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歷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有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1、金棕櫚獎獲獎名單:
2018年(第71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屆):《自由廣場》魯本·奧斯特倫德
2016年(第69屆):《我是布萊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屆):《流浪的迪潘》雅克·歐迪亞
2014年(第67屆):《冬眠》努里·比格·錫蘭
2013年(第66屆):《阿黛爾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屆):《愛》邁克爾·哈內克
2011年(第64屆):《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
2010年(第63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屆):《白絲帶》邁克爾·哈內克 [6]
2008年(第61屆):《課室風雲》勞倫·岡泰
2007年(第60屆):《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屆):《風吹麥浪》肯·羅奇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屆):《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4年(第47屆):《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1991年(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1986年(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84年(第37屆):《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屆):《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鐵人》安傑依·瓦依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1979年(第32屆):《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屆):《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1971年(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1970年(第23屆):《陸軍野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形記》皮亞托·傑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屆):《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1962年(第15屆):《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1958年(第11屆):《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屆):《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屆):《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1946年(第1屆):《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1946年(第1屆):《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2、最佳導演獎:
2018年(第71屆):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戰》
2017年(第70屆):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
2016年(第69屆):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私人采購員》、克里斯蒂安·蒙吉《畢業會考》
2015年(第68屆):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2014年(第67屆):貝尼特·米勒《狐狸獵手》
2013年(第66屆):阿瑪特·艾斯卡蘭特《赫利》
2012年(第65屆):卡洛斯·雷加達斯《柳暗花明》
2011年(第64屆):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亡命駕駛》
2010年(第63屆):馬修·阿馬立克《巡演》
2009年(第62屆):布里蘭特·曼多薩《基納瑞》
2008年(第61屆):努里·比格·錫蘭《三隻猴子》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施納貝爾《潛水鍾與蝴蝶》
2006年(第59屆):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通天塔》
2005年(第58屆):邁克爾·哈內克《隱藏攝像機》
2004年(第57屆):托尼·加列夫《流亡》
2003年(第56屆):格斯·范·桑特《大象》
2002年(第55屆):林權澤《醉畫仙》、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
