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電影,值得一看,真實故事改編 當了一篇 這是一部刻畫得非常細膩、畫面非常唯美的溫馨、歡快的音樂電影,它講述的是修女瑪利亞到退役艦長特拉普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的故事。 修女瑪利亞喜歡自由,熱情奔放,活潑開朗,喜歡唱歌,修道院院長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就把她介紹到沒有妻子的前奧地利退役艦長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特拉普艦長一家住在面向湖的一座美麗的大別墅里,自從他的妻子去世後,他就把家裡當成軍艦來管理。他要求孩子嚴格按照他定的作息時間行事,甚至不準他們唱歌。他的簡單而又有些粗暴的管理方式使整個家庭陷入了一種呆板、冰冷的氛圍中,沒有歌聲,甚至沒有笑聲。孩子們很排斥家教,瑪利亞已經是他們的第十三任家庭教師了。開始時他們百般捉弄瑪利亞,不過很快他們就被瑪利亞的善良、細心的呵護和設身處地的理解征服了。在特拉普艦長離開期間,瑪利亞帶他們出去玩,教他們唱歌,漸漸地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艦長回來時,發現整個家庭在瑪利亞帶領下充滿歡笑和音樂之聲,很是感動。愉快溫馨的氣氛也喚起了他的幾乎塵封的情感,於是他拒絕男爵夫人和瑪利亞結婚了。可是熱愛祖國的他不願意為德國服務,一家人終於通過演唱表演巧妙地逃走了。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音樂影片,喜歡裡面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喜歡那清澈的湖泊和雅緻的別墅,喜歡那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喜歡瑪利亞的善良開朗和自由熱情,喜歡特拉普艦長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喜歡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馨的情感,喜歡裡面那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喜歡那些或歡快或抒情的音樂…… 無論是那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是溫馨的人情,亦或是那感人的愛情故事還是那些動人的音樂,影片都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是一部從哪方面看都非常值得欣賞的影片,現在我就裡面的音樂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歌曲《音樂之聲》,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題曲。這首歌開篇就由瑪利亞演唱出來。隨著鏡頭的移動,我們看到了翠綠的草地,清澈的溪水,還有遠處綿延的青山,高遠的天空,而且似乎聞到了空氣里陽光的氣息。活潑開朗的瑪利亞那動聽的歌聲,回盪在山間,使觀眾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聲中有對大自然的熱愛,有對自由的嚮往,還有歌唱者的那種快樂和陶醉。在特拉普艦長外出的那段時間里,瑪利亞把這首美麗的歌曲教給孩子們,作為他們送給男爵夫人的禮物。特拉普艦長聽到這首美妙動聽的歌曲之後,不由自主地跟著唱了起來,那冰凍了不知多久的心也開始悄悄融化。這首歌里的快樂和熱情感染了每一個人,也讓特拉普艦長明白了瑪利亞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是什麼,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知道瑪利亞是無可取代的,他也開始改變他獨斷專行的習慣。 還有就是歡樂大方的《哆來咪》。這是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第一首歌。那天在郊外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時發現,從沒唱過歌的孩子們一下子很難學會,她就把七個音符和諧音字聯系在一起,編成一首歌,琅琅上口,孩子們馬上就學會了。這是一首很輕松很歡快的歌曲。當孩子們唱起這首歌時,他們的快樂溢於言表,你簡直無法把現在的他們和以前的那種古板得沒有任何生氣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正是瑪利亞的這首歌首先喚起了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進而對生活的熱愛。從此以後,他們的生活里開始有了音樂的陪伴。 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見》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瑪利亞特地為他們編的,七個孩子演唱這首歌時特別有默契,配合得很好。也他們第一次在家庭晚會上表演時就獲得了所有客人的稱贊。這首歌的演唱把孩子們的可愛,純真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他們全家也正是通過這首歌向祖國和人民道別,那個場合的演唱增添了些許別離的傷感,使這首歌有了另一番韻味,不變的是,它仍然那麼讓人感動。 特拉普艦長演唱的那首深情、舒婉的《雪絨花》是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曲。當特拉普艦長受孩子們和瑪利亞的請求開始演唱這首歌時,那種對故土和對祖國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偽裝,平常的那種嚴肅不苟言笑甚至冷漠盪然無存。從他那飽含深情的歌聲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溫情、敏感的特拉普艦長。