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幫忙翻譯一下這句英語,然後是否出自哪個名人或者書裡面
這是電影《超脫》里的台詞
Whenever on my mind, I say there was a feeling.
無論感受到什麼,我都如實表達。
I am truthful to myself.
我對自己坦誠。
I am young.
我是年輕的。
I am old and I am bored up to my soul.
亦是衰老的,並且無數次
So many times.
從心底感到蒼白。
I am out of faces and I am gone.
摒棄信仰,放逐自己。
I am just like you.
我就像你。
2. 求一篇觀後感,電影題材不限
《阿甘正傳》觀後感
算起來,《阿甘正傳》已經看了不下十次了。第一次接觸還是今年暑假時偶然在電視上看到的,看完後當時只感覺阿甘的人生太過於傳奇了,十分的嚮往那樣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歷,其餘的倒也還真感到沒什麼。
之後為了補全漏看的前十分鍾的內容去網上下載了部高清的英文原版,頗有耐心的再次從頭看了一遍,這一回除了那份感嘆,似乎更增添了許多的感動。再到之後為了了解片中的那一個個耐人尋味的細節,那一個個的歷史事件、人物,又反反復復又看了幾遍,更加由衷的贊賞這部我所認為的史詩級的巨作。最近的一次則是在向社團的社員們介紹情商時和大家一起觀摩了這部影片。還記得播放之前,我頗為感慨地對台下介紹道:「去年我社看了一部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該片幾乎囊括了1994年奧斯卡所有提名獎,但最終卻連一項正式獎項都為獲得,由此95年傳至我國時得到了一個《刺激1995》的譯名。當時看完,我很不解為何這么一部經典的影片會遭遇如此的境遇?原因在之後看過《阿甘正傳》後似乎便釋然了,因為同年有《阿甘正傳》的存在。作為1994年奧斯卡大獎獲得者,《阿甘正傳》無疑是一部絕對值得仔細觀看思考的作品,它所帶給我們的,絕不會只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
的確,每一次看完這部影片總是有一種別樣的感受。或是感慨,或是感動,或是倍受鼓舞亦或是令人深思。影片中的主角阿甘作為一個智商僅有75的近弱者(智商低於70為弱智),卻擁有著常人所不及的高情商,以及其一生所散發出的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這種種人性的光芒。引用句網上的評論「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所謂「反智」電影是也。
准確的說,阿甘不愚蠢,用他自己的話說「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縱觀阿甘一生,他的確沒有做過任何愚蠢的事,他總是用他的那份單純去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他用他那簡單的努力和愛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珍妮、巴布、丹中尉、那群追隨者們,無一例外。影片中他令人意外的進入阿拉巴馬大學,進入美國全明星隊,多次參見了數任總統,參與了越戰,華盛頓反戰集會,中美乒乓外交,水門事件……以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見證了美國在那一段時期內經歷的種種變遷,闡釋了所謂的「美國夢」的意義。「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成功」。
影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太多太多,片頭片尾那在風中飛揚的羽毛這一意象更是長久為人所稱道。羽毛在風中飄逸不定,似乎寓意著如阿甘母親的那句著名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所向阿甘闡述的人生是未定的,需要自己去探求的信念。然而羽毛最終落在他的腳邊,最後又從他的腳邊再次飛走,卻又暗含著丹中尉所曾經深信著的「命運早已註定」的思想。整部影片從大體上看似乎也便是交織著這兩種理念所展開的阿甘的非凡人生。阿甘那不尋常的體魄似乎是上帝的禮物,所謂命中註定。然而當他在美國大陸上不斷奔跑之時,前方的未知似乎也正喻示著他那憑借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引導所一步一步開創的傳奇。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著,「我跑,只因為我想跑」。簡單的話語里,卻耐人尋味。不斷的前進,不斷的努力,只為了最簡單的目標。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正邁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之上,不需要太多紛繁復雜的理由,只是邁開大步向前奔跑,或許這便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只有放下過去,才能繼續前進。」一切的榮耀或失敗都只是道路上的一部分,放下它們,才能跑得更釋然。可是,當我們還沉浸在這樣的鼓勵之時,阿甘卻只是淡淡的說了句「我累了」便停下了腳步。這一度讓我不解,那些跑步時的追隨者們相信會更加茫然。直至今日讀完李開復的自傳,看著這位似乎人生與阿甘一樣波瀾的引路人的一次次放下,才最終有些感悟。其中的感悟,似乎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去體會。
對於片中珍妮所代表的那一系列某種意義上的負面價值,披頭士文化、政治黑幕、戰爭、人性的墮落甚至連我國十年文革的那一度的黑暗都有所提及,阿甘的Forrest這個名字所喻指的3K黨,與阿甘與黑人巴布的友情,更是這強烈的對比諷刺的代表之一。這里我不想再展開,畢竟阿甘也堅信的是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
如果人生如同這樣的一部電影,那麼毫無疑問的是我們才剛剛演繹到影片的前一小段,後面還有長長的一大段。不論之前發生過什麼,得到過什麼,或是失去過什麼,都只是那小小的一部分。放下,才能繼續前進。因為奇跡每天都在發生。
要說的似乎還有很多,畢竟它所包含的意義太多太多。以致於每一次看完依然會產生許多的思考。即使再看上幾遍,每個人內心的惶惑感一點都不會減少,但同時我們也會油然而生一種超脫的感覺,就像我們仰望星空,感到一種自然的和諧和偉大的力量,雖然一些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可是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時間總是無情地流轉,它在催促我們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虛擲光陰。
所以,不要再猶豫彷徨,只要向前邁步奔跑。
3. 在線跪求超脫Detachment(2011)由托尼·凱耶導演的免費百度雲資源鏈接,求分享
