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電影《孔子》的觀後感 600字左右
首先,史實也無怪乎是《史記》,《呂氏春秋》這一類書的記載。這些書是為統治者記錄歷史的書籍,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至於那些稗官野史更是不可全信的。
我不是學歷史的,鮑鵬山號稱專家,和胡玫他們展開口水戰,提出了他的史實言論。
鮑鵬山說:「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可是電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鋰』。之所以叫『鯉』那是有故事的,是因為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了一條大鯉魚祝賀。」
鮑鵬山說:「《論語》裡面出現子路、子貢是對的,但是電影里孔子怎麼會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貢』呢?稱呼別人的字,這是對同輩的稱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長輩,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鮑鵬山還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顏回以及衛國南子的死都不符合歷史的記載。」
鮑鵬山說:「子路和顏回其實都是在孔子回魯國之後死的。而且顏回是因為太窮、營養不良死的,根本沒有電影里死得那麼悲慘。」
以上就是專家鮑鵬山和金牌編劇們所引發口水戰的言論。你自己分析下吧!
剛看完,感受如下:觀感是被分裂成兩個部分,孔子在魯國工作期間和不在魯國工作期間。前期故事較完整,場面也還算波瀾壯闊(雖然是電腦做的)。主要描寫了孔子政治野心大但卻又不懂政治,最終出現路線性錯誤,導致流亡。後期部分故事性較弱,主要是子見南子性騷擾篇,兵荒馬亂狼狽不堪篇;顏回捨身救書見義勇為篇,糧草斷絕一碗馬肉湯篇。全劇總結:苦大仇深
❷ 電影孔子觀後感
從孔子造像研究角度來看,紀錄片《孔子》意義非常。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就曾以楷木為其造像。西漢時期的孔子像,保存至今的至少有三件。2000多年的孔子造像史,每個時代的藝術家以不同的圖像方式,運用各種可能的媒材,刻繪了大量的孔子圖像。
這些圖像,既是歷代藝術家發揮獨特藝術想像的天才創造,也是刻繪者因應時代思想、文化和審美需求的寶貴財富。這些圖像,與孔子學說一起,在不同時代發揮了不同的重要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現代社會,如何運用新技術手段創造新的孔子圖像,以現代傳播途徑弘揚儒家思想,紀錄片《孔子》無疑做了有益嘗試。
現已播出的國際版《孔子》和即將開拍的六集國內版《孔子》,可能不僅是傳統文化史、儒學傳播史上的大事件,而且也應是孔子造像史上的重要事件。
紀錄片《孔子》中的孔子圖像,在媒材使用、製作程式、圖像樣式、呈現方式、傳播路徑、文化蘊涵,以及制像者身份和受眾范圍等方面,均迥異於傳統的各類孔子圖像。
《孔子》以新媒體手段塑造孔子形象,是孔子造像的新方式。因此,僅就藝術學而言,兩個版本的紀錄片,不僅應該成為影視學研究的新對象,也自然應成為孔子造像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90分鍾的紀錄片能在毫無時間知覺的狀態下一氣看完,於我尚為首次。看這樣時長的紀錄片,完全感覺不到時間,完全不需要意志力,僅憑這一點,紀錄片《孔子》就值得舉手稱贊!