2001年(第5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缺席的人》、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2000年(第53屆):楊德昌《一一》
1999年(第52屆):佩德羅·阿莫多瓦《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1998年(第51屆):約翰·保曼《將軍》
1997年(第50屆):王家衛《春光乍泄》
1996年(第49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冰血暴》
1995年(第48屆):馬修·卡索維茨《怒火青春》
1994年(第47屆):南尼·莫萊蒂《親愛的日記》
1993年(第46屆):邁克·李《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羅伯特·奧特曼《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帕維·龍根《計程車司機布魯斯》
1989年(第42屆):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流浪者之歌》
1988年(第41屆):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南方》
1987年(第40屆):維姆·文德斯《柏林蒼穹下》
1986年(第39屆):馬丁·斯科塞斯《下班後》
1985年(第38屆):安德列·泰西內《情陷夜巴黎》
1984年(第37屆):貝特朗·塔維涅《鄉村星期天》
1983年(第36屆):羅伯特·布列松《錢》、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鄉愁》
1982年(第35屆):沃納·赫爾佐格《陸上行舟》
1981年(第34屆):無
1980年(第33屆):無
1979年(第32屆):泰倫斯·馬力克《天堂之日》
1978年(第31屆):大島渚《愛之亡靈》
1976年(第29屆):伊托·斯柯拉《驚恐、污穢、邪惡》
1975年(第28屆):米歇爾·布洛爾特《命令》、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別法庭》
1974年(第27屆):無
1973年(第26屆):無
1972年(第25屆):米克洛斯·楊索《紅色贊歌》
1971年(第24屆):無
1970年(第23屆):約翰·保曼《最後的萊奧》
1969年(第22屆):格勞貝爾·羅沙《職業殺手安東尼奧》、沃依采克·雅斯尼《一切善良的市民們》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費倫茨·科薩《一萬個太陽》
1966年(第1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列寧在波蘭》
1965年(第18屆):利維烏·丘列伊《弔死鬼的森林》
1964年(第17屆):無
1963年(第16屆):無
1962年(第15屆):無
1961年(第14屆):朱麗婭·索恩澤娃《烽火連天》
1960年(第13屆):無
1959年(第12屆):弗朗索瓦·特呂弗《四百擊》
1958年(第11屆):英格瑪·伯格曼《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羅伯特·布列松《死囚越獄》
1956年(第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奧塞羅》
1955年(第8屆):謝爾蓋 · 瓦西里耶夫《Geroite na Shipka》、朱爾斯·達辛《男人的爭斗》
1954年(第7屆):無
1953年(第6屆):無
1952年(第5屆):克里斯蒂安·雅克《勇士的奇遇》
1951年(第4屆):路易斯·布努埃爾《被遺忘的人》
1949年(第3屆):雷內·克萊芒《馬拉帕加之牆》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雷內·克萊芒《鐵路戰斗隊》
3、最佳男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馬爾切洛·豐特《犬舍驚魂》
2017年(第70屆):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
2016年(第69屆):沙哈布·侯賽尼《推銷員》
2015年(第68屆):文森特·林頓《市場法律》
2014年(第67屆):蒂莫西·斯波《透納先生》
2013年(第66屆):布魯斯·鄧恩《內布拉斯加》
2012年(第65屆):麥斯·米科爾森《狩獵》
2011年(第64屆):讓·杜雅爾丹《藝術家》
2010年(第63屆):埃里奧·傑曼諾《我們的生活》、哈維爾·巴登《美錯》
2009年(第62屆):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混蛋》
2008年(第61屆):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切·格瓦拉》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
2006年(第59屆):塞米·鮑亞吉拉、伯納德·布蘭卡恩、羅什迪·澤姆、賈梅爾·杜布茲、薩米·納塞利《光榮歲月》
2005年(第58屆):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2004年(第57屆):柳樂優彌《無人知曉》
2003年(第56屆):伊敏·托普拉克、穆扎菲·奧德梅爾《遠方》
2002年(第55屆):奧利弗·古爾邁《兒子》
2001年(第54屆):伯努瓦·馬吉梅《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梁朝偉《花樣年華》
1999年(第52屆):埃馬紐埃爾·肖特《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彼得·穆蘭《我的名字是喬》
