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二戰時期的日軍大阪第四師團
大阪師團是日本的常備師團之一,在二戰爆發前,日本國內共有17個常備師團,這17個師團都是日本陸軍的精銳。在二戰爆發後,日本陸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編,師團按照戰鬥力的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種師團,大阪師團又被評為最高級的甲種師團。一個甲種師團的編制人數大約為28000人,人員的武器裝備配置,後勤保障的完備程度都要強於普通師團。
不可否認大阪師團的確受到商人重利思想的影響,遠不如其他的日本師團更加好戰。在巴丹半島的戰斗結束後,大阪士兵甚至做起了生意,出售剩下的軍需用品來賺錢。在天皇宣布投降之後,其餘的日本師團都妄圖抵抗下去,唯獨大阪師團安安穩穩的完成了投降交接,沒有再進行無畏的抵抗。大阪師團是日本南方軍裝備保存最好,死傷人數最少的部隊。但是只是片面看待歷史,一昧的否認大阪師團的戰鬥力,無疑也是可笑的。
Ⅱ 大阪第四師團打過幾次仗戰績如何呢
“出身很高貴,戰力不匹配”這十個字的評語當屬貼切,大阪第四師團的代號是“淀”兵團,這個字很有意思,與其它日軍師團什麼勇啊武的等代號截然不同,據說取自於橫穿大阪市區的淀川河。作為日軍17個常備師團之一,它在早期是標準的兩旅團(第7和第32旅團)四個步兵聯隊(第8、第37、第61、第70聯隊)編制,而師團的核心主力是步兵第8聯隊,這從聯隊番號很容易解讀出來。
(山下奉文)
當年9月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此時的第四師團已經調整為“三單位”,調出一個聯隊後還有兵員12377人,師團長北野憲造中將。由於日軍主力第三和第六師團奉命圍攻王耀武第74軍和李玉堂的第10軍,因此第四師團及其配屬的早淵支隊未遇大的抵抗,於9月27日深夜侵入長沙城,這也是日軍第一次踏進這座城市,但由於宜昌遭到圍攻和日軍糧彈將盡,第四師團僅僅在長沙停留了24小時就奉命回撤了,整個戰役很像一次武裝遊行,沒有跟第九戰區的硬茬部隊遭遇過,仍然難以評說。
Ⅲ 日軍大阪第四師團真的有那麼不堪一擊嗎
不是不堪一擊,第四師團的裝備還是不錯的,戰鬥力也是可以,就是不愛打能不打就不打,如果非要消滅他們也是相當困難的,
Ⅳ 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戰績不錯,為啥還被稱為懦夫
歷史上的日本大阪第四師團,負面評價不少,比如什麼陸軍弱旅、“軟蛋”師團,甚至於窩囊、懦夫……這樣等等一些不好的外號。
實際上,打仗就應該這么打。大阪師團是可以打硬仗的,也是該拚命的時候就拚命,該保命就保命,他們並非莽夫。他們更多的是在用腦子打仗,不作無謂的犧牲,這和窩囊二字,根本不能混為一談,這種敵人才最可怕。
Ⅳ 大阪第四師團打過幾次仗,戰績都是怎樣的呢
有一部很老的喜劇《地下交通站》,讓人笑得吃不下飯。裡面有一集就是講的大阪第四師團,說是從這個師團調來三個炮兵,支援大反派黑藤。
一定程度上,大阪第四師團蔑視天皇,似乎沒那麼忠誠。但有一點毋庸置疑,他們依然是萬惡的侵略者,手上沾滿鮮血。
Ⅵ 大阪第四師團的戰爭經歷
西南之角色
第4師團的前身是大阪鎮台。兵員徵集地域:第8(大阪),第9(京都),第10(和歌山)和第20聯隊。經歷過佐賀之紊亂・秋之紊亂・西南戰爭。西南戰爭期間,商人的比例多的大阪聯隊在和薩摩武士對戰時損失很大,第8聯隊曾獲明治天皇「勇戦劇闘ご嘉賞」的勅語,是日本陸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榮譽,二戰中的感謝狀都是由軍司令官頒布的,天皇只是口頭表揚一下而已,其榮譽性質遠非可比,至於將來更不可能了。 1937年,因駐華日軍兵力吃緊,日軍大本營將第四師團調到中國東北,劃歸關東軍序列。怎樣才能讓這支部隊煥發戰斗精神呢?日軍大本營著實費了一番心思,結論是指揮官對於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於是日軍大本營先後調來幾位名將整訓該師團,例如綽號「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擔任過師團長,但他也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師團沒辦法。
