《侏羅紀公園》:藝術與娛樂完美結合的典範
被美國電影同業評定為100分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素有「電影神童」之稱。是好萊塢電影的標志性人物,他的電影也牽動著整整一代人回憶。由於從小鑽研電影的表達方式,他對電影技巧的掌握,可以說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同時,斯皮爾伯格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透過電影鏡頭來看世界,因此讓他長期保持了豐富的幻想力和赤子之心。在他創作的眾多作品中最顛峰的科幻作品便是1993年讓全世界為之驚嘆的《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至今仍然以9億多的票房成績排在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六位,也許票房並不能成為衡量一部電影的全部標准,可這一系列數字已經完全可以驗證它獨到的藝術魅力,正如影片中不可一世的霸王龍一樣,《侏羅紀公園》完全稱得上是藝術與娛樂結合最佳的科幻電影霸主!
斯皮爾伯格深諳如何控制影片的節奏,使得故事的發展一直張馳有度。本片的幾位「人類主角」都不是片酬高昂的大明星,但卻形形色色、更添生氣,有著利慾熏心的胖子,有天真勇敢的兄妹倆,有一方面為失敗而痛心一方面為保護家人而堅定的老博士,有鎮定冷靜的男主人公艾倫博士。然而,本片最重要的特點是電腦特技的製作,影片剛開始,伴隨著約翰•威廉姆斯史詩般壯闊的音樂,在哈蒙德博士的指引下,我們在熒幕上第一次看到那個已經消失了幾百萬年的龐然大物的時候,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影片中的恐龍們,不再是以往影片里單調笨拙的配角,它們憑著各異的性格和特點成為了絕對搶眼的主角。溫和柔順的食草梁龍對著小女孩的一個巨型噴嚏至今想起來還讓我捧腹,在原野上受驚集體狂奔的恐龍的出現是影片第一次群體恐龍出現的場面,那種氣勢來勢洶洶撲面而來。流暢而又扣人心弦是斯氏的長項,杯中顫動的水波紋,被扔到車頂鮮血淋淋的羊腿,掛在樹上不斷下墜的汽車,10萬伏特的高壓電網,智力驚人的迅猛龍,這些都讓你提高了腎上腺,睜大瞳孔,乍起汗毛,讓你心動過速的同時大呼過癮。
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詞是:Life will always find the way out!生命總會找到出路!為了達到控制島上物種的目的,放養的恐龍都是母性的,防止自然交配。但是為了適應自然的大型爬行動物們在特殊的環境中變異了設定好的性別,並在公園內開始了不受控制的繁殖。接著,一系列的失誤使得看上去完美的防護系統逐漸崩潰。失去控制的史前大蜥蜴們開始危及人們的生命。
斯皮爾伯格看中這個故事,也正是因為它豐富娛樂元素表象下對社會科學發展帶來惡果的深刻反思:自然規律是不容相悖的,否則必然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影片表達了作者對科技帶來的對人類生存系統沖擊的擔憂,並以血的殘酷警示著那些自認為可以將自然踩在腳下的人們。科學是不是可以讓人類自以為是全世界的主宰,可以支配自然而超越自然?當然,導演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以看到,這體現了現代西方在經過20世紀以來對於科學的反省後,對科學的局限性的認識。科學不能成為人類狂妄自大的借口。
結尾一幕,逃出生天的人們坐在直升機里飛離了小島,外面是一望無際波光嶙嶙的海面,剛才驚魂甫定的他們此刻已經恢復了平靜,看著身邊熟睡的孩子他們對視而笑。一手締造了「侏羅紀公園」的約翰•哈蒙德博士撫摸著手杖上那隻琥珀化石陷入了沉思。這是全人類的反思,激戰之後的透徹淡然,摻雜著對生命規律的敬畏。幾百萬年來地球賴以生存的自然法則,不會因為人類的自以為是而輕易改變。而世界上還存在著多少擁有了高端科學技術就以為自己是上帝的渺小的人啊!在悠揚的樂章中,斯皮爾伯格讓我們帶著這份淡淡的憂慮結束了觀影。而直升機也慢慢消失在金色的夕陽之中,畢竟,他是愛著人類的,所以,他讓我們飛向了希望。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部包含著人文關懷、科技警示、炫目特效的精彩影片,多年後再去看仍然大呼經典。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影片做到了沒有瑕疵。把斯皮爾伯格結合藝術與商業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在影史上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⑺ 侏羅紀世界4觀後感250字
侏羅紀世界4觀後感
快開學了,媽媽說讓我最後的放鬆一下,去看一場電影《侏羅紀公園》,結果不但沒有放鬆,反而更讓我緊張了,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電影的內容吧,現在我就給大家講講驚險刺激的《侏羅紀公園》。
電影講述的內容是這樣的:一位博士通過一隻吸了恐龍血,被困在樹脂形成化石中的蚊子,提取到恐龍的DNA,創造出活體恐龍,建造了一個侏羅紀公園。一些科學家受邀來到這個世外小島上觀光瀏覽。就在這時,風暴來了。島上一個貪心的工作人員將所有電源關閉,拿走了恐龍的胚胎,使得島上的所有的恐龍失控。恐龍沖破高壓電網,危險逼近,危機四伏,科學家們與恐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最終放棄拯救公園,離開了小島。
《侏羅紀公園3D》是一部很不錯的影片,它包含了人文關懷、炫酷的特效,十分精彩。也真心希望大家去感受一下吧!