❸ 電影《孔子》讀後感
看電影《孔子》有感
時間飛遜,轉眼間已到2010年。但是,我們這些後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榮歷史。
《孔子》主要講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就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電影只截取了他51歲到去世,前一半講他的政治生涯,後一半講他周遊列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電影中……
孔子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有一個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國生前最喜歡的小奴。他因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時逃跑,被發覺後季孫斯派了還有很多士兵進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裡。在一次朝會上,孔子向君上請求赦免這個小男孩,並在朝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孔子向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發起了犀利的攻勢,最後他戰勝了世俗偏見。
孔子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大治,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通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魯國國君。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季孫斯援兵五百乘。但當魯國國君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准備發動軍隊挾制魯國國君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是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讓敵人以為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這一戰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謀。
孔子是一個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人。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眾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台。武子台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台。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在孔子周遊列國時,齊國再次發兵攻佔魯國。年邁的季孫斯想把孔子迎回魯國。但最終只讓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國。冉求在齊魯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垂暮之年的季孫斯幡然悔悟,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諒。他交代兒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魯國。最終孔子決定啟程歸魯。歸魯後的孔子不再參政,只專心講學,一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❹ 孔子電影觀後感
說起孔子,應該無一不知,無人不曉,那電影《孔子》,大家都看過沒有,這部電影真是一部良心之作,把歷史大家——孔子,老先生一生的故事講述得非常好。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演說家,他用一生為大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思想,在教育、文化、治國、社會等等,全方面都有他的影響。
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感受到了孔子的不易,他有著滿腔熱血,但周遊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犬,非常的不容易,但他始終堅持自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與初衷,並把自己的思想傳給弟子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學習偉人的品質,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新時代有新時代的任務與使命,讓我們充實自我、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做貢獻。
❺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❻ 孔子電影觀後感800
要點:
1、大致敘述電影的內容
2、選取幾個經典的片段談談自己的感悟
範文:
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於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裡,但他堅持自己的思想,開班教學,創立了私學,改寫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的歷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備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發生的故事,導致孔子受連累被逐出魯國。
孔子在諸侯各國游說講學,推崇仁政思想,企圖改變各國戰爭紛爭的局面,改變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後來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後,又被魯君召回國,在此期間創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孔子的幾條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名言對我們教育很多,比如說: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不喜歡學,不會學,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他,也沒有教他的必要。
這句話給我們的教義是十分大的,告訴我們,要主動學習,態度端正,要對學習抱著喜歡的態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