1997年(第50屆):西恩·潘《她是如此可愛》
1996年(第49屆):帕斯卡·杜奎奈、丹尼爾·奧圖《第八日》
1995年(第48屆):喬納森·普雷斯《卡林頓》
1994年(第47屆):葛優《活著》
1993年(第46屆):大衛·休里斯《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蒂姆·羅賓斯《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約翰·特托羅《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傑拉爾·德帕迪約《大鼻子情聖》
1989年(第42屆):詹姆斯·斯派德《性、謊言和錄像帶》
1988年(第41屆):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鳥帕克》
1987年(第40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黑眼睛》
1986年(第39屆):米歇爾·布朗《晚禮服》、鮑勃·霍斯金斯《蒙娜麗莎》
1985年(第38屆):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1984年(第37屆):阿爾弗雷多·蘭達、Fernando Rabal《聖嬰》
1983年(第36屆):吉昂·馬利亞·沃隆特《馬里奧·里奇之死》
1982年(第35屆):傑克·萊蒙《失蹤》
1981年(第34屆):烏戈·托格內吉《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
1980年(第33屆):米歇爾·皮寇利《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傑克·萊蒙《中國綜合症》
1978年(第31屆):強·沃特《榮歸》
1977年(第30屆):費爾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愛》
1976年(第29屆):何塞·路易斯·戈麥茲《巴斯瓜爾厄一家》
1975年(第28屆):維托里奧·加斯曼《女人香》
1974年(第27屆):傑克·尼科爾森《最後的細節》、查爾斯·博耶《史塔維斯基》
1973年(第26屆):吉安卡羅·吉安尼尼《愛與無政府》
1972年(第25屆):讓·雅南《我們不願互訴衷曲》
1971年(第24屆):里卡多·庫喬拉《薩可與方齊迪》
1970年(第23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妒忌夢》
1969年(第22屆):讓-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點新聞》
1967年(第20屆):奧戴德·科特勒《一個男孩的三天》
1966年(第19屆):帕爾·奧斯卡森《飢餓》
1965年(第18屆):特倫斯·斯坦普《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塔爾·帕傑爾《雲雀》、薩羅·烏爾濟《被誘惑被遺棄的女人》
1963年(第16屆):理查德·哈里斯《超級的男性》
1962年(第15屆):拉爾夫·理查德森、傑森·羅巴茲、迪恩·斯托克維爾《長日入夜行》、穆雷·梅爾文《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安東尼·博金斯《何日君再來》
1959年(第12屆):布拉福德·迪爾曼、迪恩·斯托克維爾、奧遜·威爾斯《朱門孽種》
1958年(第11屆):保羅·紐曼《漫長的炎夏》
1957年(第10屆):約翰·奇茲米勒《和平谷》
1955年(第8屆):斯賓塞·屈塞《黑岩喋血記》、尼古拉·格里岑科、鮑里斯·比秋科夫、帕維爾·卡道奇尼科夫、尼古拉·謝爾蓋耶夫、鮑里斯·科科夫金、鮑里斯·安德列耶夫、謝爾蓋·盧克亞諾夫、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瓦吉姆·梅德維傑夫、謝爾蓋·庫里洛夫《大家族》
1952年(第5屆):馬龍·白蘭度《薩巴達萬歲》
1951年(第4屆):邁克爾·雷德格瑞夫《白朗寧版本》
1949年(第3屆):愛德華·羅賓遜《陌生人之屋》
1946年(第1屆):雷·米蘭德《失去的周末》
4、最佳女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小傢伙》
2017年(第70屆):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
2016年(第69屆):傑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2015年(第68屆):魯妮·瑪拉《卡蘿爾》、艾瑪紐爾·貝克特《我的國王》
2014年(第67屆):朱麗安·摩爾《星圖》
2013年(第66屆):貝熱尼絲·貝喬《過往》
2012年(第65屆):克里斯蒂娜·弗盧圖爾、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過群山》
2011年(第64屆):克爾斯滕·鄧斯特《憂鬱症》
2010年(第63屆):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2009年(第62屆):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2008年(第61屆):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越線》
2007年(第60屆):全度妍《密陽》
2006年(第59屆):布蘭卡·波蒂洛、尤漢娜·柯博、達茲·萊姆波瑞娃、佩內洛普·克魯茲、卡門·毛拉、勞拉·杜納絲《回歸》
2005年(第58屆):漢娜·拉斯洛《自由地帶》
2004年(第57屆):張曼玉《清潔》
2003年(第56屆):瑪麗-喬西·克羅茲《野蠻的入侵》
2002年(第55屆):卡蒂·奧廷寧《沒有過去的男人》
2001年(第54屆):伊莎貝爾·於佩爾《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
