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桃姐》怎麼樣
整部電影中只有金姨的女兒來養老院收拾母親遺物的時候,哭得痛徹心扉的,回想之前還在氣母親只想著兒子不肯和她一起過年,但母親真正走了,卻還是無限的悔恨,我想這是一種失才知珍惜的感受,為遲已晚了。不禁想起《實習醫生格蕾》一集里一位老太太,生命力太強,心跳停止了幾次都被救回來了,讓她的一群兒女越顯不耐煩,趕飛機的兒子急,要開董事會的女兒更煩這老太怎麼還沒死,醫生包括觀眾中都覺得兒女不夠孝順,但是,當老太太真正走的時候,他們卻要求再和母親呆一會兒,每個人兒女都靜下來了,細細的看著母親。你又能說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況,這才是真正的失才珍惜嗎?我覺得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在於自己怎麼想,怎麼做,如果為她做得夠多,已無遺憾,那麼生老病死則是常事,已不叫失的珍惜,只是人還沒完全離,已然開始想念了,開始害怕沒有她的生活。
桃姐看到金姨女兒痛苦的做最後的收拾,坐在Roger旁邊的桃姐眼泛淚光,卻沒有掉下眼淚,而旁邊的老太太卻是不停地擦拭淚水。桃姐是位堅強的女性,在她的眼神里,我還不能猜透她此刻在想什麼,是懼怕么,還是惋惜?桃姐也許在想,我死後一定不能給Roger這么麻煩,不要讓他這么傷心。而Roger也望著桃姐的表情,似乎還看不懂,但金姨是桃姐來養老院後第一位世的老人,也許以後要目睹一位一位的離,也許很快就到自己了,所以桃姐已然沒什麼好哭的了,是她自己講的,半個身子已經埋在土裡了,不要緊的。
全片沒有眼淚,但卻是在眼裡艱難的隱忍著,讓觀眾看得更顯心酸難受。Roger媽媽第二次和桃姐在一起,陪她一起看深水埗的房子,那是給桃姐退休養老的房子。倆人到了房子里,桃姐已經二度中風,走路比以前還要艱難,倆人坐在沙發上,Roger媽媽撥了撥桃姐的發絲,那一瞬間的眼神,讓人看得特別難受,眼睛的淚水已經打轉,只能轉向窗口,不想桃姐發現。是啊,桃姐和她同年,她還那麼健康,那麼精緻,而桃姐卻是白發上頭,斑爬臉上了。
到了最後,桃姐的情況急轉直下,坐在輪椅上都要用安全帶綁著,說話也不太清楚了,卻還在努力的開心著,和Roger一起公園,Roger此時已經變化了很多,耐心了很多,細心了許多,用紙巾小心為桃姐擦掉流下的口水,此時Roger的神情實在是太復雜,眼淚就快掉下來了,眉頭緊鎖了一下,趁著垃圾桶扔紙巾的間隙,調整一下情緒,深吸一口氣,盡量用正常的心態面對桃姐,即使自己的心裡已經難以控制的難受。
許鞍華導演的這部片子其實不希望觀眾個個都哭到不行,她只是中立態度的拍出一段簡單的生活,讓觀眾思考和關注,但是即使是這樣,有哪個觀眾能不動容呢。桃姐和Roger都沒有哭,我們哭完也許要想想背後的意義,桃姐是沒有遺憾的,Roger為她做了那麼多,我想他也是沒有遺憾的,這樣的離開,縱然還是難受,但卻更多的坦然,生老病死嘛,桃姐都不想讓Roger生活在痛苦傷心中的,繼續生活,桃姐最安慰。
在一段關系中,雙方都盡了最大力量,感受到對方的感情,無論這段關系多長,都是開心的。桃姐與Roger的一段關系,干媽與干兒子,大帥哥與大美女,很開心,沒有遺憾。
2. 電影桃姐賞析3000字作文
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里有過這樣一句台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為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為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舍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干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為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3. 桃姐電影觀後感
桃姐是羅傑家的傭人,在羅傑家工作了十幾年,羅傑從小是桃姐照顧長大的,兩人感情很好,看似是僱傭關系,實際上都把對方當成親人。桃姐一生都是任勞任怨的,羅傑經常因為工作不在家,桃姐經常自己在家,但是只要羅傑在,桃姐就會做羅傑想吃的飯菜。
一天桃姐正常出去買菜,在路上暈倒了,被人送到了醫院,醒來的桃姐發現自己中風了,羅傑回來照顧桃姐,桃姐為了不給羅傑增加負擔主動要求去養老院住。桃姐雖然是傭人,生活條件卻很好,在養老院沒有可口的飯菜,生活起居也不方便,桃姐一直在忍。羅傑總是抽空來看桃姐,兩人在一起說笑。
被桃姐的所作所為感動,桃姐也用行動告訴我們有一種跨越血緣的親情,甘願奉獻自我,對方在你的真情中,才會被感化,事事為對方考慮。
4. 電影桃姐好看嗎桃姐的觀後感,關於桃姐的簡單影評!在哪裡觀看
非常好看,具體的影評你可以去豆瓣這個網站看,有很多。
5. 桃姐 影評
「我愛喵嗚」影視評論網站
6. 求《桃姐》電影觀後感600字
關於看電影,久違了。
聽說《桃姐》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榮獲了第四十八屆金馬獎三大獎項,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香港電影金像獎除了最佳男、女主角獎外,還獲得最佳劇本獎。
是一部好片,不會錯過我要看的。
電影中朴實的畫面,樸素的人物,沒有刻意煽情的眼淚,講述桃姐在羅生家做傭人幾十年,在她步入黃昏,走進老人院,走向末日之前的經過。桃姐是幸運的,羅生和他的家人知道感恩,知道對一個孤寡老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羅生在眾人面前叫桃姐為干媽,挽著手陪桃姐看電影請吃飯,家人也給桃姐送燕窩等等細節,讓我看到了人性的閃光點。
在桃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現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老齡化的社會,丁克家庭,生老病死,親情淡漠,殘酷的現實如何去面對,不得不引起我對生命的思考,對社會機制的反思。
我常聽一些人說,我們老了就去養老院。養老院是老人們最終的歸宿嗎?