精訓兩年後,第四師團終於有了露臉的機會。1939年,蘇聯與日本在中蒙邊界的諾門坎地區發生戰爭,關東軍下令駐扎在偽滿洲國北部的大阪、仙台兩師團緊急動員,增援前線。仙台師團(即第二師團)接到命令後,強行軍4天從海拉爾趕到諾門坎,抵達戰場當天就投入戰斗,但很快就被蘇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與此相反,第四師團的出動命令雖然下達,卻遲遲不動。原因是動員令下達後,師團內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滿營都是因為五花八門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動的日軍聯隊長在狂怒之下,親自坐鎮醫務室參加診斷,這才勉強組織好部隊向前線進發,「聯隊長改行當大夫」的笑話也就此在日軍中流傳開來。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第四師團的士兵們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極怠工。從海拉爾到諾門坎,第二師團走了4天,第四師團卻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員掉隊。湊巧的是,第四師團先遣隊到達前線的當天,蘇日宣布停戰。消息傳來,掉隊的第四師團官兵彷彿吃了大力丸一樣迅速跟了上來,連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帶病」趕赴前線,一邊還在萬分懊喪地抱怨居然沒有機會打上一仗。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返程的時候,齊裝滿員、精神飽滿的第四師團,成了日軍中最威武的部隊,而率先趕到戰場的第二師團卻丟盔卸甲、傷兵滿營。關東軍負責新聞宣傳的軍官實在看不過去,提起筆把日軍報紙呈上審查的《我無敵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新聞標題改了一個字,變成了《我無傷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拐彎抹角地嘲諷了這支「軟蛋」部隊。 盡管出盡了洋相,但第四師團運氣卻相當好,因為當時侵略華中地區日軍戰事吃緊,急需增援,日本軍部只好放棄追究第四師團,急調其南下增援。第四師團搖身一變,又成了日軍精銳的第十一軍中的一員。
其實,第四師團的名聲,中國軍隊早有耳聞,早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遇到過一支「奇怪的日軍」。當時,面對日軍合圍,李宗仁指揮四十萬大軍巧妙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但中國軍隊突圍後已是人困馬乏,重裝備也丟失了很多,戰鬥力銳減。在過魯蘇皖邊境一條公路的時候,疲憊的中國軍隊忽然發現路上出現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
因為部隊已十分疲憊,中國軍隊發現敵軍後驚惶失措,混亂地離開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區。奇怪的是,過了很久都沒有日軍追來,中國軍隊的指揮官驚奇之餘派人打探,卻見那支日軍絲毫沒有追擊的意思,相反,日軍還在公路兩側堂而皇之地燒起飯來。這支奇怪的日軍部隊正是第四師團的南進支隊。
由於剛剛跳出日軍包圍,形勢仍十分危險,中國軍隊只好橫下一條心,硬著頭皮橫穿公路而走,結果竟一路平安。事後,南進支隊的部隊長卻以「嚴格遵守作戰紀律」為由向上級解釋道:「沒有得到對中國軍隊進行截擊的命令。」 「有第四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也會打輸」的消息傳到中國軍隊耳朵里,「大阪的日本兵不會打仗」的說法就流行開來。每次戰斗,中國軍隊一聽對手是「大阪師團」,往往士氣大增,搶著和第四師團交戰。剛到前線的第四師團猝不及防,接連吃了幾個窩囊的敗仗,甚至牽連了友軍,以至於友鄰部隊向十一軍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因為敵軍士氣大振,也會打輸……
自此,日軍第十一軍指揮官只好讓第四師團專心在後方「待機」了。曾有一次,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幾不信邪,派第四師團在長沙會戰中打主攻,結果第四師團一進長沙就被趕了出來,全線潰敗。守長沙的國民黨軍隊是薛岳所部精銳,也只有阿南這種榆木腦袋會用第四師團當主攻。
鑒於長沙會戰中的表現,第四師團成了日軍的「喪門星」,哪個軍都不要它,大本營只好將其改為直轄部隊。這下第四師團的兵有的吹了:「老子當兵就在甲種師團,開戰時屬於關東軍——精銳,仗打起來在十一軍——還是精銳,最後十一軍裝不下我們了,只好改大本營直轄……」 「保命第一」為時髦道別語,陰差陽錯建功立業
第四師團雖說窩囊,但畢竟是甲種師團,老兵多。由於日軍作戰損失很大,急需補充老兵,便不時抽調第四師團官兵補充到其他師團。
當時,日軍各部的臨別致詞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師團,戰況較好時就說「武運長久」;情況不妙時就說「九段坂見」(靖國神社在東京九段坂)。然而第四師團的官兵告別時,卻常說「御身大切」,翻譯過來,即「保重貴體」、「身體最重要」,或者乾脆就是「保命第一」。
