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梅蘭芳電影音樂鑒賞

梅蘭芳電影音樂鑒賞

發布時間:2021-07-29 00:30:43

⑴ 電影梅蘭芳影評

走出劇場的時候,天還沒有黑盡,我恍然地看著散場的人流,想要找尋出那份悵然的緣由,心裡卻似有團扯不開的棉絮梗在胸口發作不得。在長達兩個半小時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試圖捕捉和定義自己那種紛繁復雜卻又稍縱即逝的情緒,但沒等我體會摸咂出其中的真味,劇情的發展卻又把我迅速帶離去到另一種情感體驗。於是,我放棄了要給這出期待已久的大戲一個明確的褒貶取向。沒有期待中《霸王別姬》式的酣暢淋漓,也不似《無極》般極盡雷人之能事,《梅蘭芳》絕不是「好」與「不好」那麼簡單。

全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採取三段式的敘事方式鋪陳展開,為我們展現了其一生中「死別」、「生離」、「聚散」三個重要片段,分別以親情、愛欲和愛國之情為情感內核,階段分明、層層遞進。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隨著情節的階段式推進,我的觀影情緒也跟著三步走,從心潮澎湃到開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這三段由於敘事手法和演員表現的迥異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水準。

而無可爭辯的是,講述梅蘭芳的大伯和師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別」篇是最像《霸王別姬》,也是最趨向陳凱歌的藝術追求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蘭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現不俗,而飾演「十三燕」的老戲骨王學圻更是全片的一個亮點,兩人的對手戲更堪稱是全片的最高潮。敘述梅蘭芳與孟小冬感情糾葛的「生離」本應該是影片最出彩的「動情」段落,而黎明和章子怡的對手戲也一直是本片宣傳的看點,而令人頗為失望的是,雖然章子怡的出演讓人眼前一亮,但黎明拖沓拘謹的演技和時而失控的情緒化處理讓這一段落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笑場點和雷人指數在此節迅速攀升,觀眾們的笑聲此起彼伏。經過中段的喜劇氣氛,在講述抗戰時期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聚散」篇中,觀眾期待的高潮卻遲遲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對中日文化沖突冗長的表述和毫無新意的愛國主義說理,加之黎明持續沉悶的表現和孫紅雷過分的誇張演繹,使得整部影片很遺憾地在一種延遲高潮的不暢快感和怪異感中戛然而止。

毫無疑問的,「死別」這一章節絕對是整部影片的精華所在,若沒有此節,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給予《梅》片一個毫不客氣的「貶」評,可以說,這精彩的開篇兒撐起了整部影片,而撐起這開篇兒第一章的,絕對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他扮演的十三燕是當時被譽為「伶界大王」的京劇名角,與梅家有著三代情誼,梅蘭芳叫他「爺爺」,在梅蘭芳的大伯去世之後,在實際上擔負起了培養梅蘭芳的責任,對梅蘭芳來說,十三燕既是師父是前輩更是親人。而由於少年梅蘭芳接收了新思想意欲改革京劇,這與十三燕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抵觸,一場轟烈的擂台賽在兩人之間展開。雖然結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終,但正是十三燕教會了梅蘭芳「輸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蘭芳也一直以其死前託付與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為一生的目標,可以說,十三燕這個人物影響了梅蘭芳的一生。

這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張力的角色,他血性爺們但不嚴肅死板,他看似不著邊際的自嘲調侃字字都在點上,他看似謙卑卻敢於權貴叫板,他明裡反對梅蘭芳革新實際卻是其登上事業頂峰的最後助力;處在新舊更替風口浪尖的上的他,是個極其矛盾的人物,與看不起伶人的權貴矛盾,與時代矛盾,與梅蘭芳矛盾,與他自己矛盾。這是陳凱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而王學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實力演員,無論是作為「伶界大王」該有的扮相身段手勢,還是略帶黑色幽默讓人笑中帶淚的演繹,著實把這么個血肉豐滿而復雜的十三燕給演活了。

與梅蘭芳打擂的最後一場,他知道自己必輸,而輸也意味著自己生命的終結,但他還是選擇了登台,因為對他而言怕比輸更可怕。面對被人蓄意破壞後一片狼藉空無一人的「座兒」,他氣定神閑地唱完最後一句《定軍山》,在他認為「最神聖」的戲台上給自己的藝術生涯和生命劃上了完美而悲壯的休止符。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淚的場景,也是能讓我找到一些《霸王別姬》的影子的一個段落,雖然陳凱歌一再聲明不拿此片與《霸》相比,但作為一位普通的觀影者又怎麼能不期許能再一次體會如《霸》帶給我們的那種酣暢呢?