《超脫》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QcHu6EeiEgZ9jHAO19yQQ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Brody飾)來到社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學校因學生反叛、經營不善而瀕臨絕境,多麗絲(劉玉玲飾)為首的一批教師備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課就遭遇了頑劣學生的挑釁,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贏得了女教師薩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ChristinaHendricks)的好感。同時,他的教學方式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悶的梅麗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著因體重帶來的各種責罵與嘲笑。但是因為老師,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但是,亨利其實內心也有很大的壓力,他的爺爺處於彌留之際,他的母親自殺陰影始終在腦海中縈繞。某天夜裡,他在公車上黯然神傷,獨自流淚。這情形被一個剛受到嫖客凌辱的雛妓艾瑞卡(薩米•蓋爾SamiGayle飾)看到了。她尾隨他,希望獲得他的幫助。他起初拒絕了她的要求,後來他還是把她帶回了單身公寓。
4. 怦然心動 電影 觀後感 要好的 感想比較多 夠深刻 原創
怦然,但是不僅僅是心動
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5. 急需英語的電影觀後感
樓主找到和電盈相關的觀後感再有網路或者谷歌翻譯吧。 給你找了一份楚門的。
The era of media manipulation of metaphor
Our age is an era of ho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aterial is abundant, it is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 still fettered people? What is the man to more independent directions, or bring him more into their opposites, more lost self, more from the real world and real life?
" Real world" with an almost cruel story, with a fable-like narrative, gave us a afford much food for thought the answer.
Obviously, Truman only belong to the real world -- one to be manipulated in the virtual world. His birth, growth, and all the passions, if no accident, including his death, will be in a manipulation and design good performed on stage, and countless lives in bright rich modern world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gathering to watch. They and the Truman com., together with the course of experience, leave Truman, their lives would die, the world will be confused, life will be meaningless.
But a good design lasted thirty years, never seen in past history reality show, but because the Truman show suspicious and seek to shatter. In the Truman after artificial storm, lightning, surge test, bearing his ship to the truth, relentlessly broke the blue dazzling beautiful but false sky. At that moment, a myth ended, a conspiracy was placed under the sun. More importantly, the deep impact, as long as the human heart is shown surviving, unable to be manipulated.
However, the Truman and not only belong to the real world. He is living in the smell of smoke in the world of electronics, you and me.
From birth, to grow, to die, we know the world, never is limited, we can never do as the Almighty God, in the world can understand. We have to resort to various carriers to transcend our flesh Fan Li, so that the soul can access the remote past, Yao long future, imagine the foreign world, to meet the needs of our knowledge and boundless curiosity. In this sense, we have to agree with Mcluhan's the true saying:" the medium is the extension of human body".
However, the paradox i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t often goes to the opposite of oneself, be deprived of liberty and eliminating subjectivity. Today, the electronic media in the global scop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rapid expansion, has been fully realized Mcluhan about " global village" genius prophecy. Also because of this,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be on the same planet, at the same time to watch the world cup, and in such a vast space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humanity to dece spy so most incisive.
