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本韓國愛情小說,可愛淘的作品,講述一個孤女和兩個兄弟之間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是部不錯的作品哦!
❷ 阿爾貝·加繆除了《局外人》。大家覺得他的哪部作品更好
《鼠疫》【法】阿爾貝·加繆關於加繆和他的《鼠疫》
林友梅
長篇小說《鼠疫》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代著名存在主義文學家,1957
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的獲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他的父親生
於阿爾薩斯,從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離寄養的孤兒院,長大後在阿爾及利亞當農
業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在對德作戰中受傷身亡,當時加繆還不滿一
歲。加繆繼《鼠疫》之後,曾計劃在另一部長篇小說《第一人》中描寫他的父親的
一生。他的母親是祖代移居阿爾及利亞的西班牙人後裔;在她的扶養下,加繆在貧
困的阿拉伯居民中間長大,對他們的處境始終懷有深切的同情。加繆在阿爾及爾大
學哲學系攻讀時,因患肺病而中途輟學。後來他和一些青年組織了一個「勞動劇團」,
後因准備上演一出以西班牙礦工罷工遭到鎮壓為主題的戲劇,被殖民當局禁演,劇
團也因而解散。那時加繆開始為當地報紙寫文章,後來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正式從
事新聞工作。1934年他參加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共產黨支部,翌年脫黨。第二次世
界大戰期間,他雖然有一段時間肺病復發,但仍參加了法國抵抗運動,繼續為反對
法西斯撰寫文章。1944年巴黎解放以後,加繆擔任戴高樂派的《戰斗報》主編,19
47年《鼠疫》出版前一星期,加繆正式宣告脫離這份報紙。後來他除了從事生平向
往的戲劇活動和寫作外,長期為巴黎大出版商米歇爾·伽里瑪挑選文藝作品。戰後
初期,他與當時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學界影響極大的存在主義作家讓·保羅·薩特曾
一度過從甚密,但加繆始終否認自己屬於這一派,認為他對一切問題有自己獨立的
見解,不屬於任何派別體系。1946年他發表了論著《反抗者》以後,受到薩特的批
評,兩人之間展開了一場論戰,曾轟動一時。1960年春,加繆乘坐伽里瑪駕駛的汽
車出遊時,翻車身亡,時年四十七歲。
《鼠疫》這部以象徵手法寫出的哲理小說,與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局外人》
(1942年發表)問是加繆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鼠疫》
創作思想開始醞釀的時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國法西斯佔領以後。加繆當時已打
算用寓言的形式,刻劃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樣吞噬著千萬人生命的「恐怖時代」,
像十九世紀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那樣,通過一條大鯨魚的凶惡,寫出
時代的災難。1942年加繆因肺病復發,從炎熱的奧蘭轉移到法國南部山區帕納里埃
(後來作者在《鼠疫》中以帕納盧作為一位天主教神甫的姓名)療養,不久英美盟
軍在阿爾及利亞登陸,德軍進佔法國南方,加繆一時與家人音訊斷絕,焦慮不安,
孤單寂寞,這種切身的體會使他在《鼠疫》中描寫新聞記者朗貝爾的處境時,特別
逼真動人。在加繆看來,當時處於法西斯專制強權統治下的法國人民--除了一部
分從事抵抗運動者外--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著與外界隔絕
的囚禁生活;他們在「鼠疫」城中,不但隨時面臨死神的威脅,而且日夜忍受著生
離死別痛苦不堪的折磨。加繆在1942年11月11日的日記中,曾把當時橫行無忌的德
軍比為「像老鼠一樣」;在另一篇日記中,他這樣記下當時的情況:「全國人民在
忍受著一種處於絕望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加
繆在小說中用細致的筆觸寫出了他的同代人在面臨一場大屠殺時的恐懼、焦慮、痛
苦、掙扎和斗爭之際,特別是刻劃了法國資產階級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浩劫
的過程中,在思想上和感情上發生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盡管加繆按照習慣,避免
直接描寫法國社會,假借北非地中海濱海城市奧蘭作為發生鼠疫的地點,但我們從
這座商業昌盛,物質文明發達,但市民精神空虛,以尋歡作樂來消磨人生的城市,
不難看出這是法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從《局外人》到《鼠疫》,加繆表現了一些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世界是
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活著沒有意義。
因此,加繆雖然再三否認自已是存在主義者,西方文學史家仍然把他列為這一流派
的作家。加繆自己曾這樣說:「《局外人》寫的是人在荒謬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
不由已;《鼠疫》寫的是面臨同樣的荒唐的生存時,盡管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但從
深處看來,卻有等同的地方。」在《鼠疫》這部後期代表作中,表現了作者的思想
有一定的改變。《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爾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醫生面對著
同樣荒謬的世界時,態度就完全不同:莫爾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
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著局外人的態度;里厄醫生在力搏那不知從何而來的瘟疫時,
雖然有時感到孤單絕望,但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就是跟那吞噬千萬無辜者的
毒菌作斗爭,而且在艱苦的搏鬥中,他看到愛情、友誼和母愛給人生帶來幸福。里
厄醫生不是孤軍作戰,他最後認識到只有通過一些道德高尚、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
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無忌憚的瘟神,人類社會才有一線希望。
加繆堅持個人主義的立場,認為個人應置於一切的首位;但在發現強調「個人