《梅蘭芳》是一部復雜而矛盾的影片,既有陳凱歌的藝術堅持也有對票房的妥協,於是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無法叫好,也不能不為其中的部分所動容,我只能懷揣著這樣復雜的心情選擇一遍一遍回放精彩的第一章。

⑵ 梅蘭芳的影片評價

死別部分堪稱完美
影片第一部分講述少年梅蘭芳和當時「伶界大王」十三燕的故事,從小梅蘭芳一露面,到十三燕敗給梅蘭芳鬱郁而終。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高潮不斷,精彩台詞層出不窮,出場人物的設置和性格魅力都堪稱一流。陳凱歌的美學功底在這一環節中更是表現得酣暢淋漓,無論是對老北京城的還原,還是與人物情緒相融通的環境氣氛的烘托,都十分剔透。
配角演出最為傳神
如果說「死別」這一章節絕對是整部影片的精華所在,這精彩的開篇兒撐起整部影片,那麼撐起這開篇兒第一章的,絕對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而如果說王學圻的表演堪稱登峰造極,孫紅雷對邱如白的刻畫也應該稱得上是光芒萬丈,其表演充滿爆發力,在一些細膩情緒上的拿捏更是令人驚嘆。
金雕玉琢的台詞與細節
導演陳凱歌對電影的劇本提出兩點要求:「每個字都要有內涵,每句話都要有隱喻。」在影片中雖不能稱得上處處都有體現,但依然有不少佳句值得回味。細節方面,生於北京的陳凱歌,對於老北京文化的迷戀是有目共睹的。小到一個鼻煙壺,大到20世紀40年代紐約劇院,影片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黎明稍欠神采
《梅蘭芳》中黎明的確為這部戲作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努力,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顯得有模有樣。然而獨缺了一絲神采,而這一絲神采恰恰就是致命的缺憾。這一絲神採的缺乏導致他的表演缺乏感染力,力道不足,佳句雖多,但就是出不了佳章 。
越往後越無力
在經歷精彩的「死別」部分過後,影片水準開始呈現下滑趨勢。內容並不豐富,感情並不錯綜等問題開始顯現,而梅蘭芳在藝術、人格與氣節等諸多方面,也未達化境來表達。陳凱歌對於《梅蘭芳》的控制越往後越無力,電影的長度也幾乎令很多觀眾發狂。
註:以上影評均出自網易娛樂的評價

