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對一個城市旅遊和經濟帶來什麼發展
好的電影會對城市旅遊帶來正面的宣傳,遊客多了自然也促進了旅遊經濟的提升
Ⅱ 《你好,李煥英》拍攝地成為新打卡點,電影如何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優秀的影視作品能夠提高拍攝地的知名度,從而引起廣大影迷的嚮往。例如《玉觀音》《一米陽光》《千里走單騎》《麗江印象》等影視作品將麗江古城捧紅,許多人因此而去雲南旅遊,《觀音山》讓更多人了解了金口河大峽谷,《從你的世界經過》取景稻城亞丁景區,《後會無期》的東極島等等。這類電影電視可以引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從而帶動旅遊形式的旅遊效應。
目前我國電影產業還處於發展階段,只有在電影作品獲得社會認可之後,才能發揮電影 IP的作用。電影和電影產業是好萊塢值得我們學習的模式,在旅遊或其他方面用優秀作品做宣傳,比如《007:擇日而亡》冰島冰湖,《古墓麗影》柬埔寨吳哥古城,《西西里美麗傳說》義大利西西里島,《碟中諜4》迪拜,《阿凡達》中國湖南景區-張家界,《面紗》三峽、灕江、上海和黃姚古鎮。
不一定要大成本大製作的影視作品才能有預期效果,只要是好作品,就算是小投入的微電影也能掀起大風浪,比如投資50萬的《你是唯一》微電影,一部短短的15分鍾,卻將南北湖“湖山融滄海,一攬天下奇”的美景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在當年的國慶長假,旅遊人數就翻了一番,門票收入也增長了近兩倍。
影視帶動旅遊是一種宣傳推廣的方式,也是近年來旅遊業的熱門話題。對於旅遊景區來說,打破常規的唯一途徑就是要有創新思維,只有創新思維才能有所突破,從而塑造景區的成功與發展。
Ⅲ 誰知道歐洲電影節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
帶動旅遊業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像酒店業、餐飲業、娛樂業等。各個行業的銷售額都會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因為增加了許多外來消費。
而商家還可以以電影節為賣點,退出許多相關產品或進行廣告宣傳。
擴大該城市的知名度,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該城市的影響力和城市形象,提高該城市旅遊業未來的潛在發展價值。
電影節豐富了該市文化的內涵,使許多電影界著名文化人在這里匯聚一堂,探討藝術的價值。
Ⅳ 舉辦國際攝影展對於促進旅遊業發展有什麼作用
旅遊業就是一個發現美、開發美、包裝美、營銷美的產業。而攝影就是發現美、營銷美的直接推手。
Ⅳ 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概況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是1932年在義大利威尼斯市舉行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同樣早期的還有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電影節日漸增多,其中最主要的有1946年法國創辦的嘎納國際電影節和捷克斯洛伐克創辦的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另外,在40年代先後創辦的還有義大利的聖萬桑國際體育片電影節、瑞士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英國的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等。
進入50年代,國際電影節更加引人注目、迅速發展起來,從歐洲擴展到北美洲、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由40年代的幾個,猛增到50多個。
到了60年代末,國際電影節又增加了一倍,總數超過了100個。70年代是高峰時期,十年時間又翻了一番,達到200多個。
80年代以來,又增設了50多個新的國際電影節。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單獨舉辦或輪流舉辦過各種名目繁多的國際電影節300多個(其中包括國際電影周、國際電影展、國際電影比賽等),而且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分布情況如下:
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又是重點地區,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超過200個,約佔全世界總數的60%,在數量上居世界的首位。其中義大利、法國、西班牙3個國家占歐洲總數的一半以上,是歐洲的重點。
其次是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這兩個國家舉辦了40多個國際電影節,約佔全世界總數的18%,居第二位。美國雖然從50年代才開始舉辦國際電影節,比歐洲晚一些,但後來居上,發展很快。30多年來,美國先後在20多個城市舉辦過30多個各種不同形式的國際電影節,其中主要集中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現在美國是世界上舉辦國際電影節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亞洲雖然不如歐洲和北美洲,但至今也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舉辦過20多個國際電影節。另外,還有60個國家和地區雖未單獨舉辦國際電影節,但參加了輪流舉辦的一些國際電影節。亞洲舉辦的國際電影節約佔全世界總數的9%。