絕對自由」的存在主義並不能解決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矛盾時,加繆終於回到傳統
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中去尋求解答他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人類的出路在何處」的問
題。
《鼠疫》的作者雖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能形象地反映他那個時代的人一些
深刻的矛盾。這部小說在藝術風格上也有獨到之處,而且全篇結構嚴謹,生活氣息
濃郁,人物性格鮮明,對不同處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變化刻劃得深入細致;小說
中貫穿著人與瘟神搏鬥的史詩般的篇章、生離死別的動人哀歌、友誼與愛情的美麗
詩篇、地中海海濱色彩奇幻的畫面,使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❸ 加繆《局外人》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莫爾索是阿爾及爾一家法國公司的職員,因為幫鄰居情人出軌的事情做了證人,遭到情人弟弟的攻擊,在慌亂反擊中開槍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法官沒有找到合適的理由,於是用主人公母親去世他還有心情去玩笑和女人在一塊為理由,將他判為死刑。
臨刑前莫爾索閃過願意重新生活的念頭,但他仍然覺得現在也是幸福的,想到受刑時會有很多人來看,來咒罵 他,他感到自己並不孤單。
❹ 加繆的《局外人》最荒謬的地方在哪兒
加繆有兩部著名的小說:《局外人》披露的是人在生存中所面對的荒謬:主人公默爾索沉默內向,對一切漠然冷淡,他拒絕傳統價值觀念,拒絕由習俗所規定的行為模式,他不為世人理解,與外界格格不入。最後其結局是被判處死刑,死刑的立論並非由於他殺了人,而是因他在母親下葬時「竟然不哭!」,檢察官起訴道:「我指控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加繆通過主人公的遭遇折射出「荒謬」的深刻含意:這世界竟容不得一個實實在在按自己的方式和理解來生活的人!他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即:「在我們這個社會里,任何一個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處死刑的危險。」
默爾索不是一個乖張的異化人,他只是「自己」而已,之所以被毀滅是因為他拒絕被同化、被納入環境規定的秩序中去。在眾寡懸殊的對峙中,他選擇了自我和反叛的同時也就選擇了肉體的毀滅——物質意義上他失敗了,但精神和靈魂上他是勝利的,他用冷蔑和沉默回答這個世界(用臨刑前加繆賦予他的話說:「我覺得我過去曾是幸福的,現在仍是幸福的」)。
從真實地揭示世界的「荒謬」這一角度來說,《局外人》可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被毀滅之結局畢竟不合乎加繆的生存理想和哲學打算,他熱愛生命,所以對生命永遠抱有美好的祝願,無論在感情還是理性上,他都希望看到抗爭者另一種激動人心的光明出路。
❺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通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鍾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入一場斗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並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里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里,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❻ 約瑟夫《局外人》和卡夫卡《局外人》,加繆的《局外人》的比較
約瑟夫,卡夫卡 沒寫過局外人,而是他們筆下的"局外人"和加謬的 局外人的 比較~~
❼ 看完加繆《局外人》後的感受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衛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乾脆,稍嫌單調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簽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說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准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脫節。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為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在於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於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盪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❽ 局外人加繆劇本
昨天感謝遇到你 0級 7次瀏覽局外人加繆劇本?是歐美現代主義中的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代表作《局外人》,誰有這部小說的
❾ 談談加繆《局外人》中「我」的生活態度
加繆么,暫且不論,法國的文學傳統的意義是有待重新審視的。F.R.李維斯早在梳理英國文學傳統的意義的《偉大的傳統》一書中,對法國大師們的作品就有過側面的評價了。如果詳參《偉大的傳統》一書,仔細考量李維斯對英、美大家的喬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等人文本中的道德情懷的細膩洞見,就會對他質疑法國文學的傳統一些斷續的見識有所重視了。
法國大師除了司湯達、巴爾扎克這樣的批判現實主義巨匠,是即使同樣具有天賦異稟的傑出論者用精微奧妙的分析和筆記也剖析不完不盡的以外,像福樓拜、左拉這樣的偏重自然主義的作家,其實真的稱得起審慎如李維斯般的嚴苛標准——「偉大」嗎?《包法利夫人》是頹廢的,消極的,個人主義(並且是偏狹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同樣能造就另一些作家的偉大的情懷)。
法國的文學傳統也可以從法國文化里看到一脈相承的弱勢與弊病。頹靡、另類、偏狹的世界觀——甚直可以從法國電影(即使是新浪潮里的代表人物,比如;戈達爾、路易馬勒等等)里找得到影子。法國個人主義的盛行(我覺得這和法國人引以為傲的大革命的「輝煌」——幾度波折變遷很有關聯;或者說,至少是同根同源,可以相互參照考察的)和中國的即使現代化了的今日一般大眾的世界觀也差異有如天壤。所以,你問的問題也可以說已經得到了否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