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產大片 > 香港電影是怎麼丟掉台灣市場的

香港電影是怎麼丟掉台灣市場的

發布時間:2021-07-31 05:14:04

⑴ 為什麼香港現在影視不如以前

以下是個人看法,非專業的胡扯,有錯的地方請見諒,
個人感覺是市場變動引起的。香港電影的市場從寶島台灣轉移到了大陸。
從我們看過的大部分老香港電影的配音就能看出來,以前寶島台灣是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而八九十年代的寶島台灣非常發達,所以香港電影理所應當的被帶動起來了。
隨著寶島台灣的經濟落後,香港的電影也就理所應當的開始不如從前了。
其實近十幾年香港電影開始轉向內地來拯救自己的電影地位了,但是因為年代的限制,香港的導演思維與大陸的老百姓是脫節的,他們拍的電影無法被大部分大陸人接受,再加上很多香港導演自身還存在一定的傲氣,所以不願妥協大陸市場,所以就出現了目前這種情況。而那些願意做出改變的導演跟演員,甚至一些香港的歌手們,現在在大陸不是很吃香嗎,其中不乏真心熱愛這片土地的人。

⑵ 為什麼電影講求台灣市場

因為台灣地區電影與大陸和香港有很大區別,給台灣本土電影烙上第一個地域色彩符號的是歌仔戲。還有六十年代初期的瓊瑤(blog)片風行, 可惜的是,這段歲月並沒有延續下去。到1970年,台灣地區電影院的數量、觀影人數和票房數字達到峰值,之後由於電視的普及和香港電影的湧入,台灣地區的電影業緩慢下坡路。
翻看台灣地區近年來的電影市場,不難發現兩個怪現象:一個是紀錄片比劇情片多得多,只有不到20部劇情片的年份,卻有一兩百部紀錄片,這是因為紀錄片成本低、拍攝容易;此外,近年來少有能持平甚至略有盈餘的影片只有兩類,一類是青春同志片,一類則是懸疑鬼怪片,前者從《藍色大門》到《盛夏光年》,後者則有《宅變》、《詭絲》等,這些邊緣題材已經成為當下台灣電影的票房「遮羞布」了。
總而言之,台灣電影市場正在走下坡路。

⑶ 香港電影曾經是東南亞票房支撐點,如今為什麼拍不出

原因如下: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⑷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故設此題目,大家共同探討。 1.腦殘電影導演的增多
2.老導演不思轉型
3.由於香港的回歸 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者被才大氣粗又xx不堪的大陸電影製片廠的挖掘
4.韓國電影的崛起 ,其實不算崛起,只是這年頭觀眾也開始腦殘了。

其實正是香港電影製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導演來吸引人
不注重培養新人
結果
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會盡頭的於是
終於衰敗了...............這還用說嗎
回歸了 創作 環境 不自由了
並不是說香港採取了什麼具體措施限制創作
而是整個潛意識的影響其實香港不光是電影衰落,電視、音樂全面下滑。貌似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風光不再了。跟風太多
沒有內涵
粗製爛做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
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
於是香港電影就這樣了。

香港電影的市場在哪?當然是內地。九十年代內地互聯網剛起步,我們啥也不懂。為回歸和討好香港,政府加大兩地交流,免費引進港劇港片,這樣才給香港電影大力發展空間,我們由於視野狹小,瘋狂地愛上他們的「時尚」,更促使港片的發展。所以他們允許「良莠不齊」可以大膽創新。
而現在香港已經回歸了,政府就不需要額外「照顧」了,自然沒了優惠政策,且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接觸到更時尚的好萊塢,也沒有必要死磕港片。(以前很喜歡香港武俠劇里的配樂,現在才知道全是國外的)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總之,現在除了大導演拍港片,想發展就要依靠內地的金錢,也就受限制,不是純粹的了。 沒有人發現香港似乎到陳可辛之後幾乎就沒有新的成功導演誕生了嗎? 當然現在可能游乃海等出來了。 我認為本來香港電影就是一個東方的奇跡,一個彈丸之地的香港理論上也不應該有如此發達的電影工業,他自己根本支持不來。中國的崛起開放,讓外國人能直接地了解中國不用通過香港這座橋梁,香港面對的市場已經改變了,再上90年代的香港經濟開始走下坡,投資商銳減。爛透的商業電影工業又阻礙電影的轉型,這么一折騰,把一大批不成熟的年輕的新銳力量都淘汰了,只剩下那幫老傢伙。越是老一套固步自封,電影的寒冬就越寒冷,不停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香港電影的衰落。

我認為是香港的回歸,使一大部分有才華的演員導演通通移民了
新一代的演員很多都是我們不怎麼接受的,這樣就給電影造成了一種真空狀態,加上內地市場的擠壓,很多香港演員把目標描上了內地這塊黃金地。在內地政府的統治下,很多人也不敢說話 跟拍現實的片子了,於是大家就失去了興趣,繁華下流著的是跟我們一樣的沉寂,還有香港一直在沿用90的年代的思路拍片,無法取悅現在觀眾的口味,我相信只要香港電影可以重新進行定位以及轉型的話,內地電影是是沒有多大競爭力的。 1、盜版VCD、互聯網BT摧毀了香港電影工業最關鍵的外銷市場(台灣、東南亞)。
2、電影人才流失,好萊塢、大陸挖走了許多電影香港電影專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吳宇森、袁和平、程小東、關錦鵬等)。

⑸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⑹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⑺ 香港電影為什麼97之後就開始沒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總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幹嘛,成龍拍《紅番區》《我是誰》打進美國,周潤發拍《和平飯店》
打進美國,李連傑拍《黃飛鴻之西域雄獅》打進美國,吳宇森到美國拍《斷箭》《變臉》去了。
留下來的港星也是青黃不接,周星馳97過來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爛。到是97以後新人中陳小春
鄭伊健,古天樂,謝霆鋒,馮德倫,吳彥祖等都上了位,他們的電影作品比較受歡迎。
可是後來回歸後幾年,港星在國外轉了一圈又回國發展,而且都輾轉內地市場。
但是港片已經變了一個味了。

⑻ 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⑼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為什麼

沒落了。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其實正是香港電影製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導演來吸引人 ,不注重培養新人,結果,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會盡頭的於是 ,終於衰敗了。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是怎麼丟掉台灣市場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重返17歲電影演員表 瀏覽:25
經典老外國冒險電影大全 瀏覽:809
傷感冒險電影大全 瀏覽:601
好看的清宮片電影大全 瀏覽:262
惡霸當街欺負民女是哪一部電影 瀏覽:329
電影主題手抄報圖片教程 瀏覽:79
一部紅色汽車吃人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233
英文電影電視果投屏變中文 瀏覽:231
最新電影大全2020復仇 瀏覽:301
成龍和幾個孩子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347
電影大全21克拉 瀏覽:358
電影正義聯盟2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556
台灣辛仁共多少部電影 瀏覽:592
張一山新拍的電影叫啥 瀏覽:345
電影院英文解釋 瀏覽:977
日本古裝電影大全在線觀看 瀏覽:713
什麼計劃的電影 瀏覽:631
電影老槍圖片 瀏覽:934
泰國電影飢餓 瀏覽:283
空姐去泰國按摩倫理電影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