The real tragedy is, in the media era, who are hard to escape the fate of the Truman show, who also have no real angry with the Truman said. In various forms of the reality television show, do we not see Truman shadow? When we are in for super singing girl fever when cheering, do we not in himself to see those holding TV and Trueman with audience's shadow? In economic interest drive everything today, business logic abuse, have forced us to put our own play trick on the other, we only enjoyment, and revel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betray our money, privacy, freedom, and even the life.
In view of this," real world" as an era of manipulation of metaphor, not only about the true and false boundary problem, the more important it is to remind us out of the era of the scam, closer to our hearts, in a kind of tenacious reflection, maintain a not so fashionable free.
中文
媒介時代的操縱隱喻
我們的時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技術的發展、物質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還是束縛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還是把他更加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遠離了真實的世界和鮮活的人生?
《楚門的世界》用一個近乎殘忍的故事,以一種寓言式的敘事,給了我們一個耐人尋味的回答。
很顯然,楚門只屬於楚門的世界——一個被操縱的虛擬世界。他的出生、成長,一切的喜怒哀樂,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包括他的死亡,都將在一個被人為操縱和設計好的舞台上上演,並被無以計數的生活於光鮮富足的現代世界的男男女女們駐足觀看。他們與楚門融為一體,一起經歷著成長的歷程,離開楚門,他們的生活將無以為繼,世界將大亂,生活將沒有意義。
但一場被設計好的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曠古未有的真人秀,卻終因楚門的疑心和探求欲被擊碎了。在楚門歷經了人造的風暴、雷電、巨浪的考驗後,承載著他走向真相的船,無情地撞破了那個藍得刺眼的美麗但卻虛假的天空。在那一剎那,一個神話結束了,一個陰謀被置於陽光之下。更為重要的是,這深深的撞擊,證明只要人性尚存,心靈是無法被永遠操縱的。
然而,楚門又絕不僅僅屬於楚門的世界。他同時就是生活在這個彌漫著電子硝煙的世界裡的你和我。
從出生,到成長,到死去,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從來是都是局限的,我們永遠無法做到像萬能的上帝那樣,可以對這個世界瞭然於胸。我們不得不藉助於各種載體來超脫我們的肉體樊籬,從而使得心靈可以通達久遠的過去,遙想漫長的未來,想像異邦的人世間,以滿足我們無限的好奇心和知識慾望。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贊同麥克盧漢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然而,文明發展的吊詭正在於,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為剝奪自由和消解主體性的幫凶。今天,電子媒介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和迅速擴張,已經完全實現了麥克盧漢關於「地球村」的天才預言。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的人們才得以在同一個地球上,同時觀看楚門的世界,從而在如此廣袤的時空范圍內把人性中的窺探欲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現實的悲劇性正在於,在這個媒介的時代,誰都難以逃脫楚門的命運,誰也沒有十足的底氣說自己與楚門無關。在各種形式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中,難道我們不會見到楚門的影子嗎?當我們在為超級女聲而狂熱歡呼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會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著電視與楚門廝守的觀眾的影子嗎?在經濟利益驅動一切的今天,商業邏輯的泛濫,已經逼迫我們不得不把我們自己玩弄於股掌之間,我們只有自娛自樂,並在狂歡的剎那間,出賣我們的金錢、隱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來,《楚門的世界》作為一個時代性的操縱隱喻,不僅講述了真實和虛假的邊界問題,更重要的則是提醒我們走出時代的騙局,走近我們的心靈,在一種頑強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麼時髦的自由。
6. 電影「超脫」,, 如果你死了,在你的葬禮上,你的家人或朋友會說些什麼,, 胖女孩的短文(英語)
這個電影看一半就沒看了,超重口味的//
7. 《上帝也瘋狂》的觀後感怎麼寫啊急…
《上帝也瘋狂》——觀後感
《上帝也瘋狂》!初聽到這部電影的名稱的時候,一個披頭散發,怒笑狂吼的瘋狂的上帝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懷著好奇的心,在歡笑聲中看完了《上帝也瘋狂》。看完影片後,雖然由始至終上帝都沒有出現過,我個人覺得影片要展示的是文明VS野蠻,讓人重新去審視現代文明發展至今對人類自身的影響,這部電影卻帶給了我幾點思考。
片子開頭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畫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們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熱美好的非洲風景。動物們在陽光、乾草、河流邊奔跑,跳躍。那麼悠閑的世界,和諧無處不在。然後鏡頭轉到繁忙的現代文明。城市飛快地奔跑,人們彼此忙碌。歷蘇的旅行讓兩種文明有了交點,兩條彼此分開的平行線,相互交匯,撞得我心中強烈的不安和羞恥。和那些純潔的部落首領相比,我們的文明得到了電,汽車,搶,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誠,團結。我們自私,暴力,狹隘。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文明」所帶來的是權力的爭斗,是戰爭,是人與人之間的敵對……對於「現代文明」我們該如何反思?