後來,日軍在進攻衡陽和芷江時遇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戰斗一開始,來自第四師團的老兵又故伎重演,從軍官、士官到老兵紛紛入院,消極但合理地拒絕作戰。當負傷的日軍士兵到醫院的時候,那些「養病」的第四師團「前輩」們還要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玩命啊?」當被問到自己為何不願意參戰時,這些「病號」卻豪氣沖天地說:「聽說這次出擊我們是擔任佯攻的,這很沒有意思,如果是主攻么,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嘍。」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各部都投入到對盟軍的作戰中,第四師團也終於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大本營有意將該師團配屬南方軍,但南方軍只是很勉強的將其列入預備隊,仍然駐紮上海。直到1942年4月,第四師團被調往菲律賓,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師團一起,參加對科雷吉多爾要塞的最後攻擊。
這一仗,第四師團一反常態地進展順利,圓滿完成任務,最終在巴丹半島的美菲軍全部投降。事後才知道這並不是第四師團轉了性,而是菲律賓的美菲軍已經被切斷補給多日,靠「鹽和青菜」勉強挺著已經好幾個月了,一觸即潰一點兒也不新鮮。
然而,這個勝利卻給第四師團帶來了極大的榮耀,在其故鄉大阪更是號外頻飛,一副「幸虧派出了第四師團,才打垮了巴丹敵人」的得意。僅有的遺憾是事後發現大阪的商販們利用這個慶祝勝利的機會大肆倒賣戰時配給物資,乘機大做生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第四師團正在泰國的曼谷附近休整。與其他不肯接受戰敗命運的日軍部隊不同,第四師團的投降與回國進行得異常快捷順利。當全體面色紅潤、身體健康的第四師團官兵出現在日本港口時,本土那些營養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驚。統計下來,第四師團是日軍南方軍中戰死最少、裝備物資保留最完整的部隊。
美軍對這個師團的評價是「愛好和平」。而第四師團回國後,也馬上展現出這一「特點」來,回國後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軍兵營前,整齊地擺開攤位,兜售起戰爭紀念品來。 大阪商販蔑視皇權,不願充當戰爭炮灰
第四師團為什麼在日軍中這樣獨樹一幟、「弱」不禁風呢?對於第四師團的表現,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這是大阪的獨特文化造成的。
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會結構是農民依附於擁有土地的諸侯(即大名),而諸侯服從於幕府將軍(當時天皇是將軍手中的傀儡)。這種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導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級關系嚴格,富有服從精神的文化特點,也是二戰中日本軍隊普遍狂熱「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
然而,大阪卻有些不同,這個地方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居民多與商業有關,對諸侯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圍繞著苛捐雜稅等問題,大阪人幾百年如一日,不斷和諸侯鬥智斗勇、討價還價,所謂忠誠,那就更談不上了。
於是,跟將軍與諸侯一樣,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雖然在二戰中,出身於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軍國主義的蠱惑,然而大阪人卻不會急著去「為效忠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能不死盡量不死。對待上級命令,出身於大阪的官兵也習慣於「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不會像其他部隊那樣閉著眼睛執行到底。甚至第四師團內部還制訂了所謂「無謂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斗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擊」的「三不要」原則。
日本歷史學家關幸輔在《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的最後部分,對第四師團做了一小段總結,說得真是有幾分道理,「如果日本的軍隊都像第四師團這樣,大概中日之間也就不會發生戰爭了吧?要是這樣,也就不會有日本的戰敗了吧……」。 多了一群保命要緊的「窩囊廢」,也就少了一撥滅絕人性的戰爭狂人。在非正義的戰爭里,選擇了正確應對方式保全了自已的身家性命,少一分殺戮,就多一分和平,遠離戰爭惡行的日軍第四師團,給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Ⅶ 《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
