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悲慘世界的劇情簡介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麵包並數次企圖越獄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
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借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
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郡客店老闆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里,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冉·阿讓回到小城又去看望芳汀,被前來抓捕的沙威挑明苦役犯的身份。芳汀因病絕望地死去。冉·阿讓又一次入獄,成為終身苦役。一次,他冒險救下一名水手,趁機跳入水中逃跑,並讓人們以為他死了。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重金贖回珂賽特,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五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為貴族青年馬呂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呂斯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為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呂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時,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盡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呂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呂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呂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呂斯夫婦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跪在冉·阿讓的床前懺悔。
(1)悲慘世界電影法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早在1988年,艾倫·帕克就准備著手執導一部改編自雨果小說《悲慘世界》的音樂劇了。那個時候,在帕克的幻想中,這是一部原創的音樂劇。可是他隨後就離開了劇組,而影片的導演也在1991年被更換成了布魯斯·貝爾斯福德。1992年,影片的製片人卡梅隆·麥金托什宣布,TriStar電影公司將製作這部電影。
但是隨後,這部電影卻被踢到了垃圾箱中,深陷在前期准備階段無法脫身。時間轉眼到了2005年,麥金托什確認,歌舞片版的《悲慘世界》將從享受盛譽的音樂劇改編而來,而不再是一部原創的歌舞片。麥金托什表示在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努力和奮斗之後,希望能找到一個願意使用原版主創人員,包括他自己在內來到劇組工作的導演。
這個導演在6年之後,自己送上了門來,這個在2011年聯繫上麥金托什的導演叫做湯姆·霍伯。對於自己能執導這出大戲,霍伯非常激動,因為在他看來,《悲慘世界音樂劇》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品。他覺得自己走到了一個頂端,這個頂端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因為在他的心裡,《悲慘世界》的音樂劇是一部無與倫比的作品。裡面的音樂、裡面的歌詞都是絕妙的。
⑵ 影片《悲慘世界》內容寫的人間不值得,是真的嗎
是哪個「悲慘世界」?提到片名,很多觀眾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長期以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不在少數。拉吉•利執導的《悲慘世界》誕生於2019年,內容並非對雨果小說的改編,而是講述了一個獨立的現實故事。
以暴制暴,因暴生暴,暴力把生活困在一個死循環里。孩子作為大人的一面鏡子,其行為往往是對大人行為的模仿和反射。影片中伊薩說,曾見過有人因為偷一輛摩托車而被人活活燒死,這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當他被所謂的當權者逼上絕路,內心的怒火也開始釋放,學著以曾經害怕的方式去毀掉自己厭惡的人。他們在行動時使用的大量火炮桶,就驗證了這一點。用暴力和憤怒建立起來的秩序和法則,終究會受到暴力和憤怒的反抗。
開放式的結局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如果繼續暴力,這個世界將成為一座地獄。而回到最初的團結、歡樂,懷揣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相處,人間將會是最和諧的樂土。導演拉吉•利借《悲慘世界》,不只展示了悲慘的一角,更希望能夠打破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冷漠與不信任,互相包容文化差異。唯有尊重與愛,才能讓我們擺脫悲慘世界,通往和諧的新世界。
⑶ 關於悲慘世界的內容介紹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小說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
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
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
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
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養她女兒珂賽特。
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
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
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
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⑷ 悲慘世界的影片評價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往往爭議不斷。有人說,越是二三流的文學作品越容易改成一流的電影,而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就難以造就經典電影。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因為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因其深入人心,拍成電影後難以符合每個人的標准,也就造成了爭議不斷的局面。
作為文學史上的不朽巨著,《悲慘世界》已19次被拍成電影,但沒有一部是真正獲得廣泛認可。除電影之外,《悲慘世界》以音樂劇的形式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1980年,法國音樂劇作曲家首先創作了《悲慘世界》的音樂劇版本,5年後英文版本誕生,引發巨大轟動,迄今依舊是長演不衰 。 不過,客觀而言,這一版的《悲慘世界》依舊沒有走出「一流作品,二流電影」的怪圈。這一版本更注重了表現形式,卻未能充分展示原作的思想精華。作為文學史上的不朽巨作,《悲慘世界》具有內容豐富和內涵深刻的特點,真正能從精神層面讓讀者感到震撼和感動,使讀者體會到一種深遠的質感。但在這一電影版本中,雖然依舊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情節,但是卻因為原音樂劇的刪減問題,造成故事發展過快,觀眾來不及體會細節與反思,便在不斷地演唱中匆匆隨著劇情向前走,削弱了對於原著的理解,尤其是對於雨果在這部作品中賦予的人性與救贖的力量的理解,可謂遺憾 。(新華網評)
⑸ 《悲慘世界》中反映了哪些社會問題
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到了20世紀,它又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同樣吸引了無數的觀眾。