1999年(第52屆):艾米莉·德奎恩《美麗羅塞塔》、賽芙琳·卡尼爾《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娜塔莎·雷尼埃、艾洛迪·布歇《兩極天使》
1997年(第50屆):凱西·伯克《切勿吞食》
1996年(第49屆):布蘭達·布萊斯《秘密與謊言》
1995年(第48屆):海倫·米倫《瘋狂的喬治王》
1994年(第47屆):維爾娜·麗絲《瑪戈皇後》
1993年(第46屆):霍利·亨特《鋼琴別戀》
1992年(第45屆):佩尼拉·奧蓋斯特《善意的背叛》
1991年(第44屆):伊蓮娜·雅各布《兩生花》
1990年(第43屆):克里斯提娜·楊達《審訊》
1989年(第42屆):梅麗爾·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吶喊》
1988年(第41屆):琳達·姆夫西、喬迪·梅、芭芭拉·赫希《隔離的世界》
1987年(第40屆):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1986年(第39屆):費爾南達·托里斯《永遠或永不愛我》、芭芭拉·蘇科瓦《羅莎·盧森堡》
1985年(第38屆):雪兒《面具》、諾瑪·阿萊昂德羅《官方說法》
1984年(第37屆):海倫·米倫《卡爾》
1983年(第36屆):漢娜·許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1982年(第35屆):亞德維加·揚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個天堂》
1981年(第34屆):伊莎貝爾·阿佳妮《四重奏》《迷戀》
1980年(第33屆):阿努克·艾梅《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莎莉·菲爾德《諾瑪蕾》
1978年(第31屆):吉爾·克雷伯格《不結婚的女人》、伊莎貝爾·於佩爾《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1977年(第30屆):莫妮克·梅居爾《攝影師馬丁》、謝莉·杜瓦爾《三女性》
1976年(第29屆):瑪麗·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裡?》、多米尼克·桑達《遺產》
1975年(第28屆):瓦萊麗·佩萊恩《列尼傳》
1974年(第27屆):瑪麗-若斯·納特《舞會的小提琴》
1973年(第26屆):喬安娜·伍德沃德《雛鳳吟》
1972年(第25屆):蘇珊娜·約克《幻象》
1971年(第24屆):吉蒂·溫《毒海鴛鴦》
1970年(第23屆):奧塔維亞·皮科洛《麥泰洛》
1969年(第22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絕代美人》
1967年(第20屆):比亞·戴格瑪克《鴛鴦戀》
1966年(第19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1965年(第18屆):薩曼莎·艾加《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妮·班克羅夫特《太太的苦悶》、芭芭拉·蓓麗《天倫淚》
1963年(第16屆):瑪麗那·維拉迪《女王蜂》
1962年(第15屆):凱瑟琳·赫本《長日入夜行》、麗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索菲婭·羅蘭《烽火母女淚》
1960年(第13屆):瑪麗娜·墨蔻莉《痴漢艷娃》、讓娜·莫羅《如歌的行板》
1959年(第12屆):西蒙·西涅萊《金屋淚》
1958年(第11屆):芭布洛·約爾特·阿夫·奧納斯、英格里德·圖林、畢比·安德森、伊娃。達爾貝克《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茱莉艾塔·瑪西娜《卡比里亞之夜》
1956年(第9屆):蘇珊·海沃德《傷心淚盡話當年》
1955年(第8屆):葉卡捷琳娜·薩維諾娃、伊婭·阿列比娜、拉瑞莎·科倫伯格、葉琳娜·杜布朗拉沃娃、薇拉·庫茲涅佐娃、克拉拉·盧奇科《大家族》
1952年(第5屆):李·格蘭特《偵探的故事》
1951年(第4屆):貝蒂·戴維斯《彗星美人》
1949年(第3屆):伊莎·米蘭達《馬拉帕加之牆》
1946年(第1屆):米歇爾·摩根《田園交響樂》
B. 戛納電影節在什麼時候
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每年5月,在法國南部城市戛納舉行的戛納國際電影節都會如期而至,世界各地的導演、媒體人、影迷都將前往這座南法的小城嘗鮮新電影。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 每一屆戛納電影節都會給我們帶來數以百計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一直以來,中國力量都是戛納電影節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近年來,賈樟柯、畢贛、張震、廖凡、趙濤等國際華語電影人多次在戛納掀起中國風潮。華語電影力量百花齊放,勢必將在戛納掀起一股不容忽視的「中國旋風」!
C. 2017戛納電影節入圍片單發布 戛納主席答為什麼有中國電影
戛納無華語片 主席:可能補一部 華語片不適合戛納。
本屆戛納電影節公布片單,適逢戛納70周年,片單陣容也非常豪華,亞洲電影有名導三池崇史、黑澤清、河瀨直美、奉俊昊、洪尚秀等的作品入圍,無華語片。
有媒體問到這次公布的片單「為什麼沒有華語片」,戛納主席福茂回答,可能會補一部中國電影:「在未來我要宣布的增補片單里,可能會有一部中國電影。換句話說我們今年並沒有看比往年數量更多的中國片,不過我們還有些爭論有待最後做決定,所以我們也想看看隨後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福茂還說:「中國電影越來越發展成撕裂的狀態,一邊是作者電影、經典電影,和我們在歐洲和在戛納經常看到的電影類似,另一邊是更商業的電影,是拍給你們國家的大眾群體看的。這種片子就算我們不是一點都不看,我們也看得很少,也沒有人拍這樣的電影給我們看,也不是我們會期待能在戛納放映的東西。」