⑶ 電影 梅蘭芳 背景音樂賞析論文

趙季平做的音樂,非常優雅,他曾經給大宅門做過配樂。這次音樂中基本上用民樂,非常符合電影的主題跟時代。電影音樂很難做,因為很容易跟電影不和諧,

⑷ 紀錄片梅蘭芳的影評

大眾影評網《梅蘭芳》影評:導演經驗與歷史經驗
ps:內容有點長,希望 對你有用,若要借鑒最好註明出自 大眾影評網

四合院和紙枷鎖 我小時候住的胡同,有梅蘭芳一棟洋樓,是有露台的二層小樓。 因了陳凱歌的這部電影,各種梅家的資料浮出水面,我才知道這 棟樓是梅蘭芳在民國時用來存古董的,而我小時候樓里已住了人。 洋樓做了中式的修正,在一片瓦房中竟然和諧。梅蘭芳是講 究的人,此樓花了心思。六年前,胡同改建成樓區,洋樓被推倒, 作為回遷戶的梅家,在樓房的包圍圈中,得到了一座新蓋的四合院。 樓區擠滿低檔汽車,四合院門前有一片空地,所以梅家門口總有 扭秧歌的老太太。 四合院是傳統,還是洋樓是傳統?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看 罷《梅蘭芳》,恍然明白了,四合院是傳統。傳統是個樣式,傳統 不需要生活的痕跡。好萊塢受批判,因為好萊塢電影是個樣式, 美國人不愛生活。 為了《梅蘭芳》,重看了《孩子王》。《孩》中教師第一次上課, 讓一學生自由發言,學生的反應是「你要整我么?」這不是 一句話,這是一個時代的險惡。憑此細節,陳凱歌便是一流的導演。 敘事藝術不是直言的,我們只表現人物關系。以人物關系的 變異,來折射社會。所以敘事藝術是反光鏡的藝術。 《孩子王》的敘事,有著極佳的分寸感,當學生說完「你要整我么?」,陳凱歌沒有順著這句話去發展故事,而是拍了別的事。 但這句話像一道創痕,留在觀眾心裡,一直在疼。很像是圍棋里 的「試應手」,閑置一招,不走了,等全局改觀後,這閑置的一招 就成了點睛之筆。 最重要之處不去濃脂艷抹地描畫,反而要閑置著,國畫里的「留 白」也如此。金聖嘆是以美術理論來批《水滸》的,明確地說中 國的畫法就是中國的文法。在東方的藝術里,圍棋、小說、繪畫 的原則是一致的,《孩》頗得此三昧,難怪李翰祥說《孩》是一部 「有道」的電影。因為其故事看似鬆散而內含玄機,是站在東方的 敘事傳統上。 《霸王別姬》有一場床戲,那是段小樓和妻子在受批鬥的心 理壓力下,爆發出了強烈的性慾。因為害怕,而情慾高漲 個變異的人物關系,折射著社會。他倆的床戲沒有在青春時出現, 陳凱歌非要等到這對男女老了,再拍他倆的床戲,真是高明。 可惜在上床前,菊仙多嘴,說自己害怕。其實,他倆做愛了, 就是他倆害怕了。拍害怕,就不要說害怕了。敘事是旁敲側擊、 意在千里的。多了兩句嘴,耽誤了好戲,普通地解釋, 就是表演課上的「無言少言」練習,限制語言交流,以培養學生 對行為的興趣。 因為表演是視覺化的,行為的魅力大於語言。在審美上解釋, 則涉及敘事法。朱天文是侯孝賢的編劇,她只用小女生的話語談 論藝術。她口中好的敘事為:「什麼都在裡面了!」 在裡面,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少男少女 的精氣神是完整的,所以有著令人一見鍾情的感染力;而年齡大了, 精氣神散了,理性分析能力增強,雖可令人欽佩,畢竟不是魅力。 所以好的敘事,要像唐詩一樣懵懂,宋詩不如唐詩,便是把事講 得太分明了。 我們現在的編劇觀念,過分講求事件演進的邏輯,傷害了事 件的血肉,結果很多片子前面情節的鋪陳,好像只是為了解釋後 面的結果,這便乏味了。 菊仙不必在床戲時說出一番她害怕的話,來跟觀眾打招呼, 以預示後面她將被整死的災難。設想一下,一個女人做愛了,接 著她被整死了這個直率的效果更有力。敘事不是為了直說人 物內心的,敘事是折射人物內心的,此處不需要她的內心。 一部電影里,內心表露得太多,往往達不到深刻的效果,因 為內心活動用語言表現出來,總是浮淺的。如果非要用語言,這 語言也要和內心想法有差異,這樣才能保證內心是寶貴的,這個 人物才是值得我們迷思的。羅蘭,身上 的最後一塊布拿掉後,就不性感了 《霸》中的瑕疵在《梅》的中年段落泛濫起來,人人都在掏心 掏肺地說話。《霸》中誤戲的「害怕」一詞,延續到了《梅》中, 梅蘭芳多次表示「我怕」,作為梅蘭芳紅顏知己的孟小冬則勸他「別 怕」說明他倆沒有愛情,真實的孟小冬把梅蘭芳罵成一個誘 拐少女的老泡,反而說明他倆有愛情。 陳凱歌的內心是美好的,這種美好是一代革命電影塑造的, 導演總是逃脫不了自己的童年。