原來高大威嚴的他,內心裡也有這么多柔軟的地方,他對祖國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深情讓人感動。特別是他在音樂會上的那次演唱更精彩。不願意背叛深愛的祖國和人民的他決定帶領全家逃出奧地利,臨別之際,他唱了這首歌。他通過這首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和深深的不舍,同時也借這首歌表達自己對德國統治的強烈反抗。唱到一半時,他就哽咽得唱不下去,瑪利亞接著唱了下去。他們全家也一起唱了起來,而且帶動全場的人唱起來。那深情的歌聲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影片中的其他歌曲如《孤獨的牧羊人》等也很優美,這里不一一細說了。 影片通過這些音樂很好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對刻畫人物的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整部影片沉浸在一片優美的音樂之聲中,我們在音樂聲中去欣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思想感情,輕松,自然。 這部影片把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溫馨的人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確實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好片。
② 《音樂之聲電影》的觀後感如何寫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實習修女瑪利亞因為性格問題被送到馮·特拉普上校家作女家庭教師。後來與上校相愛並結婚,可當他們度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卻被德國入侵,第三帝國要求上校到第三帝國任職。上校為了拒絕而打算連夜帶家人一起逃出奧地利。可行動卻被德軍發現,最後他們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終於逃離了奧地利。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
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
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這是我的觀後感,你可以借鑒一下,我認為最好圍繞愛國來寫。
③ 誰有韓國電影《和聲》的觀後感,急需!請朋友們幫忙!謝啦!
《和聲》觀後感
監獄是一個封閉而敏感的地方,關押著各種類型的特殊群體——罪犯,社會各界對其的了解程度甚是局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和聲》電影的推出,給社會公眾展現了監獄的真實一面,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接觸和理解「罪犯」這一個原始的印象,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改變了原所賦予了這一特殊群體的罪惡的定義。《和聲》電影,通過一個新生兒誕生後的18個月的時光,充分挖掘出各個服刑人員對「新生物」的喜愛和關心的柔和一面;通過音樂的藝術魅力,吸引了老少服刑人員投入到合唱團的集體學習中,從中找到人性的正確歸途,覺悟了過去的種種錯誤的做法,並樹立了新的人生動向,為今後的改造和重出社會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
通過《和聲》電影的觀看,讓我感觸的比較深的觀點——「社會應該對「服刑人員」給予一個客觀而正確的定義,不能用罪惡醜陋詞性來以偏概全地覆蓋所有群體,而是正視了其中具有真善美群體的存在,以一個地位平等、值得尊重的形象來引導他們改造,並為重出社會的發展空間留有一席之地」。不能否認的是,在目前的社會中,社會公眾對於監獄還是所謂的罪犯的涉及,都有點談虎色變的誇張效應,特別是對於有脫逃事件的發生,社會更是引起一片嘩然的躁動。他們是危險的,他們是罪惡的,他們是可恨的,各種各種的評價,在社會空間中流傳。但是,當我們站在服刑人員的角度來看待時,默默聽聞著這些是非評價時,又是怎樣的一種感受,縱然心中有多少個悔恨的糾結,多少個新生道路的想法,可是在這樣的一種外界壓力下,又能叫他們怎樣以一種積極奮進的心態來接受改造,走好新生的道路?古語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走錯了一步,選擇了錯誤的人生坐標,以致走進了監獄的改造封閉圈,這並不是說他們都是喪失了人性的一面,這並不是說他們都是罪惡魔鬼的化身,這並不是說他們從此以後都只能沿著錯誤的道路永遠走下去,而是說他們可以讓我們原諒的,可以在新生的道路上開始新的生活,可以在犯錯之後更有意識地避免了更大的錯誤。
通過《和聲》電影,讓我感觸較深的另外一點是,站在監獄人民警察的角度,應該如何管教和開化服刑人員。居處於監獄這樣一個封閉的圍牆內,監獄人民警察是管制和教育服刑人員的主體,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工作方法是否科學起到關鍵的作用。在《和聲》的電影中,藉助音樂藝術的魅力,採取合唱團的集體合作組織方式,用藝術來凈化他們的心靈,通過和諧的旋律來喚起他們心中的真善美一面,達到了積極而完美的效應。這種教育手段是一種新創舉,監獄人民警察可以借鑒其中,對於服刑人員的開化方式,不拘泥於傳統,而結合工作實際,開創新思路,開展新的活動方式,豐富和完善監獄工作體系。
監獄,是集中多樣化服刑人員的封閉區域,對於這樣的一個特殊空間,我們不應該只是把它當做火山口一樣來強制守護,而是在充分保障其安全的基礎上,把它變成一個犯過錯後的新生起點,從這里走出來的是一個充滿積極向上的新生命,投入到社會也是大家庭中正常的一員,平等的地位,公平的待遇。誤入歧途只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繞個彎,依舊回到人生正常的軌道!
