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看完電影《紫日》,能給你帶來什麼感覺
我看完電影《紫日》後,其實內心是五味雜陳的,家國仇恨真的很大,但是人的內心還是有善的,所以可能陣容不同,但是心存善意,信念相同的話,就可以成為了朋友。
⑵ 觀紫日有感那些片段最深刻
1、軍官命令手下新兵殺死無辜老奶奶的時候。2、日本兵把還活著的細菌試驗者裝進麻袋活活燒死的時候
很高興為你解答滿意望採納
⑶ 電影紫日的觀後感
《紫日》觀後感
該片是一部以反映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暴行,中、日、蘇三國人民
共求生存為主題的戰爭片,表現手法新穎、主題深刻。影片用「戰」
與「和」的強烈對比以及貫穿始終的八音盒闡述了「紫日」的含義:
太陽本來是人類共同的生命象徵,
然而一旦蒙上了戰爭的硝煙,
就會
改變顏色,降臨災難。惟有驅除戰爭的陰霾,明媚的太陽才會重新帶
給世界光明、溫暖與蓬勃的生命。
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
帶著不同的使命,
因為同一場戰爭碰到
了一起。
一個是對日宣戰的蘇聯女軍人娜佳,
一個是死裡逃生的東北
漢子楊,
一個是來自侵略國日本參加挺身隊的女學生秋葉子,
楊為娜
佳等蘇聯軍人所救,
因為誤入日軍營地被日軍包圍,
後突圍向北逃亡
進入大興安嶺,
途中秋葉子又為娜佳和楊俘虜,
於是三個來自不同國
度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人開始了關系復雜而又艱難的森林逃亡歷程:
楊
和娜佳為了逃避日軍的搜捕,秋葉子則為了逃避楊和娜佳的控制。
在一望無際的森林裡,
3個人的心靈不斷掙扎,
不斷受到著拷問。
從最開始的猜忌,防備,仇恨,曲解
,
到後來的融合,包容,平靜,
友愛
,
影片用了3個人的內心獨白串聯起來,從每個人視角闡述了自
己對戰爭和人性的看法。
在看不見硝煙的大興安嶺,影片用唯美壯闊的風景與日本侵略者
的罪行構成強烈對比。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
系列磨難,
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
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玉福的善
良所感染,
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
「
教誨
」
產生了懷疑。
那一望無際、
飽含大自然韻致的北國
林莽
;
有著童話般迷人景色的白樺林;
閃爍著
金色陽光
的河流;
浸透著瑰麗色彩的落日,
無不展現著濃郁的詩情畫
意,令人神馳心醉。在這里他們明白了,不論怎樣人類都是可以和平
共處的,我們需要的是理解信任,而不是懷疑與仇恨。
然而,當他們走出森林,殘酷的戰爭又重回眼前。鋪天蓋地吞沒
綠野生機的火海畫面;
法西斯劊子手慘絕人寰的暴行。
秋葉子也成了
日本軍國主義的犧牲品。在「戰」與「和」的強烈對比下,影片的主
題也得以揭示。
這就是人性,沒有任何一個人熱愛戰爭,每一個人都嚮往著和諧
和平的生活,
但是,
在戰爭的總體背景之下,
敵對雙方就是敵我雙方,
那就是劍拔弩張你死我活,
而導演的高明之處就是選取大戰爭背景下
的小環境,來表現反戰的主體,把三個人困在一起,這樣人性的張揚
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演繹出來的故事就會真實,
表現也就獨到新穎
了。
反戰的主題不一定就是罷戰倒戈,反戰的主題在每個人的心裡,
影片中自始至終貫穿的八音盒就是這個象徵,
音樂是一種符號,
但它
卻可以表達人們的所思所想,
甚至喚醒人們的靈魂。
在戰爭的硝煙下,
八音盒中動聽的旋律帶來的不僅是內心的平靜,
還有對和平生活的向
往。
在飛機大炮下它是那樣脆弱不堪,
然而它卻用最柔美的音符喚醒
人們內心中僅存的一絲和平。
⑷ 寫一篇《紫日》的觀後感500字左右電影啊
紫日觀後感
「看那太陽,紫色的。」
一群人緩緩地走向紫色的太陽。
看了《紫日》至今記憶由新的是1個中國農民,1個俄國女兵再加上1個日本女俘虜,在如畫的大興安嶺中一路同行的身影,而身後就是那紫色的太陽。