他筆下的梅孟之戀,很像是《革 命家庭》、《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地下黨的愛情,為了一個純潔的 理想而在一起,男女之間的活動主要是相互鼓勵。而梅蘭芳首先 是一個尤物。 即便是當代的男旦,也有尤物之感,與他們接觸,現實就破 碎了。他們的生活用語保留了很多的戲詞,管請坐叫「落座」,女 旦們反而在口語中避免戲詞,盡量跟時髦女大學生持平。男旦普 遍有清爽之氣,不單是女人的媚態,這點可以從扮演青年梅蘭芳 的余少群身上看出來。我分析,這是民國期文人對男旦追捧的根本原因,不是求同 性戀,而是求「清」。在古代詩詞、繪畫中,「清」都是高品,為 文人夢寐以求。這個結論,是我在查閱鴉片文獻時恍然明白的, 抽鴉片並不是常人想像的如海洛因、搖頭丸一樣的強刺激效果, 抽鴉片講究有一根老槍,要借眾生之力。 槍是在煙館里被千百人抽出來的,槍管內的煙油沉澱到一定 火候,就會產生一種類似名茶而強於名茶的口感鴉片還是 求的一個「清」字。 這種老槍一歇火就變味,只能留在煙館,不能獨享,是真正 的民主,所以大富之家抽鴉片也是去煙館的。鴉片、男旦、詩詞、 繪畫在民國文人眼裡是一樣的,只看是好哪一樁了。 陳凱歌《風月》中的大少爺是個煙鬼,但他躺在家裡床上就 抽了,說明他還是個土財主家的孩子,並不會抽鴉片,結果把自 己抽得心理變態、相貌如鬼據此分析,陳凱歌是懂鴉片的, 所以他也懂男旦。 真的懂,《霸王別姬》中程蝶衣智囊的袁四爺不是簡單的同性戀,他是有審美的,對程蝶衣有一份敬畏之心,他在求「清」。做 梅蘭芳智囊的邱如白,則是個沒文化、不懂戲的人,這是陳凱歌 有意的設計:邱走七八步給母親夾菜,用手接著菜湯;邱第一次 見梅蘭芳扮女人,就咽了唾沫。 這類粗俗不堪的舉動,貫穿全劇,他對梅蘭芳沒有敬畏之心, 也沒有情慾,只有佔有欲,所以他會對梅蘭芳指手畫腳,干擾梅 的生活。 邱如白這個人物,顯然不是來自梅蘭芳的真實生活,沒人對 梅這么放肆。如果不是來自梅蘭芳的生活,那麼可能來自陳凱歌 的生活,我一下理解了,邱這個人物不是民國文人, 而是個八十年代的藝術院校考前班的老師,陳凱歌可能有過這樣 的老師,我學藝時趕上了八十年代的尾聲,有過。 八十年代藝術班的多數老師,被耽誤了青春或中年,他們有 藝術知識而無藝術素養,教著藝術卻不懂藝術。他們給報考藝術 院校的青年做輔導,看重的是成功率,如果教過的人考上了,便 會將這個人當作自己的私貨,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影響他,以代替 自己的壯志未酬。 偏偏他們又不太懂藝術,於是變得蠻橫。跟自己的啟蒙老師 鬧掰了我這代人身上是幾率很高的事,問了八零九零的人, 幾率也高。有恩於你、水平低、對你的生活有著強烈的干預 欲,算上陳凱歌一代人,看來是長達三十年的社會 現象,但在我們的電影里還沒有表現過,陳凱歌作出了突破。 紙枷鎖是《梅》片一開始便確立的寓意,紙做的枷鎖,可就 是無法掙脫,這是內心的束縛。寓意深刻,可以泛指一切事,但 在片中究竟指什麼? 京劇?怕不是,因為全片沒有表現梅蘭芳對京劇的痴迷。職 業身份?怕不是,因為職業帶來的最大麻煩是日本人要聽他唱戲,他蓄須明志了,突破了。 邱如白?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上分析,陳凱歌是這個意思,全 片以紙枷鎖開始,以邱如白的形象結束,劇終時看到梅蘭芳還沒 有擺脫邱如白,我心中生起了寒意。 這種人,外國電影《鋼琴師》里有,那是一個父親,他熱愛 鋼琴但不懂鋼琴,把兒子送入了音樂名校,卻要求兒子按自己的 指導來練琴,結果把兒子逼瘋了。邱如白便是這樣,全片看不到 他對梅蘭芳藝術的鑒賞,只看到他濃重的功利心,他在美國大劇 院里的表現就像在澳門賭場一樣,梅蘭芳演出成功後,他狂喊亂叫, 像個贏了錢的賭徒。 我想,陳凱歌塑造的邱如白不單是在諷刺我們的老師,而是 在泛指我們的父輩,一切凌駕於我們之上的人。或者陳凱歌的生 活里屢屢遭遇這種人,陳凱歌只是出於本能的厭惡,才把電影拍 成了這樣。 紙枷鎖只能是邱如白。不能說這種人沒有愛和付出,但這種 愛和付出是毀滅性的,因為他們是外行。 美育和黑幫 《無極》中雪國人被滅的戲,酷似《小兵張嘎》里日本鬼子進 村的戲,導演都逃脫不了少年時受到的影響。對於陳凱歌塑造的 梅蘭芳,我很理解,因為我也本能地是這個路數。 我所受的美育,是要為天下受苦的人代言,在我的青春,對 街頭乞丐的興趣,遠遠大於漂亮女生。我們崇拜梵高,對高更不 以為然,因為梵高苦到割了自己的耳朵,高更雖然窮困之極,但 他畢竟在塔希提島上玩土著女人,享受了點生活。