拉丁美洲和亞洲一樣,發展得很快。有10多個國家共舉辦了20多個國際電影節,約佔全世界總數的7%。
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舉辦過8個國際電影節,約佔全世界總數的2%。
非洲雖然發展得慢一些,但也在迎頭趕上,已有8個國家先後舉辦過16個國際電影節,約佔全世界總數的4%。
Ⅵ 影視旅遊的形成和發展
影視旅遊是一種新型的專項旅遊形式,是旅遊發展到一定階段與影視產業相結合的產物。影視旅遊最早產生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隨後發展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影視拍攝地旅遊、以影視內容為題材的主題公園旅遊漸漸興起並發展到今天。縱觀國內外影視城,影視旅遊已經成為影視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用影視城的影視拍攝資源發展旅遊業逐漸盛行。
中國影視旅遊產業發端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這一過程中,影視城作為影視產業發展的必然產物,逐漸被人們所熟知,並且隨著影視旅遊的發展而成為一類特殊的旅遊活動場所。
1987年,我國最早規劃建設的影視拍攝基地在無錫落成,即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而這個影視城出人意料地成為轟動一時的旅遊熱點,自此,影視旅遊開始在國內盛行,影視城建設項目也紛紛上馬,掀起一股「造城」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各種影視城三、四十座,還有二十多座規劃建設的影視城正在熱火朝天的施工和招商之中。北京在建、河南在建、甘肅在建、雲南在建、許多地方在建,大有每個省份都要有一座或數座影視城的趨勢。僅僅就雲南而言,目前已建成的影視基地有4個:大理的天龍八部影視城、曲靖的翠山影視城、昆明的玉龍灣影視城及麗江束河茶馬古鎮影視基地,這4個影視基地總投資已達5億多元。然而,這樣的影視基地雲南仍在不斷新建和擴建。
Ⅶ 戛納電影節對城市的影響
戛納作為旅遊城市電影節對當地的影響非常大,每年在這個年度電影盛會上,匯集了幾乎接下來一年最重要、最有創意的電影。戛納電影節可以如此輝煌和它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由此而來的藝術獨立密不可分。
電影是戛納的絕對主角,卻不是唯一主角。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是隱藏在鎂光燈背後的龐大商業帝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才是撐起戛納影展和它藝術輝煌的真正支柱。
每年這場世界電影盛宴匯集大批名導新秀,當之無愧的電影聖殿也引來無數朝聖者,人口較常駐人口激增三倍,多達20萬。法國商業雜志《挑戰》曾經報道,短短不到兩周的盛會,影展會給當地製造3000個就業機會,總共帶來2億歐元上下的收入,15天的所獲就是戛納旅遊年度收入的四分之一。
據《好萊塢報道》戛納市場每年11000 到12000人左右的注冊費大約帶來280到400萬歐元收入。而今年組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中,來自中國的注冊人數增加了30%,已經成為繼美法英等的第5大市場參與者。
電影節除了增加遊客量以外,對當地旅遊形象的創立有很大的作用。藉由電影節,戛納確立了舉世聞名、高端奢華的旅遊地形象,與周邊的其他海濱旅遊地有很鮮明的形象區分。
Ⅷ 電影拍攝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
國內旅遊業界也日益看重影視劇對旅遊的宣傳促銷作用。如常德市政府、瀟湘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的電視劇《桃花源記》日前在湖南省常德市順利封鏡。
該劇以常德市旅遊產業主導品牌——桃花源景區為拍攝地,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為旅遊景區策劃並實現旅遊營銷的電視劇,旨在利用影視傳媒強大的傳播效應,實現影視與旅遊產業的互動,做大做強常德旅遊產業。
影視作品之所以能成為旅遊營銷的有效手段,是因為影視作品引發的旅遊吸引力是其他營銷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正如Riley和Van Doren(1992)指出的那樣,與廣告相比,電影對旅遊地有更長時間的展現;
故事情節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刺激了旅遊者的慾望;特技效果的應用、明星效應和最佳的拍攝角度使當地的形象得到了強化。電影外景地是作為藝術形式出現的,其影響效果是潛移默化的,一部成功影視作品所依靠的長盛不衰的藝術魅力使任何旅遊宣傳品望塵莫及。
(8)電影節帶動旅遊的發展擴展閱讀:
旅遊業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
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
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