時空不斷地交錯,這時才發現每個人都有難以言說的傷痛。中國人楊眼見著母親被刺刀活活刺死,同胞被日軍裝在麻袋被火燒。俄國女兵娜佳總是回想到童年旋轉的木馬被帶有「卐」標號的德軍飛機摧毀。而在日本女生秋葉子的回憶中有的是一段凄美的愛情終因殘酷的戰爭而破碎。戰爭是殘酷的,它破壞的僅僅是和平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人類所有美好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它讓人不再是人,而是充滿野性的禽獸和滿腔怨恨的皮囊。(觀後感www.fwsir.com)當屠刀被舉起,人類忘記了人類屠殺的是人類自己。
沖突在不斷發生,因為每人的思想教育迥異,又不通語言,所以互相猜疑。楊始終不讓秋葉子碰槍,還取出了槍中的子彈,總是怒視著秋葉子。娜佳曾因同伴被秋葉子害掃射秋葉子,也因憤怒對楊舉起過槍。秋葉子因被法西斯灌輸殺人的教育,幾次三番想陷害與楊和娜佳。因為生活方式有了民族,因為民族利益有了國家,因為國家利益有了戰爭,因為戰爭人與人有了可悲的隔閡。
可是最後在色彩絢麗的大興安嶺,楊對秋葉子一次次的搭救,娜佳手中的槍一次次的放下,秋葉子禁錮的心一次次的溶解,帶著他們找食物,度火災。楊賭氣地丟下娜佳分開走,娜佳孩童般的在後面追,秋葉子嬉笑著編花環。每個人心裡都有原始的善良純真,當紫色的太陽升起時,走在大興安嶺中的,不是中國人、俄國人和日本人,只是三個互相扶持的人,夢幻般的大興安嶺消除了國籍,語種之分。一片一片無邊無際的林子,阻隔了他們對外界的聯系,也阻隔了恐怖的戰爭。
然而當走出了林子,又是一片腥風血雨,戰敗的日本人在集體自殺,然而竟然有日本兵是笑著走的。有一個天真的小孩手捧著炸彈,一個日本軍官要拉開吊環時。秋葉子跑去阻止,罪惡的槍聲響起了,秋葉子手中的花散了一地。憤怒的楊和娜佳開著車沖向了那個喪心病狂的日本軍官。
「看那太陽,紫色的。」
一群人緩緩地走向紫色的太陽。
貫穿整個故事的秋葉子的八音盒經過了半個世紀,從滿臉皺紋的楊手中,到了頭發花白的娜佳手中,最後安放在了大興安嶺,當然安放在那裡的還有對死者懷念與惋惜。
秋葉子曾說:「這一切終於都過去了。」楊憤怒地吼:「死了這么多人,就這么過去了?」的確這一切並沒有過去,還是有人沒有承認那段歷史,手上沾滿鮮血的人被高高侍奉在廟社中,無辜的人們的冤魂在博物館中哭泣。停止對戰爭的崇拜吧!低頭認錯並不是恥辱,而是對生命真正的尊重!
⑸ 紫日觀後感
故事發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聯紅軍偶然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將楊和傷員一起往後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了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他們讓秋葉子帶路,可是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秋葉子卻一心要將他們置於死地,帶著他們走進了險境……
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殺了她,忠厚老實的楊玉福雖然懷著殺母之仇卻也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年少無知的女孩,於是,為了能從茫茫林區活著走出去,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里,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
娜佳痛恨秋葉子的行為,讓楊玉福殺了她,忠厚老實的楊玉福卻不忍心殺害眼前這個女孩。為了能從茫茫林區走出去,國籍不同、語言不通的三個人只得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見戰火硝煙的大森林裡,他們經歷了沼澤、山林大火、猛虎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
這時,傳來了戰爭已經結束的消息,正當他們滿懷希望奔向林外時,秋葉子卻不幸在一場恐怖的大屠殺中被她的同胞射殺……
第一次看紫日好像是是2001年,家裡剛剛裝了寬頻,在線觀看的,第一次看了就給我極其深刻的印象!