⑻ 侏羅紀公園2 觀後感400字
《侏羅紀公園》是一部科幻片,不涉及謀殺槍戰,但其驚險刺激程度毫不亞於這類影片。
電影的內容是:侏羅紀公園發生災難之後四年,一切看似恢復正常:約翰·韓文的國際遺傳技術公司已經接近破產,努布拉島被列為禁區。不過約翰·韓文有一個小秘密:在另一座島上有更大規模的恐龍製造工廠,那座島叫做桑納島,是國際遺傳技術公司的B地段。更重要的是:侏羅紀公園毀了,可是恐龍尚在人間。但是一個英國家庭無意之間登上桑納島,他們的女兒不但發現了島上的細顎龍,而且被襲擊受傷。這件事傳到了四年前登上努布拉島的格倫博士和約翰·韓文的耳中。約翰·韓文打算組織研究隊伍返回桑納島研究恐龍的生態,而且要證實暴龍有親情的動物行為理論。並邀請格倫博士加入隊伍。格倫拒絕了他的請求,不過當他知道他的女友已被送往小島,他願意加入隊伍。目的為救女友,加上衛星圖片作證據證明危險的食肉恐龍都生活在小島的內圍。理論上只要逗留在外圍,就可以避免受到襲擊。他跟所有的隊員一起抵達了桑納島,不過當他們抵達之後才發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
原來,4年前以巨額賄款賄賂侏羅紀公園電腦工程師的那間公司來到島上捕獵活生生的恐龍,運返哥斯大黎加首都興建另一座侏羅紀公園。他們的最大目標是一隻成年的暴龍,為達到目標,他們首先捕捉一隻幼年暴龍,引成年的暴龍入陷阱。研究恐龍生態的探險隊救了幼年暴龍,卻被成年暴龍誤以為傷害幼獸,探險隊的設備被徹底破壞,有多人被殺。生還者展開大逃亡,部分生還者因誤入草叢被速龍伏擊。當他們乘直升機離開小島的時候,發現那間公司的行動已經成功,他們利用貨輪把暴龍運回市內。暴龍在運送途中發難,咬死船上的人,貨輪無人駕駛的狀況下撞向市區,暴龍逃脫,在市區引起一場驚天動地的人龍巷戰,後來格倫博士利用暴龍幼崽把它引回船上,帶回了桑納島。
我的收獲:我知道了許多關於恐龍的知識,如果遇到恐龍,先不要驚慌,因為恐龍分肉食和素食兩種;不過鑒於要分辨這兩種恐龍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那麼我們最好的對策就是:原地不動保持靜止,因為很多恐龍都只能看到活動的東西(在晚上的時候);不過如果某人撞到的是你不動它也一樣看得到你,那隻能找棵樹爬上去了。我還知道了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利益或荒唐的想法而禍害大家,對一件事情的執著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因為你的瘋狂而連累了同伴,甚至讓同伴犧牲,這樣就是瘋狂到變態了而且自己最終也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所以要學會做人,做個誠實勇敢的好人。
⑼ 侏羅紀公園影評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再現了一個極為逼真的恐龍世界,電影工業的發展首次如此震撼的將已然滅絕了數千萬年的恐龍在銀幕中變的仿若觸手可及,單此一點《侏羅紀公園》便是一部足載影視的里程碑之作
⑽ 侏羅紀世界觀影感受100字
事實是,《侏羅紀世界》就像一本標準的爆米花大片教科書。你可以從頭到尾精準地預言情節的走向、危機的呈現、煽情的橋段、人物的結局。
你知道那些被說成是「頂級設計、絕對安全」的設施一定會出問題——果然;你知道那個舉止笨拙、滿臉「loser」相的看守一定會率先領便當——果然;你知道那個身穿白套裝、腳踩高跟鞋、頭發一絲不亂的女主一定會在關鍵時刻完成從「女神」到「女漢子」的反轉——果然;你知道企業家一定是愚蠢的,科學家一定是瘋狂的,小孩子一定是不會死的——果然。