⑸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重重疊疊的四合院,青磚灰瓦,光影氤氳。猶如泛黃的舊照片,與故事的色調如此協調。
鏡頭下的戲台富麗堂皇,很有質感。想一想,委實納悶,何以我在長安大戲院前排親眼所見的舞台那樣虛假呢?或許是當時不入戲吧。
紐約的劇院門前,紳士仕女魚貫入場的鏡頭,冬夜,飄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搖下,成水平,非常精緻的感覺,不禁想起了《純真年代》那種調調。
情感戲很乾凈,贊一下,在近來的中外銀幕上太少見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讓人眼中噙淚。尤其前半部,王學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蘭芳,其對手戲張力十足,將舊日梨園優伶的辛酸、尊嚴、無奈,刻畫得入骨三分。王學圻的台詞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語調類似黃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帶著股兒飄忽勁兒。余少群,氣質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呵呵。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劇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蘭芳,的確很正派很有尊嚴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單純一個好男人就能定義梅蘭芳嗎?他更應該是一個好男旦吧?於是,又不能免俗地懷念哥哥張國榮,那眼角眉梢的風情,美人如雲,絕色難尋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錯。不過,角色在表白情感態度時的那種執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過的角色類似,故無驚喜處。忽然想到一個細節,在孟小冬的居所,畫外時時響起細細的、清脆的風鈴聲,聲音很小,很隨意,幾乎讓人忽略掉,畫面的詩意感、層次感卻為之豐富了。除了這細脆的風鈴聲,我也想不到究竟還有什麼更適合點綴在這雅緻的閨房裡與梅郎相對。倘若真是風鈴聲,我要贊為神來之筆啊。
陳紅,每次出現她的鏡頭,我都緊張,生怕她一開口我就出戲,結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見。
孫紅雷,又一好演員,看完整部電影,確信唯一的戲痴就是這個「邱如白」。他愛梅蘭芳,他愛的是梅身上的戲魂,嗯,這是我的確信。舞台上杜麗娘風流婉轉(青年梅蘭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結滾動。由此推斷,惹動他的是藝術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達演的六爺,很有喜感,沒什麼可說的,及格。如真要比較,還是不及「費二爺」。扮演費二爺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絲毫不影響他那種舊京味兒帶給我的感動。
還有一大擔心:童年梅蘭芳的扮演者叫什麼彤,也是現在籌拍中的李少紅版《紅樓夢》中少年寶玉的扮演者。電影中僅幾個鏡頭,這孩子咋就這么寒酸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兒。那裡是我們「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的寶玉呢?我期待《紅樓夢》,可是我不喜歡現在這個小寶玉,但願我錯了。