對於日軍的印象,我們第一會想到它們的殘暴,而且會想到它們嘴裡經常嚷嚷的「武士道」「效忠天皇」等等等等。不可否認日軍在作戰時的裝備和人員素質都很高,但是恰恰是這只處於當時世界領先水準的「皇軍」中卻出現了一支史上少有的「經濟」部隊――――-大阪第四師團。
大阪第四師團,代號「淀」[這個代號可謂獨出心裁,其他的日本陸軍師團代號多有 尚武精神的象徵,比如第二師團是「勇」,第九師團是「武」等等,第四師團這個「淀」字的來源是因為有一條淀川河橫穿大阪最繁華的梅田商業區,用這個代號真是既有鄉土氣息,又帶有招財進寶的吉利。。。]屬於日軍中的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越兩萬兩千人,下轄四個聯隊,標准甲等配備,其核心為第八聯隊,因在日俄戰爭中屢戰屢敗,獲得「敗不怕的八聯隊」之 勇名。
二戰時,日軍中有一支以戰鬥力差而聞名的另類部隊,它就是號稱「皇軍中第一窩囊廢師團」的大阪第四師團。日本歷史學家關幸輔在文章《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中,曾詳細描述了第四師團的各種佚事。
有意思的是,這支著名的「弱旅」在戰後竟保留了自己的番號,直到現在,日本陸上自衛隊中仍編有第四師團這支部隊。
大戰前夕 官兵集體裝病
大阪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販走商組成,是日軍中的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這支部隊下轄四個聯隊,配備了一流的武器裝備,堪稱日軍「精銳」。然而它成立沒多久,「窩囊廢」的名聲就傳遍了整個日軍。尤其是第四師團的核心部隊――第八聯隊,因為在日俄戰爭中屢戰屢敗,獲得了「敗不怕的八聯隊」綽號。
但此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第四師團就再沒上過前線。不過,這並不等於它沒有表現「勇敢」精神的機會。1933年,第四師團二等兵松井在大阪市中心闖紅燈,結果和警察發生沖突,師團長寺內壽一為了「維護大日本皇軍的尊嚴」,毅然帶兵砸了警察所,史稱「大阪Go-Stop事件」,第四師團在日本國內的「武勇」可見一斑。
1937年,因駐華日軍兵力吃緊,日軍大本營將第四師團調到中國東北,劃歸關東軍序列。當時,日軍大本營為讓這支部隊煥發戰斗精神著實費了一番心思,結論是指揮官對於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於是日軍大本營先後調來幾位名將整訓該師團,例如綽號「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擔任過師團長,但他也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師團沒辦法。
精訓兩年後,第四師團終於有了露臉的機會。1939年,蘇聯與日本在中蒙邊界的諾門坎地區發生戰爭,關東軍下令駐扎在偽滿洲國北部的大阪、仙台兩師團緊急動員,增援前線。仙台師團(即第二師團)接到命令後,強行軍四天從海拉爾趕到諾門坎,抵達戰場當天就投入戰斗,但很快就被蘇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而第四師團的出動命令雖然下達,卻遲遲不動。原因是動員令下達後,師團內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滿營都是因為五花八門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動的日軍聯隊長在狂怒之下,親自坐鎮醫務室參加診斷,這才勉強組織好部隊向前線進發,「聯隊長改行當大夫」的笑話也就此在日軍中流傳開來。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第四師團的士兵們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極怠工。從海拉爾到諾門坎,第二師團走了四天,第四師團卻整整走了八天,而且大量人員掉隊。湊巧的是,第四師團先遣隊到達前線的當天,蘇日宣布停戰。
消息傳來,掉隊的第四師團官兵彷彿吃了大力丸一樣迅速跟了上來,連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帶病」趕赴前線,一邊還在萬分懊喪地抱怨居然沒有機會打上一仗。
返程的時候,第四師團成了日軍中最威武的部隊,而率先趕到戰場的第二師團卻丟盔卸甲、傷兵滿營。關東軍負責新聞宣傳的軍官實在看不過去,提起筆把日軍報紙呈上審查的《我無敵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新聞標題改了一個字,變成了《我無傷皇軍第四師團威勢歸來》,拐彎抹角地嘲諷了這支「軟蛋」部隊。