(3)217年嘎納電影節擴展閱讀:
今年是戛納70周年,入圍片單自是相當豪華。在歐洲名導方面,邁克爾·哈內克、索菲亞·科波拉等都有新片入圍主競賽單元。亞洲導演中,來自日本的河瀨直美、黑澤清、三池崇史,來自韓國的洪尚秀、奉俊昊等也都進入了主競賽、非競賽、一種關注等多個單元。明星方面,今年戛納則將成為妮可·基德曼的舞台,她一人就有4部作品入圍,包括《牡丹花下》《聖鹿之死》等兩部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進入非競賽單元展映。
盛宴之中,暫時沒有出現中國電影的身影。僅在前日公布的短片競賽單元中,有來自邱陽的作品《小城二月》入圍;在午夜展映單元中,有一部中美合拍、美國導演執導的英文動作片《煉獄信使》入圍。
D. 戛納電影節和奧斯卡什麼意思
國籍不同,奧斯卡主要是頒獎給好電影,奧斯卡在電影藝術成就方面是最高的。柏林電影節則同過影片展播的形式,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法國的戛納電影節、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認可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也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節之一(德國柏林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俄羅斯莫斯科電影節)。
E. 第74屆戛納電影節結果出爐,獲獎名單中都有哪些作品
近日,第七十四屆戛納電影節的最終獲獎名單出爐了,本次電影節沒有最大贏家,因為每一個獎項基本上都是被不同電影拿到了,其中獲得最佳影片的電影是法國女導演Julia Ducournau執導的《鈦》,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則分別被美國男演員Caleb Landry Jones和女演員Andrine Sæther斬獲。
最後,第七十四屆戛納電影節中,還有一個重磅獎項是評審團大獎,獲得此獎項的影片為《六號車廂》和《一個英雄》,其中《一個英雄》也是今年最佳影片的有力角逐者,可惜最後惜敗給了《鈦》。
F. 盤點戛納電影節史上那些令人發指的電影,你看過哪一部
《櫻桃的滋味》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相對於那些真正令人發指的影片,《櫻桃的滋味》並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以今日我們的視角看待這部影片可謂是影史的上乘之作,也是少爺本人很喜愛的影片。但在三十年前的戛納上,該片大量的情節都發生在汽車內,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給行駛的汽車特寫,對話全部為畫外音。這樣的情節因其評委的很大爭議,人們認為從電影美學的角度上來看該片有失技術水準,但是最終該片還是奪得了當年的金棕櫚獎。
《甜蜜的生活》
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
費里尼在該片中空前地對基督教進行了褻瀆,雖然影片對義大利中產階級的浮華加以諷刺,但片頭直升機托基督像的情節還是引來了教會的譴責。影片結尾長時間的縱欲鏡頭也被人們批判是傷風敗俗。雖然口碑很差勁,也被評價為國家之恥辱,但是它的票房成績卻是絕佳出色。
《放大》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安東尼奧尼總是走在挑戰觀眾視覺底線的前沿,就像戈達爾走在影迷思想的前沿一樣。其在《放大》中的尺度更是一個巔峰,該片的尺度在如今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麼,但是五十年前,該片的對戛納評委的影響是巨大的。事實也證明,好的影片不僅能在當年獲得金棕櫚,即便今天來看,《放大》也是值得深思的佳作。
《不可撤銷》
導演:加斯帕·諾
該片可謂是臭名昭著,不僅在戛納上惡心了一眾人,其中近乎充斥全片的淫亂戲也成功讓該片躋身影迷心目中的「世界十大禁片」名列。主演文森特·卡索甚至當中對加斯帕·諾破口大罵,戛納首映途中也是有大批觀眾退場,但堅持到最後的觀眾還是對影片獻上了掌聲。
《極樂大餐》
導演:馬可·費雷里
該片明顯是收到薩德主義的深刻影響,為了抨擊中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浮華,費雷里為我們獻上了一部吃貨版的《索多瑪120天》,正因如此該片充斥著大量讓人斥責的情節。影片主演馬爾切洛·馬斯特羅亞尼的女友在看完該片與他打了一周的冷戰。《極樂大餐》少爺認為是很值得討論的一部影片,之後少爺會著重介紹該片。
G. 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金棕櫚獎:雷納·克雷蒙《鐵路之戰》(法)
優秀獎:
亨寧·卡爾馬克、詹斯·丹諾《大地將變成紅色》(丹麥)
查爾斯·布拉克特《失去的周末》(美)
羅伯托·羅塞利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意)
大衛·里恩《相逢恨晚》(英)
Alf Sjoberg《考驗》(瑞典)
Lazar Wechsler《最後的機會》(瑞士)
埃米里奧·菲爾南德斯《瑪麗亞·康狄萊里亞》(墨西哥)
Jean Delannoy《田園交響曲》(法國)
Chetan Anand《貧民窟》(印度)
《沉船》(法國)
《偉大的轉折》(蘇聯)
《尼恰·納伽》(印度)
《沒有翅膀的人》(捷克斯洛伐克)
國際導演大獎:雷納·克雷蒙《鐵路之戰》(法)
男演員獎:雷·米倫《失去的周末》(美)
女演員獎:米歇爾·摩根《田園交響曲》(法)
國際和平獎:《最後的機會》(法國)
最佳導演獎:M·羅姆《217號注冊證》(蘇聯)
最佳劇本:《偉大的轉變》(蘇聯)