我曾親眼目睹養老院的生活。一位是我的後奶奶,爺爺過世了,奶奶自己要求進養老院,我們小輩看在曾經照顧我爺爺十幾年的情分上,每周輪換去看望她。四人一間居室,每人一個大櫃,其中一人才五十多歲,為了兒子結婚騰出房子,自己住進了養老院,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這些人每天的生活內容就是打牌打麻將看電視。後來奶奶患了老年痴呆,漸漸地不認識我們了,一次不知顧忌地吃完了一大串香蕉引發了又拉又吐,於是,我們接回家中,雇了保姆專職伺候奶奶,直到過世。養老院不是慈善機構,人欺負人的事情常有發生。
還有一位是遠親的姑姑,姑父過世後,一個人獨過。在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下被兒子送進了養老院。我去看她時,她語無倫次,目光獃痴,嘴裡反復念叨著她女兒的名字......沒有生活質量的活著,苟延喘息地活著,睹之傷感,年輕人是無法感受人近黃昏的悲涼境遇,尤其是看到養老院里那些木然的,吃力挪動著的老人,老無所依這種悲情的畫面讓我聯想不已,世風日下,親情一文不值!人老了只是包袱而已,養老院難道就是暮日老人的寄放所嗎?!父母把兒女含辛茹苦當心肝寶貝地撫養大,就該如此下場嗎?親情責任、感恩奉獻,平等尊嚴何在呢?或許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有著壓抑和無奈,有著這樣或那樣無法調和的問題。
幾年前,朋友的父母賣了小洋樓得了一大筆錢,這老兩口的子女都在國外,他們不想打擾兒女的生活,住進了高級養老院,每月6000元生活費,有營養師和保健醫生。靠房款的錢可以吃住好多年了,如果花完之後,將由子女支付。這種情況只是少數而已。
我記住了《桃姐》影片中的一段話:「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如何去安慰別人。」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說,每個人的晚年歸宿何在?在末日之前誰會溫暖你啊?!
7. 如何評價劉德華的電影《桃姐》
在中國的電影界,一直有一種很奇怪的悖論:藝術價值極高的文藝片從來都是用來拿獎的,而不是用來稱霸電影市場的,好像它們是陽春白雪,而觀眾們是下里巴人,永遠無法在一個頻道上欣賞。
人文氣質的導演許鞍華通過塑造桃姐這樣一位平凡、普通、沒有社會地位與財富的小人物,表現出擁有無限真情與愛的人,是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的。人心中的善良與美好在付出與回報之間得以體現,並最終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
舉報/反饋
8. 求專業的<桃姐>影評,1200字,請懂文學編導的網友幫忙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著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里有過這樣一句台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為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為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舍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干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為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該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簡單生活,即便再復雜的經歷似乎都能簡化為一句概括,特別是事關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終都殊途同歸,只是其中的細節與滋味各不相同罷了。要將簡單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餘味繞梁,需要導演擁有極其扎實的功底,陳淑賢的劇本經過許鞍華的消化與外化後,呈現出了許氏慣有的質朴溫暖,讓那些與生命對話、與生死對話、與生活對話、與傳統情感對話的沉重都具有春風化雨般的魅力。
的確,這一回許導再次發揮了她的強項,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現狀,她讓沒有血緣關系卻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現得真實自如,頗有深遠的存在感,令觀眾不斷意識到,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非著力營造、刻意堆砌。從片中也可以看出許導想探討傳統人際關系的意思,經由該片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麼是中國傳統式的親情。
影片的細節部分果真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很多都是在慣常的匆忙中易於遺忘的,許導重拾了這些「人間俗事」,並令其如涓涓細流般潤入觀眾心田,並各取所需地留駐了動人的瞬間。如果看得夠仔細,會發現每一處鏡頭都彷彿浸著人物的心緒,每一個眼角眉梢側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這種細膩貼近總會牽動有生活經歷的觀眾的心,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較為年輕的觀眾或許會在桃姐身上看到喂養過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層面而言,葉德嫻的演技已經到了忘我無我的境地,她於舉手投足談笑回眸間,塑造出了一個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寬厚的桃姐,也再現了一個為家庭服務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僕形象。有兩處,葉德嫻僅僅用表情就說明了人物內心的萬水千山,如第一次聽到少爺Roger在眾人面前認她是干媽時,再如從養老院回家收拾舊物,最後離開家門時回頭看的那一眼,這其中的感受幾乎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劉德華的表演也較他以往內斂,這個內斂恰好地表現出了富家少爺Roger的內心變化,他和葉德嫻所產生的互動效果,令片中母子間的情感交流顯得尤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兩人關於眼光高的話題,再如Roger帶桃姐看電影首映,散場後於街頭攜手散步,一路聊著有趣的話題,Roger將桃姐護在人行道內側,鏡頭追隨著他們的背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生中溫馨而短暫的驛站。
不可否認,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涉及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是業內現狀,參與這部分表演的諸多名人配角們在將笑聲帶給觀眾的同時,也將思索帶給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