⑹ 梅蘭芳電影看完你們有什麼感想

看完電影《梅蘭芳》,悵然若失。 全片結束時,黎明扮演的梅蘭芳,一襲白衣,朝著眾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輕聲道:「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戲是好戲,詞是好詞,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輕輕巧巧弄了個花腔,逝入雲端,似有若無之間,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結尾,可就是……,就是缺了點韻味,少了點勁道,這個梅蘭芳,總不如我們想的,似乎也並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陳凱歌對媒體的記者說: 「在等著拍他(黎明)的時候,他一直在攝影棚的走廊里走來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擺,我看了很感動。對這樣的演員,我們還能說什麼?」 似乎的確也無話可說,黎明並非是個不努力的演員,除他以外,當今世上再找一個 「梅蘭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與他在伯仲之間。他在戲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蘭芳,以至於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孫紅雷看完影片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演得真好;以至於梅葆玖看完他的「梅蘭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會授權給第二人去扮演梅蘭芳。 然而,這個梅蘭芳,還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無其神。編劇嚴歌苓說,梅蘭芳是一個溫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蘭芳抵抗的不是某個人,某種勢力,某樣困境,他抵抗的是一個時代。首先,要抵抗京劇從「老戲」向「新戲」轉化時候,來自業界同行、廣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槍暗箭的詆毀,背負的是「輸不起,一輸就永不翻身」的壓力;其次,要抵抗戲子從「下九流」向「有身份」轉化時候,來自包括魯迅、胡適、陳獨秀在內的文化巨擘、社會主流聲音的蔑視與不理解,背負的還是「輸不起,一輸就是永不翻身」的壓力,他所抵抗的,是當時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他一個人走在時代最前端的時候,整個時代都在拖著他往回走。僅僅「溫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著時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內在的無比堅定執著的力量,然而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還是那個黎明,那個《甜蜜蜜》中的黎小軍,那個《半生緣》中的世均,只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不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鬥士,他學會了梅蘭芳的妝容,學會了他的身姿手勢,甚至學會了極具專業水準的京劇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沒學到梅蘭芳的鬥志與魄力,因為他從來沒有跟一個時代決絕過——恰恰從前有過一個決絕的人,演過一個類似的絕好的角色,只是可惜: 世間已無張國榮。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宣告了他與這個世界徹底的不妥協,在他留下的難以計數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同樣是導演陳凱歌,評價張國榮的表演是這樣說的: 「張國榮必以個人感情對所飾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這樣的境界。正是他的一個眼神,將《霸王別姬》迷戀與背叛的主題說盡了。」 其實,一個導演對演員,不可能是「無話可說」。只不過也許,他了解到,多說也無用,因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裡的那股瘋魔,除非再世為人,否則難以企及、無法復制。 然而,在影片《梅蘭芳》中,的確有許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瘋魔,比如: 梅蘭芳對「平生最愛的女人」孟小冬可望不可即,最大心願只是與她一起看場電影,就當兩人即將成行,卻有戲園子老闆要他去救場——這是一個極富象徵意味的情節,因為錯過了「這一次」,也會錯過「下一次」,永遠錯失下去了。於是梅蘭芳對老闆說: 「去不了,我有急事。」 老闆笑道:「還有什麼事比救場急?」 梅蘭芳沉聲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渾呢?」 老闆笑道:「您不是這樣的人。」 梅蘭芳盯著他的眼睛說道:「我要就是那樣的人呢?」 只言片語中,是梅蘭芳拼了命的要抓牢自己手中命運的線繩,恰好《霸王別姬》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段小樓與程蝶衣在後台卸妝,蝶衣試探小樓,說要與他演一輩子的戲,小樓覺察不對,尷尬笑道: 「不是演了一輩子了嗎?」 蝶衣聽出他話中有逃脫的意圖,嘶聲道: 「不成!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 都是想抓牢而抓不牢,張國榮的表演是傾盡全力,玉石俱焚的拼殺過去,而黎明卻只是溫水繞身,似怒非怒,一股子氣都提到嗓子眼了,卻沒有逼仄住口腔鼻舌,平平無奇的吐了出去。 再比如,梅蘭芳被逼出席日本軍方安排的「復出表演的記者招待會」,事先替自己打了可以製造病情的傷寒針,又早早蓄起胡須,表達自己決不妥協的態度,有人問他為什麼,他這樣說: 「我有個長輩,臨終之前跟我說,婉華,你以後成名了,能不能給咱們唱戲的地位,提拔提拔啊?我說好啊。」 而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不肯向造反派低頭,段小樓前往勸說,蝶衣不讓他進門,隔著門告訴他: 「你楚霸王都低頭認罪了,那京戲能不亡嗎?」 一樣是在憑一己之力對抗時代重壓時候,追溯內心,掏心掏肺的一句話,掏出了支持自己的最本質單純的力量: 不過是在盡一個戲子的本分。 一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個堂堂正正的戲子的形象,一個是想要老老實實唱戲,該怎麼唱就怎麼唱,不被其他因素干擾。可惜一樣境界,兩種表演,張國榮把他那股子瘋魔全部收縮到體內,又一字一字的往外吐,凄婉絕倫,而黎明的台詞在胸腔,英雄氣短,只是借了個「梅蘭芳」的軀殼,說的不是他內心的話。 而在《霸王別姬》中,張國榮講的似乎句句是他內心的話,不瘋魔不成戲,他也最終把自己的生命演繹成了一出讓萬千人落淚傷心的大悲劇。 「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看來看去,這句話彷彿不屬於「梅蘭芳」,倒好像是寫給張國榮的遲到了5年的絕好台詞。我想,在那天晚上,張國榮在高樓上憑空遠眺,身前是香港島繁花似錦的炫目夜景,對著他心目中萬千影迷,說出這樣一句台詞,可能是所有熱愛他,至今仍在思念他的人,所能夠設想的,他留在世界上最美好的「最後一幕」。
求採納