④ 《音樂之聲》 電影的觀後感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⑤ 《和聲》觀後感
我是張老師,這個問題你還是自己寫吧!
⑥ 《和聲》的大結局是什麼意思
雖然因錯手殺死丈夫而入獄,但幸好貞惠仍能保住懷中骨肉,亦因為這個在獄中誕生的「天之驕子」,這個女子監獄從此充滿了歡樂笑聲。其實無論是殺人重犯還是幫會大家姐,每個女囚都背負著悲傷的過去。
因此貞惠決心要組織一隊監獄合唱團;即使大家的外形各種各樣,自己又嚴重五音不全,但各人都努力合唱出最真誠的歌聲去治療彼此的創傷,並為將被送去寄養家庭的孩子送上最後的祝福。
(6)和聲這部電影的觀後感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1、影片的女主角金允珍是首位進軍好萊塢成功的韓國演員。.這次《和聲》則是希望給即將離開自己身邊的兒 子最美好歌聲的回憶。
2、當拍攝一幕凝望著羅文熙指揮大家合唱的時候,因羅文熙需要眼淚在眼眶打轉的樣子,金允珍看到羅文熙 投入的模樣自己竟然多次流下眼淚,也因此NG了不少次。
3、該影片由於是圍繞女囚的背後故事,取景地也真的直接到了女子監獄,當時她們在樓上拍攝合唱一幕時, 樓下的真正女囚們也跟著一起和聲。
⑦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和聲》
太感人了,感情描述的很細膩,喜歡這種慢慢品味內心的感覺~~~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所女子監獄合唱團里發生的故事。 女犯人貞慧在獄中生下了兒子珉宇。這個來之不易的小生命對貞慧的意義重大,然而,監獄畢竟不是養育孩子的地方,等到珉宇長到18個月,監獄勢必要為他找到一個收養家庭,這對貞慧來說心酸且無奈。監獄的女官方科長一向對犯人持有偏見,但小珉宇的出現令這個慣常冰冷的女人也為之心動,並未孩子操持了周歲紀念。但8個月後,貞慧仍要面對和兒子分離的時刻。 某日,監獄內舉行了合唱團的表演,深受感動的貞慧向獄長提議,組織一個由犯人組成的合唱團,充實大家的精神生活。於是,獄長同意了貞慧的建議,並承諾她,如果她可以成功組建合唱團,她可以和兒子共同外出 .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61627/#reviews這個網址是豆瓣網的影評 可以慢慢看
作者:隋唐婧 發表日期:2010-10-29 20:59:00
(天涯論壇)
窗外忽然下起大雨,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
電影《和聲》,觀看完畢。心情淡淡的,
影片的感覺彷彿經典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那般。
當然裡面的配樂遠遠不及放牛班的春天,
但是女犯人的境遇與那些沒人管教的孩子們有相似之處。
同樣不受人待見,是一群猶如生長在角落裡的苔蘚。
是一群被世界遺忘的人。是一群被世界所擯棄的人。
當母親渴望看到女兒,而女兒卻選擇逃避。母女之間相互糾結。
誰是誰非已不重要。
當母親渴望給予兒子母愛。卻只能趴在玻璃後面痛苦的注視
是什麼緣由造成現在的局面,已不重要。
當母親渴望女兒的回信抑或探望,而女兒選擇了冷漠回應。
心靈的哀傷,心底的吶喊,那些已不重要。
當一群女犯人,圍坐一圈,像天真無邪的小朋友般,扭捏著做著自我介紹,
那一刻,是影片最打動人的地方,
明明身為女人,心裡都有一顆地雷!都很脆弱,卻使用暴力,相互傷害,
打開心扉的剎那,她們:只不過是一群大號的貓,是需要關愛的弱勢群體。
她們同是天涯淪落人。所以她們集體啜泣。
請問,那一刻她們打動你了嗎?
