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灣《誰先愛上他的》 在國內大受好評,與國際的其他影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誰先愛上他的》不論是製作方面還是劇情的片段方面,都展現出了一流動畫電影的水準,在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里被淘汰實屬遺憾。還包攬了各項大獎,影片的女主還獲得了金馬影後獎項。 中國高質量的影片還是比較多的。在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的入選里,韓國熱點電影《寄生蟲》,可是創造了韓國影史上的神話,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2,大家給這部影片的評分普遍性都比較高,難怪會成功入選奧斯卡國際獎。
該片入圍了去年金馬獎的8項提名,並最終獲得了最佳女主,最佳剪輯,最佳原創歌曲三項大獎。同時該片還被時光網評為了去年年度華語十大佳片第十名。影片由徐譽庭與許智彥聯合執導,於2018年11月2日在中國台灣正式上映,今年年初登陸Netflix。
B. 他是台灣教父,生前財產過億晚年卻窮困潦倒,為何還有4萬人為他送葬
若是說到「黑幫類」的電影,大家首先想到肯定還是香港,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已經沒有以前的輝煌,但當年的香港拍的電影到現在還是很受歡迎的。
表面上被人稱作是「台灣的教父」,但在這個名號之下,他真的生活卻是如此的凄涼,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C. 為什麼管「海角7號」叫做台灣本土電影啊是因為導演,演員都是台灣人嗎還是因為在那拍的
說的是以台灣為主的故事.....且貼近台灣民情
角色上有跨好幾個族群日本人、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
劇情上的細節角色上的多樣,表現出台灣才有的特點,不說是本土要稱什麼呢?
像是活動中心原住民警察父子表演那段表現出原住民樂觀與特有歌唱方式...
水蛙遇到出家人那段,也是台灣常見情景...
山也BOT海也BOT也是台灣許多經營財團化現況
客家業務員黏人的拼勁
茂伯角色展現出受日本教育老一輩人的特色,就是80還不退休的生活態度...
火氣暴躁似流氓的代表...
說不盡...要細細品嘗,就是很有台灣味道啦!
有些人是看了再看,我哥同學就上電影院看了七次,我自己也覺得看一次不太夠...意猶未盡,但這片若是盜拷來看感覺跟電影院就差很多,戲院是大家一起笑,在家看就弱掉...
D. 30年前在內地是看不到台灣的電影的是嗎
是的 30年前 台灣是戒嚴時期
出品的電影基本上也是不適合當時的內地人看的!
E. 為什麼台灣電影不引進內地
引進還不多?台灣引進大陸片非常有限,廣電總局就是不斷照顧台灣影片了,每年一大堆好萊塢電影排著隊要進大陸,還得給台灣片讓道。
F. 為什麼台灣的電影大陸不上映
網路找不到是因為還沒有上傳到網路,時間長了就能找到了,望樓主大哥哥採納
G. 為什麼台灣的電影特別少呢
台灣的電影並不少.只是在我們這里公映或播放的特別少.因為政治上的原因,相當多的台灣電影,我們大陸觀眾都不能看到.
台灣電影年產量和香港相當.可以說並不少.
台灣眾多電影的格調相對低下 就像他們的娛樂節目.不過台灣電影不乏精品.也不乏大師級人物.例如:楊德昌 侯孝賢 李安等.
台灣電影當然有他們特有的文化 有時間用BT下載看看 還是不錯的.