盡管出盡了洋相,但第四師團運氣卻相當好,因為當時侵略華中地區日軍戰事吃緊,急需增援,日本軍部只好放棄追究第四師團,急調其南下增援。第四師團搖身一變,又成了日軍精銳的第十一軍中的一員。
「有第四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也會打輸……」其實,第四師團的名聲,中國軍隊早有耳聞,早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遇到過一支「奇怪的日軍」。當時,面對日軍合圍,李宗仁指揮四十萬大軍巧妙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但中國軍隊突圍後已是人困馬乏,重裝備也丟失了很多,戰鬥力銳減。在過魯蘇皖邊境一條公路的時候,疲憊的中國軍隊忽然發現路上出現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
因為部隊已十分疲憊,中國軍隊發現敵軍後驚惶失措,混亂地離開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區。奇怪的是,過了很久都沒有日軍追來,中國軍隊的指揮官驚奇之餘派人打探,卻見那支日軍絲毫沒有追擊的意思,相反,日軍還在公路兩側堂而皇之地燒起飯來。這支奇怪的日軍部隊正是第四師團的南進支隊。
由於剛剛跳出日軍包圍,形勢仍十分危險,中國軍隊只好橫下一條心,硬著頭皮橫穿公路而走,結果竟一路平安。事後,南進支隊的部隊長卻以「嚴格遵守作戰紀律」為由向上級解釋道:「沒有得到對中國軍隊進行截擊的命令。」
消息傳到中國軍隊耳朵里,「大阪的日本兵不會打仗」的說法就流行開來。每次戰斗,中國軍隊一聽對手是「大阪師團」,往往士氣大增,搶著和第四師團交戰。剛到前線的第四師團猝不及防,接連吃了幾個窩囊的敗仗,甚至牽連了友軍,以至於友鄰部隊向十一軍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因為敵軍士氣大振,也會打輸……」
自此,日軍第十一軍指揮官只好讓第四師團專心在後方「待機」了。曾有一次,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幾不信邪,派第四師團在長沙會戰中打主攻,結果第四師團一進長沙就被趕了出來,全線潰敗。守長沙的國民黨軍隊是薛岳所部精銳,也只有阿南這種榆木腦袋會用第四師團當主攻。
鑒於長沙會戰中的表現,第四師團成了日軍的「喪門星」,哪個軍都不要它,大本營只好將其改為直轄部隊。這下第四師團的兵有的吹了:「老子當兵就在甲種師團,開戰時屬於關東軍――精銳,仗打起來在十一軍――還是精銳,最後十一軍裝不下我們了,只好改大本營直轄……」
「保命最重要」
第四師團雖說窩囊,但畢竟是甲種師團,老兵多。由於日軍作戰損失很大,急需補充老兵,便不時抽調第四師團官兵補充到其他師團。當時,日軍各部的臨別致詞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師團,戰況較好時就說「武運長久」;情況不妙時就說「九段坂見」(靖國神社在東京九段坂)。然而第四師團的官兵告別時,卻常說「御身大切」,翻譯過來,即「保重貴體」、「身體第一」,或者乾脆就是「保命最重要」。
日軍在進攻衡陽和芷江時遇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戰斗一開始,來自第四師團的老兵又故伎重演,從軍官、士官到老兵紛紛入院,消極但合理地拒絕作戰。當負傷的日軍士兵到醫院的時候,那些「養病」的第四師團「前輩」們還要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玩命啊?」當被問到自己為何不願意參戰時,這些「病號」卻豪氣沖天地說:「聽說這次出擊我們是擔任佯攻的,這很沒有意思,如果是主攻么,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嘍。」
由第四師團預備役官兵組成的獨立第十五工兵聯隊,由橫山大佐率領,就在馬來半島立下功勛。伊藤正德《帝國陸軍的最後》中,提到這個聯隊在修復盟軍炸毀的橋梁涵洞方面作用極大,「大阪兵無能只是誤傳,至少以這個聯隊而言,其獻身精神使軍部,師團部的高級軍官都乘夜前去表達感謝和敬佩,其無我奉公精神極其令人欽佩。。。」[有評:看來,這個聯隊的確幹得不壞,不過,說到底,修橋補路這種活兒,和上陣打仗終究還不是一碼事兒。]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各部都投入到對盟軍的作戰中,第四師團也終於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大本營有意將該師團配屬南方軍,但南方軍只是很勉強的將其列入預備隊,仍然駐紮上海。直到一九四二年四月,才將其調往菲律賓,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師團一起,參加對科雷吉多爾要塞的最後攻擊。這一仗第四師團一反常態地進展順利,圓滿完成任務,最終在巴丹半島的美菲軍全部投降。事後才知道這並不是第四師團轉了性,而是菲律賓的美菲軍已經被切斷補給多日,靠「鹽和青菜」活著已經好幾個月了,一觸即潰一點兒也不新鮮。