《上帝也瘋狂》中主要的人物有奇哥和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奇沙和小兒子奇爾,還有來自現代世界的老闆,史蒂芬。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離紐約市中心只有6000多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人和現代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雖然那些布希族人沒有我們現代人的文明,他們過著簡單的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沒有飛機大炮,沒有汽車輪船,也沒有混凝土做成的樓房、別墅。但是他們有著善良的品格,愛好和平,愛護家人的心。他們沒有經過石油時代,沒有經過信息時代,住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的他們,只有靠沙上的一切印跡來判斷發生的一切。他們一年將近有九個月是沒有地表水生活的。但是,面對殘酷的自然,他們知道怎麼生存下去,他們珍惜每一滴水,他們也懂得怎麼樣去取得一滴水,去維持他們的生活的需要。
在電影中,我們最深惡厭絕的就是那個為了求財而不顧一切的老闆了。他也算是我們現代人的一種代表了。獵殺大象已經是一件違法了的事情,而在返程中,為了趕時間,他竟然可以不顧奇沙和奇爾的生死,為了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象牙運出去,他不惜放火燒山,謀殺同伴和無辜人的性命。這些行為都是不可以為而為之的行為。但受到利慾的引誘,老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我們現代文明人的代表之一嗎?放眼中國,放眼世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少嗎?答案是不少。不但不少,還多得很呢,放手抓去就是一大把。現代人文明了嗎?執法嚴格了嗎?為社么還有這么多的人提著腦袋去鑽法律的空子呢?為社么還有這么的人為了經濟的利益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了呢?為社么為了利益可以連自己的人格、良心、美德都放棄了。中國,究竟還要出現多少個三鹿奶粉的事件呢。……
原始部族中人的純朴、善良,人與人之間其樂融融,這是一種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但我們也看到影片中凱因與外界的人無法溝通,帶來了諸多的「麻煩」。這裡面有個問題同樣要思考,在現代社會中「他們」該如何既保持自身的優良傳統,又能融入到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認,文明的步伐需要繼續向前邁進;另一方面,現代文明不能成為埋葬人類自身的銳利武器,所以在人類越來越文明化的同時,更要保持人類的本性。
那些土著族人過著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聽到雷聲,認為那是上帝在打嗝;聽到飛機響認為上帝身體不適。或許你要說他不聰明,他不美麗。但如果聰明、美麗就是那些貌道岸然的現代人的話,我寧願做不聰明,不美麗的土著族人。可是你說他們不聰明的話,也不見得。他們知道如何搜集露水,如何根據腳印走回家的路,知道如何能夠把土狼嚇跑,戰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觀獸跡,觀察沙地上的一切,他們能夠知道發生過的一切。你能說他不聰明嗎?面對瀕臨絕境的人,他能伸出援手,你能說他不美麗嗎?至少,他的心靈是美好的。在因為一個玻璃瓶的出現,而鬧出來的族人的斗爭中,他能夠克制己欲,為了族人的團結,為了族人的利益,堅決地把引起邪惡的罪魁禍首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扔掉。這種集體主義,不正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和學習的嗎?