⑹ 觀後感《紫日》小學水平200字——300字
觀《紫日》有感
《紫日》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時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戰時期,殺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國大肆屠殺,無數的生命在他們的屠刀下變成了冤魂。許多仁人奮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後垂死的掙扎。
一次巧合,一個堅強剛烈的俄國軍官,一個敦厚朴實的中國人和一個日本女孩秋葉子在戰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無人煙的白樺林中,只有這個日本女孩可以把他們帶出茫茫無邊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國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這個日本女孩卻時時刻刻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們帶到地雷區,帶他們繞回日本軍營……秋葉子不斷地迫害他們,但他們卻用純真和善良感化著她。後來,他們走出了森林,戰爭也結束了,日本人因為戰爭的失利而自相殘殺。秋葉子就成了日本自殺的犧牲品。
看了這部電影,我十分震驚:這個原本純潔無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蝕下已變得邪惡醜陋。一個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原本該多少爛漫,這本不該是她有的狠毒啊!當秋葉子在沼澤中絕望地陷入時,那是怎樣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還是……是不是只有當生命消逝的時候,在戰爭中的人們才會想到一絲絲溫情?無數次的背叛與拯救,一次又一次撞擊著她的靈魂,當秋葉子想起中國人不計前嫌地幫助自己,當秋葉子看到俄國女兵把她當作親妹妹,她的靈魂終於找到了根,終於戰勝了駕馭她的殘忍與冷酷,盡管溫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誠和友愛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點一滴地找了回來,這讓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戰爭後的希望。然而秋葉子離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槍口下,至死也睜大著雙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對這個世界的控訴還是對自己人生的質問?她的離去,是不是對她所犯過錯的懲罰與彌補?出乎意料的結局,讓我難過不已。
和平就是快樂,和平就是幸福!可秋葉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這也許就是日本的悲哀吧?!
⑺ 看過《紫日》這部電影嗎看過之後有什麼感受
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還在上高中的時候學校暑假組織看的,一向對學校組織看片沒什麼好感,所以剛剛看此片的時候其實在心裡就已經給他上了一個不公平的烙印。但是隨著劇情的展開,隨著一幕幕感人肺腑的鏡頭,隨著演員到位的表演,隨著越來越充滿沖突的人性,我深深的被震撼了。記得一個鏡頭,一個日本軍官,叫一個士兵用刺刀刺男主角的母親,士兵一開始很猶豫,但在長官的一再命令和斥責下,他最終還是刺了。那一瞬間我是怔住了,眼中噙滿了淚,有憤怒,有同情,但更多的還是疑惑,疑惑人性的扭曲,疑惑戰爭的本質。還有一個記得很深的鏡頭,日本女孩在影片的最後見到了自己的國人,他們已經知道戰敗了,卻仍然再為他們可笑的天皇,可笑的理念盡忠。士兵門將自己的親人擊斃在自己的槍下,就連小小的孩子也不能例外,日本女孩奔跑著奔象他們,口中喊著「戰爭已經結束了........」但瘋狂的日本兵卻將她射殺了。那個不倒翁脫離了女孩的手掉在了地上,靜靜的用他的一雙眼睛看著這瘋狂的一切。瞬間,已經熄火的戰車再一次開動了,我想他開動的理由才是必須戰爭的理由,什麼為了國家,什麼為了崇高的理想,這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國家是什麼?崇高的理想又到底是誰的理想?那不過是當權者為了鞏固他們自己的利益,為了實現他們自己的理想才向你灌輸的,當你接受了這一切,那你其實就和影片那些日本兵沒什麼兩樣了,也成了明治天皇的行屍走肉。只有人性,只有一切為了人性而戰才是真實的,才是值得鼓勵的,才是崇高和偉大的。影片的最後,在那個紅的發了紫的太陽的余暉下,士兵們緩緩的丟棄了自己的武器,希望他們找回自己的人性。
⑻ 電影《紫日》後感…
《紫日》用鏡頭與觀眾交流
導演馮小寧在他的「戰爭與和平」系列作品的收山之作《紫日》(原名《紫太陽》)中,運用其個性化的鏡頭語言所講述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命運被戰爭連在一起的三個人的生死經歷,揭示了一個令人刻骨銘心的主題:太陽本來是人類共同的生命象徵,然而一旦蒙上了戰爭的硝煙,就會改變顏色,降臨災難。惟有驅除戰爭的陰霾,明媚的太陽才會重新帶給世界光明、溫暖與蓬勃的生命。這一主題貫穿於影片始終。