H. 求每年戛納電影節獲獎的影片!
第1屆(1946年)
電影節大獎
《相見恨晚》(英國,大衛"里恩)
《考驗》(瑞典,阿爾夫"斯約貝格)
《最後的機會》(法國)
《失去的周未》(美國,比利"懷爾德)
《沉船》(法國)
《偉大的轉折》(蘇聯)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義大利,羅伯特"羅西里尼)
《尼恰"納伽》(印度)
《大地將變成紅色》(丹麥)
《沒有翅膀的人》(捷克斯洛伐克)
《瑪利亞"坎德拉麗亞》(墨西哥)
《田園交響樂》(法國,讓"德蘭諾瓦)
國際評委會大獎
《鐵路戰斗隊》(法國,雷內"克萊芒)
國際導演大獎
雷內"克萊芒(法國)
最佳導演獎
米凱爾"羅姆(蘇聯,《217號注冊證》)
最佳男演員獎
雷"米蘭(法國,《失去的周未》)
最佳女演員獎
米歇爾"摩根(法國,《田園交響樂》)
最佳劇本獎
《偉大的轉折》(蘇聯)
國際和平獎
《最後的機會》(法國)
最佳紀錄片獎
《柏林》(蘇聯)
第2屆(1947年)
獲獎影片
《安東尼夫婦》(法國,雅克"貝克爾)
《被詛咒的人》(法國)
《交叉火力》(美國)
《齊格菲歌舞團》(美國)
《坦博》(美國,動畫片)
《波蘭洪水》(波蘭,紀錄片)
第3屆(1949年)
電影節大獎
《第三個人》(英國,卡羅爾"里德)
最佳導演獎
雷內"克萊芒(法國,《鐵欄那邊》)
最佳男演員獎
愛德華"魯濱遜(美國,《陌生人之屋》)
最佳女演員獎
艾薩"米蘭達(義大利,《鐵欄那邊》)
最佳劇本獎
《失去的邊界》(美國,謝勒里)
第4屆(1951年)
電影節大獎
《尤麗小姐》(瑞典,阿爾夫"斯約貝格)
《米蘭的奇跡》(義大利,維多里奧"德"西卡)
評委會特別獎
《彗星美人》(美國,約瑟夫"曼基維茨)
最佳導演獎
《被遺忘的人們》(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爾)
最佳男演員獎
邁克爾"雷德格雷夫(英國,《人影》)
最佳女演員獎
貝蒂"戴維絲(美國,《彗星美人》)
最佳劇本獎
《人影》(英國,安"阿斯奎斯)
第5屆(1952年)
電影節大獎
《兩分錢的希望》(義大利,雷納托"卡斯戴拉尼)
《奧賽羅》(美國,奧遜"威爾斯)
評委會特別獎
《我們都是殺人犯》(法國)
最佳導演獎
克里斯蒂安"雅克(法國,《勇士的奇遇》)
最佳男演員獎
馬龍"白蘭度(美國,《薩巴達傳》)
最佳女演員獎
李"格蘭特(美國,《偵探故事》)
最佳劇本獎
《警察與小偷》(義大利M"莫尼切利)
最佳音樂獎
《一個快樂的夏天》
最佳攝影獎
杉山公平(日本,《源氏物語》)
第6屆(1953年)
電影節大獎
《恐懼的代價》(法國,亨利-喬治"克魯佐)
劇情片獎
《小謝巴,回來吧》(美國)
探險片獎
《綠色的秘密》(義大利)
娛樂片獎
《莉莉》(美國,查爾斯"沃爾特斯)
驚險片獎
《不法分子》(墨西哥)
幽默片獎
《馬歇爾,歡迎你》(西班牙,貝爾蘭加)
傳奇片獎
《白牡鹿》(芬蘭)
最佳形象獎
《網》(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
夏爾"瓦內爾(法國,《恐懼的代價》)
最佳女演員獎
雪"波恩(美國,《小謝巴,回來吧》)
第7屆(1954年)
電影節大獎
《地獄門》(日本,衣笠貞之助)
評委會特別獎
《李波阿先生》(法國)
國際獎
《兩畝地》(印度,比馬爾"羅伊)
《最後的橋》(奧地利)
《活的沙漠》(美國)
《洪水之前》(法國)
《那不勒斯馬車》(義大利)
《苦難情侶》(義大利)
《巴爾斯卡五少年》(波蘭)
《偉大的歷險》(瑞典)
《阿爾巴尼亞偉大的戰士——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蘇聯)
第8屆(1955年)
金棕櫚獎
《馬蒂》(美國,德爾伯特"曼)
評委會特別獎
《失落的大地》(義大利,紀錄片)
最佳導演獎
朱爾"達辛(法國,《男人們的爭吵》)
謝爾蓋"尤特凱維奇(蘇聯,《石普卡的英雄》)
最佳男演員獎
斯賓塞"屈賽(美國,《黑岩喋血記》)
第9屆(1956年)
金棕櫚獎
《靜靜的世界》(法國,紀錄片,雅克-伊夫"庫斯托、路易"馬勒)
評委會特別獎
《畢加索的秘密》(法國,紀錄片,亨利-喬治"克魯佐)
最佳導演獎
謝爾蓋"尤特凱維奇(蘇聯,《奧賽羅》)
最佳男演員獎(空缺)
最佳女演員獎
蘇珊"海沃德(美國,《明天我哭泣》)
最佳幽默片獎
《夏夜的微笑》(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人權證書獎
《道路之歌》(印度,薩蒂亞吉特"雷伊)
第10屆(1957年)
金棕櫚獎
《善意的勸說》(美國,威廉"惠勒)
評委會特別獎
《下水道》(波蘭,安傑伊"瓦依達)