H. 台灣電影的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I. 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大陸看不到台灣的電影
去請教你們的廣電總局
J. 90年代的台灣電影的發展狀況
電影輔導金與90年代台灣電影
90年代台灣電影的發展主要依賴 電影輔導金 ,才在質與量上撐起一番局面。到了䠖紀末,台灣電影已經慘淡到年產量近堋位數,台北電影院票房平均不到百萬砄境地。少數還在拍片不靠輔導金的導栔,或是有能力自籌資金或得到外國投蠇的導演與製片,如 侯孝賢 、 楊德昌 、 蔡明亮 、 焦雄屏 、 徐立功 等。在艱困的環境中,一些新興導演䠍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地投入電影製作而已建立地位的新電影導演則仍固執堰堅持拍攝他們的 作者電影 。90年代起,台灣社會開始出現族群舠國家認同的對立情勢。在這樣的社會氠氛中,一些重要作品也開始探索 本省人 與 外省人 的認同問題,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導演,1991)、《 無言的山丘 》(王童導演,1992)、《 戲夢人生 》(侯孝賢導演,1993)、《 多桑 》(吳念真導演,1994)、《 去年冬天 》 ( 徐小明 導演,1995)、《 好男好女 》(侯孝賢導演,1995)、《 紅柿子 》(王童導演,1996)、《 超級大國民 》(萬仁導演,1996)、《 太平˙天國 》(吳念真導演,1996)等。 90年代的另䠀個趨勢是,一些電影開始在形式上力栂創新,如《 西部來的人 》 ( 黃明川 導演,1990)、《 阿嬰 》( 邱剛健 導演,1991)、《 月光少年 》( 余為彥 導演,1993)、《 暗戀桃花源 》( 賴聲川 導演,1993)、《 十八 》( 何平 導演,1993)、《 寶島大夢 》( 黃明川 導演,1993)、《 飛俠阿達 》( 賴聲川 導演,1994)、《 逃亡者的恰恰 》( 王財祥 導演,1996)等。
後新浪潮電影
李安與蔡明亮
90年代來除了 侯孝賢 與 楊德昌 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 李安 、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 蔡明亮 也分別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堉的《 推手 》(1991)以優異的導演技術為 後新浪潮電影 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 喜宴_(電影) 》(1993)不但獲得 柏林影展 金熊獎 ,在台灣本地與國際票房上均非常成堟。接著推出的《 飲食男女 》(1994)就完全奠定李安的國際地位;堞此他就在美國 好萊塢 發展,備受好評。2OOO年李安的《 卧虎藏龍 》結合美中台港的資金與技術,在台砣於是藉各地名利兼收,把李安的聲望栨到另一個高峰。與李安醇熟通俗的導栔技術相比, 蔡明亮 則展現他較為個人而陰郁的導演風格㠂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砄題材,蔡明亮把它的觸角深入都會男堳的慾望黑洞中,如《 青少年哪吒 》(1992)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砄生命、《 愛情萬歲 》(1994)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㠁《 河流 》(1997)與《 洞 》(1998)更直接描繪都市黑暗角落的游頂,似乎來到了世界的盡頭。蔡明亮的頻影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礪十分灰澀難懂,使其作品雖聲名在外但在台灣一直是曲高和寡。其它在90幠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 陳國富 、 徐小明 、 王小棣 、 易智言 、 陳玉勛 、 林正盛 、 張作驥 ,以及獨立製作的 黃明川 、 賴聲川 等,也都有水準以上的作品出現。但9 年代台灣電影最戲劇化的發展莫過於素錄片的熱潮興起,至今方興未艾。
紀錄片在台灣異軍突起
台灣紀錄片 在近年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受惠於1987 ??的 解嚴 與 小型電子攝錄像機 的普及化。90年代中期以後, 文建會 開始支持紀錄片的訓練、推廣教育,堶他政府與民間單位也積極資助,並設砋各種影展與獎項以鼓勵優良紀錄片。堰灣出現一批年輕的紀錄片導演。他們䠆自社會各角落,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有的探索嚴肅的社會或政治議題,有砄則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雖然台灣紀錄砇一般而言技巧尚嫌粗糙,美學基礎較礪薄弱,但整體的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也有一些影片參與國際重要 紀錄片影展 獲獎。在台灣 劇情電影 逐漸陷入困境時, 紀錄片 在台灣反而有較佳的發展空間。
台灣電影的發展歷史,很詳細,你參考下——
http://.zh.wikiax.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