⑺ 對梅蘭芳電影的評價

哈哈,樓主是北方人么?看過《葉問》么,兩部電影同時上映,北方人都比較喜歡《葉問》,南方人都比較喜歡《梅蘭芳》。俺個人認為這純屬個人口味問題哈。
《梅蘭芳》拍得還是不錯的。
俺覺得主要是思考了幾個問題:1,京劇藝術到底是怎樣的藝術?是下九流的藝術,還是高貴的藝術。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京劇藝人。2,作為伶人大王的梅蘭芳為什麼身上毫無勢力庸俗之氣,而始終如一的謙虛謹慎?3,藝術家到底應該在何時堅持自己的理想,何時放棄自己的夢想?(抗戰時期梅蘭芳的拒絕演出)4,搞藝術的人應該追求的境界到底是大師境界還是凡人境界?5,對於愛情和親情,對於知己和配偶,對於相伴和孤獨,對於情感和藝術,梅蘭芳是做出如何的抉擇和犧牲?
演員不錯,黎明和子怡演的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陳紅還是那麼有魅力,還是那麼年輕漂亮,真好!只是覺得他罵孫紅雷那段戲稍微有些過火。孫紅雷演的不錯,就是角色稍微不太適合他,感覺他還是那種硬漢形象比較拿手。
呵呵,愚人之見,貴在參與~~