我個人認為,《紫日》體現了馮小寧藝術創作新的提升與突破。同以往他的作品相比較,《紫日》更多的是用鏡頭語言與觀眾交流。
馮小寧的鏡頭是浪漫抒情的:影片中那一望無際、飽含大自然韻致的北國林莽;有著童話般迷人景色的白樺林;閃爍著金色陽光的河流;浸透著瑰麗色彩的落日,無不展現著濃郁的詩情畫意,令人神馳心醉。
馮小寧的鏡頭又是直面殘酷的:他用濃烈深沉的影調展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用長鏡頭追逐著鋪天蓋地吞沒綠野生機的火海畫面;用冷峻的目光攝錄法西斯劊子手慘絕人寰的暴行。在《紫日》中,馮小寧的鏡頭表述尤其細膩傳神:故事裡中、日、俄三個語言不通,相互對立的角色之間從被動地互相依靠到主動、真誠地相助與溝通,這一曲折的心路歷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眼神、表情、舉止、行動等一系列細膩生動的鏡頭語言進行表述。
而這部影片能讓觀眾「坐得下去看完」並難以忘懷的最重要因素更在於編導用鏡頭講述的故事是引人入勝的:影片的情節在跌宕起伏中延伸和發展,片中三位主人公於茫茫林海中逃亡的生死經歷,他們所遭遇的槍林彈雨、沼澤、猛獸、山火和種種可能突降的災難,緊緊牽動著觀眾的視線與情感。而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馮小寧始終以實現「感人」的藝術效果為創作基點,為此,他調動了豐富的藝術元素,包括音樂、音響、畫面、色彩、光影,以達到情景交融的感人效果。
⑼ 《紫日》觀後感
《紫日》,是我看過的抗日巨片,曾讓我三次流淚的影片,我感動於影片中所倡導的愛的色彩,也非常佩服馮導的正義、睿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整個影片沒有太多的語言,大多是幾近白描似的情節鋪述和油畫般的場景變幻,這正是北影繪畫班畢業的馮導的特長,但正是那種場景、那種境遇,特別是人物的那種表情和眼神,成了令人難忘的記憶。
縱使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歲月,但在整個影片中,我能感受到那份冷酷戰爭背後的溫暖真情,人心都是向善的,若果不是這樣,片中的老楊和娜珈,早成了秋葉子的槍下之鬼,他們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同時天涯淪落人,他們只有彼此幫助,才能走出困境,而在這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純潔的愛意,正是感動我的一個方面。也正是這種浸透全劇每個角落的濃濃的愛以及貫穿全劇的音樂盒,是一個個值得我們回憶的東西,在戰爭、掠奪、災難和死亡,只有人間大愛,才是永恆的。
⑽ 寫一篇《紫日》的觀後感500字左右
觀《紫日》有感:中國電影需要一點精神
打小我就愛看戰爭片,尤其是抗戰的.最開始時是覺得"好玩",因為每次都是游擊隊勝,不但小鬼子丑態百出,而且游擊隊幾乎是零傷亡.後來再看時覺得整體上發空.-----沒有艱苦的環境,沒有殘酷的戰斗,就很難把人物的內心世界給觀眾描繪的一清二楚,紫日並非一部具備史詩規模的影片,在馮小寧執導的「戰爭與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但它值得我們去關注與討論,因為它生當其時。
最震撼我的鏡頭就是楊和他奶奶被綁到柱子上,日本小隊長張狂地指揮一個新兵殺死楊的奶奶那一幕:楊從莫名其妙到知道他們要殺死自己的親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從害怕到被責打後喪失心智瘋狂地把奶奶刺成篩子似的鬼哭狼嚎。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而影片偉大之處就是接下來的處理:楊的奶奶被日本人用這樣殘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勞工卻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把他的夥伴用汽油活活燒焦,最後他們還要被集體槍決——可以說他對日本人的恨達到了無以復加的極限,但是他和蘇聯女兵娜加面對把他們引進雷區的秋葉子仍然沒有舉起軍刺;明知糧食只夠倆人吃,卻還是和娜加冒著被打死的危險救了陷入沼澤的秋葉子。——甚至他以一種農民的可愛在情感上莫名地和會說中國話的秋葉子站在一邊而固執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見。
秋葉子是被他們俘獲的,或者說是被他們救下的——畢竟是蘇聯男兵搶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們引入雷區。就是在他們仨已經培養起很深的感情後,她依然把他們帶回了日本軍營,最後還用槍對准了患難與共的朋友。當然這不是恩將仇報,僅僅是秋葉子簡單幼稚地行為,最後她也為自己的單純和可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滿捧的鮮花撒向天空,當可愛的八音盒無助地滾落山野,當秋葉子圓睜雙眼中彈倒下時,她也許仍然不願意相信,她會死在自己同胞的槍口下,竟然會死在已經從她口中親耳聽到國家戰敗的消息後卻依然舉槍的同胞手中!