但那有何妨?人們走進電影院看《侏羅紀世界》,本來就不為看情節,而是為了看恐龍、賞奇觀、刺激腎上腺素。而像筆者這樣有些年紀的人,會在第一時間買票進影廳,還因有一份「懷舊」的情懷。
當影片進行到十分多種,兄弟倆坐著觀光車駛進侏羅紀主題公園的大門,熟悉的音樂響起,筆者的眼睛,不爭氣地小濕了一下:當初看《侏羅紀公園》時的震撼與迷戀依稀可循,而中間竟已隔了二十多年的歲月。
顯然製片方也非常體貼像筆者這樣老觀眾的心態。影片不斷給出指向1993年電影《侏羅紀公園》的「致敬點」:員工身穿的紀念品T恤衫、時不時就要響起一回的原片主題音樂、直升飛機掠過山間的瀑布、兄弟倆甚至在被恐龍追殺的危機時刻還在修理當年的越野車。
更不用說,和1997年的《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又名「腦殘主角花樣作死大全」)和2001年的B級怪獸片《侏羅紀公園3》相比,這部《侏羅紀世界》才算得上是原先那部經典科幻大片真正的續集,在故事情節上與之有著緊密的承接與關聯。
然而看著看著,筆者覺得有些不對了:這哪裡是「致敬」,簡直就是「重拍」啊!
兩部電影的劇情可謂如出一轍:人類盲目自信釀惡果,恐龍霸道逃逸顯神威,主角智勇雙全兼有愛,恐龍自相殘殺失勝局。
不同種類的恐龍在這兩部影片中的出場,在時間次序上幾乎一致,起到的作用也高度相仿:長脖子梁龍登場(不管是「真身」還是「全息」),宣布人們進入侏羅紀的世界;草食恐龍倒地,人類愛心閃閃(《侏羅紀公園》中,女主給三角龍治病;《侏羅紀世界》中,男主給梁龍「臨終關懷」);迅猛龍負責犀利眼神和飄忽走位,時而猛烈出擊讓小孩子們命懸一線,時而圍成一圈讓主人公在中間呆若木雞;而無論是霸王龍還是「暴虐霸王龍」,都以吃人殺龍的嗜血和眼神不濟的短板,貢獻影片的高潮段落。
也許正因為《侏羅紀世界》實在太像《侏羅紀公園》,筆者在觀影的時候,數度回想其當年那部老片子,並且真心覺得,在今天這部電影的映襯下,《侏羅紀公園》愈發顯出了其「經典」的品質。
當初的我們都被那些栩栩如生的恐龍造像驚呆了,忽略了《侏羅紀公園》在電影技術革新的同時,其實還很有審美上的追求。記得么,梁龍登場時、那個由局部到全景、由近及遠的彪悍長鏡頭?記得么,男主帶兩個孩子「龍」口脫險後,在大樹上看到的——梁龍在蒼茫夜色中引頸相望——那一幕交織著驚悚與浪漫、神秘與溫情的畫面?記得么,那場迅猛龍與兩個孩子在廚房裡的追逐戲,影像交代是多麼清晰,多麼細致,多麼險象環生……而今天的這部電影,無論在節奏上、構圖上還是配樂上,都有粗糙或稚嫩之嫌。
當然,客觀的說,《侏羅紀世界》也有《侏羅紀公園》不及的好處。倚仗今天的電影科技,導演終於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恐龍主題公園」里的具體場景,一償當年的斯皮爾伯格未了的心願。在筆者看來,本片最精彩的部分,正是在於對「主題公園」的刻畫:孩子們與食草恐龍幼崽愉快地玩耍、滄龍躍出水面吞食大白鯊、遊客排隊等候登上能360度觀賞恐龍的玻璃球體車……通過高科技影像技術與現實場景的無縫對接,電影塑造起了一個令人驚艷的虛擬世界。
可惜的是,《侏羅紀世界》並沒有進一步深化「主題公園」的寓意和內涵。在光鮮亮麗的皮相下,在力求驚悚的節奏中,電影缺少一條恆定而鮮明的價值主線;在這一點上,它比自己致敬的對象,還差了好大的一口氣。
《侏羅紀公園》的主題,是人類與恐龍之間的「獵殺」與「反獵殺」;斯皮爾伯格所描繪的恐龍世界彷彿是人類世界的鏡像,作為一種「大自然」的表徵,構成了對人類現代文明的反照與批判。如果說當年那部電影有什麼「中心思想」的話,那應該是片中那句著名的台詞:「生命總能找到出路。」(Life finds A Way)