⑻ 電影《梅蘭芳》唱戲時只有音樂

有唱的聲音啊 不過不是本人唱的 那聲音聽起來有些遠

⑼ 關於寫看電影《梅蘭芳》的感受

像得那麼華麗,更多的則是平凡,甚至會有那種比現實更加平凡的老舊泛黃的感覺,但是很奇怪,即便是如此,每每碰見,還是會去翻看,似乎像是一種獵奇,總有一種期待,期待那些影像會比自己腦海里想像的更加炫彩,又或者是那種脫離原本想像的強大落差,當然,看對於電影《梅蘭芳》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態去觀看的,就想看看那個舊照片里的梅蘭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影片一開始,我們首先聽到的是一個老北京的生活氣息,讓我們一開始便隨著音樂與聲響融入到了一個兒時梅蘭芳的生活空間里,而梅大伯的那封信則順其自然的成為整部影片中不可忽視的一條線索,開啟了整個電影中的第一個念頭,而我們也正是從這個念頭中開始逐漸融入整個故事,大家心裡也由此開始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念頭,比如那個紙夾鎖?比如主人公會怎樣,真正的梅蘭芳我這樣的年齡也都只是從書本上紀錄片里泛黃灰白的見過,因此,也僅僅是懷著對一個主人公的前途與命運的關注而觀看的,好在影片也並非以一個很高的姿態去描摹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而是以平凡的姿態去接近一個不甘於自己的人。一片嘈雜的催促,一陣急促的馬鞭,喧鬧的街市,鏡頭穿過的是那個老北京最生動的回憶,帶著這樣的回憶我們見到了梅蘭芳,兩個鏡頭穿插對比,一動一靜一文一武,靜的悄聲細語溫柔可人,動的乾脆利落神奇逼人,台下不一樣的觀眾卻一樣的折服,隨著那位老先生的話語——「宛華,你紅啦」——少年梅蘭芳開啟了自己的舞台藝術生涯。然而,花開必有花落,而此刻梅蘭芳的「紅」卻並非一個結果,冥冥之中,卻成了他鑄就長青與不朽人生的一個開始,於是一場新與舊的講座里邱如白慢慢的走了出來,那場與十三爺爺的「鬥嘴」之中,一段新與舊的較量便無鼓自響的出了場,最難忘那第一場比試之中撩開門簾十三燕那意氣風發掌聲如雷的場面,也最難忘那新式舞台上那古今溫柔凄婉的長泣,兩個人不一樣的演繹卻是一樣的精彩,不禁讓人迷茫,一時間忘卻了那場較量,只為那同樣精彩的演繹拍手叫好,比試最後,勝負已決,然而,留給觀眾的卻並非大快人心的勝與敗,而是一場場難忘的精彩與回憶,正如十三燕臨終之前所言「咱們那場汾河灣多好啊」,那搖椅上衰微遲緩的身體還是那個穿著莽服持刀凜然的十三燕嗎,那眼角的欲說還淚分明還有難述的寄願,傳承的則是一份京劇之髓,一個老人,一個少年,安靜的只有話語,桌上的飯菜被小心捂著,那是一個親人最真誠的等待,而此時,也許,我們一開始就把這個關於人的影片故事化了,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但人生路上,除了比試超越,我們還有自己。

⑽ 電影梅蘭芳中的插曲

趙季平的 《思歸》

閱讀全文

與梅蘭芳電影音樂鑒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王超過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402
台灣電影金馬獎紅毯 瀏覽:264
一把雨傘是什麼電影 瀏覽:660
新疆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335
蟻哥正傳完整版電影 瀏覽:487
電影十步追蹤女主角是誰 瀏覽:302
印度電影老虎演員表 瀏覽:478
犯罪電影反派的男演員 瀏覽:464
電影再次出發里圖片 瀏覽:562
貓眼電影院vip第一排 瀏覽:340
有一部電影叫什麼阿拉伯病毒 瀏覽:680
圖片上加電影文字圖片 瀏覽:33
80年代國產國產老電影大全 瀏覽:657
神都電影院 瀏覽:308
跟角頭差不多的台灣電影 瀏覽:23
這部七十年代末的台灣經典老電影 瀏覽:776
鐵男法國電影 瀏覽:351
大撤僑電影 瀏覽:283
成龍電影2007演的電影 瀏覽:790
動漫愛情的電影台詞截圖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