上帝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把人們生存的環境設計得如此不一樣。布希族人生活在一個交通滯後,經濟和文化嚴重落後的世界裡。布希族人的生活與外界的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相比,他們確實是過的很艱苦,上帝確實是很不公平。但是上帝卻又是公平的。布希族人沒有優越的生活,卻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他們正直友愛,樂於助人,團結一致,他們有著最真誠的嘴臉。而現代人富有,只是心靈上很貧瘠。現代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要去追求更大的利益,這使他們的人格變得更加的醜陋了。光鮮的衣服的內表,隱藏著一副丑惡的嘴臉。通過這些對比,我們應該看到考慮更深一層的問題——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生活在紐約中心的人和一個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人見了面,生活在一起,會鬧出怎麼樣的笑話。要想這個社會和諧地發展,我們就要有整體發展的意識,走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的路。否則,我們的世界就會走上極端——極端的富裕和極端的貧窮,極端先進和極端落後。那麼,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和平相處嗎?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無法想像。
電影里最搞笑的就是那個不知道名字小動物了。就因為史蒂芬的那隻靴踢到了它,它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定要找那隻靴報仇。它對那隻靴死纏爛打,有冤抱冤,有仇報仇。如此恩怨分明,死纏爛打,有個性,如此倔強的小動物,還是第一次和它見面。大自然姿態萬千,千姿百態,千奇萬怪,不正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嗎?大自然的神秘和有趣,我們身外的世界,還很大很大,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大自然還等著我們去揭開它神奇的面紗。我們應該以博雅的姿態投入到我們的學習中去。我們不能滿足於我們當前自己的知識。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的知識也是一樣。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吧。
靜止之烏托邦
——觀《上帝也瘋狂》有感
什麼是「烏托邦」?一個「烏」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們縱抱著種種希冀看這詞,卻到底還是要承認,作為一種社會理論而言,「烏托邦」在實踐上仍止於虛幻。
那麼,我們基於這樣的現實,來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無數人為影片中土著的社會冠以「伊甸」美名時,我卻要質疑,布須曼人,我們要對他們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節由一隻玻璃瓶展開。玻璃瓶作為一件土著人眼裡前所未有的「好東西」,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私慾,隨即被視為惡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盡頭」。我很難忽視這一點,即布須曼人並非沒有私慾,而是缺乏激發私慾的媒介,當佔有欲突降時,他們無能為力,只有逃避引發佔有欲的珍稀品——布須曼人的「烏托邦」,建立在物質落後的強制條件下。不是布須曼人高尚純朴才能忍受生活貧瘠,而是只有生活貧瘠,布須曼人才能高尚。
為什麼大多數人並不會對布須曼人這種狀況持否定態度?因為他們處於一個智慧相對原始、簡單的部落形態。如若將之放入現代社會,我們大可以想到上世紀我們曾流行一時的越窮越好的說法——而這在今天幾乎公認是荒唐的,無法與人類發展階段匹配。私有制出現是人類發展的一大轉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與「烏托邦」空想理論是不同的,前者是滯後,後者是超前。我以為,拒絕物質,意識的發展所維持的無私社會,實質上不咎是一種無力的逃避,所以,布須曼永遠只會是極特殊環境下產生的個例。與布須曼故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社會主義作家傑克•倫敦在短篇小說《強者的力量》中的描寫,當物質環境滿足一定條件時,私有產生且不平等伴隨私有出現,而原有的形態受到外來沖擊後,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權——當然,倫敦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著意描寫了這其中私有制與私慾的醜陋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過程在普遍外在環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絕無意客觀或主觀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認為,實在不能將布須曼土著與「烏托邦」畫個等號。回到開頭,我們應當直視,從柏拉圖到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設想目前還無法實現,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在未來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這種希望渺遠的追求,卻是人類智慧的特有產物,也是我固所敬仰的。與目前人類認識的社會最高境界「烏托邦」相類似的,讓我想到人類對終極真理的追求,後者更空無,歷史卻也更長久,從未止步。現在,我私將對社會理論「烏托邦」的追求,納入對真理追求的范疇內,妄談一點感受。
「烏托邦」的設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認為這絕不是對原始的回歸的呼籲,而是人類在回視自身發展後,通過對私有制和社會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設想。而反思、認識自己,從來都是各大宗教、學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也就是說,且不論「烏托邦」思想的科學性、可能性,我們也應當對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為眾多學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輩絕無實現可能,卻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沒有永生,真理卻不曾死亡。」在這等意識下,旁觀者若糾結於「烏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氣了。