《第七封印》(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導演獎
羅伯特"布萊松(法國,《一個死刑犯的越獄》)
最佳男演員獎
約翰"基茨米勒(南斯拉夫,《和平之谷》)
最佳女演員獎
朱麗葉塔"瑪西娜(義大利,《卡比利亞之夜》)
特別獎
《第四十一》(蘇聯,格"丘赫萊依)
最佳劇本獎
P"帕索里尼、M"弗朗切奧薩、F"坎帕尼萊(義大利,《年輕丈夫》)
特別獎
《果阿》(突尼西亞)
《棕色的臉膛》(瑞士)
第11屆(1958年)
金棕櫚獎
《雁南飛》(蘇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評委會特別獎
《我的舅舅》(法國,雅克"塔蒂)
最佳導演獎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生命的門檻》)
最佳男演員獎
保羅"紐曼(美國,《炎日的夏天》)
最佳女演員獎
比比"安德森(瑞典)
愛"達爾貝克(瑞典)
巴"阿"奧爾娜斯(瑞典)
英格麗"杜琳 (瑞典)
第12屆(1959年)
金棕櫚獎
《黑人奧爾弗》(法國,馬塞爾"坎馬斯)
評委會特別獎
《星》(保加利亞)
最佳導演獎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四百下》)
國際獎
《納薩林》(墨西哥,路易斯"布努艾爾)
最佳男演員獎
迪安"斯托克韋爾(美國,《邪惡的沖動》)
布雷德福"迪爾曼(美國,《邪惡的沖動》)
奧遜"威爾斯(美國,《邪惡的沖動》)
最佳女演員獎
西蒙娜"西涅萊(法國,《上流社會》)
喜劇片獎
《書法大師》(義大利)
《白鷺》(日本)
特別致意獎
衣笠貞之助(日本)
第13屆(1960年)
金棕櫚
《甜蜜的生活》(義大利,費德里科"費里尼)
評委會獎
《奇遇》(義大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鍵》(日本,市川昆)
最佳男演員獎(空缺)
最佳女演員獎
讓娜"莫羅(法國,《如歌的行板》)
梅蓮娜"梅爾吉麗(希臘,《永遠不會是星期日》
特別致意獎
《年輕姑娘》(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爾)
《處女泉》(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參賽獎
《士兵之歌》(蘇聯,格"丘赫萊依)
《帶小狗的女人》(蘇聯)
第14屆(1961年)
金棕櫚獎
《西里迪安娜》(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爾)
《長別離》(法國,亨利"科爾比)
評委會特別獎
《修女讓娜》(波蘭)
最佳導演獎
《戰地故事》
最佳男演員獎
安東尼"潘金斯(英國《愛吧,布拉姆斯》)
最佳女演員獎
索菲亞"羅蘭(義大利,《兩個女人》)
第15屆(1962年)
金棕櫚獎
《諾言》(巴西,安塞爾莫"杜阿爾特)
評委會特別獎
《蝕》(義大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聖女貞德》(法國,羅伯特"布萊松)
最佳男演員獎
迪安"斯托克韋爾(美國,《晝夜旅行》)
賈森"羅巴茲(美國,《晝夜旅行》)
拉爾夫"理查森(美國,《晝夜旅行》)
莫瑞"梅爾文(英國,《甜言蜜語》)
最佳女演員獎
凱瑟琳"赫本(美國,《晝夜旅行》)
李"塔欣厄姆(英國,《甜言蜜語》)
最佳喜劇片獎
《義大利式離婚》(義大利,皮亞特"傑米)
第16屆(1963年)
金棕櫚獎
《豹》(義大利,魯奇諾"維斯康蒂)
評委會特別獎
《一天,一隻貓……》(捷克斯洛伐克,沃伊切克"亞斯尼)
《切腹》(日本,小林正樹)
最佳導演獎(空缺)
最佳男演員獎
理查德"哈里斯(英國,《如此運動生涯》)
最佳女演員獎
瑪麗娜"弗拉迪(法國,《同床鴛夢》)
最佳劇本獎
《柯定》(法國)
最佳革命史詩片獎
《樂觀的悲劇》(蘇聯)
第17屆(1964年)
金棕櫚獎
《瑟堡的雨傘》(法國,雅克"戴美)
評委會特別獎
《砂之女》(日本,敕使河原宏)
最佳導演獎(空缺)
最佳男演員獎
安泰"派克(匈牙利,《百靈鳥》)
薩羅"烏爾齊(義大利,《被引誘和被拋棄的女人》)
最佳女演員獎
巴巴拉"蓓麗(美國,《天使淚》)
安妮"班克羅夫特(英國,《吃南瓜的人》)
第18屆(1965年)
金棕櫚獎
《訣竅,任何學得到》(英國,理查德"萊斯特)
評委會特別獎
《河川單》(日本,小林正樹)
最佳導演獎
利維烏"喬烏里依(羅馬尼亞,《被弔死者的森林》)
最佳男演員獎
特倫斯"斯坦普(美國,《收藏家》)
最佳女演員獎
薩曼莎"埃加(美國,《收藏家》)
最佳劇本獎