這樣老師才會對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師見你學習態度好,必定會想:「他(她)是一個有希望的學生」,也會因此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會有更多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也不會讓老師天天一副「苦瓜臉」對著你,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我同樣記憶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句話讓我終身受用,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仁義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然後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這樣的人,以後必定會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們雖然談不上「千古流芳」,但這樣做至少不會「遺臭萬年」。
所以,《孔子》這部影片對我們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論是孔子的政治思想還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給了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發!
曾幾何時,他為了傳播這正確美好的思想而到處顛沛流離!為了改變這紛爭世界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為了對後人的正確教育、啟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難、傾注了多少心血!
❼ 《孔子》電影觀後感
孔子這部電影講述了東周末年時,孔子為了理想在諸侯割據、相互征戰的混亂時代四處奔走,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的事情。
不管懂不懂孔子,我們都可以在這部電影中遇到自己心中的那個孔子。之所以說這么高的評價,只是因為一直有人跳出來說這是部爛片,開口商業氣息,閉口拉低聖賢。更有人要和西方人對耶穌的態度攪起來。難道孔子在魯國城門口的下跪,就是對聖人高高在上的形象的褻瀆?
難道「喪家犬」、人生的失敗者就是惡俗,就是可怕的誹謗?我彷彿看到一幫明清的衛道士,忙著要把孔子貼金鍍銀,看到一個路人對他們說:「嘿,這是個人!」便要跳到半空中罵個不停。
我認可孔子的偉大,但我更願意稱他為「夫子」,為「君子」,而不是聖人。把孔子的悲哀,把他的喜樂呈現給眾人,才更能讓大家了解他,去知道他所堅持的道,而不是放在神壇上供著,用侍奉神的卑微態度說著自己都不知曉其意義的偉大。
沒有孔子作為,人才能感受到,經歷過的悲劇,有怎能表現他堅持仁的偉大。
❽ 《孔子》觀後感1000字
《孔子》:「觀眾看完不後悔」
1月27日,是史詩巨片《孔子》以2500個拷貝特大規模投向市場的第6天。片方表示,影片投資1.5億元「賭的就是觀眾看完不後悔」。《孔子》上映6天來,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場次均有爆滿現象,上座率整體在八成以上。
《孔子》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春秋時期魯人孔丘
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影片以孔子在魯國執政為開端,周遊列國後回歸故里為結束,始終以孔子的個人經歷為線索,藝術地將春秋時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既有魯國廟堂之上討論「墮三都」時的明槍暗箭,又有「夾谷會盟」中的金戈鐵馬,既展現了孔子及弟子們的師生之情,又有「子見南子」的千古謎情。湯一介、張頤武、孔慶東、陳來、彭吉象、孫欽善、錢遜、顧青、張衛等學者近日對電影《孔子》各有點評。
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
春秋亂世,正是戰火頻仍、動盪不已的時期,聖人孔子應世而生。在孔子51歲任職魯國中都宰後,先後有「夾谷會盟、武子台平叛、墮三都以及齊魯大戰」等戰事、爭端發生,而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點表現的「四大戰役」。「夾谷會盟」的凶險、「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墮三都」的浩壯、「齊魯大戰」的慘烈,為觀眾呈現出宏大壯觀的視覺盛宴。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宣揚儒家治國之道。史書上所記載,眾弟子一路追隨老師,無論艱險窘困,始終不離不棄。孔子師徒行經冰河,冰面暴裂,書籍全數跌入河中,孔子最疼愛的門生顏回不忍老師的書冊毀於一旦,奮不顧身撲入冰河救書;門生子路為實現孔子的理想,前往衛國為官,衛國發生政變時,為了保衛自己的主公而捨生取義……這一幕幕震人心目的畫面,一樁樁感人至深的事跡,為我們展現了聖人孔子所奉行的思想與教義的現實意義。
《孔子》全片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高潮扣人心弦,雖然時長兩個小時,但是依然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認為,電影《孔子》的誕生,是國產史詩巨制的一個里程碑,它將中國大片的標准提升到了聖賢這一步,實現了一個大的突破,也讓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新的平台。與同期的《阿凡達》相比,《阿凡達》展現了電影技術的一個新高度,而《孔子》則是為中國大片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國人不需要再吊在威亞(特技)上討好外國人,中國文化將成為代表中國的最強音。
畫面大氣磅礴,鏡頭質感濃重
電影《孔子》中表現到武子台平公山不狃之叛時,孔子登上高台鼓振士氣,布下陷阱誘敵深入後以火油覆之,掀起全片第一個高潮。此節人物線索一分為三,一方三桓密議,一方夫子御敵,一方是反叛軍從集結至正面對戰的碰撞,三線並行,文戲武戲混搭。對於這一情節,導演胡玫拍帝王戲的經驗派上不小用場。以帝王之勢為聖人裁衣,用熊熊烈火烘托一個高高在上、寂寞而專注的擂鼓人,一如孔子以德識、才智對世人振聾發聵卻始終曲高和寡的一生。北大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孫欽善教授看完《孔子》後認為,多線敘事考驗的是導演的基本功,但整體氛圍掌控才是電影的關鍵,《孔子》選取的每個場景都非常有氣勢,並較為巧妙地在各大場景中穿插進孔子的重要思想。
氛圍的整體感也體現在全片大氣的攝影上:「夾谷會盟」山雨欲來,彰顯聖人箭藝和智謀;「墮三都」短兵相接,明快的節奏營造緊張氛圍;「武子台平叛」夫子親自擂鼓揮兵,展現軍事才華和大將氣度;「齊魯大戰」是影片場面最為壯闊的一幕。該片攝影鮑德熹說:「我們用電腦製作出了十萬人的視覺效果,『齊魯大戰』真的是最大的場面,《孔子》會把我們的胸襟拉闊,把我們的所有想法提高。」
長期從事影視美學等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表示,影片中數字藝術營造出的大場面、大背景,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歷史語境。他不同意部分學者提出的「此類影片最好不拍」的觀點,而是認為,拍些精品是有好處的,許多年輕人和海外的中華文化愛好者都需要直觀的藝術,而不僅僅是嚴謹的學術。