正因如此,我以為布須曼人遇上「烏托邦」理論,是無法比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卻很不相同——前者是極特殊的物質貧乏封閉環境下,靜止滯後狀態的和諧公有,不能經受發展;而後者則是在普遍資源環境下,人類主動追求發展的理想理論產物,二者產生的條件並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們面對布須曼土著超乎尋常的簡單快樂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們有人類樸素宇宙觀,敬重自然生命,我們亦有如佛教哲學包羅萬象,普濟眾生;而且,當觀影者對布須曼人的質朴美得表示敬慕時,也正說明,這些品質沒有從我們的意識中消失,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悲哀。存在即合理,不同條件所決定的不同文明,相遇之時實在沒有任何一方應當自卑。
不是貶低,我只是質疑對布須曼人的盲目敬佩與贊揚。從理想社會的角度而言,相對於布須曼社會的靜止、脆弱,我更愛「烏托邦」思想下的認識的主動追求與探索,無關制度,無關階級,無關年代,這只是一條望不盡的長路。
《上帝也瘋狂》觀後感
上帝存在嗎?竟然也會瘋狂起來?瞧這名字就夠吸引人的!那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些什麼呢?看後才知道,原來是上世紀80年代城市發展進程中,不為人知的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沖撞中的一些縮影。故事是以像沙漠又不是沙漠的卡拉哈里平靜祥和的生活場面開始的,在那裡居住著原始部落------布希族,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雖然艱辛,但卻沒有私念,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相互幫助,分享果實。在他們心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視並保佑著他們。然而這樣與世無爭的生活被「上帝」扔下來的一個酒瓶給攪亂了。
凱在外面游獵的時候撿到了飛機上落下的瓶子並帶回了部落。很快,聰明的布希族人發現了這個瓶子的多種用途,都想使用它,遺憾的是上帝太吝嗇了-----只扔下一個瓶子!於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不和諧場面展現在人們面前,大家為爭奪瓶子的使用權而相互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發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凱決定把這個攪亂平靜生活的罪魁禍首還給上帝,於是他開始了趕往世界的盡頭的旅程。一路上凱經歷了種種奇遇,也引發了無窮的樂趣,
與此同時,一群笨手笨腳的反政府武裝分子襲擊總統未果之後,開始了流亡他鄉的漂泊生活......而一直在卡哈拉里做研究的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開著無剎車,既能無人駕駛、又能上樹的破舊吉普,代替牧師去接來做鄉村教師的湯小姐,這一路可讓湯小姐見識了這輛吉普的與眾不同和安德魯斯蒂博士頭銜之外的另一面。在「車上樹」的時候凱第一次遇見了安德魯斯蒂和湯小姐,並以為他們是神仙!當他把瓶子給安德魯的時候,安德魯斯蒂卻讓他丟掉,於是凱憤怒的走開了。凱離開之後由於射殺了文明時代馴養的山羊被當地政府收押3個月,幸好安德魯斯蒂僱傭他做了11星期的義務服務。這就為他們合夥智鬥武裝分子埋下了鋪墊。當反政府恐怖分子闖進村子,挾持了湯小姐和她的學生時,正在戶外做研究的安德魯斯蒂發現了這一危情,並准備了對策開始了對唐小姐的營救。而作為安德魯副手的凱則機智的完成了安德魯斯蒂交給他的任務。最終,所有人被救,而且無一人傷亡,當然,除了反政府恐怖分子。
故事雖然結束了,可是對於故事中的有些人物的印象還是無法磨滅。
來自原始文明的凱與現代文明的事物撞了個正面,於是喜劇誕生了,就像卓別林的啞劇一樣充滿了趣味和歡樂。凱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聖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賜,神聖而高貴。以至於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隻破瓶子當作慈愛的上帝送給他們的禮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處可見這樣的垃圾,人們為名譽、利益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勾心鬥角的無煙戰爭。反動分子也公然襲擊總統發動武裝斗爭。
相比之下,凱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許就是人類最後的精神凈土。可愛的布希族人,純真、簡單、善良、執著,沒有嫉妒,仇恨,權利之爭,非常純凈的種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的為生存而生存。沒有煩惱、負擔,快樂的生活,真是感嘆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簡單干凈的種族。裡面有這樣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話:在卡拉哈里,日子隨你高興的過,高興的話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時鍾或日歷來決定作息。 這與卡拉哈里相聚600公里的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人們推動社會進步的初衷是為了更舒適地享受生活,使得現代文明得以發展前進。可是先進的文明卻使得大家過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以至於一些不堪重負的人就更嚮往小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反復的投胎,讓自己只過小時候的快樂日子;還有些人選擇到處去流浪,隨遇而安,餓了就討口飯吃,煙癮犯了就去借個火,困了就找個汽車軋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個超脫。
而動植物學家安德魯斯蒂不愧是個頑固的知識分子,用中國的話說就是一個「書獃子」,在女人面前就像一頭錯喝了乙醇的小鹿,到處亂撞搞破壞。他雖然有時犯渾,但在關鍵時刻還是展現了男人在危急時刻的勇敢,更何況還是在自己心儀的對象遇到危險時,更是義不容辭。這時候他利用一切掌握的資源,讓凱用葯劑把6個恐怖分子麻醉後,主動出擊把另外2個玩牌玩到頭腦發燒的土賊緝拿就擒。紳士的安德魯斯蒂在最後展示自己英雄一面的時候,機會卻被別人搶走了!