(5)悲慘世界電影法國擴展閱讀:
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雨果自己的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
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
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⑹ 急求悲慘世界2012版電影網盤~
慢慢地,鏡頭隨冉阿讓的靈魂走向了另一個世界的巴黎,這里漫天的紅旗和綵帶,逝去的英魂們在一眼望不到頭的街壘上齊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⑺ 跪求《悲慘世界2019)》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達米安·勃納爾主演的
鏈接:
⑻ 電影悲慘世界
片 名:Les Miserables
中文片名:悲慘世界
出品公司:前東德德發電影製片廠、法國巴黎百代影業公司、義大利羅馬塞雷納影片公司
出品年代:1958年
導 演:讓-保羅·李·塞諾華
主 演:
讓·卡班
丹尼爾·德洛莫
伯納德·布萊爾
布爾維爾
加尼·埃斯波西托
阿爾弗萊德·弗洛琳
關於《悲慘世界》:
十九世紀的巴黎,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飽食終日的法官判處19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冉·阿讓被好心的米利埃主教收留過夜,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潛逃,後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他的,使冉·阿讓免於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他化名馬德蘭,從此洗心革面奮發向上,十年後成為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這時,以前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出現,一心要找他的麻煩。在此期間,冉·阿讓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慘遭遇,並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
八年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柯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無賴德納迪埃和冉·阿讓又狹路相逢,而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又出現在冉·阿讓的面前……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自1862年問世以來,一直是影視工作者改編的熱點。它曾19次被 拍攝成電影,4次被拍成電視劇。早在1912年,經雨果本人同意,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4段式故事片,當時曾被史學家稱作 「藝術電影最成功的作品」。美國曾4次把該小說改編成影片,甚至連埃及也拍過《悲慘世界》。1958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悲慘世界》與觀眾見面,法國當時的一些大明星都參加了演出。《悲慘世界》被認為是電影電視改編的「永恆的主題」。
上譯廠,丁建華、童自榮、尚華、邱岳峰配音
⑼ 悲慘世界主要詳細情節(原文)
農民出身的貧窮工人冉阿讓有一次看見姐姐的幾個孩子餓得直哭,於是去偷麵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幾次越獄,被抓回來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結果為了一塊麵包坐了19年的牢。出獄之後,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這時,市裡來了一個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農村姑娘,到城裡做工,被人誘騙生下一個女兒。她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家中,老闆是個惡棍,趁機敲詐她,芒汀被迫賣掉美麗的頭發、漂亮的牙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讓聽說後立即去照顧她,答應在她死後撫養她女兒珂賽特。這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貧窮的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准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他設法逃脫了。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著她躲在一個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過去了,珂賽特已長成了一個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了。1832年,巴黎爆發了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進行偵察,被抓住後判處死刑,由冉阿讓去執行命令,槍斃沙威,但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難容,投河自殺。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里。
⑽ 為什麼《悲慘世界》被列夫·托爾斯泰盛贊為「法國當時最優秀的作品」(四)
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淀。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30年之久。
歷時30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30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說1830年,在他的劇本《歐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斗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崙」政府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著離開祖國,而且意味著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著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脫,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為《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煉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而墮落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著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著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系,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李玉民)
維克多·雨果的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他的文學活動中都有所表現,他的政治觀點和文學觀點也隨著社會變革發生變化。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文學創作中走過彎路,但是他始終懷著充沛的社會正義感和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去創作,因此成為永遠為世人景仰的偉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