萬事萬物終有結局,或好或壞,總有它的最終宿命。
我們生活在制度之下,我們是人不是神。終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德高望重的指揮要去奔赴她自己的路了,監獄走廊里:默默地走,和聲相伴。
她回眸一望,影片戛然而止。
影片結束,心中只有一句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她:特指所有,所有的女犯人們)
⑧ 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星期四之前要
音樂,其實是人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元素。記得有很多次,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當聽到一首非常喜歡的歌的時候,情緒立馬會變得高漲起來。其實這就是一種無言的力量,讓自己快樂的力量。人生的最終追求是什麼?除了幸福快樂還能是什麼?所以有人說音樂是人類世界最感人的語言也是非常令人同意的。況且這些音樂都是和女人和孩子結合在一起的,不更讓人想到了純潔和歡快這兩個詞嗎?是的這是一部音樂電影,述說了音樂與女人、音樂與孩子、音樂與男人、孩子與女人以及女人和男人之間的綜合故事,充滿了歡笑聲和濃濃愛意的影片。配合著那個時代所特有的背景,更是令如此的電影被全世界的人所喜愛。我所能理解的很多電影中所要體現的好元素,都在此片中體現出來了,也許這就是音樂之聲的魅力所在,即使延綿了半個世紀還是如此。 關於女主角朱莉安德魯斯,感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人。據說當時此片流行後被很多人不斷重復觀看,以至於她被稱為當時男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呵呵,對於一個女人,一個充滿了童心的女人,一個充滿了童心而又會帶給別人快樂得漂亮女人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稱贊啊。這和她在影片中演繹的女家庭教師的給人的好形象是密不可分,我相信這是她個性的真實體現。後來朱莉還從事了關於兒童的相關寫作,還有配音動漫片不也是體現了其對於孩子的那份喜愛之情嗎?一個好的角色除了演繹,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其本來氣質發揮的重要性。如果一個角色能在影片中演繹她自己本來的性情,不更具真實並令人喜愛嗎?電影不就是想給人一種真實快樂的共鳴么。 至於男主角,不可否認是一個好演員,演繹的男船長外冷內熱的形象,可以說代表了很多真實男人的現狀,和瑪麗亞的活潑熱情充滿了親和力正好是一個互補。如此的對比對於最後故事的走向做了很好的鋪墊,當然影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男爵夫人也不得不說一下。雖然男爵也是非常優秀的女性,可惜她出生貴族,缺少的正是一種對於事物的飽滿情緒。她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像正常人一樣子的男人,優秀的男人在身邊即可。而不是一種能相互成長相互照顧和家庭的那種女人,況且船長家還有著那麼多的孩子,對於已經和孩子們成為好朋友的瑪麗亞,征服一個冷峻而堅定的男人優秀男人來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當然了說這段只是想為男爵夫人最後能理性而坦然面對如此的狀況而表示下理解和敬意。她也是喜歡船長,但是不能把握好船長的心,不能更好地和孩子們融合在一起,她能想到瑪麗亞才是最好給予船長極其孩子們幸福的那個女人。擁有不一定能給人幸福,但是成全他人的幸福卻是一種非常高尚的行為,作為西方的貴族和一個也有著高貴氣質的女性,如此知趣的退出也是體面和令人感嘆的!為什麼如此的男人身邊總是有著那麼多的好女人?呵呵,事物都有一個因果關系的。沒有必定的事情,但是事情總是有其必然的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這是善良的人們都能看到和喜歡的:愛與溫暖。 一個家庭少不了男人女人和孩子,但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必定還音樂和其他那些調劑在生活中的元素。願音樂、快樂和溫暖的家與你我同在。
⑨ 《肖申克的救贖》《海洋》《虎兄虎弟》《和聲》四部電影 ,求1200字的觀後感 ,急!!!!!!
網路一下啦,第一部比較好寫。
⑩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