楊和娜加是善良的,他們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還放走了一頭槍口前的麋鹿,當然更不會在仇恨的怒火下殺死一個無辜的日本少女。
秋葉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卻消失在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殘忍的軍國主義情緒中。
這就是《紫日》的偉大!僅憑這一點,《紫日》就可以傲視中國一切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可以傲視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國影視作品——這體現在作品對秋葉子的人物刻畫:《紫日》對秋葉子這個日本人的刻畫並不象以往的影視作品一樣處理:先是冥頑不化,然後被俘,在我軍或鄉親的感化之後化敵為友,立刻成為我方的軍事力量—— 因為這不符合實際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長期受到軍國主義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這種可怕的復雜的民族情感在我們這些曾經受過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確讓我們感到氣憤、可怕,但我們鎮靜下來想想,是否應該想到「恥辱」這個詞?是不是應該想到 「敬佩」這個詞?為自己的民族從1931.9.18-1945甚至至今對日本的曖昧態度感到恥辱,為日本民族的這種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雖然他們遵循的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我們卻連基本的民族尊嚴都沒有保留呀!
若魯迅先生在天有靈,知道他的一些後世子孫看到影片中日軍刺殺中國百姓的場面而鬨堂大笑時,一定憤恨難平。雖然電影中的場景是演戲,但在日本侵華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中,這樣的外侮暴行很多,這樣面對外侮而無動於衷甚至從中取樂的中國人始終不少。當年,魯迅先生因憤恨少數同胞的不爭而棄醫從文,寄望以筆開啟國人心智。今天,我們依然不能對此掉以輕心。
我們不要輕視馮小寧對「戰爭與和平」主題的苦心孤詣。他對國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愛心,有一種責任感,更有一種危機感。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即使「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今世,天下也並不太平。就在中國的家門口,總有那麼幾個鬼子鼓搗,所謂亡我之心不死,我們怎能繼續沉醉於惰性之中、幻想著歌舞昇平?
與我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看一看好萊塢的主流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他們便會捧出一部警世大作。他們一直念念不忘戰爭的陰影,而在我國,馮小寧卻孤掌難鳴!
當今的中國電影缺乏一種主流精神。這種主流精神應當具有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感,也離不開開闊的世界視野和文化胸懷。對比好萊塢的主流電影,它們哪一部不是在強調所謂的美國精神,正因為如此,好萊塢主流電影才成為美國文化的象徵。像馮小寧這樣孜孜不倦於中國近代戰亂的憂患歷史,用發自內心的情感講愛國主義、也具備開放視野的中國導演實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這一定是我們在哪裡出了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段歷史都有著其主流精神與主流文化,好萊塢電影反復宣揚的「自由、愛國、勇敢、忠誠」主題就代表了美國的主流精神與主流文化。近代百多年來先賢們前仆後繼、孜孜追求的強國夢理應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愛國主義、憂患意識和世界視野為基礎的,在這方面,中國電影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不要忘記,「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馮小寧的《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既拍給中國人看,也要給世界上的人們看一看,給美國人、日本人看一看。對過去的歷史,我們永遠都不可以忘卻,而13萬萬顆中國心如果能連在一起,是現實中任何一種強權都抗衡不了的。
電影不能強國,但確實可以開啟民智。歷史不會慷慨地給中國許多機會,讓我們及早地從少數國人對《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