然而,這個勝利卻給第四師團帶來了極大的榮耀,在其故鄉大阪更是號外頻飛,一副「幸虧派出了第四師團,才打垮了巴丹敵人」的得意。僅有的遺憾是事後發現大阪的商販們利用這個慶祝勝利的機會大肆倒賣戰時配給物資,乘機大做生意。
對第四師團的底細,還是大本營知道得清楚,所以對於怎樣使用它實在是絞盡腦汁而不得其計。由於第四師團名聲在外,在各個戰區都不是很受歡迎,於是直到戰爭結束,這支部隊始終在後方各地不斷調轉,始終沒有再參加大的戰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第四師團正在泰國的曼谷附近休整。與其他不肯接受戰敗命運的日軍部隊不同,第四師團的投降與回國進行得異常順利。當全體面色紅潤、身體健康的第四師團官兵出現在日本港口時,本土那些營養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驚。統計下來,第四師團是日軍南方軍中戰死最少、裝備物資保留最完整的部隊。美軍對這個師團的評價是「愛好和平」。而第四師團回國後,也馬上體現出這一特點來,回國後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軍兵營前,整齊地擺開攤位,兜售起戰爭紀念品來。
原因:大阪商販蔑視皇權
對於第四師團的表現,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這是大阪的獨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會結構是農民依附於擁有土地的諸侯(即大名),而諸侯服從於天皇。這種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導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級關系嚴格,富有服從精神的文化特點,也是二戰中日本軍隊普遍狂熱「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
然而,大阪卻有些不同,這個地方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居民多與商業有關,對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圍繞著苛捐雜稅等問題,大阪人幾百年如一日,不斷和大名鬥智斗勇、討價還價,所謂忠誠,那就更談不上了。
於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雖然在二戰中,出身於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軍國主義的蠱惑,然而大阪人卻不會急著去「為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能不死還是不死。看待上級命令,出身於大阪的官兵也習慣「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不會像其他部隊那樣閉著眼睛執行到底。甚至第四師團內部還制訂了所謂「無益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斗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則。
Ⅷ 二戰日本大阪第四師團有多窩囊
第四師團又名大阪師團、「商販師團」,編組地:大阪。是日軍在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是陸軍的甲種師團。
雖然有日本學者說這個師團戰鬥力不強,但是證據很多錯誤,畢竟是日本常設的甲種師團,但是這個師團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視。
而且第四師團是日本所有師團中唯一因為英勇作戰損失巨大而獲明治天皇「勇戦劇闘ご嘉賞」的勅語,是日本陸軍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榮譽,二戰中的感謝狀都是由軍司令官頒布的,天皇只是口頭表揚一下而已,其榮譽性質遠非可比。
日俄戰爭的南山之戰中,第四師團曾攻下第一師團無法攻克的陣地,再如以山地戰見長,日本知名的"丹波之鬼"筱山步兵第70聯隊就是從第四師團改編出來的。而且第4師團在此次作戰中,連克金州南山等重鎮,之後參加了遼陽、沙河、奉天會戰,沒敗過一陣(說第四師團無能的文章里說屢戰屢敗,獲得了「敗不怕的八聯隊」綽號。)。
太平洋戰爭中它的第8聯隊在攻克巴丹-科雷吉多爾之戰中出了大力,得到了本間雅晴中將的通令表揚。伊藤桂一則在他的書中說:"不如該說大坂人是會用腦子戰斗的軍隊,如果發現沒有勝機他們就不會勉強從事,而是退回去尋找下一次勝機。"谷澤永一也說:"到現在完全找不到能證實(嘲笑大坂兵)民謠的根據。"
所謂的第四師團窩囊很多都是謠言,寫的那些事情都跟第四師團無關,因為第四師團當時不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