孔子從政失敗後離開魯國,在外漂泊,先後經過7個國家:衛、曹、宋、鄭、陳、蔡、楚。在今天看來,孔子並未出山東河南二省,但已足夠展示兩千多年前的社會風貌。電影《孔子》為重現春秋時代的實感,從布景陳設、筆刀碳粉、夫子慢車的沉重書簡到衣履飾物都經過反復考究。《孔子》全片使用的道具多達3000件,此外人物的稱謂、生活中的禮儀習俗,也是經過權威歷史顧問團隊多次考證論證,務求細節完美、一絲不苟。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也對影片畫面質感給予肯定:「影片中的每個細節都滲透著禮樂文明的厚重、庄嚴、肅穆和意味雋永的儒家思想。而對於有人提出的《孔子》思想性不強的意見,中華書局總編審顧青則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如果太散文式地去講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必然會造成公眾理解上的困難。「不能用專家的視角看電影,適合專家學者們去看的電影不見得適合普通觀眾去看。《孔子》的觀賞性很強,達成了與公眾的溝通,不乏味,不說教,不幹巴巴,該緊張的時候緊張,該感動的時候感動,給了大家一個很生動的孔子。」顧青說。
人物刻畫生動,塑造英雄孔子
耗資1.5億元,歷時3年,聚集了堪稱「華語夢之隊」的強大幕後陣容,周潤發、周迅等巨星加盟,首度將2500年前中華聖人的傳奇生涯搬上大銀幕,這些無疑讓影片亮點紛呈。孔子是中國人的驕傲,如今更成為了全球偶像。從影片上映情況來看,大部分觀眾都認為《孔子》是近年來極具誠意、整體質量很高的中國電影。
影片壯觀唯美的畫面、有史可據但又劇力萬鈞的劇情、真材實料精細周到的道具,令全片極具觀賞性。演員的表演也備受稱道,周潤發大氣傳神的演出堪稱「演活了幾千年前的聖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更描述周潤發塑造的是「叱吒風雲、臨危不懼的英雄孔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周潤發塑造的孔子形象生動、有力量,讓人看到了孔子為了理想目標堅韌不拔去奮斗的精神。整部電影宏大、有追求、有歷史感,對白自然流暢,最重要的是適度、得體。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大哲學系教授湯一介認為,影片《孔子》尤為可貴的是對於孔子的「禮」給予了很高的重視,這是為許多現在寫孔子、說孔子甚至研究孔子的人所忽視的重要內容。
周迅飾演南子一角也相當出彩,只是在這樣一部男人戲當中篇幅略短。而陳建斌飾演的大反派季孫斯也十分「耀眼」,令觀眾大感驚喜。「顏回殉道」、「子路就義」、「孔子回魯」等經典場面更是成了「殺傷力」十足的「催淚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說,拍攝這類影片,能夠對古代文化傳統與人物抱著「溫情與敬意」是最根本的原則,在這點上,《孔子》做到了。這部凝聚著電影界以及學者心血的影片認真演繹了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學者,沒有陷入「戲說歷史」的圈套,這一點著實難能可貴。
❾ 電影 孔子 觀後感
孔子,這個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對他之後的中國人影響巨大。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藉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著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盪,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幾分鍾,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復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說,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❿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
電影所選取的一些故事單元也比較吸引人,孔子由中都宰而大司寇,進而代國相;夾谷會盟,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叛將陷都,鎮定自若,救大廈之將傾;墮三都,三桓掣肘,功虧一簣。比射藝奪兵符,守周禮以身作則,機智辯勇救家奴,一把古琴彈得如痴如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弟子顏回、子貢、子路、冉有性格各異……,影片中有東周諸侯爭霸的宏大戰爭場面,也有子見南子時說的「愛德如愛色」的觀眾笑聲,讓我們有幸對兩千年前的這位君夫人想像一番,周遊列國,或許也只有這位君夫人才算得上是知己,因此對君夫人的離去心中不禁惋嘆,也客觀上調節了下半場故事的節奏。
孔子最初的形象是我小學一二年級時批林批孔運動中鋪天蓋地的孔老二漫畫,小時候連環畫中的孔老二如「喪家之犬」到處周遊列國。電影在下半場表現孔子十幾年食不裹腹,衣不蔽體,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雖然狼狽,卻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們始終不渝追求、堅持、宣揚信念的精神,這也是電影比較感人的地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在看完影片後評論到:「孔子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這個世界不應該是一個成王敗寇的世界,不是說誰成功了,我們就去頌揚他,我們頌揚一個在他活著的時候沒有實現自己理想的人,我活著的時候沒有勝利我不要緊,我相信我的思想在以後會穿越宇宙會讓後人感動。」
孔子在70歲的時候才回到故鄉魯國。開始整理文獻,言傳身教,他一生培養了3000弟子,更深深地影響了2000多年中華的思想和文化,從這點說孔子是個成功者。
其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去了解一點孔子的思想。
昨晚攜全家去看了場電影《孔子》,離場時已經23點了,看到還有很多年輕人在等候入場。在看電影之前,我問女兒,你知道孔子嗎?她說:知道,可又不知道。孔子在很多國人的心目中是個聖人,但卻又是非常的模糊。
一部電影,家國天下,短短2小時,一個2000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時電影也將孔子所通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在電影中得到了恰到好處的再現,一氣呵成,感謝曾執導過《雍正王朝》、《喬家大院》、《漢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著名影視劇片的中國第五代導演胡玫,她果然不負眾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愛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電影是非常的難拍,弄得不好,難免說教,孔子是個聖人,但同時也是個普通人,他是聖人,巍峨聳立,為萬世師表,但在觀看電影之前最擔心的是電影流於說教,幸好導演的功力加上幾位大牌明星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電影盡可能的逾越了此類古裝片的「台詞檻」,既未戲說,又輕松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