在中國,這顯然是知識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謙虛,以至於功勞被竊取也不願去捍衛自己的成果。不過這個「可愛的笨男人」最終還是獲得了「棄城就鄉」湯小姐的芳心。也許是她看透了城市中各種噪音的喧囂和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相比之下,這種淳樸而無意識的搞笑節目更讓她覺得舒心、快樂,讓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看來,這個虛擬的上帝並沒有發瘋,而是在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路上種下一些帶刺的玫瑰,在國家政權的康莊大道上安排了一個強盜,但最終一切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繼續向前、向前......
我想上帝如果真的存在的話,他看到這里發生的一切,一定也會暗暗發笑:一切皆有定數。聽到這話,如來也笑了。
8. 用英語介紹一部電影(帶翻譯)
《阿甘正傳》影評
在影片中,帶著美國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礙的阿甘凝視著充滿野性的珍妮,彷彿和美國小說大師福克納的名著《喧囂與騷動》中的傻子班吉是遠親。但二者顯然有著根本的區別:班吉只是一個家庭衰亡的象徵,是個真正的低能兒;而阿甘這個「傻子」卻幾乎代表了這個時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
而阿甘所摯愛的珍妮則是墮落的象徵,她染上了幾乎所有的惡習,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後她死於一種病毒——其實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卻不計一切,始終如一地愛著她,影片在對他構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責備的同時,更體現了他的純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個戰士,以他貌似簡單,實則更為簡單的頭腦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強大的體魄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贏得了生存和發展。這是一種對上帝獎勵善良的希望,同時,它更包含了一種基調:向前,跑。有人說,這樣奔跑會給人帶來希望。事實上,希望確實存在,這部獨特的影片贏得了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了甚至只喜歡輕松的娛樂片的觀眾,便說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顛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反主流性。阿甘的經歷讓許多「聰明人」相形見絀,我想導演就是想通過阿甘形象的塑造來反諷社會,反映社會現狀,比如對人的異化、墮落的揭露等
9. 釜山行英文影評,那種看完電影後對人性有了深厚的感觸
其實我不是很懂,韓國棒子只是拍了一部關於人性比較好的電影,整個網路都在傳,持續快一個月了吧.國內一些講人性的電影也很好比如《盲井》,美國的比如《七磅》《超脫》,再比如《夜行者》,這些都獲獎很多的電影,每一部都可以完全碾壓釜山行,網上知道的人卻少之甚少,聯想到之前的限韓令,這里也許有一個陰謀論
10. 尋找一部勵志電影(英語)
《當幸福來敲門》
Chris Gardner: It was right then that I started thinking about Thomas Jeffers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part about our right to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m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
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
Chris Gardner: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克里斯·加德納:有了目標就要全力以赴。
Martin Frohm: What would you say if man walked in here with no shirt, and I hired him? What would you say?
馬丁:如果我僱傭了一個沒有穿著襯衫走進來的人,你會怎麼說?
Chris Gardner: He must have had on some really nice pants.
克里斯·加德納:他一定穿了一條很棒的褲子。
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It's an I
幸福的幸裡面是一個「幸」,不是一個「辛」。或者理解成,Y=Why=為什麼,I=我。幸福裡面沒有為什麼,只有我。
I'm the type of person,if you ask me a question, and I don't konw the answer,I'm gonna to tell you that I don't konw.But I bet you what: I konw how to find the answer, and I'll find the answer,.
我是這樣的人,如果你問的問題我不知道答案,我會直接告訴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證:我知道如何尋找答案,而且我一定會找出答案的。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You gonna trust me, all right
托馬斯·傑弗遜《獨立宣言》中說道:「我們堅信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人生來平等,並被賦予了包括生命,自由以及對幸福追尋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We hold these truth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