而《侏羅紀世界》,一開始似乎想講述一個關於「馴化—反馴化」的故事。男主人公作為一個成功的「馴龍師」,不斷地提醒周邊人恐龍的危險性與不可控制性;即使在率領四頭迅猛龍拉風圍獵時,他的臉上也始終帶著陰晴不定的叵測表情。果不其然,迅猛龍在與「暴虐霸王龍」的一番「對話」後,突然變性、反攻人類。
到此,電影想要表達的意圖無非是:(食肉)恐龍是野性難馴的——有「臨陣變節」的迅猛龍與此前無故攻擊人類的翼龍為證。這種描述與《侏羅紀公園》的設定基本一致,即強調一種與人類現代文明相對的、野蠻而強大的生命力與自然法則。
然而故事很快就迎來了一個奇怪的反轉:在男主人公溫柔的觸摸下,原本重煥「野性」的迅猛龍再度「變節」,在與自己有基因聯系的暴虐霸王龍(生物性)和自己的馴養師(社會性)之間選擇了後者,陡然化身為一頭具有犧牲精神的忠犬,上演起了螳臂擋車般的壯烈戲碼——電影的主旨也隨之發生突變:馴化是可能的,「野性」是可以被人類征服及掌控的。
事實上,在《侏羅紀世界》的故事中,偉光正的男主角和那位有軍方背景的反角(順便插一句,這位反角的塑造是不是「臉譜化」得過頭了?)都旨在「馴龍」,兩者之間的差異只在於其馴化方式和目的的不同:前者強調「尊重」前提下的生命體共處,他給四頭恐龍命名的細節表明他想把馴化的對象拉入「我們」的序列;而後者則認為恐龍作為「進化的淘汰者」無尊嚴可談,想把迅猛龍培養成美國海外戰場上的生物武器。
上述兩類「馴龍」的路徑,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西方的殖民與後殖民話語在表象上的不同與在內涵上的一致:都是以征服、控制外部世界為目的,前者說:「你們這些低劣民族,就該接受我們文明的統治。」後者說:「你們有文化,有內涵,有我們沒有的智慧;來來來,讓我們彼此了解相親相愛。」——然而一旦了解、就現高明,一旦融入、就成統領;就像《阿凡達》中的男主成為納美人的「魅影騎士」那樣,《侏羅紀世界》中的男主成為了四頭迅猛龍的「老大」。
《侏羅紀公園》所強調的那種——對於自然的敬畏、對於人類渺小的提示——悄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人類馴化自然」的成功案例。如果我們進一步思索,還會發現,在《侏羅紀世界》中,真正的「自然」其實是缺席的。當《侏羅紀公園》讓恐龍在自然環境與求生意志中改換性別、生出恐龍蛋、由此引出「Life finds A Way」的箴言,《侏羅紀世界》卻表明主題公園內所有的恐龍都出自人類的實驗室。片中那頭「暴虐霸王龍」,是人類為了追求更高刺激的產物,而它的特性(無論是「高智商」、「殺死一切活動物」還是「將殺戮當做游戲」)也存在於人類的判斷之中——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只能被我們表述。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價值觀上的倒退。
在《侏羅紀公園》的最後,霸王龍憤怒咆哮、不可一世,人類僥幸逃命、驚魂難定。而《侏羅紀世界》的結尾,在霸王龍、迅猛龍、翼龍這些食肉恐龍都還處在逃逸狀態的情況下,數千名人類遊客卻在一個看似很安全的地方等待撤島。
鏡頭一轉,那頭「自由」的霸王龍在一個高台處再次擺出扭頭怒吼的經典造型,只是它看上去再也沒有原先那般威風凜凜,而很像是一隻大型的「看門狗」;消磨它的不僅是二十多年的歲月,還有在人類樂園內被長期圈養的生命經歷。影片最終告訴觀眾,這些象徵著自然野性的猛獸,要不被馴化,要不被殺死,別無他路。
有吐槽有劇情。你篩選一百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