《三一七小隊》(法國,皮埃"肖恩多夫)
《山丘》(美國)
第19屆(1966年)
金棕櫚獎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法國,克羅德"勒魯什)
《女士們,先生們》(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阿爾菲》(美國,劉易斯"吉爾伯特)
最佳導演獎
謝爾蓋"尤特凱維奇(蘇聯,《列寧在波蘭》)
最佳男演員獎
潘"奧斯卡遜(丹麥,《飢餓》)
最佳女演員獎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美國,《摩根 》)
技術大獎
《午夜鍾聲》(美國,奧遜"威爾斯)
第20屆(1967年)
金棕櫚獎
《放大》(義大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評委會特別獎
《事故》(英國,約瑟夫"洛賽)
《我也見過愉快的吉普賽人》(南斯拉夫,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
最佳導演獎
費倫克"科薩(匈牙利,《一萬個太陽》)
最佳男演員獎
奧特"科特勒(以色列,《一個男孩的三天》)
最佳女演員獎
皮亞"迪澤馬克(瑞典,《艾維拉"麥迪根》
最佳劇本獎
《各取應得》(義大利,埃里奧貝多利)
《屠殺游戲》(法國)
最佳處女作獎
《奧萊斯的風》(阿爾及利亞,穆罕默德"拉克達-哈米那)
第21屆(1968年)
因發生「六月風暴」,本屆電影節停辦,未舉行評選。
第22屆(1969年)
金棕櫚獎
《如果……》(英國,林塞"安德森)
評委會特別獎
《1931年的阿達倫》(瑞典,伯"威德伯格)
評委會獎
《Z》(法國,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最佳導演獎
格羅布"羅夏(巴西,《安東尼"達斯"莫堤斯》)
沃依切克"亞斯尼(捷克斯洛伐克,《所有的好公民》)
最佳男演員獎
讓-路易"泰迪尼昂(法國,《Z》)
最佳女演員獎
范尼莎"雷拉弗格(英國,《伊莎杜拉的愛情》)
最佳處女作獎
《逍遙騎士》(美國,丹尼斯"霍佩爾)
第23屆(1970年)
金棕櫚獎
《陸軍野戰醫院》(美國,羅伯特"奧特曼)
評委會特別獎
《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義大利,埃里奧"佩特里)
評委會獎
《禿鷹》(匈牙利)
《野草莓與鮮血》(美國)
最佳導演獎
約翰"保曼(英國,《最後的萊奧》)
最佳男演員獎
馬塞羅"馬斯托依安尼(義大利,《嫉妒的悲劇》)
最佳女演員獎
奧塔維亞"皮科洛(義大利,《麥泰洛》)
最佳處女作獎
I. 戛納電影節具體是幹啥的證明啥的
自開辦以來,戛納國際電影節始終堅持其創立初衷即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除了對電影節初衷的堅持,電影節也准備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他們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並且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造的平台。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J. 第七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得主
第七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得主是東亞代表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櫚獎
《小偷家族》感動無數人,
破舊的屋檐下,一家六口笑容燦爛,相互依偎著仰望夜空。六個毫無血緣關系的社會邊緣人,組成了一個家庭,他們以偷竊的方式補貼家用,還偷來了彼此最珍貴的親情與愛。在電影《小偷家族》中,一群毫無血緣關系的人拼湊成為一個家庭,並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成為彼此最有力的支撐,給予彼此最珍貴的愛。明明是一群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卻互相給出了自己的真心,這樣「沒有血緣的愛」來得平靜卻深切,看似平淡卻異常真摯,消無聲息卻早已佔據你的心。他們有最純真的愛,而這份愛,也是他們生存的希望。最質朴的愛,能偷心,最好的電影,值得反復回味。